求郑氏家谱辈分排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求郑氏家谱辈分排行,第1张

我们是四川双流的郑姓后裔,我们的辈分排行是:最前面的好像是启,友,后面的如下☞廷,朝,芝,世,应,文 ,齐,永,光,祖,德,忠,功,厚,开,基,沛,泽,长。请问这样的辈分排行属于哪里呢?谢谢!

四卷:

谱籍临安

责任者郑敦达主修,郑主旺等编纂

版本1938年起凤堂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书名页题荥阳世家郑氏宗谱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临安市图

详细内容

序号:5597

[临安]唐昌郑氏宗谱:四卷/郑敦达主修,郑主旺等编纂—1938年起凤堂木活字本—4册—书名页题荥阳世家郑氏宗谱—2修本

始迁祖:旻,字贡公,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开化县迁居昌化县(今属临安市)十都祝家川村。本谱始修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世系修录至第十七世,排行字为贤。本支派排行字自九世起:国家有圣主敦本启贤良克继修明志光宗耀祖长。卷一:谱序、祖训、家规、谱说;卷二:勅命、像;卷三:世系;卷四:行略、祖居清丈文劵、人物传。

收藏单位:临安市图

三卷:

谱籍临安

责任者郑斌主修,郑应浩编纂

版本2000年敦叙堂胶印本

其他书名

名人(明)郑德盛;(清)郑体乾。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杭州市图杭州西湖区三墩镇厚诚路30号302室郑昌炽

详细内容

序号:5598

[临安]唐昌郑氏宗谱:三卷/郑斌主修,郑应浩编纂—2000年敦叙堂胶印本—3册—书名据书名页题

始迁祖:添祈,更名芳,号虎山,明洪武四年(1371)自淳安县东衔村迁居昌化县(今属临安县)唐里村(今属昌化镇)。本谱始修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三世,排行字为传。本支派排行字:时下陈常嫩生民秉德良纘承知有道佐启世应昌学圣传诗礼希贤显义方国家隆俊彦多士庆言扬。卷一:谱序、郡望、行状、勅命、诰命、凡例、题名序、仕宦录;卷二:行传;卷三:行传、编後记。本支名人:(明)郑德盛;(清)郑体乾。

收藏单位:杭州市图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厚诚路30号302室郑昌炽 四卷

谱籍淳安

责任者郑炳林主修

版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淳安县梓桐镇郑家村郑树忠

详细内容

序号:5599

[淳安]郑氏宗谱:四卷/郑炳林主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4修本

始迁祖:公亮,字希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安徽歙县邑北丰川村(今属上丰乡)迁居浙江淳安县邑西石峤村(今梓桐镇郑家村)。本谱始修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卷一:谱序、目录、凡例、源流叙;卷二:世系、寿序、行传;卷三:世系图;卷四:墓志、谱跋。

收藏单位:淳安县梓桐镇郑家村郑树忠 十六卷,首一卷

谱籍淳安

责任者

版本1922年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版心题川南郑氏宗谱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淳安县汾口镇简门村村委会

详细内容 [淳安]淳安川南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1922年木活字本—37册—书名据序跋题—版心题川南郑氏宗谱—7修本

始迁祖:安仁,字弥熟,又字德淋,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自安徽歙县迁居浙江遂安县(今属淳安县)川南郑家白洋坂村(今汾口镇简门村)。本谱始修於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一世,排行字为光。本支派排行字:宙炳聿忠绍当韬该房季奇稚宾并兴众安綝训光必启兆友肇锡衍名家纯德昭和厚贤能毓国华。卷首:谱序、凡例、世系图;卷一~十:世系图;卷十一:家仪、家规;卷十二、十三:传;卷十四:坟图;卷十五:里居图;卷十六:谱跋。

郑成功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岛,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千秋功绩。而说起郑成功个人及其家族,其实也曾发生过很多故事,这个家族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少有的极具国际化背景的家族。比如说郑成功本人其实可以算是中日混血儿,而且他还有个只有日本名字的弟弟。而郑成功的家族后来甚至成为了清朝的旗人,他弟弟的家族后来则完全变成了日本人。那么当时这个家族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背景复杂的郑芝龙 说起郑成功家族的国际背景,当然首先还是要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因为郑芝龙的背景之复杂,可以说就算是在现代也会超出多数人的想像。 郑芝龙出生在福建泉州,他的父亲郑士表曾在泉州做过小吏,但因为家计困难,所以在郑芝龙17岁那年,郑士表让他带着两个弟弟去澳门投靠在那里经商的舅父黄程。而当时澳门在事实上已经被葡萄牙人占据,所以郑芝龙到了澳门之后为了谋生,就学了葡萄牙语。而且他为了得到葡萄牙人的信任,还入了天主教,并有了一个葡萄牙式的天主教名,叫尼古拉斯·伊瓜安·加斯帕尔德(Nicholas Iquan Gaspard)。 葡萄牙人所描绘的郑芝龙 在澳门期间,郑芝龙又结识了当时长住日本的大海商李旦,后来在得到舅父黄程同意之后,郑芝龙前往日本长崎,成为了李旦的手下,而这一年他才19岁。到了日本之后,他很快娶了一个当地华侨翁翊皇的女儿为妻。不过这个女孩虽然出身华侨家庭,却是这位华侨的日本妻子在改嫁给这位华侨时带来的女儿,所以这位华侨的女儿其实还是日本人,而她的生父姓田川,所以有时她也被称为田川氏。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也就知道了,郑芝龙在郑成功出生之前,其实就已经拥有了至少3个国家的背景。而在田川氏嫁给他1年之后,郑成功就出生在了日本长崎。所以郑成功确实是个出生在日本长崎的中日混血儿。而在两年之后,田川氏又给郑芝龙生下了第二个儿子,也就是郑成功的弟弟。 日本长崎郑成功诞生地的纪念碑 而在此前后,郑芝龙先是被李旦派到当时侵占台湾的荷兰人那里做翻译,但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了荷兰人,自己拉起队伍,在海上开始了亦商亦盗的生涯。到公元1627年,郑芝龙的舰队就发展到了700艘船,而且还不时袭扰广东和福建沿海,因为成为了明朝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不过在1年之后,明朝福建巡抚熊文灿就联络郑芝龙,将他招安,郑芝龙此后也就成为了熊文灿手下的海防游击。 郑氏兄弟分离两国 而成为了明朝官员的郑芝龙很快想起了还在日本的妻儿。公元1630年,他先把大儿子郑成功接回了中国,但他的妻子田川氏却被日本德川幕府禁止出国,而小儿子当时还只有3岁,所以也随母亲留在了日本。而当时田川氏及其生父的家族都认为郑芝龙恐怕不会再回日本了,所以就决定把郑成功的弟弟过继给田川家族,并为他取名田川次郎左卫门。 中国台 南郑成功祖庙的郑成功母子像 所以田川氏和她的次子后来就一直生活在日本。但郑芝龙和郑成功都没有忘记田川氏,所以也一直在想办法把他们母子接到中国。不过这父子俩的努力直到15年之后才取得了进展,当时郑芝龙通过在日本的一些老关系取得了日本幕府的特许,终于可以把田川氏接到中国了。但这却并不意味着郑家终于可以团聚了,因为德川幕府虽然允许田川氏去中国,但却不允许郑成功的弟弟次郎左卫门去中国。虽然田川氏也曾试图花重金疏通幕府,但幕府知道郑芝龙家族当时富甲一方,所以要让他家在日本留一个人质,以便将来获取更大利益。所以无论田川氏怎么哀求,幕府的态度始终非常坚决,次郎左卫门绝对不能离开日本。 最终田川氏无奈,只好在公元1645年自己来到了中国,和郑芝龙及郑成功团聚,而次郎左卫门则被留在了日本。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田川氏离开日本上船前,曾哭着对次郎左卫门说道: 儿勿忘儿父及儿兄,又勿忘今儿母所去之中国。 所以后来田川次郎左卫门就独自在日本生活了,后来他又改名为田川七左卫门。不过虽然他的父母兄长都回了中国,但他们之间却也没有失去联系。因为日本幕府留他在日本就是为了未来和郑家做更多生意,所以并没有阻止他们一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而当时正值明清更替的乱世,在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郑芝龙和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称帝,建立了南明隆武政权。因为有拥立之功,所以郑芝龙一时权倾朝野,其家族本来就有的生意更是越做越大。 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像 所以郑芝龙就让在日本的次子田川七左卫门担任自己家族在日本的总代表,为自己打理在日本的贸易事务,七左卫门在此期间也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公元1646年,清军南下,并让郑芝龙的泉州同乡洪承畴劝降郑芝龙。当年12月,郑芝龙降清。但郑成功却始终拒绝投降,之后自己带领军队继续抵抗。 不到一年之后,田川氏所在的福建安平被清军攻克,田川氏为免受 自尽而亡。所以此后郑成功就与清军有了杀母之仇,有些学者认为郑成功此后誓死不降清也与此事有很大关系。而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七左卫门得信之后也下定决心,支持郑成功抗清到底。后来郑成功在 的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在初战失利之后龟缩在赤嵌城试图长期顽抗,根据一些记载,当时在日本生意做的很成功的七左卫门还曾给郑成功送来几十船物资与银子,帮助郑成功最终通过长期围困使荷兰人最终投降,成功将台湾收复。 郑氏兄弟后代的不同命运 不过后来,郑成功和田川七左卫门这两兄弟的后人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各自经历了沧海桑田式的变迁。首先是在郑成功 后不久,日本德川幕府开始实施海禁政策,郑氏家族与田川家族的联系逐渐中断。而在公元1683年,清朝发起 之战,在澎湖海战中清军击败郑氏军队,随即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shuǎng)率领全家投降清朝。之后,郑氏全家被迁往北京,并被编入清朝汉军八旗中的正黄旗,郑克塽本人被封为汉军公。之后郑家后人一直担任正黄旗下的佐领职位。 郑克塽画像 在雍正年间,郑家在八旗的改编过程中被从正黄旗调整到了正红旗,后人始终有人世袭佐领一职,直到清末。1920年,被认为是郑成功九世孙的郑沂、郑泽兄弟还曾重修郑氏家谱。1930年,郑泽还向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捐赠过郑成功的画像,但此后这家人就再无消息了。 而田川家族在日本海禁之后则逐渐日本化,成为了日本人。后来在田川家所在的长崎,也曾长期存在姓郑的华裔家族,他们被认为就是田川七左卫门的后裔。在公元19世纪末,这个家族有一个名叫郑永邦的人曾经成为日本的外交官,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谈判中,他还曾担任日方谈判代表伊藤博文的翻译。几年之后,他甚至还担任了日本驻天津的领事。而这个家族后来又改为日本姓氏福住,近年来还有人曾经到泉州参加过纪念郑成功的相关活动。 所以郑氏家族确实是一个先祖和后裔都非常多样性的家族。但桃花石杂谈认为,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地位,他所做的事绝对是要盖过他在家族出身与背景的。而郑成功虽然家族背景非常复杂,但他在世期间驱逐荷兰殖民者,为中华民族夺回了被西方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这个历史事件没有任何争议,所以他的历史功绩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应该得到铭记的。

是哪个地方的郑氏?这是全国的:

郑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福建厦门翔安郑坂字辈:秉尚钦魁;守邦天熙;隆超我宗; 国朝推康;紫金永授;闽山秀苍。

福建泉州惠安小蔗乡郑氏字辈:“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福建泉州安溪新康里郑氏字辈:

名派:“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字派:“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福建周宁浦源郑氏字辈:“礼孝传家道存忠振国维”。

福建漳州郑氏字辈:“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

福建永春郑氏字辈:“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广东惠州葵坑郑氏字辈:

开基派:“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语江支派:“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支派:“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海澄支派:“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永春桃源渡台支派:“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广东潮汕郑氏字辈:“朝锡熙良际会永康”。

广东平湖郑氏字辈:“立巳君可彦叔秉崇承饮国尔宗毓世光硕琼晋启元候有邦伯仲淑继功德肖美”。

广东汕尾郑氏字辈:“碧中雍和敦礼义”。

广东丰顺郑氏字辈:“君象日中天留芳燕万春元良新势耀”。

 湖北通山郑氏字辈:“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

湖北黄陂郑氏字辈:“建树成先绪谋义佑其昌”。

湖北十堰郑氏字辈:“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湖北广水郑氏字辈:“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湖北保康郑氏字辈:“永远世泽长”。

河北邢台郑氏字辈:“振江红永”。

河北衡水郑氏字辈:“连玉延有志”。

河北沧州郑氏字辈:“震金文玉智”。

河北唐山郑氏字辈:“文中荫继瑞山有兰玉广”。

河北枣强郑氏字辈:“凤庆书振洪”。

河北东光郑氏字辈:“荣连凤志”。

浙江浦江郑氏字辈:“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

浙江常山郑氏字辈:“朝廷庆昌明人崇尚敦行嘉猷傅贤哲光大起家声孝友恭俭让智仁圣义和元亨利贞复康宁福寿延”。

浙江武荣郑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

湖南资阳郑氏字辈:“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湖南祁阳郑氏字辈:“国昌朝纯孝培基久诗书继祚长鸿功遵社会训后德迪前光”。

湖南龙山郑氏字辈:“大德天禄必长年福寿丁”。

安徽宿县郑氏字辈:“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安徽霍丘郑氏字辈:“文红士贤家”。

安徽当涂郑氏字辈:“继述祖志立德建明”。

四川南充郑氏字辈:“克居清祥佑启德光天方显齐祖大再必文圣才良安邦定国万世吉昌仁孝永远敬宗则长”。

四川宜宾郑氏字辈:“可明尚维玉文世天大仕国朝学少启……”

四川大足郑氏字辈:“兴文茂之国荣昌大元朝廷辉光宗前世代后裔传福禄永真祥富贵必双全”。

山东齐河郑氏字辈:“起嘉和永谦遵之绪广浩(好)德(来)熙(锡)成康”。

山东日照郑氏字辈:“作叔全培世成加笃守仁”。

山东诸城郑氏字辈:“明召德泽允启基范善可钦修燕传永远”。

山东五莲郑氏字辈:“礼守光世学熹昭继强”。

江苏赣榆郑氏字辈:“洪习礼智典玉殿传经(金)纶(伦)荥丹蒲歙宿学熙晟月箴文武助国盛阳明吉祥春”。

台湾省郑氏字辈:“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浙江象山郑氏字辈:“景丛德士贤”。

江西郑氏一支字辈:“德泽光天汉常行忠孝道荣华宝贵昌永远福禄祥”。

重庆郑氏一支字辈:“心文章光祖德仁义绍家”。

陕西汉中郑氏字辈:“字帮伯永泰”。

贵州湄潭郑氏字辈:“大世开方永元洪祥国之乾坤天星顺富贵福寿全”。

河南鄢陵郑氏字辈:“善士永崇德宝华瑞丰书明道广新发敬允启景福”。

顺堂郑氏字辈:“宪少爱卿文世光大名扬显燕翼贻谋万代荣先志克承常载福羣贤蔚启永和声”。

 郑氏一支字辈:“尔若尊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一家永和辑奕祀启光扬仪范公犹在先人泽孔长忠孝传芳贻谍绳武彝伦攸叙似续绵延”。

郑氏一支字辈:“端明学士文光显世德昭承正大昌辅辟贞良思永绍国朝懋典配天长祖武积厚有余庆金玉乐”。

郑氏一支字辈:“永远昌达富寿康泰纯笃忠真孝慈莲嚷笔家传诚实德”。

郑氏一支字辈:“兴国永俊本传吉修凤连安”。

郑氏一支字辈:“运太英贤广……得远世泽长”。

郑氏一支字辈:“文显庭德誉保全富万金”。

郑氏一支字辈:“广兴云玉连金满喜万田”。

  一、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806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三、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号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号。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著经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

  郑姓宗祠通用对联

  〖郑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

  文成一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

  号为司农。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以清正著称,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

  系出荥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大师,称“郑学”。下联典指郑姓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

  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姓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来世为男子。

  贤传欧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操守廉正,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为孔融所敬重,为其在高密县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

  庭留松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大师。

  鄢陵世泽;

  心史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

  司农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

  九世同居。

  ——元·禄帖木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 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裕民创业;

  礼义兴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郑氏裕礼公宗祠门联。联以鹤顶格嵌裕礼公名。祠堂为三开间二进厅堂,北侧有一偏院,占地面积258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裕礼郑公祠为郑绍忠的祖祠,故平面形式同其他祠堂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三间两廊为基本单位横向扩展的布局形式。在原有的四合院式建筑旁加建一开间,有门房、十天井、大殿。扩建部分用来做祠堂活动的辅助工作,空间上同样是开敞通透的“厅井”空间。因大殿进深较大,故后墙用壁柱承载。头门形式为砖墙承重,天井两侧行廊的屋面梁架有木雕装饰,充分显示豪门的气派。侧立面不开窗,镬耳式封火墙下约有30公分的草尾装饰,屋面为硬山顶搁檩式结构。因大殿进深较大(945米),故用两排四根圆木柱来分担荷载。从侧面看,门头与大殿的镬耳式封火山墙基本同高,但从剖面看,大殿地坪最高,其次是头门、入口檐廊、行廊,最低是天井。这表明大殿是整个家庙的重点,门口檐廊及大殿内梁架均以木雕装饰;天井两侧行廊为坡顶式建筑,在其屋面与墙壁交接处,有彩绘装饰,题材为花木风景。

  〖郑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朝代书画家郑虞,诗书画号“三绝”。下联典出南宋史学家郑樵,著《通志》二百卷,计二十略,其中五略旧史无。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清·郑燮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祯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瀛台”,即台湾。

  合族源流始;

  同居发朝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元代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月禄贴本到江浙,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赠给郑家,后立碑建亭。

  荥阳绵世泽;

  秋浦振家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纶音荣凤阙;

  将业焕龙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郑氏宗祠联。郑氏宗祠是大旗头村郑氏始祖的祠堂,为三开间三进厅堂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42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20世纪80-90年代,后堂重新修缮过,显得较新、较空荡,但也存在着一些对原来装饰的破坏。

  〖郑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

  尚书履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每曳革履进见,帝曰:“我识郑尚书履声。”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郑燮自题联

  〖郑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郑成功。下联典指明·郑和。

  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

  兰及春风兆笔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安远侯郑吉。下联典出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其学说集汉代经学之大成,史称“郑学”。

  三台道学传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孝友出张际之上;

  文章接吴宋以来。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宋元明三朝赐命;

  忠孝义百世流芳。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郑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

  灞桥风雪,诗思清新。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周·郑丹。下联典出唐代诗人郑繁。

  〖郑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

  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

  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

  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阀阅”,古代仕宦人家门前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后用来代指仕宦门第。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郑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轻时为郡文学史,后官丞相大车属,哀帝时为尚书仆射,屡次上谏,多被采纳。每次见哀帝时,总是穿着皮鞋,哀帝常笑着说:“我能听出郑尚书的脚步声。”“蓬莱”,指唐代宫廷中有蓬莱宫,这里用来代指朝中宫殿。

  孝义振家声,江南第一;

  凤麟挥睿藻,朝右无双。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

  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言通用联〗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

  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

  ——黄天仑撰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郑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代进士郑侠,曾以图谏神宗,晚年归里,自号一拂居士。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 犹 是三朝旧绪;

  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亻宣]鹰奕叶新纶。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

  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

  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

  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广文”,指唐代画家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经学”,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郑兴,字少赣,河南省开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传》,又向刘歆学习,研究《左传》及《周礼》。长于历数,不信谶纬。郑众,字仲师,曾任给事中,官至大司农。继承并传扬父亲郑兴的《左传》学说,并研究《易》、《诗》,曾受诏作《春秋删》。

  著作富名山,忆当年凤阁拜颺,言论都垂碧简;

  堂墓恢旧址,看此日麟溪缔造,荐馨如对青萝。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馆辟广文、门旌通德,诗礼绍前徽,聪听祖考遗训;

  屏开大尉、履识尚书,簪缨绵世泽,思遗父母令名。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想当年文韬武略、叱诧风云,威震南天垂史册,郑门历代先人造福桑梓;

  看今朝创业兴邦、纵横天下,扬名四海立新功,德荫堂前晚辈服务中华。

  ——佚名撰广东省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郑氏宗祠德荫堂联(近年新撰)

  计汉祚东徙,垂二千年,外资阃寄、内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孙皆国器;

  溯颍水西来,经十余郡,三户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门家法仰人师。

  ——佚名撰郑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桐城县水圩村郑氏宗祠联。上联“阃寄”,指西汉会稽人郑吉,宣帝时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车师,官卫司马。神爵年间,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附汉朝,官西域都护,封安远侯。阃寄,托以阃外(郭门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军职。“鼎司”,指唐代大臣郑綮,字蕴武,荥阳人。进士出身,历官监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庐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骑常侍,正直又敢于直谏,还常写诗讽剌朝政。大顺年间,由昭宗任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报导搔着头说:“歇后郑五(因排行第五,诗又多诙谐,故得此雅号)做宰相,可知时事到了什么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联“七品小官”,指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乾隆年间中进士,历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绅而罢官,住扬州卖画。擅长画竹、兰,风格劲峭;善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为“扬州八怪”之一。

  ============================================================

  附录:郑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

  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

  〖掩鼻〗

  “掩鼻”这个典故出自于《韩非子·内储说下》。

  战国时期,魏襄王送给楚怀王一位美人,楚怀王对她非常宠爱。楚王的夫人郑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反而对这位美人大献殷勤。凡是美人喜欢的服饰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欢的宫室卧具,她一概让出。对这位美人细致入微胜过了楚王,楚王见了后,还不时地夸奖夫人郑袖的贤德。其实郑袖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设计陷害这位美人。

  有一天,郑袖对这位美人说:“君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欢

1.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2.洛阳:中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3.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4.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5.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6.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7.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友。郑国被韩国灭亡后,国人改姓为郑。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

「郑」源出

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于郑国(在今陕西华县以东)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

得姓始祖

郑桓公。郑国时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迁徙分布

先秦时,立姓于陕西、河南的郑姓一直活动于中原地区,战国时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之际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全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明朝第十五位姓氏。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宋元明期间,郑姓的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的人口已达1100多万,排在第二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台湾,这八省又集中了40%的郑姓人口。广东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浙闽地区是郑姓人口的聚集中心。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郑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沪浙闽台、广东东部、海南、皖赣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郑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以上,而在中心地区此比例可高达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8%,居住了大约47%的郑姓人群。在广东西部、广西东南、江西西端、湖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重庆、湖北西部、鲁豫大部、皖苏北部、河北东北端、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连接地区、新疆西北,郑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75%一1%,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8%,居住了大约35%的郑姓人群。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

郑和:明航海家,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父平国公郑芝龙降清,成功遁入海岛与父绝。桂王封之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命率师攻闽浙,又大举下江南各地,围南京,祭孝陵,后兵失利,退取台湾作为根据地,仍奉明年号,未几而卒。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少颖悟,读书富于别解,落拓不羁,有狂士之名。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循吏之称。晚年躬耕自食,以诗酒自娱,诗、书、画俱佳,着有板桥全集。

郑氏起源于姬姓,少数赐姓,改姓!起初居住河南荥阳(天下郑姓出荥阳)古语。郑氏有两堂(博经堂)和(安远堂)博经堂起源(郑玄)文学家,安远堂起源于(郑吉)武将 安远侯!战国以后,郑氏由荥阳搬迁,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两汉时期又有山东迁入浙江,江苏!两晋时期又迁入闽东,闽南。12年人口普查郑姓约1100万,排姓氏21位。郑和下西洋,郑和原姓(姓马)

求郑氏家谱辈分排行

我们是四川双流的郑姓后裔,我们的辈分排行是:最前面的好像是启,友,后面的如下☞廷,朝,芝,世,应,文 ,齐,永,光,祖,德,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