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林氏家谱的辈份排列?我只知道爷爷是朝,爸爸是明,我是国,下一辈是什么呀
我妈妈姓林,我知道的五个辈分是:邵殿广来朝,我妈妈是殿字辈。北京人,听说和福建的林姓是一家,我大舅年轻的时候去福建出差,遇到了同族人,那边殿字辈是很大的辈份了。我大舅现在八十几岁了。
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 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 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
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到处寻求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在随后的秦汉时代一直占据着林姓的主导地位。
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著名的“下坯林氏”;后来还有一部分人南迁到福建,与今天台州和温州等地的林姓后人同宗。
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林姓
林姓始祖国神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他的后代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各地。
先泰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人生的睿智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销毁英商鸦片200余万斤,并且把广东防卫得固若金汤,使得英国军队空有坚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败的清廷在依鸦片战争条约割地赔款之后,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个人的衷心敬仰,这份敬意,并将千秋万世维持下去,与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为成片的树木,林姓的起源就与树林相关。林姓自子姓比干开基后,相继形成了西河、济南、下邳、晋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当代大姓之第16位。其发祥地为今河南省卫辉市。
河南省卫辉市地处中原(中州)腹地,汉高祖2年置县,亦称卫州城,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县解放,设卫辉市。它横卧于太行山东麓,黄河北滨。自古卫州为豫北重镇,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称。
卫辉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卫辉距商纣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发生了一幕残杀忠谏之臣的悲剧,残暴的商纣王将其叔父比干挖心处死。谁也没有想到,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这一悲剧中诞生。
比干死后,商纣并不罢休,还要将比干一家满门抄斩。比干夫人陈氏身怀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于牧野之长满树林的峡谷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内诞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纣王追兵搜寻而至,问怀中之婴姓什么?陈氏看着遍野树林,便指林为姓,说:“姓林”。追兵方扬长而去。事后,陈氏让孩子名为林泉。
之后不久,决定商王朝命运的牧野之战就在这里展开。商纣王的部队临阵倒戈,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灭商后,厚葬了比干,封赠比干遗孤林泉,并赐姓为林,赐名为坚。自此开始书写瓜瓞绵绵的林姓历史。
我们寻访林姓发祥地来到卫辉市,纵然战争的铁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纵然黄河的风沙掩没了古老的城廓,牧野还是牧野。一脚踏上卫辉土地,我们的身心马上被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所裹夹,关于比干的传说、地名、遗址更是满目盈耳。
据卫辉市比干纪念会的林先生介绍,相传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之后,面似土色,掩袍不语,单骑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挡路叫卖无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卷起飞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尸体,形成墓冢,故称"天葬墓"。坟墓四周,没心菜圈圈环绕。墓周围的柏树,随着呜呜的悲鸣之声,弯了树干,断了树冠,有的还从树干的中心裂开,变成了“弯柏”、“平冠柏”和“开心柏”。
传说,比干的马见不到主人,悲从中来,围着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哑了,仍然没有找到主人,便飞奔南行,直到将肠子跑断了才倒地身亡。村民们为这匹马封了墓,还特地修了一座马王庙以作纪念。
传说纵然不足为据,但比干确葬于卫辉。我们顾不上留恋卫辉的美景,即北上拜谒比干庙。
比干庙位于市东北7公里的顿坊店乡的比干庙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达44000平方米。比干庙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祭谒之圣地。
远远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耸立,上书:“赤胆忠心”。经牌坊式庙门,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见庙内主体建筑鳞次栉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浓荫中,金碧辉煌,气度恢弘,两侧的配殿和厢房,皆硬山式建筑,各具特色。陵庙置放的狮子、朝天吼等石刻神兽,神态各异,或镇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于庙院后端的比干墓冢,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占地20多亩,高约20米,冢上植翠柏数百株。它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也是中国因墓建庙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侧有绵延起伏的黄土岗,右侧远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庙被称为“二龙戏珠”之宝地。比干庙因墓而建,史志载:“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庙”,其时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来,庙宇虽遭灾害和战火洗礼,数经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庙宇,为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庙内现存80余块碑碣充满了古文化色彩。这里经过历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骚客相继立碑纪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宝库。穿行其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据史料和林姓家谱所记,比干墓、庙受到历代帝王重视和保护,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宋仁宗为《比干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气忠良臣”,每当春秋两季,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样精忠报国。
在比干庙正殿后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题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十个大字,亭内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殷比干莫”四个字,落款为“至圣先师孔子书”。世传当年孔子亲率弟子临墓凭吊,挥剑刻字立石于墓前。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孔子真迹。
孔子把比干和微子、箕子并称为殷朝三位“仁人”。他说:“商纣王荒*无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结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装疯癫,比干直谏而死。这三个人都是商末的仁人。”还谈到,“天子统治人民,应该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过去商汤、周武王都因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纣王则因拒绝纳谏而国破家亡,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说起这个墓碑,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孔子把“墓”写成“莫”,是借地为土的。后来有一个不学无术而好为人师的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夫子写了错别字,就当着身边的随从们说,“今天我把这个字给改正一下,我就是孔圣人的一字师了”。县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个土字。刚刚刻好,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只听“轰隆”一声,土字又被轰掉了。直至今日,这块石碑断裂的痕迹依稀可见,碑上的“莫”字仍然没有“土”。
在比干庙内,悬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骞为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多学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蓟门集》等。
碑文云:“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说理透彻,感人肺腑,确为传世之作。
步出庙门,我们随意在村中走访。比干庙村东是军屯,南是十里铺,西是斜道村,北是后庄,京广铁路及107国道纵贯南北。看护比干庙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绍说,村庄呈方型院落,现有人口180户,700余人。
比干庙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创建成庙宇,唐太宗于公元645年亲临比干墓举行了隆重的祭礼,并向全国的郡县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诏》谥“忠烈公”,为比干加封了墓寝,修葺了祠庙,规定州县定制大礼祭祀,并给附近五户农民拨了地产,派他们守庙祭祀,从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现年近六旬,7年前到比干庙文官处工作至今,家中子孙满堂,殷实幸福,我们邀请他照张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还说,卫辉市西部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发现了“长林石室”的山洞。该洞位于龙臣卧村绝壁上,依方山,临沧溪,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洞深约3米,广约40平米。洞外苍郁的绿树簇拥,俯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确有“龙卧”之灵气。
据当地官员介绍,从1993年起,卫辉市连年举办“中国卫辉比干诞辰纪念庆典”,已接待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林氏团体。国内外200多位***、著名人士挥笔祝贺,进一步促进了卫辉市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发展。
卫辉文物古迹甚多,拜祭完比干庙,我们又参观了牧野大战古战场遗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庙。
古卫州厚重的人文透着史诗般的豪气,那苍茫的遗迹、不屈的忠魂,让我们圆了一个探源梦。
林姓渊源
姓氏源流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出自黄帝高辛之后,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比干为商末“三仁”之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当今,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唐代福建建州一带姓林的少数民族后裔;有一些从复姓樊林改姓而来的人;有一些是由蓝姓改姓而来的;还有从刘九改姓而来的;有蒙古可汗库图克图汗的后裔;还有从朱姓改姓而来的。
但古今大多数林姓族人,无不尊奉黄帝为远祖,而以比干、林坚作为受姓始祖。
播迁及主要分布:莆田、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林氏五个发祥地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西汉初期,林皋的后裔林挚等迁居齐郡邹县,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林挚之子林纂遂为济南人,形成了对后业影响深远的济南林氏。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东汉中期以后,济南林开始有人南迁,尤其是汉末林农家族的大祸,成为济南林大批南迁的导火索,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下邳林、晋安林等,都有是由济南林的南迁而形成的。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晋安林氏的开基者是林禄,他出任晋安郡太守,遂全家入闽定居晋安。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莆田、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在当今各地林姓人中,以莆田九牧林姓和后人人数最众。今天中国林姓南多北少的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
林禄的后代、莆田人林士弘(父母为莆田人),在隋末称帝,是林姓发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莆田林氏是晋升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而使莆田成为继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之后林氏的第五个发祥地。
九牧堂林氏是唐代莆田人林披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林氏后人大量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湾等地,成为当地林姓开基祖先。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地区或国家。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
西河是林姓的第一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代,800余年。
"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其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家乘谱牒
林姓由三千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传化清本立 世泽庆远长
我就记住这几辈,可以肯定比较长
我是本字辈,好像是77还是76世
刚在网上看到的:
我们家没有族谱!
只是听爷爷说了这么几个字“传化清本(存)立、世泽庆远长、笃恭衍之广、积厚发其祥”就算是家谱了!
今天一早看了一则博客“我们萧氏一族人墓碑上为何刻蒋姓”,突然让我有了一个要追溯下我们的家谱,到底祖上从何而来?在网上浏览了一上午,我也没有弄明白到底祖上来自何处?网上林氏的分支好多好多,枚不胜举啊!迷糊啊 大致如下:
福建林氏迁山东(因本人祖籍山东临沂)简介:
1)宋,林玉,莆田人,荣成林、文登林之祖;
2)宋,林尚,莆田人,文登林村始祖;
3)明,林弼,龙溪人,登州知府,蓬莱林氏始祖;
4)明,林旺,长乐人,迁居济阳;
5)明,林天骏,福州人,胶州知府,为胶州、诸城林始祖;
6)明,林守清,长泰人,崇祯九年由云南祥云卫迁福山县,为福山古现林始祖。(今属烟台福山区);
7)林东玉,守清曾孙,由福山迁长岛;
8)明,由莆田北螺村迁乳山建大孤山、西林家村,后裔移居林家庄、赵家庄、东秦家庄;
9)明永乐年间,由莆田迁乳山建东林家庄,后裔移居林家巷、果园、徐家巷、羊角盘;
10)明林尚后裔居乳山林家寨、鲁家夼,后裔移居二家村。
但是这里也没有提及我们是哪一支!后来看到了这个
山东林氏家族辈分暂续记载
传化清存立,世泽庆远长。
笃恭衍之广,绩厚发其祥。
注:传为七十壹世
相应简体字:
传化清存立,世泽庆远长。
笃恭衍之广,绩厚发其祥。
这段话才与我家的那四句话相符,不过也看到了另一个版本“学国奉献(献又同秀、茂)希、传化清本(存)立、世泽庆远长、笃恭衍之广、积厚发其祥”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一堆疑问,无人给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寻求高人给解!
(一)关于编写林氏家族史的原因 今天下午的比干学术研讨会应由对比干文化的研究进入对林氏文化的研究。比干学术的研究应由封闭走向开放。林氏千枝一本,万流同源,其祖先系比干公,此乃天下林氏共知、公认,决不像其它姓氏分枝过多,源流不一。比干为了家族利益、国家利益忠贞直谏,惨遭酷刑,受到历朝历代的景仰,这些不需赘述。这些年,在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天下林氏纷纷从各地来到卫辉比干墓寻根问祖,不少人还慷慨解囊,从事修复比干墓,建立比干馆纪念的事业,以求给林氏家族的教育留下活生生的历史标本。
但是从目前来看,尽管各届人士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卓有成效,但还是存在着先天的弱点。
在这个会前,我就编著林氏家族史一事准备了一年。一周以前,我到了北大历史系、河大历史系,召集了历史专家就编著《林氏家族史》一事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在比干庙的建设中,只重现了硬件建设,几乎没有什么软件建设。例如:园林有所扩大,纪念馆已经建成,并且很宏伟,但是除了些墓碑题词之外,没有林氏家族后续的历史沿改和家风家教,也就是说,没有林氏的整体文化。
只有祖宗比干,没有林氏,没有后代。作为林氏的根祖祠堂,除比干之外,还要将以后林氏的迁徙、分布、分流有所记载,使每一个姓林的人都能在比干庙里读到一本关于林氏家族的书。
旅游经济行为过重,核心精神不足反而使旅游产生苍白无力之感。从现在看来,整个布局是按旅游的指导思想设计的,而不是通过文化氛围和明确的精神核心,对天下的林氏都有所昭示,有所召唤力。使天下林氏的长辈所带着儿孙来到这里,都能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文化建设、历史过程的建设、精神核心的建设将使比干庙开发建设的灵魂之所在。对此,我在这个会议上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林氏家族的爱国主义根基问题
众所周知,林氏家族自比干以来,出现过许多炳彪史册的爱国主义者。不讲古代,在中华民族激荡的百年史中,就有“苟论天下生死以,不因祸福以趋避之”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甲午海战中以身殉职的著名海军将领林永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林文、林伊、林西惠、林修明、林茂初;早年投身民族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林森;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林伯渠等等。在这些众多的爱国主义历史人物中,南方多于北方,客家多于本土。这些原因除了南方林氏人口聚集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出国才知爱国,离家方知想家。我所接触到的南方林氏和客家林氏,至今许多人仍挂比干相,仍然带着家谱,带领家人逢年过节朝拜祖先,必然使比干精神深入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以祖先比干为榜样,忠贞爱国形成林氏的家风。
第二、林氏的不怕迁徙,勇于创业的精神
从中国整个战乱与灾害来看,林氏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形成了现在的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的格局,况且在海外的中国人口中,林氏是较多的姓氏,按照社会学的观点考察,林氏的敢于迁徙精神的形成有两点:一是在祖宗比干那里继承的不与倒行逆施行为同流合污,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这种优秀的品格,一旦与当地坏势力发生冲突,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多用迁徙的形式而不与其同流合污。二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经商从工意识和本能。从林氏更深的起源背景来看,它是商部落最大的一支。历史上的商朝,当商汤建立的时代,最早的国都在毫(今商丘)。在以后的三百多年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多源于黄河下游的水灾和王族的内部斗争。据《史记》载,商品、商业、商人都出自商部落。盘庚继位后,为了改变当时不安定的局面,决定迁都,即为著名的盘庚迁殷。作为殷商后裔的林氏,从民族的脉络中形成了具有工商素质,敢于迁徙,敢于创业的习惯。
第三、重视教育的家教与家风
重视教育是林氏家庭的重要特点之一。早年我在科学院工作的时候,统计了湖北、河南13个地市的历代科举情况,林氏自举人以上高于人口平均基数的103倍,在中国古代历有无林不开科的典籍。这种重视教育的家风、家教是由爱国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经商从工的需求教育的产物。睢阳林氏在祖宗林志云1403年自福建闽县到睢阳做冠带总提校尉时,就带着闽县的林氏家谱,现在睢阳林氏在商丘已数万人,仍然保持着尊奠祖师,慎修家谱,对后代严肃教育的习惯。
基于上述对林氏文化特点的考察和理解,所以比干文化的研究应将重点转移到林氏文化的研究,比干庙应由祖宗的墓转为有贡献的林氏的碑林,卫辉应由祖庙文化转为现代林氏的文化联络总站,从而进入林氏的经济园林,必须写一本载有林氏文化的书。(不同于其它林氏文化的家族史以教育后代)
(二)林氏家族史·前言
由一个姓林的企业家来写林氏家族史,本来是一件很蹩脚的事情。很简单,这件事应该由姓林的某一学者来做。但是,当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需求迫使着我,使我必须撑掌这件事情。因为在这个时代里,越来越需要历史,越来越需要用历史感、哲学感来观察、处理日益变化着的一切,越来越需要团队精神。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姓林的人,将林氏的历史整理出来,使所有姓林的有心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家族的历史,并以此汲取营养,教育子孙,形成独特的林氏文化,不管对于现在,对于未来都有其伟大的意义。
世界是由种族组成的人类,中华是由民族组成的国家,汉族是由姓氏构成的民族。每个种族、民族、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每个民族、姓氏都能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继承下来,并赋于新的时代精神。必然能够形成巨大的文化动力,极大地繁荣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讲,欲先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欲先灭其族,必先灭其史;欲先灭其家,必先灭其史。纵观历史,每个民族受侵略、奴役的过程中,侵略者总要让其忘其历史,在希特勒纳粹极端嚣张的时候,一个犹太小姑娘安妮为了躲避迫害,从密室中经常的来偷偷观察,写下了《安妮日记》。现在这本书成了犹太人的重要史料,每个民族、家族对自己的历史的记忆程度、广度标志着她的生存能力。
目前的中华民族,如要走向伟大的复兴,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来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林氏家族首先把自己的历史整理、修订出来,一是可以教育林氏子孙后代,二是对其它姓氏家族有所影响、引导,我想,这是关心林氏家族的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
在林氏恳亲大会在林氏祖籍召开的时候,我们将正在编写《林氏家族史》提纲发给大家,欢迎提供材料,提出意见,把这本书编得更好。
附:《林氏家族史》提纲
第一章 林氏的起源
第二章 林氏家族的迁徙和发展
第三章 林氏的人口分布
第四章 洛阳林氏的谱系
第五章 光州林氏的谱系
第六章 莆田林氏的起源
第七章 客家林氏的生活习俗
第八章 林氏家族的爱国主义内涵
第九章 历代林氏著名人物
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左传》中宗周有虢公林父,卫国有孙林父,晋国有荀林父。鲁国有季氏家臣林雍,林楚,林不狃。孔子有弟子林放。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姓的发源地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福建仍为林姓第一大省,约占林姓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浙江,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三省,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林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福建、台湾、海南、广东东部和沿海地区,林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以上你可以回福建省去找家族源头
有谁知道林氏家谱的辈份排列?我只知道爷爷是朝,爸爸是明,我是国,下一辈是什么呀
本文2023-09-22 06:38: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