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上杭县李氏的始祖是谁,以及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1收藏

龙岩上杭县李氏的始祖是谁,以及家谱字辈?,第1张

只是金、木、水、火、土中的一个而已!!!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16年。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从李火德入闽至今 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赣、桂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海外李氏子孙到此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叠翠,风景秀丽。李氏大宗祠系三进四落式的砖木结构建筑。有大厅二栋、大小客厅26间,住房104间,占地5600平方米。这座结构严谨、气势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艺术,在八闽极为罕见。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面环山叠翠,黄潭河蜿蜓而过,风景十分秀丽。 宗祠系三进四直的砖木结构建筑,有三个大厅和26间大小客厅,住房有104间,占地5600平方米。正面牌坊式楼门上刻着“恩荣”两字,两边对联是:“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正厅前的屏风上刻有明代名儒所撰写的《李氏火德翁传》。宗祠结构严谨,气势非凡,充分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下的建筑艺术,是八闽大地上极为珍贵的建筑文物。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16年,是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而建筑的。从李火德入闽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桂、赣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海外到此寻根谒祖的络绎不绝。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火德公,字炳凤,号闽海,宋开禧二年丙寅岁(公元1206年)十一月八日子时生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系陇西李氏二十七世裔孙。火德公十九岁任宁化县儒学教喻,二十一岁时宋元兵乱,与兄木德从石壁村迁至上杭县胜运里(即今福建省上杭县稔田镇丰郎村)。

  火德公原配伍氏,年六十而无嗣。六十三岁时由伍氏亲自聘媒,隆重纳娶侧室陈氏(即丰郎村陈梅山的十九岁女儿)。婚后六年生得三子二女。长元培(三一郎)、次乾培(三二郎)、三坤培(三三郎)。三子又分别名:朝文、朝宗、朝美。

  火德公阳享八十七岁而终。葬于上杭县稔田镇胜运里丰朗岗头螃蟹游湖地,辛山兼酉,丁酉丁卯分金,胄宿五吉度。墓前碑碣高大,望柱一对,来龙百有余里。伍氏葬于上杭丰朗岗头,火德公墓右上厢数丈许,庚山兼酉,庚申庚寅分金,毕宿一度。陈氏葬于上杭丰朗岗头李家山,坐东向西,享寿五十六岁。本人代表全县李氏宗亲们亲到火德公陵墓、伍氏太婆墓和陈氏太婆墓前虔诚祭祀先灵,祈祷先祖在天之灵佑护众裔孙吉祥平安、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世代荣昌。

  据家谱所载:火德公棺柩在送葬途中时,突然雷电交作,火德公棺柩遂在上杭丰郎岗停棺处自陷成坟。当时有地理先生观其地形,说此为螃蟹游湖地,并说:“螃蟹出湖游,子孙则外迁才能发迹昌盛,而且越远越好”。故火德公裔孙,现无一在丰郎村落居,而是纷纷远徙,还有相当数量的裔孙迁往海外,形成今天李氏裔孙在海内外的政坛、学界、商贾、地方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的局面。

  江西的客家人是清朝从福建广东迁到赣南的,当时江西人称呼他们为棚民

  与清初迁入的棚民(客家人)相对,凡此前就在赣南居住的就属“本地人(老客)”。由于时代久远,赣南“本地人”的成分相当复杂。

  春秋以前,至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五岭之戍以后赣南就迁入了大量的中原汉人。汉时,为了征服东越与南越,朝廷曾多次派兵驻屯,梅岭、大庾因守将梅捐、庾将军而得名。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了加强对赣南的管理,在秦代只有南野一县的基础上,在赣南增设了雩都(今于都)县和赣县。可见当时的人口一定不少。东汉时豫章郡的人口由全国第53位(公元2年)跃居于前4位(公元201年),净增人口居全国第2位。赣南在当时虽不是豫章郡中人口量稠密的地区。但我们也可以逆料其繁盛。

  目前尚有谱牒资科可查的赣南本地人,大都是南北朝以后迁入的。如宁都县城梅江镇赖氏在南朝元嘉年间由浙江松阳迁来,南康县蓉江岭岭吴吴氏、东门村千秋坪袁氏在隋代从河南开封迁来。唐宋时期迁入的更多,如石城县今存四十四姓,宁都还有四十六姓。明代初年,赣南人口流失严重,田地荒芜,而赣中一带人口密度大

  至“肩摩袂接”,于是朱元璋下令奖垦。南昌、吉安等府大批人口迁到赣南。

  在赣南。由于居民迁入的时间和来源的不同,所以,到处可以看到同姓不同宗的现象。例如:

  上犹县城五福堂李氏始祖李钦来自新喻(今新余)泉塘。是唐西平王李晟第七子李宪的后裔。李宪也是来江西的李氏始祖。而同县的其他李氏则是明清之交从广东、福建迁来的,是福建上杭李火德的后裔。前者为本地李氏,后者为客家李氏。

  上犹县刘氏也有两支。《刘氏家谱》云:“始祖来自黄沙鸭子湖,从吉州庐陵迁来。”是为本地刘氏。另一支则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从广末兴宁迁来的。是为客家刘氏。

  上犹县《朱氏族谱》载:朱氏七十二世来仕开,居吉安府:……至八十六世朱朝炳、朱朝焕兄弟又迁至江西龙泉(今遂川)。大约在宋末元初。有一支朱姓迁来上犹石溪洞定居,与本地李姓来犹始祖同时。今县城水南朱姓就是从石溪洞搬来的。是为本地朱氏。而营前大潭塅的客家朱氏则是清康熙年问从广东迁来的。

  再说上文所说的张氏乃客家张氏,清初从广东迁来。而上犹县的张氏却为本地人。县城《张氏六修族谱》载:张氏为刘汉文成之后,清河望族。始祖张彦功来自豫章吉水长滩头。

龙岩上杭县李氏的始祖是谁,以及家谱字辈?

只是金、木、水、火、土中的一个而已!!!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16年。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从李火德入闽至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