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生世是什么?
估计刘伯温这个人物的名字已经深入大家的内心,他是明朝初年的重臣,同时也是一位精通象纬之学、博古通今的文学家。自古民间就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传言,当时的人们都将他比作三国时期神机妙算的孔明转世,可见其确实不凡,刘伯温精通天文、数理、兵法等,他的诗文古朴豪迈,多为同情民间疾苦的作品。
而关于他的身世,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民间传说刘伯温是天界的一位天神,元朝末年,朝廷统治腐朽,已至于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玉皇大帝派遣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安定天下,免人世间生灵涂炭,相传,从出生开始,刘伯温就一直生活在一片桃花林里,有各位花仙护佑长大,习得知识,拯救苍生,由于他在民间名声太大,朱元璋便决定请他出山,已助他夺得天下,由于刘伯温神出鬼没,没有多少人真正见过他,朱元璋亲自带领亲信去山林间找寻他的踪迹,而刘伯温也知朱元璋乃真龙天子,便留下各种线索
话说,有一天,朱元璋终于在一片桃花林中找到刘伯温生活的线索,十分高兴,下马步行进去林中,可是走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找到刘伯温的住宅,原来刘伯温所居住的桃花林,是根据易经中的八卦阵所布置,八八六十四卦阴阳交错,八卦阵内险象环生,只有生门才是进出庄园的的唯一路径,就在朱元璋准备放弃的时候,林中出现了一个小道童,说刘伯温有三个问题要问朱元璋,如若答对便辅佐朱元璋,如若答错,便请他原路返回,具体是什么问题,史料中已无法考证,但最后朱元璋见到了刘伯温,在他的帮助下,建立了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明朝。
后来,刘伯温决算千里,运筹帷幄,不但有谋略,而且精通天文,他会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结合在一起,他洞察天下局势民情,考虑问题周到,他的见解非常独到准确,并且一直追随朱元璋左右,帮助他推翻元朝,将蒙古人赶出中原,辅佐他建立明朝,而关于刘伯温的出生和存在在民间的故事很多,但大都是道听途说、民间杜撰演义出来的,他在民间百姓心中,就像呼风唤雨的诸葛亮,很让人敬佩,所以他的生世也就成了谜团,待后人考证。
刘伯温在重病之时,他对他的两个儿子说道:“明朝的皇帝未来会取消我们家族的地位,但是你们不要太过担心,在我的第五代孙子里,必然会出现一个能将我们家族重新带回顶峰的人物。”而在刘伯温说出此番话不久,他便离开了人世。后来,到明孝宗登上皇位后,他突然想起了这位曾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臣,于是他便派人去寻找刘伯温的后人,之后,他顺利地找到了刘伯温的第五代嫡孙,并被封为了处州指挥使。
刘伯温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大家,他不仅精通天文地理、数学兵法等,还对诗文有所研究,可谓是一代奇人。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便悄然隐退了,他不追求名利,也不爱炫耀功绩,但是尽管他退居到了山林之间,对世事也不再过问,朱元璋还是没能放过他。朱元璋趁刘伯温生病之际,以替他看病为由将他接到了皇宫中,然而之后的这一段时间里,刘伯温的身体每况日下,后来在刘伯温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朱元璋才将他送回了家。
刘伯温从皇宫里出来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便与世长辞了,一代名臣的人生就此画上了句号。而在他临死之前,他向自己的两个儿子交代了后事,他强调道:“一定不能让朱元璋找到我写的兵书,否则将会给你们带来杀身之祸。”同时他还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打了一剂强心计,他说道:“你们不用担心我刘家目前的状况,这我刘家第五代时一定能够翻身。”
要不说刘伯温是奇才呢?在明孝宗执政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他的第五代嫡孙果真被重新启用了。明孝宗在得知刘伯温的嫡孙被关在大牢中后,立马下旨赦免了他,同时,为了表彰刘伯温曾经为明朝所做过的一切,他还给这位刘伯温的后代加官进爵,从此刘伯温的家族在这位嫡孙的带领下重获荣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祖籍陕西保安(今陕西志丹)。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正德九年赠太师,谥号文成。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
扩展资料: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参考资料来源:—刘伯温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在民间野史中,相传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不仅帮明太祖打了江山,还帮朱棣建了北京城,还是十三陵、山海关、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还通阴阳,甚至懂得运用超自然力量。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 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并不是每个臣子都能像刘伯温一样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才智辅佐帝王,出生入死地为其效力,不为荣华,不被利益熏陶所引诱。刘伯温的后裔始终是平凡之人,无刘伯温的忠君爱国、不畏强权、一身正气、大公无私、公明廉洁、两袖清风之势。再者, 刘伯温如此爱国,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其后人也或许是看的明白,再加上当时所处的局势情形所迫就变成了乱国奸臣,以成败论英雄。
刘伯温的死也让我们知道人不能太显露自己的聪明,要学会大智若愚、懂得将其善用。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伯温自己退避三舍仍不能得其善终。
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一番基业,与刘伯温的部署和谋略有很大功劳。在刘伯温去世后,因为各种变动,他的子孙都没能继承他的位置。直到嘉靖11年,由他的子孙刘瑜继承,后来由各子孙传继至刘莱臣时,由于刘莱臣还小并由他的哥哥刘荩臣代为继承,之后还是要由刘莱臣继承的,只是在刘荩臣去世后,此官位并被刘孔昭夺而承之。刘孔昭此人心思歹毒,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夺位事情,利用自己在朝中的一些影响力,将自己的叔叔刘莱臣及祖母杀害。
在刘孔昭加入王朝之后,并没有使王朝的实力有所提升,反而因为他争权而使王朝内部出现纷争及动乱,将自己的精力全都放在为自身获取利益之上。并没有为国奉献,抗击对敌。
刘孔昭虽然他一生犯下了种种过错,但是后来他一直都坚持着抗击清王朝的统治。
刘伯温死后对儿子说,刘家5代之后必出雄才!而后来的事实正印证了刘伯温所说的话!因为在5代之后,刘家确实出了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
刘伯温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忠臣,也是一个非常善于言辞,善于用计的人,应该这样说,为朱元璋大明朝的建立创造了无尽的条件以及非常良好的条件。朱元璋在对抗其他番邦以及其他反对派的时候,正是利用了刘伯温的计策。而朱元璋确实也把刘伯温当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而在后来的历史战争之中,多半都是刘伯温出的计策!因此可以这样说,朱元璋大明朝的建立,基本上都是仰仗着刘伯温的计谋所一步一步进行下来的。
刘伯温之死
刘伯温活到了六十几岁,最后在病入膏肓的时候被朱元璋召见,然后朱元璋便派了资深的御医前去给他医治,但是由于病入膏肓,刘伯温已经没有后路可走,甚至刘伯温的病情越发的严重,在御医给他用药之后,刘伯温更是没坚持几天,最终归西。
临死前的话
刘伯温临死之前,曾对自己的儿子说不要动怒,也不要有任何的动静,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便是最好的,刘家五代之后一定会再次兴旺,而后来到了明孝宗的时候,也就是第5代的时候,刘家果然出现了一个中郎将,最后被朝廷重用,印证了刘伯温当年所说的话……而这个刘家的后人也确实不负所望,对明朝贡献了大量的个人力量以及杰出的军事才能。
刘伯温祖籍:浙江文成南田镇武阳村(旧属青田)。
刘伯温生卒年:(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
刘伯温生平:刘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扩展资料刘伯温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
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
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包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
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客观上承续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使然。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
刘基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长于铺叙,且善于用典。描景状物秀丽入神,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刘基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在这一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刘基
明朝开国六公爵
指明朝为开国立下大功,建国后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公爵的六名功臣。他们分别是(排名分先后):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刘伯温,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花云,1353年投奔朱元璋,从此为朱元璋作战,所战皆克。后城陷被杀,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
明朝的开国功臣估计是所有朝代里面最惨的,经过“反腐惩贪三大案"之后,朱元璋杀的基本干干净净。
刘伯温的生世是什么?
本文2023-10-31 11:49: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9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