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羽长秀的人物生平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丹羽长秀的人物生平,第1张

丹羽长秀,生于尾张春日井郡儿玉村(现名古屋市西区),丹羽长政次男。丹羽氏初时为斯波氏家臣,1550年出仕织田信长,1553年梅津表合战首次上战场。1556年在稻生之战为信长的一员。1560年参与桶狭间之战,但没有编在攻击今川义元部队中。

在“信长公记”中自攻打稻叶山城时开始受到信长重用,曾消灭尾张犬山城的织田信清势力(犬山城之战),并在攻打美浓国猿喰城、堂洞城时立下战功(稻叶山城之战),1568年(永禄11年)在足利义昭奉命信长上京之际,攻打六角氏观音寺城获得战功。此外,在内政方面,小负责建造安土城,获得佐和山城、若狭等领地。1581年参与京都织田信长举办御马揃阅兵仪式,获第一名进场优待。

1582年以织田信孝副将身份支援出征四国,出发前得知爆发本能寺之变,并参与山崎之战。清洲会议后支持羽柴秀吉,当秀吉消灭柴田胜家势力后,受封若狭、越前及加贺一百二十三万石领地。1585年于北之庄城患上胃癌病逝。另有丹羽长秀因丰臣秀吉夺取织田家实权且迫害织田重臣而令他感到后悔,进而切腹自杀的说法。

长秀后来娶了信长的养女(实为信长之兄织田信广之女)为妻,而他的继承人丹羽长重则娶了信长的女儿为妻,他本人被信长认为是朋友、也是兄弟,得到深厚的信赖。他的儿子丹羽长重曾因被怀疑与佐佐成政有联系,而被减封至加贺四万石,后来在江户幕府初期时,受封为陆奥白河藩的藩主。此外,在织田四天王家系当中,只有丹羽氏在江户时代仍然大名。

丹羽长秀的父亲长政与信长之父织田信秀同为尾张守护斯波家重臣,丹羽长秀从1550年左右开始侍奉织田信长。在百姓中流传着“木棉·藤吉、米·五郎左”的逸话,充分表现出了丹羽长秀的重要地位。秀吉在织田家如同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得上的木棉,而丹羽长秀在织田家则仿佛是百姓生活必不可缺的大米。织田家军事、战斗方面主要由柴田胜家负责,内政、调略方面则是丹羽长秀独挑大梁。

丹羽长秀处事稳重,深得信长的信赖。虽然主要负责内政方面,但在军事方面也有杰出的表现,几乎参加了织田家的全部战役。1564年,织田信长进攻尾张北部的小牧时,长秀兵不刃血夺取了黑田、小口两座支城;1565年,在进攻美浓斋藤家猿食城时,长秀采用切断水源的方法,轻松地夺取了敌人的城池;同年,丹羽长秀成功劝降了加治城城主佐藤氏,成为织田家进攻东美浓的主角;1568年信长上洛时,与秀吉合作攻下了六角家南近江箕作城;1571年攻下了浅井家猛将矶野员昌的居城佐和山城,因无数的战功,被信长封为佐和山城城主。

1576年,丹羽长秀奉命修建安土城,在长秀的努力下,终于建成了这座象征着信长权势的宏伟城池。信长大人对长秀的表现颇为满意,不但加封近江10万石的领地,还将名茶器“珠光小茄子”赏赐给了丹羽长秀。

因为表现出众,丹羽长秀与柴田胜家、泷川一益、明智光秀并称为织田家四大天王。正因如此身为后辈的秀吉才会从胜家和长秀的姓中各取一字,改姓“羽柴”,并以此表示出对他们二人的尊敬和信赖。信长讨伐浅井长政时,得到了朝廷的许可,将官位赏赐给老部下们。但长秀却坚持不必如此,拒不接受这身份和荣誉的象征。由此可见,丹羽长秀在忠诚、随和、稳重之外,也有自己顽固的一面。

本能寺之变爆发时,长秀奉命辅佐信长三子信孝平定四国。得到了本能寺之变情报后,长秀立即与秀吉合兵,在山崎合战中剿灭了反叛者明智光秀。信长命丧本能寺后,秀吉以信长的后继者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招致了信长麾下重臣们的不满与不信,但长秀却一直支持着秀吉。因为秀吉最终窃取了织田家的天下,长秀在此时的一些行动都会让人感到不解,甚至会让人误认为他与秀吉同谋,其实他所做的一切还是为了织田家。织田家的重臣中,柴田胜家和丹羽长秀是织田家的谱代重臣,池田恒兴是信长奶妈之子与信长如同兄弟,秀吉和泷川一益只算是后辈,因此老臣们理所当然地反对秀吉的建议,让三法师成为信长继承人。但长秀却看清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坚决地站在秀吉一边,如果没有长秀的支持,恐怕秀吉的统一之路会更加艰难。在决定织田家后继者的清洲会议上,柴田胜家推举信长的三子织田信孝,而秀吉却推举信长的孙子三法师。当时织田家是四面受敌,柴田胜家的意见确实很有道理。织田信孝曾经担任过平定四国的总大将,如果信长在世,他则是与柴田胜家的北国军、羽柴秀吉的中国军、泷川一益的关东军并列的四国军军团长。从能力看来,信孝确实比信雄和三法师更为合适。然而秀吉却抓住了血统嫡系这一要素,坚持推举幼年的三法师为继承者。后继者候补的信孝、信雄都曾经是他家的养子,如果没有本能寺之变,信长的基业要由长子织田信忠继承,信忠死后则要由三法师继承基业,因而三法师才是最为正统的继承者。当然选择年幼的三法师继承,秀吉会更加容易地夺取织田家。从长秀等老臣的角度看来,在不知道秀吉的野心前提下,三法师的拥立提案确实很有魅力。如果选择了织田信孝为后继者,信雄一定会坚决反对,双方都会招集支持自己的家臣,很有可能导致织田家分裂。三法师的提案则不问武将的能力,直接使信孝、信雄没有反对的理由,避免了织田家的分裂。池田恒兴也与丹羽长秀想法一致,因此支持秀吉的提案。最后把握住重臣们心理的秀吉巧妙地掩藏住自己的野心,成为清洲会议的主角,笔头家老柴田胜家虽然反对秀吉,但却因长秀的说服同意了三法师继承的议案。

此后柴田胜家、泷川一益、织田信孝等重臣纷纷明确反对秀吉,只剩下丹羽长秀一人支持秀吉。此时的长秀并非是加入秀吉旗下,而是以前辈的姿态出现,并且与反秀吉派的胜家、一益等保持友好的关系。如果此时织田家第二重臣丹羽长秀站在第一重臣柴田胜家一边,织田家的家臣们会纷纷投靠柴田胜家,打破了秀吉与胜家两方的平衡关系,织田家内战无可避免。然而秀吉的势力却迅速扩大,长秀逐渐陷入被动,最终也没能阻止织田家的内战,自身也沦为秀吉的臣子。1583年贱岳合战中,丹羽长秀与同僚胜家分道扬镳,随后在小牧、长久合战中继续支持秀吉,得到了越前、若狭、加贺的领地,并被任命为越前守。

根据丹羽长秀家家谱记载,长秀患上了当时的奇病,也就是现在说的“结石”。知道自己治愈无望的丹羽长秀,切开了自己的腹腔,取出了鸟嘴形的结石,一边说着“就是这个导致我痛苦的吗?”,一边用刀柄将其砍碎。也有传说因长秀不满秀吉夺取织田家、迫害老臣的做法,将结石在死后派人送到秀吉手里,并以此表示出自己对秀吉的诅咒…

享禄三年(1530年)一月二十一日,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的幼子诞生于春日山城。 因为当年是虎年,孩子被取名为虎千代。 这个孩子成年后称长尾景虎,也就是后来驰骋于战国乱世的上杉谦信。四岁丧母,六岁时改名叫喜平二景虎。

天文五年(1536年)八月,为景进攻越中之前,预计到进程可能不会很顺利,先将家督之位让给了长子长尾晴景。按照室町时代武家的传统习惯,没有继承权的幼子常常被送去出家。于是这一年虎千代受戒于春日山麓的林泉寺(长尾氏的菩提寺)名僧天室光育门下,学习禅与文武之道。十二月,长尾为景在越中旃檀野与一向一揆作战时中计败死(另有1536年病死说、1542年病死说)。

为景一死,本来就不太平的越后国更加动荡,各地豪强占据一方,各自为政,俨然是个“小战国”。敌对势力甚至迫近春日山城。当时虎千代年仅七岁(按为景1542年病故说则为13岁),穿着盔甲送为景下葬,国内的混乱可见一斑。 天文十二年(1543年)8月15日,虎千代元服,取名景虎。9月,景虎受晴景之命,以古志郡司身份从春日山城启行,先到三条城,再到栃尾城。(枥尾是中越后的名城,也是守备春日山城的重要门户),其目的是讨平中郡(なかごおり)的反守护代势力,确保长尾家在越后中部的领地;并压制下越(しもごおり)的扬北众。

越后守护上杉定实没有子嗣,于是决定从陆奥国迎接外曾孙时宗丸到越后,作为养子和继承人。时宗丸乃是陆奥守护伊达稙宗的儿子,伊达稙宗子嗣众多,惯于通过送子出继来控制别国,不过越后乃是大国,时宗丸即便当上越后守护,也终究难以使伊达家的势力深入北陆地区,说不定反而会成为争夺稙宗继承人伊达晴宗一门总领权的强大对手——晴宗本人正是这样想的,他不但坚决反对父亲的决定,还在劝说无效后掀起反旗,这就是席卷整个陆奥地区的大动乱——“天文之乱”。

而就越后国来说,在是否迎立伊达时宗丸为守护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因为时宗丸的母亲乃是扬北众中条藤资的妹妹,中条藤资大力怂恿,扬北众其余势力怕中条家因此会逐步坐大,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所以一致表示反对。长尾晴景站在反对一方,越后国内战乱又起。

继承越后守护代的长尾晴景,比景虎年长十八岁,从小调皮捣蛋,甚至行为有时比织田信长更过,众人都为之头疼,但为景生前最疼爱。然而,晴景体质虚弱,没有作为武将的统领之才,被国内的其它势力所轻视。以上就是谦信到了栃尾城所处的背景。

一开始,附近的豪族们根本没把这个小毛孩子放在眼里。但景虎到城后,得到母亲家的古志长尾氏和栃尾城代本庄实乃等人的援助,多次击退敌对势力的来犯,并很快将安田长秀、北条高广、小河长资等豪族收伏于帐下。在栃尾城的一系列作战是谦信最初的战争经历。天文十四、十五年(1545~1546年),守护上杉家的老臣黑田秀忠两度占据黑泷城谋反,谦信代兄长晴景率兵平叛,表现神勇,最后依守护上杉定实之命消灭了黑田一族。

景虎的声望日隆,国中渐渐有了改立景虎为守护代的苗头,这是晴景始料未及的。心生不安的长尾晴景着力压制兄弟的功勋。就这样,守护代长尾家一分为二,越后也随之一分为二,正因守护继嗣问题和晴景严重对立的中条藤资趁机拥立长尾景虎为新的守护代,本庄实乃、大熊朝秀、直江实纲、山吉行盛、古志长尾家的长尾景信等也都群起响应。

终于,难以容忍的晴景联合长尾政景(上田长尾氏)、黑川清实等人,打出了讨伐自己弟弟的旗号。内战中,景虎虽然兵少,却以攻其不备之法大败晴景军。为了避免再起战祸,守护上杉定实出面调停,达成和议:晴景引退,景虎作为晴景的养子继承家督和守护代职。天文十七年(1548年)十二月让长尾景虎进驻春日山城,长尾晴景则体面地退往府内,和守护大人一起隐居去了。当时景虎十九岁。

天文十九年(1550)二月二十六日,越后守护上杉定实病死。定实没有儿子,守护家绝了后,越后守护一职也就此空缺。两天后,将军足利义辉承认景虎有白伞袋和毛毡鞍覆的使用权。这样,景虎实质的国主地位得到了认证。 然而,同年12月,一族的坂户城主长尾政景(上田长尾家)不满景虎继承家督,发动叛乱。不满的原因是因景虎变成了越后实际上的国主,推荐了晴景的政景的立场变得痛苦。然后长年与上田长尾家对立的古志长尾家却因一直支持景虎,增加了发言力。

次年天文20年(1551年)1月,景虎攻打政景方的发智长芳(ほっちながよし)的居城板木城,获得胜利。同年8月,包围坂户城,以此镇压了政景方(坂户城之战)。投降的政景因是景虎的姐姐仙桃院的丈夫等被免死,反而成为景虎的重臣。镇压了政景的叛乱后,越后国的内乱暂时平息,年轻的景虎(22岁)统一了越后,越后长尾一族也实现了统一。另一方面,上田长尾家古志长尾家的敌对关系更加深重,后来的御馆之乱中,上田长尾家支持政景的亲生子上杉景胜,古志长尾家袒护了上杉景虎。结果,失败的古志长尾家灭亡。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谦信被授予从五位下弹正少弼的官位。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武田晴信进攻北信浓,一直杀至川中岛地区,村上、高梨等北信浓七家豪族派使者向越后求救,提出以北信浓高井、水内等四郡,以及村上义清所保有的小块越后领地作为酬谢。长尾景虎遂派猛将柿崎和泉守景家统率本部进入信浓,与武田军对战——是为第一次川中岛合战。

柿崎景家初战取胜,但很快就中了武田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与村上义清等豪族一起凄凄惶惶逃回越后。长尾景虎并未惩罚柿崎景家,而是抓紧时间对武田氏兵法谋略展开广泛、深刻的研究。两年后,即弘治元年(1555年),景虎亲自统领大军,发动了对川中岛地区的攻略。

武田晴信调兵来迎,接受部将春日虎纲“避战”建议,坚守不动。两军对峙竟长达二百余日,最终由于骏河守护今川义元的从中调解,各自罢兵而去——这是第二次川中岛合战。

弘治三年(1557年),爆发了第三次川中岛合战,又是稍一接触、长期对峙、各自撤兵,已经成为模式,乏善可陈。

翻过头来说说川中岛初次合战的前一年,也即天文二十一年(1551年),关东管领上杉宪政被后北条氏所迫,离开居城平井逃往越后。因为山内上杉家本是长尾氏世代主家,因此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和款待。上杉宪政提出,希望长尾景虎出兵关东,攻灭后北条氏,恢复关东的秩序,并且承诺事成以后即以上杉家名、关东管领之职,以及世传的御旗、文书相赠。

上杉宪政一直在春日山城吃了九年的客饭,直到永禄三年(1560年),长尾景虎才终于得到机会,开始关东攻略。他联络关东各地豪族,围攻后北条氏的主城小田原,但迟迟不能攻克。次年(1561年)闰三月,长尾景虎在镰仓鹤冈八幡宫正式继承关东管领之位,改苗字为上杉,并且拜领上杉宪政的“政”字,更名上杉政虎。当年夏末,上杉政虎回归春日山,随即修书请庄内的大宝寺义增和会津的芦名盛氏协助出兵,秋八月十九日又来到了川中岛。

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上野平井城的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宪政抵挡不住北条氏康的攻势,逃到越后求助于谦信。这成为谦信后来十四次进军关东的起因。次年(1553年),信浓国守护小笠原长时、村上义清、高梨政赖等来越后泣诉,请谦信帮助回复被武田信玄占领的信浓领地。以谦信的性格,自无不允,当年八月就爆发了对武田氏的第一次川中岛合战。是役虽然只是小规模的接触(双方大名均未出战),却介绍了谦信和信玄这对宿敌的相识,对其后整个战国形势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当年九月,谦信进京,为此前接受弹正少弼,从五位下的官位向皇室献礼。后奈良天皇授予谦信天杯、御剑和“讨伐对邻国怀有野心之徒”的敕命。无疑,这等于给了谦信攻击武田、北条的名分。

然而,与进京的成功同时而至的是巨大的花销,围绕着这些费用的征收问题在家臣中出现了争执。敏锐的武田信玄立即抓住了这一机会。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十二月,越后刈羽郡北条城主北条高广在信玄的煽动下自立,但三个月后就失败投降了。北条高广是镰仓幕府的名臣大江广元的后人,越后国人中的实力人物,平日自负武略不逊于谦信,常怀异志。谦信待高广却显得极为宽大,后来还让他去上野厩桥城经略关东。十三年后的永禄十年(1567年),高广受北条氏康支持再度谋反。然而越后和相模同盟(越相同盟)时,谦信又一次饶恕了高广,依旧像从前那样重用他。谦信执政松散的主从关系由此亦可见一斑。

武田信玄几乎没有给谦信喘息的机会。紧接着在弘治元年(1555年)七月,因为缔结了三国同盟而无后顾之忧的信玄大举进兵川中岛,谦信亦驻军于善光寺与之对抗。两雄对峙了一百五十多天,各自滴水不漏,互无建树。最后由今川义元出面调停,议和罢兵。第二次川中岛会战结束了。

收兵回国后谦信面临的是一场内乱,有力家臣间的领土纷争不绝。谦信被各种诉讼纠缠得心灰意冷,于弘治二年(1556)三月在给自己的老师天室光育的信中留下了“功成名就,急流勇退”的话,宣告隐退,欲独自一人前往高野山(或说比睿山)出家。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晴天霹雳般地令家臣们大吃一惊,宇佐美定满和长尾政景二人慌忙召集重臣商议,以“景虎乃越后统合之中心,舍此无人可内服众将,外御强敌”故,说服了中条藤资,驱逐了欲乘乱谋反的大熊长秀(朝秀),极力恳请谦信复出。谦信趁机要求诸将提交联合署名的起誓文书,并向春日山城送出人质。对此当然无人再敢表示异议。这一年谦信二十七岁。

从越后逃亡的大熊长秀到甲斐国投靠了武田信玄,上杉、武田间的和约至此破裂。弘治三年(1557),武田军进逼栃尾城,谦信亲率大军迎战。素来以战法稳健著称的信玄极力避免打硬仗,只是以先锋部队作了试探性的攻击。信玄曾趁夜埋伏下骑兵五十和步兵三百,次日清晨故意放出三匹惊马,意在诱使上杉军夺马而骚乱。谦信任由三马在阵前狂奔了许久,视若无睹。关于第三次川中岛会战的记载很不明确,大体上是没有决战就不了了之了。

同年,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再度逃到越后,将关东管领职、系图、重宝等一起转让给了谦信。为此谦信在永禄二年(1559年)第二次进京,由朝廷和将军正式认许了这一继承。时值正亲町天皇新立,同样赐予谦信天杯和御剑。 永禄四年(1561年)3月,谦信以关东管领的名义,集合了关东诸侯共计十一万五千兵马,讨伐“逆臣”北条。北条氏康的居城小田原城被大军围困了逾一个半月,但丝毫没有要陷落的迹象。同时,谦信在阵中收到了北条的盟友武田趁虚进兵信浓的探报,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攻取小田原的打算,据说在撤军前谦信一人独自走到两军阵前坐在地上视若无人的自斟自饮的喝起酒来,北条军铁炮、弓箭竟射他不中,北条氏康为之震惊不敢出兵追赶。谦信先顺路去了镰仓,在鹤冈八幡宫举行了关东管领的正式就职仪式,接受上杉宪政的“上杉”姓和“政”字改名为上杉政虎(同年十二月又受将军足利义辉赐予一字而称“辉虎”)。从镰仓往越后的归途中还攻取了北条方的武藏国的松山城。

永禄七年(1564),谦信率领八千大军攻向下总臼井城,以支援自第二次国府台之战后败北的房总里见氏。臼井城守将原胤贞、白井胤治坚守不屈,因而谦信不能将臼井城攻克,北条氏政又派遣大和田砦的地方土豪松田康乡前来支援,最终在两股势力的合力抵挡下,谦信战败,返回越后。永禄九年(1566),不甘心失败的谦信再度率领大军攻打臼井城,臼井城守将原胤贞知会主家千叶胤富,千叶胤富亲自率军前来救援,最终令谦信再度败北而去。根据《战国遗文》、《小田原市史》等书的记载,上杉军在这次臼井城之战中战死和受伤人数加起来在千人以上。永禄七年和永禄九年的两次臼井城之战,谦信都惨败而还,输的非常惨烈。

因为臼井城的战败,常陆小田氏、下总结城氏、下野宇都宫氏和小山氏、武藏忍成田氏、上野新田由良氏、下野皆川氏、上野小泉富冈氏、上野馆林长尾氏、下总关宿梁田氏、森屋相马氏、上总土气酒井氏等之前依附于谦信的关东豪族,见风使舵,全部投靠到了北条麾下。不仅如此,上杉家重臣、上野厩桥城主北条高广也倒向了北条。随着永禄九年武田信玄攻落了上野箕轮城,永禄十年(1567)白井长尾、总社长尾的没落,上杉家在关东的势力圈急剧缩水,只剩下了武藏羽生城、桐生佐野氏、下野佐野氏等有限几家,与当初上杉军刚杀入关东的威势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关东反反复复的争纷又持续了好几年,各方都没有什么大进展。永禄十年(1567年),武田信玄开始把矛头转向昔日的盟友今川氏,而三国同盟的另一端北条则站到了今川一边。为了一起对付武田氏,北条氏康甚至与长年敌对的谦信和好并结成短暂的越相同盟。 谦信和武田信玄的决定性大会战,是在永禄四年(1561年)夏的第四次川中岛会战。

谦信驻军妻女山,与海津城的信玄对峙了十日,双方都有些一反常态:谦信虽然兵力只有信玄的三分之二,且已近缺粮,却还是打打小鼓,哼着谣曲《八岛》,悠闲地过着每一天;信玄在优势兵力下采用了军师山本勘助的建议,由高坂昌信、马场信房、真田幸隆等率一万两千人的奇袭队夜袭妻女山,信玄本阵八千人则守候于山前的八幡原(“啄木鸟战法”)。然而,谦信可不是树中的虫。九月九日傍晚,在庆祝了重阳佳节后,谦信照例在山头遥望海津城,发现武田军的炊烟比平时浓密,从而预感到了武田的行动。九月十日天明,决战的时刻到来,原来意图守候伏击的武田本阵遭受了几乎上杉全军的突击。造成武田信繁(信玄之弟)在内的武田家多名重要将领战死。据史书《甲阳军鉴》记载,当时有一位头缠白绢、只露出双眼的越后武士,骑马突入武田中军,挥刀直砍坐在折凳上的指挥者。近侍二十余人前来救主,原虎胤挺枪刺伤越后武士的马屁股,马伤而载着武士逃去。据史书《上杉年谱》中讲述,这位武士是谦信的“影武士”(为迷惑敌人而使用的主将替身)荒川伊豆守,史书《北越军记》中记载遭突袭的也是信玄的影武士,但民间传说依然将其描绘成这是谦信与信玄的单挑。陷于苦战的武田本阵因武田奇袭大军的及时来援而形势急转,上杉军陷入劣势,伤亡惨重,最後往善光寺撤退。 后来丰臣秀吉评说道:“卯时至辰时上杉胜势,辰时至巳时武田胜势”。是役乃少见的恶战,双方均死伤无数,战后双方均一直回避与彼此的正面对决。

三年后的第五次川中岛会战其实并未交锋,双方相持六十余日,武田与上杉在信浓的拉锯就这样结束了。信浓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没有统一的势力,自然成为武田扩张领地的突破口;而对于上杉来说,撇开道义上的原因,信浓也是越后联络关东的通道之一,更是保护越后安全的屏障。两雄的争夺在所难免。但是,正因为谦信与信玄棋逢对手,难解难分,二人把一生的过多时间耗费在信浓,错过了进取天下的大好时机,从而使织田信长的成功省了不少力。

最后一次的川中岛会战,是在武田信玄进行西上作战前夕的元龟三年(1572)四月。谦信率领八千大军出兵信浓,在长沼城进行纵火后,布阵在川中岛。驻守信浓的武田胜赖部仅有八百余人,闻讯前来迎战。谦信被晚生后辈胜赖的胆识所慑服,心生畏惧,竟不敢与其交战,于是引兵退去。因为匆忙撤退,其殿后部队遭到胜赖部队的追击,死了不少人。元龟三月四月的川中岛之战,是为谦信生平最后一次出阵信浓,以其撤军而宣告终结。 信玄死后,谦信与信长虽然还保持着表面上的友好,但决裂已只是时间问题。信长消灭室町幕府之举使谦信认定信长是天下动乱的祸首,而被驱逐的将军足利义昭也请求谦信进京再兴足利家。从越后进京的道路是顺着北陆道,经越中、能登、加贺、越前至近畿。为此,谦信的军锋首先指向了越中和能登。越中、能登原本都是守护畠山氏的领国,但能登(畠山氏所在)的实权早已旁落入重臣游佐氏、温井氏、长氏、三宅氏等手中,形成所谓重臣合议体制。重臣之间明争暗斗,可是把畠山氏傀儡化却是一致的。永禄九年(1566年),欲夺回权力的畠山义续、畠山义纲父子被群臣逐出了能登;继承守护职的畠山义庆(义纲长子)还只是个娃娃,天正二年(1574年)也不明不白地死于变乱;其弟义隆上台后两年就病死(多半是被谋害);群臣中势力最大的长纲连索性扶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幼儿为主。能登实际上处于极度混乱的无主状态。至于越中,更早已是豪族与一向宗势力林立,其中不少以武田信玄为后盾。信玄进京的同时,谦信也曾出兵夺取了越中的大部分地区。

天正四年(1576年),谦信平定了越中最后的几个据点,在要求让畠山家送入上杉家的人质畠山义春回国继位失败后,谦信发兵两万人攻打能登。但是谦信在进兵途中,在加贺河北郡中条村·太田村遭到洲崎兵库、龟田隼人、铃木右京、铃木出羽、林新六郎等土寇袭击,不敌而败北,战死一千余人,是为谦信一生当中最惨烈之败战。谦信休养整顿后,重新集结兵力,再度攻向能登,接连攻下熊木城、穴水城、甲山城和正院川尻城、富来城,进而包围七尾城,但因为北条氏政出兵上野而被迫撤军,直到来年才再度出兵包围。七尾城中群臣之首的长纲连与织田素有亲交,一面闭城坚守,一面遣其弟长连龙向信长求援。九月,正在围攻七尾城的谦信接到了探报,以柴田胜家为主帅的四万织田大军正计划从加贺出阵前来支援能登畠山家。而当时七尾城内已发生了传染病,许多士兵因而病死。十五日,倒向上杉方的游佐续光、温井景隆等发动叛乱,诛杀了长续连、长纲连父子及其一族,七尾城在困守四十余日后陷落。根据第一手史料《长家家谱》等书的记载,织田军在布阵加贺水岛时得知七尾城陷落,且长续连父子兵败身亡后,认为继续救援七尾城已经毫无意义,于是撤军而还,没有和上杉军发生交战。而得知织田军撤退的上杉军则嘲笑织田军的懦弱,在斩杀了织田军留守的数十名闲杂人员后,进军到越前丸冈,到民家放火后撤退回越后(江户时代的野史中记载该战为手取川之战,称谦信在加贺手取川大败织田信长本人,斩首一千余级。但其实这是江户时代中晚期以后才出现的稗官野史,并非是正史。存在于事实上的是这场小规模的水岛之战)。 由于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被后世称为“军神”或“越后之龙”。主要体现在出兵迅速及退兵的时机把握恰当使得生涯大多数战争多以胜利告终。而在天正4年甲斐的僧侣教贺给长福寺的空陀的信中提到,就算是宿敌的武田信玄也常常评价谦信为“日本无双的名将”。其天才的统率能力可见一斑。

另一宿敌北条 氏康死前对其子氏政言:“晴信、信长之辈,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不足以托赖。然而辉虎殿下不同,受人之请,必忠人之事。我死后,诸国中你可以依靠的,舍此无人。”

同时代的关东武将太田资正也对上杉谦信有如下评语:“谦信公之人品,八分乃贤者,二分为恶人。恣肆怒气,行事怪异,是其'恶';除此而外,勇猛而无欲,清静而无邪,廉直而无私,明敏好察,慈惠待下,喜闻人谏等,是为其善。虽有微瑕,不足掩其辉,实乃绝世罕有之良将。”后世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江户时期越后军学者创造出来的虚构溢美之辞,不过没有什么依据。 在几十年前过时的说法中,上杉谦信一般被视为日本战国时代「大义」的化身,一生只为义理而战,绝不为私欲。然参以事实,其一生中对无怨无仇的越中、关东地区多加以侵略,兴无名之师;且多所杀戮,行军所至之处,往往杀掠一空。 有人说了,上杉谦信的「大义」,是指「义气」、「侠义」,不是「仁义」。例如最著名的例子,是赠盐给武田的传说,然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呢?根据小林计一郎在《武田·上杉军记》一书中的考证,上杉谦信送盐这事有确实史料出处的只有《北越军谈》这本书,即所谓的孤证。而且奇怪的是,按照上杉谦信留存下来的祈请文内容来看,他的心愿是烧掠甲斐、信浓一空,让上杉家的旗帜尽屹立于甲府,根本一点都不怜悯敌国的百姓,而是想让他们统统死光才最好;突然大发慈悲,送盐给武田,这就显得非常的奇怪,有悖初衷。而且上杉谦信对自己家的领民,也不怎么样的好,突然对敌国的领民大发慈悲,又显得有点奇怪。而且话又说回来,在物资流通的当时,就算北条、今川真想禁武田的盐,也禁不了,上杉谦信根本不必多此一举,赠盐给武田。另外《北越军谈》里还有一件轶事,说是在听闻武田信玄死后,当时正在吃饭的上杉谦信伤心得扔掉手中的筷子,哀恸大哭,叹息说我失去了一个好对手。非常感到惋惜。不过这事也被《大日本编年史》的编修者星野恒指摘为是军学者的捏造:「《北越军记》云:北条氏政遣使越后告信玄死,谦信方食,投著而叹曰:失吾好敌手矣。世复有此英雄男子乎?因潸然泪下。辉虎为晴信所困,屡祈于神,冀其死亡。今闻其死,当喜为神助,岂容有此等叹息之言?其出於越人之捏造审矣。今不取」。《北越军谈》两则上杉谦信对武田信玄惺惺相惜的逸话,即送盐和痛哭信玄之死,都被认为是不实的。小林计一郎和星野恒质疑的切入点,都是从上杉谦信的祈请文入手。因为在其祈请文内,都是充满了对武田信玄的诅咒,希望他尽快早死,早死早超生,根本就不希望他好。故而,也根本不可能发生所谓的送盐和痛哭信玄之死。

也有人说了,上杉谦信的「大义」,是指「维持幕府统治秩序」,不是字面意思上的「义」。然事实确实如此吗?永禄八年(1565),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为三好三人众所弑杀,三实院义尧随即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谦信,希望他能尽快发兵入洛讨贼,为死去的将军报仇。朝仓义景的家臣朝仓景连,以及避难在甲贺的足利义昭,还有大觉寺义俊,纷纷与谦信通书信,嘱托他尽快兴兵入洛,诛戮三好三人众,复兴室町幕府。对于这些要求,上杉谦信在口头上都做了承诺(《上杉古文书》)。但最终的结果是,他没有出兵,口头承诺全部没有兑现。而在《北越军记》、《谦信公御年谱》二书中,则推诿说,上杉谦信在该年七月正出阵加贺,攻打一向宗所属的金泽御坊、松任、小松诸城,忙的很,根本没空。对此,星野恒在《大日本编年史》中带有嘲讽得评论道:「二书病辉虎得义昭书而不出兵,遂以他年之事附会之,皆非事实」。编写上杉谦信传记的作者,都为谦信收到信后不出兵感到心虚,所以作了隐晦。类似的事件到天正二年(1574),又发生过一次。这次足利义昭想要寄托谦信解决的对象是织田信长,因此寄信给谦信,好言相劝,希望他与武田、北条能讲和,立点兵马西上,解决信长:「苟与甲相和,提兵西上,诸国皆归公掌中,芳名又流于无穷」(《松平义行所藏文书》),然而,上杉谦信收到信后,依然无动于衷,再次放了足利义昭一回鸽子。永禄八年(1565)和天正二年(1564)的两个例子,上杉谦信受到足利义昭的求援信后,皆无动于衷,不肯为其出兵。两对将军家的死对头,三好三人众和织田信长,祸害室町幕府甚深,全然将其架空,但上杉谦信对此完全没有一点感觉。由此也可证明,上杉谦信心底深处根本不存在什么「维持幕府统治秩序」的理念,更多时候,他只可能会借点「大义」名分办自己的事情。这样才是务实的战国大名。

又有人说了,谦信的「大义」不是「维持幕府统治秩序」,而是他「尊皇」。然事实又真的如此吗?在岩垣松苗著作的《国史略》一书中,就对谦信的仁义多有指摘,甚至尖锐批评他「未尝有勤王济世之志矣」,其原文如下:「然观其(上杉谦信)平生所为,则祝发披缁,不畜妻妾,不茹荤腥,俨然持律僧也。而至行军略地,则杀人盈野,血流为河。未尝有勤王济世之志矣。加之弃祖先之胤,养螟蛉之子,其尸未寒,生祸阋墙,与国破嗣绝者,仅一间也已。智计虽多乎,胆勇虽壮乎,徒足以行强暴于一世已」。则谦信的所谓「尊皇」说,又不攻自破。而且所谓的尊皇说,又是往日本近代的军国主义方向引导。反而让上杉谦信原来的「大义」方向迷失得越来越远。

  贱岳合战是一场狭路相逢的遭遇战,其主战场以近江通往越前的山路即北国街道上的木之本,东野,柳濑为中心,包括了沿途的高地,成为近江,美浓,伊势等地区战事中的一环天正十年(1582)六月,织田信长为明智光秀所杀,而后经山崎合战,光秀迅速败亡。不久,柴田胜家,羽柴秀吉,丹羽长秀,池田恒兴等于尾张清洲会晤,立信长嫡孙三法师为后嗣,分配了信长遗留的领土。在各自归国后,秀吉威势日增,胜家因之不快,而秀吉又采取了激怒胜家的态度。两人之间的不睦掺杂进了信长次子信雄与三子信孝夺嗣的纷争,从而导致织田家中分裂成信雄,秀吉,丹羽长秀,池田恒兴与信孝,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两派,矛盾不断激化。同年十二月,秀吉乘北国大雪,胜家难以出兵之机率军由京都出发,降胜家属城近江长滨城。其后冒风雪进军美浓,围困了信孝的歧阜城,在信孝交出人质后班师。柴田胜家接到近江,美浓的战报后,苦于道路积雪无法派兵支援。不过,泷川一益于翌年(1583)正月夺取了伊势龟山,峰等数城,防备秀吉南进,间接声援了信孝与此同时,胜家命佐久间盛政发兵近江,领命的盛政等将率军于三月三日由越前北之庄出发,除雪前进,进入近江后,迫近天神山上秀吉方的堡垒,并于木之本附近放火。之后,二十日,胜家大军到达柳濑布阵,展开对长滨城的诱降。不久,遭遇秀吉军北进,胜家退至柳濑北面内中尾山,置本营于此。同时,筑防御工事于周围的橡谷山,林谷山,中谷山,别所山,行市山等地,形成与秀吉对峙之势。而此前,秀吉率军由美浓入伊势,围峰城,取龟山,夺国府城;得报胜家入近江后,留信雄平定伊势,另分兵一路防范信孝,自己则引军北上近江。三月十七日,占领了贱岳一带的高地,置本阵于木之本,于左弥山,堂木山,神明山及田上山,岩崎山,大岩山,贱岳筑垒,扼守各山路关隘。此外,还请丹羽长秀出兵海津口,四月五日,胜家率旗本迫近堀秀政的左弥山砦,但因秀政防守严密而退却。胜家诱敌之计虽不成,倒在十三日成功寝返了堂木山砦柴田胜丰部将山路将监。正当两军对峙之际,信孝于歧阜举兵,袭击了投靠了秀吉的原属下大垣城主氏家直通与清水城主稻叶一铁的领地,与胜家遥相呼应。秀吉于是急率旗本离开木之本,于十六日到达大垣城。秀吉离开木之本的消息被探知后,胜家决定乘虚发动进攻。二十日,佐久间盛政于凌晨一时由行市山出发,黎明之际袭击并占领了大岩山砦。随后秀吉方岩崎山一带守军悉数退至木之本。秀吉在二十日正午时分于大垣得知胜家袭击大岩山的消息后,连忙在下午二时再次急驰江北,晚上九时抵达木之本。二十一日凌晨二时,登上茶臼山,开始对后退的佐久间军展开追击,追击至贱岳附近,双方军势不断聚集,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到八时为止,激战的结果,秀吉方面击退北方军,并于正午乘胜逼近柳濑胜家本营,击溃之并给予北逃之敌以毁灭性的打击,胜家柳濑败北后,逃回北之庄,笼城待战。秀吉军尾追并于二十三日包围了北之庄。二十四日上午四时,秀吉命诸队一齐展开攻击,正午攻入本丸,一阵短兵相接后突入天守阁,胜家绝望之后火烧天守,自杀身亡。随即,秀吉进军平定了加贺,能登,越中,并将新领赏予丹羽长秀,前田利家等人,五月七日,凯旋安土。十一日,秀吉前赴坂本,于当地论功行赏。而此前,信雄在训诫信孝后,逼其离开歧阜。后者于五月二日在尾张的野间被迫自杀。而后七月,泷川一益也率部投降了秀吉。贱岳合战乃信雄,秀吉对信孝,胜家,一益的近江,美浓,伊势等地战役中的一部分,秀吉,胜家两军主力的对决决定了整个战役的成败,而胜者秀吉因此也建立了稳固的优势。此后信雄,秀吉与信孝,胜家的对立又转化为秀吉对信雄,家康的战斗。可以说贱岳合战成为了秀吉展开统一战争的起始点。但是,仔细考究清洲会议到北之庄陷落期间的经过,可以发现战争的成败并不简单局限在战斗本身,政治上的争斗也起了很大作用,这点也请加以注意。秀吉出阵秀吉于伊势甫得报胜家出兵江北,便以信雄以下及蒲生氏乡等人牵制泷川,自身大部班师北向,于三月十一日入堀秀政居城——近江佐和山,展开 (《兼见卿记》、《富田仙助氏所藏文书》、《木村文书》)。在秀吉右笔大村由己所著《秀吉事记》中,对于 作了如下记述:一番:堀秀政(近江佐和山城主)二番:柴田胜丰(近江长滨城主)三番:木村隼人,木下昌利,堀尾可晴(秀吉谱代)四番:前野长泰,加藤光泰,浅野长政,一柳直末(秀吉谱代)五番:生驹正胜,黑田孝高,明石则实,木下利匡,大盐金右卫门尉,山内一丰,黑田长政(混合)六番:三好秀次(秀吉甥),中村一氏(和泉岸和田城主)七番:羽柴秀长(秀吉弟,播磨姬路城主)八番:筒井顺庆(大和郡山城主),伊藤扫部助九番:蜂须贺家政(秀吉谱代),赤松则房十番:神子田正治,赤松则继十一番:细川忠兴(丹后宫津城主),高山重友(摄津高槻城主)十二番:羽柴秀胜(秀吉养子,丹波龟山城主),仙石秀久(淡路洲本城主)十三番:中川清秀(摄津茨木城主)十四番:秀吉马回此外,先手铁炮众八组,右手呢近众,左手小姓众。十二日,大队人马进驻长滨。《富田仙助氏所藏文书》中记载的一封三月十一日秀吉给木下利休的书信中写道,三好秀次三千,中川清秀三千,高山重友一千,木下祐久三百五十,同利休七百,氏家源六二百五十,同久左卫门二百五十,德永右见入道(可能指寿昌)四百五十,小河孙市郎二百五十,尾藤甚左卫门五百,稻叶重通一百,濑田左马允一百六十,此外还有长滨众四千,合计一万三千余人于永原(野洲郡)近边布阵,守备浓州口。《幸田成友氏所藏文书》中记载,在三月十七日亥刻,秀吉给木下利匡、山内一丰、古田彦三郎、早川喜八郎、津田小八郎、糟谷武则六人的书状中,述及因另外已安排人马守备泷川一益可能的反击,要求如若一益出兵,六人迅速经土岐多罗越赶赴美浓布防。由此可见,秀吉军自伊势北向近江的排兵部署并不是如《秀吉事记》中所记载的那样,完全在佐和山城中作好的决定。而《太阁记》大体沿袭《秀吉事记》的记述,只是把八番中的伊藤扫部助换到了九番;还将九番中的蜂须贺家政替换成蜂须贺正胜,然而这却是一个明显的错误,正胜当时与黑田孝高正在姬路与毛利氏交涉边境事宜,在近江参阵的蜂须贺之可能是家政。关于此 ,《贱岳合战记》中作:一番:筒井顺庆及柴田胜丰家臣二番:赤松则房,蜂须贺正胜三番:木村小隼人,堀尾可晴,木下昌利,前野长泰四番:一柳直末,浅野长政,生驹正胜,黑田孝高,明石则实五番:木下利匡,大盐金左卫门,山内一丰,池田忠吉,中村一氏六番:堀秀政七番:高山重友,仙石秀久八番:伊藤扫部助,赤松则继,神子田正治九番:桑山重晴,细川忠兴十番:中川清秀,羽田长门守十一番:三好秀次,小川祐忠十二番:羽柴秀长,同秀胜十三番:秀吉旗本其中,一至六番为右翼,七至十一番为左翼,分别自东西侧山路迂回布阵,秀吉自己则扎阵于天神山。如前述及,此表中的蜂须贺正胜与黑田孝高应为错记;桑山重晴其时为丹羽长秀部下,也不应出现在秀吉阵中;而仙石秀久也有疑问,因为据《秀吉事记》、《但马出石仙石家谱》记载,秀久当时因防备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而开赴淡路(兵库县),不在近江。关于秀吉由北伊势移军至北近江的具体时间,在《秀吉事记》完全没有记载;《太阁记》作八日(三月)离开龟山城,十日抵达长滨,十一日一早率军前往贱岳近边;《贱岳合战记》则记载为秀吉十日离开大垣,到达长滨,十一日前往余吴庄(伊香郡);《兼见卿记》记载则为秀吉十一日入佐和山城,此外,《木村文书》载三月十七日秀吉致上杉景胜老臣须田满亲的书信中,有“今十七日进军至名为贱岳之山”的字样。《长尾新五郎氏所藏文书》所载三月二十七日秀吉致家康老臣石川数正的书简中有“入佐和山城翌日着长滨”的文字,入佐和山城是十一日的事情,那么自然入长滨就是十二日了,其后略作整备于十七日左右进军至贱岳一带。十七日,秀吉亲自赶赴木之本一带,在观察到胜家军守备森严后于第二天回到长滨。《多贺文书》堀秀政致围攻伊势峰城的多贺秀种的信中说道,当日(十八日)秀政与秀吉会面,谈及秀吉将于二十一日出马,自己也将随行的事情。另一方面,胜家军进至木之本一带放火,后因秀吉入长滨而后退至柳濑内中尾山布阵,守戒甚严,以防秀吉来袭。秀吉于十七日至木之本视察,见胜家防守并无罅隙,亦安营扎寨,作起长期对峙的准备来了(《木村文书》、《秀吉事记》)。当然,秀吉也没有放松各种战场之外的工作。秀吉于三月十五日缄函至近江称名寺(伊香郡),称北国来敌败军在即,命寺院遣余吴、丹生及附近信徒百姓追踪敌情。若能取敌首,或赏知行,或当面另加褒扬,还能如寺院所愿免除诸般杂役。此前,称名寺已为秀吉方派遣不少斥候至柳濑,侦察胜家军动静,报与秀吉。三月十三日,石田三成对此曾奉命回信(《称名寺文书》)。这封信为三成亲笔写就,内容主要是,柳濑归来之贵寺使者及书信已呈报秀吉,后者十分满意,今喻尔等再遣人马至彼地(柳濑)探察敌军模样,速来报知。署名石田左吉三也,‘三也’假名作ミツナリ,与‘三成’发音一样,这封亲笔信是其首次以石田三成的称呼出现。与此同时,秀吉也没有放松从背后牵制胜家的努力。自正月向上杉景胜通好后,二月七日,秀吉以遗誓书致景胜请其即刻出兵越中(《历代古案》),三月十七日,还致书景胜老臣——越中松仓守将须田满亲,通报自己与信雄出兵攻略伊势、胜家出兵柳濑、己军占据贱岳与之相峙诸事,放言敌军败北在即,若此时上杉能攻入加贺、越中,则日后能登、越中任景胜处分;否亦无伤(《木村文书》)。景胜属将、越中虵尾城主斋藤信利于三月二十九日修书景胜部将、同国弓之庄城主土肥政繁之家老枥尾缝殿助及有泽图书助二人言,据越前各处己方密探归来报告,秀吉大军势压越前国境,一旦鱼津、小井手遭胜家残部包围,一应放弃,然徐徐撤退为上,此即景胜出马之时。景胜自己则于卯月(农历四月)三日致信图书助,说屡次派遣使者谈判不成,鱼津终为佐佐成政所夺,着实遗憾;此要地一失,门户即开,不出兵是不行的了。随后卯月十三日,景胜老臣直江兼续与狩野彦伯连署、二十一日景胜自署文书都向图书助通报了出兵的决定(《温古足证》)。对于秀吉对上杉的策谋与上杉景胜的行动,胜家如何态度无史料细述。然而胜家部将越中富山城主佐佐成政却着实对景胜展开了积极的攻势,继攻陷本能寺之变后放弃的越中鱼津城外,进一步攻击了弓之庄城(《温古足证》)。这大抵也是听从胜家命令后的行事吧。此外,秀吉此时还策动北国本愿寺宗徒从胜家后方进行扰乱活动。原本越前、加贺、能登就是本愿寺势力浸*之地,当初越前朝仓义景为结络本愿寺光佐共同对抗信长,加紧镇压了本愿寺宿敌专修寺一派门徒;至信长消灭义景,遣后者一族朝仓义镜统治越前,复扶植专修寺派压制本愿寺势力,却导致了本愿寺一揆推翻了义镜,经信长入越前镇压,后送胜家筑北之庄方大致平息了叛乱。因此,胜家辖下加贺、能登、越中的本愿寺一直与胜家誓不两立。秀吉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早在山崎合战后不久,便示好于本愿寺。到如今与胜家于柳濑对峙,便于卯月三日致信斋藤刑部丞,以答应原本附属越中瑞泉寺、安养寺,但近年来沦落为浪人的本愿寺宗徒安堵旧领为条件,催促这些人展开针对胜家的一揆(《瑞泉寺古文书》)。而后,八日,本愿寺光佐老臣下间赖廉也催促加贺一揆,为秀吉尽力,秀吉开出的条件则是战后考虑将加贺交给本愿寺(《本愿寺文书》)。这个本愿寺也真是骑墙,此前不久,前述年头时节向胜家致意的使者在三月十日才刚携本愿寺光佐的书信抵达越前(《天正日记》)。德川家康和毛利辉元也没有被秀吉忘记,在早些时候给家康书信后,作为答复,家康于三月二十日回信,并遣使成濑国次赴北近江。二十七日,秀吉也回信给家康老臣石川数正,报知进军北近江、柳濑对阵之事,胜家于柳濑背后高山布阵,(日本历史 )筑防御工事,急切之间难以攻落,秀吉只得扎砦以对,陈兵相峙,自己则先返回长滨,等待伊势战报等等(《长尾新五郎氏所藏文书》)。四月十二日,秀吉答复了四月朔日辉元的来信,大致说了些和对家康差不多的事情,还借邀之共睹合战之名,抑留了辉元的使者,随后夸口以播磨以西的事情不甚在意,自己大军先扫平东国再说等词句(《毛利氏四代实录考证论断》)。秀吉至此时也没有忘记借机炫耀武力,压拢毛利至己方阵营。对阵柳濑如前所述,胜家方先锋佐久间盛政等人于三月三日(新历四月二十四日)由越前北之庄出发,八日入北近江,进军至早先秀吉方所筑天神山砦附近后,布阵于行市山一带;胜家自己则于三月九日离开北之庄,十二日抵达柳濑,并于柳濑稍北的内中尾山扎下阵来。胜家此时的打算是以此吸引伊势的秀吉大军北上,己方则依天险固守,一则解泷川一益之困,二来静待春暖雪消,以便北军行动,三则联络歧阜的信孝,构成包围圈,使秀吉疲于奔命。此外,如果能够成功的话,策应高野山,根来、杂贺等纪伊众,及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乃至足利义昭、毛利辉元,形成外包围圈,使胜利的天平向己方倾斜。因此,胜家并不急于乘隙攻击秀吉方的天神山砦,倒是专心构筑己方阵地,摆出一副长期作战的架式。柳濑位于北近江伊香郡(现滋贺县),不仅是同国长滨城通往越前府中(现武生市)的北国街道上的隘口,也是联系北近江与越前敦贺(现敦贺市)的敦贺街道上的要冲。位于这段北国街道最南端的柳濑与距其东南约九公里的木之本之间,连绵分布着海拔三百五十米至五百五十米、山势陡峭的行市山、左祢山等山岳。其中的大岩山、贱岳等南部群山包围中(北国街道的西侧),有东西宽一公里,南北长二公里的湖泊名曰余吴。柳濑、木之本之间,东野西边、天神山附近,则是一个与余吴湖面积大致相当的盆地,穿过其中的道路两侧,自北向南依次为,东:左祢山、田上山,西:行市山、贱岳;而柳濑往北则又是更高峻的一带山岳,北国街道、敦贺街道便都借道于此间山谷溪缝。木之本向南至长滨之间平原广布,东连伊吹山(滋贺县坂田郡与歧阜县交界处),西南遥望琵琶湖。琵琶湖北端的盐津(伊香郡)则位于余吴湖西侧、隔开一座山约两公里处,由此向北,有山间小径直达北国的敦贺,从而连通了北国街道。胜家的本阵就构筑于柳濑西北偏北约一公里处、标高约四百六十米的内中尾山,位属要冲,控制着北国街道及敦贺街道交合南下处。作为主力先锋的佐久间盛政则取阵于标高约五百五十米的行市山(《长尾新五郎氏所藏文书》、《贱岳合战记》),此处为向南街道西侧的最高峰,北距胜家本阵内中尾山约四公里,西南距秀吉先前修建的天神山阵地约二公里,向南六公里左右就是盐津;不仅扼住盐津至柳濑之间的要地集福寺坂(伊香郡),而且进击的话,可迅速抵达南面的天神山、堂木山及贱岳、大岩山等,实乃要地。胜家随即以此行市山为前线阵地中心,在其东南偏东约八百米的别所山、东约一公里的橡谷山、橡谷山南方约五百米的中谷山及中谷山东北约三百米处的林谷山一带高地分别安置了前田利家、利长父子,德山秀现,金森长近,不破胜光,原彦次郎等部,对峙南方约一公里处的天神山。就这样,柳濑反而落在了前线的后方(《近江舆地志略》)。物资供给方面,胜家坐镇北国街道末端,定下了补给主要依靠越前府中、北之庄方面,部分来自于敦贺街道,临时之需依靠柳濑当地的方针,并令各阵于天险之上开堀、筑垒、设栅(《长尾新五郎氏所藏文书》)。其具体兵力不甚分明,大约在两万左右。进入北近江的胜家方的兵力,根据《贱岳合战记》作三万余,《太阁记》记做二万余。但是胜家、盛政之外阵地的兵力及部署情况已没有确切记载,《新撰丰臣实录》中也只提及不破胜光在大谷山,原彦次郎在正法寺山,对于前田利家以下等人的阵地均没有记述。秀吉率军于三月十一日由伊势进入佐和山,十七日到达木之本,旋即遣小股部队进至柳濑一带向胜家挑衅,后者却坚守不出。第二天,秀吉又登上天神山西侧的文室山观察敌情,待见识到行市山等胜家方阵地守备坚固后,放弃了急攻的策略,改寻持久之策(《长尾新五郎氏所藏文书》、《贱岳合战记》)。秀吉原本的打算恐怕是这样的:胜家不动则以,出击则不能不通过天神山、木之本二砦,趁此北国远来之兵队形稍散,仍显疲敝之机,以要砦牵制敌前锋兵力,己方则率众欺少一举破之,随后乘势而北进;若此,敌军中战意薄弱者恐怕立即会有利于己方的举动,或降或退吧。这是好的打算,若是前方山砦陷落,由于己方阵地偏南,距长滨不远,撤至平原一带,与后援汇合,便于兵力多之己方发挥优势,展开攻势。然而胜家也不是傻子,收缩阵线,不应秀吉方的问战,并置佐久间盛政等人于行市山天险及天神山前方的中谷山、别所山等阵地坚守。秀吉随即改变计划,以构筑己方阵地来对付胜家的守势。胜家不出,秀吉自己还可率部分人马回旋于伊势、歧阜等地继续扫清胜家余势,这在他三月二十七日给石川数正的书信中有所提及(秀吉在信中称自己将至北伊势巡查一事)。为确保对峙策略稳固,秀吉在最前线的左祢山(也称东野山)安置了有力的堀秀政(《秀吉事记》),此山位于街道东侧,隔街道西北偏西四公里与佐久间盛政的行市山相对,同时也对行市山附近的中谷山、林谷山等胜家方阵地形成威胁。先前修筑的天神山砦因为佐久间等人的保围布阵,处于危险境地而失去了价值,于是秀吉下令撤除之,改命原本驻扎其中的柴田胜丰部下大金藤八郎、山路将监移至道路西侧、天神山以南约一公里处的神明山,并加增木村隼人一部同阵。此外,原本天神山的胜丰部下木下一元也经神明山的尾崎后撤至神明山东北约五百米处的堂木山。为了加强左祢山与堂木山、神明山之间的呼应,同为胜丰部下的小川佑忠也受命结阵于诸山之间街道附近的中之乡。据《秀吉事记》载,秀吉命柴田胜丰部于同木山建砦,入驻其中,《太阁记》中也提到胜丰部属由天神山移阵至本山,这里所说的同木山、本山应该就是指堂木山与神明山一带。《新撰丰臣实录》中记载木村小隼人与柴田胜丰家臣大金藤八郎、木下一元、山路将监入守本山砦,此书在大金藤八郎下作注,另说其奉秀吉命移至堂木山;在山路将监下作注,有说其移往大杉山(即天神山)。以上诸将,构成了秀吉军阵的第一线。至于第二线,主要有街道西侧、余吴湖以东大岩山上的中川清秀,和大岩山以北约七百米处岩崎山上的高山重友,他们除了监视北方一公里左右堂木山、神明山的状况外,还负责确保北国街道的交通顺畅。大岩山的后方、西南约一公里处的贱岳之上,部署着丹羽长秀的部将桑山重晴与羽柴秀长属将羽田长门,以防备余吴湖左侧迂回来袭之敌。在街道东侧、高地的南端,秀长本队驻扎在木之本以北一公里处的田上山(《秀吉事记》、《贱岳合战》、《新撰丰臣实录》、《近江舆地志略》)。秀吉的大部队则依然在木之本,周围分布着蜂须贺、生驹、神子田、赤松、黑田、明石、一柳等人,时刻准备向北突击(《秀吉事记》)。中川清秀的阵所,根据《秀吉事记》记载,在贱岳山势尾部,离高山重友阵地约五、六町。《贱岳合战记》和《新撰丰臣实录》中均说清秀在大岩山,重友在该山的岩崎,《秀吉事记》与上述两书记载也无异。看来大岩山就在贱岳的尾部,而岩崎也是大岩山势的延续了。《江州余吴庄合战觉书》中,清秀位于黑田山,那么黑田山或许又是大岩山的别称。对同一地名(还有人名)的多种称呼,真是造成后人解读史料的不小障碍啊。《江州余吴庄合战觉书》还提及浅野长政也着阵于贱岳,这应当是误记,原因是长政当时任京都奉行,哪里脱得开身。在加强阵地守备的同时,秀吉置丹羽长秀于琵琶湖西北端敦贺街道要冲—海津。不久,还命细川忠兴急速归国,由丹后派遣水军至越前沿岸放火,骚扰胜家后方(《长尾新五郎氏所藏文书》、《秀吉事记》、《丹羽家谱》、《细川忠兴记》)。关于当时秀吉的总兵力,记载的并不确切。《太阁记》记,据传约十万、十二万;《志津岳合战小菅九兵卫私记》作七万五千。怎么看都觉得夸大了。

现代的日本人,恍然于编纂伪史的无聊,才渐渐敢于说真话,不过有时又过火,认为他们的历史都不可信,尤其不愿意承认他们的皇室是由中国传流下来的。但是我们的学者卫挺生博士,在他不朽的大作中,确实证明了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日本之有正史始于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在壬申之后,这位君主认为当时所传的史实误谬颇多,真实的情形常常过了一段时期之后,便走了样,必须制订正史。他于是命令了一位二十八岁有照相板记忆力的稗田阿礼,根据史料《帝纪》、《旧辞》等,重加整理,去伪留真,来制订一部正史,以传后世。

但是经过三十余年后,稗田阿礼并没有能完成他修史的大业,而阿礼已经老迈不堪,到了元明女帝时代,不能不另外敕谕一位文笔非常秀丽的太朝臣—— 安万侣,来帮忙阿礼共同续写那未完成的著作,这就是所谓的《古事记》 (公历712年完成)。在古事记之外,天武天皇还创立了一所历史编纂馆,任命了一大批编纂委员,要他们仿效中国的《史记》、《汉书》的纂写方式,广搜数据成为一部完备的国家纪录。

经过整整四十年的工夫,这部巨作完成了,就是现今还流传的用汉文写下来的《日本书纪》,公历720年完成,共三十卷,一、二两卷是神话,第三卷是日本正史的开始 ——《神武纪》。 神武纪》是神武天皇本纪,其中最重要的描述,是东征的一役,虽然很像是一篇神话,但叙述的行踪忽东忽西、忽行忽止,尤其他在不同地区留滞的期间忽长忽短,不像是故意的虚构。据卫博士的考证,根据《神武纪》的记载:

一、“可确知神武天皇不生长于日本,乃乘天盘船自高天原飞降者。天盘船谓航海之楼船。‘飞降’谓操纵风帆而来,‘高天原’乃指海外之一地而言。”

二、当时日本文化的程度,停留在绳文文化时代,并没有任何冲击,能使日本忽然飞跃到青铜的弥生文化。据卫博士的研究:“近年,自筑紫至远贺川口,出土青铜器时代之刀剑戈矛镕范甚多,与《神武纪》所云,居‘吉备’数年以蓄兵食之语相应,‘兵’即兵器。神武东征途中先折而西行,停驻远贺川口多日,因其地为其兵器制造区,故亲往视察制造情形,从已出土之兵器而言,其形式与先秦之大陆中原之刀剑戈矛无异,可见神武兵工之技工来自大陆。

日本产铜之各地,多在伊豫安艺以东,而当日制造兵器之场所,反集中九州岛的西北,去矿场甚远,显然当时日本铜矿尚未被发现,不得已乃自大陆齐楚沿海运铜入倭,铜矿笨重,故将其冶铸集中于日本去齐楚海岸最近之港湾,因而自唐津以至冈田皆成其冶铸之工业区。”以上说明了神武东征武器的来源。

神武是谁呢?卫博士肯定地说,他必然是徐福。徐福到了日本之后,为了避免秦始皇的追踪、侦访,甚至于讨伐,他利用了语言的隔阂来保持他的秘密。

他禁用当时通用的中国语言,甚至采用了秦始皇的愚民政策,认为人民有了知识之后,便会兴风作浪,“以古而非今”了。文字是罪魁,是知识思想最可怕的媒体,所以他根本废弃了文字,在文字还没有流布很广的时候,便扼杀了它。那时其手下还有几千名由齐楚各地征调而来的童男女,他不授以中国文化,反而让他们倭化。

这时大局已平定,他这批青年战友,一个个也已长大成人,便让他们和当地土著男女婚配,创立家业,断绝他们思乡的念头。他为了示范,娶了原始居民木族中的贺茂氏的女儿——媛蹈鞴五十铃媛为正妃,翌年并立她为皇后。他自己在辛酉年即位于橿原宫,称帝了。

以上是卫博士根据《神武纪》,再考证了我国各书类中有关徐福的记载而推断的,合情合理。显然的,神武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唯独有一点不能符合的是神武即位之年。照《神武纪》中明确的记为辛酉之年,为纪元前660年,约当春秋齐桓公葵丘之会一匡天下的时候,距离徐福之生,四百有余年,所以徐福似乎不可能就是神武。

不过神武时代,日本根本尚未纪年。日本本来无历,是从钦明天皇时代,由百济的历博士一位名叫观勒的高僧传授得来,到了推古女帝九年辛酉,才由当时主政的圣德太子推行历法于全国。除了历法之外,圣德太子还制订了冠位、朝仪、宪法,确实应了中国谶纬家的预言,辛酉是个革新之年。圣德太子为了修史,不能不订一个大吉祥的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之期,因此他认为辛酉年最能象征革故鼎新,而为了表示日本是与我国相埒的古国,于是订了推古九年辛酉以前的第二十一个辛酉,为神武即位之年。

是神武千余年后,他四十余代的子孙硬替他装上去的,焉能可信!不过辛酉每逢六十年必有一次,假定真的是辛酉年,如若不是第二十一个,而是第十七个辛酉,那也能吻合了。

总之卫博士的研究,解答了历史上的大谜。为什么徐福三次出海?三千童男女的踪迹何处去了?日本何以忽然由绳文时代,一跃而到了精美的青铜器时代?不过这并不能使得我们与日本之间更密切,徐福的原意似乎就是想隔绝日本与大陆的关系的。

姑不论日本的学者有没有雅量来承认这一事实,日本的第一位君主的来源,我们总算是清楚了。神武以后,根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有八代帝王,而无事迹。据日本学者水野佑的研究,这八代帝王根

丹羽长秀的人物生平

丹羽长秀,生于尾张春日井郡儿玉村(现名古屋市西区),丹羽长政次男。丹羽氏初时为斯波氏家臣,1550年出仕织田信长,1553年梅津表合战首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