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族复建祠堂要一幅对联,我拟了一幅请高手指教,跗医传世祖宗功德流芳远,俊友开创子孝孙贤典万古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俞族复建祠堂要一幅对联,我拟了一幅请高手指教,跗医传世祖宗功德流芳远,俊友开创子孝孙贤典万古,第1张

意境不错,根据联律通则,六条标准,需要稍微修改一下。

平仄相对,词性对品。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阁下对联上下都收于仄声,下联最后三字拟改为万古香。平仄和词性对品都好看一点。不知当否?望考虑。

新源俞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源俞氏宗祠

婺源思口镇新源村俞氏宗祠(又称“四亲义庆祠”),建于1565年,距今有444年的历史了,虽在2003年进行过重修,但宗祠内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都保存完好,特别是宗祠内的柱子至今没有被虫子蛀过门前有石狮一对,甚为精巧,于今年被歹人所窃,甚为可惜;尚有宋进士翰林恒公御赐砖街存留,凡进入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新源尚有家谱记载自然风景八处:灵岩铜渚、鹤戾钱岗、东岭晴云、北山霁雪、剑峰挺秀、云涧迥清、杏畔香泉、荷池月皎等,基本尚存。据长辈说起,村中原有36口井,曾是千烟之村。

思口镇:一、概况思口镇位于婺源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思口村距县城13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总人口13771人。有思口、前坦、长滩、高枧、西源、思溪、西冲、河山坦8个村委会,88个自然村,105个村民小组。地貌以丘陵为主,山地占全镇土地面积的766%,是县内重点林、茶区。林地面积1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年销售商品材5000立方米。有茶园4000

丁亥年是哪一年

家传与家谱

一、家传与家谱

谱牒指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称家谱、族谱。它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如宗谱、家乘、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

资料表明,商代以前还没有较为完整的谱牒,到春秋时,谱牒盛行了,但未见实物。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才有家传和家谱。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家族的血缘关系很难厘清。后来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绝大多数家谱续修间隔时间为三十年或。

二、替家谱作传的是哪些人

古往今来许多谱牒,都会委托名人撰写序言。根据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实录,发现部分宁海的家谱中,有很多的历史名人为其写序或作传。这些名多为宁海本籍人士,也有其它地方名人。为此将他归纳一起,罗列如下。

三、部分宁海家谱简介

1、《山前徐氏宗谱》二十一卷,卷首末各一。主编吴小舟,编篡袁葆元;版本已未年重修(1949)活字本。始居祖居地柘浦,本支派聚居地山前。本谱始修于清道光,此为第4次修;世系修录至42世,排行字为“锡”。始祖徐永泰(梁大宝二年),始迁祖(宋)徐贵二,名得祖,贡生,自茶院柘浦迁山前。珍贵史料,内有方孝孺“原序”,刊入《逊志集》。

2、茶堂《戴氏宗谱》。抄谱,同冶庚午重修。戴贞人徐氏节操入方孝孺《逊志集》。“大节参参不可湮,今从吾郡始知真。百年礼乐无男子,一旦纲常有。波冷娥江沉白骨,雨滋剡岭洗红尘。争如烈焰三千丈,高照青编万古新。”

3、南岙《南岙葛氏宗谱》。共四本[草、宗、房、家]。序,洪武二十年秋吉旦翰林院侍讲方孝孺写。最后一次修谱,癸酉年,柯斧葛缄题,内有方孝孺旧序。

4、王爱《王爱山西跳林氏宗谱》。咸丰七年[1857]抄本,主修吴国琛,线装,1册,内有方孝孺原序。

5、塘溪《塘头葛氏宗谱》。序为廿五年岁次丙子桃月上瀚谷旦郑于羡撰。有明逊志方正学先生,赐谥文正公初修缑城泉水葛氏宗谱旧序(摘要)。葛氏之先在宋初自东阳仁寿乡之葛岭来迁,当端平咸淳之际。明建文二年仲秋吉旦,翰林院侍讲方孝孺撰。始祖葛玑。第九世葛午炎到塘头。宋景定生[1261],于陵阳牟巘为其记,吴兴赵孟頫书丹。卜至正癸末十二月初四。

6、上尢《岭下尢氏宗谱》二本,辛刻年重修。有儒学教授方孝孺序,洪武二十年。

7、下岙,费姓为主,还有刘方张等。《费氏宗谱》四本,修。有“赐进士第光禄大夫通家眷侍生方正学谨序”旧序一篇。

8、前童《塔山童氏房谱》三十本,三十二年修。《塔山童氏宗谱》三十二本,三十二年修。序里有方正学的“麦虫歌”、“木棉歌”等。有邵力子为童先林爷撰写的赞。《童氏手抄本谱》一本,齐周华抄。又《童保暄三十述怀》:“盗贼帝王一样身,莫分弄假与成真。吴山立马齐天汉,部署众星拱北辰。”谱中又载有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奉大令:”据浙江督军杨善德雷呈,浙江之一师师长陆军童保暄在闽省防次病故等情。该故治军浙省,夙著勤能。上年调驻闽疆,于防务一切,布置悉臻妥洽,正资倚任。兹闻积劳病故,悼惜殊深。童伯暄着追赠陆军衔熏三位,给予治丧费一万元。派陈培锟前往致祭,并交陆军部照阵亡例,从优给恤。灵柩回藉时,着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以示追念勤劳至意。此令。”

9、礼村《刘氏宗谱》摘录。宁海由彭城陶唐氏之后,后封于刘,子孙以国为氏。推官尧卿公,方孝孺撰序,明洪武二十二年。(注尧卿公:唐进士。胡身之赞曰:出自沛丰,仕于吴越,纳土不甘,逐志已决。真箕颍之流矣)

10、深甽清溪村《张氏宗谱》二卷,首一卷。编篡者蔡裔麟,版本十一年(1922)年活字本,内有“方孝孺拜撰”的原序一篇。

11、古渡岩头方村《岩头方氏宗谱》,主修(清)谢拱辰。版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抄本。始迁祖居地缑里。本支派居地岩头。序文、世系、世福、世德。本谱始修于乾隆六十年,此为第三次修。世系修录至第19世,排行字为“贤”。始祖(元)方舞,方有进之父,生卒失。始迁祖(元末)方有进,原名克创,元明之际从缑里迁岩头,为岩头始祖。珍贵史料,内有方孝孺世系图及“宗弟方希直赠方鼐谱序”。(方正学与方有进为伯父行也)

12、石碾村,主姓金,有《金氏宗谱》,廿三年修。原序方孝孺撰。

13、岭峧有《叶氏宗谱》四本,子未年修。保管人,封翁(子布父),勋四位赞威将军一等大绶嘉禾章二等文虎章山东乡晚学屈映光顿首拜撰。又《宁海叶君墓志铭》五代时有讳温裕以尚书致仕,隐居于宁海之东仓,其后逐为宁海人。凡十二传至信国公叶梦鼎,宋咸淳以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又敷翼(颂清、子布),光绪庚子督学文治科试取入邑庠生,光绪廿八年壬寅春考入南陆。八年八月徐世昌印(徐世昌)印(鞠入)。又《淳厚》字横披,夹在首本扉叶内,系八年徐世昌题写给叶氏的真迹,当场征集。谱内有叶颂迹《堂伯蕴方暨堂兄凤翔公传》等。有《叶伯巨传》,方正学撰。

14、下何《刘氏宗谱》,摘录《俞氏宗谱》四本,宗、草、抄。宗谱为同冶丙寅重修。摘录(序)宋咸淳乙已年单车宵遁,赐进士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察使信国公西涧叶梦鼎谨识。又《马岙俞氏宗谱》内有“方正学先生答俞亮公遗札”“绿会亭记”,枢密院事右丞相邑人西涧叶梦鼎书。

15、海头俞有《马岙俞氏宗谱》一本。丁亥年修二十一本;子未年修一本;同冶丙寅年修一本;内有叶梦鼎《绿会亭记》一篇。《赖氏宗谱》,道光癸未四本,光绪庚子三本,内有叶梦鼎象赞一篇,书信一篇,方孝孺一篇。

16、南溪有《重修南溪陈氏二房谱》一本,二十年。《南溪陈氏宗谱》,摘录(序)洪武二十一年,岁次庚辰冬季上浣,赐进士及弟授翰林院编修除太常少卿眷弟卢原质顿首拜撰。(序)为赐状元及第文华殿大学士致政,余姚谢迁拜撰。

17、王爱山金竹岭岭头陈有《陈氏宗谱》,同治八年重修。主修娄学瑞。版本为手抄本。本支派聚居地金竹岭 。本谱始修于元年,此为第10次修,世系修录至第47世,排行字为“正”。始迁祖南朝陈被隋所灭(公元589)年,宗室陈胤徙居于此。装订为线装。珍贵史料有元年赐进士第翰林编修卢原质之“赠陈氏宗谱序”。

18、王爱大水坑有《吕氏宗谱》。清道光壬寅(1842)抄本叁卷。主修为(清)章黼华,编篡(清)为吕秉钧。珍贵史料,内有淳熙十四年,朱熹书“朱子叙吕氏世系长篇”一文。又有双涧南宋叶梦鼎赠“吕氏宗谱序”。

19、上应村有《上应应氏宗谱》五本,廿七年修。内有舒岳祥序,叶梦鼎诗,李有信序。

20、西刘有刘氏宗谱,癸酉年重修。有叶梦鼎、储国秀旧序。

21、汪林有正谱二本,抄谱二本,正谱中有叶梦鼎序。

22、王爱山有《王爱山蒋氏宗谱》。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阳月;主修为蒋岳琦。版本是写本。珍贵史料有元祐八年前江都前提刑两浙朝散大夫正之罗适撰“蒋山碑记”。

23、上洋头《刘氏正谱》,乾隆十一本,嘉庆丙辰月中浣十二本。旧序,康熙五十六年(摘录)。大宋刘柏孟者启基于此。之一世,从监,字维明,号柏孟。宋开宝间由孝悌授秘阁正字,迁江南转运副使。七世同居,宋开宝间,赐建牌坊,荣旌其门。提刑罗适立记镌石,至和元年旌义门,加封忠顺大夫,诏赐紫金鱼袋开国候。赵汝腾赠以“同居记”。

24、岙胡村宝莲庵中见《胡氏宗谱》,内有胡献来序文一篇,吕蒙正祭文一篇。

25、榧坑村《重修榧坡下园胡氏宗谱》序(部分摘录)。居奉六簰溪为一世祖也,中胡、上胡、下胡者是又第七世祖。启良因元末兵火,客居竹林,洪武三年始迁。盈坑镜川王子涵撰。又序,大清顺冶十四年桂月上瀚谷旦赐进士第谏议大夫江西布政使左参政行人司升授兵部选司郎中兼湖广按察司副使二十七世裔孙献来拜撰。

26、武岙有《武岙董氏宗谱》,辛戍年修。摘录《城西上隍董氏旧谱序》。赐进士第都察院右令都御史石简书于龙山精舍。又旧谱序,赐进士第礼部观政行人司行人、邑人胡献来拜撰。抄谱,有举人储传中序,钤印二方。

27、横坑《杨氏谱》原序系胡献来撰。

28、店前王《王氏宗谱》四本,三十四年岁次乙酉古历四月全浣吉旦,本族孙德枢辑,新昌梁永康镌。又本县知县王祖望认族记,江苏苏州黄土岭人,道光二,赠匾《福臻纯嘏》。

29、西溪《重修西溪徐氏宗谱》浙江都督蒋尊簋爰赏辛亥战士徐良臣其额云《有勇知方》及奖励证又陆军部核勋章。蒙朱瑞赠其纪念杯一对。

30、官堂周《周氏宗谱》年修。序摘录:周廷琮 ,字宗遥,希星公长子,唐末由父迁居东岙,前世居福建。有周弁传。

31、岔岙《山阳王氏宗谱》三本。摘要“旧序”岁在龙飞咸丰元年,岁在辛亥涂月之吉,同乡琅琊派塘心宗人庠生锡彤拜撰。

32、下枫槎《谢氏宗谱》35本,陈布雷题封面。

33、上枫槎《谢氏宗谱》2本。其中一本为丙子天台榧树重修;另一本丁亥年续成。之一本内页有陈布雷“霞溪先生像赞”“耕读传家”,罗家伦“敬教勤农”,王志远题“霞溪先生”,又有33本(丙子),封面为陈布雷题。

:乡土宁海副刊

申明: 归原 所有,如有 ,请

以上就是与丁亥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享。看完丁亥是什么动物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姓氏源流

喻(Y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俞姓,为远古黄帝时代医官俞柎,被赐姓喻氏。据《姓苑》载,远古黄帝时,有个医官叫俞柎,他就是喻姓的祖先,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到南宋建炎(1127-1130)时,俞姓的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佯佯知喻,就将喻姓赐给他,他的子孙就相传姓喻,称为喻氏。

2、喻姓源于谕姓,为春秋时郑国贵族的的代。《通志略·氏族略·五》载:“今喻氏多作谕氏”。谕姓改为喻姓始于西汉,始祖为苍梧太守谕猛,以谕定与喻字形相近,读音也往入混淆难分,喻字又比谕字少四笔(指繁体),遂改为喻姓,谕猛的后代,在汉代并未全部改为喻姓,直到东晋,还有谕归,作过曲气阜令,他也是谕猛的后代。到谕归改为喻归之后,世上再也没有谕姓了。

3、出自芈姓,源自俞豆氏与喻姓合并为一。《通志·氏族略》载:俞豆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豆亭,因氏焉”。俞豆氏已与喻姓合并为一,称为喻氏。

得姓始祖:俞柎。据《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医官俞柎,当为俞姓之始。”俞柎,黄帝臣,善医术。据《淮南子》、《韩诗外传》、《说苑》等书中均有其事迹记载,或作“俞跗”、“逾跗”、“臾跗”。《说苑》云:“俞逾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俞柎的后代相传姓俞,称为俞氏。到了南宋建炎时,俞姓的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佯佯知喻,就将喻姓赐给他,他的子孙就相传姓喻,形成了些支喻氏。故喻氏后人奉俞柎为喻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喻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是郑国贵族的后裔。发展和演变:东汉时期,苍梧太守谕猛改“谕”为“喻”姓。到了,东晋时期,喻猛的后裔谕归,也改姓“喻”姓,从此,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谕姓,到了晋代,全都改成了“喻”姓。据《姓苑》载,南宋建炎进士俞樗,就是俞柎的十六世孙。博学多才,又有误解人之目,皇帝因而赐为喻。谓其晓喻一切。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在宋朝时候,宋朝人俞樗,进士出身,多才多艺,是梁俞药的后代。被皇帝赐姓为喻。现在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安徽等地。喻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河东(秦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江夏(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南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喻姓世称河东望,江夏望,南昌望。

三、历史名人

谕 猛,字骄孙,后 ,为薛令,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

喻 合:字匡孙,好学不慕荣宠,隐居庐山北阜,布衣蔬食三十余年,晋武帝征召入相,不起。

喻 药:南朝梁时,梁武帝重用士族,赐安州刺史俞药为喻姓,这是喻姓的开始。喻药本为南昌人,后迁徙到严州(今浙江省建德东北)。喻药的第十六世孙喻樗为南宋著名学者,被皇帝赐姓为喻。

喻 凫:字坦之,号均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进士,乌程令,曾与唐代名诗人李商隐、方干、无可等唱和,有诗集一卷传世。

喻 皓,北宋初建筑家,浙东人,特别擅长建塔。他在负责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就在建塔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在建造杭州梵天寺塔时,他又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他所著的《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现已佚。

喻 樗:字子才,号湍石。南宋时,为人性直好议论,赵鼎与语奇之,荐授秘书省正字。以下主和议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致仕。秦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著称。喻樗善识鉴,尝言沈晦、张九成进士当第一,后果然。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玉泉语录》。

喻 侃:字伯经。婺州义乌香山(今义乌东河乡)人。义乌著名文人喻良弼之侄。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勤政,然仕途坎坷。致仕后,闭门著书立说,著述颇丰。喻侃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泽厚绵长。自喻良倚、喻良能兄弟同科登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上第后的六十年间,一门六进士,成为南宋时期喻氏家族引以自豪的荣耀。

喻 时:明代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传。

喻 昌:字嘉言,清朝新建人。读书研究医术,于清朝初年成为名医。治疗多奇中。在研究《伤寒论》方面有许多新发现,著成《尚论篇》,又著有《医门法律》,根据治病的实例写成《寓意草》,这三部书合称《喻代医书三种》,为中医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时年80岁,预知死期,坐论而逝。

喻汝砺,字迪儒,号三嵎,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直秘阁学士,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号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等。

喻惠洪:一名德洪,字觉范。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俗姓喻(一作姓彭)。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年)才获释回籍。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喻茂坚:明代官吏。重庆市荣昌县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南京铜陵知县。数年后调任浙江临海知县,力革溺死女婴之陋习。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福建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巡抚陕西,平定总兵李隆之乱。嘉靖二年(1523年),巡抚河南、直隶时,严惩贪官污吏,有政绩。历任山西布政使、郧阳巡抚、应天巡抚等职,其间参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任淮阳总督负责漕运期间,节省修漕经费白银10万余两,代纳庐、凤、淮、扬4府百姓水荒积欠钱银18万两,升任南京刑部侍郎。后秉公查处楚世子英耀杀父一案,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升任刑部尚书。因上疏营救谏官夏言,弹劾奸相严嵩,触怒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冬辞官还乡。还乡后倡议并主建荣昌乐雅书院。在刑部任内曾主持编纂《问刑条例》。

喻宜萱:当代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江西省萍乡人。20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国立音专和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音乐,以后赴法、英、瑞士、意大利等国家考察音乐教育,在纽约、费城、旧金山、佛罗里达和巴黎、伦敦举行过数十场独唱音乐会。建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声乐教授和声乐系主任兼副院长,同时继续从事演唱活动。嗓音饱满宏亮,气息控制稳坚,运用自如,音质柔润,色彩浓郁,富于抒情戏剧性;演唱风格朴素醇厚,热情奔放。曾两次应邀担任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除选编、译配多种声乐教材,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一书外,还撰写有二十余篇论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喻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主要郡望有:

苍梧郡:汉置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境本兼有湘粤各一部。南朝时仅辖今梧州一带。隋唐苍梧郡即封州(隋)、梧州(唐)。

南昌郡: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江夏郡:汉高帝置。辖境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治所现在湖北省云梦县,此支喻氏为谕猛之后。

严陵郡:唐严州治今桐庐西北,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严陵郡。宋以睦州为严州,治建德(在今浙江省建德市东北)。明清为严州府。民国建德县治在旧府治。1958年西迁今治。此支喻姓为俞药之喻。

钱塘郡: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钱塘郡。隋移今浙江省杭州市,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号

遗仁堂:出自汉代喻猛的传说。喻猛,字骄孙,和帝时为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皇家褒奖,百姓爱戴。被人称为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后来喻氏家人就以“遗仁”为堂号来怀念此人。

此外,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占堂”、“敦伦堂”、“萃涣堂”、“笃本堂”、“雍睦堂”、“念先堂”、“会友堂”等。

============================================================

喻姓宗祠通用对联

〖喻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谕氏;

望出南昌。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喻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苍梧重望;

庐阜高贤。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喻猛,官苍梧太守,有政声。下联典指晋·喻合,隐居庐山北阜,武帝屡征而不起。

真义声远;

扪膝品高。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奔走伸冤,人赞之曰:“子真义也!”下联典指宋喻汝砺,扪膝言不能为贼所屈,挂冠而去,人称“扪膝先生”。

源起建德;

系承俞樗。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联典指南宋俞樗,建德人。五代后梁俞药之后,以其博学多才,又有识人之目,皇上赐姓“喻”,谓其无所不知也。

为师伸讼;

有女择婿。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喻侃,为师陈亮伸冤。下联典指宋喻樗有二女,富家子来请婚,皆不许,后果得佳婿。

-----------------------------------------------------------------

〖喻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十载寻父母;

七岁善诗书。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喻德昭,临川人。洪武初,父母徙凤阳。时德昭六岁。年十四,诣凤阳寻父母,辗转十年,得见父于汉中屯所,而母已殁,乃扶父归。下联典指晴代优贡生喻宗仑,字东白,号桐乡,江西新城人。七岁能诗,稍长善擘窠书,尤精小楷,兼善八分。

-----------------------------------------------------------------

〖喻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服官进忠义之传;

扪膝鸣气节之高。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义乌人喻良能,字叔奇,绍兴年间进士,历官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处州知州、朝请大夫。曾向朝中进献《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为赞赏,当即下令颁发全国。另著有《诸经讲议》、《香山集》、《家帚编》。下联典指北宋末仁寿人喻汝砺,字迪儒,官祠部员外郎。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宗、钦宗,册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为楚,不少官员前去祝贺,喻汝砺扪膝说:“不能向贼臣屈服!”于是辞官而去,人称“扪膝先生”,著有《扪膝稿》。

质直好议丞相宰;

挂冠扪膝员外郎。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建炎进士喻樗,字子才,号湍石,其先南昌人,后徙严。为人质直议论,历官秘书省正字、太宗正丞、工部员外郎等。下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

长笛临风作数弄;

巨著入库计六宗。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器乐家喻陟,字明仲,睦州人。妙于长笛,持节数郡。每出按行,至山水佳处,马上临风,辄作数弄。下联典指清代学者喻国人,这春山,彬州人。博览载籍,著书三十五种,入四库者有《周易辩正》、《河洛定议赞》等六种。

叔奇早为广德尉;

培伦追赠大将军。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绍兴进士喻良能,字叔奇,义乌人。历任广德尉、工部郎中、太常侍丞,出知处州。曾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又有《诸经讲议》等。下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1886-1911),字云经,四川内江人,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工科和药物化学。1908年加入同盟会。他多次试制炸弹,实行暗杀,并与黄复生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谋刺新任直录总督端方未成。次年,又与黄复生等潜入北京谋炸摄政王载沣,因未遂,逃往日本。1911年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被俘,英勇就义。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追赠为“大将军”。

-----------------------------------------------------------------

〖喻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扪滕长吟,先生不附和议;

持书伸讼,义土能白冤情。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祠部员外郎喻汝砺,字迪儒,仁寿人。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世。下联典指宋代富阳尉喻南疆勇于为陈亮明冤之事。

取义成仁,革命精神传后代;

捐躯为国,高风亮节足千秋。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伦。

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

淮南奏捷,子才之致力居多。

——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联

--------------------------------------------------------------------------------

中国人民 喻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喻新华少将

喻新华(1909-1993),原名喻同金,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

组织农民武装,任自卫队长、村苏维埃主席、赤卫军排长。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1师33团战士、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30军88师268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政治委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8师268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西路军向西突围时,268团团长牺牲,政委负伤,喻新华率领本团继续突围到星星峡。在星星峡,西路军余部400多人编成新兵营,喻新华任总支书记,1940年回到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4师11旅32师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 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6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喻缦云少将

喻缦云(1903-1994),曾用名喻声、余缦云,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总经理处会计,第6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军实科科长,红15军团供给部财政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经理处军实科科长,八路军总供给部军实处处长、财政处处长、营业处处长,军委总后勤部审计处处长,太岳军区后勤部部长,太岳军区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4纵队后勤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南线办事处副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总后勤部物资计划部部长,总后勤部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 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

中国人民 喻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喻林祥中将

喻林祥(19451-——),湖北省应城县人。1960年3月参加工作,1966年4月加入中国 。在职大专学历。

曾任湖北省应城县郎君邮电局工人;入伍后,历任中国人民 陆军第1军2师6团4连战士、排长,第2师宣传科新闻干事,陆军第1军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 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干事,陆军第1军政治部组织处处长, 政治部副秘书长,第1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第2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副主任,武警北京市第1总队政治委员,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北京市第1总队政治委员; 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2000年10月任 新疆军区政治委员、 新疆 尔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2004年12月任 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喻集禧少将

喻集禧(193712-——),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丽江村人。平江一中毕业。1956年2月(一说1950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 ,1960年加入中国 。

先后入中国人民 空军第七航空预备学校、空军第二航校学习。历任空军某基地机务大队文化教员、书记员、副政治指导员、基地政治部组织科干事、青年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 政治部任免干事、调配科副科长, 政治部科技干部科科长、科技干部处副处长,科技干部处处长、干部部副部长、群众工作部部长等职。其中通过三年自学获大专文凭。1989年9月入基本系指挥员训练班学习一年,1990年6月任中国人民 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93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

近代民主革命喻姓(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生平简介

喻培伦烈士

喻培伦(1886-1911),字云纪,四川省内江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先后入警监学校、经纬学校、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及千叶医学校。1908年夏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曾钻研化学,研制炸弹,并与黄复生、黎仲实等组织暗杀团。1909年(宣统元年)8月到汉口,谋炸端方,未果。后赴北京,设守真照相馆为机关,于次年3月31日夜在什刹海甘水桥下安置大型炸弹,谋杀清摄政王载沣。事被发觉,复走日本。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炸破督署后墙,攻入督署,再攻督练公所,一路奋勇当先。因弹尽力竭,为清军所俘,宁死不屈,遂被清廷杀害,壮烈牺牲,时年25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1912年2月,南京临时 追赠为“大将军”。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邘叔的封地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新唐书》的记载,周文王的继承者周武王姬发成功克商之后,大举分封诸侯。他将其第二个儿子姬诞封在故邘国旧址(今河南沁阳西万镇邘邰村),重新建立了姬姓邘国,称邘叔。后来,邘叔的子孙后代就以故国名为姓氏,有的称邘氏,有的则去邑称于氏,史称于氏正宗,是为河南于氏。

源流二

源于复姓淳于氏,出自唐朝避唐宪宗名讳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所定的皇族七姓中,有复姓淳于氏。到了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因为“纯”、“淳”二字同音,为避讳皇帝名讳,遂将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由此出现复姓淳于氏家族所演化的于氏一族。

宋朝时期,该支于氏族人中有部分人又恢复为复姓淳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于氏、淳于氏同宗同源。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拓拔鲜卑万忸于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鲜卑族拓拔部的万忸于氏族人原为山东于氏汉族人,后随鲜卑改称万忸于氏,亦称万纽于氏、勿忸于氏。北魏王朝建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器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万忸于氏又恢复为于氏。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氏的后代,只是在汉朝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族人跟着拓跋鲜卑离开了中原,随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地区(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即河西走廊),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环境而改为鲜卑姓氏“万忸于”。

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万忸于氏族又“重回娘家”,复为单姓于氏。

源流四

源于有熊氏,出自远古黄帝裔孙的封地商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传说,黄帝有一个裔孙被分封在商于(今河南淅川)。在其后裔子孙中便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于氏,这于氏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1]

源流五

源于满族姓氏尼玛哈氏Nimaha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尼漫古。金旧部“尼庞古”,以部为氏。世居辽阳,后改汉字姓俞、于、余。金朝著名人物有参知政事尼庞古鉴,东北路招讨使尼庞古钞兀。 镶红旗希姓,人数极少。世居辽阳地方。

布尼氏Bun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隶属于镶白旗。散处于佛讷赫村(又作胡讷赫,今吉林省敦化西北,一说在黑龙江宁安西南)、公额理等地方。

于佳氏Yugiya Hala世居不详,后改汉字姓于。

玉库勒氏 Yukuli Hala 又作俞窟里、俞库勒,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世居洪爱(待考)、虎尔哈松花江、空科巴赛,后改汉字姓于。原隶正白旗,

后改隶镶白旗。

尼玛奇氏 Nimaci Hala 见于《满汉名臣传》和俄国学者《满族的社会组织》,

满语“山羊皮”,世居不详,人口非常少,后改汉字姓颜、于等。

著名人物有:西宁镇总兵、骑都尉又一云骑尉达三泰。

裕瑚鲁氏 Yuhul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地为氏,

散处裕瑚鲁(待考)、长白山(长白山女真三部聚落地,包括鸭绿江、讷殷、朱舍里: 长白山女真朱舍里部聚落地,吉林省临江市以北,松花江上源塞朱伦河(二道江)流域、虎尔哈(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部族名、江名,长白山三部之一,今吉林省抚松县东南松花江上游流域)、黑龙江、洪科、安褚拉库( 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聚落地,今吉林省安图县西南,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英额和罗等地方。正白旗、正红旗、镶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正蓝旗均有分布,另外镶白旗和镶蓝旗的包衣里也有裕瑚鲁氏。

于氏 Yu Hala 本汉族(尼堪、抚顺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隶属于正白旗及正蓝旗包衣。世居沈阳及抚顺地方。

源流六

源于狄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高车民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高车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自号“狄历”。高车,在春秋时期称赤狄,到了西晋朝以后,塞外各民族称之为敕勒,实际上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则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铁勒”、“狄历”等,都是同一个民族种群的不同称谓。

在高车民族中,有一鲜于氏部落,亦称宣于氏,在南北朝时期能人辈出,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姓为于氏、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契丹族,出自辽国时期官吏大于越,属于以官爵称号汉化为氏。大于越,是古契丹民族所建大辽国的最高官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耶律亿)在后梁末帝朱友瑱公元916年建立了大辽王朝,年号“神册”。之后,辽太祖于北面官院所在地设置了“大于越府”,置有“大于越”之爵。大于越之称,实际上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名称,按《辽史》的记载:“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因称。终辽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耶律曷鲁、屋质、仁先,谓之三于越。”在整个辽国时期,大于越仅授予功勋最大的契丹贵族,地位十分显赫,爵位在辽国百官之上,与帝位平等,亦称“并肩王”。辽国的大于越府故址在林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公元1125年,辽国被金国所灭。

辽国灭亡之后,在曾为大于越的“耶律曷鲁、屋质、仁先”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汉化称于越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于氏、越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钦察蒙古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始祖系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其侄燕铁木耳、撒敦、侄孙唐其时均世为元朝丞相,权势薰天数代。不花铁木耳共生有九子一女,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太师巴邻·伯颜势力的打击,只好退而返回江南封地。元朝末期,玉里伯牙吾氏家族为躲避红巾军起义而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取家族姓氏首字“玉”的谐音汉字更姓为余氏、俞氏,其扈从和家丁则更为汉姓于氏,统称为“铁改余氏”。

这支蒙古族余氏、俞氏、于氏后来多托称汉族,今广泛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各地。

源流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乌梁海氏,元朝时期蒙古部名称,族人以部为氏,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乌梁海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世居喀喇沁、乌噜特氏、阿尔泰山氏、唐努山氏、黑龙江、西伯利亚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g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于氏。

⑵蒙古族人巴延达哩,在明朝时期为著名的牛人,即勇士,明朝时赐其汉姓为于,名忠。

⑶蒙古族札哈齐特氏,亦称扎哈齐特氏,世居土默特(今内蒙古卓素图盟土默特右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hacit Hala。蒙古族札哈齐特氏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于氏,满族扎哈齐特氏则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冠汉姓为于氏。

⑷蒙古族兀良哈氏,在名时期即改汉姓为于氏、乌氏、吴氏、魏氏等。另外,在兀良哈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兀日罕氏,亦称乌日罕氏,后多冠汉姓为于氏、吴氏等。

⑸蒙古族于聪氏,在明朝初期太祖皇帝朱元璋所颁布的“禁胡姓”严诏之下,即有取姓氏首音之谐音汉字冠改汉姓为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⑹蒙古族扎格斯沁氏,世居辽东西部(今辽宁地区),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于氏。

源流十

源于匈奴,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当于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当于氏,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中的一个部落名称,以部为氏,游牧于河西地区,后留驻于大宛郁城一带(今俄罗斯列宁纳巴德)。公元前105年,匈奴乌维单于之子詹师庐即位单于,因年少即位,史称“儿单于”。

后逐渐融入汉族,省文简化为单姓于氏,世代相传至今。

豆[豆、豊,读音作dòu(ㄉㄡˋ),古音亦读作lǐ(ㄌㄧ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穆王的御马师造父之师傅泰豆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时期的造父是个名人,他是伯益的第九世孙,西周王廷的善御者。在史籍《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他:“幸于周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造父,就是后来的赵氏鼻祖。

这么一个有大功于西周王朝的名人,其“善御”之技却是跟泰豆氏学来的。

据史籍《列子》记载:

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是当年有名的驾御马车的人物。造父便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技术。

开始时,造父行礼很谦恭,但在泰豆那里三年,泰豆却没有教给他任何技术。造父毫不气馁,仍然更加恭敬小心地服侍师傅。

泰豆看到这个徒弟如此懂得礼节,于是便跟造父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三年了,你可以跟我学技术了。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什么时候你快走的姿势象我一样了,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有六匹马的马车。”

造父恭敬地答道:“我一切照办。”

于是,泰豆立起木桩作为道路,木桩上只能放一只脚掌;按照一定的步伐数目放置好木桩后,踩着木桩行走。他快步往返于木桩之上,却不会摔交和失足。

造父便开始学习走木桩,三天,就完全学会了技巧。

泰豆惊叹道:“你真是太聪明了!学得这么快!一般的驾御马车的人,也不过就你现在这样的水平了。前面你的这些快步行走,用的是你的脚,体会其中的技巧在你心里。推而广之到驾御马车方面,就是在协调缰绳和辔衔的时候,是快是慢让马的嘴唇感觉和你一致,让马的行动法度掌控在你的心中,从而把握住所有的节奏。在你心里得心应手,外面操控得让马也心领神会,这样就能进退走得像用绳墨画的一样笔直转弯像圆规划的一样圆,要去的地方再远也会有气力。真正学会了驾御的技术,结果在衔,衔响应的是来自辔的信号;辔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手的信号;手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心。这样就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鞭子去赶,心境闲暇身体端正,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个马蹄跑得不会出差错;转弯、前进、后退,没有不是中规中矩的。到这样的时候车轮之外就可以不要多余的车道,马蹄之外可以不要多余的地面;就不会觉得山川谷地有什么险,平原湿地,看它们都是一样的了。我的技术全在这了,你要牢牢记住这些!”

造父恨快领会了泰豆所说的话,认真体会,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御马良师。后来,泰豆的子孙们也跟着造父沾光,受到了周穆王的赏赐。

泰豆的后裔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泰豆氏。后省文简化分为单姓泰氏、豆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祝融氏后代熊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明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记载:“楚有豆氏。”芈姓熊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公族后裔,国祖为鬻熊。

鬻熊是被周文王尊为老师的贤人之一,九十岁而知“道”。当时,自周自文王以下,所有的人都向鬻熊请教,后人还把他的言论收集整理成二十二篇的《鬻子》,奉为至理名言。

到周成王执政后,他将鬻熊的玄孙熊绛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熊绛建立了楚国,熊氏逐为国姓。

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俞豆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豊亭,因氏焉。其后裔有取姓氏为俞氏者,后其中有人改为喻氏;也有取姓氏为豊氏者。后裔传至汉朝时期,有大臣豊如意,后代子孙遂以其字为姓氏,称豊氏。战国末期,楚国地区的“豊”字即“豆”字,后简化为豆氏,但读音作lǐ(ㄌㄧ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大理国,出自唐朝时期云南东爨宁部酋长豆圭,属于以先族名字为氏。

五代时期,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首领,率众十万进兵大理,讨灭原南诏权臣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设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将府、郡部封给有功大臣及当地部族首领。宁州始为步雄部,后属东爨酋,为宁部。大理国后期(南宋末年),东爨首阿几以浪广割与宁部酋豆圭。豆圭可算华宁县豆氏家族有史籍记载的远祖,过去豆氏家庙大殿正中所供奉的最大一块牌位,大概就是豆圭的。其后裔即为豆氏,曾在明朝时期改为禄氏,清朝时期又恢复为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农耕官员布小豆,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布小豆,改为豆氏。”布小豆氏,为负责长掌管农业生产的官员之一,与谷氏、粟氏等出于同源,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丁零族(高车族)鲜于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以及在后来的唐王朝时期,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

鲜卑族慕容部的豆卢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

鲜卑族拓拔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其中有部分窦氏后因户籍管理工作的失误,也成为了豆氏。

鲜卑族吐谷浑部的赤小豆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

据史籍《北史》记载,豆代田,鲜卑胡,代人,拓拔焘时拜勇武将军,后封长广公,长广王卒于统万镇大将,谥曰恭。子豆周求。

鲜卑族豆莫娄部的豆莫娄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分支较多,因此改汉字单姓分为芦氏、莫氏、豆氏、娄氏。

其实,该世系中的豆氏、窦氏,实际上是姓出同源。

得姓始祖:鬻熊。

鬻熊是商朝末期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期,封鬻熊曾孙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春秋时期,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国人多以熊为姓氏,以念亡国。并尊鬻熊为熊氏的得姓始祖。

但豆氏、斗氏也是源出于鬻熊的,因此亦以鬻熊、斗伯比为得姓始祖。

甘肃省榆中县豆家营“豆氏复窦氏:

甘肃省榆中县豆家营村等地有两千余名姓“豆”的人,三十来年前,由于为了书写方便等原因,“窦”被误写成了“豆”,后来人们逐渐全部简化使用为“豆”。姓氏的改变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便,最近他们向榆中县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请求恢复原来的姓氏“窦”。目前,榆中县有关部门已经接受了窦氏家族人的申请,准备恢复他们本来的姓氏。

今年七十多岁的窦泽咸说,他们兄弟五个人,大哥早年参加工作在外,因为大哥文化水平较高了解家族历史,就一直以窦为姓,而家中的老父亲和其他兄弟一直用豆姓,造成一个家庭里两个姓氏,让一些人产生误解。对窦氏家族的情况比较了解的窦庆民老人说,现在外面工作的窦姓后人全部都用“窦”,而世代居住在村里的窦姓后人,却把姓氏改成了“豆”。

有一次,村中一位窦姓老人的儿子在北京工作,过节时给老人寄钱以尽孝道。因为儿子在外一直用窦姓,给家中寄钱时收款人的姓也填写的是窦,可是这边老人的身份证上却是“豆”,邮局的工作人员发现姓氏不相同,结果就是不给取钱。最后,还是由村委会给邮局开出证明后,才取出钱来。

据窦泽咸老人介绍,榆中窦氏在本地已经六百多年了。他们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得知,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窦家营村还用的是“窦”,自1972年以后,逐渐开始使用“豆”字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村民的文化低、识字少,为了书写方便就把“窦”简写为“豆”;再者,有人误认为“豆”是“窦”的简化字。后来,农村的一些工作人员疏忽,将错就错造成窦姓的书写混乱。现在榆中县涉及窦姓的地名、门牌和身份证等均改变成了“豆”字。但他们向县民政局询问,了解到行政区划的地名等都使用的是“窦”字。

据他们了解,榆中县现有豆家营、豆家岘等窦姓人集中的几个地方,人数大约有两千人左右,人们基本都误写为“豆”姓。向 相关部门咨询后,得知窦姓人恢复原来姓氏符合国家规定,于是他们就向相关管理部门申请,变“豆”姓为“窦”姓。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窦永存说,县公安局户政科已经接受了窦氏后人的请求,目前已经开始着手恢复窦姓人原来的姓氏。

二历史名人:

豆代田:(生卒年待考),鲜卑族;代人。

拓拔焘时拜勇武将军,后封长广公,长广王卒于统万镇大将,谥曰恭。

豆登桂:(公元1941~今),甘肃西和人。中国工商银行秦安县支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

他从1992的11月分管信贷工作以来,对全行信贷工作实行了主办信贷员第一责任追究制的管理办法。

通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亲自主抓“三项贷款“(不良贷款)下降了3198%,由全市借差行变为全市唯一存差大行,每天上存资金达四千余万元,且保付金充足,为全市系统内资金营运作出了贡献。

他还对国营、集体企业全方位支、帮、促,使食品公司二百一十万元、物资局七十七万元、糖酒公司九十八万元、百货门市部集体贷款六十万元等整体盘活,银企共同发展。

他支持非公有制的十七家战线厂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云南、西安、成都、兰州、乌鲁木齐市井出口独联体,同时,于1996年创办了“秦安通达信息中心“,1997年上国际互联网。

1998年创办了《秦安市场信息》报。为泰安小商品市场创立和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级文明市场做出了贡献。曾先后被评为先进个人、保卫先进个人、优秀 员。

豆冷伯:(公元1947~今),陕西永寿县人。著名当代作家。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自1977年起,先后在《群众艺术》、《苏州文学》、《中流》、《延河》、《长安》、《西安晚报》、陕西《百花》等几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作品获各种奖励十五次。并有诗集《情关山水》、《旅意》;中短篇小说集《人态》、长篇小说《荒隅》、《畸殇》;长篇报告文学《大路雄风》等十二部专著出版行世。《荒隅》被收入中国西部风情文库,《畸殇》获咸阳市1995年五个一工程文学奖。

豆晓峰:(公元1964~今),张家川人。著名高级兽医师。

他参加并完成的科技项目有六县畜禽疫病普查,获1992年度天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家川县畜禽寄生虫种类分布、侵袭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获1993年度天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TDP治疗黄牛不孕症试验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1995年度天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百万只良种鸡推广及规模养殖技术示范、立足该地资源优势引导规模养殖,获无水市星火二等奖;动物布鲁氏菌病稳定控制达标考核,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联合验收;绵山羊蟀媒血液原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受到专家的好评。

他先后在国家级专业技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七篇,在中国兽医寄生虫学会第三次学术会上交流一篇,并被收入论文集。

1998年被县委、县 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豆沁太:(公元1968~今),山西沁水人。地方政工干部。

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山西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科七班学习。

入学前在沁水县教委工作;毕业后调沁水县委农工部工作。

豆中华:(公元1971~今),河南淮阳人。著名地方中医师。

1981~1984年河南中医学院学习;1984年至今淮阳县公疗医院任副院长。

擅长自拟中医中药丸剂、 推拿、穴位注射治疗各类疑难杂病;在颈椎病方面有独到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深受患者的欢迎。

由于其成绩突出,业绩被载入《中国名医一万家》等多部较具权威性的辞典辞书中。

他决心以自己的专长,悬壶于世,治病救人。

俞族复建祠堂要一幅对联,我拟了一幅请高手指教,跗医传世祖宗功德流芳远,俊友开创子孝孙贤典万古

意境不错,根据联律通则,六条标准,需要稍微修改一下。 平仄相对,词性对品。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阁下对联上下都收于仄声,下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