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知道的王氏族谱是哪支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1收藏

请问你知道的王氏族谱是哪支的?,第1张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家族“绍”字辈王学文,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姓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姓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王氏家谱(6张)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谨遵父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携家眷李文梅、小女王梦曦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此为序。

三槐堂王化王氏家谱序 2008-9-10

作者: 杨巨源

2008-09-10

杨巨源撰

树高千丈,必有其本;水流万里,必有其源。人类亦如是,有祖始有宗,有宗始有族,有族始有家,祖、宗、族、家,如树之根干枝叶,水之一源百流,脉派相衍,方成一体。故人生千变万化,家族南迁北移,唯谱系不可乱。谱系清方能昭穆有别,家乘存始可祖德有继。传承之要义,于此明矣!

天下大姓,王列前茅。王氏爱姓于周灵王太孖晋,秦汉以降,望族迭现,名贤辈出。秦末战乱,王元避居琅邪,是为琅邪王氏之始;弟王威留居太原,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王氏一姓二派,由此形成;其余后起支派,皆由此衍生。后起王氏支系中,尤以三槐王氏胤嗣众多,影响深广。唐代之末,王言任黎阳令,为躲避战乱,遂携眷自渭南迁莘,此乃三槐王发祥莘县之始。时至后唐,王言之子王彻中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逮后汉之初,王彻之子王祜进士及第,宋初累官至兵部侍郎,以直忤上,未进宰辅,乃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后世必有为三公者!二十年后,次子王旦果登相位,辅仁真宗十有八年,名满朝野。此后,王氏族中贤辈出,苏轼为之撰《三槐堂铭》,三槐王之名由此不胫而走,遂成望族。王言始定居之莘县王家堡因此改名“群贤堡”,祖茔在焉。

至金元内侵,宋室南渡,兵燹频仍,中原涂炭,三槐族中之在外为官者纷纷携眷南迁,群贤堡村亦先后有十八人举家南下江淮吴越,仅余的一支觉势孤力单,遂徙至城西董王庄,群贤堡村从此荒废,前后历时百五十年。明初,王宾率族人移至董王庄村南起建新居,定村名“王化”,涵义为“帝王造化”。王宾之子王贡服,进士及第,曾任明太祖给事中。嘉靖年间,王贡服六世孙王世祯回群贤堡重建家园,守护祖茔。王化与群贤堡一脉二村,密不可分。群贤堡复村前后,尚有许多宗支由于不同原因从王化迁出,分别定居于莘县的赵王庄、南阳、沙窝、吴堤口、同智营、东昌府的李堂、侯营、潘屯、楚庄、西王、王连、单县的五楼等地,加上高庙支系所及的一些村庄,三槐之裔在鲁西一带堪称枝繁叶茂了。

王化王氏,本有旧谱,惜于“文革”中被毁。时值世纪之交,政通人和,族人遂公议再修宗谱,重开传承。金辽前世见于史籍,明代之后世系见于碑铭,惟元代世系湮没无闻,难以理清,殊为缺憾。为光前裕后计,本次修谱,上溯至太子晋,下延于当今之世,重在理清宋后世系,以正本清源。修谱之役,由族人王殿英、王守章、王立申、王仁戌发起,经多方通力协作,历时十余载,终于初步告竣。谱成之日,衔命为序,以记其事。

公元二OO四年岁在甲申杨巨源谨撰。

(本文载于莘县《槐荫千秋》文史资料)

让我来告诉你:

据史料,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东晋时有南迁江苏、浙江等地,又居江西。据《晋书·王隐传》记载,陈郡陈(今河南淮阳)人王隐,博学多文,“建兴中过江”,仕晋为著作郎。又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人闽,随行者有三位王姓将佐,后均在福建落户;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受封为闽王,随其人闽的,还有一些王氏族人。此期,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王氏唐末从江西吉安富田迁入兴国高兴小春。北宋末、南宋初,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又有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江西等江南一带定居。一系王承邦于北宋天圣年间由江西南昌迁福建汀州宁化安远洋。北宋末由金陵移居福建泰宁,旋入汀州。另一系在南宋嘉宝年间王伯一郎从江西吉安移居长汀开基,为入汀州始祖之一。大约在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氏,有一支迁往广东,先定居于广东潮州,其后裔散处梅县、蕉岭、五华、大埔、陆丰、海丰、龙门、兴宁、从化、增城、惠阳、博罗、东莞、怀集、宝安及广西的一些地方。再有分居上杭、武平等县并播迁赣、粤及海外。再一系清代王咸中从江西南城入汀州。据江西宁都《太原龙门王氏十修谱》载,王天文、天保兄弟俩于后唐年间从江西吉水东罗仕明里徙宁都钓峰上下排定居,王德光于南宋庆元年间从吉水东罗迁宁都小布富江坪。《宁邑太原郡王氏十二修家谱》载,王玄郎、元郎元贞元年白鹭树下避乱,徙居石城上水白土。《宁都平阳六修族谱》载,王在位于明嘉靖从乐安太湖坪徙居宁都对坊上干。《影树王氏六修族谱》载,王应麟、应明于嘉靖从宁化迁宁都刘坑王石坑。《太原王氏至荣公家谱》载,王大绵从宁化凤凰山徙居宁都固村王坊,已传18代。《城西王氏十一修族谱》载,王文广明万历从福建迁宁都对坊松树下。宁化《客家魂》中的“宁化淮土王氏族谱”载,王玄郎后裔于南宋迁往宁化及漳州、广东等地。据《客家史料汇编》,王氏客家后裔有江西支系三十世王念五郎迁湖南长沙,王辉宁、登玉及王昌奉等世迁广西,三十一世王应亨、应科迁台湾。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渔溪王氏,亦称愚溪王氏。

   湖南王氏多派衍太原,该支系出琅琊。鼻祖万庄公,字敬斋,宋初人,原籍真定府灵寿县,以进士官邵阳令,与弟万滨、万韬同至衡阳,万滨居清化乡沙塘,万韬居怀节乡叶荷坪,万庄居长平乡渔溪。北宋嘉祐6年(1061)四世祖永贤始修家谱,南宋宝庆元年(1226)二修,元延祐3年(1316)三修,元至正4年(1344)四修,明正统11年(1446)五修,明成化7年(1471)六修,万历34年(1606)七修,清康熙元年(1660)八修,雍正6年(1728)九修,乾隆59年(1794)十修,道光6年(1826)十一修,同治4年(1865)十二修,光绪26年(1900)十三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四修族谱,2002年十五修族谱。

  始祖王万庄, 字敬斋,宋代进士,原籍真定府灵寿县,曾任宝庆(今邵阳)令。据传说:王万庄晚年曾经携家眷云游四方,后来,他不想再走了,便通过占卜的方式,在此定居。此地山环水绕,当时。这王氏宗祠前有一口阔约百亩的大水塘,塘中小山俨若一方官印。有好事者去挖,越挖越长。有个风水先生怕毁了这风水宝地,杀了只狗,将狗血淋到印山上,从此印山再不往上长了。王万庄这时才买田安家,在水塘边建了小祠堂,名叫崇本堂。后来祠堂被烧毁,万庄公十四代孙王大礼上书给衡州知府史中,请求修复祠堂,史中考虑王家是衡阳的旺族,便批示同意修建祠。这时,王氏族人王昭(王尚书名昭字伯宣,松江矮市人)在朝庭做工部尚书。因此,由他主持修建祠堂,20年后建成。史中亲自将“楚南第一家” 改为“衡阳第一家”。 从此,“衡阳第一家” 声名大振。

     衡阳渔溪王氏系琅琊王氏世家。始祖绍冕公,北直真定灵寿人,(现河北保定)宋太祖庚辛进士,任永州府尹,子三,长,万荘公;次,万韬公;三,万滨公。

   万荘公曾任邵阳县令,同弟韬、滨公居衡阳长平乡大渔塘(现称衡南县隆市)。尔后,其弟万韬分居怀节乡之荷叶坪(现在的衡南县车江镇荷叶坪);万滨分居清化乡之沙塘(现今的衡南县卿云义仁村)。

   始三宗合祠通谱,四世后方各宗立祠,谱牋亦分修,三宗历代子孙班行相同。分别称谓:渔溪王氏;荷溪王氏,沙塘(又称清溪)王氏。

  近千年以来,衡阳渔溪王氏初一本之源,瓞衍椒绵,丁口兴旺,十余万族嗣遍居三湘,散居全国各地。历代各宦辈出,飘华鸣璎佩玉不可胜计。

  明代王氏族人王昭,名昭字伯宣,官至工部尚书,今松江矮市人。崇本堂于元代被毁坏,他主持修建祠堂,20年后建成。后人在祠堂内建有尚书亭以纪念王昭。

   衡阳王氏分两支系,即衡阳渔溪王氏和衡阳王氏。其中王夫之属衡阳王氏而非渔溪王氏。

字辈派语一一

志定绍万载 邦永思汝德

宗原仕伯添 文世大梦宁

朝端启嘉庆 俊秀继芳诚

一元余运会 安本乐宽平

厚道传典训 显扬集华英

昌隆才必贵 顺迪吉恒盈

承祖联科第 崇儒肇盛名

楚良开泰景 远代信丰亨

近期,原曲阜市政协主席王德金先生代表《王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向曲阜市档案局(馆)捐赠《王氏家谱》。该书由曲阜市姚村镇颜家村王氏族人自发捐款编纂而成,既补充完善了中华王氏族人发展史,又丰富了我馆族谱专题档案,同时还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了优秀的爱国、爱家乡的教育题材。《王氏家谱》全书通过王氏家族行辈、王氏行辈(世系表)、族训、家族名人录、王姓外迁人口情况统计等十一个章节,采用名言摘录,族谱图表等多种形式,详实审慎地叙述了我市姚村镇颜家村王氏族人的历史渊源以及几百年间的迁徙沧桑,载明了族人吉字行辈,明确了族人行事族训,完善了族谱续修规程。该书追宗记祖,积淀着王氏族人的纯朴而厚重的美好期望。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

王 翦:秦代名将,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剧家,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 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琅琊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奉为"书圣"。

王 勃:绛州龙门人,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

王震,中国现代军事将领,政治家。

王阳明,明代心学家。

王夫之,唯物主义哲学者。

王姓的来源和演变(转自王姓一家人)

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末"三仁"。纣王荒*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是王子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21世至周灵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国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已是东周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或王子侨,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贵显。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还有三个分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为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战国七雄之一齐国为秦所灭,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土地为活动领地,也有23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九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

请问你知道的王氏族谱是哪支的?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