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是隋朝的后代吗我是杨家将的后代,族谱是从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2收藏

杨家将是隋朝的后代吗我是杨家将的后代,族谱是从宋,第1张

据《彩烟杨氏宗谱》载,新昌彩烟地区杨氏的始祖杨白,即是隋炀帝杨广后裔,被封为荣王。隋末,杨秀(也算隋朝杨氏直系,杨坚第四子)初封越王,寻徙封为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兼右领军大将军。他见杨广昏庸无道,避入闽,遂居浦城;其后裔分布闽北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及闽南南安等县。

隋炀帝族谱和山西杨家将族谱:

一、杨业以前世系一线图:

烈(太原太守)---桢(宁远太守)---忠(北周隋国公)---坚(隋文帝)---广(隋炀帝)---昭(弟元献,浙江始祖)---侑---慎(弟行知到四川)---播---炎(唐朝宰相)---昭宪---凭---茂孝---帐诚---临牒---煚---端(太原太守)--攽---衮

二、杨家将世系:

一世:衮

二世:杰安、杰康、继业

三世: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德、延郎(景)、延兴、延玉(养子,原姓王)、延琪、延瑛)

延平,世称杨大郎,又名渊平,开赋义勇,曾保驾宋太宗出幽州,有纪信之谋,年未壮而卒于阵,于雄州(今河南雄县)建祠以祀,封忠义将军,葬河北省永青县西北大王坨子。配张氏金定,封靖国夫人。生子:宗政

(后代在河北省乐亭、江苏省南通市);

延定,世称杨二郎,又名延广。为殿直,迁供奉官,赠封忠烈候。配李氏翠平。继配耿氏,生子宗应

(后代在太原市西山一代);

延光,世称杨三郎,又名延训,为殿直,赠封忠烈显将军,配朱氏月梅,生子:宗勉(后代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

延辉,世称杨四郎,又名延环,赠封忠武候。配林氏素梅。生子:宗英

后到辽国当附马,(后代在大庆市和山东冠县)

延德,世称杨五郎,又名延贵,英武善战,屡立战功,任都

1、杨广即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2、杨素是隋朝的著名将军。他领导的士兵在面对凶猛的敌军时,带领着他的战士们勇往直前。在杨素的一生中,他带领这群士兵建立了许多英雄成就,从而赢得了隋文帝的欣赏和重用。

3、杨坚即隋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终结了西晋以来近300年的混乱局面,继秦始皇、汉高祖、晋武帝之后,第四次统一了中国。即位后的杨坚勤政廉洁,锐意进取。在经济、政治领域大胆改革,实施“三省六部制”;首创“科举制”。

扩展资料

1、隋炀帝杨广,北周天和四年,生于长安,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率军消灭陈朝,谋划夺嫡事宜。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为皇太子。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洛阳(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例如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崩溃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杨广为叛军所缢杀。隋恭帝杨侗追谥明皇帝,庙号世祖;唐朝追谥为炀皇帝 ,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四十余首。

2、杨素,北魏谏议大夫杨暄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杨敷之子。出身弘农杨氏,不拘小节,胸怀大志。初仕北周,拜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与族兄杨坚深相结纳。隋朝建立后,升御史大夫。

开皇八年(588年),以行军元帅身份,率水军东下攻灭陈朝,以功拜荆州总管,封越国公。暗中帮助晋王杨广,夺嫡成为太子。杨广即位后,领兵讨平汉王杨谅叛乱,拜尚书令、太师、司徒,封楚国公。

大业二年(606年),去世,赠光禄大夫、十郡太守、太尉,谥号景武。

3、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到仁寿四年(604年)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

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 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长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杨广

-杨素

-杨坚

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

《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

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

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

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

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

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

《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地望分布:河南弘农郡,甘肃天水郡,河南河内郡。

1、出自姬姓。

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

虞于唐,人称唐叔虞。

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

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

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

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

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

2、出自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

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

《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5、以封地为姓。

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

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

并赏给他怀姓九宗。

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

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

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

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

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6、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

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7、出自「扬」姓。

以邑为氏。

古时有「扬氏邑」 名人有三国时的杨修,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后来的杨广,唐的杨玉环,宋朝的杨业("杨家将"),唐初的杨炯等

杨家将是隋朝的后代吗我是杨家将的后代,族谱是从宋

据《彩烟杨氏宗谱》载,新昌彩烟地区杨氏的始祖杨白,即是隋炀帝杨广后裔,被封为荣王。隋末,杨秀(也算隋朝杨氏直系,杨坚第四子)初封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