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土家族的资料。 急!
土家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
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扩展资料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土家族节日: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人民网-土家族
-土家族
田琛被诛,家产被籍没,子孙逃散,潜隐他乡(如木召、白土坪等地,相传隐住木召田氏改为刘姓,列为思州宣慰司副使刘贵的后裔),衙院遭劫而沦为废墟。二百余年后,清初田维栋(长房后裔一支)巧计编传一个金鸭子的神话故事,遮人耳目,借机回归故里衙院。康熙年间田仁统考中武举人而步入仕途,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乾隆年间建成15座规模宏大、雄伟堂皇、具有苗族特色的“庭院”,仿衙门宅第而建,又继称“衙院”(包括“后院”和“马院”)。清咸丰年间,衙院惨遭兵燹,战火吞没了14座印子,只有一座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印子完整地幸存了下来。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民不聊生。衙院人口锐减。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寨只有21户,85人,瓦屋16幢,茅草房5栋。几度兴衰几度春秋,衙院终于获得新的生命。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勤奋的苗族人在14座大印子的废墟上重建起鳞次栉比的大瓦房及砖木结构房屋,正房35幢,厢房6幢。如今的衙院,人才辈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田完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前代圣王——舜裔妫满陈侯史称胡公满传胡公满十世孙陈完陈宜公杀太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便逃于齐陈完谦逊礼向贤名齐桓公赏识任命其公(管理工匠官)并封于田其孙采氏称田姓尊田完田姓姓始祖
田姓源五 1.田姓自陈氏陈胡公陈满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陈厉公陈佗陈完陈内乱齐改称田氏说齐桓公封于田氏称田氏
2.自黄姓所改据《明史》所载明初辅佐惠帝黄澄削藩策激怒诸侯杀其黄经避祸改田终迁居今湖北咸宁带世孙田姓
3.自锺姓所改补充:魏征西军钟字士季钟繇助司马炎灭蜀打压邓艾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士兵乱箭射死仅40岁留钟繇故河南葛钟姓怕受株连繁体锺字抽田字作自姓所钟繇死葬于颍川社故今仍叫田庄
4.自官名田即甸应商王派驻都城外农垦职官职赋田事姓卜辞记载田官朝廷管理提供谷物、龟甲其官世代承袭故官氏春秋晋田苏、宋田丙、鲁田饶、魏田、燕田光
5.自其少数民族并州田姓源匈奴金真阿哈氏汉姓田清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土家族其家族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等西夏姓田者今苗、瑶、彝、土家、、蒙、藏、满、朝鲜族等姓
公元前三九田完八世孙田齐康公放逐海自立君史称田代齐见田姓齐首都山东临淄发祥期跃于政坛田姓析田姓先秦期已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传田重孙齐秦所灭齐王田建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田姓始向西、北逃难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八裂称王煊赫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强迁列发展京兆带望族田姓各族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汉代始今川、鄂、湘、黔交界带汉族些少数民族已少田姓三两晋南北朝由于社荡田姓避乱南迁说田姓已布于江游区亦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津等唐代宗田承嗣封雁门郡王落籍宋代前田姓主要北部部播迁河南田姓基始祖宋代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基祖虢州团练使田令芳际田姓始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汀滋茅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安)徙埔埔基始祖传至田文兄弟五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县)文聪、三盛移居广东惠明清际田姓已播及江南北广区域清代叶始闽粤田姓陆续迁至台湾进移居海外者今田姓全布广泛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述四省田姓约占全汉族田姓口百四十三
田姓家谱目录
代 1167全田氏族谱十七卷(民)宽六修 民元(1912)紫荆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注:该族散居于安徽、陕西等
1168全田姓族谱卷 民元(19l2)续修 钞本 湖北凤县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区
1169河北秦皇岛临榆田氏家谱六卷首卷谱馀 五卷(民)田玉修 袁绍昂编
民十三(1924)钞本 七册 北图
1170山西五台田氏家谱卷 清道光二十五(1845)写本 山西五台县档
1171江苏湮水田氏宗谱十三卷(民)田弼臣纂 民六(1917)荆茂堂木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民口家边材 注:谱初修於明德元
1172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田棋等重修 王耀堂编辑
民间木字本 二十四册 四川图
1173浙江萧山道源田宗谱六卷 (清)田廷耀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1837)紫荆堂木
字本 六册 浙江图 美注:名《萧山田氏家乘》
1174浙江萧山欢潭田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田绳祖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荆茂
堂刊本 南浙江萧山县欢潭乡欢联村 (缺卷1)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凡十修
1175浙江萧山田氏宗谱卷(清)田增鑫重修
清光绪三十(1904)守堂木字本 辽宁图
1176浙江绍兴山阴湖塘田氏宗谱四卷 (清)田岳岳等续修
清光绪三(1877)五丰堂木字本 本美
注:名《湖塘田氏家乘》
1177浙江虞永丰乡田氏宗谱十卷首卷(民)张美翊纂修 民四(19l5)
凤 堂木字本 北图 北京北京师 历史所 河北 吉林
哈尔滨师 海图 浙江图
注:田谊始修於明万历三十
1178 福建宁化田氏家谱卷(清)田万先编 清雍十(1732)写本
册台湾
1179山东德州安德田民家谱□□卷 民二十六(1937)木刻本
山东德州市图(存卷24)
1180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修 清咸丰元(1851)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1河南封田氏家谱卷 (清)田俽重修
清同治九(1870)德蔚堂刻本 册 北图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2河南封梁田氏家谱卷 (民)吴兰孙续修
民十(1921)铅印本 辽宁图 美
注:田俽首修於清道光二十二
1183河南睢阳卫田氏家乘二卷 (清)田志肃补修
清光绪二(1876)补修 民七(1918)田氏石印本 河南图
注:附《琴舫谱》卷
1184湖北阳白沙坪田氏族谱六卷 (清)田宗达 田尊贵主修
清光绪七(1881)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5湖北阳池口田氏族谱卷
民二(1913)钞本 二册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86湖北阳桃山田氏族谱六卷
木刻本 湖北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存卷6)
1187湖南田氏重修族谱十二卷首卷卷
田裕珍纂修 清咸丰十(1860)紫荆堂木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初该族散居湘乡、湘潭等
1188湖南田氏合修族谱四十四卷首卷
(民)田稷修 田才纂
民四(1915)鹰门堂木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於宁乡、益阳等
1189湖南醴陵醴西田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田复书修 田泰富纂 清光绪十九(1893)字本
湖南图(存卷1、3、5、79、1014、17)
1190湖南醴陵田氏河六修谱二十六卷
民二十七(1938)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2426)
1191湖南湘乡田氏三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末
卷 清光绪三十(1904)宇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92四川遂宁田氏族谱卷
田应平 田昌琨修 清光绪十七(1891)重修本 四川遂宁县派所
1193 田氏族谱五十卷
朗盥纂 明宣德三(1428)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4 鹰门郡田氏族谱四十卷
孙克纂 清同治十(1872)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5 田氏宗谱九卷首卷
田广湘修 清光绪三十(1905)字本 十册 北图
1196 田氏宗谱六十卷
清宣统三(1911)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1197 田氏宗谱四卷
由玉峰纂 安徽阜阳县档
田楚产和田玄(清康熙朝及以后避讳改为田元)父子两代,执政37年(公元1609-1946年),创建了容美土司的鼎盛时代,其主要标志是:土司级别最高(宣慰级);控制地域最广,兵力最强;土民生活安定,下属诸土司均有相应的发展。现分述如下:
(一)多谋善政,安民睦邻
清道光《鹤峰州志》载:
“田楚产,字子良,号郢阳,九龙嫡长孙,父名宗愈。……为人言笑不苟,多善政。惟构争时,宵小乘间攘窃,帑藏告诎,急于赋敛。一日,饮舍人家,为叛奴所戕,年五十有一”。
清《田氏世家》载:
“公(按指田楚产)为人严正,不苟言笑,而御下之道,恩威兼济。惟受事以来,构争之初,宵小乘衅攘窃,帑藏世积为之一空,度支告诎。故于财赋之间,稍为茧丝之行。然居心仁孝忠厚,军民不得其所者,发廪以赈之;疾病者,施药以救之;官舍子弟及民间稚童,置塾延师以教之,故十余年间,物阜民殷,风俗淳美,彬彬称盛治焉。……性尤慷慨好义,如外来流民,或被人掠卖,或自他司脱逃者,一一给予照身,且量道里远近,给以路费,其归宁获所者,不可胜言”。
从以上史料看,田楚产在容美土司开创了许多善政安民的先例,其一,“置塾延师”,向官舍子弟及民间稚童开放。他的先世,被誉为振兴之祖的田世爵仅有以诗书严课诸男的记载,没有“置塾延师”的记载;其二,发廪赈民,也是破例,就是比此时晚一百多年顾彩撰写的《容美纪游》也没有此类的记载;其三,对于外来流民,不以“奴隶”看待,而以“自由人”看待,“给予照身”、“给以路费”,更是一大突破,他突破了奴隶制度的常规了。田楚产所以这样“善政”,一是由于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从他为族叔田宗文《楚骚馆诗集》所作的《跋》文中,可知田楚产的汉文化造诣颇深;二是与他青年时代有家不能归,在外流寓十多年,“朝乾夕惕”有关。田楚产的这些“善政”、“爱民”的措施,必然得到了广大土民的拥护。
田楚产对诸子教育颇宽,但对长子田玄特严。田玄已三十多岁,有儿有女了,仍然经常受到父亲的训斥。人们不解,问其为何?田楚产说:“诸子他日不过是一舍人,纵有失德,为害犹细。若胤子当为民上,自非令器,何主社稷?吾是以宽严异施耳”(见《容美土司史料汇编》93页)。田玄在其父的训导下,“为人谦谨端悫,孝友成性,智勇深沉,为储子三十余年,未尝见其疾言狂笑”(见《容美土司史料汇编》94页),而成为容美土司一代振兴之主。
清道光《鹤峰州志》对田玄的记述为:
“田元,字太初,号墨颠,楚产长子。爱民恤邻,忠峒田桂芳、施南田懋粢、东乡田绳武,诸土司皆其扶持力。与桑植向一贯,捐宿隙而恤其子,人尤伟之”。
忠峒(今宣恩县的沙道沟地区)、施南(今宣恩县与恩施县的部分地区)、东乡(今宣恩县的椿木营、恩施市的石灰窑地区)桑植(今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以北地区)诸土司,均与容美土司接壤。忠峒安抚司田楚珍为其逆党田楚详所害,应袭田桂芳携印逃奔永顺土司,几为强邻吞并。田玄费资(号称万金)将田桂芳接来容美,代为申理,田楚详被诛,留桂芳抚育教训,并以其女字之,待桂芳成立,合其上下人等,一 一送回忠峒任事。施南应袭覃懋粢,东乡应袭覃绳武,均在幼年失去依靠,田玄以世代联姻为由,将其一道接来育之,饮食有余,教诲一如己子,成人后各还故里任职。桑植司与容美经年仇杀,其安抚向一贯临终时交嘱其子:“容阳与吾怨深,汝非敌手,吾死汝慎防之。”田玄闻得此语,尽释前怨,将所掠得的桑植司苦竹坝人民土地还之,又助数百金,为其子请命承袭,化敌为友,此皆世人之所难矣!邻近的散毛宣抚覃中霄抄掠大田所,永顺宣慰彭元瑾私制龙袍,田玄奉旨讨治,皆委曲回奏,免予治罪,诸邻司无不感恩于容美(见《容美土司史料汇编》94、95页)。
田楚产父子在安民睦邻的同时,还对其顶头上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施加影响,密切关系,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天启赠佛就是一例。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容美宣抚田楚产派遣和尚宫元,在四川保宁府(今南充市)南部县铸造观音与韦驮佛像各一尊,赠奉给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观音佛像今仍保存在恩施市文物管理所。佛像铭文记载:“容美宣抚使司信官田楚产施铜一千斤,于四川保宁府南部县观音矶文昌祠铸造观音大士、韦驮一尊”。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封妫满之后妫完之封地,为陈氏所改,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记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氏。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
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帝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世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
陈历公的儿子叫陈完(妫满的第十世孙),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2、源于姬姓,出自明朝黄姓所改,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多在北京附近。又据史籍《明史》记载,明初有辅佐惠帝之黄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诸侯,被杀。其子黄子经为避祸改为田终,迁居今湖北省咸宁一带,后世子孙也以田为姓。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如并州田氏源出匈奴,金时女真人阿不哈氏,汉姓为田,清时贵州思南府土司姓田,为白族,西夏人有姓田者,如今苗、瑶、彝、土家、回、蒙、藏、满、朝鲜族等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田完。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氏。他们尊田完为田氏的得姓始祖。
田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设置的官位,与田地农耕无关,而是专职负责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周王朝,是在灭殷商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奴隶制国家,而殷商是以土德立国,因此在周公以三年之久的时间镇压了纣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以后,周王朝君王所行之路就不再同于士卿大夫和平民百姓所行之路了,而是专用木板铺设的道路,称“田路”,取五行之中的“木克土”之意,防止殷商旧族再造反。田仆,就是负责建造和管理田路的大夫,下属有上士十二人,史一人,丞相一人,徒若干,是很重要的官职,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夏官》中记载:“田仆,掌驭田路。田路,木路也。田仆上士十有二人。”在田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田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田氏,该支田氏古音读作chén(ㄔㄣˊ),今读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田正,亦称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辅政召公所设置的官位,就是专职管理农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主要负责管理井田之公亩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最高长官称田正,亦称稷,由王族贵胄担当,下属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还设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统一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辖的官衙。后世历朝历代所称的“社稷”,就是由此而来:社,宗庙也,稷,田正也,合称就是整个王朝、国家的象征。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稷为田官之长。”后来,在东周时期各诸侯大国亦仿设有类似的官职,但皆称为“大司田”。例如在典籍《管子·小匡篇》中就记载:“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
在田正、田畯、稷、田官、大司田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田正氏、田畯氏、田稷氏、田官氏等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田氏,该支田氏古音读作chén(ㄔㄣˊ),今读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姚姓与妫姓, 舜帝有虞氏后裔,此为汉族田姓的大源流。
出自虞舜(姚重华)之后齐国官吏妫完(田完)后裔,属于以王侯身份为氏。 舜帝以姚为姓,其后子孙即以父姓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出于姚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史称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齐王田建三子:升、桓、珍(一作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舜帝姚姓后裔汉代王莽一族,此为 田姓、 王姓的一大源流。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帝之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轸)。”新朝(建兴帝)王莽[3]、西汉皇太后王政君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以王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
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来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轸)。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济北王,西楚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是为春秋战国秦代时期的河南王氏。
出自舜帝姚姓名后裔春秋时期齐桓公封妫满之后妫完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记载,齐桓公封妫完于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氏。 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 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今山西永济,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以居地河流名称为姓氏者,称妫姓。
田氏家族传至田完之第八世孙田和,出任齐国相国,他大权在握,在周安王姬骄十一年(齐康公十三年,田齐和子十三年,公元前391年)将腐朽没落的齐康公放逐到海边去捉螃蟹吃,田和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姜齐”事件。
第四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之邑许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许田,是春秋时期周王朝设置在鲁国境内的一个专门用地,是由周公旦所规定的用来进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时,各诸侯国君和百官们所住宿和举行重大典礼之地。“许”,赋也,愿也;“田”,祭祀之田、朝拜之田、典礼之田也。这在史籍《左传·隐公八年》中就有记载:“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许田,鲁国朝宿之邑。”在两周时期的各朝代,许田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但总体在靠近泰山的今山东曲阜、泰安一带,历代皆有专门的官吏、仆役们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许田”之称一直沿用到两晋之际。
在许田之管理吏员、仆役中,有以其职责所在为姓氏者,称许田氏,其后裔子孙后引衍为单姓田氏、许氏等,该支田氏古音读作diàn(ㄉㄧㄢˋ),今读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妫陈之田无任何关联。
第五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虢国之邑桑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桑田,是西周时期虢国之邑,因盛产桑蚕和丝纺织业发达而著称,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东北部地区,其地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中有记载:“虢公败戎于桑田。桑田,虢地。”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其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北二虢。
虢国灭亡后,其地尽归强晋版图。原居于桑田之故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桑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田氏、桑氏,该支田氏读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六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田公它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杨倞注引《世本》记载:“楚平王孙有田公它成。”
田公它成,是楚平王熊弃疾(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的支庶孙,其后裔子孙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田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田氏,该支田氏读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七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史籍《左传·成公六年》中记载:“晋迁于新田。”周简王姬夷二年(公元前584年)农历4月,晋景公姬孺将晋国都城迁至新田(今山西侯马西北城),位于临汾盆地南沿,西南有峨嵋岭,南有绛山,均为中条山余脉。汾河在侯马市西北从东北向西南流过,浍河在市南自东向西流过,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平原地带,号称“旱码头”。清乾隆二十三年撰著的《曲沃县志》和清嘉庆二年撰著的《续修曲沃县志》中,皆称“新田故城在今治西南三十里”,“其地也,绛山为屏,峨嵋列峙,浍绕于前,汾环于右”。曲沃西南距侯马为十五公里,今侯马为春秋时晋国新田,遗址被发现于1952年,至今仍在继续发掘整理中,当无可疑。晋国在新田立都,传位十三世,历时二百十六年。其间,晋国曾保持了一百余年的“中原盟主”地位。
在晋都新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新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田氏,该支田氏读音作tián(ㄊㄧㄢˊ),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黄湜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辅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黄湜,因他提出了废削诸藩之权,引发了靖难之祸。黄湜,公元1350~1402年,字子澄,分宜大岗山澧源村人,是明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提出“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黄湜被明成祖朱棣杀害后,他的儿子黄彦修为避祸改名换姓为田终,隐居在今湖北省咸宁一带,其后世子孙世代沿袭称田氏。该支田氏读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九个渊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并州匈奴,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许多史书记载:“并州田氏源出匈奴。”其实,并州田氏原本还是汉族。所谓匈奴田氏,起源于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秦昭襄王赢则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军大将蒙武率军攻打齐国,一举占领齐国九座城池。部分齐国田氏贵族纷纷北逃,与狄人汇合。从此在秦、汉史籍中皆称这一部分田氏族人为“狄人”,就是后来的匈奴民族中的田氏。
其实,该支田氏依然为妫姓田氏,并非为匈奴民族,正确读音仍作chén(ㄔㄣˊ),今读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
第十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塔日阿沁氏,汉义就是“农夫”,因此冠汉姓为田氏,该支田氏读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罕楚哈氏,源初金国时期女真金阿不哈氏族,满语为Hancuha Hala,世居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田氏。
⑵满族田佳氏,满语为Ti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今辽宁沈阳),后多冠汉姓为田氏。
满族田氏读音皆作tián(ㄊㄧㄢˊ)。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区域。从考古发掘的苍洱遗址、海门口遗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经有居民生息繁衍。公元二世纪,汉武帝就在苍洱地区设置了郡县。公元八~十三世纪,苍洱地区先后出现了以彝、白先民为主体的奴隶政权南诏国和以白族段氏为主体的封建领主制政权大理国。白族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白族人在历史上自称“白子”、“白伙”、“白尼”、“白王”、“白史”等,汉意即为白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其民族名称为白族。
白族田氏,祖先原为汉族,原籍陕西,明朝时期随沐国公入驻贵州东南地区,在长期的军垦过程中融入白族,清朝时期世为贵州思南府、湖南凤凰五寨军民长官司土司,该支田氏读音作tián(ㄊㄧㄢˊ)。 田氏是一个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四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史称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传到田和重孙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西、北之地逃难。不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但不久均纷纷垮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之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在强迁之列,后发展成为京兆一带望族,后来,田姓各族又迁徙至北平(今河北满城北)。从汉代开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带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田姓避乱南迁,可以说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而落籍当地。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河南田姓的开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开基祖为虢州团练使田令芳。此际,田姓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为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长汀,滋茅子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区),后徙大埔,为大埔开基始祖。传至田文长时,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文长次子法聪、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明清之际,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姓陆续有人迁至台 湾,进而移居海外者。如今,田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以河南、四川、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为多,上述五省田姓约占全国汉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田汝源:字世本,行千十二宋景炎元年由明经贡举授上虞需学教谥遂卜居上虞永丰乡东朴五车堰南双石桥北卒葬五大夫里连洒北之凤凰山,配倪氏,子三长允隆,随父住上虞文允迪,七月十八日寅时寿,七十一葬宅巷口堑地,子五长日清,次日和,次日升,次日明,次日兴。是为浙江上虞永丰乡田氏始祖。
田养纯:寿字辈(包括寿字)为上十四世,山字辈(包括山字)为下传十二世。后世者应一律以十二辈字顺序严推,不得擅改(乳名不在其限)各代应将 辈字放在中间,十二字间先后顺序,如后有慎重追远者,再以要下延。山西八甲口田氏始祖。
田旺广:字仁可,公自吴迁湘第二下都即今一坊,卓然自立而才足干理垂裕昆,元仁宗皇庆元年壬子生,明洪武己巳没,葬今二都龙兴寺后中嘴辰山戌向。元配:陈氏,生没失考,葬今一都地名新研铺落田。生子一:田经。湖南田氏始祖。
田延昌:原籍陕西蓝田滥泥村,大宋咸淳间进士,任浙江省绍兴府余姚知县,流寓于籍。解组后居余姚老鸦田,生万全、万亩。万全生三辅。三辅生五子曰:德明、德兴、德璋、德瑛、德寅。元至正年间,余姚文举田德明、武举田德兴,其贤能武功为国所用,授之以职,领旨赴任。五公遂齐迁湖广麻阳县,从此扎根麻阳,繁衍生息。明公下业官村,兴公居漫水村,璋公裔于长潭,瑛公下业五寨司郎溪,寅公裔居贵州玉屏县。至明初五公分房,为麻邑田氏第一次迁徙,奠定了以麻阳为中心向四周迁徙分布的格局,形成多个以田氏为主的聚居村落。至明朝中期,麻邑田氏大抵已遍布湖南麻阳、凤凰、芷江,贵州铜仁、镇远、玉屏,四川秀山等地。清代初年,由于四川人口锐减,于是湖广之民大批迁往川渝腹地,其中也有不少麻邑田氏族人,史称“湖广填四川”。今重庆合川、江北、万州、黔江,四川武胜、达州、遂宁、内江等地皆有麻邑入川之族分布。除入川之外,清初亦有迁湖北、广西、云南之宗族,足迹遍布神州。
田 袁:清光绪癸卯甲辰间余在项城袁公幕府今都统田山,中将任都练公所教练处总辨为修相见礼之始中将虎,而蚪顾昐英伟余洒然异之民国以后余任机要局局长,中将任允州镇守使每人都必班荆道故欢若平生时项城将任为河南督军议定未果民国四年内调陆军部,次长退食余輙与余小饮旗亭指书军如书沙聚米,洪之役中将直言无隐余君遂成患难之交居当谓,天挺英奇必磅礴积而出之君家世必有过人者岁,夏日余避暑于张家口荷中将适馆出临检田氏雨世清芬录见未敬授而读之乃知君雨世重若孝行,有非人情所能堪而节母茹荣含辛益彰懿宜其篱生,英为国干城古云为善之报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吾于田氏见之矣嗟乎国之昌也积德累行必世而后仁,家之兴衡困虑心历久而后显祖宗经当造如此其,难而子若孙双其余荫或乃猖狂态肆堕其家声九京有,灵能无隐痛余之所以重田君者在其治事精勤而又深,自歙抑不莫利不鹜声华国署无捋蒲之声宝僚有文,字之乐余旅食数日见君日必球一小时开步一小时,余则山立整襟习右军书数小时虽祭征之雅歌投壶,陶醒公之连习勤何以加兹然则节母为不朽矣敬书,数语戏诸卷专。是为河北临榆田氏始祖。
1、田氏土司第一代先祖,记载为田宗显,田宗显的籍贯,资料中为陕西雁门郡,现在在岑巩田家的神榜上,田家的郡望为雁门堂。
2、田氏是当年思州土司的后裔,明代最后的思州土司田琛是他们的直系祖先。
有关土家族的资料。 急!
本文2023-10-31 06:57: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