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赵家谱里面 湖北武汉 属哪一支啊 我家江夏区金口镇 谢谢!
赵姓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②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政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③少数民族改姓赵氏。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始祖:造父。
但楼主不能忽略一个问题,赵姓是大姓,通过千百年的演变转化,乔迁避灾,恐怕已经离起源很遥远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翻家谱。
蜀郡卓氏的祖先是赵国人,因从事冶铁业而致富。秦国消灭赵国后,要把卓氏迁徙到边远地区。卓氏被掳掠之余,只有夫妻二人推挽着小车,步行到迁徒的地点去。那些同时被迁徙到边地的人们,只要稍有余财,就都争先恐后地贿赂管事的官吏,乞求把他们迁徙到比较近的地方,最后都被迁徙到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只有卓氏说:“葭萌地方狭小,土地贫瘠。我听说汶山(即岷山)之下一片沃野,地里长着大芋,有这种东西充饥,可以使人终生不致挨饿。那里的人民又善于交易,很方便做买卖。”于是他就要求迁徙到边远之地。结果被安置到了临邛(今四川节崃),卓氏非常高兴,就到当地蕴藏铁矿的大山里进行开采和冶铸,并精心运筹谋划,最终压倒滇蜀地区的富户,成为该地区著名的大富豪,以至于拥有奴仆上千人,其田池射猎之乐可以比得上国君。程郑也是六国遗民,被秦朝从山东地区强行迁徙到西南地区,也经营冶铸业,并把铁器之类卖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富裕程度可与卓氏相提并论,而且与卓氏同住于临邛。宛城孔氏的祖先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以冶铁为业。秦国攻灭魏国后,把孔氏迁徙到南阳,他便在这里大规模经营冶铸业,并规划经营池塘,车骑成群结队,交结诸侯,并借以通商易货,获取巨利,并博得了游闲公子乐善好施的名声。但他所赚的钱远远超过施舍出去的那一部分,远胜过那些斤斤计
姓承王裔;
望出西河。
——全联典指卓姓的源流和郡望。
西河郡南阳郡千支共仰;
褒德堂忠孝堂一脉相承。
——全联典指卓姓的郡望和堂号。
良夜歌声来钓叟;
当垆眉黛解琴心。
——上联典指宋代人卓处恭,曾过洞庭湖,月下遇见一位老翁,敲着船舷唱歌:“世间多少乘除事(比喻人事的消长盛衰),良夜月明收钓筒。”下联典指汉代才女卓文君,善鼓琴。与才子司马相爱私奔,相如家徒四壁,文君当垆卖酒,后终富贵贵。
稼翁精作《买舟》赋;
太傅荣封“褒德”侯。
——上联典指宋代绍兴间文士卓田,字稼翁,工小词,有《三衢买舟词》。下联典指东汉太傅卓茂。元帝时学于长安,称通儒,后迁密令,视人如子,举善而教,数年,教化大行。光武时封褒德侯。
附:
临邛巨富;
褒德晋封。
——佚名撰卓姓宗祠联。上联典指西汉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下联典指东汉褒德侯卓茂。
褒德世第;
东汉名高。
——此联为卓氏宗祠“褒德堂”堂联。
作管夷吾,有所不屑;
惟方正学,可与为邻。
——此联为浙江省温州市鸥江孤心屿卓公祠联。祠祀明代洪武进士卓敬遇事敢言。时有人言:“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孝友睦娴,任蜨之谓和。
——此联为清代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撰书联。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查到了一个卓氏
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了。秦始皇对这块土地上的大家族很不放心,下令迁移当地的显族:卓氏,从河北迁移到四川,从地图上看,是始于河北,经过山西、陕西两省,再入四川。那时不可能全程高速,也还没修建宝成线,上千里路程都是徒步去完成。在邯郸的所有繁华荣耀,都化成一辆小推车,吱呀吱呀,悲情地一路推下去。
远离故土而悲伤,丧失财富而无奈,唯一能拯救这种悲伤无奈的就是:尽量与故土近一点,或尽量离中原近一点。于是到了陕西与四川的交界点附近——四川广元葭萌关时,很多卓家人私自出资给押解他们的秦军:军爷,行行好,让小的们在此安家吧。于是,远行的队伍大部分在这里停顿下来。葭萌关在大多数卓氏人眼中,是黄金地段。这种黄金地段不在于投资价值,而在于抚慰价值:反正近也是西边,远也是西边,不如近一点。
然而,市场上的豪杰却不这么看。大卓氏家族中有一对小卓氏夫妇,他们也是推着小车,一路风尘。然而,他们的目光投向更远的西边——成都附近的临邛。他们向押解的秦军提出一个不近人情的要求:要求迁往更远的西边。反正近也是西边,远也是西边,更远一点也无妨。可以想象,这对显得有点二的夫妻,在提出这个请求时,会遭到多少嘲笑,因为这个请求太不近人情了。然而,财富可能就在不近人情的地方,不近人情就是常人预料不到之处。
这对夫妇推着小车,又往南走了261公里,当然,这算的是航空距离,期间的曲折心酸无法用航空数据来计算。他们来到成都的临邛。临邛有什么?有铁山。卓氏夫妇手里有什么?有冶铁技术。铁山碰上冶铁技术,便是金饭碗碰上金手指。卓氏夫妇从事西部大开发,将铁山变成金山,成为大富豪,挫败了秦帝国意图从经济上打垮六国富豪的企图。卓氏富到什么地步?能开挖人工湖,堆砌人工山,狩猎场面可与帝王媲美。
百来年后,有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女主人公卓文君便是卓氏家的姑娘。
有着同样遭遇的是程郑,他是从山东地区强制西迁的,也是冶炼专家,碰上临邛的铁山,也发了,富裕程度跟卓家差不多。
1 谁有《蜀卓氏》的翻译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1)。
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2),独夫妻推辇(3),行诣迁处(4)。
诸迁虏少有余财(5),争与吏(6),求近处(7),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8)。
吾闻汶山之下(9),沃野,下有蹲鸱(10),至死不饥。民工于市(11),易贾。”
乃求远迁。致之临邛(12),大喜,即铁山鼓铸(13),运筹策(14),倾滇蜀之民(15),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16)。注释 (1)用铁冶富:以冶铁致富。
(2)见:被。虏略:即“虏掠”。
指秦灭六国时,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移民,掳其财富。 (3)辇:用人拉挽的车子。
(4)诣[yì,艺]:到……去。 (5)诸迁虏:指那些被迁徙的人。
少有:稍许有。 (6)争与吏:争相送给负责的官吏。
(7)处[chǔ,楚]:居住。 (8)狭薄:地方狭小,土地贫瘠。
(9)汶[mín,民]山:即“岷山”。 (10)蹲鸱:大芋头,因状似蹲伏的鸱鸟得名。
(11)工于市:善于交易。工:善于,擅长。
市:交易。 (12)致之临邛[qióng,穷]:指远迁到临邛。
(13)鼓铸:熔金属以铸器械或钱币。 (14)运筹策:分析、研究和策划。
(15)倾:超过,指财势压人。 (16)拟于人君:比得上国君。
拟:比拟。译文 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赵国人,靠冶铁致富。
秦国击败赵国时,迁徙卓氏,卓氏被虏掠,只有他们夫妻二人推着车子,去往迁徙地方。其他同时被迁徙的人,稍有多余钱财,便争着送给主事的官吏,央求迁徙到近处,近处是在葭萌县。
只有卓氏说:“葭萌地方狭小,土地瘠薄,我听说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里长着大芋头,形状象蹲伏的鸱鸟,人到死也不会挨饿。那里的百姓善于交易,容易做买卖。”
于是就要求迁到远处,结果被迁移到临邛,他非常高兴,就在有铁矿的山里熔铁铸械,用心筹划计算,财势压倒滇蜀地区的居民,以至富有到奴仆多达一千人。他在田园水池尽享射猎游玩之乐,可以比得上国君。
是这个吗?您好有不明白的地方请追问,。谢谢! 祝你学习进步。
2 谁有《蜀卓氏》的翻译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1)。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2),独夫妻推辇(3),行诣迁处(4)。诸迁虏少有余财(5),争与吏(6),求近处(7),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8)。吾闻汶山之下(9),沃野,下有蹲鸱(10),至死不饥。民工于市(11),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12),大喜,即铁山鼓铸(13),运筹策(14),倾滇蜀之民(15),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16)。
注释
(1)用铁冶富:以冶铁致富。
(2)见:被。虏略:即“虏掠”。指秦灭六国时,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移民,掳其财富。
(3)辇:用人拉挽的车子。
(4)诣[yì,艺]:到……去。
(5)诸迁虏:指那些被迁徙的人。少有:稍许有。
(6)争与吏:争相送给负责的官吏。
(7)处[chǔ,楚]:居住。
(8)狭薄:地方狭小,土地贫瘠。
(9)汶[mín,民]山:即“岷山”。
(10)蹲鸱:大芋头,因状似蹲伏的鸱鸟得名。
(11)工于市:善于交易。工:善于,擅长。市:交易。
(12)致之临邛[qióng,穷]:指远迁到临邛。
(13)鼓铸:熔金属以铸器械或钱币。
(14)运筹策:分析、研究和策划。
(15)倾:超过,指财势压人。
(16)拟于人君:比得上国君。拟:比拟。
译文
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赵国人,靠冶铁致富。秦国击败赵国时,迁徙卓氏,卓氏被虏掠,只有他们夫妻二人推着车子,去往迁徙地方。其他同时被迁徙的人,稍有多余钱财,便争着送给主事的官吏,央求迁徙到近处,近处是在葭萌县。只有卓氏说:“葭萌地方狭小,土地瘠薄,我听说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里长着大芋头,形状象蹲伏的鸱鸟,人到死也不会挨饿。那里的百姓善于交易,容易做买卖。”于是就要求迁到远处,结果被迁移到临邛,他非常高兴,就在有铁矿的山里熔铁铸械,用心筹划计算,财势压倒滇蜀地区的居民,以至富有到奴仆多达一千人。他在田园水池尽享射猎游玩之乐,可以比得上国君。
是这个吗?
您好有不明白的地方请追问,。谢谢! 祝你学习进步
3 文言文翻译《杨卓传》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任吏部主事。过了一年,迁任广东行省员外郎。
农家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伐木士兵,想的混乱。妻子不同意,被杀。
官府拷问同服役士兵二十人,都服罪。卓说:“士卒人多,必然善恶现象,可以全部抵罪吗?”列二十人庭下,仔细看了许久,指两个士兵说:“杀人者,你的!”两个死大吃一惊,认罪。
因事获罪贬谪凤阳种田,又起用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夺田地的人,多年来不决,卓到,垂泪开导,于是停止争执。
杨卓精于吏事,属吏不能欺骗。而社会公正,百姓心悦诚服呢。
4碰上刘备去世,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到吴国,诸葛亮让邓芝谈完主要事情后可以请求放还张裔张裔到吴国几年,被流放隐居,孙权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所以就答应邓芝放还张裔张裔临走前,孙权招他见面,问他说:“蜀国卓氏的寡妇,竟和司马相如私奔,贵国的风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张裔回答说:“我认为卓氏的寡妇,还是比朱买臣的妻子贤慧”孙权又问他:“你回去后,必然要为蜀国效力,再也不会象农民那样呆在小巷里,那么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张裔又回答说:“我负罪回国,将由朝廷安排我的命运如果能够侥幸保住脑袋,那么我五十八岁以前是父母给的生命,从今往后是大王您赏赐的生命”孙权谈笑风生,有器重张裔才能的表示张裔出了孙权宫门后,十分后悔自己没能装傻,便迅速上船,加倍快行孙权果然派人追他,张裔已经进入永安界几十里,追的人已经追不上了。
5 文言文翻译《刘珙字共父》刘珙字共父。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秦桧死后,刘珙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金人侵犯边界,宋军战败,诏令檄文多出自刘珙之手,语气激昂壮烈,听到的人都流泪。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等到诏令发出,是派杨存中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并议论说不能这样。皇上发怒,命令再次发下,宰相召见刘珙说:“再进言就会连累张公。”刘珙说:“我是为国家着想,哪里有闲空为张公策划。”坚持上奏和最初一样,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止。
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几十个州动荡不安。刘珙上奏说:“大象用于郊礼祭祀,不见于经书。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湖北有茶盗几千人入境,守卫的官吏把这事报告朝廷,刘珙说:“这些人不是拼命的贼寇,对他们宽松他们就会分散各自求生存,对他们逼得紧他们就会聚集反抗至死。”贴出榜文晓谕他们悔过自新,宣称军队就要来了,命令所属州县准备几千人吃的食物,盗贼果然散去,那些留下来的没有多少人。刘珙于是发兵,告诫部下说:“盗贼来了不要急于作战,盗贼退走时不要穷追不舍,那些不肯退走的才予以打击罢了。”盗贼的士气更加松弛,于是仅一次战斗就击败了他们,全部生擒而归,杀掉为首作恶的几十人,其余的都列入军籍。
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夏粮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税十六万六千斛。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米三百万斛。从各衙门借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开始于当年九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进为观文殿学士,生了病,请求退休。病重时,起草遗奏说:“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所说的话都是以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而遗憾。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他喜欢接受直率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6 查文言文,明史杨卓传译文明史·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十八·杨卓传 原文 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吏部主事。逾年,迁广东行省员外郎。
田家妇独行山中,遇伐木卒,欲乱之。妇不从,被杀。
官拷同役卒二十人,皆引服。卓曰:“卒人众,必善恶异也,可尽抵罪乎?”列二十人庭下,熟视久之,指两卒曰:“杀人者,汝也!”两卒大惊,服罪。
坐事谪田凤阳,复起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田者,累岁不决,卓至,垂涕开谕,遂罢争。
卓精吏事,吏不能欺。而治平恕,民悦服焉。
病免,卒。译文 杨卓,字自立,是泰和县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2)考中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的官职。过了一年以后,升任广东省员外郎。
有一个农村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了进山伐木的士卒,想要 她。那妇人不从,被(士卒)杀死。
当地官员拷打了二十名跟那位士卒共同参与此事的士卒,(它们)全都服罪。杨卓说:“这么多士卒,一定有善有恶,怎么能全都收到惩罚呢?”(于是)让二十名士卒在庭院中站好,(他)仔细地看了他们很久,(最后)指着其中的两名士卒说:“杀人的是你们!”两个小卒大惊,就认罪了。
后来杨卓因事获罪被贬到凤阳,后来又被起用做杭州通判。当地有兄弟因田地而产生诉讼,多年来都没有判决,杨卓到任后,流着泪开导他们,于是他们放弃了诉讼。
杨卓精于做官之事,小吏们都不敢欺瞒他。而他为政公正宽仁,老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
后来因为病重而免职,(不久)去世了。注释1、同役:共事。
谓一同参战。这里指共同参与此事。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2、引服:亦作“引伏”。
认罪,服罪。《魏书·樊子鹄传》:“太山太守彭穆参候失仪,子鹄责让穆,并数其罪状,穆皆引伏。”
《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掠治日急,垂愍之,私使人谓段氏曰:‘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置对,无一语罣人,惟自引伏。”
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有富室某并其乡某甲田产,诬以人命,甲不胜拷掠,自引服。”3、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吕氏春秋·直谏》:“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也。”
《史记·高祖本纪》:“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司马贞索隐:“抵,当也。
谓使各当其罪。”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
《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始吾谓世间贪官污吏受财曲法,富者纳贿而得全,贫者无赀而抵罪,岂意冥府乃更甚焉!”许地山《凶手》第二幕:“杀人的事是小人干的,与小人之兄孙荣无涉,情愿自首抵罪。”4、服罪:承认罪责。
《荀子·君子》:“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请。”《史记·三王世家》:“于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唐韩愈《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人立而拱,非禽兽之事;革而从人,且服罪也。”《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看见众喽啰中,陈名亦在其内,叫出问道:‘昨夜来盗马的就是你么?’陈名叩头服罪。”
5、坐事:因事获罪。《汉书·儒林传·梁丘贺》:“贺时为都司空令,坐事,论免为庶人。”
《周书·皇后传·宣帝朱皇后》:“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吴人也。其家坐事,没入东宫。”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禨祥·并蒂瓜》:“产瓜未几,兄弟坐事并斩于市。”6、开谕:亦作“开喻”。
启发解说;劝告。《三国志·蜀志·吕乂传》:“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乂到宫,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诸王有疾,上辄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形忧于色,左右或开谕进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
手足不理,吾身废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樊入室,开谕万端,女终不听。”
7、平恕:持平宽仁。《北史·赵绰传》:“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明方孝孺《杜推官赞》:“性刚严,而治狱平恕。”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惟有李勉与他尉不同,专尚平恕,一切惨酷之刑,置而不用。”8、悦服:亦作“悦伏”。
心悦诚服。《书·武成》:“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孔颖达疏:“悦是欢喜,服谓听从。”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戢御严明,鸡犬无挠,军庶悦伏。”《明史·陶安传》:“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章太炎的晚年虽然不一定为鲁迅所悦服,但早年的革命精神和治学态度,无疑是给了 鲁迅 以深厚的影响的。”9、病免:以病免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汉书·扬雄传赞》:“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寻授苏州刺史,一年,即病免归;授刑部侍郎,不久,又病免归;除河南尹,三年,又病免归。”。
7 三国志蜀书 十一卷翻译三国志蜀书 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 原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
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
先 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 攻峻,且一年,不能下。
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
在 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爵。”
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行主末年为太子舍人。
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
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 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
后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又转护军,统事如前。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 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
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
是岁,蜀并于 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
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
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 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刘干,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
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 盐府如故。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 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
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
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
蜀既平,以朗为巴 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徒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
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 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称。自去长史,优游 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
上 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
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
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
迁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 害。
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
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里敏捷,是中夏钟元常之伦也。
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 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
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 开。先主以裔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着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 郡。
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
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徒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
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 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为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
权又谓裔曰:“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子闾里也,将何以 报我?”裔对曰:“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
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
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
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 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客,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 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
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
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 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
8 《萧何任氏》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冯梦龙 原文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宣曲任氏,其先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豪杰争取金玉,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
[冯述评] 二人之智无大小,易地皆然也。 又蜀卓氏,其先赵人,用铁冶富。
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诸迁虏少用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冯注:芋也],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贸易,富至敌国。
其识亦有过人者。 译文 汉高祖刘邦攻下咸阳城后,很多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到储藏金银财宝的府库之中抢夺财物,唯独丞相萧何先去收集秦朝丞相与御史等留存的律令图书,加以妥善保存。
后来刘邦之所以能详知天下要塞之地、各地户口的多少、势力的强弱、人民的疾苦,都是靠着萧何所收集的秦朝图书的功劳。 宣曲任氏,其先人是看管仓库的小吏。
秦朝败亡之后,一般的豪杰之士都争相夺取金银宝物,只有任氏一家在地窖中储存了很多的粮食。 后来楚汉长期对峙于荥阳,人民无法耕种,米价涨到一万钱一石,于是很多人原先劫得的金银财宝又都变成了任氏的财产。
评译 这两个人的才智不分高下,如果易地而处,结果也是一样的。 又如四川卓氏,其先人是赵国人,从事冶铁以致豪富。
秦灭赵之后,要将卓氏迁到蜀地去,于是夫妻俩推着车子一路前行。所有被迫迁徙的家族,几乎都争相用本已极少的一些多余财物贿赂官吏,希望可以让他们就近在葭萌县定居。
只有卓氏说:“葭萌土地狭窄贫瘠,谋生不易。我听说岷山下有一块肥沃的平原,当地的大芋头长得很好,那儿的人终生不会挨饿,而且那里的人善于织造布匹,生意也好做,是一个很好的谋生之地。”
于是他主动要求迁到比较远些的临邛县。卓氏在铁山之下采矿炼铁,经营贸易,终至富可敌国。
这样的见识也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啊。 注释 ①沛公至咸阳:汉高祖刘邦在秦末起兵于沛县,自立为沛公。
咸阳为秦都城,刘邦攻入咸阳,秦遂灭。 ②塞:关塞。
③米石至万:米价涨到一石万钱。 ④葭萌:在今四川剑阁东北,为关中入川的必经之路。
⑤蹲鸱:大芋头,形状像鸱鸟蹲立,因而得名。 ⑥临邛:今成都邛崃。
⑦敌国:比得上一个国家。
请问在赵家谱里面 湖北武汉 属哪一支啊 我家江夏区金口镇 谢谢!
本文2023-10-31 02:34: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