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汪氏家谱字辈大全
镇雄汪氏家谱字辈信息如下:
1 汪氏族谱字辈排序:付、自、文、之、瑞、树、德、大、金、国、映、云、明、正、家、兴。
2 安徽桐城双港汪氏家谱字辈:锡、显、承、克、孝、友、良、学。
3 安徽桐城汪氏家谱字辈:显承克孝友,良学锡光先。
4 安徽某支汪氏家谱字辈:文,端,思,远,应,启,国,泰,占,朝,廷,明,德,世,忠,臣,开,继,昌,盛,善,子,文。
5 安徽肥西汪氏家谱字辈:继述启源,克绍贤能。
以上仅为部分汪氏家谱字辈排序,汪氏家族的分支不同,家谱字辈排序也有所差异。
我们是同祖同宗的,庐江柯坦镇的。我知道的也不多,宗、孔、学、志、正、克、立、新。后面就不知道了。在我们镇上还有唯一一位孔字辈的老祖,应该还在世,名:汪孔鹏。想知道更多可以问他,镇上居民都认识他,我是志字辈的
常见的四种家谱格式
---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
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湖州:又称吴兴郡,浙江北部的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远在距今约五千~五千五百年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楚考烈王十五年(癸丑,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秦王政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明、清时期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新安郡:秦朝时期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 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一直沿袭至今。
六桂郡:又称六桂县,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区。治所在地闽县(今福建福州),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朝景云年间(公元710~712年)改武荣州置县,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婺源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越国堂:唐朝汪华封越国公,以望立堂。
忠勤堂: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以望立堂。
1、安徽合肥汪氏字辈:“广思良谟永公克让”。
2、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春光正圣宏庆永昌家庭道德宗元久长”。
3、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显承光祖德木列焕东(宗)邦”。
4、安徽肥西汪氏字辈:“家永世炳轩”。
5、安徽肥西紫蓬汪氏字辈:“昌瑞应贤才国保长后忠生”。
历史上汪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汪姓最初活动于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两汉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皖、赣、浙、苏地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望族。唐朝以后,汪姓主要从安徽和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合肥、安庆、两广和福建地区扩散。汪姓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清初汪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的皖、赣、浙、豫的汪姓聚集地。分布在安徽、江西,这两省集中了汪姓总人口的7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这两省又集中了13%的汪姓人口。
明朝时期,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这三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757%。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汪姓又集中了11%的汪姓人口。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迁移。全国仍保留以安徽为中心的皖、浙、赣汪姓人口聚集区。
镇雄汪氏家谱字辈大全
本文2023-10-31 05:38: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