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祀祖先演讲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清明节祭祀祖先演讲稿,第1张

 树高千丈必有根,水流万里必有源。祭祀先祖,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整理了“清明节祭祀祖先演讲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清明节祭祀祖先演讲稿

各位族人,各位往宾,年夜家好!

 每年战败时节,是炎黄子孙觅根供源、省墓祭祖的日子。我们这些张氏始祖挥公的后嗣和至爱亲朋,谨具浑喷鼻祭礼,不畏路途迢遥,从四里八方再次齐聚谷庄村,焚喷鼻祈祷,躬身叩祭张氏列祖列宗,盛年夜举办廊坊安次谷庄第两届张氏战败祭祖年夜会。

 首先,我代表第两届祭祖勾当豫备组向前往加进这次盛会的各位族人、各位往宾示意热烈的悲迎和衷心的感开打动!感开打动你们对家属勾当的关心取撑持。对因故不能加进祭祖勾当的族人和亲朋,我们示意充真分明;其次,我要代表部分族人向为这次家属勾当做出主要奉献的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张xx等族人示意高贵的敬意和诚挚的感开打动!感开打动你们在人、财、物方里临家属勾当赐与的巨年夜撑持;还有很多族人在为家属的公益事务默默奉献,限于篇幅,不能逐一罗列, 我仅在这里一并称开!此刻,我受豫备组拜托向各位做扼要讲话。

 在中国的历史上,张姓积厚流光。据考证,中华张氏最夙兴源古河南濮阳浑河两岸。邃古时期,轩辕部落取蚩尤部落交兵,玄嚣之子挥,始创弓矢,年夜北蚩尤。轩辕称皇帝,赐挥张姓,官封弓长。在汉文帝时,汉留侯张良之孙张典任浑河太守,封浑河郡公,始迁河北浑河郡里仁乡节孝坊。古后张氏广为传散,普及年夜江南北,世界各地。我派始祖于明末浑初,迁进安次(史称安墟)境内一村子——谷庄。繁衍死息至古,我族系曾发展到十七世,现有民气约300余人。主要分布于谷庄、范庄、穆家心、秦皇岛、内蒙古、台湾等地散居。我张氏家属的年轻人皆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人,出现了很多有干劲、有才略、卖力任、敢挑重担的各类人材,我们对此感应欣慰,这也是我们家属茂盛蓬勃、后继有人的象征。

 最后,我代表祭祖勾当豫备组和浑谱小组再次感开打动张氏族人对本次勾当的撑持和加进!感开打动所无为这次勾当做出奉献的各门族人!同时,我衷心祝祸年夜会得到美满成功!愿我祖硕德懿止,泽被子孙!张氏年夜家属蓬勃发展,永暂辉煌!

篇二:清明节祭祀祖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父老、长辈,兄弟姊妹及晚生后辈们:

 大家好!今天时值清明,我们x氏族人聚会于x氏祠堂,隆重祭祀祖先,追忆先人,这是我族的一件大事和盛事。为筹办好此次聚会,族人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代表编委会向大家表示感谢!

 遥想二百多年前,一世祖朝福携家带口历尽艰辛迁徙来川,定居xxx,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六代。先辈们勤劳勇敢、善于开拓,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功德,我们应该力求铭记,并应该继承和传扬下去。

 国有史,家有谱,其目的在于传承文明、弘扬文化。家谱记载家族的传承血脉、历史事件、人文地理、家法族规,既是文明史、又是发展史、更是法纪史。有了家谱,才可以建立古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根基,有利于家、有利于族、更有利于国。如今恰逢国运昌盛,我族后裔倡议修谱,族人志同道合,大家纷纷捐资、出谋、分工,积极响应。20xx年10月,修谱之事正式启动。大家积极参与,先后筹资五万多元,不少族人积极提供资料和线索,历时一年半,校对修改10余次,最终定稿。

 这本家谱,是族人情义的结晶,是共同催生的果实,更是xxxx氏文献的集结,不仅详细记载了各房各系的传承脉络,更采录了我族的人文世故、山水风光、德行礼仪,并将族人中杰出者列入能人录。一卷在手,犹如全族在胸,既可见我族繁衍关系,更可见我族盛衰更替,其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浓厚的亲情和族人的力量。为写好这本家谱,所有编委会成员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各种限制,还是存在不少遗憾。

 一是由于时代变迁,老谱遗失,我族永字辈之前的老祖大都失讳,姓名事迹无法考证,我们不敢胡编乱造,只好任其空缺。

 二是能人录中没有列入嫁入x家的女性,这是由于我们收到广泛的意见和建议而特意删去,但是大家可以在自己家的藏谱上进行记载。

 三是族人名字和事迹,资料来源难以保证,错误在所难免,还请大家多多包涵。家谱上的错误和遗漏可以整理后交给我们,我们在底稿上修改,几十年后再续写家谱,就可以尽善尽美了。

 我们家乡xxx,有一方秀美的山水,更有一族勤劳的人民。作为革命老区,他曾养育了x全英等二十八位烈士,更迸发了革命的星星火种。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遗志,携手同心,为建设好家乡而努力奋斗。我们希望,家族中多出能人,有更多的族人取得更高的荣誉和地位,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敬献力量。

 最后,祝长者福寿双全、壮者事业有成、少者金榜题名、幼者健康成长。各行各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

篇三:清明节祭祀祖先演讲稿

各位族贤、各位族胞、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正值龙年大吉,春风送暖万家今天,我们高兴地在xx宾馆举行第五次祭祖大会各地各村的族裔代表,不远几百里,风尘仆仆,回家祭祖现在又一次汇集一堂,血脉相连,情浓于水,共叙情怀,共同缅怀先祖创业之难,祭扫始祖安息之茔,这是xxxxx吴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家族大团圆的盛会

 xx家族有六大支脉,经历了600年的沧桑,后代分播齐鲁大地,京津之邦,xxx一支是始迁祖吴士安的后裔始祖吴xx、始妣吴张氏卜居此地,艰苦创业,奠定了吴氏的基业家族后代兴旺发达、事业辉煌,在清朝前后的300年间,代代进士,辈辈高官,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一个奇迹其代表人物,吴自肃、吴绍诗、吴坛、吴垣、吴之勷、吴式芬、吴重熹、吴峋、吴豳,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近代以来,对xx家族的特殊的历史现象,国家有关部门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和研究xx市政府,xx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吴氏故居申办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成立了吴式芬故居陈列馆;出版xx丛书,其中吴式芬专辑已经出版;xx研究会成立;翻印了部分吴氏的历史文献和吴式芬殿试卷;xx日报和有关新闻媒体,对xx的专题报道频繁出现在报纸和电视海丰东南关吴氏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家族活动,早在1996年就修成了家谱;并翻印了全套《xx世德录》和部分《xx文存》;重修了始祖茔墓和碑亭;出版了《xx大宗谱》,考证和理顺了家族上源世系;每三年一次的祭祖活动已经举行了第五期

 祭祖活动的影响和规模越来越大,参加第四届活动的村庄达到30个,今年略有增加今年参加的城镇和村庄有:xxxxx村、xx、xx村、xxx、xxx、xx乡xx村、xxx、xxx、xxx、xxx、xx乡xxx村、xx镇xxx村、xx村、xx村、xx村、xx乡xx村、xxx镇xx村、xxx、xxx村、xxxx乡xxx村、xxx乡xx村、xxxx、xx城里、xx城里、xx城里、xxx、xxx、xxx、c寺、x村、c城、c庄、c庄、x等

 应邀参加祭祖活动的有:原xx县政协的于x主任;吴x纪念馆的刘x馆长;xx南xx支脉的吴x、吴x、吴x、吴x等;在此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们召开祭祖大会,缅怀祖先懿德高风,弘扬家族优良传统文化期盼族人同心同德,报本思源,奋发图强,为xx的兴旺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预祝xx第五次祭祖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篇四:清明节祭祀祖先演讲稿

各位宗亲,各位来宾,大家好!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在这春风拂面,杨柳依依,绿波荡漾,鲜花盛开的清明时节,我们怀着万分激动和敬仰的心情,从各地会聚上马石祠,隆重祭奠我们的李氏祖先,追思先人的丰功伟业,联谊今人的亲情友情,共谋李氏家族的发展大业。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在这庄严而隆重的时刻,我们首先要虔诚地感谢我们的先祖,是他们把我们这些各地的同族宗亲凝聚、团结在一起!同时,我要代表李氏家族由衷地感谢三房东分承办的这次祭祖大典。是你们克服重重困难,四处奔波,成功地组织了这次祭祖活动。感谢你们为这次祭祖活动付出的众多辛劳。明年轮到我们西分祭祖,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你们的优点发扬光大,把活动办得风生水起。

 李氏子孙,家兴族旺,遍及华夏。在政界、商界等各行业的功德榜上,无不有我们李姓的名字。这是先祖功德的庇佑,这是后世子孙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见证。我们李氏家族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有过无数的辉煌,也经历了诸多的磨难。我们的先祖凭着他们的卓越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坚强意志,使我们的家族日渐繁荣兴旺。先祖的丰功伟业和勤劳质朴值得我们李氏家族的子子孙孙永远敬仰!

 今天,我们怀着一颗虔敬至诚的心,来祭奠我们的先祖,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古人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

 斯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今天站在这里的我们李氏后人,当弘扬先祖美德,积极促进和加深宗族联谊,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我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明礼诚信,互通有无,族亲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

 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

 当今社会,时逢盛世。正是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家族骨肉亲情的支撑,我们今天才得以相识、相聚,才能够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一个人,一个宗族,只有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才有可能走上阳光大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家族的和睦团结,更要把我们这个宗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我们的家族活动,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畴内正常开展。我们要响应党和政府创建的和谐社会的号召,做到遵纪守法,精诚团结,世代和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我们家族的力量!

 各位宗亲,这次祭祖活动,可以说是我们家族活动的又一个新起点,是非常成功的。今后,我们将会更加有序,更加深入地开展各项家族活动,以促进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交流和团结。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将使我们的家族更加和睦,更加团结,更加兴旺繁荣!让我们的先祖欣慰于九泉!在此,我们衷心祝愿各位宗亲,身体健康,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

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中宗李显(656-710)

(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

(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

(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则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昔者周有天下,封国七十,而同姓居五十三焉,後世不以为私也,盖所以隆本支,崇屏卫。虽其弊也,以侵凌王室,有末大之患,然亦崇奖扶持,犹四百馀年而後亡,盖其德与力皆不足矣,而其势或然也。至汉鉴秦,务广宗室,世其国地,不幸世绝若罪除,辄复续以存其祭祀,与为长久之计,故自三代以来,独汉为长世。唐有天下三百年,子孙蕃衍,可谓盛矣!其初皆有封爵,至其世远亲尽,则各随其人贤愚,遂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至或流落於民间,甚可叹也!然其疏戚远近,源流所来,可以考见,作宗室世系表。

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皐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於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於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其後有李宗,字尊祖,魏封於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崇字伯祐,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没,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尚生广,前将军。二子:长曰当户,生陵,字少卿,骑都尉;次曰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生禹,字子通。弟忠,顿丘房始祖也。禹生丞公,字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干,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君,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弟恬,渤海房始祖也。次公生轨,字文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弟潜,申公房始祖也。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俊熙,济北、东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长曰伦,丹杨房始祖也;次曰柔,字德远,北地太守。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柔生弇,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愔,镇远将军房始祖也。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也。翻孙三人:曰丞,姑臧房始祖也;曰茂,炖煌房始祖也;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豫玄孙曰刚,武陵房始祖也。歆字士业,西凉後主。八子:勗、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後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後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後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後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後无闻;次曰太祖;次乞豆。

定州刺史房表

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後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八子,长曰延伯,生於山东。其後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二十三年,复附属籍。

南阳公房

南阳公延伯。 隋广平太守昭贵。

  周南阳太守昭仲。 秘书丞元璋。 司驾员外郎朏。

  监察御史晞。

讌王房

谯王真字长宣。 竟陵郡王道素,以雍王第五男韶子继。

蔡王房表

毕王房表

雍王房表

郇王房表

大郑王房表

代祖元皇帝讳昺,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仁公。四子:长曰高祖,次曰梁王澄,次曰蜀王湛,次曰汉王洪。

梁王房表

蜀王房,後为渤海王房。表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二十二子,分十五房:曰楚王智云,曰荆王元景,曰徐王元礼,曰韩王元嘉,曰彭王元则,曰郑王元懿,曰霍王元轨,曰虢王凤,曰道王元庆,曰邓王元裕,曰舒王元名,曰鲁王灵夔,曰江王元祥,曰密王元晓,曰滕王元婴。智云、元景皆无後。

徐王房。

徐康王元礼。 淮南王茂。 嗣王、宗正员外卿璀。 嗣王、馀杭郡司马延年。 嗣王、施州刺史讽。

  淮南公蕃。

  汶山公蓁。

韩王房,建中元年诏改为嗣郓王房,懿宗即位,复旧。

韩王元嘉。 颍川郡公训。

  武陵郡王谊。 楚国公野。

  黄国公撰。

  上党郡公谌。

  嗣韩王、太仆卿讷。 嗣王叔璩。 嗣郓王炜。

彭王房。

彭思王元则。 绚,以霍王元轨第五子继。 志谦。

  嗣王、左千牛卫将军志暕。

小郑王房,称惠郑王房。表

霍王房。

霍王元轨。 江都郡王绪。 嗣王志顺。 嗣王、左千牛员外将军晖。

  安定郡王纯。 邵国公志直,以南阳郡公纲长子继。

  胙国公绰。 翼国公志廉,以南昌郡公绚长子继。

  南阳公纲。 袭公志悌。

  南昌郡公绚。

  山阳郡公绎。

虢王房。

虢庄王凤。 嗣王翼。 嗣王宇。

  郐国公顒。

  定襄公、宣州刺史宏。 嗣虢王、秘书监邕。 嗣王、河南节度使巨。 嗣王、左金吾大将军则之。

  豳国公、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承昭,字承昭。 循王府长史宗之。

  太仆寺主簿徵。

  榆次令应。

  润之。

  东莞郡公茂融。 濮阳郡王、宗正卿彻。

  中山郡公尧臣。 袭公、宗正卿伯潜。 郑州刺史韬。 密令承皓。

  燕郡公舜臣。

道王房。

道孝王元庆。 嗣王诱。

  东安郡公、寿州刺史询。 嗣王、宗正卿微。 嗣王、宗正卿鍊。 嗣王、京兆尹实。

  南康郡公谅。 嗣公崎。

  信安郡公诩。

  广汉郡公谧。

  鄱阳郡公諲。

  敷城郡公诞。 右千牛将军岑。 嗣公云。 兵部郎中洞清。

  鲁阳郡公●。

  修城郡公●。 兵部尚书辟彊,元庆十一世孙。 鸿胪卿绍封。 仁济。 匡远字圣文。

  允济。 在愚字韬业。

邓王房。

邓康王元裕。 嗣王炅,以江王第五子继。

舒王房,建中元年改为嗣郢王房。

舒王元名。 豫章王亶。 嗣王、左威卫将军津。 嗣王万。 嗣王藻。

  鄅国公昭。

鲁王房,宝应元年改为嗣邹王房。

鲁王灵夔。 清河郡王诜。

  范阳郡王、左散骑常侍蔼。 嗣王、宗正卿道坚。 嗣邹王、太仆卿字。 萃。

  蔡国公道钦。

  戴国公、宗正卿道邃。

江王房表。

密王房。

密贞王元晓。 南安王颖。 嗣王勗。

  亮。 嗣王昙。

滕王房。

滕王元婴。 薛国公脩琦。

  长安公脩珌。

  嗣滕王脩瑀。

  下邳公脩瑶。

  兰陵公脩璩。 金山公知礼。

  昌宁公知节。

  临海公脩珍。

  临淮公脩琬。

  脩顼。

  脩○。

  脩琨。

  脩珽。

  脩瑑。

  脩琮。

  脩○。

  脩珵。

  脩琈。

  脩琚。

  脩○。 嗣滕王涉,本名茂宗。 嗣王、殿中监湛然。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十四子:长曰恒山愍王承乾,次曰楚王宽,出继。次曰吴王恪,次曰濮王泰,次曰庶人祐,附濮王谱。次曰蜀王愔,次曰蒋王恽,次曰越王贞,次曰高宗,次曰纪王慎,次曰江王嚣,次曰代王简,次曰赵王福,次曰曹王明。嚣、简、福皆附曹王谱。

恒山愍王房表

吴王房表

濮王房表

蒋王房表

越王房表

纪王房表

曹王房表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八子。

燕王房。

燕王忠。

泽王房。

泽王上金。 长平王义瑜。

  义璡。

  义琛。

  义珍。

  义现。

  义玮。

  义玫。

  义珪。

  嗣信王义珣。 嗣王、守光禄卿潓。 嗣王润。

许王房。

许王素节。 琪。

  瑛。

  ○。

  琬。

  瓒。

  瑒。

  瑗。

  琛。

  唐臣。

  中山郡王琳。 灵昌太守、夔国公随。 库部员外郎侠。

  嗣许王、秘书监瓘。 嗣王、宗正少卿解。 嗣王、殿中监昭。

  嗣泽王璆。 郢国公、梓州刺史谦。

  汝南公、兵部郎中巽。

  益。

  巴国公钦古。 袭公贲。

大邠章怀太子房。

章怀太子贤。 义丰王光顺。

  邠王守礼。 广武王承宏。

  秘书少监承骞。

  嗣邠王承宁。 嗣王諝。

  炖煌王承寀。

  仪王司马承宥。

  梁王谘议参军承寰。

  梁王谘议参军承寔。

  丰王友承。

  丰王友承实。

  信王谘议参军承賨。

  信王谘议参军承○。

  延王友承○。

  延王友承容。

  荣王谘议参军承突。

  荣王谘议参军承○。

  永王友承○。

  永王友承寪。

  济王谘议参军承寯。

  济王谘议参军承○。

  永安郡王、赠毕王守义。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四子。

湖阳郡王房。

节愍太子重俊。 湖阳郡王宗晖。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六子。

让皇帝房,亦曰宁王房。表

惠庄太子房,亦曰申王房。表

惠文太子房,亦曰岐王房。

惠文太子范。 河东郡王瑾。

  河西郡王玠。

  嗣岐王珍,以惠宣太子子继。 嗣王逸。 嗣王愈。 嗣王云翰。

惠宣太子房,亦曰薛王房。

惠宣太子业。 乐安郡王瑗。

  荣阳郡王瑒。 绛州长史迥。

  遐。

  嗣薛王琄。

  嗣王邃。 嗣王宓。 嗣王知柔,相昭宗。

  特进璨。

  特进璩。

  琛。

  璪。

  琇。 逢。

  琼。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二十三子。自玄宗以後,诸王不出閤,不分房,子孙阙而不见。 二十三子表表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十四子。

越王系。 武威郡王建。

  兴道郡王逌。

  延德郡王○。

承天皇帝倓。

彭王仅。 常山郡王镇。

兖王僩。

泾王侹。 延德郡王○。

襄王○。 伊吾郡王宣。

  乐安郡王寀。

杞王倕。 同昌郡王○。

邵王偲。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二十子。

昭靖太子邈。 舒王谊。 宁塞郡王、太仆卿涉。

  清河郡王、太府卿汭。

  灵溪郡王咏。

睦王述。 恭化郡王谓。

  洪源郡王、太常卿讽。

丹王逾。 宁朔郡王、宗正卿访。

恩王连。 景城郡王、大理卿诲。

韩王○。 安康郡王谐。

简王遘。 恩平郡王、司农卿证。

益王乃。

○王迅。

忻王造。 武威郡王太府卿诸。

韶王暹。 晋昌郡王、鸿胪卿诩。

嘉王运。 新安郡王、太仆卿欣。

端王遇。 新兴郡王、卫尉卿诚。

循王遹。 平乐郡王、光禄卿护。

恭王通。

原王逵。

雅王逸。

蜀王○。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十一子。

通王谌。 山阳郡王缄。

虔王谅。

资王谦。

昭王诫。

钦王谔。

珍王諴。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二十二子。

郯王经。 东平郡王恪。

均王纬。

溆王纵。 清河郡王怀。

莒王纾。 内黄郡王悺。

密王绸。

郇王总。

邵王约。

宋王结。

集王缃。

冀王絿。

和王绮。

衡王绚。

钦王绩。

会王纁。

福王绾。 高阳郡王慎。

珍王缮。

抚王紘。 中山郡王。

岳王绲。

袁王绅。 安善郡王慬。

桂王纶。

翼王緷。 上谷郡王○。

蕲王缉。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二十子。

惠昭皇太子宁。

澧王恽。 东阳郡王汉。

  安陆郡王源。

  临川郡王演。

深王悰。 河内郡王潭。

  吴兴郡王淑。

洋王忻。 颍川郡王沛。

绛王悟。 新安郡王洙。

  高平郡王滂。

建王恪。

鄜王憬。 平阳郡王溥。

琼王悦。 河间郡王津。

沔王恂。 晋陵郡王瀛。

婺王怿。 新平郡王。

茂王 武功郡王潓。

淄王○。 许昌郡王澣。

  冯翊郡王滋。

衢王憺。 晋平郡王涉。

澶王○。 鴈门郡王泞。

棣王惴。

彭王惕。

信王○。

荣王愦。 嗣王令平。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五子。

怀懿太子凑。

安王溶。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五子。

悼怀太子普。

梁王休复。

襄王执中。

纪王言扬。

陈王成美。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二子。

庄恪太子永。

蒋王宗俭。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五子。

杞王峻。

益王岘。

兖王岐。

德王峄。

昌王嵯。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知章仁神德懿道大孝皇帝十一子。

靖怀太子渼。

雅王泾。

卫王灌。

夔王滋。

庆王沂。

濮王泽。

怀王洽。

鄂王润。

昭王汭。

康王汶。

广王澭。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八子。

魏王俏。

凉王侹。

蜀王佶。

威王侃。

吉王保。

恭哀太子倚。

僖宗圣神聦睿仁哲明孝皇帝二子。

建王震。

益王陛。

昭宗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十七子。

德王裕。

棣王祤。

虔王禊。

沂王礼。

遂王禕。

景王秘。

祁王祺。

雅王禛。

琼王祥。

端王祯。

丰王祁。

和王福。

登王禧。

嘉王祜。

颍王禔。

蔡王祐。

宗室四十一房:一曰定州刺史,二曰南阳公,三曰谯王,四曰蔡王,五曰毕王,六曰雍王,七曰郇王,八曰大郑王,九曰蜀王,十曰巢王,十一曰大楚王,十二曰荆王,十三曰徐王,十四曰韩王,十五曰彭王,十六曰小郑王,十七曰霍王,十八曰虢王,十九曰道王,二十曰邓王,二十一曰舒王,二十二曰鲁王,二十三曰江王,二十四曰密王,二十五曰滕王,二十六曰恒山王,二十七曰吴王,二十八曰濮王,二十九曰蒋王,三十曰越王,三十一曰纪王,三十二曰曹王,三十三曰泽王,三十四曰章怀太子,三十五曰湖阳郡王,三十六曰让皇帝,三十七曰惠庄太子,三十八曰惠文太子,三十九曰惠宣太子,蜀王房又有陇西、渤海二房附见其谱,定著三十九房。终唐之世,有宰相十一人。郇王房有林甫、回;郑王房有程、石、福;小郑王房有勉、夷简、宗闵;恒山王房有适之;吴王房有岘;惠宣太子房有知柔。

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⑵古军喜、古小彬编著《古姓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刊载于《图书馆论坛》第24卷第1期(2004年第一期增刊)

--------------------------------------------------------------------------------------------

古小彬百谱斋珍藏族谱文献目录

1 江西宁都宁都新安古氏三修房谱 一册、线装 古奇洋主修 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残本。

2 广西贺县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乾隆年间手抄本,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3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抄本复印。

4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族谱首二卷 二册、线装 清代道光甲辰年(1844年)梅右文堂活字版复印本。

5 四川宁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兴祥重抄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夹邑临泰祥自造版复印本。

6 重庆荣昌盘龙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宗九编 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复印本。

7 广东南海西村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硕元修撰 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抄本复印本。

8 四川三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咸丰年间刊本复印,后裔历次手抄增续。

9 陕西宜川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线装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古丽中编 后裔历次手抄增续复印本。

10 四川璧山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 一册、平装 古洪兴编 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抄本 1994年复印。

11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续修族谱首卷、三卷 二册、平装 古耀金编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龙邑梅友文堂木活字版复印本。

12 四川合江古氏家乘(部分) 一册、平装 古文田编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手抄本复印本。

13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抄本复印本。

14 广西荔浦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5 海南屯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6 重庆江津新安堂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清代光绪年间手抄本复印本。

17 重庆荣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良翰编修 清末手抄本复印本。

18 广西鹿寨广西钦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清末手抄本,近代增续复印。

19 重庆永川古氏家乘 一册、平装 古忠良编 民国二年(1913年)刻印本复印本。

20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贵三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1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昌编 民国六年(1915年)手抄本复印本。

22 海南儋州钟氏族谱 一册、平装 钟显扬、钟毓兰撰书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复印。

23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 十六册、线装 古善愚、古骚生编 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本复印本。

24 江西南康古氏四修族谱 存一册、平装 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复印本。

25 重庆江津新安世系(部分) 一册、平装 古贤香编 民国十九年(1930年)刻印本复印本。

26 广东连县古氏年庚谱 一册、平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手抄本复印本。

27 四川金堂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民国时期抄本复印本。

28 四川隆昌五坡场古氏族谱 一册 民国时期手抄本复印本。

29 安徽繁昌繁昌古氏宗谱 一册 民国时期石印本复印本。

30 广东封开古家宗族谱 一册 复印本。

31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59年手抄本复印本。

32 台湾台北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焕谟、古贵训等编 1972年印刷本。

33 台湾台北新安堂古氏宗谱画集 一册、精装 古焕谟编 1982年印刷本。

34 印度尼西亚古氏宗谱简录 一册、平装 古梯云整理 1982年手抄本复印。

35 广东蕉岭古氏新安堂族谱 一册、平装 古超桂编 1985年油印本。

36 四川泸县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富田编 1985年抄本复印本。

37 四川邛崃古氏宗嗣 一册、平装 古芝光、古代全主编 1986年油印本。

38 四川隆昌(周兴)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86年手抄本复印本。

39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三卷、平装 古广麟编 1988年油印本。

40 广东惠东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维华、古簪寰编 1988年抄本复印本。

41 广东梅州上岗户古氏源流稽考 一册、平装 古敬仁编 1989年抄本复印本。

42 广东梅州古田上村伯公凹下古氏源流概述 一册、平装 古天芳整理 1989年刊本。

43 中国香港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剑锋编 1990年印刷本复印本。

44 陕西延安古氏渊源纪实 一册、平装 古世觉、古国杰等编 1990年印刷本。

45 广东梅州嘉应古氏源流考 一册、平装 古勇辉编 1990年铅印本。

46 广东高州古氏高州房世系图八卷 八册、线装 古应天1986年编 1991年油印本。

47 重庆垫江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光辉等编 1991年电脑打印本。

48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家信、古家万等编 1992年手抄本。

49 四川富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彬编 1992年手抄本复印本。

50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1992年编 电脑打印本。

51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1993年编 油印本。

52 广东高州高州古氏宗支概览 一册、平装 古元编 1993年抄本。

53 台湾新竹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1993年印刷本。

54 台湾台中新编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子隆编 1994年印刷本。

55 重庆梁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铭声编 1994年印刷本。

56 江西安远古氏宗谱 二册、线装 古清沅主编 1994年印刷本复印本。

57 江西安远江西定南安定邑古氏族谱 三卷、线装 古今模、古炎煌主编 1994年胶印本复印本。

58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赖氏族谱 一册、精装 赖国松主编 1994年印刷本。

59 江西瑞金福建宁化新安古氏八修谱 十册、线装 古芳清、古小彬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0 江西萍乡湖南醴陵古氏族谱六卷首卷 一册、精装 古均桃、古英杰编 1995年铅印本。

61 广西钦州续增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秀礼编 1995年打印本。

62 重庆璧山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大志、古大田编 1995年印刷本。

63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源流系统表 一册、精装 古娘渊编 1995年印刷本。

64 广东五华五华肇塘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富光主编 1995年印刷本。

65 广东连南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问松编 1996年铅印本。

66 广东河源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演凡主编 1996年印刷本。

67 广东汕头达濠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增强编 1996年抄本影印本。

68 广东五华文葵镇藕塘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汉中主编 1996年铅印本复印本。

69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刘氏族谱 一册、平装 刘添元主编 1996年印刷本。

70 江西上犹古氏五修族谱 一册、精装 古章文、古翰玖等编 1996年印刷本。

71 江西南康古氏宗谱 一册、平装 古启运主编 1996年电脑打印本。

72 广西宾阳新安堂历代世系宗支图 一册、平装 古展流编 1996年稿本。

73 广西昭平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锡猷等编 1996年手抄本。

74 中国大陆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 一册、平装 古小彬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5 台湾中坜古氏渊源世代表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7年印刷本。

76 江西兴国古氏族谱上、下册 二册、精装 古远亮、古祖苍主编 1997年印刷本。

77 江西会昌梅州古氏族谱江西会昌咸宁户 一册、平装 古红光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78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荣、古世喜主编 1997年印刷本复印本。

79 四川甘洛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新民主编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0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滂溪(简明)古氏支谱 一册、平装 古迪生、古海华编 1997年印刷本。

81 广东梅州梅州市梅县区大坪镇暨狮子浪口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增富、古添贤等主编 1997年印刷本。

82 海南儋州邓氏族谱 一册、平装 邓世华修撰 1997年电脑打印本。

83 广东兴宁蓝田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胜祥、古哲谋等编 1997年铅印本。

84 广东五华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世怀编 1997年抄本。

85 广东五华五华县梅林镇梅南乡洋塘里上寨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启良编 1997年抄本。

86 广东番禺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苏记1997年抄本复印本。

87 四川隆昌古氏珂瑛支系族谱 一册、平装 1997年手抄本复印本。

88 广西贺县塘面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文辉、古国奎编 1997年印刷本。

89 广西贺州古氏瑜珍公房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雄编 1998年手抄本。

90 广西贺州古氏宗历 一册、平装 古正民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成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焕贵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2 广东兴宁广西荔浦古氏谱系 一册、平装 古启森、古尚隆整理 1998年手抄本。

93 广东信宜古氏茶山分支族谱 一册、平装 古万年编 1998年稿本。

94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概况 一册、线装 古乃裕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95 广东五华古氏族谱南宝公分谱 一册、平装 古广麟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6 广东番禺古氏系统表 一册、平装 古树华编 1998年手抄本。

97 江西寻乌寻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显道主编 1998年印刷本。

98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三修宗谱 一册、精装 古安健主修 1998年印刷本。

99 江西寻乌晨光镇塘背村古氏必振公房谱 一册、精装 古显衡、古邵华等编 1998年印刷本。

100 江西寻乌赣南古氏族谱 一册、线装 古明丰编 1998年稿本。

101 江西南康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菁华编 1998年印刷本。

102 台湾桃园古氏今英公派下谱系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1998年电脑打印本。

103 台湾苗栗苗栗县古氏宗亲会会刊上下集 一册、精装 古奠基主编 1998年印刷本。

104 河南濮阳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1998年追远堂电脑打印本。

105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烈编 1998年稿本。

106 重庆丰都重庆市丰都县理明乡古氏宗族谱 一册、平装 古乾勇编 1998年打印本。

107 重庆奉节重庆市奉节县公平古由才公族谱 一册、平装 古恒昭编 1999年手抄本。

108 陕西延安延安地区古重义支系吊线谱 一册、平装 古玢整理 1999年稿本。

109 江西宁都古氏全规公派下宗谱 一册、平装 古兵编 1999年稿本。

110 江西崇义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性科等编 1999年稿本。

111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克赞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承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2 广西贺州古氏31世宗仁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思伦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3 广西贺州古氏31世瑜新公派下族谱 一册、平装 古正民、古海宗整理 1999年手抄本。

114 广东梅州宋进士古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5 广东五华宋进士古巩支系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0年稿本。

116 江西寻乌新安堂寻乌篁乡古氏家谱 一册、平装 古新尧主修 2000年印刷本。

117 江西遂川南迁二十六世声亮公裔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以志编 2000年印刷本。

118 广东五华琢贯公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19 台湾中坜古氏源流系统图 一册、平装 古国瑞编 2000年印刷本。

120 中国古氏史志(第一卷) 一册、精装 古培才、古小彬总编 2000年刊印本。

121 中国台湾古氏渊源暨分支 一册、精装 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0年印刷本。

122 贵州桐梓重庆綦江古氏谱系 一册 古小彬 2000年手抄本。

123 台湾苗栗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长锦编 2000年印刷本。

124 中国台湾台湾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国瑞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5 广东蕉岭蕉岭县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乃裕、古汉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6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金发主编 2001年印刷本。

127 江西瑞金古青淦家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编 2001年印刷本。

128 广西荔浦南方古氏宗族移居情况 一册、平装 古世雄编 2001年电脑打印本。

129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 第二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2年印刷本。

130 湖南岳阳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朝阳主编 2002年印刷本。

131 北京朝阳北皋古氏族志 一册、平装 古庆辅编 2003年电脑打印本。

132 广东五华文葵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赐金(换新)主编 2003年2月印刷本。

133 台湾新竹古氏宗谱补遗(第三版)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3年9月印刷本。

134 广东兴宁广东兴宁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添水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5 四川三台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6 四川新都新安堂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小彬、古松元主编 2003年印刷本。

137 台湾新竹古氏历代系祖及人物略传 一册、精装 古焕球编 2004年2月印刷本。

138 广东蕉岭蕉岭县黄土老古屋族谱 一册、精装 古政明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39 四川隆昌柿梓湾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昭平整理 2004年电脑打印本。

140 四川宁南云南巧家川滇古氏宗谱 一册、精装 古代贵、古代和主编 2004年12月印刷本。

141 广东梅州古氏族谱(革公系) 五册、精装 古国檀主编 2004年10月印刷本。

142 四川甘洛田坝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新民主编 2005年5月印刷本。

143 广西贵港广西柳州古氏族谱 一册、简装 古倩如编 2005年9月电脑打印本。

144 海南儋州李氏宗族吊线谱 一册、平装 李芳编 2006年稿本。

145 中国台湾新安堂古氏谱系(上册) 一册、平装 古焕球编 2006年印刷本。

146 四川新都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声淦主编 2006年印刷本。

147 河南唐河古氏宗族家谱 一册、平装 古兆亮总编 2007年印刷本。

148 海南儋州廖氏族谱 一册、平装 电脑打印本。

149 重庆綦江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财全主编 2007年7月印刷本。

150 广东高州石兰村古氏族谱 一册、平装 古积进、古海兴主修,古小彬、古军喜主编 2007年12月电脑打印本。

151 中国新安堂古氏大宗谱 一册、精装 古焕球、古国瑞、古小彬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2 四川隆昌古氏族谱 一册、精装 古家湘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3 江西遂川新安堂古氏六修族谱 三册、精装 古建林主编 2008年印刷本。

154 中国古氏史志·第二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古昭平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5 中国古氏史志·第三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古军喜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6 中国古氏史志·第四卷 一册、精装 古小彬总编 2009年印刷本。

157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使颛顼统治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由于挥公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有人说,清河在中国境内何止一条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么能断定濮阳的古清河就是玄嚣的封邑青阳所在地呢这是因为濮阳古称帝丘,颛项建都于此,至今濮阳城中心四牌楼上仍镌刻着“颛顼遗都”四个大字。帝颛顼、帝喾死后均葬于帝丘,今陵墓尚存,这一点是哪个清河也没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嚣封邑青阳所在地,玄嚣也因封地青阳而号青阳氏。

三、当代族史研究成果

何光岳先生关于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的论点,在当今史学界颇具权威性,为研究张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著名族史专家谢均祥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张姓源于濮阳。他的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欧洲时报》、《河南广播电视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

以上论据充分证明了:挥公即是张姓始祖,因发明弓矢而得姓,张姓祖根在濮阳,这便是张姓的渊源。

此外,后世有以字为姓者,也有因种种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在晋齐鞍之战中作战勇猛,战功卓著,他的后世以他的字为姓,改解姓为张姓。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为躲避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称张禄,西入秦国,屡次为秦王出谋划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国名将张辽,原姓聂。汉末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燕,原姓褚。另有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在当代中国,回、满、藏、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中,都有张姓人群存在。但这只是支脉,是流,而不是源。

四、张姓播迁

张姓先民是怎样从得姓地濮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这是个大课题,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够说清的。现仅就我们的初步考察,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张姓先民的第一次大播迁应是在大禹治水时期。当时,遍地洪水泛滥,中原濮阳地势低洼,更是一片汪洋。为求生存,先民们只好择高而居,逃往距离近的高丘或山区,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后又逐步走向全国各地。这次洪水大致发生在帝颛顼、帝喾之后的尧、舜时期,也正是挥公得姓之后。起初,尧命颛顼之子鲧治水,而且到过濮阳。至今,濮阳境内仍有“鲧堤”遗迹。明·嘉靖《开州志》(明代濮阳称开州)卷二,载宋·司马光《鲧堤》诗日:“东郡(今濮阳)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可惜,曾在濮阳筑堤治水的鲧,由于方法不对,九年没有把水治平,被舜杀于羽山。舜又派鲧之子大禹治水。他带领人民,凿山开河,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水治平。这次大洪水先后治了二十二年,逼使很多人离乡背井逃避水患。但要问,当时的张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县,因没查到确凿依据,笔者不能妄言。但据读史得知,帝颛顼、帝喾均建都于帝丘(今濮阳),到帝尧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帝舜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大禹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恐怕都与这次大洪水有直接关系。中国地势的特点, “西北高,东南低,十里地,洼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时代,难怪帝尧、帝舜、大禹均迁都于山西。试想,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都城都迁走了,黎民百姓能不跟着去吗所以,历来饱受洪水灾害的濮阳人,逃避水灾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陕西。那个时期,张姓先民从得姓地老家帝丘(今濮阳)逃往山西等地,再由山西迁往各地,或迁回老家濮阳,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张姓先民第二次大播迁,当在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堤决口时期。自古人恋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后,逃往外地的先民回来一部分是肯定的。经过夏、商、周、秦等朝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濮阳地区属于卫国,经济文化都有相当发展。但到汉代,濮阳人又碰上了黄河瓠子堤决口,淹没十六郡,濮阳以东尽成泽国,又一次一直淹了二十二年,人们没吃没喝能不外逃吗去哪里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区。此后,还有新莽时期公元11年,黄河自治亭(今濮阳)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二次改道,漫流于濮阳以东各郡达59年。北宋熙宁十年,黄河自濮阳曹村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三次改道,泛郡县四十五,淹民田30万顷。有史记载的黄河在濮阳境内的决口达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灾、虫灾,每次水旱灾害,都迫使先民们离乡背井,逃往各地。

除了水灾之外,战乱是张姓先民多次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濮阳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晋楚城濮之战,秦代章邯和项羽濮阳之战,东汉曹操吕布濮阳之战,北宋宋辽澶渊之战等多次大战都发生在这里,每次战乱都迫使先民们多向比较安定的南方迁移。据王大良、孟繁冶先生编著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一书记载,由于战乱原因, “张姓先民由中原地区向四方迁徙,有过几次大的潮流。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的战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在此居住的张姓先民被迫南迁;第二次是在西晋末年,匈奴和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军队进入中原,灭亡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洛阳建立的西晋王朝,人民群众蒙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原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同时也有部分张姓先民迁往东北和西北地区;第三次是在金兵南侵,灭亡了建都开封的北宋政权,占领了黄河南北,这里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到长江以南地区避难。除了这三次迁徙外,还有更多的小规模迁徙,使张姓儿女逐渐遍布于全国各地。”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2775html

一、姓氏源流 尚(Sh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地后裔,以祖名为氏句号。据《元跟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是为齐太公句号。太公在周朝为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句号。它地后代子孙便以它名字为姓,称为尚姓句号。

2、源于秦代,以官职为氏句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地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六个带尚之官职句号。有管理、负责跟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地宫廷官吏句号。这“六尚”之官地后裔,有地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句号。

3、出自姒姓,以祖名为氏句号。夏部落成员尚黑,后世有以其名字中地尚为姓句号。

4、出自它族改姓及小数民族有尚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唐时尚书右仆射、冯翊郡王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句号。

② 据《唐书》所载,唐时吐蕃有尚姓,即宣宗时降唐地酋长尚延心一族句号。

③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句号。

④ 景颇族木染氏汉姓为尚句号。

⑤ 今满、蒙古、保安、东乡、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句号。

⑥ 出自宇文氏句号。宇文氏本为东部鲜卑族复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句号。唐朝时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将军,初赐姓李氏句号。后复

清明节祭祀祖先演讲稿

 树高千丈必有根,水流万里必有源。祭祀先祖,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整理了“清明节祭祀祖先演讲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