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辈分口诀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谢家辈分口诀是什么?,第1张

谢家辈分口诀是如下:

1、福建邵武谢氏字辈:士尚崇先志,明英敬祖扬,诗书言宝泽,忠义友文芳。

2、湖南澧县谢氏字辈:合立新派:上绍祖先志,代承圣朝光,家传正学体,盈庭庆隆昌。

3、湖南宁新谢氏字辈:光昌兴宗德富贵古流传。

4、湖北武汉谢氏字辈:贵启东朝,君臣春永;支致仕亭,道德仁文;洪华玉印,正大光明。

5、广东新会贤溪谢氏字辈:孔兴圣裔,周国贤相,芝兰玉树,奕世荣昌。

陈留郡:秦代置郡,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镇)。陈郡:秦置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冯翊郡:汉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地区。

「谢」源出

谢姓起源: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三、他姓。该姓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迁徙分布

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人一部迁到淮河上、中游一带,后又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亡后,谢姓一部南迁潇水流域,一部入重庆涪陵。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后裔谢嫁女于孙权,使自己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而中原的谢缵与其子孙均显贵于曹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代表的谢姓人(谢缵后裔)从北方渡江南下,东山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子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担任会稽郯县令而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支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以谢安、谢石、谢玄、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一支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又有谢姓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带。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一带进一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谢衡后人中还有一支迁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山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时,南方各省的谢姓人,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方,并诞生了许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文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之子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谢姓入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人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广东南海丹山的`谢姓迁美国旧金山,至此,谢姓人广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二。

堂号

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东山堂: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此外,谢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哲经堂”、“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老堂”、“起风堂”、“乌衣堂”、“宣城堂”、“威怀堂”、“安晋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陈留堂”、“式南堂”等。

谢姓宗祠通用对联

〖谢姓宗祠门楣题辞〗

〖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系承申伯;源出洛邑。——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周宣王时,为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庭生玉树;世济凤毛。——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晋名将谢玄,下联典指南朝齐阳夏人谢超宗,。

乌衣望族;凤羽名流。——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乌衣在江苏省江宁东南,南朝宋谢弦微等望族居乌衣巷。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陈郡夏阳人。好学有文辞,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程门道学;江左风流。——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弟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托佣复仇;蔽障解围。——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谢小娥,改男装托佣仇家,手刃仇人,报杀父杀夫之仇。下联典指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为小叔解围。

忠义两尽;节孝双全。——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拒仕元,绝食而死。下联典指清谢万程,家贫不能葬父,妻卖身葬翁,郡丞感其孝,县旌“节孝双全”。

南邦世泽;东晋家乡。——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广东省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谢氏祠堂联。

东山世第;西晋家风。——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谢氏宗祠东山堂通用堂联。

〖谢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淝水震北寇;宣城惊南文。——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村谢氏宗祠联。

决心扶世运;翘首望神州。——谢觉哉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谢觉哉诗句联。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谢晋元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谢晋元自题联。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谢琬莹撰谢姓宗祠通用联,当代女作家谢琬莹(冰心)自题厅堂联。

〖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治法轻能退谷;文章美若叠山。——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教谕谢金銮。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谢枋得。

〖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西堂自夸夫奇梦;东山系望于苍生。——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晋政治家谢安,下联典指南朝宋·谢灵运。

东山丝竹陶情早;春草池塘得句新。——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龙烟缥缈乌衣室;凤烛辉煌宝树堂。——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江左称风流宰相;程门重道学先生。——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代宰相谢安,下联典指北宋学者谢良佐。

相业古今三太傅;家声吴越一东山。——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曹子有才称八斗;仓师无字不千斤。——江绶珊撰谢姓宗祠通用联,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明代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凤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托佣诛盗,群仰勇娥。——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谢道韫。下联典指唐谢小娥。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悬旌唐县,节孝双奇。——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下联典指清谢万程。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谢灵运(385-433)。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参见上《谢姓宗祠门楣题辞·注释》)。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谢康撰谢姓宗祠通用联,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阳夏人。少有重名,征辟皆不就,隐居东山,年四十余,始出为桓州司马。淝水之战任征讨大都督,克敌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赠太傅,故世称谢太傅。

谢玄:(343~388)东晋名将,谢安侄子,阳夏人,字幼度,具经国才略,以精锐八千,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于淝水,拜前将军,封康乐县公,卒谥献武。

谢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山阴,生子衡,官为国子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山(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山一脉之始祖,其后人遂有会稽郡之称。

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陈郡阳夏人,东晋名臣,曾从后赵国夺得玉玺,政绩卓著。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六法”,成为后世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遵循的法则。

谢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长溪(今属福建省福安)人,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和散文家。著有《唏发集》、《天地间集》等。

谢迁: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贤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著有《归田稿》。

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学士谢迁(谢阁老)的仲子。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举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尚书。

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山东省临清人,明代文学家、诗人、诗论家,为“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诗话》等。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省)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易、书、诗三传行于世,并著诗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传,明代辑有《叠山集》五集,现存于弋阳县图书馆。著有《文章轨范》、《叠山集》等。

谢婉莹:笔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作家,福建省长乐人,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酉山卯兼辛乙风水好案例

杨救贫高徒刘江东风水传承脉络小述

得到杨筠松宗师堪舆技术传承的几大徒弟有:曾文讪(首徒)、廖瑀、范越风、厉伯绍、刘淼、叶七(挑夫)、邵庭监及刘江东(二,亦是关门,现在说起杨公及其风水传人,很多风水爱好者甚至业内人士,只知有三僚村的曾、廖两家,而作为杨公风水在传承和发展上做出较大贡献的杨公嫡传刘江东,竟然少有人清楚,或者知道其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本文从刘江东的生平及其对杨公风水的实践与传承发展的研究,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杨公风水传承的脉络以及刘江东对杨公风水传承发展的贡献。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不象曾派、廖派仅传本家风水绝诀!

据明嘉靖 15 年(西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杨筠松为避黄巢之乱来到虔州(赣州),以地理(堪舆、风水)术行于世,创立了形势派风水,一生扶贫济困,匡扶正义,在还流传着许多 他的故事,被世人称为杨救贫,授于都曾文辿、刘江东二徒。曾、刘二人为杨公风水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很多风水爱好者甚至业内人士,对刘江东也不甚了解。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堪舆书籍,对刘江东的生平以及在杨公风水的传承与发展上,做了一些整理和分析,因年代久远,史料不足,只是一些粗浅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在传承及理论上的传承发展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的研讨。本文只是给人们了解一代风水刘江东一些参考,同时为人们研究杨公风水的传承发展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刘江东生平

刘江东,字渊则,名子升,别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术精堪舆,世称见道先生。生于大唐中和四年甲辰二月初五(西元884年),殁于北宋开宝五年壬申十一月(972年),享年89岁,卜居上老(于都县葛坳乡上脑村,今为曾子村)。据《于都上溪刘氏家谱•刘江东行记》载:“公乃大学士刘韶之后,上世有知虔州者,因家焉。居于都上老。厥祖为卢王参政,因此遇杨公,遂使公授术焉。晚号白头。异处人调市域曰:刘添碗,盖指漆碗上老家话也”。又据《雩都县志》(清同治版)载:“刘江东,上牢人,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辿师之,得其术。江东不著文字仅留口诀,执简握要,其子孙传之”。刘江东是杨筠松的主要传人和杨公堪舆理论实践的主要记录者之一,授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为杨公风水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有《经》、《怀玉经》、《海底眼》等行世。

刘江东葬于都葛坳上脑常树庵(今曾子村红星组)东南天字岭半山腰上,今墓尚在。呈望江虎形,王字穴,与其父同葬,墓于1981年重修。

二、刘江东的风水著作及实践

(一)风水著作

据《地理正宗》(堪舆部名流列传•附录)载:刘白头,唐代,著《海底眼》;刘见道,宋代,名渊则,字叔云,云(雩)都人,著有《乘生秘宝经》。⑴

据《人子须知》载:《海底眼》刘白头著。⑵

据《雩都上溪刘氏家谱》(道光十三年七修家谱)中收录了刘江东所著《经》,其中《经序》载:“杨夫子,讳益,字筠松,别号长茂山左,窦州人,唐太和甲寅(834年)三月初八生。……天佑三年(906年)九月寿七十有三。吁九卷青囊从此失矣。幸余时为卢王参军,同邑人曾文辿从游其门,稍得青囊口诀,余特著之,於书曰:天宝至宝家宝,名为,更有《怀玉经》、《海底眼》,以为传家口诀云尔” 。“江东谨将口传十二倒杖作十二落头撰成歌诀曰……以为传家之秘”,“《乘生秘宝经》系至宝经传,雩都见道刘渊则著”。刘江东的后人根据江东口传口诀编著了《刘公葬法》之天宝经葬法。从以上可见,刘江东著有《经》、《怀玉经》、《海底眼》。

又据《人子须知》中载:“《经》珏谢子逸著”;⑶《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中《堪舆部名流列传》也载:“谢子逸,宋代,著有《经》;谢和卿,宋代人,字钰,号玉元子,与刘见道同时,著有《神宝》、《天玉》二经”。⑷从上可知,谢子逸、谢和卿实为同一人,所著《经》与刘江东所著《经》只是同名而已。

(二)风水实践

刘江东从十多岁拜于杨筠松门下,一生从事堪舆术达七十多年,经历唐朝、五代和宋朝,所以书中记载刘江东是唐代或宋代风水师。从事风水实践之久,而跨历史朝代之多,这在堪舆史上实属罕见。而且刘江东一生所用字、号、别称又多,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的《堪舆部名流列传》中记载:“刘白头,唐代,著《海底眼》;刘七碗,宋代地理家,会昌人,号江东;刘见道,宋代,名渊则,字叔云,云(雩)都人,著有《乘生秘宝经》”,⑼对此可见一斑,在同一著作同一章节中把一个刘江东变成了三个不同的人。刘江东在长期的风水实践中,坚持杨公风水的传承与发展,他所著的《经序》中载:“杨夫子,讳益,字筠松,别号长茂山左,窦州人,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生。……天佑三年九月寿七十有三。吁九卷青囊从此失矣。幸余时为卢王参军,同邑人曾文辿从游其门,稍得青囊口诀,余特著之,於书曰:天宝至宝家宝,名为,更有《怀玉经》、《海底眼》,以为传家口诀云尔”。“江东谨将口传十二倒杖作十二落头撰成歌诀曰……以为传家之秘”。可见,虽然杨筠松的九卷青囊已失,刘江东将杨筠松口传十二倒杖作十二落头撰成歌诀,以为传家之秘传承下去;而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发展杨公风水,著书立说,对形势派风水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明代王袆(1322—1374)的《青岩丛录》说:“后世言地理之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伋乃大行。……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辿,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学盛行于今,大江南北,无不遵之”。宋代地理术已经形成理气与形势二派,其中形势派,因此派主要人物都是江西人,所以又叫江西之法。在《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的《堪舆部名流列传》中所列的堪舆名人,宋代的有一半以上都是刘江东所传一脉。据明嘉靖庚戌张经撰《玉髓序》中载:“至晋郭景纯遂得而祖述焉,斯乃相地攸宗。自余、天乙、玄树、赤霆,非不并列错陈,有裨地理。而近世惟以杨筠松之《画荚图》、刘江东之《金函经》(实为刘江东女婿谭文谟十八世孙谭仲简所著)为准。”⑽可见,刘江东及其一脉对杨公(形势派)风水传承发展的贡献。但刘江东一脉传承至明代几经失传,加上刘江东一生所用字、号、别称又多,到明代真正了解刘江东的不多见,从明代王袆所著《青岩丛录》就可知王袆也不了解刘江东,其实至今也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刘江东其人。

当时,刘江东主要是在赣州及周边的福建汀州、广东梅州从事堪舆术,刘江东和其师傅杨救贫一样,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也是一位有色彩的人物。在寻乌老县城石溪堡北边的山坡上有一座江东,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该还是寻乌八景之一的“江东晓钟”,到1966年江东被拆建党校,现在寻乌县城还有一条江东路。⑾据《于都上溪刘氏家谱•刘江东行记》载:“公之术甚精,家富而所行不远。惟福汀州而已。”刘江东虽所行不远,但他从事堪舆术达七十多年,也留下许多风水作品。如今多散见于姓氏族谱和各地的故事之中。

刘江东选址布局澄江村。据《千年古村澄江》记载:“谭文谟归隐后,于西元930年前后,其岳父刘江东为其卜居在澄江开基建村。距今约1080年。⑿谭文谟之第九代孙谭文景生于宋真宗咸平五年二月三日(西元1002年),文武全才,授宋仁宗朝都指挥使,出镇汉阳府(1023年-1056年)因其精通祖传堪舆秘笈,识得澄江为,卸任后,于西元1060年前后回迁到故乡澄江村居住。距今950年。⒀澄江村以澄溪河水清澄而得名。这里不仅风景优美,环境更是自然天成。不仅来龙龙势活跃地属真龙正结,开帐后的龙穴亦结成阳宅之平阳局,地势坐西朝东,堂局宽阔明朗,砂护案朝齐备,且明堂四周山势自然形成有似城廊般四围紧密,水势由左流入过明向右九曲而去,天门有开且地户不见出口,江水清澈缓慢而流,风气聚,四季如春,实属难得的。”⒁澄江村首建于后唐时期,次建于北宋仁宗时期,兴于宋元明清四朝数百年间。历经数朝发展,数百年间人丁人才辈出。澄江村至今繁衍人丁十数万之从散居国内外,历代裔孙官贵无数,营商致富亦不在少数。今澄江村已成为江西省首屈一指的风水名村。

选址上老刘氏宗祠。上老刘氏宗祠座落在今于都葛垇乡上脑圩,据《刘氏家谱》载其形势云“来字岺,脚踏湖。左边左旗山,右边旗山面。七星过塅腰带水,前面公案桌,后面笔架山。” 相传为刘江东卜居上老后选址。在上脑村还流传杨救贫为刘江东选墓穴而考验刘江东的故事,今墓尚存。现为刘江东与其的合葬墓,在于都上脑村西南天字岭半山腰,碑文:“彭城刘氏,生殁于载谱,本处尚书庵屋背,巽山乾兼辰戌向,吉度分金。七世祖考刘公川鲁老府君、八世祖考刘公江东老府君之墓,一九八一年重修”。

刘姓风水传人(不一定是刘江东先师直系脉络传人):

1,唐宋元朝:谭文谟(刘江东女婿)、刘谦(江东(五世)孙)、谭仲简()、刘秉忠(元朝国师)、刘福通(元未)、(明代)、刘云正、、刘云峰、刘云岫

2,清代及:刘耀川(清代)、(清中)、刘月泉、、刘潜、刘若谷(清初,广东阳春市三甲镇刘氏宗祠)《地理千金赋》、刘一明、刘沅、刘家好(不过五)、刘文澜、刘礼让(清未)、刘留地、刘子华、刘舫、刘训升、

3,近现代及现代有:刘大均、刘广斌、(第22代孙)、刘传山、刘凤鸣、刘东泉(李定信高足)、刘乃华、刘国胜(刘江东一脉37代传人)、李唯弘(38代传人)、戴贵忱(刘江东一脉第38代传人)、刘文飞等笨军 络红人。

堪舆传承脉络小理:

(一)总脉线汇总:杨公筠松传曾文遄/刘江东/胡矮/李子华-刘颖(刘江东次子)-刘性存-刘隆——深——乐玄——渊——德真——均玉——均宝——时习——信叔——厚峰——云岫——世仁——世良——宗题(显)——敏政——岐山——伯巍刘忠-刘长庚--刘汉明-刘水源/吴星亭-刘兴旺/刘舫–刘铁炉/刘励生(迁台)-刘礼让-刘江锡/江晃-刘鸿基

(二)谭家脉络传承:杨公筠松传曾文遄/刘江东-谭文谟-谭昭-谭师渊-谭憀轩-谭玉山-谭浚川-谭遁庵-谭辉山-谭碧涧-谭文景-谭山泉-谭江叔-谭勒山-谭铁山-谭辰峰-谭德新(辛)-谭以信-敦素(谭宽,18代)-(表侄)

(三)脉络传承:田-刘琏(长子)刘璟-刘廌-刘瑜-刘世延- 刘荩臣-刘孔昭—–

(四)刘励生传承脉络:刘江东真传一脉-刘长庚--刘汉明-刘水源-刘兴旺/刘舫-刘铁炉/刘励生(迁台)-刘礼让-刘江锡/江晃-刘鸿基-刘润才。

刘江东先师作品:

1.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谭氏宗祠:澄江村初起是由唐末风水名师、中国风水文化创始人杨筠松之高徒刘江东,为其女婿谭文谟所选址布局的,

2.刘氏祖地:喝形梅花落地”乌县菖蒲乡水晶寨的

3.墓(墓):寻乌县东江源头三洞村的髻坑。

4.孙誗(chán)儿子孙实夫妇合葬墓(喝形美女照镜):来龙马驾山,艮龙正针过脉,寅兼艮(微兼,59度左右)入首。数据:坐子山午向兼癸丁(4度左右),原左侧大河水前当堂,左边来水卯兼乙,水口丁兼午。

5.赣南刘氏宗祠:该祠在左乾水(元辰水)与正前方甲水(支水),合丁方。若考虑堂局端正立向的话,水该出丙方水局水口,但墓库水上堂为败局,刘公巧妙地立庚山甲向兼寅申,变水出丁方之木局,收生(乾水)旺(甲水)上堂,此祠堂刘氏几百年人丁兴盛,官富不断。

6.刘江东墓:葬于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上脑书庵(今曾子村红星组)东南天字岭半山腰上,今墓尚在。饿虎望江王字穴形,王字穴,与其父同葬,墓于1981年重修。理气分析: 入首来辰龙(周天125度),立巽山乾向兼辰戌,(周天134度),右前子兼壬水来(周天355度),左前出戍兼辛口(周天295度)。

7.梅州富豪一世祖祖坟:“饿猪拱兜”,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白渡嵩山溪口是兼卦的北斗七星打劫:据曾氏家谱与碑文字,此坟乃是明朝刘江东后裔所建,丑龙入首,祖坟立壬山兼亥坐室宿5度中,现在为亥山兼壬坐室宿7度。:左边辰水来,内水又出辰囗

8.广东省梅县径义的山之:刘江东的最后30余年是在广东梅州地区度过的,最后老死在丰顺境内(径义)的“”。

9.丰顺建桥张氏祖祠:开族地“坐莲”形,辰山兼乙,水走戌乾亥。

10.广东丰顺“张氏围”:总祠立酉山卯向兼庚甲,丁酉丁卯分金。大河从坤方流入此镇,绕“张氏围”北门而过,向乙辰方。“张氏围”有东南西北四门,里面有总祠和各房份的大厅。西门立卯山酉兼甲庚,丁卯丁酉分金;东门立的是酉山卯兼辛乙,辛酉分金;北门立巳山亥向,朝逆水;南门立子山午向兼壬丙,丙子分金。

风水古村澄江村与刘江东渊源

地址: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地处江西省东南部属于于都县境北边,北近宁都县交界处西依兴国县境东靠瑞金。澄江村于2006年被赣州市文化局公布为之一批“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古迹”(于都县唯一入选的村庄)。

澄江村初起是由杨筠松之高徒刘江东,为其女婿谭文谟所选址布局的,也是谭文谟家族的起基繁兴之地。历经数朝发展,数百年间人丁人才辈出。今澄江村已成为江西省首屈一指的风水名村。

近年来海内外风水研究者前来此地就是考察风水刘江东所选址并规划布局的风水名村。

据考证,澄江村的开山祖是谭氏家族。谭氏本为姬姓始于周朝。传至第十七代孙谭文英时,乃迁徒湖南定居,再至南朝宋元嘉末年时,其裔孙谭衍昌科中元嘉末年进士官任都蔚,后因暗留妃子于家中而获罪出贬于江西抚州,后便定居于抚州谭坊。至唐宠宗元和年间谭衍昌第十六代孙谭寅郎阶其儿子谭全播再由抚州至宁都的斫柴岗。

谭全播于唐僖宗朝科中进士官至太蔚封金紫光禄大夫,后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受后梁帝赐封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居于赣州城内。延至次子谭文谟因袭其爵位又续住於赣州城内。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入侵长安城时,当时在唐都长安城任职金紫光禄大夫的杨筠松亦随军出城南逃。半路中结识时任武昌太守的廖銮,他也因黄巢之乱而想回乡避难,因同朝为官而相谈,又两人皆为故话语投机而后相偕同行。及至江西廖銮家乡时,因受廖銮极力慰留又见廖銮家乡属地风水及佳,遂暂借居于廖銮宅内。

黄巢之乱中有一洛口镇镇人氏名卢光稠,因一心保卫乡人遂偕其表兄谭全播防卫军据赣称王,廖銮有一族亲名廖爽便任职于卢光稠军中任一武将后升任刺史,卢光稠因听得廖爽提及族亲廖銮之名便前往廖銮家拜会,而同时认识与廖銮同座的杨筠松。

唐僖宗咸通十五年(874年),卢光稠卢卓死亡,卢光稠便前往廖銮家礼聘杨筠松为其卜葬于八都球田岗之坳塘,又名长岭里的旗形山的旗尾穴内墓坐酉向卯,葬后数月卢光稠因受旗形之火山快速之力量,即升节度使加平章统行事之爵位。事过六年后的唐广明元年(880年)时,卢光稠母亲曾氏过世,卢光稠又礼聘杨筠松前往卜葬于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龙马形的钳穴内,墓坐辛向乙,此墓更使卢光稠子孙发官贵十数代而不随。卢光稠本人从此更加声势日旺,不但拥兵数万且威镇赣州主政长达26年之久。

卢光稠母亲曾氏外家有一名为曾文辿的人是卢光稠表弟,就在卢光稠内任职参军,见杨筠松之堪舆术如此专精便偕其大哥曾文遄及其三弟曾文迪等,同拜在杨筠松门下学习堪舆秘旨,同时谭全播次子谭文谟之岳丈刘江东,闻讯后也经谭文谟介绍而拜进杨筠松门下学习堪舆精术。而后谭全播便聘请杨筠松前往堪查其祖坟,经杨筠松堪查谭全播各门祖坟后发现谭全播祖父及的坟墓皆稍有缺失,遂央求杨筠松为其祖父谭胡的骨骸改葬于葛坳乡的连狸吐舌形穴内,又将其谭寅郎骨骸改葬于光化里表富塘的中元夫子嵊穴内。此后谭全播便于乾化二年(912年)受后梁帝赐封为虔州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从此执政虔州长达七年,直至85岁死亡为止。

全播死谭文谟接掌职位,执政虔州而续居住于赣州城内。谭文谟因娶刘江东之女刘氏为妻因而得到刘江东传授堪舆秘笈,而后自行卜居于潭布,后又三坳之石桥头,时岳父刘江东前往堪查后因觉不甚理想,便出面为其女婿谭文谟寻得澄江之而再次迁徒澄江定居。自此谭氏一门开使人丁大旺,后因人口众多便有裔孙外迁散居各地,有的迁回原居地石桥头,有的迁至异邑,数代间开枝散叶繁茂无数,同时官贵无数富商亦分布于各地。

谭文景为谭文谟第九世孙,原出生于宁都石上乡斫柴岗,于宋代时官任都指挥使出镇于汉阳,于宋仁宗时辞官还归故里,谭文景因亦习得先祖谭文谟延传下来的堪舆秘旨精华,故当回祖居地澄江堪查后发现澄江确是一块非常难得的,便回迁澄江祖地开基发展。

谭氏一族代代有人继习堪舆术,除偶有为人扦葬外,还常有外人求教但皆疑于祖传之规而不予授教。直至渊传至第裔孙谭举宽时已近元朝末年,谭举宽虽学得一身天象堪舆及卜巫之精华,但疑于世局不稳致并未外出发展而隐于澄江潜修。平日除偶于受乡人之邀而外出为人卜葬外,余时皆留于澄江过着诗书写作平静的日子。

直至谭举宽年老时适有其表侄婿刘基前来求教,此时的谭举宽正因其子并未继其志而学习堪舆术,而孙辈又年纪尚幼正恐于此术失传之际,适有刘基前来求教,谭举宽心想,刘基虽为外人但亦为其表侄的女婿,虽为姻亲的晚辈,但也可论为亲人。又见刘基之长相骨架贵气甚重,且见刘基之个性颇为隐重谈吐也颇有内涵,于是谭举宽自渡如今而将祖传之堪舆功夫传予刘基相信祖灵必能谅查才对的,便收刘基为徒并将其先祖所留之堪舆正宗之观龙查脉及点穴之法尽授予刘基。

参考文献:

1、《雩都上溪刘氏家谱》(道光十三年七修家谱)

2、 澄江《谭氏首联族谱》、四川《谭氏家谱》

3、(同治版)《雩都县志》

4、⑴、⑷、⑺、⑼、⒃、⒅周文静、王振驹、钟琳、李乃龙注译《地理正宗》,广西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560-563页

5、⑵、⑶徐善继、徐善述著《人子须知》中“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

6、⑽宋张洞玄撰、宋刘允中注释、宋蔡元定发挥,《玉髓》,

7、⒆ :赵九峰(清)、校注:赵梦麟(清)、整理:吾为,《地理五诀》,文库

8、⒄谭宽著《金函经》,

9、⑸曾祥裕著《黄陂: 风水廖瑀故里》一文, 风水宜人博客

10、⑹胡玉春著《中国风水文化地三僚》,赣新出内准字第0006313号,2008年9月之一版,第11页

11、⑻李定信著《四库堪舆类典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6页

12、⑿、⒀、⒁谭年清主编《千年古村澄江——人文景观辑》,赣新出内准字第0009096号,2013年之一版

13、⑾、⒂龚映华著《风水赣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之一版,第45-48页

(选自微信 “柚子郡”2022 -09-30,有删减;供稿;于都县志办)

以上就是与酉山卯兼辛乙风水好案例相关内容,是关于风水的分享。看完酉山卯向兼辛乙批解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赖宁

刘胡兰

王二小

林森火

少年小英雄小故事

少年英雄——谢荣策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担任茨榆坨村儿童团长。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尤其是东北各线进军更是神速,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12月18日,解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在小伙伴们的推选下当上了村儿童团长。

1948年春天,驻辽中一带的我人民解放军,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陆续开往前线。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带进行骚扰。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更加成熟起来。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谎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门。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唉呀?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抽一阵皮鞭。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以为荣策年纪小,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哪去了?”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敌人咆哮着:“来人,夹他手指头!”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荣策用尽全力反抗着。一会儿工夫,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敌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谢荣策,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着又是一阵皮鞭落在荣策身上。残暴的国民党骑兵团长见荣策不怯硬,便耍起软招。当天晚上,狡诈的副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笑脸,拍着荣策的肩膀说:“受苦了吧?小小的年纪应该放聪明点,干嘛要跟***跑呢?”荣策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是***救了我,我就要永远跟着***,死也不向你们投降。”

3月12日早晨,敌副官假惺惺地要请荣策吃饭,被荣策严词拒绝了。但敌人没有死心,晚上,他们把荣策带到团部,荣策虽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他仍坚强地挺着腰板走。一进屋,那个副官假献殷勤,对荣策说:“请坐!请坐!”荣策理也不理,怒目环视四周。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来到荣策面前,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这个小孩长得确实不错啊,这样吧,我看你年纪小,又聪明能干,以后就给我当个勤务兵吧。”荣策满腔怒火,他猛地闯到尚其悦跟前说:“呸!我是***儿童团长,死也不给国民党干事。你这个团长当不多久了!等我们大部队回来抓到你,我还要审讯你呢!”尚其悦的脸刷地变了,凶相毕露地尖叫着:“好厉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吗?”荣策正言厉色地回答:“为什么不想活?是你们不让我活!”尚其悦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地对士兵下令道:“把这个穷人头拉出去,枪毙!”

3月13日早晨,荣策见到了荣环哥说:“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诉我妈妈,不要难过,革命是胜利的。”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月13日,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

小宣传员——石宝芹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周银海,1933年生,江苏靖江侯河乡幸福村人。家境贫困,主要靠父母种地主的租田糊口,生活朝不保夕。幼小的周银海不得不帮大人干活,有时挖点野菜充饥。

1940年新四军东进,周银海的家乡获得解放,从而使他有机会入学读书,接受革命教育。1943年,乡里成立农抗会和儿童团,周银海高兴地报了名,成为一名儿童团员。从此,他白天上课,晚上到村头、路口站岗放哨,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一天傍晚,周银海扛着红缨枪在路口站岗,突然村外来了一人。此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腋下夹着一只小布包,像是教书先生。周银海想:“怎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于是便举起红缨枪,拦住来人要路条。那人见此情况,连忙掏出路条给周银海看。这时,乡农抗会吴会长正好路过此地,一看来人是县委的陈部长,两人不禁哈哈大笑。陈部长见周银海办事认真,表扬了他,并鼓励他好好学习,跟***干一辈子革命。从此,周银海在儿童团干得更出色了,不久当上了儿童团团长。此后,他经常带领儿童团员在村里唱歌、上操,在路口站岗、放哨,还多次配合民兵破路拆桥,常常受到区乡干部和村民的赞扬。

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在周银海的家乡展开。那里有8家大地主,都是远近闻名的吸血鬼,剥削农民心狠手毒。运动中,周银海带着儿童团员,配合民兵监视地主的行动。在一次斗争地主的大会上,他领着儿童团不时高呼口号,使斗争大会开得十分热烈。这年冬天,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国民党军队对靖江实行重点“清剿”。因为靖江是苏中解放区南部的“门户”,侯河区是靖江县的老解放区,迎祥乡又是靖江的土改实验乡,所以国民党反动派决心要将这里的***员和革命干部斩尽杀绝。

1947年1月18日清晨,国民党整编第四师对侯河地区进行“扫荡”。周银海发现敌情后,立即通知正在准提庵小学开会的乡干部,要他们迅速转移。为了掩护这些乡干部撤退,周银海挺身而出,将敌人引开,自己却英勇被捕。

敌人将周银海押进团部,逼他供出谁是***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坚定地说:“我不知道!”。敌营长命令士兵把周银海按倒跪在地上,一边压杠子,一边要周银海说出谁是***,直至把周银海压昏过去。敌人又舀来一盆冷水泼向周银海。周银海透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打死我,我还是不知道!”敌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银海绑在凳上,脚后跟下塞进一块块大砖,上到四块,他又一次晕厥过去。从上午直到深夜,敌人还在对这个钢铁般的少年不断用刑。在敌人的酷刑下,周银海一次次昏迷过去,但是始终没有屈服。。

第二天,敌人将全村乡亲集合在晒场上,把周银海带到人群面前,要他当场指认谁是***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环视四周,大声喊:“乡亲们,解放军一定会打败反动派!”敌人见无计可施,就放出狼犬,将周银海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咬下来……周银海始终没有屈服。敌人一无所获,就将周银海拖到晒场枪杀。刚满14周岁的周银海壮烈牺牲!

解放后,靖江文教科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儿童团长周银海》一文,以他的光辉事迹教育全县青少年。

苏北少年女英雄——马秀英

马秀英,1929年6月生。江苏淮安县石塘区南涧乡近采桥镇(今,淮安市朱桥镇洼圩村)人,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1945年10月16岁加入中国***。l946年2月担任石塘区黄卢(南)村妇女会长。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个还乡团分子来抓马秀英和妇女会成员。此时,秀英和几个妇女会员正在黄卢村为联防队做军鞋。秀英接到村民报告,即分头转移。她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妇向东南方走,在洼圩北门遇上黄兆云带领的“还乡团”。黄兆云一眼认出秀英,一群还乡团分子像疯狗似的窜上来,一拥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庄圩子里。

在周庄圩子里,黄兆云妄图从她的口中得知我地方党组织的秘密以及妇女会成员的名单,对她软硬兼施,逼问***组织和妇女会员名单。秀英被肆意凌辱,严刑拷打:鞭子抽,杠子压,灌辣椒水,坐老虎凳……

面对酷刑,秀英斩钉截铁地回答:“要人头有一颗,要名单办不到!”

最后,黄兆云把她押到仇夏庄残杀。马秀英牺牲时年仅17岁。

英雄群体:十二小英雄的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在陕甘黄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没的少年武装——红军少年先锋队。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跟随红军打土豪,分粮食,发动群众,消灭白军,创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1年的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刘志丹带领一支红军游击队,在陕甘交界的桥山中行进。雪已经下了几天,山川白茫茫的一片。刘志丹正带领队伍走下一座山,突然发现雪地里躺着两个孩子。他急忙跑过去摸了摸,又趴在一个孩子的胸口上听了听,然后向后摆手说:“有救!”说着,他解开老羊皮大衣,把一个冻僵了的孩子暖在了怀里。

经过刘志丹和游击队员们的抢救,两个孩子苏醒了。刘志丹一问,才知道那个胖墩墩的少年叫王有福,15岁,是地主家的小羊倌。那个低矮黑瘦的少年,名叫赵玉杰,是小乞丐,因为他爱蹦爱跳,外号叫虼蚤。他们俩受不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凭着半张革命的传单,到山里去找穷人的队伍。因冻饿交加,坡陟路滑,滚下山坡,差点冻死。幸好碰上了红军的队伍。

从此,王有福和虼蚤就跟着红军游击队活动。后来,又有十多个穷孩子,也陆续来到游击队里。他们大都十三四岁,最小的小柱子只有11岁。刘志丹、谢子长同志见他们年纪小、体力差,而游击队要经常行军,生活太艰苦,就劝他们回去,可是他们不干,死缠活赖地要当游击队员。

游击队准备出发了。突然,从队伍的尾部,传来了一声“立正”的口令。王有福和小伙伴们端端正正地站在队伍的排尾,一个个双脚并拢,胸脯挺起,神气十足地注视着前方。王有福跑到刘志丹面前立正敬礼,大声报告:“娃娃班应到11人,实到11人,一个不短!” 刘志丹望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和谢子长交换了一下眼色,温和地说:“好吧,等指挥部讨论一下,看是不是可以成立个娃娃班!”

第二天,娃娃班就正式成立了,王有福任班长。总指挥部还派来了一位指导员——边德荣(他是陕西耀县交王村人,矿工出身,后任陕甘边骑兵连连长,1936年在战斗中牺牲)。边指导员每天领着娃娃班操练,还教给他们唱歌,说故事,很受孩子们爱戴。

有一天晚上,部队驻在艾蒿洼。娃娃班住在离村二里多路的小窑科。孩子们正在睡觉,突然,从艾蒿洼传来了激烈的枪声。王有福一骨碌爬起来,叫醒小伙伴,大家提起小马枪、梭标、大刀、小木枪,赶忙跑出村,朝西北的一条驴巴梁上爬去。等爬到了高高的石崖上边,发现在崖下不远处的村庄,硝烟弥漫,黑压压的敌人,正在机枪的掩护下,向村子里进攻。游击队的处境十分危险。

孩子们十分焦急。忽然他们发现石崖下边的小沟渠里,驻着一群敌人。王有福立刻命令:“狠狠地打!”原来这是陕北有名的大土豪张廷芝的队伍。接着,子弹、手榴弹、石头块,居高临下,向敌人的头上飞去。崖下的敌人万没想到石崖顶上会有游击队从背后袭击,结果敌人倒的倒,逃的逃,指挥一下子失灵了。

村子里被围困的游击队,趁敌人慌乱的机会,猛冲猛打,反败为胜,把敌人打跑了。 战斗结束后,游击队员们知道是娃娃班出奇兵,捣敌营,解了围,都夸他们机智、勇敢,人小志气大!

1932年2月22日,在甘肃省正宁县三泉原,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授旗典礼大会。会上,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宣布娃娃班改名为红军少先队。刘志丹把一面绣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少年先锋队”的旗帜,授给了少先队队长王有福。红军少先队成立后,跟随红军游击队打土豪,分粮食,学文化,学军事,宣传革命,还打过几次胜仗。少先队员们渐渐地都成了能打仗、能站岗,又会做群众工作的战士了。

当年旧历正月初二,少先队决定到财主的城堡何姑绅去“拜年”。太阳刚露头,在通往耀县何姑绅的路上,走着一群化装拜年的少年人:虼蚤引着一条大黄狗,边走边玩;七石子戴着学生帽,穿着黑制服,提着一个马头琴盒子,走在虼蚤后边;余免娃扮个新媳妇,骑在黄马上;王有福装个揽工汉,牵着马;边德荣手里拿个旱烟袋,走在后边。城门前,民团哨兵检查行人,对这一家来拜年的没有注意。虼蚤大摇大摆地走到哨兵跟前,伸腿将他绊倒,被边德荣和王有福一人一刀,结果了哨兵的性命。埋伏在后边的游击队员,立刻冲进城去,干净、利落地收拾了城里的敌兵和土豪。

还有一次,少先队按照刘志丹的命令撤退隐蔽。少先队跑了100多里路,连饥带渴,早就疲惫不堪。天黑了,王有福带领少先队员们进村子歇息,在孙老汉的家里,大家一坐下,就呼噜呼噜地打起鼾声。突然,哨兵跑来报告:敌人包围了村庄。王有福忙叫醒队员,组织突围。敌人用机关枪封锁了门口,密集的子弹,直往土窑里扫射。少先队员们扔出几棵手榴弹,把敌人炸死一大片,其余的都退了下去。

敌人从烟囱里丢下来两颗手榴弹,把土炕炸塌了。孙老汉抱来一大卷羊毛毡,挡住破烟囱,说:“快,往毡上浇水培土。”队员们依法加固了两个烟囱。敌人又往窑里冲锋。队员们用长枪、刺刀、手榴弹,一次又一次地消灭敌人。打退了敌人的第八次冲锋之后,子弹快完了。手榴弹也快完了。少先队员们准备和敌人作最后拚搏。孙大爷却拉着王有福的手说:“不行啊,孩子,那么多的敌人,你们一伙娃娃,怎么冲得出去我想起一条路:在中窖下边,有个地窨子。窨子里边,有二里多长的地道,直通后沟。这是早年跑土匪时打的,你们从这里出去。”说着,老人和有福揭开了窨子口,让队员们快下去。王有福就领着少先队员钻进窨子,穿过地道,来到后沟,又顺坡向上,离开了村子。

敌人抓住了孙老汉,问红军少年先锋队到哪里去了。孙老汉说他亲眼看见双方打得正紧火的时候,忽然一阵旋风,满窑的娃娃都不见了!“那是神兵呀,怎么抓得着你们没有听人说;‘先锋队,是旋风,来无影,去无踪吗说打你鼻梁,不撞你眼睛,靠你凡人,怎能胜神兵”说得神乎其神。从此以后,红军少年先锋队便被称作“旋风队”,说成“神兵”了。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游击队迅速地扩大,先后组织了红26军,红27军,每个军下边都有几个团,每个团都有一个少先队或先锋连。到1935年秋,红军少先队员发展到二三百人,成为红军中一支活跃的战斗力量。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的红15军团(包括红25军、红26军、红27军)配合中央红军在直罗镇打了个大胜仗。直罗镇战役,战斗异常激烈,红军向敌人猛扑,决心攻下直罗镇,敌人以猛烈的火力,密集的机枪子弹,阻挡红军前进,许多红军中弹牺牲。

山梁上有12个少先队员看得真切,急得哭了。小队长小柱子见西北风刮得很猛,他想出了主意,叫队员们准备了一些麦子土,用干粮袋和衣裳包着,绕过山头,向敌人的机枪阵地扑去。乘敌人不备,他们用手榴弹炸毁了敌人三挺机枪。小柱子指挥队员居高临下,把细面子土向空中扬洒。西北风吹着尘土,象是雾团,搞得敌人睁不开眼,打不准枪。少先队员们乘机冲入机枪阵地,一阵子手榴弹,打得敌人机枪阵地大乱。红军趁机攻上山梁,拔了敌人的机枪火力点。可是在战斗中,王芽、小柱子等12位少先队员被敌人俘虏了。

敌人把12位小战士押送到师部审问。一个白军军官,提着明晃晃的马刀,指着小柱子问:“你是干什么的”

“干革命的,干打倒反动派的!”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红军战士,我叫少年先锋队员!”

白军军官又追问“包围我们的红军有多少快说!”

“我是红军宣传员,打起竹板才能说,你给我竹板。” 小柱子说。

白军军官不懂竹板,只好答应自己用刺刀敲枪筒,叫小柱子说快板。

小柱子说: “猫头鹰眼,先别转,包围你的红军你看不见,满西北、遍江南,人数好有几万万。……”

猫头鹰眼气得发了疯,命令士兵在隔壁房间准备好刑具。小柱子临危不畏惧,继续说着快板,其他11个少先队员一齐和着他的调子:

“同志们,齐步走,红彤彤的太阳在前头。少年先锋队真英勇,不怕受刑,不怕杀头,永远跟着***,向前走呵,向前走! ……”

几十个气急败坏的敌人涌进来,把12个少先队员推进刑讯室。一连好几天,敌人对这12位小战士用了种种酷刑:鞭打、吊拷、压杠子、坐老虎凳、上夹棍、竹签钉指头、烙铁烫……他们一次次晕厥,又一次次被凉水泼醒,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投降、变节,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暴露红军的机密。 敌人又恨又怕,把这12个英勇不屈的小战士分别用木棍痛打,用马刀乱砍……

就这样,12位少先队员被敌人凶残地杀害了。人们把他们称为12小英雄。

第二天深夜,少先队员王有福,领着一支由18名少先队员组成的小分队,向直罗镇飞奔。他们端着手提冲锋枪,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射击。正在“围剿”游击队的敌人,腹背受敌,以为红军主力又来消灭他们,夹着尾巴逃跑了。

直罗战役后,少先队进行了整编。300多名红军少先队员,编成了三个少先连,一个少共营。不久,英雄的少先队员们,高举红旗,唱着《抗日少年先锋队歌》,雄赳赳地奔赴抗日战场。

谢家的解释

(1)指 晋 太傅 谢安 家。亦常用以代称高门世族之家。 清 乐钧 《耳食录·张碧云》 :“今则 谢 家月冷,燕子重来。 郑 曲花残,鹦哥不语。” 田汉 《关汉卿》 第三场:“晚生是白璧、黄金都不羡,只要 谢 家堂上燕。” 参见 “ 谢家咏雪 ”、“ 谢家轻絮 ”。 (2)指 南朝 宋 谢灵运 家。 灵运 于 会稽 始宁县 有依山傍水的庄园,后因用以代称贵族家园。 唐 李端 《鲜于少府宅看花》 诗:“ 谢 家能植药,万簇相萦倚。” 唐 杨巨源 《夏日裴尹员外西斋看花》 诗:“ 芳菲 迟 最好 ,唯是 谢 家怜。” 清 褚人获 《坚瓠六集·石曼卿诗》 :“ 石曼卿 《题张氏园亭》 云:‘亭馆连城敌 谢 家,四时园色鬪明霞。’” (3)指 南朝 齐 谢朓 家。 唐 李涉 《谢王连州送海阳图》 诗:“ 谢 家为郡实风流,画得青山寄 楚 囚。” (4)指闺房。 唐 温庭筠 《更漏子》 词:“香雾薄,透重幙,惆怅 谢 家池阁。” 华锺彦 注:“ 唐 李太尉 德裕 有妾 谢秋娘 ,太尉以华屋贮之,眷之甚隆,词人因用其事,而称 谢 家。盖泛指金闺之意,不必泥於 秋娘 也。” 五代 张泌 《寄人》 诗:“别梦 依依 到 谢 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词语分解

谢的解释 谢 (谢) è 对 别人 的 帮助 或赠与表示 感激 :谢谢。谢仪。谢忱(谢意)。谢恩。谢意。面谢。致谢。感谢。 认错, 道歉 :谢过。谢罪。 推辞:谢绝。闭门谢客。 凋落,衰退:谢顶。谢世(去世)。 凋谢 。新陈 代谢 。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家庭 。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将。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

谢家辈分口诀是什么?

谢家辈分口诀是如下:1、福建邵武谢氏字辈:士尚崇先志,明英敬祖扬,诗书言宝泽,忠义友文芳。2、湖南澧县谢氏字辈:合立新派:上绍祖先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