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家谱排行从:乘继传守永念先德,再往后是什么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张家家谱排行从:乘继传守永念先德,再往后是什么辈?,第1张

  张氏得姓始祖: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字辈往往都记录在家谱上,通过老谱可以查询到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家谱的可以重新编修呢,参照百姓通谱修缮的家谱,非常好!!!  

~~~~!

张姓,现为全国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张姓分布极广,如上海张姓排在第一位,且名人众多,如纵横家张仪、军事家张良、猛将张飞、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外交家张骞、书法家张旭、诗人名相张九龄、画家张择端、民族英雄张自忠、实业家张骞、革命家张闻天等。寻根祭祖可到河北清河、河南濮阳、山西洪洞。详查者可阅《张姓家谱》、《中华姓氏大全》等史料。挥公墓在河南濮阳。

  张姓家谱文献目录(七)

  湖南宁乡·沩宁宠塘张氏续修支谱十七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五卷又一部存二卷) (民国)张大泽 张大瑶等修 张干春张云秒等纂 1923年冠英堂活字本

  湖南宁乡·沩宁水口先儒裔张氏七修谱十二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张荣寅 张荣坤等撰修 1924年四益堂刻本十 二册

  湖南宁乡·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民国)张朝乐主修 张朝俊纂 1924年源远堂活字本十 四册

  湖南宁乡·长桥张氏六修支谱九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 (民国)张溢东纂序 1933年孝友堂活字本

  湖南宁乡·沩宁张氏王宣房族谱□□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后二、附录) 1937年孝友堂活字本

  湖南宁乡·张氏五修族谱十二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2) 1939年活字本

  湖南·醴陵河溪张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张聿鲲 张先畴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伦堂刻本 一册

  湖南醴陵·张氏江公房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张先霖纂修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四册

  湖南醴陵石塘张氏三修族谱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存卷12—14)敦伦堂修刻本

  湖南湘潭·湖上张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张履道 张绍九等汇纂清嘉庆二年(1797)孝友堂刻本十 四册

  湖南湘潭·张氏族谱三十一卷末一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张晋闻总纂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湖南湘潭·中湘张氏四修族谱十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张先导 张先遇等汇辑清同治三年(1864)四益堂刻本十册

  湖南·湘潭六都张氏支谱二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张传馗 张以栗续修清同治七年(1868)曾三省堂木刻本 二册

  湖南·湘潭杨樟张氏家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张今镇 张德翎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刻本二十 二册

  湖南·湘潭杨樟张氏六修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张绍潜 张绍箕纂修 1948年序志合堂铅印本二十 五册

  湖南湘潭·中湘云湖张氏三修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张顺连 张顺联主修清宣统三年(1911)雨铭堂活字本十册

  湖南湘潭·花芬洲张氏族谱十九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缺卷19)

  (民国)张安城总纂 1914年刻本

  湖南湘潭·中湘六都张氏四修支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以(木分 )纂修 1913年忠恕堂活字本十册

  湖南·湘潭六都张氏五修支谱十卷 藏地:河北大学

  (民国)张以麟 张厚贵等纂修 1945年忠恕堂木活字刻本十册

  湖南·湘潭六都张氏五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民国)张 1925年活字本三十 五册湖南湘潭··张氏五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张书文总纂 1944年金鉴堂刻本十 六册

  湖南湘乡·中湘张氏支谱六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张荣琛 张显勋修清道光四年(1824)木刻本 六册

  湖南湘潭·潭台张氏族谱二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

  (清)张辅臣 张藩镇纂修清道光七年(1827)活字本

  湖南湘潭·上湘大富张氏续修族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 一册) (清)张名择修 张名犀纂 清道光十五年(1835)活字本 一册

  湖南湘乡·—仁湘城北张氏三修族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张秋礼修 张秋1云 张秋楷等纂清咸丰四年(1854)活字本 一册

  湖南湘乡·张氏三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张秋1云 张鉴松等纂修清咸丰四年(1854)金鉴堂活字本 六册

  湖南·湘乡张氏四修叔房支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张旦才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金鉴堂活字本 四册

  湖南湘乡·上湘张氏四修全房支谱五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张鹤寅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鉴堂活字本 五册

  作者: HangK 2007-2-16 18:13 回复此发言

  --------------------------------------------------------------------------------

  2 张姓家谱文献目录(七)

  湖南·湘乡张氏五修族谱十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

  (清)张懋荧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湖南湘乡·张氏续修族谱□□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2)清咸丰六年(i856)清河堂刻本

  湖南湘乡·上湘张氏家谱六卷 藏地:北京大学

  湖南省图书馆(存卷 1)

  (清)张兴睿纂序清咸丰七年(1857)宗岳堂活字本 六册

  湖南湘乡·上湘张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张宗若 张祖埙等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宗岳堂活字本十 二册

  湖南湘乡·上湘赫门楼张氏四修族谱九卷首一卷 藏地:北京大学

  (民国)张大中修 1938年宗岳堂刻本十册

  湖南湘乡·上湘长岭张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首)

  (清)张吉英修 张扳英 张东英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文星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湘乡长岭张氏四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民国)张家阜 张日堡等纂修 1915年活字本十 四册湖南·湘乡长岭张氏族谱一元琦支政宪房草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民国钞本 二册

  湖南·湘乡大湖张氏四修族谱十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四卷)

  (清)张高侑 张人宠修 张发钰 张发满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湖南·湘乡大湖张姓五修族谱十二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2) 1935年聚星楼活字本

  湖南湘乡中湘十献丘张氏五修支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大学 (民国)张选格 张万遂修 1913年大忍堂木刻本

  湖南·湘乡花桥张氏四修族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效良纂修 1928年孝友堂活字本二十册

  湖南·湘乡张氏四修族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张正颐 张荣銎纂 1928年孝友堂活字本二十册

  湖南邵阳·张氏三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六卷) (清)张朝(火翟)纂序清光绪十六年(1890)源流堂活字本

  湖南·湘阴张氏家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清)张功治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刻本 六册

  湖南郴州·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张震泰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木刻本 六册

  湖南永兴·张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张万楷等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金鉴堂活字本十 二册

  湖南永兴·金陵罗塘张氏族谱十九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琴治纂修 1929年金鉴堂活字本十 四册

  湖南新化·张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 一册)

  (清)张采芹 张静文纂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孝友堂刻本

  湖南临澧·张氏三修族谱十五卷 藏地:湖南临澧县档案馆

  (民国)张南凯纂 1926年木刻本

  湖南桃源·张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湖南桃源县档案馆(不全) 1944年木刻本

  湖南益阳·资阳张氏四修支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北省图书馆(存三卷)

  (民国)张启元修 张俊才纂 1921年活字本 三册

  湖南沅江·张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张番陔 张吉堂修 张紫垣 张晓订纂清同治十三年(1674)清河堂活字本 八册

  湖南龙山·张氏续修族谱□□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张心 张心镛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湖南龙山·张氏三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张心鉴修 张安(余心) 张安(王与)纂 1921年怀德堂活字本十 三册

  广东·清河族谱五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张华椿等纂修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四册

  广东·张氏家谱一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民国)张海基纂 1922年刊本

  广东广州·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钞本 一册

  广东番禺·张氏文献公裔屯田使谱二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清)张成宾编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二册

  广东番禺·张孝友堂宗谱十一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中山大学

  (清)张德明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一册

  广东番禺·林塘张氏族谱四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清)张以纶总纂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二册

  广东番禺·广州番禺沙湾司岐山张氏族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民国)张炳楠续辑 1915年铅印本 —册

  广东番禺·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清)张祥榘纂修 1918年重修钞本 一册

  广东番禺·张氏克慎堂家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佛山市档案馆 美国

  (民国)张锡麟编 1933年钞本

  广东曲江·张氏宗谱八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民国)张逢吉 张谦尊等续修 1926年百忍堂序刻本

  广东宝安·西溪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民国)张本良等重修

  影印1913年述善堂刊本 一册

  广东珠海·张氏谱牒□□卷 藏地:广东珠海市南屏乡政府(存卷5)铅印本

  广东潮州·清河族谱(张氏) 藏地:台湾清光绪十年(1884)钞本 一册

  广东饶平·永思堂张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张鸿章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钞本 一册

  广东饶平·张氏一派宗支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张氏族谱三卷 藏地:美国

  (清)张建孚等编清咸丰八年(1858)铁城思袁堂刊本 四册

  广东中山·张氏族谱牒十卷 藏地:美国

  (民国)张光永等四修 1931年香山积厚堂梓刊本 十册

  广东中山·香山铁城张氏族谱四卷

  藏地:美国

  (民国)张家赐等修 1934年铅印本 四册

  广东·南海城西堡张氏家谱一卷

  藏地:中山大学 日本 美国

  (清)张正纪订

  (民国)张屏续修 1930年广州排印本 一册

  广东新会·张氏族谱五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美国 (清)张灿奎撰

  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二册

  广东新会·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张炳光重修 1935年钞本 一册

  广东文昌·迁琼张氏家谱十一卷首一卷

  藏地:广东文昌县翁田区博文乡北坑北村(存三卷)

  (民国)张腾鹃 张步程纂 1918年木刻本

  广东东莞·张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 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张伯桢纂 清宣统三年(1911)铅印本(跋) 四册

  广东东莞·篁溪家谱一卷附录二卷 藏地: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广东中山图书馆 云南大学

  (清)张伯桢撰 1915年东莞张氏刻《沧海丛书》

可去濮阳张挥公园寻根问祖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二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三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元末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归明朝后,被明太祖赐张姓。另有女真族人咎卜也被明太祖赐姓张。又要据《三国志·魏志》所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颞,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如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十六国时,后赵政权中,也有许多羯族张姓。另外女真族中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明朝时也有改张姓的。

  

张氏的郡望有许多处,其主要有以下二十六个:

  清河郡,汉时设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设置,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这支张姓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晋阳(今太原西南),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之族所在。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汤。

  南阳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彭。

  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此支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在今河南境内。

  河东郡,秦设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隋河东郡丞张吒子。

  始兴郡,三国时设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这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

  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张氏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这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

  魏郡,汉初设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

  蜀郡,战国秦设置,治所在成都,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张若。

  武威郡,西汉设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设置,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这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谋臣张良六世孙张壮。

  沛郡,东汉设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这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六世孙张睦。

  梁郡,汉设置,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汲郡,晋时设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设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今山西太原,春秋时晋国张氏一直居住于此。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境地形成许多望族,其中以迁到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

  从发祥到战国秦汉时期,张氏繁衍发展主要是在黄河南北的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氏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

  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氏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再次大举南迁,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繁衍的中心,这时期,张姓也有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

  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服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

  经过几次南迁,张姓至宋以后遍及全国各地,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明、清之际张氏族人有漂洋过海,寻求发展的,至今在移居海外的华人中,张姓人数位居前列。

  历史上的张姓族望人盛,名人历代辈出。

  著名人物有战国时期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的张仪。

  西汉大臣张良,名将张骞。

  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三国蜀汉大将张飞。

  南梁有被称为我国四大画家之一的张僧繇。

  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就有十七人,另有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等。

  北宋有画家张择端,作品以《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

  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

  明代有政治家张居正,先后主持国事达十年之久。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

  清代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著有《姓氏五书》的学者张澍,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等。

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

编辑

挥公号天禄本姓姬青阳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生而颖悟精于巧技体恤民疾时处洪荒苦于觅食 为祈拯民之术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技弯条始制弓矢且教民效仿用于狩猎遂解天下衣食之乏万民称颂颛顼帝乃封挥为弓正亦称弓长执掌弓矢制造是时共工来犯挥受命率众持弓迎战于汲水大胜凯旋帝嘉其功高德昭取弓正之意赐姓张华夏始有张姓挥乃张姓始祖公之所创弃蒙昧于千里开文明之先河迄今五千年张姓繁衍昌盛遍及五洲四海且英贤辈出相继峥嵘仅拜相者尚以群计为将帅治郡国者不胜枚举于科技医学艺文诸领域中亦不乏大家灿若繁星实为开创华夏文明之望族挥公仙逝遂葬于此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铭记挥公之不朽业绩民众自愿捐资本县人民政府秉承民意精心组织乃重修挥公墓以慰先贤功德兼飨海内外张氏后裔寻根拜祖之夙愿谨为之记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7)

张姓始祖图册

V百科往期回顾

相关书籍

纠错

张氏族谱

张姓起名通典

孔子家谱

百家姓

中国家谱总目

张姓渊源与历史名人

秦氏家谱

寻根问祖

百家姓姓氏大典

历史人物

纠错

张挥

张化孙

黄帝

张公艺

炎帝

伏羲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17224次

编辑次数:9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6-08-30

创建者:修罗……6000

1

张姓始祖介绍

2

张姓始祖--挥公

3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4

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

张姓,是全国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在距今5000年左右,黄帝先后战胜蚩尤、炎帝,统一了中国的中西部,生活在东部地区以少昊为首的东夷族看到黄帝的势力强大,就臣服于黄帝。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张姓源流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本来是聂壹(马邑之谋的发起者)的后人,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得姓始祖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迁徙传播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字辈排行

地域 字辈

安徽省金寨县 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亳州市 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

安徽省桐城市 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山东省齐河县 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山东省新泰市 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

山东省淄博市 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

山东省青岛市 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

山东省兖州市 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山东省诸城市 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

河南省郸城县 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

河南省邓州市 明喷文鳯,荣先可绍,一本清传,福泽永继,学定万全

湖南省洞口县山门水口张氏 朝鹤忠龙秀,辅遂臣泌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元,家声绵祖泽,懿德复仙元

湖南省宁乡县 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贵州省 荣诗承奇,仁能洪道,国均先进世,奇忠赵王姖,天远开绵秀,普打郑昌依

江西省赣州市 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

江西省武宁县 挥公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宗演三溪秀,嗣昭六监图。必昌崇有

四川省 世卫国步元昌茂兴龙吉

重庆市 鸿才启世,智胜绍欣;传扬天道,信步乾坤。苍鹰展翅,高远超群;翱翔霄汉,啸傲风云。雄狮过岗,迅猛驰奔;横行原野,威震丛林。狂龙涌浪,广阔无垠;蒸腾甘雨,泽惠黎民

江苏省如皋县 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同居训其昌占庆余

江苏省丰县 国泰民安,田广文光,敬传祖,继中恒

(以上,为部分张姓家谱文献、字辈排行资料)

  张姓

  张姓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迁徙分布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郡望堂号

  1、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 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蜀 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 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梁 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2、堂号

  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此外,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

  张氏名人

  张仪 (前?~309)

  战国时魏人。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一年后卒。

  张良 (前 - 前 186)

  字子房。汉初名臣。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道陵 (34~155)

  道教的真正创教者,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为张天师。

  张飞 (?~271)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谥桓。

  张丽华

  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居正(1525~1582)

  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骞 (?~前114)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旭

  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其书法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士诚 (1321~1367)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三丰

  生卒年不详。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于后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或作张三峰。(2) 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作霖(1875~1928)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国官至东三省巡阅使,握三省军政大权,为奉系领袖。两次直奉战争,先败后胜。民国十六年称大元帅,在北京组政府。十七年因国民革命军进抵河北,军事失利,退回关外,至皇姑屯被日军炸伤,未几伤重而亡。

  宗族特征

  1、得姓较早,源远流长。

  2、张氏一族,枝繁叶茂,各郡望 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张允选等修《张氏族谱》,有山东黄县一支字行为:“基业可久,名望堂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张绶青刊修《张氏族谱》,有江苏润城张姓一支字行为:“好学用典,有文斯远,积庆之家,儒宗以衍,运际昌明,时乘光显。”据民国一九三五年张勉西所修《张氏族谱》,广西桂林张姓一支字行为:“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张姓宗祠通用对联

  〖张姓宗祠门楣题辞〗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金鉴家风”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这策,长治久安之计,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家风"本此。张九龄任宰相时期群贤依赖,天下仰重,文章风度,冠绝一时。今江西大余通往广东的梅岭古驿道即为张九龄颁令凿通,使中原与岭外一线贯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没。

  “百忍传家”则是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是张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艺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妻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灰烬。但公艺提倡之忍,并非不讲是非原则,明言不当忍则忍,忍者有害。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

  〖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居世泽;

  百忍家声。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时封禅泰山,还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西都十策;

  金鉴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张齐贤,字师亮,少年时孤贫而勤学,有远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时中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左拾遗、江南西路转运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中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著有《千秋金鉴录》、《曲江集》。

  图传百忍;

  鉴著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了典指唐·张公艺事。下联典指唐·张九龄著《千秋金鉴录》。

  轮奂善颂;

  孝友传芳。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献文子成室,张老颂曰:“美哉轮哉!美哉奂焉!”下联典指周·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

  烟波徒钓;

  横渠理学。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张氏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唐张志和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

  齐家公艺;

  治国子房。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人张公艺,寿张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复韩国,狙击秦始皇,未遂,逃匿于一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后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横渠理学;

  烟波钓徒。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张载事。下联典指唐·张志和事。

  渔阳惠政;

  江左清才。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时被称为“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受百姓爱戴。在郡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下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写文章,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齐王司马囧执政时,被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因预料齐王将改,又因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辞职离开洛阳返吴。

  紫光烛剑;

  黄石授书。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三国魏时,官佐著作郎、中书郎等,入西晋,官至中书令(宰相),加散骑常侍。排除异议,力劝武帝定灭吴之计。惠帝时,历官侍中、司空,封壮武郡公。诗作委婉艳丽,也有感慨忧时之作,另著有《博物志》。据说晋武帝时,斗、牛(星座名)间常有紫气,张华曾问通纬象的雷焕,雷焕说:“宝剑之气冲到天上了。”又说在丰城县。后来,果然掘得龙泉、太阿二剑。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祖与父曾在战国末任韩国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结交刺客,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中,传说逃至下邳,遇黄公石,被授予《太公兵法》。楚汉战争中归刘邦,为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留侯。

  簪缨七叶;

  邦友千秋。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他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子孙七代官侍中。下联典指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诗经·小雅·六月》(尹吉甫北伐猃狁获胜时的诗)有句:“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

  〖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阀阅传京兆;

  声名重曲江。——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张姓郡望,“京兆”,指襄阳郡,旧治在今湖北襄阳西。为张姓望族所在地之一。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人。

  梧雨凤苞润;

  松风鹤韵高。

  ——张问陶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诗人张问陶(1764-1814)自题联。张问陶,字钟冶,号船山,善书画。四川遂宁人。

  泉源在庭户;

  世界接人天。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陕西省留坝庙紫柏山张良庙联。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为先。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今属山东东平)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成语“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贵),亦本此。

  -----------------------------------------------------------------

  〖张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落日平原纵马;

  秋风古道题诗。

  ——张大千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1981年撰书联。

  宴列琼林之首;

  胪传鼎用之中。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张信、张异、张怵、张懋修、张以诚五状元。下联典指明代张显宗、张春、张修嗣三榜眼等。

  世守百忍之训;

  家垂两铭之风。——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张氏宗祠“百忍堂”联。关于张氏宗祠“百忍堂”的典故,据《南平县志》里有一个记载,就是张氏张元洛这家人,当时在闽南当官,一天要审案,案子的被告是一个女的,由于这个女的平时泼,结果升堂的时候她就把口水吐在张元洛身上,张元洛都忍了,用手把脸上的口水擦了,然后坐下来再慢慢审,最后使她服理。由于张家世守百忍家训,所以出了很多人才。祠堂门口门楼上的砖雕便是一门三进士,只见三个骑马的人,前面是鸣锣开道的,后面则是撑伞的,显得栩栩如生。大门左右就是这副对联,堂内绿草凄凄,红柱画栋。

  -----------------------------------------------------------------

  〖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弓力千钧东风劲;

  长空万里北斗明。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析“张”姓拆字联,上下联句首嵌入“弓”、“长”,合而为张。

  一林松月多诗兴;

  千里云烟入画图。

  ——张子祥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词画家张子祥撰书联。

  将军更解神谶字;

  太史合书大有年。

  ——张廷济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1768-1848)自题联。张延济,字叔未,浙江嘉兴人。

  诗成掷笔仰天笑;

  酒醋拔剑斫地歌。

  ——张大千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自题联。

  独爱诗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与精神。

  ——张耒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宋代诗人张耒诗句联。张耒熙宁进士,有《张右史文集》。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廷济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自题联。

  文名旧许高清汉;

  仙籍新题近赤松。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旧题张氏切张姓联语。

  九居世泽传名远;

  百忍家声播惠长。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今属山东东平)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公元664-665年)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成语“百忍成金”(形容忍耐可贵),亦本此。

  二酉发祥登北榜;

  三公接武振淮滨。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中张鹤鸣、张鹤腾兄弟先后在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及第。下联典指张鹤鸣官至兵部尚书,二弟张鹤腾官刑部主事、云贵副使,三弟张鹤龄官至户部员外郎。

  九世居后添吉庆;

  百忍堂前古泰和。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台前县张氏宗族联。联说该族唐代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返京时,路过他家,问他是如何理家的,他书写一百多个“忍”字进呈高宗,受到高宗肯定和赏赐。

  功成百雉留怀远;

  泽溥三农乐凤翔。

  ——张溶川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张氏宗祠联。上联典出该族中张谨,字慎之,号敬轩,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官工部郎中时,因修筑怀远县城有功升科道。下联典指该族中张国纪,字崇礼,号立斋,明代正德年间解元,官至凤翊知府,有善政。

  南轩负公辅之望;

  西铭为理学之宗。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学者张栻,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人,迁居衡阳,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讲,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当时称“东南三贤”。极力主张抗金,指斥时弊。著作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铭》、《易说》等。

  鲲岛累迁昭祀典;

  清河长出尚高风。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义溪口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本支张氏在台湾的迁徙。“鲲岛”,指台湾省,因台湾有七鲲身海口。下联典指张氏郡望为清河郡。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张良事。下联典指唐·张公艺事。

  气味梅花馨此日;

  风神杨柳忆当年。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齐·张绪事。

  -----------------------------------------------------------------

  〖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玉燕投怀,姓生燕国;

  出尘慧眼,相赏风尘。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张说之母梦玉燕入怀,乃生张说。后张说被封为燕国公。下联典指隋·杨素的侍妓张出尘,与李靖、张仲坚结为兄妹,号“风尘三侠”。

  正色立朝,声重千秋金鉴;

  懿文华国,名高万选青钱。

  ——佚名撰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中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

张家家谱排行从:乘继传守永念先德,再往后是什么辈?

  张氏得姓始祖: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