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默字的唯美诗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1收藏

关于默字的唯美诗句,第1张

1 关于默字诗句

关于默字诗句 1带默字的古诗词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顺舞郑絪 於穆时文,受天明命。允恭玄默,化成理定。出震嗣德,应乾传圣。猗欤缉熙,千亿流庆。

华之巫

元稹

有一人兮神之侧,庙森森兮神默默。神默默兮可奈何,

愿一见神兮何可得。女巫索我何所有,神之开闭予之手。

我能进若神之前,神不自言寄予口。尔欲见神安尔身,

买我神钱沽我酒。我家又有神之盘,尔进此盘神尔安。

此盘不进行路难,陆有摧车舟有澜。我闻此语长太息,

岂有神明欺正直。尔居大道谁南北,姿矫神言假神力。

假神力兮神未悟,行道之人不得度。我欲见神诛尔巫,

岂是因巫假神祜。尔巫,尔巫,尔独不闻乎。与其媚于奥,

不若媚于灶。使我倾心事尔巫,吾宁驱车守吾道。

尔巫尔巫且相保,吾民自有丘之祷。

2包含默字的诗词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顺舞》郑絪 於穆时文,受天明命。

允恭玄默,化成理定。 出震嗣德,应乾传圣。

猗欤缉熙,千亿流庆。 《享太庙乐章》郑絪 於穆时文,受天明命。

允恭玄默,化成理定。 出震嗣德,应乾传圣。

猗欤缉熙,千亿流庆。 《奉和舍人叔直省时思琴》张籍 蔼蔼紫薇直,秋意深无穷。

滴沥仙阁漏,肃穆禁池风。 竹月泛凉影,萱露澹幽丛。

地清物态胜,宵闲琴思通。 时属雅音际,迥凝虚抱中。

达人掌枢近,常与隐默同。 《鸣皋歌,送岑征君》李白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玄猿绿罴,舔舕崟岌。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岩嶅。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

君不行兮何待,若反顾之黄鹤。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崿。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寡鹤清唳,饥鼯颦呻。

魂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乎夔龙蹩躠于风尘。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赠范金卿二首》李白 君子枉清盼,不知东走迷。 离家来几月,络纬鸣中闺。

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 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携。

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 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珉齐。

摭拭欲赠之,申眉路无梯。 辽东惭白豕,楚客羞山鸡。

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 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 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

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

游子睹嘉政,因之听颂声。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李白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

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

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

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

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

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李白 虹霓掩天光,哲后起康济。

应运生夔龙,开元扫氛翳。 太微廓金镜,端拱清遐裔。

轻尘集嵩岳,虚点盛明意。 谬挥紫泥诏,献纳青云际。

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 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

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 挂帆秋江上,不为云罗制。

山海向东倾,百川无尽势。 我于鸱夷子,相去千馀岁。

运阔英达稀,同风遥执袂。 登舻望远水,忽见沧浪枻。

高士何处来,虚舟渺安系。 衣貌本淳古,文章多佳丽。

延引故乡人,风义未沦替。 顾侯达语默,权子识通蔽。

曾是无心云,俱为此留滞。 双萍易飘转,独鹤思凌历。

明晨去潇湘,共谒苍梧帝。 《江上望皖公山》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宴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效古二首》李白 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

青山映辇道,碧树摇苍空。 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

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 归时落日晚,躞蹀浮云骢。

人马本无意,飞驰自豪雄。 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

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 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

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 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

所以尹婕妤,羞见邢夫人。 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

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 《出门》刘驾 出门羡他人,奔走如得涂。

翻思他人意,与我或不殊。 以兹聊自安,默默行九衢。

生计逐羸马,每出似移居。 客从我乡来,但得邻里书。

田园几换主,梦归犹荷锄。 进犹希万一,退复何所如。

况今辟公道,安得不踌躇。 《寄杜使君》贯休 清辰卷珠帘,盥漱香满室。

杉松经雪后,别有精彩出。 琅函芙蓉书,开之向阶日。

好鸟常解来,孤云偶相失。 有时作章句,气概还鲜逸。

茫茫世情世,谁人爱真实。 清高慕玄度,宴默攀道一。

残磬隔风林,微阳解冰笔。 亦知休明代,谅无经济术。

门前九个峰,终拟为文乞。 《寄冯使君》贯休 端居碧云暮,好鸟啼红芳。

满郭桃李熟,卷帘风雨香。 清吟绣段句,默念芙蓉章。

未得归山去,频升谢守堂。 《闲居作》贯休 闲门微雪下,慵惰计全成。

默坐便终日,孤峰只此清。 身心闲少梦,杉竹冷多声。

唯有西峰叟,相逢眼最明。 《偶作因怀山中道侣》贯休 是是非非竟不真,桃花流水送青春。

姓刘姓项今何在,争利争名愁杀人。 必竟输他常寂默,只应赢得苦沈沦。

深云道者相思否,归去来兮湘水滨。 《送卢管记仙客北伐》沈佺期 羽檄西北飞,交城日夜围。

庙堂盛征选,戎幕生光辉。 雁行度函谷,马首向金微。

湛湛山川暮,萧萧凉气稀。 饯途予悯默,赴敌子英威。

今日杨朱泪,。

3带"默"字的唐诗宋词

鲁直《饮酒》九首

公择醉面桃花红,焚香默坐日生东

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杜甫《木皮岭》

对此欲何适?

默伤垂老魂。

杜甫《剑门》

恐此复偶然,

临风默惆怅。

陈子昂《群公集毕氏林亭》

默语谁能( 一作相 )识。

呼呼。。累死了/index1htm

输入“默”字。。自己去找吧。。很多哦

4求带“默”的诗词

车载板二首

鸟有车载板,朝暮尝一至。

世传鵩似鴞,而此与鴞似。

唯能预人死,以此有名字。

疑即贾长沙,当时所遭值。

洛阳多少年,扰扰经世意。

粗闻方外语,便释形骸累。

吾衰久捐书,放浪无复事。

尚自不见我,安知汝为异。

怜汝好毛羽,言音亦清丽。

胡为太多知, 不默而见忌。

楚人既憎汝,弹射将汝利。

且长随我游,吾不汝羹胾。

5哪首诗词中有“默”这个字

巽公院五咏·曲讲堂(柳宗元)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鹦鹉(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拆笼破,从放快飞鸣?

群公集毕氏林亭(陈子昂)

金门有遗世

鼎实恣和邦。

默语谁能识。

琴樽寄北窗。

子牟恋魏阙。

渔父爱沧江。

良时信同此。

岁晚迹难双。

鹦鹉曲 忆难鸣山旧游(冯子振 )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雨中留别(耿湋)

东西无定客,风雨未休时。悯默此中别,飘零何处期。

青山违旧隐,白发入新诗。岁岁迷津路,生涯渐可悲。

晚至乡亭(郑德玄)

长亭日已暮,驻马暂盘桓。山川杳不极,徒侣默相看。

云夕荆台暗,风秋郢路寒。客心一如此,谁复采芳兰。

满庭芳(周必大)

天壤茫茫,人心殊观,未免因欠思馀。太山邱垤,同载一方舆。那更长沙下湿,祝融峰、才比吾庐。秋风冷,攀缘汗浃,应叹苦区区。登高,聊尔耳,何须蜡屐,谁暇膏车。默存处,清都宛在须臾。笑约乘鸾羽客,窥倒景、拊掌崎岖。归来把,萸囊菊盏,一为洗泥涂。

巫山一段云 劝世(尹志平)

道显清虚妙,释明智慧深。仲尼仁义古通今。三圣一般心。不认忘名默悟。只解分门别户。一朝合眼见前程。悔恨不圆成。

眼儿媚(毛并)

小溪微月淡无痕。残雪拥孤村。攀条弄蕊,春愁相值,寂默无言。忍寒宜主何人见,应怯过黄昏。朝阳梦断,熏残沈水,谁为招魂。

失题(潘佑)

谁家旧宅春无主,深院帘垂杏花雨。

香飞绿琐人未归,巢燕承尘默无语。

赋得桃李无言(李商隐)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园。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

倚楼(陆游)

减尽朱颜白发新,高楼徙倚默伤神。

未酬马上功名愿,已是人间老大身,太史周南方卧疾,拾遗剑外又逢春。

一杯且为江山醉,百万呼卢迹已陈。

6带默的诗句

带默的诗句坐间默有相传意《偈颂二百零五首》默默到时良自庆《偈颂二百零五首》无是无非长默默《偈颂二百零五首》渊默入寒蟾之窟《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殿上群臣默不言《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魂招不来默惆怅《浮丘道人招魂歌》羁客相看默无语《幽州秋日听王昭仪琴》行近祠南默惆怅《湘夫人祠》圣迹希夷语默闲《逍遥咏》去住自然皆寂默《缘识》语默但教方外用《缘识》知之修炼皆寂默《缘识》智者无言皆口默《缘识》应现机关俱寂默《缘识》语默如痴似不言《缘识》圣迹希夷语默闲《逍遥咏》语默如痴似不言《逍遥咏》玄谈发渊默之雷《偈颂一百一十七首》默默昏昏亘古存《七言》奸血默随流水尽《化江南简寂观道士侯用晦磨剑(一作磨剑赠侯》幽居默默如藏逃《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幽居默默如藏逃《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语默动静体安然《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携手十年如一默《送琉书记还长乐》默识潜通为大要《满江红 赠默庵(此下原有无号默说四字,据》尚知庐灵有默契《庐山高》昏昏默默炼胎息《梧桐树·一更里》语默仙凡俱契妙《无俗念·茅庵交坐》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语默俱忘非是非《偈颂七十二首》脱然语默去离微《偈颂七十二首》语默动静昭日月《绍隆上人》默默黄花明朝有《金缕曲/贺新郎》暗坐底默默提撕《偈颂一百零九首》默默春心怨欲私《落花图咏》且从默处认残碑《颂古五十三首》何须一默对文殊《偈倾一百六十九首》归卧北窗还默默《北窗》草庵寂默我忘吾《秋兴》。

4唐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二、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等。 三、郡望堂号 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郡望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鲁 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四、家乘谱牒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五、历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来源一:

曾姓起源于姒姓。

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2、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3、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扩展资料:

姓氏的分类

1、单姓

单姓(dān xìng):只用一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如:“王、李、张、刘、陈、智、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2、复姓

复姓(fū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3、《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4、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曾姓

-姓氏

(清)徐景京 徐裎等纂修 清乾隆二年(1737)

(清)徐奉直 徐裎等重修 清乾隆五年(1740)木活字本 八册 苏州大学(存三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歙县、休宁、青阳等地

(清)徐景京 徐裎等纂辑 清乾隆三年(1738)刻本 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 长267358—61

(清)徐作舟等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三十册 国图 河北大学 四川图安徽泾县·徐氏宗谱一卷木刻本 安徽泾县档

(清)徐禧编辑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活字本 二册

安徽·徐氏族谱□□卷 民国刻本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安徽·休宁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徐天枢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历史所 日本 注:是谱为始修

安徽·休宁徐氏族谱十二卷

(清)徐天枢等纂辑 清乾隆五年(1740)活字本

安徽·休宁徐氏族谱八卷

(清)徐天枢等修 清乾隆间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乾隆七年

安徽休宁·古楼徐氏族谱二卷

(清)徐天枢纂辑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刻本河北大学 上海图 安徽博 注:与《罗昆芳村徐氏族谱》合册

(清)徐天枢 徐化寅等纂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一册 上海图 安徽博

(清)徐天枢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一册 上图:915015;又一部9174851册

安徽·休宁古楼徐氏族谱二卷

(清)徐天枢纂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一册

安徽·休西大塘徐氏中村族

(清)徐绍合 徐必祁修纂 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 一册

(清)徐檀修纂 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911941

安徽当涂·徐氏家乘四卷徐国安纂修 民国九年(1920)中山堂木活字本四册 上图:JP49¨又一部JP491—

安徽绩溪·罗昆芳村徐氏族谱三卷

(清)徐光文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木刻本河北大学 安徽博

(清)徐景京 徐景庆编辑 清乾隆二年(1737)木刻本

安徽歙县·歙西朱方徐氏族谱十二卷(清)徐亦政纂 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二册 安徽博 山东平邑县文物站 注:与《淳西剑溪徐氏族谱》合刻

安徽歙县·淳西剑溪徐氏族谱十二卷

(清)徐裎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国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河北大学

安徽歙县·东海徐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清)徐震

安徽·桐城徐氏宗谱 (清)徐闲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谊堂刊本四十六册 安徽图

(清)徐熙采 徐有绅等编 清乾二十四年(1759)刻本 一册 安徽图(存卷1)

安徽潜山·东海徐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徐缘凤 徐永 清纂修 清嘉庆五年(1800)敦睦堂木刻本二十册

河北大学

(清)徐吉谋五修 清同治四年(1865)立德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存五卷)

(清)徐(火立英)荣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22、首) 注:谱首修于 清康熙八年徐道

(清)徐子桢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本 安徽

安徽潜山·徐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学英七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十七卷) 注:明嘉靖二十六年徐秋亭首修

安徽潜山·徐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柄衡八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敦睦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缺二卷) 注:明嘉靖二十六年徐秋亭首修

安徽潜山·重修徐氏宗谱□□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七卷) 注:记事至 民国十三年

安徽东至·何村徐氏宗谱三卷

(清)徐治歧等修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三册 上海图

合肥徐氏宗谱四卷首一卷徐光瑚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卷首

祁门黟县祁门·塘头黟南赤岭徐氏族谱:一卷附新安徐氏宗谱首一卷

(清)徐宁馨 徐原尔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一册 附卷 清徐裎修纂 书名据书

南陵工山徐氏宗谱十四卷

(清)徐作霖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敬爱堂何汉阳刻本十六册 版心题工峰徐氏宗谱

宣州寺冈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显南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宣州寺冈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怀琮等纂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宣州寺冈徐氏宗谱

(清)徐发华等纂修 清刻本 二册 存卷5、6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道光间

桐城皖桐徐氏宗谱

(清)徐闲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谊堂木活字本 四十六册 九修本

徐氏出自赢姓,周朝时为诸侯,封于徐(今江苏徐州),便以国为姓,居住在江南凤阳。徐氏名人辈出,汉时有徐摨,吴时有徐顺,宋时有徐元党,元时有徐昭文。元顺帝时徐达辅佐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功成后被封为中山王。徐达生四子,后裔繁多,分支难以查考,只有次子添福的支派谱牒得以留存。添福六世孙徐飞,家资富厚,为人慷慨,于1511年(明正德六年)从句容迁居崇明,居住在本县平洋沙东北姚家桥。徐飞四世孙徐浦居响沙郁维和状南新镇西南。六世孙含亭居一号吴家沙东北区殷杨镇南。九世孙宏谟居殷杨镇东四 。十世孙汝霖居沈阜沙鳌镇竖头街。十一世孙学洙居响沙侯家镇东南,学渠居吴家沙老岸龙王庙东;瑞征居县城内,价增居丰海沙惠隆镇西。十二世孙景良居沈阜沙鳌镇北,绥斋居学洙宅西 ;衢洲居候家镇南,竹林居浜镇北数十步。十四世孙月桥居吴家沙三贞桥东二 。十五世孙福元居吴家沙倪家庙西南;嘉猷居倪家庙西北,甘霖居209号惠安沙朱伦元圩内东老脚洪向东第十三 。

《崇邑徐氏宗系谱》采用宋氏谱法,谱中只记徐达七世孙徐飞一脉,载一世至二十世。十四世孙云璈,字韵伯,号月桥,优廪生,道光时进土。十五世孙徐成祺,字引恬,号不更,历任本县参议会会长、县教育会会长、县通俗教育馆馆长、尚志女校校长;徐甘霖,字无极,号冶甫,日本关西大学法律科毕业。

《崇邑徐氏宗系谱》最初成书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由月桥修纂。1831年(清光绪七年)念祖、云倬续修,1920年第十五世孙树霖再次续修,分上、中、下三册。

徐氏今居住本县有数处。一部分后裔已移居外地,收藏载本的徐运泉,系十七世孙,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居住在上海,1984年传至十九世。

《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这22000个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

复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子

d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 都尉 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尔朱

f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 公良 公孙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 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 瓜田 关龙 鲑阳 归海

h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泾阳 九百 九方 睢鸠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角里 闾丘

m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俊 昌顿 慕容 木门 木易

n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

o欧侯 欧阳

p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r壤四 扰龙 容成 汝嫣

s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t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拨

w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鱼 徐吾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y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 运奄 运期

z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终黎 终葵 仲孙 仲长 周阳 周氏 周生 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刘文 额尔 达力 蔡斯 浩赏 斛斯 夹谷 揭阳

我国现存的复姓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各复姓主要分布地区

1欧阳氏发源于今浙江湖州,秦汉时大举北移,其中一族在渤海郡定居,汉末魏时昌盛为冀方右族。如今,欧阳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为多。目前欧阳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九十二位。

2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东晋时期,在北方的十六国中,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四个政权,其活动范围在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慕容家族也成为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并在甘肃的敦煌郡形成了慕容氏望族。宋代以后,在史料中已不易查到慕容氏的行踪。如今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广东顺德以及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上官姓早期活动在湖北、河南一带,秦汉时又西迁陕甘形成望族,并以天水郡为郡望。唐宋以后扩展至河南、山西、江苏、福建等地。如今在江苏武进、浙江遂昌、山东临沂、湖南湘潭等地有分布。目前上官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4女娲氏今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5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生息繁衍着秃发氏的汉族后裔

6皇甫姓早期居住在河南东部,汉代已迁居关中,后西迁至甘肃、宁夏、陕西交界的地区,在安定郡形成皇甫大族,数百年间人才辈出,安定皇甫名闻天下。唐宋以后,除甘肃、宁夏、陕西外,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以及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南方地区,均有皇甫氏分布。

7赫连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十六国以后向山西、河北、陕西、河南迁移,后以渤海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还有赫连氏分布。

8东方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河南,后兴旺于山东,汉唐之际在平原郡、济南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东方氏已足迹难觅。如今在北京、山西、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9闻人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汉唐时期已西移河南洛阳,南下江苏、浙江等地,以河南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浙江余姚、金华、嘉定等地有分布。如今闻人姓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

10诸葛姓早期居住于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形成名门望族,以琅邪郡诸葛氏电台为著名。南北朝时期已散播于东南沿海地区。宋代以后在史籍中悄然无声。如今在浙江上虞、金华、兰溪等地有诸葛氏居住。

11夏侯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鲁国郡为郡望;向南在今苏、豫、皖交界处发展,以谯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如今在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台湾等地偶有所见。

12司马姓先秦时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秦汉以后在陕西、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均有司马氏家族居住。河南为司马氏的核心居住蔕,在今河南温县诞生了司马懿家族。随着晋都的建立,司马氏遂遍布大江南北。唐代以前在东南沿海、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均有零散的司马氏家族。宋代以后,山西夏县崛起了司马光家族,在陕西、河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当代司马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贵州等地为多。

13万俟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与山西一带,后随北魏拓跋氏河南、河北、山东,并在山东形成万俟聚集地,以兰陵郡为郡望。当今安徽、北京、辽宁等地均有万俟姓分布。

14端木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汉代以后向东扩展,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一定分布。

15司徒姓虽然起源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之间向河北扩展,并在赵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在河北、云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踪迹。如今在广东开平、平远等地有少量分布。

16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除在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阳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时,他们入地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如今在北京、河南、陕西、浙江、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7钟离姓早期居住在江淮地区,汉唐之间向浙江等地发展,以会稽郡为郡望,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宋后已不多见。如今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18令狐姓早期活动于山西的临猗等地,汉唐之间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有较大发展,在山西影响最大,并以太原郡为郡望。宋代以后,令狐氏逐渐凋零。如今在山西运城、平陆、万荣以及四川、贵州、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9轩辕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尤其是河南新郑的轩辕丘,为黄帝轩辕命氏之地。汉代以后,在陕西武功一带形成望族,以命阳郡为郡望。由于皇帝之后分为许多姓氏,真正以轩辕命氏者很少。如今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台湾等地有少量轩辕氏分布。

20申屠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汉代以后散居在今河南禹州、民权、商丘以及山东、陕西等地,以京兆郡为郡望,在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申屠姓望族,在山西则以西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申屠氏已不常见。如今主要分布于辽宁、北京、浙江、安徽、台湾等地,以浙江公布最为广泛。

21单于姓早期活动在内蒙古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套地区、山西北部定居,内迁者在山东形成望族,以千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很少见单于氏迁徙的足迹。如今在山东历城、青州等地有少量分布

22太叔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汉代以后向山东迁移,以东平郡为郡望。此后迁移轨迹和分布情况不详。如今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23淳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汉唐之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齐郡为郡望;在河南北部,形成以河内郡为郡望的淳于望族;在江淮地区、四川等地也都有淳于氏足迹。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因“淳”、“纯”同音,遂避讳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者,但人数明显减少。如今在山东龙口、重庆南川、四川泸州及湖南等地有淳于氏分布。

24濮阳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汉代以后向河南东部、安徽、河北等地扩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为郡望。如今浙江海门等地有少量分布。

25宗政姓自汉代以来居住在江淮一带,并以彭城郡为郡望。为罕见姓氏,迁徙及分布情况不详。如今江苏徐州、河北唐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公冶姓早期在山东居住,汉代以后以鲁郡为郡望。当代山西等地有零散分布。

26澹台姓早期活动在山东一带,后向江苏、山西迁居,以太原郡为郡望。如今在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有零散分布。

27尉迟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北魏时以山西北部为集聚地,以太原郡为郡望。唐代以后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山西一带。

28夹谷姓形成于宋金时期,初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后逐步扩展到山东、河南等地。明清时已极为少见。如今上海、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29公良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淮阳地区,汉代以后在河南开封一带形成望族,以陈留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公良氏踪迹。如今台湾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0历史上乐正氏在甘肃形成望族,以天水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乐正氏踪迹。如今在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1漆雕姓早期活动于江浙一带,先秦与秦汉时期以山东为聚居区,以鲁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漆雕氏踪迹。如今湖北潜江、河南上蔡、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32公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时向西扩展,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公西氏踪迹。如今在河南浚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33巫马姓以鲁郡为郡望,迁徙情况不详。如今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4颛孙姓早期在河南中东部活动,汉代以后在山东西南部与江苏西北部繁衍,在山阳郡形成郡姓望族。唐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颛孙氏踪迹。如今山东、安徽、四川、北京、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5独孤姓原居于东北地区,徙居中原后,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带发展,并在河南洛阳、河北高阳形成郡姓望族,以河南郡、高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已鲜见于史籍。如今河北、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6相里姓早期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时向山西、陕西等地扩展,并在西河郡形成郡姓望族。今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7司寇姓起源于古代各国司寇官职,因周及春秋列国大多设有这一官职,因此发祥地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南北朝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来由于许多司寇复姓简化为司姓或寇姓,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人数更为稀少。如今在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8亓官氏起源于古代笄官,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设有这个官职,因此亓官姓起源可能不止一人,但人数一直不多。明代以后,山东莱芜历为亓氏繁衍中心。如今山东、安徽、河南、陕西、辽宁、吉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9司空姓早期在中原及周边地区活动,汉唐之间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名门大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司空氏的踪迹。如今在上海、辽宁、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40闾丘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今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宋时期,陕西、河南均有闾丘(闾)氏踪迹。如今北京、上海等地有少量分布。

41鲜于姓早期活动于北方,汉代以后在北京一带形成望族,以渔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除河北、内蒙古、东北外,在四川等地以及朝鲜族中都有一定分布。

42长孙姓早期在西北地区居住。鲜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后主要以洛阳为长孙氏集聚地。后向东发展,在山东与河南交界处的豫东地区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长孙氏。如今在上海、辽宁、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43南宫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汉代以后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南宫氏已迁往江西,但有关迁移情况并不清楚。如今在江西、吉林、河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4第五姓汉代时居住在关中地区,尤以“京兆长陵”第五氏最为显赫。唐代以前在甘肃等地扩展,以陇西郡为郡望,在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也有第五姓踪迹。如今在山西蒲城、台湾台北、陕西咸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45高堂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齐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不多见。今山东、辽宁、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6仲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山东西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高平郡为郡望。如今北京、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7春秋时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西门便发祥于这里,并在较长时间内在这里居住繁衍。后来因迁徙、避难等原因,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汉代以后以豫皖地区为主要居住区,以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西门氏已不多见。如今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8东门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汉代以后向西南扩展,在河南开封附近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很少见到东门氏踪迹。如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49梁丘姓为罕见姓氏,早期活动于山东,汉代以后扩展到陕西,以冯翊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梁丘氏踪迹。如今辽宁、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50微生氏为罕见姓氏,起源于山东,并以鲁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1羊舌姓早期居住在山西洪洞、平阳等地,汉代以后向河南、陕西扩展,以京兆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2呼延姓汉代活动于北方地区,以后逐步南迁,在山西中部地区形成望族,以太原郡为郡望。宋金时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区偶有呼延氏名门家族分布。如今陕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

53东郭氏早期居住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后散居于山东各地。汉代以济南郡为郡望,河南、陕西也有少量分布。

54百里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南中南部形成郡姓望族,以新蔡郡为郡望。如今在山西平陆等地有少量分布。

那是不可能找齐的到目前为止,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这22000个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比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今姓氏,这4个民族的汉译姓氏,总数至少在4000个以上。随著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中国的姓氏文化历经数千年演绎、发展,内涵丰富,异彩纷呈。随着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不少姓氏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新的姓氏则在时代的进程中产生,在从古到今的数千个姓氏中,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奇僻姓氏,若稍加收集,分门别类,则情趣盎然,回味无穷。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表示数字的姓氏有: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百、千、万等。  (2)表示时令、节气、气象的姓氏有:  春、夏、秋、冬、阴、阳、日、月、年、岁、季、时、分、秒、风、云、雷、电、雨、雪、冰等。  (3)表示方向、方位的姓氏有: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东方、西门、北宫、南郭等。  (4)表示各个历史朝代的姓氏有:  夏、商、周、秦、汉、晋、魏、蜀、吴、梁、齐、陈、隋、唐、宋、元、明、金、清等。  (5)表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地名简称的姓氏有:  京、津、沪、冀、鲁、豫、苏、皖、晋、桂、湘、鄂、闽、川、浙、甘、宁、陕、吉、辽、黑、台等。  (6)表示中国各民族称谓的姓氏有:  汉、满、蒙、回、藏、苗、彝、侗、瑶、白、黎、土、羌、怒、壮等。  (7)表示各行业的姓氏有:  工、农、商、学、兵、艺、师、陶、铁、医、干、战、药、屠等。  (8)表示各种颜色的姓氏有:  赤、橙、黄、绿、青、蓝、紫、红、黑、白、灰、乌、丹、朱等。  (9)表示天干地支的姓氏有: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  (I0)表示五行、五常的姓氏有:  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等。  (11)表示五音、五金的姓氏有:  宫、商、角、徵、羽、金、银、铜、铁、铝等。  (12)表示六畜、四兽的姓氏有:  牛、马、猪、羊、狗、鸡、龙、凤、鹤、麟等。  (13)表示五岳、江河的姓氏有:  泰、华、恒、衡、嵩、江、河、湖、海等。  (14)表示五谷、百果的姓氏有:  麻、黍、稷、麦、豆、桃、李、杏、梨、果等。  (15)表示“岁寒三友”及花草四君子的姓氏有:  松、竹、梅、兰、菊等。  (16)表示人伦、亲属的姓氏有:  祖、宗、父、子、公、孙、叔、伯、姥、娘、姑、姐等。  (17)表示人体部位的姓氏有:  头、骨、耳、目、口、舌、齿、胆、足、皮、毛等。  (18)表示动物属类称谓的姓氏有:  熊、狼、虎、蛇、虫、鱼、鸡、鸭、鹅、牛、马、驴、猫、鹿等。  (19)表示以官职为姓的有:  王、公、侯、伯、尉、司马、司徒、督、尹、卿、相等。  (20)表示因罪受贬或地位卑微的姓氏有:  杀、死、丑、打、骂、不、黥、虺、蟒等。  除上述各种字意奇异古怪的姓氏外,有相当一部分姓氏文字生僻,笔画繁杂,难写,难读,甚至连字典上都难以查找。  此外,还有姓氏为多字姓(三以上)的,如刹利耶加氏、唐兀鸟密氏、矢黎婆罗氏、胡右口引氏、自死独膊氏、秃鲁八歹氏、拙儿察歹氏、乞失迷儿氏、主儿赤台乌祜氏、卜颜勒多伯台氏等,这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姓氏。  也有的姓氏出自偶然,颇有奇趣。如有的给最后出生的儿子命氏为“尾生氏”;周穆王因宠姬早卒,哀痛不已,改称其族为“痛氏”;春秋时晋大夫赵襄待人热诚,如冬日之温暖,遂被称为“冬日氏”;汉代有个人因不知自己的姓氏,干脆以姓为姓,称为“姓氏”……  由于中国姓氏形色繁杂,异彩纷呈,稀奇怪僻的姓氏很多,明代以来,就出现了专收此类姓氏的专著,如明代的《希姓录》、《奇姓通》,清代的《希姓补》等。另外《清稗类钞》一书中,也集有清代稀有姓氏1848个

芮姓概况

芮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芮姓出自姬姓。上古时候周文王手下有个卿士叫作良夫。后来周武王打败殷商,建立了周朝,把良夫分封到芮(今陕西大荔县一带)为伯,称为芮伯。芮伯的后代建立了芮国,世代在朝廷里面做官。后来,芮伯的后代都以国名为姓,世代如此。春秋时候,芮国被并入秦国,芮国的王族做了秦国的贵族,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姓氏,成为芮姓的起源。在古代,芮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扶风。

芮姓起源

芮氏

字音:芮ruì,芮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咸阳东)、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20里)。

始迁祖:芮某,清初自长超山芮家田入赘吴兴丁氏,遂从丁姓。摘自《丁氏族谱》清。存二册。ST171-2。

芮姓出自姬姓,是以国名作为姓氏的。是周卿士芮伯之后。周武王时,封有同姓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芮伯在周成王时任司徒,子孙世袭周朝卿士。周厉王时芮良夫见周厉王和荣夷公千方百计搜刮民财,曾加以劝阻,还写了《桑柔》一诗来讽谏。芮国在春秋时被秦穆公攻灭,芮伯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称芮氏。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芮荔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芮氏历史悠久,有史书记载芮氏出自姬姓,芮氏起源于山西。历史上芮氏的原来聚居在今陕西省的咸阳地区。

“望水而居曰芮,芮通于内。”在夏王朝时期,居于渭水河畔的部落建有芮荔国,其发源于甘肃的渭水支流芮河两岸水草丰美,所以就加上草字头,为芮氏的芮。后商汤的族人从山西起源,跨过黄河,灭掉了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的大禹后裔西侯国,建立了一个跨河而居的芮荔国,并在夏、商时期成为西方诸侯之一。

据《史记》记载到了殷商王朝末期,西伯侯姬昌崛起西岐,推行仁治,受到各诸侯的尊敬。当时芮荔国为了扩张,与禹国之间为一块土地发生了冲突,芮侯与禹侯两个国君就一起去找西伯侯姬昌去评理。行至西岐境内,看到周族人都互相友爱,人们都把礼让作为一种国风。两个人感到很惭愧,于是就回到了各自的国家,相互礼让,彼此谦让那块土地,以至于那块土地逐渐变成了闲田。

周族在西伯侯后期,在姜太公的辅佐下迅速强大起来,后在周武王起兵灭掉了商纣,建立了西周王朝。

由于禹国和芮荔国与殷商王朝血缘相承,因此在灭亡了殷商之后,在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103年)也将芮荔国、禹国一并吞灭,把其地都改封给姬姓贵族。

亡国之后的子姓芮国王族和国民分散到冀州平原,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芮荔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芮氏,姓氏起源远早于姬姓芮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芮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对卿士姬良夫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姬良夫,是周卿士芮伯之后。

周武王姬发开国时期,封同姓王族于故芮荔国之地(今陕西大荔朝邑城一带),伯爵,建有芮国。芮伯在周成王姬诵执政之时(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担任大司徒,其后裔嫡支子孙世袭周王朝的卿士,皆称芮伯。

芮国传至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41年在位),芮伯姬良夫见周厉王和大夫荣夷公一起,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遂撰写了著名的《桑柔》一诗给予讽谏、劝阻,他严厉谴责周厉王用小人,行暴政,招外侮,祸人民的罪行,并直接指责荣夷公:“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

在《桑柔》之中,姬良夫还明确陈述了救国之道,堪称千古名篇。周厉王因此十分恼火,竟把姬良夫流放到彘邑(今山西霍县)。后来周厉王被王朝一群正直之臣逼得逃亡,凄惨死在彘邑,天道循报。

芮国,在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十二年(公元前640年)被秦穆公嬴任好攻灭吞并,后世齐景公姜杵臼的宠妾芮姬,就是姬良夫的后裔。

芮国灭亡之后,芮伯的子孙便以先祖的封国名称为姓氏,称芮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陕西芮氏。

地理位置

芮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咸阳东)、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20里)。

芮姓

在中国的版图上,芮姓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芮姓历史悠久,有史记记载芮姓出自姬姓,芮姓起源于山西。最初是以国名为姓,后来因战败,芮姓子孙就以封地为姓,历史上芮姓的主要聚居地在陕西的咸阳和山东的平原县。今天,从南到北,芮姓随处可见。

芮正贤有解释,说望水而居就是芮,芮通于内,因此,到秦始皇时期,搞这个郡县制的时候,在陕西大荔的芮国,占据之地就建了一个内使郡,芮荔国大概是在夏,因为芮河这个地方,水草特别丰富,所以就加上草字头,为芮姓的芮,芮国从山西起源,跨过黄河,灭掉了大荔县当时的西侯国建立了一个跨河而居的这么一个大国,所以在夏商的时候,它都是西方之长。

千百年来,这古老的江河,印证着芮姓播迁的历史,就在这芮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芮姓在这里世代农耕,芮姓人家,以其尊师爱子,勤于农耕,崇尚文化,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至今仍为芮姓子孙所敬仰和推崇。

典故

殷朝末年的时候,芮国为了扩张土地和禹国国君发生了冲突,两个人就到姬昌去评理,去到半路的时候,看到周国的人,都互相的礼让,周国的人都把礼让作为一种国风,而他们俩,都为争夺一个土地,来跑到国外请诉讼,因此,走到半路,觉得无脸去见西伯,于是他们就回到了各自的国家,两人相互礼让,彼此谦让这块土地,这块土地逐渐就变成闲田了,有四十多个国家都弃商而投奔了周,因此,周国就强大了,周武王借这个机会,就灭掉了殷朝,因为禹国和芮国跟殷朝有血缘关系,在灭亡了殷朝之后,随即也把芮国和禹国给灭掉了,把他们都改封为给姬姓。

历史

从黄河岸边到龙虎山下,芮姓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宋朝时期的芮及言,曾写过少饮酒、饱吃饭,勤出厅,公事办,这四句简单的话语,激励过许多地方官为百姓做好事,芮及言以公正无私、勤于察访,为民办事,深得民心,其实早在周武王时期,芮姓就已经是名人辈出了。

周武王的时候,芮伯曾经做了一首旅巢命,周康王的时候,芮伯还是顾命大臣,且位于毕公之前,因此可见,在周朝呢,芮伯始终做着相辅的位置,周厉王的时候,芮伯叫芮良夫,这个时候芮已经带有姓和名的存在 芮姓起源了,叫芮良夫,他因为对周厉王有看法,劝周厉王改恶从善,曾经写过十六张桑柔,历史上也有这个记载,周厉王后来因为遭到国人的反对,就客死于异乡,到了秦穆公的时候呢,秦穆公就觉得枕边不能允许他人酣睡,于是就在出兵灭掉梁国的时候,也顺便把芮国给灭掉了,芮国亡掉以后,芮国的子孙,都以芮为姓,流散于四地,所以在全国各地都有芮姓的存在。

从古至今,历经岁月变迁,芮姓从芮良夫开始,历经唐宋明清,每一个朝代都出现过刚正不阿的清官,明代知府,芮麟以明于政体,吏民信服,谪戍边,遗之金,无所受的清廉之风,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芮国被灭亡以后,芮国的子孙都改姓了芮氏和芮伯氏,在当时,周朝主管著作和简册,还有诸侯卿大夫爵位分封,这个官当时叫内使,内使的子孙,就以他祖先的官名为姓,叫内使,所以,内使氏,内氏还有芮伯氏,随着历史的演变,还有姓氏的简化,最后都改成了芮氏,所以芮氏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家族。

从山西的芮河岸边,到南国的龙虎山下,芮姓人家不断播迁,虽然芮姓在百家姓中不是一个大姓,然而,这古老的姓氏,悠远的历史,同样会带给人们许多有趣的故事。

郡望堂号

堂号

“桑柔堂”:周厉王时,芮良夫为士卿,厉王无道,宠信奸臣荣夷公。芮良夫作《桑柔》诗讽刺厉王。大意是追究奸臣怂恿厉王做坏事,使国家危亡。这首诗载入《诗经大雅》。厉王恼了,竟把良夫流放到彘。结果厉王被直臣逼得逃亡,死到彘。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芮氏望出平原郡。《姓氏考略》中记载:芮氏望出扶风。

1、平原郡:西汉初年置郡。在今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2、扶风郡:汉代置右扶风,三国魏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芮姓家谱

家谱

·天津宝坻芮氏族谱,分卷,不详,明刻本一册,人民大学

洪蓝仓口芮氏宗祠

·江苏溧水平原芮氏三宗大同谱,不详,(民国)芮逸夫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馀庆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渔歌乡

·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清)芮学之等修,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二十四册,人民大学

·不详芮氏族谱,不详,清光绪钞本八册,北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五年。

芮姓字辈

宗钊诚元世,平洪栋嘉民,发讷语金绍,继斌庭玉头。摘自《芮氏族谱》。

古代名人

芮良夫:周厉王时,曾作《桑柔》之诗刺王。

·芮挺章:唐代太学生,有《国秀集》。

·芮及言:宋代上高县知县,字子及。莅政精勤,尝书所坐屏后曰:“少饮酒,饱餐饭,勤出厅,公事办。”官三载,始终如一。

·芮麟:明代知府,字志文,宣城人。由国子生累官台州知府,明于政体,吏民信服。清廉宽简,有古循吏之风。谪戍边,遗之金,无所受。以慈惠称。后起为严州知府。

·芮钊:明代甘肃巡抚,字宗远。在镇三年,边境寂然。卒于官,贫无以为敛。人服其清操。宝坻芮氏第一人。

·芮城:清朝学者,江苏溧阳人。他博通经书,文章在当时风靡一时,后来隐居著书,40多年不进城市,著有《礼记通志》、《纲目分注补遗》等书。

·芮烨:宋代人,字国器,一字仲蒙,陆游称赞“落笔龙蛇仲蒙帖”。弟芮煇字国瑞,兄弟二人,潜心于学,同科登第,雍容儒雅,时称二芮。(绍兴十八年同科登第)

·芮毓:宋代人,敕封为奉政大夫。

现代名人

芮逸夫:(1898-1994) 人类学家。江苏溧阳人。

·芮杏文:(1927-2005) 政治家。江苏涟水人。历任上海市委书记(1985),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89)。

·芮乃伟:(1963-) 围棋九段。上海人。

·芮清凯 中将军衔。河北人。

·芮沐北大泰斗级教授,法学家,上海人。

·芮成钢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安徽合肥人。

芮姓宗祠楹联

源启芮国;望出扶风。

谠论忠言,诗伥桑柔之咏[1];

才高宿学,集成国秀之编[2]。

注释:[1]周厉王时卿士芮良夫,曾作《桑柔》之诗刺王。[2]唐代太学生芮挺章,有《国秀集》。

先贤盛赞屏后语[3];

世人犹思桑柔诗[4]。

注释:[3]宋代上高县知芮及言,字子及。莅政精勤,尝书所坐屏后曰:“少饮酒,饱餐饭,勤出厅,公事办。”莅官三载,始终如一。[4]见注[1]。

州民歌慈惠[5];

明吏颂清操[6]。

注释:[5]明代知府芮麟,字志文,宣城人。由国子生累官台州知府,明于政体,吏民信服。谪戍边,遗之金,无所受。以慈惠称。后起为严州知府。[6]明代甘肃巡抚芮钊,字宗远,宝圻人。在镇三年,边境寂然。卒于官,贫无以为敛。人服其清操。

地衔金作埒;

水抱玉为沙[7]。

注释:[7]唐代国子进士芮挺章《江南弄》诗联句。

关于默字的唯美诗句

1 关于默字诗句 关于默字诗句 1带默字的古诗词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大顺舞郑絪 於穆时文,受天明命。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