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都记载了哪些内容?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山海经》的意义在于从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从生产中获得的地理知识,也要应用于社会、国家的经济建设。
《山海经》中包含着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动植物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我国古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史料,被称为“探祖寻源的奇书”。
据史籍记载,黄帝时期,在北方大荒中,有一座大山,拔地而起,高与天齐。山上居住着夸父族,他们个个身材高大,力气超强。
不久,大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龟裂,江湖干涸,一片荒凉。夸父族全体出动找水抗旱,但江湖干涸,无水可找。于是,勇敢的夸父首领发誓要把太阳摘下来。
太阳见夸父真发火,也有点心慌,加快速度向西落去。夸父首领拔腿就追。太阳一面加快滑行,一面向夸父射出热力,想阻止他前进。但是,执著的夸父尽管汗如雨注,却不肯停步。
夸父瞬息间已追了万里,追至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太阳眼看无处可逃,就将所有的热量一齐向夸父射去。
夸父一阵头晕目眩,眼前金星乱迸,口干舌焦,双手不觉软垂。
“不能倒下去!”夸父一面鼓励自己,一面俯身去饮黄河的水,想喝点水后再捉太阳。哪知他喝干了黄河,连支流渭水也喝干,还是感到口渴难忍。
倔强的夸父决心去喝大泽的水,再去和太阳较量。大泽又叫“瀚海”,是鸟雀们孳生幼儿和更换羽毛的地方。夸父刚走到大泽边,还没俯下身来,一阵头晕,“轰”的一声,像座大山似的倾倒了。
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把手杖奋力向太阳抛去,闭上了眼睛。随即,他的身躯立即化作夸父山。
第二天早晨,太阳神气活现地从东方再次升起,一看到夸父,也不由暗暗钦佩夸父的勇气。说也奇怪,经太阳光一照,夸父的手杖竟化成一片桃林,满树挂着硕大的果实。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非常幸福。
记载这个故事的史籍就是《山海经》,名为“夸父追日”。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人们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的勇气。同时,这个故事也包含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大地的认识。
在现代人看来,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而是到了地球的另一边。
但对远古时期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
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得到尽头,则是太阳落下的禺谷这个地方。
其实,《山海经》中的很多记载,与其说它是一部神话故事集,不如说它记录着可以考实的地理知识。
《山海经》相传为唐虞时期大禹、伯益所作,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此书从形式至内容都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尽管杂有神话但比例不大,无疑是一部早期地理书。
《山海经》记载的山川比早些时候的《禹贡》更为丰富。它以神话的形式描述了我国有记载历史上最早的山川形胜的系统分类。比如其中的《五藏山经》以山为纲,分东、西、南、北、中5个山系,分叙时包含有很多地理知识。
《东山经》包括今山东省及苏皖北境。总共46座山,途径9430千米。
《南山经》东起浙江省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省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大大小小总共40座,8290千米。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总共77座山,8756千米。
《北山经》中记述的群山,位于今宁夏、新疆、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及蒙古国境内,其中近1/4的山的具体位置可以确定。绵延11665千米
《中山经》主要描写晋南、陕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区的地理环境。总计天下名山共有2685座,分布在大地之东西南北中各方,一共32043千米。
每一山经的叙述大致都有一定的规律,山名、里程、植物、动物、水系、水生动物、矿产等项是基本的。大量的古代山名、河名对今天历史地理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五藏山经》全文以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有条不紊。在叙述每列山岳时还记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及其面积大小,并注意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联,有的还涉及植被覆盖密度、雨雪情况等,显然已具备了山脉的初步概念。
《山海经》中的《海内经》和《海外经》,记载了沿海及四海的范围。《海内经》主要记海中和沿海边远地区;《海外经》记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域。
《海内经》和《海外经》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概念。在古人心目中,它们共同构成大陆,大陆的四周被海水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陆地和国家,是荒远之地,就构成了世界。
《山海经》还记载和描述了一些自然地理现象。例如关于华山的险峻,《山海经》记录为:“太华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如此果断地抓着华山最重要的特征,形象地反映出华山的地理面貌,堪称我国最早的山岳地理书。
《山海经》在叙述河流时,必言其发源与流向,还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进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潜流的情况以及盐池、湖泊、井泉的记载。
比如关于河流季节变化,对教水记述:
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是永冬干而夏流,实唯干河。
教水是一条注入黄河、冬干夏流的季节河。这些记载都是对自然界科学观察的结果,有一定的地理意义。
《山海经》记载众多的原始地理知识,比如南方的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节性变化,不同气候带的地理景观与动植物分布的特点。
《山海经》中已有四极的观念。四极又称为“四隅”、“四陬”,在古人心目中,世界是有极限的,可以测量的。这证明它保有较原始的地理认识。
《山海经》记载了大约多种植物的名称,并进行了一些植物形态的描述,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和今天的植物对照出来。如:木本植物中的松、柏、桑、漆、榕、竹、樗、桢等;草本植物中的菅、杜衡、门冬、少辛等;果树中的桃、梨、李、杏、梅等。
另外,《山海经》还对植物中的根、茎、枝、叶、花、果等形态描述。这反映了当时植物学的知识已相当丰富。有一些植物还记录了药用功效。如萆荔食之可以医心痛;椶枬食之医疥;A棠食之医聋等。
这样的药用植物记载,在植物地理及中药史上有一定意义。
《山海经》中还出现了动物名称,分别记录了不同种动物。这部分内容,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些名称,今天看来是稀奇古怪的,动物的形态描述也难于令人置信。而且往往见到这些动物时,记录说会天下有大灾等。
但是,若剔去那些荒诞的部分,就是我们熟悉的动物。它们不外乎是猿猴类、偶蹄类、狐犬类、虎豹类、鼠类、飞禽类等动物。出现较多的有麋、虎、豹、牛、鹿、羚羊、犀、兕、象、马等。
现在犀在我国已绝迹了。大象当时分布在中山、南山和西山区域,说明当时气候较今天暖湿。被现代人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北山经》里出现过两次。
《东山经》提到犰狳,是否与南美洲的犰狳相似,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
此外记载的动物还包括鱼类、蛇类、腹足类、两栖类等。这些动物及其分布区的记载,实际上也是珍贵的科学资料。
《山海经》中有大量的矿物记载。玉出现多次。非金属有垩、雄黄、文石、赭等10多种。金属有金、铁、银、赤金、赤铜、锡、赤锡等数十种。
在物质资源分布的篇幅中,对于矿产的记载尤其详细,提及矿物产地300余处,有用矿物达七八十种,并把它们分成金、玉、石、土4类。这些都是珍贵的矿产地理资料。
《山海经》还注意到矿物的共生现象,并据其硬度、颜色、光泽、透明度、构造、敲击声、医药性等识别矿物的方法,及详细记述动植物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因此,《山海经》在矿物学分类上有突出贡献。
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李约瑟说:“《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总之,《山海经》记录了许多朴素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动植物、矿物种类及其分布等知识,在地理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自班级“奥特曼”事件后,我下决心给孩子们推荐国潮《山海经》,将奥特曼和小怪兽,彻底赶出他们幼小童真世界。
为了让这本书更适合孩子,我做了许多努力,查阅市场书籍,最终找到适合幼儿阅读学习的《山海经》,并自费购买。在每日上课之前抽时间阅读,将我认为能打动孩子关键词,用态势语言,绘声绘色的进行了二次创作表演。孩子听到津津有味,有时还能问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学习氛围浓厚。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我发现孩子们理解领悟能力日渐增强,这套幼儿园版本的《山海经》故事就不能满足孩子现有水平了。每次我都会再讲之前,预设增加些场景铺垫,为孩子们身临其境理解故事情节做好充分准备。但同时也在思考,《山海经》还有没有更适合孩子的高层次版本。
无心插柳柳成荫,小侄女来我家做客,吵嚷着让我给她购买一套《山海经》,据她所说能从幼儿园读到小学三年级的《山海经》居然是他们小学三年级的阅读书籍。
我欣慰且自豪,没曾想过自己最初的想法,是通过传承《山海经》改善孩子们的交往行为,告诉孩子们通过阅读,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用读书来熏陶孩子,没想到三年级的孩子也要品味经典,惊喜之余,更有种押对宝,中**的感觉。忽然觉得自己居然和小学老师拥有了一样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了一段时间的讲授,孩子们对于《山海经》里面的故事世界,由好奇惊叹,到淡定从容,偶尔还能互相之间表示情绪情感,揶揄内涵一下同伴,获得彼此心照不宣的笑容。
这样的生活又过去一个月之久,孩子们来问我,“老师,山海经里面的动物真的出现过么?山海经里的世界确是曾经存在么?是不是现在像恐龙一样发生了灭绝?”
而现在的第二套《山海经》已不能满足孩子们这样的问题。此时我已从搜索中找到了更为合适回答孩子们问题的《山海经》。
这本书的虽然都是线描版本,但所画手稿都来自于美术艺术家,画作多半写实,孩子看到的描述更加直观。更重要的事,部分是明清两代的《山海经》古迹插图,已经日本派来留学的人和日本留存《山海经》的,与明清两代的书籍相差无二。这就见证了,山海经里描绘的动物或者事件,极有可能有迹可循,真实不虚也极有可能。
这套山海经是成人版本,最大限度的接近了原著,里面的古文描述,细品还能找到古人的智慧和幽默,除了看孩子们的《山海经》,我还会看看成人版本的《山海经》。立求尽善尽美,将《山海经》的学习变成一个体系。努力身体力行推动国潮文化。让所有孩子传承我们的《山海经》。
1、相柳,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神,共工的大臣,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所到之处,尽成泽国。
2、西王母,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在汉族羌族神话中,王母有时也被认为是创世神。
3、女娲,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其在《山海经》中的记录出现在《大荒西经》中,其身后肠子化为十名神人,号称女娲之肠,位于栗广之野。
4、颛顼,五帝之一的北方天帝,其事迹出现于《山海经·海内北经》等多处,主要内容有颛顼生诸国,绝地天通,死后复苏化为鱼妇等。
5、少昊,五帝中的西方天帝,又称白帝,其事迹出现在《山海经·西山经》、《大荒南经》、《大荒北经》等处,是五帝中位份较高的一位神祇。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奇特典籍,它分为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四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这部典籍的三大体系。
1 山经:山经以东南西北的方位介绍了有关于地理、动植物和神话的内容。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各个方向的山脉和河流,以及在这些地理环境中出现的生物和神话人物。
2 海内经:海内经主要讲述了江河湖泊的流向和大量附属事物。这部分内容相对较为杂乱,既有对于江河湖泊的描绘,也有对于不同地区的特产和人文环境的描述。
3 海外经:海外经主要描绘了中原四周的国家,不同的地理风貌。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了各个国家的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与中原的关系。
4 大荒经:大荒经则是女娲、大禹、共工等神话人物的舞台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来描绘世界,包括了一些神秘的生物和神明。
因此,《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分别指的是山经、海内经和海外经,它们共同构成了这部典籍中对于地理、神话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描述。
《山海经》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被公认为一部奇书。在31万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40个方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种神怪异兽,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
其一,《山海经》展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
比如其中的《精卫填海》,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人类不知被大海夺走了多少宝贵的生命,然而在作为人类化身的精卫身上,却寄托了人类敢于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再比如其中的《海外西经》,刑天虽然被天帝砍掉脑袋,却仍不肯放下手中抗争的武器。等等这些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光辉形象。
其二,《山海经》是研究上古文明的重要史料。
《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一些方国,大都是秦汉时期在中国北方生存的古老民族。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传说,则追溯到了远古时代。比如说,黄炎之间的战争,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对炎黄二帝等世系的记载,是研究上古文明的重要史料。中华民族向来以炎黄子孙自居,把炎黄二帝作为共同的人文初祖和精神偶像。
《山海经》对中国的地理概貌有着较为系统的叙述。其中的《五藏山经》,就对西域地貌的记载十分翔实。不少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后世最初对西域地理的认识,应该来源于此书;并断言,早在汉武帝遣使通西域之前,“丝绸之路”就已由民间自发开辟。很显然,有了如此论断,也不得不让人们对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审势一番。
其三,《山海经》提示人们认识和利用大自然。
《山海经》一书,特别重视动植物的药用功能。难怪有人说,一部《山海经》,就如同一部上古的《本草纲目》。书中对各地的矿藏资源记载十分详细。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上古先民是如何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从其对山神祭祀的虔诚态度里,又体现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这一点正是我们应该加以借鉴的。
当今社会受到物质、金钱主义的侵蚀,人性和精神都埋葬在物质和金钱之下,读读《山海经》兴许大有裨益。
《山海经》里都记载了哪些内容?
本文2023-10-31 04:21: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