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谁发明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4收藏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第1张

1900年前後,关心太极拳流源历史的人逐渐开始多起来,对於谁是创始人,陆续产生了很多说 法,时间跨度很大,大概有两千年吧!比如像老子也被列为创始人之一,要是这样给太极拳找祖先,还真不如先去联系《纪效新书》,毕竟,《纪效新书》不管从哪 方面说都应该和太极拳的有难以割舍的密切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大家先来看这几段网路文字:

几乎所有支持张三丰会武功的学者的研究,都要引用两位内家拳家:张松溪(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以及王征南(明末清初,-1669)的相关证据,其中成书最早的是沈一贯的《喙鸣文集》〈搏者张松溪传〉(-1566)。

沈一贯首先说明张松溪的老师是孙十三,之後用并列的方式,将张松溪与另一名武者边诚做比较, 说明张松溪的武学涵养比边诚要好。接著介绍了张松溪的一些事迹,并举出「勤、紧、径、敬、切」拳法的五字诀。最後透过自己的观点,将五字诀做一解释。五字 诀中,「勤、紧、径」为孙十三所传授,「敬、切」则是张松溪的体会。

沈一贯除了在年代上,几乎与张松溪同时之外,〈搏者张松溪传〉的重要性,在於提出了内家拳法 的「勤、紧、径、敬、切」五字诀。依该文,「勤」者,勤劳也;「敬」者,谨慎也;「切」者,忍耐也,皆与实功无关,而「紧」指「两手常护心胸。行则左右护 胁。击刺勿极其势。令可引而还。足缩缩如有循。勿举高蹈。阔丁不丁。八不八。可亟进。可速退。心常先觉。毋令智昏。立必有依。勿处其後……」;「径」则是 「後如脱兔。超不及距者。无再计。无返顾。勿失事机。必中肯綮……」,而「然此二字。则击刺之术尽矣」。透过与太极拳法的比较,可知两者之间有相当差异。 认为太极拳与内家拳可能有相同根源者,宜再深究之。

亦有研究者将太极拳和内家拳放在一起讲,认为太极拳和内家拳的关系密切,甚至内家拳就是太极拳的前身,因此将内家拳的王宗、陈州同、张松溪、王征南、黄百家……等等的传承谱系, 也归入太极拳名下。持这种论点的人,所引用的证据,离不开几种文献: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1669)、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1676)、蒲松龄 《聊斋志异》〈拳勇武技〉(1679)、《宁波府志》〈张松溪传〉(1733)、《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的卷四六九〈王征南〉、《清史稿》列传〈王来咸 传〉。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戚继光《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篇〉写成于明万历年间年,已经与现今的太极拳套路名目有部分相似,而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 比〈拳经捷要篇〉晚出了将近一百年,应该要更接近今天的太极拳谱才合理,然而事实却是与今天的太极拳谱几乎没有交集。加上完成最早的新文献沈一贯《喙鸣文 集》卷十九的〈搏者张松溪传〉(-1566)被发现,又澄清了一些事实。因此,要将内家拳和太极拳整合在一起,从而延伸了太极拳历史深度的尝试,是站不住 脚的。

另:《清史稿》王来咸、甘凤池等人物传记中好像有这样一句话:‘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 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一网友解释这段话如下:清朝中叶,河北有太极拳流传,而且这些练习者自称其 练法源自山西的王宗岳(注意,是自称),但是,这些练法和黄百家所说的“内家”练法比较,出入很大,也就是几乎完全不同。

2、太极拳雏形

《纪效新书》是武术史学家唐豪推断太极拳产生年代重要证物,是太极拳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座标之一,而反对攻击唐豪论断的人们自然大都主动回避《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内拳势虽与太极拳名目有许多相似处,但推测戚家军所操演应该不会是如今大家所看 到的太极拳。试想,校场上列出整齐方阵的军士们一个个凝神静气、神态安详地操演太极拳的画面大概只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现实中能接受、认同这一场景出现在 400百多年前的军中校场上的人不会太多吧!再说用太极拳来体现军威雄壮也的确有点不靠谱,因此,尽管《《拳经捷要》中拳势名目与当今太极拳存在著显而易 见的联系,或者说那就是太极拳的前身,但此一时期太极拳的主要风格之一 ——舒缓大概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舒缓大概是在以後的岁月裏逐渐才产生的。

“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我们而今虽已无从考证,戚南唐的三十二势名目,各各具体撷取于何种拳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见多识广的戚继光眼裏,没有“太极拳”名目。相反,从而今 传承的陈、杨、武、吴、孙派太极拳名目而论,其中懒扎衣、单鞭、金鸡独立、探马、七星等等,二十馀势,或形或气,皆能找到戚南唐的印记。——二水居士文字

细想想,如果戚继光写书同时既有太极拳存世,他会不会到运行缓慢的太极拳套路中挑选几个姿势来作为士兵在校场操演拳势呢?而且占了32式中的绝大多数,因为《纪效新书》书中明言择其善者、、、、又列古今拳家很多种,言皆为今之有名者,而独不言太 极拳。罗列这麼多拳种却只采用了两三式(除下合太极拳名目者),没有提及的太极拳反倒是从中撷取二十多招,占了整套拳的绝大多数,这似乎不合情理。如太极 拳同时存在,且又采了这麼多,应要提及的。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戚继光广采博涉,集众家之长成书。

太极拳大量拳势及名目在此书中集中的出现,我们已经可以顺理成章的做出推理,这部公开出版散步天下的书极有可能就是太极拳早期雏形,而这早期太极拳雏形三十二势是博采诸家名拳而得的,後来发展过程中经过先贤的不断总结加工才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拳。

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太极拳的出身,它也是来自民间,来自江湖,而非王公贵族之间,公卿府邸之内。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按道理说,起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

先要确认------太极拳门派的开创,始于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

按照杨露禅“学拳于陈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线索,陈长兴教了杨露禅“蒋发拳术”,然后融合了蒋发拳术与陈沟流传的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即陈式太极拳,始于陈沟陈长兴。

依照目前信息,陈长兴曾在河北广府的太和堂药行负责护院,后来与北京镖行合作走镖。

这样的话,就很难说---陈长兴在哪里创编的一路、二路拳了。

因忙于走镖奔波,儿子陈耕耘只好跟陈有本学拳。陈有本教拳,也得先看看他会什么,同时也看看陈长兴的拳法。于是,陈耕耘的“绵拳”引起了陈有本的注意,之后,陈清平也来学拳,展示了一套相似的“十三式”拳法。于是,陈有本打开了思路,以他为主,三人共同改编出了一趟拳架(如今称为“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耕耘学了陈有本的拳术风格,这就形成了后来陈式太极拳的风格。

陈耕耘—陈延年—陈登科—陈照丕;

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陈照旭、陈照奎。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到北京教拳。陈发科(1887-1957)是号称“牌位大王”陈长兴的曾孙,师承其父延熙。

陈发科于1957年去世。1958年,陈照丕退休回到老家陈家沟。

后来,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正式成立,陈发科的高足冯志强任会长。

1979年起,陈家沟邀请冯志强老师赴陈家沟传授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也跟冯志强学过拳。

陈小旺,1946年出生,爷爷是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父亲是陈照旭(1909~1960年),拳术学自陈照丕和陈照奎,为太极拳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不休。一种说法是,认为太极拳在六朝的韩拱月、程灵洗、程珌,唐代的许宣平、李道子,明代的殷利亨时,早有此项拳术。只是各自的叫法不一,或名三十七势,或名后天法,或名小九天(共十四势),或名十七势,虽然名称不同,而实质是一样的。民国以后出的书,以太极拳为宋末张三丰所创的说法最多,张三丰历史也是传说不一。据清代黄黎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张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又据《张真人传》载:真人辽东懿州人,姓张,名全一,又名君实,字元元,号三丰,史称宋末时人,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圆目,身高七尺,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饰边幅,人皆曰为张邋遢,所啖升斗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书过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一日千里。洪武初年,至蜀太和山,结庵玉虚宫,自行修炼。洪武二十七年,复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典,娓娓不倦。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顾,少顷,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采首微闪,躲过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躁,又飞下翅击,蛇亦婉蜒,轻身闪过,仍着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按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还有人认为,张三丰之后,传太极拳的有陕西的王宗,温州的陈州同,海盐的张松溪,四明的叶继美,山右的王宗岳,河北的蒋发,蒋发传河南怀庆府陈家沟陈氏。

太极拳是谁发明的?

1900年前後,关心太极拳流源历史的人逐渐开始多起来,对於谁是创始人,陆续产生了很多说 法,时间跨度很大,大概有两千年吧!比如像老子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