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是贵族姓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1收藏

康姓是贵族姓吗,第1张

康姓不是贵族姓,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姬姓,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从清代开始,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全国范围内人口较多,约占了中国汉族人口的023%,在中国历史上,康氏在历代都有著名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康姓单独列传者有36位,《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了民国以前的康姓名人62个。

康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

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

2、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

以国名为氏。据《梁书·康绚传》所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康居国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后人以国为氏,是为甘肃康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中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3、出自匡姓。

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4、出自其他少数民族。

(1)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如唐朝时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本姓康。

(2)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3)今瑶、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即蒙潭始祖珣公(康珣,宋初与梁灏同榜。任袁州(今江西宜春、萍乡一带)都使,易匡为康)后第二十四世起:  时元生孙德,曾受祖之佑  继起华国才,天朝载锡光  永思宗泽茂,家道世荣昌  先贤贻哲训,忠诚正纪纲  修齐治平守,创极理鸿章。

陕西省定边康氏一支字辈:禄忠孝志正元炳汉。

四川彭山康氏一支字辈:“纪树光先得”。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宗正启永世明”。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忠孝长存……”

四川遂宁康氏字辈:“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歌承绪维忠孝传家尚泰和光裕名声振佑启福祉多富贵天以锡诗书应发科”。

四川安岳康氏字辈:“祭忠孝长存乐友园”。

四川营山康氏字辈:“文成登一学实绍忠家本定泰维自西”。

四川巴中、南江、广元、旺苍康氏字辈:“文若思自国魁宗,心成树德道印中”

湖南娄底康氏字辈:“南诏仲发季福友华祥瑞甫万廷显国世天兴光明历代朝伦纪忠厚钦承兆敦本开基绪储才启俊英诏书能迪哲礼让可亿型传家遵典则祖德定长新诰命重周史清廉贯古今”。

湖南新化康氏字辈:“富(福)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湖南澧县、临澧康氏字辈:“业光祖孝友开基”。

辽宁沈阳康氏字辈:“永久天荣启晋士兆宝德凤殿(玉)奎守付国智安民”。

辽宁黑山康氏字辈:“广九年维万”。

辽宁抚顺康氏字辈:“自有成文国朝钧复万连吉庆书章广世绪绍功先”。

山东菏泽、郓城、巨野、安徽焦城、江苏沛县康氏字辈:“体朝文思延传家远天锡庆祥承仁义恩光耀忠厚道德长修身登高岳宗代奉禄昌”。

山东章丘康氏字辈:“怀守燕叶书殿介传道都”

山东东平康氏字辈:“忠少思炎振尭维怀书已记”。

山东滕州康氏字辈:”文学秀灵守“

河南邓州康氏字辈:“民惠(怀)淡养(阳)盈景起中(忠)涵(含)宏(洪)从玉新(心)士振建光(国)定太平荣庆(幸)克化青德顺如(汝)连立”。

河南信阳康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关清民治安”。

云南水富康氏字辈:“福贵友华祥瑞(珍)甫万廷显正(国)世仁(天)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臣兆凤麟寿安锡庆郭洪序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翠殿嘉箕”。

湖北襄阳康氏字辈:“才重惟人宽廷院大黎曰园宏邦世仁国温良立士则道学传天家志化常青泰开来永光华”。

江苏如皋康氏字辈:“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江苏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四九临安福益永希金子 国号朝元宏茂为迎绍纪 省视承贻传登忠本怀利 石时广祖德礼备加真启”。

陕西紫阳康氏字辈:“建绍宗立……”

重庆云阳康氏字辈:“启之四方仲、承宏茂盛兴、天开文运广、地照福远曾、正大光明继、云昌永亮灯、志祥高万代、立法乃长春”。

康氏一支字辈:“文德财宗美利”。

康氏一支字辈:“德振□瑞学永”。

江西吉安遂川排溪康氏字辈:“万世贤良,文武相承,垂芳庆渊,显耀义昌········‘’

安徽阜阳一支字辈:“世府庭天纪,金怀(玉)启同德(方言发音为dai),永庆历春景,文明震万国(方言发音为guai)”。

甘肃永登县康氏字辈:“道淤成逢太永昌”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崔姓家谱介绍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熯,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至清初,山西平阳府经历了有组织的十几次移民,主要迁至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这些地区的康姓家谱中大多都说来自山西平阳府。 山东费县《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载:“大宗世系”,康叔系文王第九子,食采邑于康城,故曰“康叔”。后因参与平定“三监之乱”有功,而封于殷商之故地,建立卫国,所以又称卫康叔。康叔去世后,其后世以谥号为姓,这便是康姓的由来。这样一代代传至六十二代,名康澄,在五代后唐明宗朝任大理寺少卿之职。澄生三子:希诜、希贤、希虞;其长子希诜生子仁傑,生前任汾阳令,后迁平阳,死后葬于平阳之东北汾河西岸。傑生子名奎,世居平阳临汾地。就这样,康澄的长子希诜的后世子孙就世世代代地在山西平阳一带繁衍,发展起来。后经宋元两朝,四百年左右较平稳的发展,已经是枝繁叶茂,人口众多,大多散居于山西平阳一带周围各县。[2] 山东省巨野康氏家谱载:为追溯先祖,我族中贤达,曾亲赴山西寻根问祖,历时三天,访问了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北六里老康庄,据当地族人康领成、康效勋等叙述,并查康氏族谱和八楞祖碑,乃知我康氏确系山西故族。[2] 山东郓城谱载:始祖山西洪洞之故族,明成祖永乐二年来此东土。兄弟四人,长支仲华,居巨野康家集;次支仲礼,居郓城南白状元集;三支子山,居郓城东北十八里金线领立村康庄;四支仲信,居嘉祥城北康家庄,迄今近六百年。[2] 山东成武谱载:盖我康氏家谱,自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东迁,长兄居成武西南康楼,弟迁居曹县康庄,至今五六百年。[2] 山东金乡谱载:其先祖亦来自山西洪洞,属同来山东兄弟四人中的行二,初来时居于郓南四十五里白状元集。[2] 山东莘县谱载:其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于明洪武年间奉旨迁鲁,至今已六百余年,传二十三世。[2] 另据山东鄄城谱载:其始祖号仲达、仲方,亦来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自明永乐二年迁鲁至今六百余年。[2] 再看河南,据巩义康店康氏家谱载:其先祖来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明初至今六百余年,传二十四世。[2] 另据巩义太平头支派谱载:其先祖是于洪武三年奉移民之诏由山西洪洞迁徙而来。其后世有迁于登封、汝阳、义马、博爱、偃师、灵宝等地的。[2] 再看鄢陵谱所叙:吾康氏山西洪洞旧第也,自明初迁入鄢陵即为鄢陵人数百年。[2] 另外,河南境内,如:开封、南阳、太康、禹州、周口、新野、南召、鲁山、唐河、方城、社旗、泌阳等地的康氏族人亦称皆来自山西平阳府一带。[2] 综合以上族谱或家谱,除了山东费县能讲清楚唐朝祖源外,其他各地仅有明清时期始迁祖,与康澄是否同族?尚属未知数。 康朝辉、康洪波在《五代后唐大理少卿康澄与外迁山西的康氏后裔关系研究》中提到,长期以来,“我的祖先来自洪洞县大槐树,大槐树的康氏祖先从哪来?我们外迁族人能否与山西的康氏族谱续接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往京、津、冀、鲁、豫、皖等地的康氏后人。为此,各地族人为寻根访祖,苦苦求索几百年,始终无法求解。[1] 综上所述,外迁山西的康氏后人不仅接续不上山西的康氏族谱,而且也无法与62代祖康澄族谱的续接。因此,要实现与康澄族谱的续接,是今天我们全体康氏文化研究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 笔者认为,从五代后唐明宗年间至今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战乱频繁,时间跨度大,族谱资料毁损严重,再加上康澄祖在山西的后人众多,外迁康氏后人离开山西时间长等原因,与62代祖康澄族谱的续接是有一定困难的。外迁族人应本着先近后远的续谱原则,在分步理清关系的基础上,接续与62代祖康澄族谱:[1] 第一:外迁康氏后人应首先查考本地康氏族谱资料,续接好与始迁祖的族谱。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派人到山西各地寻访族人,委托专家、学者查找族人,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开查询的方式,积极联系山西各地的康氏后人,力争早日接续与山西各地的康氏族谱。[1] 第二:建议山西的各级康氏文化研究机构和有关文化部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文化人士开展研究活动,在整理好山西当地康氏族谱的同时,续接与62代祖康澄的族谱,为外迁康氏族人顺利接续康澄族谱创造有利条件。[1] 只要我们外迁山西的族人接续了始迁祖与山西各地康氏族人的族谱,进而与先祖康澄以及始祖康叔的族谱续接。那么,我们康氏族人也就完成了先祖未竟的续谱大事,在未来的《中华康氏大统族谱》上刻下先祖的名字,可告慰祖先,教育后人,其功德无量,更是我们全体康氏族人对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1] 康朝辉、康洪波上述话语讲出了大家的心声! 我觉得可以把对曹操、曹雪芹DNA课题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大槐树移民的追根溯源上,通过DNA基因检测,理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康姓与山西临汾地区(平阳府)的几支康姓家族的渊源关系,使分开多年的同宗重新连上,了解老祖宗在那个年代分开的历史,从而描绘出一个更大更全更准确的康氏家族图谱。 这里介绍一下DNA的知识。 人们的姓氏大多继承自父亲,而Y染色体是严格的父子相传的基因组片段。所以姓氏与Y染色体的遗传应该是平行的,有共同姓氏的男性可能有相同或相近的Y染色体类型。然而,多起源、改姓、非亲生、从母姓等社会因素弱化了某些姓氏与Y染色体的关联,此时家谱研究可为厘清父系血缘提供线索。Y染色体上稳定的SNP突变可以永远在父系后代中流传,可以构建可靠的父系基因谱系;而其上突变较快的STR位点又可以用以估算时间。因此,Y染色体可用以研究很多姓氏宗族的历史,甚至千百年前的历史疑案。重建姓氏、家谱与Y染色体的关系必将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3] Y染色体为男性独有,其绝大部分片段不可重组,严格遵循父传子的遗传模式,因此其传递规律与正常情况下的姓氏一致,同一个父系宗族的男性的Y染色体具有极高的相似性。Y染色体的谱系可根据SNP(单核苷酸多态)标记划分为若干个单倍群。目前所检测的不同单倍群的标记产生时间很早,均在万年以上,远早于中国姓氏的产生,因此不同单倍群的人必然具有不同的姓氏来源。

中国有一个家族,400年兴盛不衰,12代子孙皆富豪,这个家族就是河南巩义市的康氏家族

康氏家族也被称呼为康百万家族,数百年来,从落魄到兴盛不衰,至今存在。

康百万只是当时慈禧的一句玩笑话而已,因为当年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慈禧等人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康氏家族的康鸿猷捐了2个100万给慈禧,慈禧对于康氏家族有百万富翁十分惊讶,于是康百万也因此传开来了。

康氏家族的兴盛不衰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最开始的时候,康氏家族是以种地为生,经营店铺为副业,一步步将家族企业做大并且传承下去。到了康氏家族第六代的时候,康邵敬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与聪明才智,当上了管理地方交通与官盐的官员,同时还想出了新的赚钱方法,从盐入手。可以说康氏家族的崛起是从贩盐开始的,之后不仅拿下了全国的棉花和布匹的供应特权,从此便财路大开,一步步走向了辉煌。

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这句话是康氏家族来形容自己的治家之道,意思是如果要光宗耀祖,家族兴盛,就要教育子孙后代。如果要后代享福,就要学会勤俭持家。康氏家族从第六代康绍敬到第十八代康庭兰,四百年来一直兴盛不衰。直到民国年,康百万家族才开始走下坡路。而如今的康氏家族成为了全国的旅游景区,康氏庄园也仅剩余亩。

一、榆林市1、 横山县(1)党岔镇(原王有地乡邓家墕、新庄)康氏辈分:天——正(明)——增——海——维——旭——?(2)武镇(康庄、)康氏辈分:丕(3)波罗镇康氏辈分:2、神木县二、延安市

目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康氏一族已绵延八代,现有直系康姓子嗣500多人,已知辈分字谱依次为:世—庭(廷)—永—同—寿—井—正—大—光……明,其中“明"字尚无传人。

据此,按汉人传统辈分字谱排列,反映以下几点信息:

一是此辈分字谱,按人伦五服辈分排列有三种可能:一为“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二为“XX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三为“XXX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继承)"为后续”

二是此辈分字谱五字一轮可能性较大。因为“世庭永同寿"五字均含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之意,"井"为承上,“正大光明"为一成语。依此,我们后辈续字谱亦应按此意图延续。

三是向上寻根,可按这类字谱,在相同或相近年代同类康氏辈分字谱向上追寻。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查找四字一轮尾字为"庭(廷)”字的,庭(廷)字后一轮首字如是"永","永“字后又为“同寿井正"则应该是血脉直系同宗,“永”字后面字可以不同,表示后面是分支;庭(廷)字后一轮首字如不是"永",则表明从"庭(廷)"这一支开始分支,可能“庭(廷)”字辈下面是旁支血亲 。

据此方法,作如下探考:

一、外迁始祖直系近支

查寻江苏省,在苏州市和苏北现在有不少与我族“同寿井正"四个字辈相同的康姓后人。如淮安市淮阴区有康庄,他们康姓现用辈分字谱与我们一致;宝应段大运河西岸向北5里地黄埔(堡,铺)有个康庄,那里康氏现用辈分也与我族一致。这些应为我族自“永"字起的直系宗亲。

那么这些直系宗亲为何散落在这些地区呢?为何称苏州是我们的老家呢?

这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与史上北方汉民两次向南大迁徒有关

由于躲避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北方战乱,我们远祖可能从陕西、山西携族南下,经河南、安徽到达江苏的南京、苏州安家。

第二,与元末明初的“洪武赶散"有关

洪武赶散时,我苏州远祖一部分族人被强迫迁徙到了苏北,但始迁苏北之地不在现在洪泽区地域。这是因为我们洪泽一族距今传八代,每代间隔按20—25年计,在洪泽区地域居住不足200年,迁到洪泽地域应是清朝年代的事。

因此洪武赶散时,我们从苏州始迁苏北之地可能是已沉入洪泽湖底原属凤阳府的泗州或富陵县、睢陵县、洪泽镇等旧县镇区域。

第三,与黄河夺淮入海形成洪泽湖有关

在洪武赶散的明朝,被强迫迁移到苏北的居民官府是不允许回原地的,就连省亲都是偷偷摸摸的,因此在洪泽湖逐渐成湖期间,这些移民需向湖四周边迁移。

到了清朝,由于黄河夺淮泥沙不断淤积,淮河水加黄河水逐渐淹没了淮河东岸的富陵县、睢陵县、洪泽镇以及淮河西岸的泗州、徐县等,在这些始迁地沉入洪泽湖底后,这些族人经清府安置和允许,分流向三个方向:

一部分回到了苏州原族人处安居,这有在苏州的部分族亲为证。

一部分回到了远祖南下前居住地陕西西安安居,这亦有我永字辈祖父兄弟俩在西安城经商和留有部分子嗣为证,"西安——山西——河南——安徽(蚌埠)——南京——苏州"以前一直是我永字辈祖上的商路,我世祖康永庆在从西安回来途中在蚌埠去世,他去世前在西安还留有当铺三十多个门点。

一部分在洪泽湖四周淮阴、盱眙、金湖以及洪泽湖西的安徽、河南之地择地而居。

因以上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目前我近支宗族分散苏州和淮安其他县区,并还有部分宗人一直在西安定居,而苏州是我们这一宗系从苏州经“洪武赶散”到苏北的始发地,故一直称苏州是我们的老家。·

二、相邻宗系

在相同或相近年代康氏辈分字谱中网搜数十家,以下几支可能为相近同宗:

1、河南省周口康氏家谱(一卷)

始迁祖至五世祖姓名失考,谱失序。六世贺、七世瑊、琪,八世守田、守身,九世国贤、国侦、国瑞(文耀、文餐、文星、文壮外迁无音)字辈从十三世开始。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XX守国( 文)天,永佰如振鸿,好志培光X

2、安徽阜阳一支字辈:"世府庭天纪,金怀(玉)启同德(方言发音为dai),永庆历春景,文明震万国(方言发音为guai)"

3、河南鲁山县邓家寨康氏家谱(一卷)

字派是:有(振) 文 荣 守 光 ,永世庆光华,天泰敬贤士 ,长延贵宝嘉

4、陕西商南康氏族谱(一卷)

始祖康顺祥带领康甲仕、康万有一行三人从乾隆二年由老家江南省太湖县女儿街迁至陕西省商南县八龙庙黄泥沟,后又迁失马寨小寨沟,由小寨沟又迁到王家庄,永远安居乐业。

老宗派:顺甲万文正, 建明德华兴,盛世祯祥瑞 ,广招福禄春,光宗益耀祖 ,忠义显良臣,国清安邦定, 永远振家声

新派:继承先业起, 敦厚善来才,恩泽吉如庆, 北庭自发开

5、河南省汝州市康氏家谱(一卷)

一代先祖康广德,于1557年由山西迁至河南,安置在今伊川县城西十余里的康沟村(原犁树沟)。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 永悌文尽忠,贤才德建庭,荣华富贵长,仁 义礼智信

6、山东省莘县康氏家谱(一卷)

始祖成,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洪武年间(1386年—1392年)迁于斯邑。生二子,长立,次整,整生子升。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新 庭彦 士 鸿,朝 品升 春 秋

从这六支辈分字谱考证如下:

1、在时代相近情况下,前四支“永”字与我一族字谱相合,后两支“庭”字与我一族字谱相合。尤其第一支可能直系更近,因为时代相近,代系传承相似,字谱字“xxx守国天——永"与“守文庭——永"相连都说得通。

2、这六支均有迁移史,并在我周边省份,地域文化相近,我族还保留北方方言和习俗。如父亲叫大、牛叫欧等,平时扎头巾以及红白事礼仪与陕西、山西相似等。

3、由于这些支脉辈分字谱无两字相连,故为相邻旁系分支宗亲。

4、我族清朝时有一支从北边寻找到我们的永字辈祖上,在我们现住地落户,与这几支相近。

5、这六支均为陕西、山西汉民正宗康姓后裔。

综合这五点考量,以上网搜六支可能为我族较远相邻宗系。

9053辽宁凤城康氏世谱一卷

(民国)康明良等纂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辽宁凤城县档

9054江苏泰县南沙康氏重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康维恒 康延书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木活字本

辽宁图

注:康寿七首修于明洪武七年。

9055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康氏族谱四卷

(民国)康寿等七修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9056浙江奉化康氏宗谱十七卷

(清)石褚壁修

清嘉庆七年(1802)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9057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

(民国)工序宾修

民国二年(1913)木活宇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9058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礼宾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9059福建塔山康氏宗谱

清道光至民国间塔山康氏家传写本 三册

福建图

9060福建莆田莆阳康氏宗谱

(清)康仁声修

莆田康氏钞本 二册

福建图

9061 重刻濛潭康氏族谱不分卷

(明)康元和 康元黎纂修

明崇桢八年(1635)刻本

湖南图(存二篇)

康姓是贵族姓吗

康姓不是贵族姓,康姓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姬姓,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从清代开始,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