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年有几位王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2收藏

大明末年有几位王爷,第1张

大明末年有藩王有开封周王、南阳唐王、洛阳福王、卫辉潞王、安阳赵王、怀庆郑王、汝宁崇王、禹州徽王这些藩王。

隆庆年间,藩王有开封周王、南阳唐王、洛阳福王、卫辉潞王、安阳赵王、怀庆郑王、汝宁崇王、禹州徽王等藩王。郡王有八80个,郡王一下宗师室6890人。到了万历二十三年,有档案可查的朱元璋龙子龙孙就有157000余人。

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各地的藩王富得流油,朝廷竟然拿不出军饷。说明朝是被朱元璋龙子龙孙吃垮的,也毫不为过。

所以明末只要宗室的钱用在战争和赈灾上,崇祯在抄几个贪官的家,分分钟大明王朝可以精神抖擞啊,有钱了士兵发钱了也不会逃走或者投降满清了啊

扩展资料:

明代藩王的制度特色:

明朝藩王待遇的最大特点就是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不降爵的传递,同时藩王还不需要承担相应义务,又享有很大的经济特权,这种环境之下,不迅速腐化才怪。

明朝的藩王说不好听的,有如圈养的动物一般,只需要享受不需要付出,自然会迅速腐化成为国家的拖累。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并能世袭罔替。

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没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当地的政治民生大权,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还不可以参合进入士农工商这些行业,最重要的是世袭罔替啊!

世袭罔替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封亲王,然后亲王的嫡长子可以世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等成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来世袭郡王爵位。其他儿子降爵成为镇国将军,孙子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至明亡,除去被废还有绝嗣除封的亲王,共计还有亲王三十四位。郡王则有多达九百位之多。

再对比一下清朝,清朝除去蒙古世袭罔替的王爵外,清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就是十二位,其中八位是依靠开国初期赫赫战功而封的,还有四位是开国以后恩封的铁帽子王。

而且清朝不论是世袭的铁帽子王还是一般亲王依次传递降爵,都是儿子中一个人继承,其他儿子最多成为郡王下一等的贝勒。

像清朝历史上也就是因为雍正帝对于十三弟胤祥特别恩宠,所以特地在亲王之外又加封一个郡王爵位给了胤祥,允许他在儿子中随意指封一人,一般情况下亲王的儿子是不会像明朝那样嫡长子世袭,其他儿子成为郡王的。

-藩王

  谁告诉你伊姓是少数民族?伊姓是纯正的汉族。!就算是鲜卑人现在也是汉人

  伊(Yī)姓源出有3:

  1、源于上古。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他的后代便以伊为姓,称伊氏。

  2、出自伊尹之后,以水名为氏。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居住水(地)名“伊”为姓。伊尹后来佐商汤灭夏,商初辅佐四代五王,氏上古有名得贤相。历史上的伊川,在今河南省的伊河一带。伊尹之后,有莘氏之女采桑伊川,以水(地)名为姓。故此支伊姓的后裔,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河南伊水流域。望族居于陈留郡,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郡。

  3、为历史上伊娄氏所改。《魏书·官氏志》有记载云: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拔邻,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改为两支单姓,一支姓娄;一支姓伊,亦称伊氏。

  得姓始祖:伊尹。伊氏的发祥地是伊川,祖宗是商代的明相伊尹。关于伊尹,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根据《水经》的“伊水注”上记载,昔日有一位莘氏女采桑于伊川这个地方,在空桑树上发现了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伊尹也;因为居住在伊水,所以就以伊为姓。伊尹早年是一位声誉清高的隐逸之士,躬耕于有莘氏之野,虽然隐居不问世事,但是高才贤名却传遍各地,所以,有志于推翻暴桀的平民革命的商汤,一连三次恳切地请他出山,结果在他的运筹之下,商汤推翻夏桀,成为天子。后来商汤太子继位,不学好,伊尹以两朝元老的身份,把年轻的太甲放逐到桐,并且代为主持国政。三年后,太甲悔过,他又将之迎返,把政权又交给了太甲。据说伊尹活到100岁,当他去世时,葬之以天子之礼,孟子推崇他为“圣之任者”。据《元和姓纂》记载,伊氏出自帝尧祁氏,裔孙伊尹名字叫挚,为商汤的贤相,生儿子伊陟,就是伊姓的始祖。

一般认为是王懿荣发现的。

从两个“百年”纪念会谈甲骨文的发现

□水 土

去年,即1998年5月10日到12日,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和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所共同组织在台北召开了“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

讨会”。而今年即1999年8月20日至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河南安阳市人民政府、河南安阳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在安阳召开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

术研讨会”。同样是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的会议,为什么一个在

去年召开,一个在今年召开?甲骨文到底是哪一年发现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实上,关于甲

骨文发现的年代,归纳起来至少有1894年、1898年、1899年、1998-

1899年之间、1900年等几种说法。关于甲骨文发现者,大家提到的有

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下面简单把这些

情况介绍一下。

甲骨文发现于1894年之说比较晚出,影响也比较小,胡厚宣先生

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胡石查提早辨认甲骨文的问题》(载《第

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

1993年10月)。据胡先生文,胡石查发现甲骨之说,漏洞不少,不可

为据。因此,此说可以略而不谈,读者如有兴趣,可以阅读胡先生文。

在各种说法中,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大家说得最多的。但是关于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年代,起码有1898、1899、1898-1899年之间、

1900年有四种说法。先看王懿荣1900年发现甲骨文之说。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此书自序写于

1903年的9月,其中有这样的话:“龟版己亥(1899)岁出土在河南汤

阴县属之牖里城。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

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

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这一段话清

楚地说明王懿荣看到甲骨是在庚子岁即1900年。有人就据此而认为甲

骨发现是在1900年。如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第8页上:

“王文敏公,名懿荣,字廉生,福山人。……光绪二十六年河南汤阴

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龟甲兽骨,上刻古文,公始定为殷商遗

物,得之至为宝贵,古龟甲刻辞之见重于世,自公始发之。”

从刘鹗的叙述可以看出,他把“龟版”的“出土”时间,跟王懿

荣看到“龟版”的时间分在前后两年,一在1899年,一在1900年。既

然王懿荣是在1900年才看到甲骨文的,那么说王氏在此前“发现”了

甲骨文,也并非没有道理。王懿荣是否真的在1900年才看到“龟版”

呢?陈梦家为我们解答了这个谜语。《殷虚卜辞综述》第647页说根据

刘鹗的《抱残守缺斋日记》“辛丑十月二十八日(1901年)”条作了

如下推论:(1)在王氏生前,刘氏似并未看到他的甲骨,当时王氏对

此秘藏并不轻以示人;(2)刘氏辛丑日记于十月二十日记赵执斋送龟

版来,云“龟版颇有大者,晚点龟骨共千三百件,可谓富矣”,则

1901年刘氏自己有收藏;(3)刘氏只相信王氏庚子年买了两批,并无

全甲之说;(4)当时因为王氏收藏甲骨很严密,外界有许多无稽之谈。

“王氏搜求甲骨“秘不示人”,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

现之学问》(1925年)中也说过:“殷虚甲骨文字,光绪戊戌己亥间,

始出於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之小屯。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区数片以

售之福山王文敏懿荣,文敏命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其他

一些人也谈到同样的意思。如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上册11-12页,

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条、加拿大人明义士《殷虚卜辞·自序》(

1917年)、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北京大学史学系讲义,1924年,

收入《凡将斋金石丛稿》102页,中华书局,1977年)由此可以看出,

由于王懿荣开始收藏甲骨是“秘其事”,连“门生”刘鹗也不知道。

因此,王懿荣在1900年才看到甲骨文的说法就不必相信了。

罗振玉的论著中一般都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在光绪己亥,即

1899年,但在1931年所写的《松翁自叙》中又说:“洹滨甲骨,自庚

子岁始由山东估人,携来都门,福山王文敏公懿荣首得之。”为什么

罗振玉自己自相矛盾呢?胡厚宣《再论甲骨文发现问题》解释说:

“这是因为据明义士《甲骨研究》(1933年齐鲁大学讲义本)己亥年

王氏只买了12块,到庚子则买了800块,举多数而言,便称作庚子了。”

(胡文见《中国文化》15-16期(1997年合刊),1997.12,72页)

这解释应当是可信的。

既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不会在1900年,那么可以往前提早多长时

间呢?根据现在的资料,说学者们看到甲骨文,最早只能上推到

1899年。下面先看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的说法。

前面说到刘鹗的《铁云藏龟》,此书罗振玉也曾为之作序,序中

说:“至光绪己亥(1899年)而古龟古骨乃出焉。”(1903年)后来,

罗氏在1910年的《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1912年的《殷虚书契前编》

自序、1933年的《殷虚书契续编》自序都说了同样的意思。

明义士在1917年所写的《殷虚卜辞》中说到他1914年到安阳传教,

并说“约十五年前”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来他在1933年写的《甲

骨研究》中记载:“按范氏一九一四年所言:一八九九年,有学者名

王懿荣,到北京某药店买龙骨。得了一块有字的龟板。见字和金文相

似,就问来源。并许再得了有字的龙骨,他要,价每字银一两。回家

研究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当年秋,潍县范氏又卖与王

氏甲骨十二块。每块银二两。盖范氏在北京听说王氏之事,便到彰德

得了十二块,回北京,卖与王氏。”

罗振玉是早期研究甲骨文学者之一,明义士所述是根据他亲自向

商人范某打听来的。他们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

需要注意的,同样在1899年,王襄和孟定生也看到并开始购买甲

骨。王襄有不少文章都谈到他和孟定生一起最初看到并购买甲骨的事

情,他们看到甲骨的年代是在1899年,如《室殷契征文·序》(

1925年)、《题所录贞卜文册》(1933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第

32、33期)、《题易鲁园殷契拓册》(1935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

第85期)、《孟定生殷契序》(1957年6月,收入室文稿第四册)、

《题宝契小像》(1953年,收入室诗稿第二册)(以上王文皆见

《殷都学刊》1985年2期)。王襄和孟定生在1899年看到并购买了甲骨

的事情,过去不被学术界重视,直到胡厚宣在1944年《甲骨文发现之

历史及其材料之统计》一文中特地提出,并在1951年3月所写的《五十

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中加以强调,这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后来,

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对孟、王的贡献也加以肯定。需要注意

的,王襄的叙述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他既说到自己和孟定生购买

甲骨是在1899年,也说到王懿荣收购甲骨是在1899年,但王氏收购在

他和孟定生之后;第二,王襄曾说“吾乡藏殷契者,固以定老为创始

人“(《孟定生殷契序》),可见他是很推重孟定生的。王襄在《题

易鲁园殷契拓册》中提到,孟定生在没看到甲骨时就就推断它可能是

“古简”,这对刺激古董商人去当地收购应当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又

据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说孟定生在1900年就曾摹过甲骨文(陈书

648页),可见孟氏确实不同一般。

附带说一下,过去有人虽然也认为是这一年发现的甲骨文,但最

早收购者不是王懿荣,而是端方,如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

但是,端方搜集甲骨实际上比王懿荣晚。陈梦家已有讨论,可以参看

(《殷虚卜辞综述》651页)。

至于说王懿荣在1898年和1899年之间发现甲骨文的说法,见于王

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序》(1917年):“光绪戊戌、己亥间,

洹曲崖岸为水所啮,土人得龟甲牛骨,上有古文字,估客携至京师,

为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所得。”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

学问》(1925年)中也有同样的意思的话。王懿荣的三子王汉章《殷

墟甲骨纪略》(天津美术馆《美术丛刊》创刊号,1931)、《古董录》

(1933年《河北第一博物院画报》第50期)也有此说。对此,胡厚宣

《再论甲骨发现问题》解释说:“我们认为……又称戊戌者可能是戊

戌年即开始见到或购到极少数之故。”(《中国文化》72页)胡氏的

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不管怎样,我们下文将会讲到,现在还没

有什么证据能证明王懿荣在1898年就看到了甲骨文。因此,王国维等

人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

最后,我们看看甲骨文发现于1898年的说法。

最早提出甲骨文发现于1898年的,是汐翁所写的《龟甲文》一文

(1931年,北京《华北日报·华北画刊》第89期),文中说1898年刘

鹗与王懿荣一起发现了甲骨文。此事不见于刘鹗所写的《铁云藏龟》

自序,向来被认为是“向壁虚造”的传说。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

表》虽引用汐翁文,但把发现年代改为1899年。因此,在相当一段时

间内,1898年发现甲骨文之说就没有人再提起了。

1961年,王襄作《古文流变臆说》(龙门联合书局出版),谈到

到殷代文字的发现说:“殷契之发现,始于清光绪戊戌秋,潍人范寿

轩来说河南出骨片事,翌年冬携来求售,巨大之骨,计字索值一定一

金,同好力不能得者,尽以携之京师,后闻为王廉生懿荣购去有全龟

腹甲之上半,曩时视为珍品,亦在其中。”1982年,王翁如发表王襄

的一篇遗作,题为《室殷契》(见《历史教学》1982年9期)。这篇

文章是王襄在1955年10月27日,文章开头说:“世人知有殷契,自公

元一八九八年始(即前清光绪二十四年)。”此后发表的王襄《亡弟

雪民家传》(见王巨儒《王襄年谱》上,刊《天津文史丛刊》第七期,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1987;又收入《纶阁文稿》第二册,现存天津市

图书馆)也说“殷虚出契文之年,在清光绪戊戌。翌年,潍贾范寿轩

携之来津;乡人孟定生、马景含二君及余家兄弟见之,惊为千载瑰宝”。

以上各说中,王襄或说“殷虚出契文之年”,或说“世人知有殷契”,

或说“殷契之发现”,都说是1898年。看起来,这都跟他所写的、我

们上面提到的那些文章的说法有所不同。因此,有不少人撰文论述甲

骨文发现的年代应当是1898年,发现者应当是王襄和孟定生。

不过,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无论王襄文中采用什么方式叙

述甲骨的发现,可以肯定的是,在1898年,他和孟定生并没有亲眼看

到实物,真正看到实物是在第二年即1899年。由于这场讨论,有的学

者强调要明确“甲骨文发现“到底指什么。李学勤先生在最近所写

《王懿荣集》序说:“殷墟地方农民掘出甲骨,以及甲骨为古董商人

所见,都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发现’,因为他们对甲骨的文物性质和

价值都不能有所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懿荣、王襄和孟定生应

当都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他们发现的时间是在1899年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几个儿子?各自的结局是什么?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最初被封为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由皇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朱棣当了22年皇帝后去世,死后由长子朱高炽继位。朱棣共有三个儿子,现在来看看这三个儿子的情况:

长子:明仁宗朱高炽。 朱棣即位后,由长子、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即位时已经46岁,当了11个月皇帝即去世。他生了10个儿子,成年的有6个。皇位由长子朱瞻基继承,朱瞻基当了10年皇帝,37岁去世,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继位皇位。

朱祁镇于37岁去世,中间发生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虏,由弟弟朱祁钰继位,朱祁钰活了29岁。朱祁镇去世之后由太子朱见深继位,朱见深活了40岁。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祐樘活了35岁,朱祐樘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活了30岁。

朱高炽画像

然后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嘉靖皇帝有两个儿子成活,一个是明穆宗朱载垕,一个是景王朱载圳,景王无子。朱载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一个是潞王朱翊镠,潞王本身子嗣不多,在明末清初被灭门。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子孙在明末一个不剩,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弘光皇帝朱由崧被清朝杀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勒死。真是好可怜!

二子: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永乐帝朱棣的第二子,在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赫赫战功,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靖难成功后,朱高煦居功自傲,多有不法,一直想取代大哥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朱棣对其爱恨交加,本想把他封到边陲云南,眼不见心不烦。

朱高煦画像

但汉王朱高煦不是省油的灯,死活不去云南,朱棣没有办法,只好将他安排去山东乐安州(今属济南)就藩。但朱高煦到封地后,并不老实,朱棣和朱高炽去世后,朱高煦看到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年轻,于是起兵谋反,结果迅速被朱瞻基御驾亲征擒获,全家被押到北京,朱高煦自己和12个儿子全部被朱瞻基处死,朱高煦全家死绝。真是好悲惨!

三子:赵王朱高燧。 这也是个不安分的角色,在朱棣去世前的一年,曾经伪造朱棣的诏书,想抢班夺权,结果事情败露,被告到朱棣那里,朱棣本着虎毒不食子的原则,没有深入追究此事,加上仁厚的大哥朱高炽从中斡旋,此事不了了之。

朱瞻基画像

大哥朱高炽继位后的第二年(1425年),42岁的赵王才离开北京到封地彰德府(今天河南安阳)就藩,应该算是明朝就藩最晚的藩王了,比福王朱常洵28岁就藩还晚14年。朱高煦谋反的那一年,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到山东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乱,回来的路上,大学士杨士奇问明宣宗,要不要拐到彰德府,顺便把赵王一并抓起来,省得下次再劳师动众去抓他。

明宣宗朱瞻基说,我父亲对我这两个叔叔非常好,二叔公然谋反,我必须抓他,三叔赵王并没有谋反,也没有证据,不能抓他。朱瞻基把这些话叫人传给三叔赵王朱高燧,朱高燧吓得屁滚尿流,主动交出护卫才了事。

朱高燧于宣德六年(1431年去世),享年48岁。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夭折,二儿子后来袭封为赵王。从此一家人在安阳老老实实过日子,基本没出什么大篓子。1644年,李自成攻破安阳,末代赵王朱常㳛被李自成处死。真是好凄惨!

朱棣要是知道这些,不知道当年还会不会抢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就算抢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还会不会对大哥朱标一家赶尽杀绝?

大明末年有几位王爷

大明末年有藩王有开封周王、南阳唐王、洛阳福王、卫辉潞王、安阳赵王、怀庆郑王、汝宁崇王、禹州徽王这些藩王。隆庆年间,藩王有开封周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