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客家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第1张

  客家传统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客家语言

  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http://wwwsc-overseasinfonet/other/nlkjr/kjyyhtm

  客家饮食习惯:客家民系很讲究古风,有很多传统习俗。年初一吃羹汤,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惊蛰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饭,立夏酿豆腐吃米粉肉,端午节粽子鸭蛋,六月六烧酒狗肉,新谷登场荐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节杀鸭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饼剥芋头,重阳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腊月初八腊八粥,二十四送灶神过小年,除夕油炸糍粑……。过年过节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节日气氛。这些习俗,还寓教于乐,灌注了很多知识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汤,有葱、蒜、芹这些青菜,葱表示聪明灵通,蒜则表示精打细算花销得体,芹是要求一年勤劳年年勤劳。惊蛰炒豆子是提出灭虫 ,炒豆如炒虫。中秋剥芋头喻剥鬼皮,带有宗教色彩。

  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有的渐渐不合时宜,须予改进。比如,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而客家的喜庆宴席周到趋于繁琐,殷勤接待趋于疲劳“轰炸”,一餐饭有的长达数小时,先茶点,继面点,后冷盘,最后热菜,茶点面点与正席之间百无聊赖,客套话反复讲过,初次见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出嫁当天不吃饭:在井冈山客籍民间居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身带好在家煮熟的鸡蛋、猪肉之类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门,当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饭。无论家人怎么诚心相请,哪怕是把饭菜送进新房,也不会吃上一回,而是吃着自己带来的食物。以示节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给公公婆婆食,换得公公婆婆的爱戴,换来长年全家和睦过日子。这一风俗习惯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还是一直坚持吃完自己带来的食品为止。

  过年前后井冈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动: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居民家送灶神过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烧香烛、烧纸钱、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

  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永定县,是极富东方色彩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客家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其中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楼内冬暖夏凉。土楼格局的恢宏,不仅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还反映了客家人淳朴的民风。

  独特的客家文化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

  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犯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了光,为中华民族添了彩!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作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学费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

  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

现代刘姓是北方强于南方的话,那么从宗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显赫来说,则明显地是南方刘姓胜过北方刘姓。(补数据)而在南方刘姓中,又明显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的刘姓最为兴盛,如湖南的刘少奇家族,四川的刘湘家族、刘伯承家族,湖北的刘华清家族,江苏的刘海粟家族、刘淇家族

虽然现代刘姓大都属于"汉室之后",但具体来说,又分为几大宗派,而且各个宗支所占比例也不一样。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现代刘姓主要有以下几个较大的支系:一是楚元王刘交后裔彭城刘氏派,该支刘氏分布范围较广,南北东西都有,但以北方较多。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中山刘氏派,这一支刘氏人数众多,但主要分布在南方,以闽粤台地区最多,其次是浙江、江西、两湖、广西、海南、港澳、云贵川,另外在东南亚南洋的刘姓,也以源出中山的客家刘姓居多。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长沙刘氏派,该派刘氏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当年留在长沙国的一支,如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并辐射到邻近的鄂、川、江浙、两广、云贵等省区;南支则是当年北迁南阳的东汉皇室后裔,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华中、华北、华东地区,另外还辐射到朝鲜、日本等国。四派为梁王刘武后裔刘氏,这一支刘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山西、陕西和山东、江苏一带,人数较少,如今刘邦故乡汉里堂刘氏就是梁王后裔。五为代王刘参后裔刘氏,该支刘氏也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江苏、山东一带,人数较少。六是淮南王刘安后裔刘氏,这支刘氏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再辐射到邻近省区,人数也较少。此外,还有属于荆王刘贾后裔和代王刘仲后裔等派的刘姓。

客家人是汉族人。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多听到的是说自己是什么族群的人,比如汉族人、苗族人、回族人等等,但客族人就几乎没听过,这个族群的人介绍自己都说是客家人,并且他们也是汉族人。

客家传说介绍:

第一次迁徙。秦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即今岭南地区),派遣了大批军民到岭南。后期秦朝灭亡,由南海郡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独立建立南越国(南越国),这些军民在南越国的北部(粤北)定居。其中一小部分人后来融入客家民系。

第二次迁徙。东晋永嘉年间,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为避祸乱,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其中一小部分人到达粤赣闽三角洲地区。

当地府吏为区分原住民和外籍汉人,就将这些外来的汉人新户籍统称为“客”。自此,“客家人”的称谓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华历史上。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百岁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客家人是以客家语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中国台湾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客家人。据估计,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的80多个市县。

客家传统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客家语言

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客家饮食习惯:客家民系很讲究古风有很多传统习俗年初一吃羹汤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惊蛰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饭立夏酿豆腐吃米粉肉端午节粽子鸭蛋六月六烧酒狗肉新谷登场荐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节杀鸭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饼剥芋头重阳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腊月初八腊八粥二十四送灶神过小年除夕油炸糍粑--过年过节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节日气氛这些习俗还寓教于乐灌注了很多知识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汤有葱蒜芹这些青菜葱表示聪明灵通蒜则表示精打细算花销得体芹是要求一年勤劳年年勤劳惊蛰炒豆子是提出灭虫 炒豆如炒虫中秋剥芋头喻剥鬼皮带有宗教色彩

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有的渐渐不合时宜须予改进比如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而客家的喜庆宴席周到趋于繁琐殷勤接待趋于疲劳[轰炸"一餐饭有的长达数小时先茶点继面点后冷盘最后热菜茶点面点与正席之间百无聊赖客套话反复讲过初次见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出嫁当天不吃饭:在井冈山客籍民间居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身带好在家煮熟的鸡蛋猪肉之类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门当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饭无论家人怎么诚心相请哪怕是把饭菜送进新房也不会吃上一回而是吃着自己带来的食物以示节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给公公婆婆食换得公公婆婆的爱戴换来长年全家和睦过日子这一风俗习惯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还是一直坚持吃完自己带来的食品为止

过年前后井冈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动: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居民家送灶神过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烧香烛烧纸钱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

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永定县是极富东方色彩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客家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其中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楼内冬暖夏凉土楼格局的恢宏不仅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还反映了客家人淳朴的民风

独特的客家文化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

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犯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了光为中华民族添了彩!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作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学费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

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

客家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

  客家传统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
点击下载
上一篇:赵氏宗谱下一篇:家谱怎么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