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故居的杨昌济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杨昌济故居的杨昌济简介,第1张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导致新民学会成立。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著有《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和毛泽东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氏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

一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四个月后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十六人而已;已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一百十岁,传子玄嚣。

二世,玄嚣:名挚,黄帝次子。母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崩,寿一百岁,葬于云阳,故后世又曰云阳氏。生子曰娇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三世,娇极:玄嚣子,未继位。生子麦嗣位,是为帝喾。

四世,帝喾:娇极子,名夋。生而祥灵,十五岁佐颛顼帝受封于辛。三十岁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七十年崩,年一百零五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五世,后稷:名弃,母有邵氏女,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而不践;徙置平林,适会山林多人迁之;又弃之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初欲弃之未果,因名为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玺立。

六世,檠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七世,叔望:檠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八世,不窟: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曰鞠。

九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十世,公刘:鞠子,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

十一世,庆节:公刘子,国于豳。庆节卒,子皇朴立。

十二世,皇朴:庆节子,嗣位豳国。

十三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国。

十四世,毁喻:弗差子,嗣位豳国。

十五世,公非:毁喻子,嗣位豳国。

十六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十七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国。

十八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国。

十九世,亚圉:侯侔子,嗣位豳国。

二十世,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二十一世,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二十二世,组绀:太公子,嗣位豳国。

二十三世,诸益:组绀子,嗣位豳国。

二十四世,公叔祖:诸盩子,嗣位豳国。

二十五世,古公亶父:公叔祖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扰,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归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国,闻古公贤,亦多归之。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

二十六世,季历:古公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寿九十八岁。子昌立,是为西伯文王。

二十七世,文王昌:季历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诚一端庄,维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长,受殷纣命,为诸侯领袖,得专征伐,称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王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以此士多归之,诸侯响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五十年,被囚羡里,后六年自歧下,迁都于丰邑,七年而崩,寿九十七岁,谥为周文王。葬雍州万年县西南十四公里毕原上(今陕西咸阳周文王陵)。太子发立,是为周武王。

二十八世,周武王发:周文王太子。商纣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周文王)崩,太子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爽、毕公高之徒皆左右。周武王率修文王绪业。时纣王无道,周武王以姜尚为师,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无前人,以东伐纣。周武王十一年农历12月戊午,师毕渡孟津,诸侯咸会,陈师牧野。商纣王闻周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周武王。周武王使帅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太公卒,驰于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周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周武王驰之,纣兵皆岸畔。纣走,登鹿台自焚而死。于是诸侯尊周武王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周武王有疾,后崩,寿九十三岁。葬雍州万年县西南十四公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周成王。

⑴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杨杼:

周朝灭掉唐国(诸侯国,今山西翼城)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姬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姬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朝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邑(今山西洪洞),称杨侯,是为杨氏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为:

一世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氏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公元前1085年)农历7月11日。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逝世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农历4月8日,终年八十五岁,谥号“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配姒氏,生于周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1080年)农历2月2日,卒年待考,诰封贞静夫人。葬同夫山。生有二子:杨伯沃、杨仲沃。杨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杨唐。

二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45年)农历3月3日子时袭杨侯。逝世于周孝王元年(公元前953年)农历5月14日,终年九十二岁,谥号“勤简”。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配胥氏,生于周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1042年)农历6月6日,终年八十九岁,诰封“专肃夫人”。葬同夫山,生子杨庚。

三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22年)农历4月20日丑时,逝世于周懿王十一年(公元前954年)农历10月16日,终年六十八岁,谥号“闵惠”。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配贲氏,生于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22年)农历6月11日,逝世于公元前953年农历4月8日,终年七十六岁。葬同夫山。生子三:杨文、杨宜、杨亭。直,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杨元始、杨元发、杨重邑、杨应春(青)、杨常五。杨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杨统伯(阮伯)、杨耀高(叔蒿)、杨谓明。

四世杨文: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农历1月8日,袭杨侯,逝世于周夷王二十年(公元前913年)农历1月16日,终年八十六岁,谥号“清勤”。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同父处。配山氏,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9年)农历3月10日,逝世于周孝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30年)农历2月2日,终年六十九岁,谥号“端庄夫人”。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杨昭成。

五世杨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公元前974年)农历7月10日,袭杨侯,逝世于周夷王二十一年(公元前901年)农历6月10日,终年七十三岁,谥号“密察”。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同母处。配宣氏,生于周恭王七年(公元前967年)农历5月11日,逝世于周夷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82年)农历4月25日,终年八十五岁,谥号“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杨辛、杨康、杨京、杨襄。杨辛配向氏,生子六:杨冉、杨沈(游)、杨杭(慨)、杨载(栽)、杨骞、杨颜;杨京配万氏,生子二:杨羡明、杨羡光;杨襄官太傅,配华氏,诰封紫阁夫人,生子四:杨丰、杨礼、杨鳌、杨鲁。

六世杨康:生于周懿王十一年(公元前946年)农历9月14日,官周王朝卿士大臣。逝世于周夷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82年)农历12月20日,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配柳氏,生于周懿王五年(公元前952年)农历6月10日,逝世于周夷王三十六年(公元前889年)农历1月20日,终年七十三岁,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杨绍甲。

⑵源于西周宣王少子尚父:

西周的王位由周武王数传至周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周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籍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⑶源于春秋晋太傅杨肸: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鞮、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邑(今山西洪洞),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陕西华阴),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通志》记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邑,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2、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朝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3、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姓氏变化中另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朝杨思朂,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朂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今河南灵宝)正是杨氏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4、源于变姓,属于因故转姓为氏。

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党员杨靖远,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1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原姓马名尚德。

5、源于改姓,属于回归祖姓为氏。

有的杨氏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氏。

北宋名将杨继业,杨继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贇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继业归宋复姓。

过去有一户姓杨的到贵州台江巫脚乡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苗族欧姓聚居区,这位杨氏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氏。解放后,他的儿子也复姓杨。

6、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白族:

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朝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公元927年灭大天兴国君,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不久因为暴虐被杀,在位八年。元朝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太和县人(今云南大理)。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举人,任黄州府(今湖北黄冈)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⑵满族:

女真族杨氏原居乌拉(今吉林)的满族,隶属依彻满洲,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凤凰城地区。后改为汉姓杨氏。

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五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五世。

⑶纳西族:

杨昌,著名清朝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

杨元之,著名清朝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⑷苗族:

杨再成,著名元朝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公元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

杨再兴,著名北宋末期苗族将领,原为农民起义军战将,曾在战场击毙岳飞的弟弟,后投降归附岳飞。他英勇善战,勇贯三军,后在抵御金兵时战死。

杨洪,六合人,著名明朝将领。父亲杨璟,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⑸回族:

杨氏为回族主要姓氏之一,其来源也相当广泛。在史籍《回族人物志明朝》中记载:元朝的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其后裔“居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之羊市,故改羊氏。”元朝被推翻后,为躲避战乱和免遭迫害,其后裔遂迁居山东益都,并改为杨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改“羊”为杨氏的还有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卫百户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林比失有子羊羔儿,后裔均为杨氏,“遂成德州回回望族。”据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地的回族家谱和口碑传说,他们均是随“燕王扫北”而来的南京钦天监杨家。明朝安徽歙县人杨光先,曾在清康熙四~七年(公元1665~1668年)任钦天监监正,其六世先祖杨凝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任南京刑部尚书,今安徽仍有其后裔。又据《蒲氏族谱》记载:“蒲本初号诚斋,东石开基公一世祖。崇漠公次子,借母氏姓杨”,今泉州有其后裔。据辽宁两部《杨氏家谱》记载:一支约在清康熙年间由山东武定府阳信县西营迁入沈阳西关,另一支是由明永乐初年从南京应天府迁至河北后,于第九世开始迁到奉天省沈阳的。在沈阳回族当中,杨氏为大姓,分支也不少,相传有“六杨”。在江苏镇江,据修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的《杨氏族谱小引》记载:其先祖“洒公与弟西公“于唐初由西域进关,初居“陕西弘农郡”(今河南灵宝),繁衍十二世后,于宋初迁徙并定居镇江,故自称“弘农郡德润堂杨氏”。现镇江依然有“小杨家巷”的地名。杨氏至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已传至二十五世。由于“族广人繁”,分为“国、泰、民、安”四支,至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已传三十余世,始“立谱排字传世”。据推算,现今‘奇”字辈应为“洒公”。“西公’”第四十六世孙。据《回回历史和伊斯兰文化》记载:在杨氏中,也有个别是源于改氏,如明英宗时入附的西域回回老哈,其“子哈铭,改氏杨铭”。

⑹其它:

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

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

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先后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葬于长沙县板仓。

扩展资料:

1918年6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

1919年五四运动时,发表《告学生》一文,表达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并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杨昌济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并告诫他们自己平身“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志愿。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信中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后归葬长沙县板仓。

——杨昌济

生平事迹

1、考取功名:

光绪十五年(1889年),应长沙县学试,补邑庠生,为学政张亨嘉赏识。张亨嘉取士不重八股,重通经史,留心经世之学,很欣赏杨昌济的才识。

2、私塾教学

应试举人不中,为生活计,在家设馆授n徒,常与密友杨守仁讨论国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

在家乡教私塾,同时继续准备举业,潜心研究宋明理学。《达化斋日记》从这年记起,其内容大多记述其排除各种杂念专心读书的心得及个人思想修养、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经验体会。

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加入了他们组织的“南学会”,成为通讯会友,借此机会向谭嗣同等求教学问,交流思想。同年,儿子杨开智出生。

3、赴日留学:

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参加赴日留学考试 ,获官费留日资格,回乡作出国前的准备。

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教育学。启程前,改名“怀中”,表示身在异邦,心怀中土。

杨昌济从弘文学院顺利毕业,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修教育学。

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肄业。是年,在杨毓麟、章士钊等好友的极力推荐下,清政府派往欧洲的留学生总督蒯光典,调杨昌济去英国继续深造。

4、留学英伦: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杨昌济留学英国,进入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5、归湘任教:

1912年夏,杨昌济结束了在阿伯丁大学3年的学习生活,获得文学士学位。随后,他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考察,还去瑞士游览了一番。

在德国,杨昌济重点考察教育制度,但也很留意政治、法律等各项制度。考察完毕,随即启程返回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到了故乡长沙。

十月,袁世凯派汤芗铭为湖南查办使,汤一到任,即将杨德麟等逮捕枪决。杨昌济曾为营救杨德麟四处奔走,对袁、汤屠杀革命党人无比愤慨。

1914年在湖南高师讲学,上半年兼任第一师范修身、教育学两科教员,下半年只教修身课。夏天,所著《论语类钞》由宏文图书社出版。

6、任教北大:

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

五四运动时,发表《告学生》一文,表达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并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

杨昌济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并告诫他们自己平身“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志愿。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在杨昌济的教育、培养下,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在成长道路上深受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杨昌济强调“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毛泽东等则认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

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等人接受了杨昌济的思想观点,认为: “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

在经世方法与手段上,早期湖南党史人物群体也曾一度致力于教育经世。蔡和森认为:“胡林冀之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

因此,他不仅自己想当一名教师,而且提议新民学会会员中 “多出几个小学教师”,“造幼龄之小学生”,他认为这是“远大之举”,不可等闲视之。

总之,在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成长的道路上,杨昌济无疑是起了一个启蒙先师的作用。毛泽东等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的早期言行,无一不受深杨昌济的影响。

如果说,毛泽东等人在早期实践活动中,致力于教育经世的探求是失败了,但是,杨昌济以“欲栽大树柱长天”为核心的教育经世的目的和宏愿却是成功了,他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柱长天”的“大树”。

-杨昌济

杨开慧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时候,还是个娇羞的小女孩。

那时候,她还没有亲切的称呼毛泽东为“润之哥”。

1901年,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出生。

杨开慧出生不久后,她的父亲杨昌济前往国外留学,日本、英国、德国相继留下了他的身影。

他这一去,就是九年。

这段时间,年幼的杨开慧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在从小缺少父爱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的杨开慧,始终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

她是个可爱良善的姑娘。

看到小伙伴捕捉蜻蜓玩耍,她的内心会觉得疼痛,觉得生命不应被如此践踏。

父亲杨昌济虽然漂洋海外,可对于杨开慧的教育却极为在乎。

杨开慧的读书生涯,全部要得益于开明的父亲。

七岁那年,杨昌济从国外寄信,嘱咐妻子让杨开慧早点进入学校读书。

那时候,她老家板仓还没有女子读书的先例。

父亲的开明,改变了杨开慧的一生,也让她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新知女性。

1908年,杨开慧就读于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

1909年,就读于板仓储能学校。

1911年,她和母亲同时就读于衡粹女校。

1912年,就读于县立第一女子高校。

1913年,阔别九载的杨昌济留学归来,女儿杨开慧刚好毕业。

更巧的是,这一年湖南湘潭的一位农家年轻人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杨昌济归国之后,又恰好就职于这所师范学校。

上天似乎在冥冥之中,将他们撕扯到了同一时空里。

在学校里,毛泽东的一篇《心之力》让杨昌济对这位少年有了深刻的印象。

追梦少年,终遇知己。

杨昌济邀请毛泽东来到了板仓公寓,开门的一瞬间,毛泽东看到了一个梳着短发的小女孩。

这一年的杨开慧,还只是个13岁的小女孩。

杨昌济也在同一时间走出了房间,看到站在屋外的毛泽东,热情地将他请到了家里。

杨开慧看着眼前的这位少年,眼睛不停地盯着他,时不时抿嘴而笑。

那时候,她只觉得他们大人口中所谓济世安民的理想还很宏大,它可能真的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此后的毛泽东,经常前来老师家中探讨民族、未来等高端话题。

毛泽东和杨开慧也渐渐熟络。

他会经常把自己的文章、日记送给杨开慧,这个小女孩瞬间沉浸在了少年的文字世界里,无法自拔。

杨开慧又学着父亲写诗,然后送给毛泽东,希望 润之哥 能够帮忙修改。

毛泽东看完这首诗,节节称赞。

不过,明年的秋色虽好,毛泽东却未必能够再度在杨昌济的家中做客。

1918年,6月。

在这个炎炎夏日中,杨昌济受邀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一家人迁往北京。

而此时的毛泽东刚刚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前路坎坷,纵然需要放手一搏。

可怎么博,如何博?

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毛泽东,很快收到了恩师杨昌济从北京寄来的书信。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准备组织一批青年学子,前往法国留学。

杨昌济的足迹遍及国外,他知道那个世界里会给年轻人带来怎样的学识,怎样的震撼。

所以,他极力鼓励毛泽东走出国门看一看,至少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

毛泽东一批湖南学子纷纷北上,准备出国留学。

刚刚来到北京的毛泽东借宿在老师家中,时间一长,他总觉得诸事不便,他自己又在距离老师不远处的 三眼井 租了一间房子。

北漂的生活其实很辛苦,在北京的毛泽东被老师安排进入了北大图书馆,成为了一名图书馆助理员。

他在三眼井租的房子里,一共有七个人,土炕上的七个人翻身都很困难。

北方的平房土炕里,藏着一群追梦的少年。

那时候,这群人年轻人并没有觉得辛苦,他们觉得值!

在等待赴法留学的日子里,毛泽东和杨昌济的来往更加频繁。

而这一次的北漂,毛泽东的 情感 上也有了寄托。

--- 杨开慧。

因为经常去老师的家里,毛泽东常常和杨开慧渐渐熟络起来。

无聊的时候,毛泽东就带着杨开慧在外面闲逛。

故宫、北海到处有他们的身影。

那时的感情真挚且纯粹,他们不会直言喜欢类的话语,他们更不会携手走在一起。

此时距离他俩真正携手相伴的日子,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此次北漂,毛泽东只在北京呆了六个月的时间。

他最终选择放弃前往欧洲学习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长沙。

他们都是从那一年出发,前往欧洲勤工俭学的爱国学子。

这一年也是毛泽东政治思想成熟最快的一年,他开始进行公众演讲,也开始创办 《湘江评论》 ,成为了这个报刊的主笔。

这位以笔为刀的少年,渐渐在湖南崭露头角。

当时的 湖南督军张敬尧 ,恨透了毛泽东。

长沙各地到处暗藏刀锋,毛泽东为了躲避这场危机,也为了将张敬尧彻底踢下去,带着长沙学子的请愿书北上进入了北京。

这是当时毛泽东的最大心愿。

只是,政治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

毛泽东大为失望,张敬尧仍旧还是湖南督军,而他们仍旧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学子。

失望透顶的毛泽东,也开始了一段怀疑人生的时光。

他苦苦寻找的生命灯塔、希望之光,竟是那样的遥远。

--- 几乎遥不可及。

追梦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有时候,它真的很残酷~

追梦少年的理想虽跌到低谷,但爱情却在这时候,悄无声息的来临。

1919年,毛泽东又北上抵达北京。

这一次进京,他的恩师杨昌济已经病重。

不久,杨昌济病逝于北京。

杨开慧一家人扶着杨昌济的灵柩回到湖南。

毛泽东面对杨开慧的离去,心里面极为痛苦。

一方面,他不忍心杨开慧离去,另一方面,他又不知道如何安慰刚刚失去父亲的杨开慧。

更何况,他这次北上带着革命任务,他又不能因私废公。

时间一长,终究难解佳人相思之苦。

他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

这首词算得上他写给杨开慧的第一封情书,里面夹杂着一个少年心中最为真挚的 情感 思念。

杨开慧收到这封信,大为激动。

对于杨开慧而言,她一直在等待毛泽东主动开口。

她和毛泽东认识那么久,两人在 情感 世界里都属于极度腼腆之人。

杨开慧知道毛泽东给他写信意味着什么。

她兴高采烈的将这封信念给自己的好友 李淑一

1920年,7月。

毛泽东结束在北京的任务,又回到了长沙,回到长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去看望杨开慧。

这一年的冬天。

毛泽东、杨开慧这对新人在湖南长沙正式结婚。

婚礼现场,他们只叫了几个熟悉的朋友。

长袍少年,旗袍少女。

在朋友的见证下宣告结婚。

这场婚姻,简单的没有一点浪漫,却成为年少毛泽东心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回忆。

因为它足够的真诚,足够的让人感动。

结婚没多久,毛泽东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杨开慧此时则变成了他忠实的革命战友。

毛泽东真正陪伴杨开慧的日子实在太少,少的有点让人心疼。

他们这段恋情,毛泽东真正陪伴杨开慧的日子,也唯有结婚的前两年。

后面八年的日子里,他都忙于革命,无法抽身陪伴家人。

爱情这东西,对于此时的毛泽东而言,着实太奢侈。

理想、爱情,这些是他的生活全部。

但在这些看不见的东西里,理想仍旧是他生命中的至高追求。

1922年,长子毛岸英出生。

1923年,次子毛岸青又顺利出生。

这两个孩子出生时,毛泽东一直忙于投身革命,不断在长沙、广州、武汉等地奔波,无法抽出时间照顾产后的妻儿。

毛泽东在孩子出生后,短暂呆了几天,又离开长沙,准备前往上海参会。

两个孩子出生以后,杨开慧承担起了生活的全部重担,她既要在家里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担心毛泽东的安危。

毛泽东在离开长沙临走时,他给杨开慧留下了一首词:

1927年4月4日。

毛泽东的第三个儿子 毛岸龙 出生。

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终于在杨开慧生下孩子的第四天回到了长沙。

看着呱呱坠地的小儿子,再看看躺在病床上的杨开慧。

毛泽东的心里充满了愧疚。

三次生育,三次相离。

毛泽东始终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在妻儿的身边,哪怕很短很短的时间。

他们两人在 情感 上都属于不善言语的恋人,我想他们相聚的日子里,也大抵不会有过多的甜言蜜语。

一个热吻,一个拥抱。

这对于杨开慧而言,已经足矣。

这次见面的第二天,毛泽东又离开长沙,回到了革命战场中。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

湖南的革命火种已经被点燃,赤焰在长沙这片土地上尽情的燃烧。

秋收起义也即将发生,毛泽东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为了保证自己妻儿的安全,她让杨开慧带着孩子返回湖南老家板仓。

为了保证妻儿回乡途中的安全,毛泽东亲自护送妻儿翻过山隘,将她们顺利送到了板仓。

毛泽东没有过多停留,又转身返回了江西安源。

他们两人也不会想到,此次一别,竟成永别。

从这以后,他们三年间几乎失去了联系。

即便如此,杨开慧对于毛泽东的爱开始变得愈加的炽烈。

她在书信中曾经写过:

她对毛泽东的思念,简直到了一种近似癫狂的地步。

关于杨开慧的这些手信,其实十分的悲情。

毛泽东究其一生都没有看到。

因为这封书信是在1982年3月、1990年8月两次修缮房屋时,在杨开慧故居的墙缝里发现。

这些弥足珍贵的手迹发现后,毛泽东已经无法知晓。

这些有一些其实是很心痛的文字,读起来真的字字诛心。

对于杨开慧而言,恋人不断 离开、回归、离开 ,成为杨开慧结婚七年的主旋律。

这样的生活,想想也比较痛苦。

孤独感无尽的在她的内心深处滋生,曾经希望紧紧牵着丈夫手的小女孩,如今的奢求只是得到毛泽东的书信。

她担心着毛泽东的安危,她也希望毛泽东能够真正的陪伴她。

毕竟,她是一个弱女子,她也同样需要生活上的安全感。

可是,当时的湖南时局高度动荡,板仓之外的世界好似布满了利刃,她想要和毛泽东取得联系已经变得十分困难。

1928年,1月。

毛泽东委托 吴福寿 偷偷进入长沙,想要打探妻子杨开慧的下落。

然而长沙到处都是警戒力量,想要顺利进入长沙探寻杨开慧的消息已经属于难事。

吴福寿四处打听,终于得到了一个消息:

杨开慧已经被害!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时已是深夜,他缓缓地坐在椅子上,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信纸,默写出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

其实,当时风传出来的关于杨开慧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

吴福寿所听到的消息,也大抵是湖南地区故意散播出来的假消息。

不过,这对佳人,最终真的天人永隔。

秋收起义爆发后, 湖南军阀何健 十分憎恶毛泽东在湖南一带的所作所为,他撒出1000大洋重金悬赏杨开慧的脑袋。

1930年,10月。

杨开慧不幸被长沙警卫司令部逮捕。

何健当时许诺,只要杨开慧对外宣布和毛泽东解除婚姻关系,他就会将她安然送回老家。

杨开慧断然拒绝。

一个月后,杨开慧英勇就义。

这一年的杨开慧年仅29岁。

此时的他们,结婚整整10年。

1957年,1月。

杨开慧的 好友李淑一 无意间看到了毛泽东在《诗刊》上发表了十八首诗词。

李淑一突然想到了曾经的好友 杨开慧 ,她马上给毛泽东写信,希望毛泽东能够将以前写给杨开慧的那首 《虞美人·枕上》 抄送自己一份。

在寄给毛泽东的书信中,李淑一还将自己丈夫 柳直荀 牺牲时,亲手写的一封《菩萨蛮》寄送过去。

毛泽东收到李淑一的来信,往事重现,他感慨战争时代的残酷爱情,也深懂李淑一的丧夫之痛。

不过,他没有将那首曾经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抄送给李淑一。

他最终选择写了一首 《蝶恋花·答李淑一》。

在这首悼念亡妻的诗作里,毛泽东将杨开慧、柳直荀比作登上九重霄的忠魂。

吴刚捧酒,嫦娥伴舞。

听闻他们的故事,吴刚、嫦娥又泪流不止。

这已经不仅是一场悼词,而是对于一代烈士忠魂的无比敬重之情。

毛泽东写完这首词后,窗外的月光似乎将他拉回到了曾经的时代里。

相濡以沫的佳人,早已经人间两隔。

那一刻,他的心里涌起了一场巨大的海啸,可他静静站着,没有让任何人发现。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恋情,干净而真挚。

他们这一生,没有一张合照。

我们如今看到的合照,也多是拼合而成。

他们才是那个时代真正活在故事里的一对情侣。

比起现在,我们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爱情。

我们每一代的年轻人所期冀的婚姻本该如此。

在如今这个被金钱、欲望所荼毒的 社会 里,当我们所遇到的婚姻被过多的赋值,被过度的恶化。

当我们所遇到的婚姻被巨额彩礼所包裹,婚姻变质就已经成为了其应有的内核。

这样的感情,最终的结果大多相看两厌,床头再无佳人~

人这一生,经历的生活永远都是一个正向闭环。

婚姻生活最终同样会走向闭环。

始于金钱,终于金钱。

始于爱情,终于爱情~

杨昌济,湖南长沙人,教育家、伦理学家;

陶行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袁隆平,江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徐特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强调平民教育,关心贫苦学生,被誉为“长沙教育王”.

故选D.

在当时,杨昌济昌济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并告诫他们自己平身“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志愿。杨昌济老师不但教学有方,还时刻在为国家选拔人才。

毛泽东不但是一代伟人,而且还成为杨昌济的爱婿。

杨昌济在湖南师范大学很有名望,他也非常看好年轻有为的毛泽东,那时杨昌济时时刻刻关心毛泽东的学习和生活。

杨昌济对年轻时代的毛泽东也是欣赏有加。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昌济不但是个资格深深的老师,还是有双慧眼识英雄,杨昌济老师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能够“柱长天”的国之栋梁。那么,杨昌济做到了!

杨昌济老师培养的学生,毛泽东成了一代伟人,蔡和森、萧子升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杨昌济老师当时说,如果说要能救中国的人,有两位,一位是毛主席,一位是蔡和森。

从而可以看出杨昌济是多么不平凡的一位教育家!'

找了比较全面的资料给你的,不过百度说有些内容不适合发布。。。。只能简单点了。。

林杏仙:第一位妻子,是李立三六岁时父母给买的童养媳,17岁时,父亲强迫他们结婚,毫无爱情可言。林杏仙生下了李立三的长子李人纪,林年纪轻轻的便患风瘫去世了。

  李一纯:1899-1984,第二位妻子,原名李崇英,湖南人,她原本是杨开智的妻子,也就是杨开慧的嫂子。1922年底,李立三到北京传授安源停止工作经验,在北京停留了一个多月,结识了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的儿子杨开智夫妇。1923年1月底,李立三启程南归,杨开智托付李立三照顾其夫人李一纯回长沙。他们南归的途中,便产生了不能抑制的爱情,就随着李立三到了安源,1923年1月在安源结婚,就留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在其尴尬的情形下,他们感到十分愧对杨开智,后来李一纯便将妹妹李崇德介绍给了杨开智做妻子)。1925年在上海经向警予介绍加入中国***。1925年10月下旬与李立三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执行扩大会议。在莫斯科期间,蔡和森与向警予的婚姻已破裂,加之蔡和森因体弱多病倒下,生活无人照顾,出于同志间的友情,李立三和李一纯主动到蔡和森那里照顾帮助。由于长期的接触,与蔡和森产生了恋情。1926年底,与蔡和森在苏联正式结合。1931年,蔡和森归国,在香港被捕后被印度广州被国民党枪杀。蔡和森牺牲后,李一纯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北戴河中直疗养院等单位任职。1986年在北京逝世。李一纯曾为李立三生下次子李人俊。

  李崇善:1903-1972,第三位妻子,她是李一纯的三妹,毕业于长沙稻田师范学校。1926年4月,李立三与李一纯在苏分手后只身回国,急忙在上海找到李崇善结婚,这是李一纯与他分手的承诺,是她与蔡和森婚外恋对李立三忏悔的感情补偿,她把小自己4岁的三妹李崇善介绍给他。1927年1月与李立三结婚,并与李立三在一起生活了较长时间,还为李立三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李竞,二女儿李力,另一个就是后来找到的谢志佩。李立三与李崇善两人都是***员,都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革命之中去。1927年5月在党的五大上,李立三被选为中央委员,7-8月间参加了南昌起义的领导与策划工作。1928年6月李立三再次到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委员,并逐渐走向党的核心。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夫妻离多聚少,加之“立三路线”很快遭到了失败,其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李立三身上。1930年11月,李立三奉命赴苏,向共产国际汇报检讨工作,没完没了地接受批评和进行自我检查,并留在莫斯科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羁旅生涯。李立三与妻子和女儿就这样分离了。李立三走后,她又生下一个女儿,由于情况的特殊,不得不送给他人。而她自己则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她曾经冒充张闻天的夫人,掩护张的工作而被捕入狱。

  李汉辅:第四位妻子。李汉辅常常被人遗忘。李立三在莫斯科学习结束后。1932年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被派往 苏联远东伯力,在华侨中间工作,这期间,他同李汉辅结合在一起。李汉辅毕业于浙江宁波女子师范学院英语系,1926年被党 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时担任翻译工作,在东方大学与一起学习的沈志远结婚,1927年生下了儿子沈林如。1931年沈志远回国后,李汉辅与李立 三结合。1933年李立三回莫斯科,李汉辅回国,两人分手,她在回国途中牺牲

  李莎:第五位妻子。原名叶丽萨维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著名俄语教育家。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州巴拉绍夫县的一个乡村,其父亲,是沙皇时期一个贵族知识分子,当过律师。共青团员,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1928年读完初中后,就到国家出版局举办的一所半工半读的印刷技术专业学校,开始了其自食其力的生活。14岁便投身革命,后在出版社工作。1933年19岁时与李立三相恋,1936年2月22岁时与37岁的李立三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女儿--李英男和李雅兰。

杨昌济故居的杨昌济简介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