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姓的起源与家谱
卜姓源起庞杂,历史悠久,时至今日,连卜姓也很难说出己出自何支。卜姓的名人各朝各代均有不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卜姓的起源与家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卜氏
分布地区
山西省西河郡,湖南省溆浦县。
历史来源
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卜」源出
1、出自姒姓。为上古夏禹的儿子夏启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风俗通》所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所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姓。
3、出自商、周代卜人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风俗通》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
4、出自春秋时卜筮官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所载,春秋时晋国卜偃、秦国卜徒父、鲁国卜楚丘,皆为卜筮官,其后人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5、出自他族有卜姓或他族改姓卜氏。
6、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
卜姓源流
源流一
书籍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对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著的《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胛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北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
源流四
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名称显赫一时。其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
源流五
源于布朗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区,在云南边地一带设有六个宣慰使司,即:
①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
②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
③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
④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
⑤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云南西双版纳;
⑥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
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统辖节制。在缅甸军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领卜刺浪马哈省,在滇缅麓川战役中,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将在缅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捕获,交给中央王朝斩首。明英宗下旨嘉奖卜刺浪马哈省,并赐汉姓为卜氏。
此后,卜刺浪氏族皆改为汉姓卜氏,不论在今中国境内还是在缅甸境内,多称卜氏,世代相传。
源流六
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巫师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预卜是否吉利,如打猎、战争、婚丧等等,由巫师解释卜卦的含义,传达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间人,叫神人。卜卦时往往举行歌舞仪式。卜姓起源最早记载是说,上古夏的开国君主“启”,手下有姓卜的巫师。启就是大禹的儿子。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源出清初期陈蒙古八旗博斯沁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部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的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逊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戴氏等。
源流八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卜氏,出自汉化为改姓。据文献《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记载,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报复,“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另外,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终记载,明洪武中期,“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皆今乌兹别克斯坦),功官百户,后赐占籍于嘉定,改汉姓为卜氏。其曾孙为卜相,卜相之侄卜永正,卜永正之子卜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拜格氏,亦称伯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奚族后裔伯德部,以部为氏,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为卜氏。
⑵ 满族博都哩氏,亦称布利托天氏、布勒多索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族,金国时期女真“孛术鲁”,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博氏、鲁氏、范氏、花氏、布氏等。
⑶ 满族布尼氏,满语为Buni Hala,世居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于氏等。
⑷ 满族布尔察氏,源出虎尔哈女真,以地为氏,满语为Bulca Hala,汉义“规避”,世居阿里库(今俄罗斯境内乌苏里江上游支流阿库里河流域)、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等。
⑸ 满族布尔尼氏,满语为Buln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
源流十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 达斡尔族伯克图氏,亦称卜克图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k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
⑵ 达斡尔族布库尔氏,汉义“帽沿”,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k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卜氏。
源流十一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布喇穆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中下游汉古河、布特哈(今黑龙江讷河)、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等地。后有鄂伦春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布、鄂伦春族、满族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蔡氏等。
源流十二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卜占那氏、卜库库苏里氏、卜库索里氏等,皆源出古匈奴须卜氏部族后裔,主源一同上述“第四个渊源”,元朝以后世居沈阳地区,在清朝时期被编入索伦部,大部分经长途迁徙驻扎于新疆伊犁地区,少部分留居辽东半岛。
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卜氏。
得姓始祖:卜偃。
卜姓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等事,都想预知吉凶,占卜者遂应运而生,并产生专管此事的官职。卜巫是上古时代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史称夏代开国君主夏启、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职,又周文王之子滕叔绣亦任此职,春秋时晋有卜偃、鲁有卜楚丘、秦有卜徒父俱任此职,其后有以官职为氏者,遂产生卜姓。尤可一提的是晋掌卜大夫卜偃,其卜技高超,百不失一。史书中对其有较详尽的描绘,其除运用卜甲、卜骨占卜外,还可运用沙鹿崩、柩有声如牛等物事变异进行铁口直断,堪称妙绝。因晋地之西河卜姓尊其为卜姓始祖,而西河后昌盛为卜姓郡望,故史书有尊卜偃为卜姓得姓始祖的。
迁徙分布
卜姓源起繁杂,先秦时期,除前文已述的卜姓人外,尚有春秋时鲁国大夫卜齿奇,晚于卜偃,而同样身为晋国掌卜大夫的卜招父,战国时有纵横家卜皮。可见在先秦时,卜姓人已分布于鲁(今山东省西南)、秦(今陕西省)、晋(今山西省)、楚(今湖北省)地。西汉有今河南省洛阳人卜式,东汉有东郡(今河南省濮阳)人卜己,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宿贼卜阳,表明今两湖之地已有卜姓人入迁。魏晋南北朝时期,卜姓在今山西离石、湖南溆浦、河南洛阳形成大的郡望,并且已有卜姓定居今江苏、浙江等江南之地。隋唐之际,卜姓除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望外,已有卜姓人定居于中国的大西北,如唐代学者卜天寿为西州高昌(今新疆区吐鲁番)人。两宋之际,今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卜姓人定居。宋末元初,有福建宁化石壁村之卜姓徙居广东。明初,山西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河南、宁夏、北京、天津等地。清代以后,山西等地之卜姓因谋生之故,迁于蒙古,对于山西人来讲,称为走西口。此际,南方卜姓已经在今华南、西南等地散居开来。如今,卜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广西、广东、内蒙古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卜姓约占全国汉族卜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堂号
西河堂:闽粤始祖卜弼裔孙的堂号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后代迁出山东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闽,裔传粤,世系清晰。此外,卜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烈堂”、“西河堂”、“中兴堂”等。
家族名人
卜商:春秋末温(今河南省温县)人,晋国学者。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为七十二著名弟子之一,以文学见称。著有《卜子书》、《子夏易传》、《圣门十六书》、《周易卜商传》,与子游等人合著《论语》。
卜世臣:字大荒,一作大臣,号蓝水、大荒逋客,浙江省秀水人,明代学者、传奇小说家。磊落不谐俗,日闭门著书。有《乐府指南》、《山水合谱》等。另有传奇《冬青记》、《乞麾记》、《双串记》、《四劫记》等。
宁波市鄞州区虎啸周 克 周徐生发布
安徽 霍邱 玉、树、传、家 周树国发布
河北邯郸县 佩、恪、?、永、玉、洪、广、振、家、邦 周洪昌发布
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 ……永、宏、风…… 周超发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 (前奉康熙赐给二十代)枝、兴、衍、崇、绪、隆、茂、庆、传、长、广、生、忠、厚、嗣、永、远、贞、正、方(增绪二十代)至、德、开、宏、运、达、孝、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宝、章
周(Zhōu)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三代世表》、《周本纪》等所载,周姓最早出现于远古黄帝时,有个将军名叫周昌,至商代有个太史叫周任,以食采于周地得姓,他们的后代都以周为氏。
2、出自帝喾高辛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篡》称:“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周为氏。”太王之孙周文王时,迁于丰邑(今陕西省西安沣水西岸),作为国都,在位50年。到其子武王时,终于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历八百余载,皆作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国所灭,其中部分周氏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一支是周平王时,少子姬烈受封于汝南,时人呼之“周家”,其后遂改为周氏;一支出自周赧王之后。据史料记载,秦灭掉东周后,把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时称赧王为周家,其后称为周氏;还有一支出自周公旦之后。周公旦,周武王之弟,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去世后,史称周公,其后代也以周为姓。周公的裔孙黑肩之后,世为周朝卿士,其后以国为氏。
3、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
(1)辛威之后周瑶,北周大将,初姓普屯,后因感北周王朝之恩,改为周氏。
(2)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周氏。
(3)元朝时,有一位苏卓周的名人,改姓为周,并以“武功”为郡号。
(4)北魏献帝次兄为普氏,后亦改为周氏。同时,有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均被改为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4、被赐姓为周。唐末有个叫成枘的,后梁时被赐姓周氏。
周姓迁徙分布:
周姓的最初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
秦汉时期,周 姓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地带繁衍生息,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秦时,有河南临汝的周姓人迁往江苏沛县。西汉时,有河南叶县周姓人迁往河南平舆县。
汉末,此支中又有迁往安徽庐江的,河南周燕在汉时迁往山东任太守。可见,这一时期,周姓已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且以河南为主要支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动的足迹。如晋代,有周访任江西浔阳梁州刺史。
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临川郡任太守之职。隋唐时,周姓有了大范围的分布与发展。
唐初,随着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为周姓最初入闽者。
唐僖宗时,又有周姓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而后移居广东者。这一时期,周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区。
宋元时期,周姓人最为显著的特点仍是南迁,以致于此期周姓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音韵学家周德清等。
明清时期,是周姓发展中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据记载,明初周正行五兄弟从江西迁到贵州麻阳。
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广东人周朝德居于台湾。此时,周姓可谓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
今日周姓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地区。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三姓(sān xìng)清初称此地为和屯噶珊(汉语称古城屯),后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居此,改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故称三姓。1858年和1860年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分别割让三姓西北和北部、东部土地给俄罗斯帝国。三姓全国人数4490人,北京人数不足10人,主要分布安徽,起源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
三姓地名
清代前期东北地区重镇之一。故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地当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环绕,为水陆交通要地。辽为五国城部之越里吉部地,金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元于此地设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今依兰附近)。明于此地置和屯卫。建州女真曾居此地。后舒穆鲁氏赫哲人又迁来此地。清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于四姓赫哲中挑放披甲两百名,编为四旗,自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拣派协领一员统辖。次年筑城驻守,为清代前期东北地区一重镇。雍正帝五年(1727)置副都统。光绪帝三十三年(1907),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三姓亦裁副都统,改设依兰府,隶属东北路兵备道。1913年,改依兰县。今为黑龙江省依兰县治所在地。
此为依兰县丹青河旅游风景区-号称北方第一漂的“巴兰河漂流”段“补天遗柱”,当地俗称“烟筒山”。
三姓基本介绍
三[弎、叁,读音作sān(ㄙㄢ)]。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运城,湖北武汉,广东吴川,四川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傣族、僳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宋代有三开;明代有三成志;又有三庸道,祁门县丞。
三姓姓氏起源
三(sān)姓源出有: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宋桓公这个君主的宠妃特别多,生有七个儿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长子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的第三子子三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齿序名字为姓氏者,称三氏、种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叁牲,亦称三姓,为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称,即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所辖伊兰市。叁牲的地理位置在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环绕,为水陆交通要地。虞、夏、商时期,叁牲为肃慎之地;汉、晋时期为挹娄之地,东汉朝中叶至唐朝时期,大批汉族人开始迁居该地;南北朝时期属安骨部的属境;隋朝事情为靺鞨之地;唐朝时期则属忽汗州;辽国时期,叁牲为五国城部之越里吉部地,金国时期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元朝时期于该地设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今依兰附近)。明朝时期再置和屯卫。历史上,建州女真曾居于该地,因此在清朝初期称其地为和屯噶珊(古城屯),后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族人居于该此,因此改称“依兰哈喇”。在满语中,“依兰(yilan)”汉义为“三”,“哈喇(hala)”汉义为“姓”,故称叁牲(三牲、三姓)。后来,舒穆鲁氏赫哲族人又迁来该地。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满清 于四姓赫哲族人中挑“放披甲”两百名,编为四旗,自吉林乌喇(今吉林吉林)拣派协领一员统辖。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在叁牲筑城驻守,为清朝前期东北地区的重镇。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置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农历1月,东北地区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叁牲改设为依兰府。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农历4月,依兰府设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3月,依兰府改置为依兰县,今为黑龙江省依兰市治所之地。在清朝初期,叁牲曾一度为沙皇沙俄所霸侵,后在康熙大帝诏令指挥的著名“雅克萨之战”中被中国军队夺回。其地原住居民多为女真族、蒙古族、鄂伦春族。
其地女真族、赫哲族、蒙古族中多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叁牲氏、叁姓氏、叁布氏等,后多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称叁氏,简笔为三氏。
三姓迁徙分布
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地五百六十二位。
三姓历史名人
三继堂
193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郑州大学 教授。
叁布·拉诺日布
(公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扎鲁特旗人。著名当代民族艺术理论家。内蒙古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蒙文系,1971年在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乌兰牧骑当演员,1987年从哲里木盟群众艺术馆调到哲盟文学艺术研究所。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哲盟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
1975年开始曲艺创作,作品有《垒墙之歌》、《毛主席永远在牧民心中》、《我的家乡》等二十五首好来宝。八十年代撰写《蒙古族说书艺人流派分类》、《蒙古族说唱艺术纵横谈》、《蒙古族的吹奏乐器双筒》、《论蒙古族摇篮》、《蒙古人的打狼趣闻》等八十余篇研究文章,发表在全国性和省级报刊上,有的收入论文集。
1985年参加编写《内蒙古民间文学集成》和《内蒙古曲艺志》,同时撰写了《哲里木盟曲艺志》十七万字,1983年编写《蒙古族民间文学选》,1988年编写出版《蒙古胡尔齐三百人》(获科尔沁文艺创作二等奖),1993年整理出版《蒙文玉匣记》,1990年出版《蒙古族说唱艺人小传》,同年出版的长篇英雄史诗《宝迪嘎拉布汗》获第二届中国北方民间文学一等奖。
周家家世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五十五都桥仔头人氏,江西地方革何内宰相,五里三状元大路上有三千余人户。桥子头有六百余人户。家乡有个周一木,做过白鹤宰相,任家乡同路来弟兄四人:周敬德,住云州威信里蛮锍村。 周保德,做顺宁府学管一任。 周盛德、住永昌金鸡村。 周易德,住永昌金鸡村。始祖公周敬德,祖太李氏死在永昌金鸡村,背灰来埋在云州威信里猛麻蛮锍村。祖 祠堂同住。敬德祖一生五子:长子周思明-张氏次子周思聪,住楚雄。三子周思顺,住景东做学官。住大邦卡四子周思尧、 五子周思舜、六子周思孔 思明祖一生五子:长子周鼎新,杨氏次子周振新,王、王氏三子周柞新,杨氏四子周从新,黄氏五子周维新,赵氏在痒大枝祖二世祖周鼎新、杨氏生一子三世祖周维镐,黄氏生一子四世祖 周璋,张氏周瑞,沈、黄氏周毕,张氏。周翠,张氏周 ,董氏五世祖:周尔宽,张氏 周尔志,吴氏 周尔荣,周氏 周尔清,吴氏 周尔馨,杨氏 周尔宁,张氏 周尔渊,赵氏 周尔仪,张氏。二枝祖字派: 周尔相,罗氏。周尔宽,张氏。周尔宣,董氏。 周尔位,丁氏。周尔茂,向、熊氏。周尔盛,李、罗氏。周尔畅。六世祖: 周之彦,刘氏。周之襟,王氏。周之厚。周之哲,王氏。二枝祖:周振新,王、王氏,生二子。周创镐,师氏。周福镐,字氏。周理,罗氏。周珍,张氏。周琦,吴氏。周红,董氏。周之楠,王氏。周之友。三枝祖:周柞新,杨氏,生二子。周辅新,字氏。周相镐,黄氏。 周坤,余氏。周瑰,陶氏。周之纲、之俊、之槐。四枝祖:周从新,黄氏一生五子。周述镐,张氏一生七子。长子周景。周裔镐,黄氏。周法镐,李氏。周因镐,罗氏。周占镐,李、沈氏。周景,沈氏。周珂。周珩,黄氏。周班,杨氏。周镯。周琚,吴氏。周 ,张氏。周以仁,李氏。周尔光,陈氏,在痒贡生。周以村,杨氏。周尔耀,张氏。周以植,李氏。周尔显,杨氏。周以凤,张氏。周尔达,李氏。周瑶,石氏。周尔华,刘氏。周祥,杨氏。周尔庆,刘氏。周文,李氏。周尔寿,张氏。周之贤,鲁、吴氏。周尔彩。周之豪,吴氏。周尔爱,杨氏。周之杰,鲁氏。周尔时。周之仕,张氏。周尔忠,陶氏。周之龙,李氏。周尔信,李氏。周之宪 吴、陈氏。周之武,赵氏。周之勋,李氏。周之赞,字、潘氏。五枝祖:周维新,赵氏在痒一生四子。周昌镐,金氏。周尔尊。周肇镐,郭氏。周尔宾。周迁镐,师氏。周尔惟。周映镐,沈氏。周尔焕,罗氏。周之林,罗氏。周尔淳。字派:霄、绍、国、正 公元一九六五年,公历八月十一日云县巴蕉箐有一个高祖父周将军,因地方乱到缅宁抢去袁家一媳,生得二子,长子周元癸,何氏。次子周元三,吴氏。到地方平息后被袁家接回母子三人,后二代归宗。周元癸生三子一女,长子周绍尧,次子,周绍舜,三子周绍文。弟兄三人迁到双江小本营生,住了二十多年又迁回缅宁。周绍尧,梁氏。生下女,病故。周绍文,张氏,生下女,病故。周绍舜,余氏。病故后又接廖氏,生下七子三女。长子周国相,罗氏。生四子三女。次子周国臣,纪、谢氏,生五女。三子周国忠,潘、杨氏。潘氏生一女;杨氏生二子二女。四子周国新,李氏。生二子三女。五子周国祥,叶氏。生二子一女。六子周国正。生二女。七子周国奇,生一子三女。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女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女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女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卜姓的起源与家谱
本文2023-09-22 06:34: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