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宰相,为什么刘伯温一直拒绝?
宰相,在古代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为官者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就真的是光宗耀祖了。可以说,这是很多人想要,求都求不来的,但是明朝时期,当朱元璋有意让刘伯温做宰相的时候,刘伯温却一直推辞拒绝,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刘伯温真的没有能力,还是他自己淡泊名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原因。
朱元璋不是没任命刘伯温当宰相,他是有过这样的想法的,而且还两次亲口给刘伯温说过。可为什么最后刘伯温没有当成宰相呢?
《明史·刘基传》上写得很清楚。第一次,刚建国不久,朱元璋就说:……吾行相君矣。就是说,我想改任你为宰相。后来,等到李善长被罢相时,朱元璋又对刘伯温说: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就是说,我的宰相,除了你,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既然朱元璋两次让刘伯温当宰相,为什么刘伯温都不答应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让刘伯温当宰相的背景。
1第一次任命
第一次,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左丞相李善长做事让朱元璋不满意,给刘伯温发牢骚,想废了李善长。刘伯温说,李善长还是可以的,功高望重,而且善于调和诸将诸大臣矛盾。朱元璋说,你这个人了不起,李善长经常说你的坏话,你却还说他的好话。我要用你代替他当丞相(吾行相君矣)。
刘伯温赶紧推辞,说我的才能小,小才不能大用啊。
2第二次任命
第二次,朱元璋把李善长罢免了(后来又把他给杀了),然后征求刘伯温的意见,谁适合当丞相。朱元璋问杨宪行吗?刘伯温说,不行,杨宪这个人,有丞相的才能,没有丞相的气量。朱元璋又问汪广洋行吗?刘伯温说,不行,他的气量比杨宪还狭窄。朱元璋再问胡惟庸行吗?刘伯温说,不行,当丞相如同驾车,胡惟庸当丞相,要把车开翻。朱元璋说,那就只有你合适了,你来当丞相吧。
这时刘伯温再一次推辞,说我也不行啊,我的性格比较急躁,又嫉恶如仇,得罪了不少人,不适合。
大家可以看看,朱元璋虽然说两次要任命刘伯温为宰相,都是在一种很特殊情况下说的话。比如第一次,刘伯温刚劝朱元璋不要废黜李善长,如果朱元璋说我想换给你,刘伯温马上就答应的话,这成什么事啊?再说第二次,朱元璋说了一通人。刘伯温呢,老老实实指出这些人的缺点(这些人确实有这些毛病,后来这些人都因为这些矛盾被杀头被处分),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才说想任命刘伯温为宰相。刘伯温要是答应了,那不是相当于说别人都不行,只有我一个人行吗?
由此可见,朱元璋虽然两次要任命刘伯温为宰相,但都不是直截了当对他说要任命。他对刘伯温说的话,更像是下的一个套。刘伯温除了推辞,他不可能有别的回答。
3刘伯温不当宰相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会说,刘伯温为什么不厚着脸皮,把这件事应承下来呢?归纳起来,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其一,朱元璋并不信任刘伯温。从朱元璋两次任命刘伯温的过程,其实我们已经很清楚,朱元璋并不信任刘伯温。朱元璋要信任刘伯温,绝对不会那样对他说话。既然朱元璋不信任刘伯温,刘伯温也不可能把这个宰相当好。其二,当朱元璋的宰相是个危险的职业。从草莽起家的朱元璋,一直不怎么自信,对身边的大臣不信任,总是觉得这些大臣要造他的反。所以,当他的宰相,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当朱元璋把宰相都杀光后,他甚至废除了宰相职位。刘伯温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愿意自讨苦吃。
其三,刘伯温的性格不适合当宰相。刘伯温虽然一生谋略,被朱元璋以及很多人认为是张良、诸葛亮一类的人物。但是他只是谋略上和他们相似,在性格上则截然相反。刘伯温太正义,性烈如火,不能包容人,这确实是他自身存在的问题。刘伯温对自己有很清醒的认识。
由此可见,就算朱元璋正儿八经让他当宰相,他也是不会答应的。
后来,刘伯温很快退隐。但是,就算是退隐了,他也没有逃过朱元璋的怀疑。有一次他生病,朱元璋让胡惟庸找医生给他治病。他吃了胡惟庸的医生给的药后,感觉自己被下了毒。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只轻描淡写安慰了他几句。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其实很可能也是巴不得刘伯温死的。如果他真的当了朱元璋的宰相,可能会死得更早,死得更惨。
(
参考资料: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在还没有投奔朱元璋以前,便是当地的名仕,还在元政府里做过官。客观的讲,刘基是不太愿意来辅佐朱元璋的,毕竟造反是高危职业,弄不好就得人头落地,你让文化人跟着你四处拼杀,凭什么呢?朱元璋当然也明白这些读书人的想法,所以直接派大老粗去请的刘基,不来就得死呗,所以刘基是被强行请来的。
也许刘基在与朱元璋的交往中看出了朱元璋的不凡,也许刘基真的是能掐会算,反正刘基开始认真履行自己谋士的义务。不但处处为朱元璋献计献策,更在陈友谅大军压境,大家乱作一团的时候,力主要跟陈友谅死战,还精确的预言,必定会胜利,进而北上伐元,一统天下。后来朱元璋定都南京,也是刘基的意见,南京城的建设总设计师也是刘基,大明军队的“卫所制”还是出自刘基的手笔。可以说,朱元璋十分的看重刘基,经常说”刘基真乃吾之子房也”。
刘基确实有才华,但角色上扮演的是“谋士”。与李善长这样类似于萧何的治国之才相比,作用还是差很多的。另外朱元璋本人打仗就很厉害,不会对某士言听计从,因此刘基更多的还是辅助作用。假如朱元璋身边没有刘基,同样是可以取得天下的,不过道路就要更加曲折一些了。
大明建国后,开始封赏有功之臣,刘基只封了一个“诚意伯”,官职最高不过是御史中丞。和他对朱明王朝立下的功勋相比,确实少了点。反正朱元璋对手下的功臣们确实比较刻薄,开国只封了6个国公,文臣只有李善长一个。而且这些功臣的俸禄普遍还都不高,光靠工资想过富足的生活,这是有点困难。
朱元璋为什么如此对待刘基呢?当年不是非常倚重他吗?这事主要和朱元璋的性格有关系。首先朱元璋本人都很节俭,怎么会对下面人大方呢,所以名额本来就不多,导致刘基只分了个伯爵。
其次朱元璋对刘基的感情很特殊。当年打仗的时候,刘基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人,朱元璋是他的学生、仰慕者。可如今自己已经贵为九五至尊,朱元璋觉得是时候小小的刁难一下刘基了,让他也觉得自己高深莫测。
最后就是故意的打压。一方面刘基和李善长不合,朱元璋作为上位者,还是要稍微表表态的;其次朱元璋也比较烦刘基身上文人的清高劲头,希望能把刘基弄服顺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关于刘伯温的传说实在太多,无论是在民间普通百姓百姓还是在政治天才朱元璋心目中,刘都是一个神乎其神的存在。
朱元璋
朱元璋初识刘伯温,对其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为了考验一下这位民间传说的学识,朱元璋请刘伯温下棋,这就是朱元璋三试刘伯温:
一试:
朱:听闻先生读书过目不忘,看一遍倒背如流可有此事!
刘:确有此事!
朱元璋抽出一本《史记》,刘伯温看了一下书名,张口就背一字不差,据说没读过几天书的朱元璋当场掉了下巴!
二试:
朱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副《采樵图》问:我这一联:此木为柴山山出。
刘不假思索:因火成烟夕夕多。
朱又指着一副《千里江山图》: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刘脱口而出:日月成明,明德明义明贤君。
朱看看棋盘,又出一联: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刘马上应对:地作琵琶,路作弦,那个敢弹?
朱元璋已经听到这样的赞誉,已是心花怒放。刘伯温起身方便,朱咬了一口烧饼,放在碗上,上面盖了一张布。见刘回来就问:“先生可知此为何物?”
刘掐指一算:圆圆日圆圆月,金龙咬一缺!
二问之后,朱元璋已经不是服气而是惊奇了。
三试:
朱:据传姜子牙可以算出周朝百八年天下,先生能否算算我大明的气数!
刘略微沉思:八百嫌多,三百嫌少。
朱元璋不解。
所谓天机不可泄露,民心而不是算命先生决定了朝代的兴衰。
后来明朝帝国传了276年,民间认为,刘伯温早就算出大明的气数了。
影视
朱元璋坐上皇帝宝座后 陪同朱元璋打天下的徐达李善长李文忠等一众功臣都封公封侯,渐渐成为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外加一个超级BUG刘伯温,卸磨杀驴不可避免。
朱元璋下令修建了庆功楼,所有功臣都被邀请去吃酒。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了朱元璋的阴谋,故意摔下马背受伤,从而逃过一劫,当晚一把大火把众功臣变成了烧烤。据说徐达听从了刘伯温给他的八字箴言“尽忠为国,紧跟万岁”而大难不死,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刘伯温连夜逃出南京,从此杳无音讯!
神一般的刘伯温人间蒸发,朱元璋曾派人秘密查找,却毫无结果。千古第一谋臣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但他从朱元璋的魔爪下逃脱,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和诸葛亮都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为刘大耳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为朱元璋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基,名叫温柏,帮助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刘伯温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辅佐朱元璋,运筹帷幄,首战打龙江,再战鄱阳,击败陈友谅,然后出兵东进,平定张士诚,从而稳定东南,为明朝的诞生奠定基础;二是协助朱元璋,亲自建都,制定历法,复兴科举,整肃吏治,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下大功,刘伯温以诚封侯。朱元璋生性多疑,但也心狠手辣。等世界稍微稳定下来,他就开始杀为他而战的兄弟们,一起为征服世界而战。刘伯温看透了朱元璋,选择退隐故里,让朱元璋放过自己的性命。朱元璋虽然同意他回国,但还是对他感到不安。朱元璋一听到刘伯温的死讯,就想起了刘伯温用一生的经历写成的一本兵书百战奇谋。朱元璋立即派宰相胡到刘伯温老家吊唁,实际上是叫他去寻找兵法。当胡来到刘家吊唁刘伯温时,他马上问刘伯温的儿子兵书在哪里。但刘伯温的儿子说,他父亲烧的时候,留下了一本书和一封信。这本书叫郁离子。
胡认识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又知道他们是老实人,不会敢欺骗朝廷,就拿了一份郁离子和一封朱元璋之类的信。朱元璋一听说胡没有找到孙子兵法,连看都不看就把书信扔在一边。朱元璋以为这本书是刘伯温的毕生心血,怎么会这么容易就烧了呢?一定还躲在家里。刘伯温的两个儿子虽然不懂孙子兵法中的道理,但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出现另一个刘伯温呢?这本书一定还藏在家里。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不安,于是又派胡去寻找兵法。但是在刘伯温所有的书里,都没有发现兵法,但是朱元璋还是没有放弃。朱元璋以修建刘伯温故居为由,让胡在刘伯温居住的地方挖地三尺,寻找兵书百战奇谋,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认为他家里没有。或许刘伯温早就把兵法传给了蓝玉、徐达、周德兴、盛丰这样的将领,所以才有了杀这类功勋武将的想法。于是这些血腥的新疆城市的开国元勋都被朱元璋杀了。
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朱元璋临死前告诉他的孙子朱允_,你必须找到百战奇谋这本书。如果有才能的人得到这本书,很可能会推翻明朝。从那时起,每个皇帝都会寻找这本书,但不幸的是,从朱允_到朱由检,他们都没有找到。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刘伯温烧了孙子兵法。
刘伯温百战奇谋的兵书去哪了?这个谜,直到200多年后的崇祯十七年,征服者李自成入侵北京,才得以解开!在李自成明朝皇宫的杂物中,发现了刘伯温撰写的郁离子手稿。因为很佩服刘伯温,所以看的很仔细。因为年代久远,郁的很多页都碎了,但是他意外的发现了一页,里面还有另外一本书,是百战奇谋,已经失传200年了!
刘伯温用心良苦,如果历代承袭大统的朱后人只需要好好学习就能找到其中的奥妙。可惜这个秘密被推翻大明的国王李自成发现了。
刘伯温明知道朱元璋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但是为了生存没办法,他只能帮助朱元璋登上帝位。刘伯温是一个非常有大志向的人,在治理国家方面,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见解可以说写成一部书籍来供我们后人学习。虽然刘伯温最后离开了官场,但是他他对老百姓还是非常关爱的。
一、腐朽的朝代让自己看不见希望
刘伯温其实是元朝的一名官员。在朱元璋成立了大明王朝时,刘伯温老早就有要回将养老种地的想法,但是他看到在元朝末期,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很好,在刘伯温的内心,对于元朝的统治是非常失望的,他也有了要辞告老还乡的念头,但是在朱元璋占领了元朝,成立了明朝以后,刘伯温看到了朱元璋能够带领着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又不太能够确定,对于老百姓的关爱使得刘伯温不得不承受这种煎熬,所以刘伯温没有辞掉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反而辅佐朱元璋来成就明朝的帝王之位。
二、好的***能够带给大家富足的生活环境
刘伯温也是从元朝过来的,也是为了靠着微薄的薪水来养家糊口度日的。刘伯温非常清楚的知道,必须改变现状,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好,他不甘于在这样的 社会 环境中生存下去,于是他想创造自己的一番天地,刘伯温不想安于现状,但是他又没有办法去改变现在这个状态,所以刘伯温想找一个能够推翻现状的能人异士能够解救老百姓,不让老百姓生活在这种水深火热战乱的环境中,直到朱元璋的出现。
三、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势力也不是一直都是强大的,也是一点一点变得很强大,并且朱元璋是一个特别勇敢的人,他他是一个军事的天才,所以朱元璋才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成。组成一支最强的军队,也有很多能人一直愿意跟随他,帮助他,刘伯温就是其中之一。刘伯温看好朱元璋,是因为朱元璋虽然没有多少的知识学问,但是他的为人比较善良宽容,并且朱元璋的目光比较长远,他具有非常超前的战略眼光。所以刘伯温正是因为看中了朱元璋的这些优点,所以刘伯温很爽快的答应朱元璋辅佐他登上了帝王之位。
朱元璋和刘伯温这两个人都是看中了自己有利的利益方面,到最后他们成就了大明王朝的建设。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想让刘伯温来辅佐自己做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刘伯温也看到了朱元璋的弊端,朱元璋是一个善变的人,没有人能够在知道太多的秘密之后还能够安稳的待在帝王身边的,所以刘伯温没有答应朱元璋的请求反而多次表示自己年岁已高,不能再经历事情,想要告老还乡的意思,想要退出这个团队的建设以求自保。
看过明史的人都会对朱元璋身边的知识分子明星刘伯温印象深刻。
他为刘伯温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建国初期,也就是明洪武三年,在奖励开国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只授予了至诚的爵位,并不是最高的爵位,月薪少得可怜。
如果纯粹按照对明朝的贡献来说,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他学经,尤其是精义和纬,比起别人,帮他打了很多胜仗。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只是册封他为小实人,而不是朝廷大员呢?
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和朱元璋的出身有关。他出身贫寒,自私狭隘。跟随朱元璋多年的部下不是很团结,帮派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淮西集团。
人数众多,每个成员在国外都很有名气。它兴起于元末割据时期,形成于明朝建设时期。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这其中就包括国盈、李善长、徐达等人,他们都是朱元璋的铁杆追随者,而且大多是淮西地区人。
对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觉得会说淮西话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再来看看刘伯温,他属于另一个门派。所以,在朱元璋眼里,他不是自己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伯温的变幻莫测,政治军事才能都很厉害。
我相信没有哪个皇帝会喜欢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人,因为他们随时会威胁到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
所以,以防万一,朱元璋建国后到处打压刘伯温。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反而任由别人欺压刘伯温。刘伯温和李善长一直不和,多次发生政治冲突。
从前,有一个官员名叫林兵,他违法乱纪,被刘伯温关进了监狱。审查案件后,他秉公执法,立即下令杀死林兵。那么,这个林兵是谁?其实他是李善长的。为了救他,李善长想尽办法向刘伯温求情,求他网开一面,以剑留人。
无奈,刘伯温不肯放手,不仅如此,他甚至扬言要打官司,让法院处理。这让李善长很生气,决定报复。
回去后,李善长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一早,他又找到刘伯温,说北京好久没下雨了。刘伯温既然非常精通天文地理和五行八卦的理论,自然知道现在根本不能杀人,否则会触怒上天。
李善长的诡计很阴险。他的意思是,如果刘伯温杀了林兵,很可能会导致无雨和干旱。刘伯温听后,并不害怕,而是坚定地说:只有杀了林兵,才会下雨。
他通过观察天空已经发现最近可能会下雨,所以他不害怕李善长的威胁。然而,在他杀了李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就没有下雨,这让李善长抓住了把柄,联合自己的密友举报刘伯温。
此时的朱元璋是明智的。他知道不下雨是因为刘伯温,所以不会有理由惩罚他。可想而知,此时此刻,刘伯温心里是多么的无奈。之后没多久他就主动辞职回老家了。
但是,他就是这样在和朱元璋告别的时候劝说朱元璋不要立凤阳为都城的,否则有损国家。之后,刘伯温隐居家乡,隐姓埋名,只喝酒下棋,对自己之前对国家的贡献闭口不谈。这可能也是为了避免流言蜚语。
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诸葛亮三分天下,刘伯温一统天下;前朝军事家诸葛亮,后朝军事家刘伯温”。他以足智多谋和战略规划著称。
其实关于刘伯温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民间传说,刘伯温原是神人,据说“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根据传说,他不是凡人。在他之前,他是玉皇座前的神。因为元末天下大乱,玉皇大帝特地派刘伯温去为人救民。不仅如此,玉帝还送给刘伯温一把特殊的剑,——。
这把剑很有用。它能指挥四海龙王。谁知四海龙王又懒又不愿意干活,就安排了自己的九个儿子。在九个儿子中,九龙的能力最强,力量无穷。之后,这个九龙子跟随刘伯温多年,成绩斐然。相传朱元璋能建立大明江山,朱棣能夺得皇位,都与这个九龙子有关。
然而,当这个九龙的儿子完成了他的使命,准备返回天堂复活他的生活,朱棣使用了一个诡计。以修建紫禁城为名,朱棣偷偷拿走了刘伯温之前砍下的宝剑。这一剑出九龙,他不敢不听。然而,九龙虽然无奈拔剑,也是一怒之下,整个京城都是一片哗然。
看到这一点,朱棣不是问题。他还需要其他方法来保住九龙子。于是,朱棣对九龙子的大哥说:“你力气真大,能扛一万斤东西。如果你能拿着这块我们祖先的神圣牌位,我就放你走。”
一看原来是一块小石碑。它还能打败“龙”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它背在了身上。然而,令他惊讶的是,他用尽了所有的魔力,却无法行走。本来这块石碑看起来很小,但是很不一般。
功胜德碑是用来记录“真龙天子”生前所做的功德,有两代皇帝的印章,可使镇满鬼神。所以,他就算太强也不忍心再打他。
最后,当九紫龙看到他的大哥被压在石碑下时,他感到很可怜,所以他决定留在他的大哥身边,永远不回天堂。不过,他也说过一句话:他绝不会在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虽然朱棣保留了九龙子,但他得到的只是紫禁城里的一个雕像般的野兽。
现在你去故宫,还能依稀看到这只“神兽”的踪迹,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虽然故事的真实性在这里不言而喻。
然而,这毕竟也是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我们可以一笑置之而不深究。
看过关于明朝历史的人,都会对朱元璋身边的智多星刘伯温印象深刻。
刘伯温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建国初期,也就是明洪武三年(1370)奖赏开国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只是册封了他为诚意伯,这并不是最高的爵位,且每个月的薪水也少的可怜。
如果单纯的按照对大明王朝的贡献来说,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并且帮助他获得很多战役的胜利。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只是册封他当一个小小的诚意伯,而不是朝廷重臣呢
其实,这一点很好解释,和朱元璋出身有关,他出身贫寒,比较自私狭隘。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的属下内部并不是很团结,他们帮派林立,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帮派就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淮西集团。
他们人数众多,每一位成员都名声在外战功赫赫,它崛起于元末割据之际,形成于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这其中就包括郭英、李善长、徐达等人,这些人都朱元璋的誓死追随者,又大多是淮西地区的人。
这也对百姓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觉得会说淮西话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再来看看刘伯温,他则属于另一个门派,因而在朱元璋眼里,他并不是自己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伯温料事如神,政治才能以及军事才能都十分厉害。
相信,没有哪儿个皇帝会喜欢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会随时威胁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
于是,为了以防万一,朱元璋在建国后就处处打压刘伯温,不仅不授予他应得的官位,反而任由别人欺压刘伯温。刘伯温和李善长二人一直不和,曾经发生多次政治冲突。
曾经,有一个叫李彬的官员,违法乱纪,被刘伯温关进了大牢,等审查完案件之后,他就秉公执法,立即下令要杀死李彬。那么,这个李彬是谁他其实就是李善长的人,为了救他,李善长就特意找刘伯温求情,恳求他能网开一面,刀下留人。
奈何,刘伯温是油盐不进,坚决不松口,不仅如此,他甚至还扬言要上奏朝廷,让朝廷处置。这让李善长十分生气,决定一定要找机会报仇。回去之后,李善长是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好的办法。第二天一早,他又找到刘伯温,表示,京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既然刘伯温十分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学说,自然知道现在根本不能杀人,否则会惹怒上苍的。
李善长这招十分阴毒,他话里有话,意思是说如果刘伯温杀了李彬,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天不下雨,引发旱灾。刘伯温听后,不仅没有害怕,反而更是坚定的说道:只有杀了李彬,天才会下雨。
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宰相,为什么刘伯温一直拒绝?
本文2023-09-22 06:38: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