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侍郎除弊文言文翻译
1 张岱《刘侍郎除弊》文言文翻译
刘大夏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前往北边处理兵饷粮草问题。
尚书周经对他说:“府仓粮草宣告缺乏,大半 的粮草是有权势家族的子弟在经营,你向来与他们个性、意见不合,这次前去恐怕免不了会因为个性刚直招祸。”刘大夏说:“处理天下事,凭借道理不依仗权势, 安定天下事在于实地处理不在于远谋,待我到后解决。”
刘大夏到达后,整天召集边塞的百姓了解情况,终于了解了个中原因,想出了治理的办法。有一天,他派人 在各交通要到四处张贴榜文,昭告天下:“某个粮仓缺几千石粮食,每石按照官价收购,边疆内外的官民客商,只要愿意上报的,粮食从十石以上,粮草百束以上, 都准许买卖,即使是官宦子弟,也不受限制。
不到两个月,府仓储积有余,老百姓也有了多余的钱财。原来塞上必须拥有千石米粟、万束柴草才得收进。
因此宦官、武臣得以操纵市场,获取厚利。从刘大夏确立这项粮草收购法令后,有粮草的百姓都自己上报,不需要权贵包办买卖到足够数量,然后凑整数上交。
延续了几十年的 弊端,一下子就革除了。
2 刘侍郎除弊 中刘大夏是一个怎样的官员刘大夏是个怎样的官员: 坚持原则。
不因为素日和中贵的矛盾而产生畏难或对抗情绪,而是能够抛除旧怨,公私分明,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以理不以势,以近不以远)处事稳重。
不急于发布自己的主张,而是深入基层(与边上父老)问计于民,然后再做决策。善于统筹。
中贵大户把持粮草收购,源于“粮必限以千百石,草必限以十万束方准”的政策弊端,刘大夏经过反复研究以后,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让平民小户不必通过中贵大户就可以往官仓售粮,既有效解决了主要矛盾,又不过分触动中贵大户的利益,从而使得新政能够顺利推行。综上所述,刘大夏在此文中是一名能够坚持原则、处事稳重、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形成自己的思考,最终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做到统筹兼顾,从而顺利解决问题的能臣干吏,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值得今人学习。
3 求翻译文言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刘纶十分孝顺,父母亲死后的三年之内都不吃酒肉。他在军机处任职十年,与大学士刘统勋共同辅理朝政,政绩卓越,并称为“南刘东刘”。刘纶个性稳重,态度端庄,喜怒不形于色。在朝廷中做事时,举止有礼,一贯不变。他从工部侍郎的官位上返乡时,买了几栋房子。即便后来又做了二十年的官吏,也没有再买房或是大兴土木。刘纶衣服鞋子脏了坏了不会重新去做一套,但上朝时必定身穿盛服,他说:“我不敢亵渎朝庭的规章!”侍郎王昶当军机处章京时,曾在严冬之时有紧急奏章需要起草,半夜造访刘纶,刘纶点起燃烛,亲自执笔修改。因为当时非常寒冷,刘纶就招呼家人为他们准备酒菜,但厨房里一点也没有,仅仅只找到白枣十数枚用来下酒。
4 兴利除弊文言文翻译召信臣,字翁卿,是九江寿春人召信臣为人勤奋努力有办法有谋略,喜欢替老百姓兴办有益的事,一心要使他们富足他亲自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在田间小路出入,停留和住宿都不在乡里的亭馆中,很少有安闲地休息的时候他巡视郡中的水流泉源,开通沟渠,修筑水闸和其他能放水堵水的设施总共几十处,以便扩大灌溉面积,水田年年增加,多达三万顷百姓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有了多余的粮食来贮藏召信臣为百姓制定了均衡分配水源的规定,刻在石碑上树立在田边,来防止争斗下令禁止嫁娶送终时铺张浪费,一定要从节俭出发府县官吏家中子弟喜欢闲游,不把耕田劳作当重要的事看待,他就斥责罢免他们,严重的还要追究他们,用行为不法的罪名处治他们,用这种做法显示他崇尚劳动厌弃懒惰他管治的地方教化得以广泛推行,郡中的人没有谁不尽力从事农业生产,百姓归依他,住户人口成倍增长,盗贼和诉讼案件减少以至于停息官吏百姓亲近爱戴召信臣,称他为"召父"。
5 刘珝传翻译,急求原文翻译
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授官编修。天顺年间,历任右中允,东宫侍讲。
宪宗即位,作为旧的官僚,多次升任至太常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日讲。成化十年,进升为吏部左侍郎,担任讲官照旧。刘翊每次进讲,反复开导,语气从容不迫地,听到的人都为恐惧。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宪宗也很重要的。第二年,诏令以本官兼翰林学士,人值文渊阁参与机要事务。皇帝每次都叫他“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章说“嘉猷赞翊”。不久升任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功。加官太子太保,升任谨身殿大学士。
刘翊性格开朗直爽。自认为官僚旧臣,遇到事情不回避。员外郎林俊因为弹劾梁芳、继晓被关进监狱,酸在皇帝面前的解释。李孜省等人左道乱政,想动摇太子。刘翊秘密上疏劝谏,计划少受阻。一向轻视万安,曾经斥责万安辜负国家没有羞耻。安积忿,日夜思念中酸。当初,商辖弹劾汪直的,刘翊和万安、刘吉帮助之争,结果罢除西厂。有一天,刘翊又在朝堂责备王越,王越羞愧而退。不久西厂重新设置,酸不能有所争论。到十八年,怎么看到直失宠,揣测西厂应当停止,邀请刘翊一齐演奏。刘玥推辞不与,万安于是独自上奏。奏疏呈上,皇帝很惊讶没有刘瑚的名字。安暗中派人揭发刘翊和直有牵连。恰逢刘翊的儿子刘镒邀约 狎饮,里人赵宾戏是《刘公子曲》,有时增加添饰*秽的话语,杂教坊院本中演奏的。皇帝非常愤怒,决定去油脂。派遣宦官覃昌召集万安、刘吉到西角门,出帝亲手写的一封信函给他们看。安等人假装惊讶救援。第二天,刘翊上疏请求退休。他飞奔,我每月、每年隶、白银、纸币很好。其实排挤刘瑚使他离开的,万安、刘吉两人计划了。
当时内阁三人,万安贪婪狡猾,吉阴刻。刘硼稍微好,反而喜欢谭论,人的眼睛为狂躁。刘翊已经仓促撤退,而彭华、尹直相继进入内阁,万安、刘吉的党就更加稳定。刘翊当初遭逢母亲去世,守墓三年。等他回到,侍奉父亲尽孝。父亲去世,恢复房屋在墓。弘治三年死亡,谧号为文和。嘉靖初年,因为谏官的请求,赐祠庙匾额为“昭贤”,仍然派遣官员祭祀的。
出处
出自《明史列传》。
1出处
出自《明史列传》
6 文言文翻译《宋史·叶梦得传》原文:
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亹不穷。用蔡京荐,召对。上异其言,特迁祠部郎官。大观初,京再相,向所立法度已罢者复行。梦得言:“《周官》太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所谓废置赏罚者,王之事也,太宰得以诏王而不得自专。”上喜曰:“迩来士多朋比媒进,卿言独无观望。”遂除起居郎。时用事者喜小有才,梦得言:“自古用人必先辨贤能。贤者,有德之称;能者,有才之称。故先王常使德胜才,不使才胜德。愿继今用人以有德为先。”二年,累迁翰林学士,极论士大夫朋党之弊,专于重内轻外,且乞身先众人补郡。政和五年,移帅颍昌府,发常平粟振民,常平使者刘寄恶之。宦官杨戬用事,寄括部内,得常平钱五十万缗,请籴粳米输后苑以媚戬。戬委其属持御笔来,责以米样如苏州。梦得上疏极论颍昌地力与东南异,愿随品色。时旁郡纠民输镪就籴京师,怨声载道,独颍昌赖梦得得免。李彦括公田,以黠吏告讦,籍郏城、舞阳隐田数千顷,民诣府诉者八百户。 梦得上其事,捕吏按治之,郡人大悦。逮高宗驻跸扬州,迁翰林学士兼侍读,除户部尚书。陈待敌之计,因请上南巡,阻江为险,以备不虞。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逾以兵食三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 门下侍郎颜岐、知杭州康允之皆嫉梦得。海寇朱明猖獗,诏梦得挟御前将士便道之镇,或招或捕,或诱之相戕,遂平寇五十余群。然颇与监司异议,上章请老。绍兴十八年,卒湖州,赠检校少保。
(节选自《宋史·叶梦得传》)
译文:
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喜欢学习,很早就有成就。对前人言行有大量的了解,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因为蔡京举荐,被皇上召见入朝应答。皇上认为他的看法奇特,特别提升他担任祠部郎官。大观初年,蔡京再次担任宰相,以前已经被废止的(他)确立的法令制度恢复实施。叶梦得上奏说:“《周官》记载太宰告诉皇帝用八种手段驾驭群臣,所说的废置赏罚,是君王的事,太宰只能告诉君王却不能自行擅权。”皇帝高兴地说:“近来大臣多依附勾结来谋求进身,唯独你的话没有观望。”于是(皇上)任命他为起居郎。当时执政者喜欢稍有一点才能的人,叶梦得说:“自古用人一定先分辨贤能。贤,称为有德;能,称为有才。所以先王常使德胜过才,不使才胜过德。希望如今用人以德为先。”大观二年,叶梦得多次升迁担任翰林学士,极力论说士大夫结为朋党的弊端,集中表现在重视朝官而轻视地方官,而且他请求先于众人补任郡职。政和五年,叶梦得到颍昌府任职,发放常平粮食赈济百姓,常平使者刘寄痛恨他。宦官杨戬当权,刘寄搜刮部内,得到五十万缗常平钱,请求买粳米运到后苑来讨好杨戬。杨戬派他的属下拿来御笔,责成颍昌府上贡的米品种应和苏州的一样。叶梦得上书竭力陈述颍昌的地力与东南不同,希望用本地品种。当时邻近的州郡纠集百姓交纳钱款到京城买米,百姓怨声载道,唯有颍昌依赖有叶梦得得以免除。李彦搜求公田,因狡猾的官吏告发,登记郏城、舞阳瞒报的田地几千顷,有八百户百姓到府中申诉。叶梦得上奏此事,捕捉奸吏查办,郡人非常高兴。等到高宗暂住扬州时,叶梦得升为翰林学士兼侍读,担任户部尚书。(叶梦得)陈述对敌计策,因而请求皇上南巡,以长江为天险,以备不测。不久皇上在杭州暂停小住,叶梦得升任尚书左丞,向高宗奏报监司、州县擅自设立搜敛民财的军期司,应该废止。皇上告谕军队、粮食二事最重要,应选大臣分别掌管。门下侍郎颜岐、杭州知州康允之都怨恨叶梦得。海寇朱明猖獗,诏令叶梦得带御前将士从小路前往镇压,或者招降,或者捕获,或者诱使强盗自相残杀,最终平定了五十余群强盗。然而叶梦得)与监司意见多有不合,上奏请求告老还乡。绍兴十八年,在湖州去世,赠官检校少保。
7 各位大神,求刘昫文言文翻译刘晌,涿州归义人啊。
刘晌风度偏偏,与他的哥哥刘喧、弟弟构,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任定州王处直的观察推官。
王处直为儿子王都囚禁,刘晌哥哥刘喧也被仇人杀死,刘晌于是躲避的沧州。唐庄宗即位,拜任刘喇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
明宗一向敬重刘晌而爱他的风韵,为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晌到中兴殿门道歉,这一天大祭不坐,骶涂头盔欢乐继承垫子睢刘晌从端明殿学士拜马宰相,当时以此为荣。
唐废帝登位,升任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当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钱库有多少钱?王玫说”:“有数百万。”
和责任来犒赏军队也没有十分之一,唐废帝大怒,罢免王玫,命令刘晌兼判三司。刘啕生性观察,而嫉妒三司蛀蚀败坏尤其严重,这句设计文件,核对虚实,残积积负全部免除他们。
过去官吏到多年的背盖而不发,因此把持州县索取贿赂,和刘晌一律删除,民间欢喜感恩戴德,而三司的官吏都沮丧怨恨。先是,冯道和刘晌是亲家,同为相,道罢,李愚代替的。
我一向讨厌冯道为人,凡有延误的,必定指斥讥诮刘晌说:“这是你的亲家翁干的!”刘啕生性缺少宽容,而我特别刚强耿直,于是相互诋毁。相府官吏忌恨两人刚直,于是共同张扬,这件事听,废帝并取消的,任命刘晌为右仆射。
这时,三司官吏们提着官印聚集在月华门外,听说宣麻罢免刘晌相,大家都欢呼庆贺说:“从这里我们快活了!”刘啕担任宰相的职位,不熟习典故。当初,唐明宗去世,太常卿崔居俭以旧例应当为礼仪使,崔居俭因祖名蠡。
冯道改崔居俭任秘书监,崔居俭怏怏不乐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崔居俭起草诰词,有“闻名心惧”的话,刘晌就容易说“有耻且格”。
崔居俭申诉说:“名字避讳有规定的格式,我有什么罪呢?”当时听说的人都传为笑话。等到任仆射,入朝遇雨,把班走廊,御史台官吏带仆射站中丞御史下,刘晌责问官吏因此事,从宰相到台省都不知道。
这时,冯道罢相为司空。从隋、唐以来,三公没有具体职责,不特别设置,等到道为司空,询问有关部门班次,也都不知道,因此不入朝堂,等台官、两省进入,然后进入,宰相出来就跟着出来。
等到刘晌任仆射,把自己从宰相罢职,与道同,于是顺着道路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很多人偷偷地笑了。晋高祖时,张从宾反叛,杀死皇子石重信在洛阳,于是任命刘晌为东都留守,判盐铁。
开运年问,拜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判三司。契丹侵犯京城,刘晌因眼疾罢为太保,这一年去世,年六十。
8 袁滋文言文翻译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狱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席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迁尚书右丞,知吏部选。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大将军,以杨子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隧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群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以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是时,贼为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谓,用武地,东有淄青,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饮食。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
翻译: 袁滋字德深,是蔡州朗山人。他努力学习,知识广博。年轻时依附道州刺史元结,他读书能理解其中的旨意。被作为处士推荐,担任詹事府司直。有一次,他的下属官员入狱,他查实了那人的冤情。后袁被推荐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给人定罪,有失公平,害怕袁滋严守法令上报,通过权势来请求,袁滋最终没向上报告。韦皋开始招抚西南少数民族,德宗下令挑选郎官前往抚慰晓谕,其他人都害怕去,惟独袁不辞荒远,德宗当场嘉奖他,提升他为祠部郎中,兼御史大夫,赐给他金紫衣,持节充任使臣。一年多才回来,又出使有指,提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又授官尚书右丞,主管吏部的辁选事宜。他要求出京任职,担任华州刺史。他为政清廉宽简,从其他地方流散到他管辖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那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然而他专以慈惠为行事的根本,不设束缚人的条款,人们都很敬重仰慕他。百姓有过失犯法的,他都放过不予处罚。抓到小偷,有时同情他们窘迫,拿钱来赔偿他们的损失。后被征召任左金吾大将军,派杨于陵代替他。袁滋离开时,年纪大的人拦道,不让袁走,于陵派人告示大家说:“我不敢改变袁公的政令。”人们都纷纷跪拜,才让他离去,百姓没有不流泪的。
宪宗开始处理国政时,任命袁为中书侍郎,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刘辟谋反,朝廷诏令袁滋任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走到半路,又凭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的身份担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这时叛军气焰正盛,加上袁滋的兄长在蜀地被刘辟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长,久久不敢前进。被贬为吉州刺史。不久,又调任义成节度使。渭地是用武之地,东有淄青,北魏博,袁严密防备,力推诚信,尽力用怀柔政策,使他们归顺。李师道、田委安害怕并佩服他。过了七年,百姓为他立生祠祈祷。袁病重,立遗嘱处理身后事,三年后,仍然有条理次序。他性情宽容平和,跟他接触的人,都感到他的诚恳,以至他的家人都难见到他的喜怒。平淡节俭地过日子。
9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万安(万岁阁老),约1417—1488年,字循吉。明代眉州人,即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万冲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明宪宗宠臣、外戚,后为明孝宗朱祐樘罢官。
万安青少年时期在眉山读书,据说他小的时候挺聪明,遗憾的是他长大后,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钻营上。明正统十三年( 1449),万安考中进士,授庶吉士。 《明史》·列传第五十六·万安传
万安,安循吉,眉州人。长身魁颜,眉目如刻画,外宽而深中。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成化初,屡迁礼部左侍郎。五年命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机务。同年生詹事李泰,中官永昌(李永昌)养子也,齿少于安。安兄事之,得其欢。自为同官,每当迁,必推安出己上。至是议简阁臣,泰复推安曰:“子先之,我不患不至。”故安得入阁,而泰忽暴病死。
安无学术,既柄用,惟日事请托,结诸阉为内援。时万贵妃(万贞儿)宠冠后宫,安因内侍致殷勤,自称子侄行。妃尝自愧无门阀,闻则大喜,妃弟锦衣指挥通(万通),遂以族属数过安家。其妻王氏有母至自博兴。王谓母曰:“向家贫时,以妹为人娣,今安在?”母曰:“第忆为四川万编修者。”通心疑是安,访之则安小妇,由是两家妇日往来。通妻著籍禁内,恣出入,安得备知宫中动静,益自固。侍郎刑让、祭酒陈鉴与安同年不相能。安构狱,除两人名。
七年冬,彗见天田,犯太微。廷臣多言君臣否隔,宜时召大臣议政。大学士彭时、商辂力请。司礼中官乃约以御殿日召对,且曰:“初见,情未洽,勿多言,姑俟他日。”将入,复约如初。比见,时言天变可畏,帝曰:“已知,卿等宜尽心。”时又言:“昨御史有疏,请减京官俸薪,武臣不免觖望,乞如旧便。”帝可之。安遂顿首呼万岁。欲出,时、辂不得已,皆叩头退。中官戏朝士曰:“若辈尝言不召见。及见,止知呼万岁耳。”一时传笑,谓之“万岁阁老”。帝自是不复召见大臣矣。
其后尹直入阁,欲请见帝计事。安止之曰:“往彭公请召对,一语不合,辄叩头呼万岁,以此贻笑。今吾辈每事尽言,太监择而闻之,上无不允者,胜面对多矣。”其容悦不识大体,且善归过于人如此。
九年进礼部尚书。久之,改户部。十三年加太子少保,俄改文渊阁大学士。孝宗出阁,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 加太子太保。时彭时已殁,商辂以忤汪直去,在内阁者刘珝、刘吉。而安为首辅,与南人相党附;珝与尚书尹旻、王越又以北人为党,互相倾轧。然珝疏浅而安深鸷,故珝卒不能胜安。
十八年,汪直宠衰,言官请罢西厂。帝不许。安具疏再言之,报可,中外颇以是称安。《文华大训》成,进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复进少傅、太子太师,再进少师。
当是时,朝多秕政,四方灾伤日告。帝崇信道教,封金阙(金阙真君)、玉阙真君为上帝,遣安祭于灵济宫。而李孜省、邓常恩方进用,安因彭华潜与结,藉以排异己。于是珝及王恕、马文升、秦纮、耿裕诸大臣相继被逐,而华遂由詹事迁吏部侍郎,入内阁。朝臣无敢与安牴牾者。
华(彭华),安福人,大学士时(彭时)之族弟,举景泰五年会试第一。深刻多计数,善阴伺人短,与安、孜省比。尝嗾萧彦庄攻李秉,又逐尹旻、罗璟,人皆恶而畏之。逾年,得风疾去。
孝宗嗣位,安草登极诏书,禁言官假风闻挟私,中外哗然。御史汤鼐诣阁。安从容言曰:“此里面意也。”鼐即以其语奏闻,谓安抑塞言路,归过于君,无人臣礼。于是庶吉士邹智,御史文贵、姜洪等交章列其罪状。先是,歙人倪进贤者,粗知书,无行,谄事安,日与讲房中术。安昵之,因令就试,得进士。授为庶吉士,除御史。帝一日于宫中得疏一小箧,则皆论房中术者,末署曰“臣安进”。帝命太监怀恩持至阁曰:“此大臣所为耶?”安愧汗伏地,不能出声。及诸臣弹章入,复令恩就安读之。安数跪起求哀,无去意。恩直前摘其牙牌曰:“可出矣。”始惶遽索马归第,乞休去。时年已七十余。尚于道上望三台星,冀复用。居一年卒,赠太师,谥文康。
初,孝穆皇太后(纪淑妃)之薨,内庭籍籍指万贵妃。孝宗立,鱼台县丞徐项上书发其事。廷臣议逮鞫万氏戚属曾出入宫掖者。安惊惧不知所为,曰:“我久不与万氏往来矣。”而刘吉先与万氏姻,亦自危。其党尹直尚在阁,共拟旨寝之。孝宗仁厚,亦置不问,安、吉得无事。
安在政府二十年,每遇试,必令其门生为考官,子孙甥婿多登第者。子翼(万翼),南京礼部侍郎。孙弘璧(万弘璧),翰林编修。安死无几,翼、弘璧相继死。 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现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1448年(正统十三年)进士,授编修。
天顺时任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侍讲。宪宗即位后,以东官旧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1474年(成化十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翌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宪宗称他为“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枚,文“嘉猷赞翊”。不久升任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受命编《文华大训》,书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1490年(弘治三年)卒,谥“文和”。 明弘治皇帝御赐祭联:忠禆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人称刘阁老;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吃饱不干,尸位素餐的大臣群体的头头,基本上也是每天混日子,纸糊三阁老成员之一。有《古直文集》、《青宫讲义》传世。 山东省青州市刘氏后人编辑的《刘珝诗文集》,于2005年春出版发行。由刘序勤搜集整理资料、隋同文撰文、田立胜作序,刘珝后裔序勤、序俭、序景三兄弟出资编印。该书以山东图书馆所藏明代刘鈗辑编的《刘古直文集》为基础编写资料,还将新发现的刘珝诗文二十余篇编入本书。另外《刘珝诗文集》中还收入了现代研究文章《刘珝年谱》《刘珝墓与昭贤祠》等。《刘珝诗文集》是数百年来第一部全面宣传、评价一代名相刘珝的重要书籍。
2006年在山东省威海市发现了刘珝《新建环翠楼记》的残碑。弘治二年(1489年),奉旨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莅威视察时,将威海卫等卫所的城池及墩堡整饬一新。他的功德感动了威海卫及周围卫所府县的官员和兵民,自愿捐俸修建环翠楼作为纪念。委托总督备倭将军姚升,请求优礼在家养老的刘珝为环翠楼作记。是年刘珝已64岁,欣然命笔写下了《新建环翠楼记》。 刘珝七世祖刘八公,字寿山,生于1288 年,世居江苏下邳县刘马庄,系汉室后裔,元朝延佑年间武举,后官至滁洲总管,1354 年朱元璋率军攻打滁洲,八公看到元朝政治腐败,民心已失,遂弃官携妻子李氏、儿子刘清、孙子刘聚回到下邳老家,后又辗转数月到达青州府寿光县北阳河村(今属青州市朱良镇),看到此处人杰地灵,遂于此处定居。
刘珝曾祖刘让治家有方,家道渐殷,乐善好施,深得乡邻称赞。有子三人:良臣、良弼、良佐。
刘珝祖刘良佐(1367-1427),行三,性格豁达、爽慨刚方,善数算,通律理,文才横溢,闻名府县。洪武年间莱州发生大旱,知县江旗与刘良佐乃同窗好友,有莫逆之交,于是来向青州刘良佐借粮救灾。良佐慷慨答应,借给莱州人民五十七担粮食。青州知府睢叔端得知后随逐级上报,表彰刘良佐之义举。刘良佐病重时,嘱咐其子甄、昺、著、冕,把众乡邻的借粮券、据全部当众销毁。众乡里感其义举立碑颂扬。刘良佐的高尚品德,对刘氏明清两代七进士、九举人及皇恩荫封数十人的为官清廉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珝父刘昺(1401-1489 年),字宗彝,号松溪。妻李氏,赠一品夫人。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有《少龄集》、《中岁集》、《暮年集》传于世。刘昺生六子:环、球、珝、珽琬、玥。 《明史 列传第五十六》
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
宪宗即位,以旧宫僚屡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日讲。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宪宗亦爱重之。明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帝每呼“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曰“嘉猷赞翊”。寻进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
珝性疏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员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于帝前解之。李孜省辈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疏上,帝颇讶无珝名。安阴使人讦珝与直有连。会珝子鎡邀妓狎饮,里人赵宾戏为《刘公子曲》,或增饰秽语,杂教坊院本奏之。帝大怒,决意去珝。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驰驿,赐月廪、岁隶、白金、楮币甚厚。其实排珝使去者,安、吉两人谋也。
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珝既仓卒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入内阁,安、吉之党乃益固。珝初遭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之。
明朝时的内阁大臣,可谓是权倾朝野。然而一些身居高位的大臣,在其位不谋其政,却喜欢玩弄权术,常常给后人留下笑柄。明朝成化末年的几个内阁大臣,被后人称为“万岁相公”、“纸糊阁老”、“刘棉花”,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见深
1万岁相公
《明史》记载是发生在成化七年冬季,内阁大臣彭时、商辂、万安得明宪宗召见。彭时、商辂正在向明宪宗奏事,万安突然跪拜,大呼“万岁”,然后起身退出。在明朝,与皇帝谈话结束时,例如退朝、召见谈事结束等,都需要喊万岁,然后恭送皇帝。万安此时喊万岁,即代表上奏结束,彭时、商辂两人也不得已,只能叩头退出。后人常常戏称万安为“万岁相公”,讽刺万安身为内阁大臣,不务实务,只会喊万岁。
不过,关于“万岁相公”的来历,各种史料记载不同。明朝万历年间的学者于慎行在他编著的《谷山笔麈》中记载,此事是发生在明孝宗朱佑樘期间。明孝宗召见大臣,问到大臣一些问题,大臣一时无法回答,于是高呼万岁退朝。
明朝学者沈德符撰的《万历野获编》中也记载此事是在发生在成化年间。明宪宗召见万安、刘吉、刘珝三位内阁大臣,结果这三人无法回答皇帝的问题,于是高呼万岁退出。
朱见深
虽然史料记载不同,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此事是发生的成化年间,而不是弘治年间。之所以有“万岁相公”的戏称,是借万岁相公来讽刺当时朝廷昏庸,官员无作为,明孝宗作为明朝中兴之主,比较勤政,其手下的内阁大学士多留名青史,都是名臣。成化年间,明宪宗在后期存在怠政的情况,以万安为首的大臣昏庸无能,无力维持朝纲。
不过,《明史》认为此事发生时,彭时、商辂两位大臣也在场,可以看出《明史》意在以彭时、商辂反衬万安。《万历野获编》的记载表明此事是发生在成化年末,意在讽刺当时的内阁大臣万安、刘吉和刘珝。《万历野获编》为万历年间编著的,距离成化年不到百年时间,相对可靠些。
汪直
2纸糊阁
《明史》称成化末年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说,纸糊三阁老指的是万安、刘吉和刘珝三位内阁大臣,泥塑六尚书指的是吏部尹旻、户部殷谦、礼部周洪谟、兵部张鹏、刑部张蓥以及工部刘昭。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经常不理朝政,内阁三位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并不积极处理政务,而是消极懈怠,致使朝堂之上一片混乱,国家大事无人处理。于是有人戏称万安、刘吉和刘珝三位内阁大臣是纸糊的,六部尚书全都是泥塑的。
万安
3刘棉花
刘绵花指的是成化末年的内阁大学士刘吉,最早出自于明朝学者文林的《琅玡漫钞》,称刘吉经常被台谏弹劾,但他受到明宪宗的信任,明宪宗对这些弹劾置之不理。于是,一些人就给刘吉起了刘绵花的外号,戏称刘吉跟棉花一样耐弹,越弹越软。
刘吉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明史》对刘吉大加贬低,称刘吉喜欢玩弄权势、结交后宫、见风使舵。明宪宗对刘吉也确实很好,成化十八年 (1482年)时,刘吉父亲去世,本应辞官丁忧。明宪宗却下诏夺情,留刘吉在京城,继续起用他。据说刘吉曾结交万贵妃的弟弟万吉,才得以避免丁忧,但也足以表明明宪宗对刘吉的信任。
1、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
2、刘吉(1427-1493年),字祐之, 保定府博野县人。宪宗成化年间著名的“纸糊三阁老”之一。
正统十三年进士。先任庶吉士,授编修。《寰宇通志》成,进修撰。天顺四年侍讲读于东宫。(曾为宪宗的老师)刘吉工于心计,左右逢源,锐于结党营私,时常被言官所批评攻击。居内阁十八年,人称之为“刘绵花”,就是说其“耐弹”(不惧被弹劾)。宪宗即位。官位由侍读、侍读学士、到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与刘珝一同被任命入阁,兼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纸糊三阁老形成)孝宗出阁,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武英殿大学士。久之,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孝宗即位,万安、尹直先后致仕后,刘吉便为首辅。
孝宗初登位期间,刘吉结合道士,颇受宠信,初即位进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及《宪宗实录》成。又进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3、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赠太保,谥忠宣。
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元年(1465年),授兵部职职方司主事。成化十一年(1475年),刘大夏升为兵部职方司郎中。明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回归故里。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卒。主要作品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
4、刘一燝(1567年-1635年),字季晦,江西南昌人。
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万历十六年(1588年),一燝与兄一焜、一煜同赴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与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方从哲、韩爌同为顾命大臣。光宗驾崩后,李选侍、魏进忠等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企图藏匿皇长子以自重,一燝与英国公张惟贤、周嘉谟、杨涟等当机立断,带领群臣入乾清宫哄骗出皇长子,力主皇长子移驾慈庆宫(乾清不可居,殿下宜暂居慈庆),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朱由校于是得以登极继承皇位。
熹宗登基后,方从哲被弹劾,一燝接任内阁首辅,主理朝政。天启二年(1622年),辞官。
5、刘宇亮,四川省绵竹人。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进士,授庶吉士,改翰林院检讨。天启二年(1622年),参与修撰《明熹宗实录》,后授南京光禄寺卿、左春坊赞善、右春坊右谕德。崇祯年间,兼任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嘉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后升任吏部左侍郎。崇祯十年(1637年),担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次年改文渊阁大学士,督察各镇援兵。后兼任兵部尚书。
在京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受徐光启的影响,接受了西方科学文化和天主教信仰。1641年邀请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和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天官府”传道,并率先领洗入教,成为绵竹奉教的第一人。
刘侍郎除弊文言文翻译
本文2023-10-31 06:55: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