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拙政园匾额
当下所谓书法家满天飞,以为练过几年字,背过几首唐诗就行了。其实不是,到拙政园去看看古人是怎么题写匾额的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匾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州园林拙政园匾额一拜文揖沈之斋行楷匾额:
译意:揖拜文徵明、沈周之屋。
作者:款署“补园主人属,沈景修”。沈景修为“曲圣”俞粟庐的老师。
简析:额名表达了园主对文、沈二人的敬慕之情。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石田翁。明长洲相城(今属吴县)人,擅画山水,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是文徵明之师。后人将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文徵明与原园主王献臣私交甚笃,明嘉靖十二年(1533)依园中三十一景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撰《王氏拙政园记》。斋内两壁嵌有文、沈石刻像及文氏所作《王氏拙政园记》石刻,唤起游人对这两位伟大画家的追念。
苏州园林拙政园匾额二十八曼陀罗花馆行楷匾额:
作者:款署“樾嘉仁兄年大人政壬辰(1892)三月弟陆润庠书于鄙寓小怀鸥舫”。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曾任国子监祭酒。宣统二年任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在清宫为溥仪的老师。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馆阁气较重。
苏州园林拙政园匾额三香洲
作者:款署“文徵明书”。
简析:额下有跋云:“文待诏(即文徵明)旧书‘香洲’二字,因以为额。昔唐徐元固诗云:‘香飘杜若洲’。盖香草所以况君子也。乃为之铭日:‘撷彼芳草,生洲之汀;采而为佩,爰人骚经;偕芝与兰,移植中庭;取以名室,惟德之馨。’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夏中浣王庚跋。”跋文指出了额所蕴含的比喻象征意义。徐诗典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这里所用的比喻,不是《诗经》中那种比较粗陋简单的比兴,而是《楚辞》式的比兴,它使比兴成为能直接诉之于感官的一系列美的形象,屈原用“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把内在的诉之于理智的善的内容化为外在的诉之于感觉的美的形象来感染读者,把善提升到了鲜明强烈、色彩缤纷的美的境界。这里是把池中的干叶莲花比作香草。
吴氏。根据查询网易新闻官网显示,这二人出自古旧联书经眼录,陆润庠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浙江湖州府在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史上,苏州状元曾被清初著名文人汪琬戏称为“苏州土产”,苏州盛产状元,与苏州历来重教有关,妻子吴氏为陆润庠诞下一子,名陆麟仲。
分类: 生活 >> 美食/烹饪
问题描述:
状元红酒正宗原产地在那?
状元红到底是一种什么酒?
解析:
“状元红”酒,名称发源于苏州,还是原产于绍兴。
在苏州,把绍兴黄酒叫状元红。为什么呢?
清朝同治年间,苏州城出了个状元,名叫陆润庠。陆润庠的父亲早离人世,家里很穷,全靠寡母做针线活度日。陆润庠年轻有志,读书十分用功。他有一个癖好,喜欢喝绍兴黄酒。虽然家里穷,还是照喝不误。
陆润庠住在阊门内荷叶街。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都林巷,巷口有一爿酒店。陆润庠天天要到这家店里去喝黄酒。因为没有铜钿,所以不好到店里去坐堂,只好站在柜台边喝。喝完了,付不出酒钱,只好欠帐。喝一次,欠一次,几年下来,账薄都记满了。
酒店老板为啥肯赊酒给陆润庠?因为,他见陆润庠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刻苦读书,满腹文章,相信他将来一定会发迹,所以,情愿把酒赊给他喝。后来,陆润庠上京赶考,没有路费。酒店老板索性又借给他一大笔路费。
陆润庠赶到京城,殿试下来,果然金榜提名,独战鏊头,中了状元。酒店老板得知这个消息,高兴万分。
后来,陆润庠奉旨衣锦还乡,在状元楼大摆宴席,宴请苏州的文人学士和官僚士绅。当然,也请了酒店老板。酒席上喝的仍然是绍兴黄酒。陆润庠不忘酒店老板的恩情,风趣地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我陆某能有今日,全凭这绍兴黄酒呀!
接着,陆状元站起来,说道:陆某当时受益绍兴黄酒,多蒙这位店主老伯照应。今日,当众拜谢!
众人称赞不已。
在座的一班文人雅士,都晓得陆润庠喜欢喝绍兴黄酒。现在做了状元,名声显赫,红极一时。有人就拍马屁说:状元公喝了黄酒中状元,这黄酒也红啦,就叫做'状元红'吧。
酒店老板听到以后,连忙赞成:好啊,好啊!
老板回到店里后,立即叫人做了一块金字招牌,上写名酒状元红,挂在店门口,并说陆润庠考中状元,就是喝了名酒状元红的缘故。于是,酒店里的生意就更加兴隆了。
后来,苏州城里的一班读书人,秀才啦、举人啦,喝酒都要喝状元红,图吉利,以期在殿试中一举及第,走上仕途,飞黄腾达。
如今,状元红酒在苏州仍然有着极好的声誉
五个不同类型
一是绅商型,以张謇为代表,一般拥有科举功名、官场背景,属于地方上的头面士绅,所以张謇把大生纱厂的性质定为“绅领商办”,以区别于“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这是民营企业的早期形式。第一代绅商型企业家可以包括同属“状元办厂”的苏州人陆润庠,北方的周学熙,南方的孙家鼐、孙多森父子和严信厚、严子均父子等人。
二是商人型,以荣家兄弟为代表,他们从做钱庄学徒到自己开钱庄,在办厂之前只有纯粹的商人身份。叶澄衷、鲍咸昌、宋炜臣、曾铸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五金王”叶澄衷,商务印书馆创始人鲍咸昌、夏瑞芳,也和荣家兄弟一样,在上海做学徒出身。
三是买办型,早期的朱葆三、虞洽卿和后来的刘鸿生为代表,他们虽然都是买办出身,但在掘得第一桶金并完成原始积累以后,就开始投资办企业,完成买办身份的转换。“买办”说到底是一个中性词,类似今天外资企业的高级白领或金领,并不是一个让人谈虎色变的政治符咒。这一类型早期的代表还包括朱志尧、王一亭及徐润、徐叔平父子等人。
四是回本土创业的海外华侨,包括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张振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永安公司的郭乐、郭泉兄弟,以及先施公司的马应彪等人。
五是知识型,代表人物有范旭东、穆藕初、卢作孚,以及陈光甫、周作民这样的银行家
二千年的科举,大苏州出了55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被称为状元之乡苏州状元博物馆地址在平江历史街区钮家巷的状元宰相潘世恩故居。
截至2012年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籍两院院士总数增至106名,其中苏州籍中国科学院院士达到74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达到35
名,扣除4位“双院士”的重复,是105名,加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胡绳,苏州籍两院院士总数已达到了106名,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各大城市之首,第二名为宁波,102名。
宰相称谓各朝代不同,按同等级别全统计有62人。
一、东汉(1人)
1、陆闳,字子春,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康四世祖。笃行好学。光武帝建武中(25—55),历官颍川太守、尚书令。
二、三国吴(5人)
2、顾 雍 (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任合肥长。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任会稽丞,行郡守事。孙权为吴王,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吴大帝孙权黄武四年(225),改太常,晋封醴陵侯,任丞相,平尚书事。执政19年。卒谥肃侯。
3、陆 逊 (183—245),本名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孙策婿。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以取荆州功,封华亭侯,改封娄侯。三国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222),拜大都督,大败蜀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后拜上大将军、右都护,辅太子。赤乌七年(244),代顾雍为丞相。卒谥昭侯。
4、朱 据 (194—250),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景皇后父。三国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孙权迁都建业,征尚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迁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领丞相。后坐争废太子事,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任。为中书令孙弘所谮,赐死。
5、陆 凯 (198—269),字敬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族子。三国吴大帝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绩。拜建武都尉。末帝孙皓宝鼎初,迁左丞相,封嘉兴侯。著有文集5卷。
6、顾 谭 (205—246),字子默,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雍孙。三国吴大帝赤乌初,为左节度,加奉车都尉,寻为选曹尚书。赤乌六年(243),祖父雍卒数月,拜太常,平尚书事。后为长公主婿卫将军全琮父子所构陷,徙交州而卒。著有《顾子新语》。
三、东晋(6人)
7、陆 晔 (261—334),字士光,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从孙。晋元帝太兴元年(318),迁太子詹事。拜侍中,迁尚书。晋明帝时,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为领军将军,晋爵江陵伯,遗诏领六军,录尚书事。成帝即位,加卫将军,进爵为公。卒谥穆。
8、顾 众 (274—346),字长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荣族弟。晋元帝时,曾为义兴太守,加扬威将军。以平苏峻功,封鄱阳县伯,除平南军司,不就。更拜丹阳尹、本国大中正,入为侍中,转尚书。穆帝即位,执政录尚书事,后迁尚书仆射。卒谥靖。
9、陆 玩 (278—341),字士瑶,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晔弟。晋元帝时累加奋武将军,明帝时拜侍中,迁吏部尚书,转尚书左仆射。成帝咸和中封兴平伯,转尚书令、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咸康六年(340),迁侍中、司空。卒谥康。
10、顾 和 (288—351),字君孝,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荣族子。晋元帝时累迁散骑侍郎、尚书吏部,领晋陵太守。成帝咸康初,拜御史中丞,迁侍中,转吏部尚书,徙领军将军、太常卿、国子祭酒。康帝时迁尚书仆射,领国子祭酒,迁尚书令。卒谥穆。著有文集5卷。
11、陆 纳 (约326—395),字祖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玩子。历官黄门侍郎、本州别驾、尚书吏部郎,出为吴兴太守。迁太常,徙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卫将军。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拜尚书令。二十年(395),除左光禄大夫、开府,未任而卒。
12、陆 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纳弟。父陆玩卒,嗣兴平伯,历官侍中、尚书。
四、南朝(14人)
13、陆万载,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始子。宋宋武帝、文帝时(420—453),历官临海太守、秘书监、侍中。
14、陆仲元,字道玩,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万载子。宋武帝、文帝时(420—453),历清资、吏部郎、右卫将军、侍中、吴郡太守等。
15、张 畅 (408—457),字少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军南侵彭城,力主坚守。后出任南郡太守。孝武帝即位,任吏部尚书,封夷道县侯。后任都官尚书,转侍中。孝建二年(455),出为会稽太守。卒谥宣子。有《张畅集》。
16、张 悦 (?—470),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畅弟。宋孝武帝时,历官中书吏部郎、侍中、南郡太守等。宋明帝泰始四年(468),为雍州刺史、宁远将军。复为休若征西长史、南郡太守。六年(470),任三巴校尉,加持节,辅师将军,领巴郡太守。未任即卒。有《张悦集》。
17、张 永 (410—475),字景云,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畅从弟。宋孝武帝时,以功封孝昌县侯,官至太子詹事、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加护军将军。后废帝即位,加侍中,出任吴郡太守。元徽二年(474),迁兖州剌史,侍中如故。后因兵败被免官削爵。有《张永集》等。
18、张 岱 (约413—约483),字景山,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弟。宋孝明帝时(494—498)),历官至益州刺史,征侍中,迁吏部尚书。齐高帝时加散骑常侍。建元元年(479),出为左将军、吴郡太守,为护军,加给事中。武帝即位(483),复为散骑常侍、吴郡太守,秩中。
19、张 绪 (422—489),字思曼,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张岱侄。举秀才。宋明帝时曾领长水校尉,寻兼侍中,历迁祠部尚书等。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任中书令、散骑常侍,寻加骁骑将军。四年(482),为太常卿,领国子祭酒等。武帝即位,转吏部尚书。卒谥简子。
20、王敬则(435—498),晋陵南沙(今江苏常熟)人。先世临淮射阳(今江苏宝应东)。文盲好武艺。宋时因功封重安县子,历官暨阳令、带南泰山太守、临淮太守等,迁右卫将军、中领军。齐建元元年(479),出为南兖州刺史,封寻阳郡公。后为都官尚书、吴兴太守,领丹阳尹、会稽太守。迁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刺史,迁司空,加侍中。再任会稽太守,进位太尉、大司马。谋反兵败被杀。
21、张 瓌 (?—505),字祖逸,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子。南朝宋末,响应萧道成(即齐高帝)斩杀吴郡太守刘遐,授辅国将军、吴郡太守。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任侍中,加领步兵校尉。次年迁都官尚书。后任度支尚书、平东将军、吴郡太守等。梁武帝初为光禄大夫。
22、张 充 (449—514),字延符,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绪子。南齐明帝时任镇军长史,出为义兴太守,历太子中庶子,迁侍中。入梁后,初官太常卿,迁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征拜国子祭酒,历左卫将军、尚书仆射,除吴郡太守。卒谥穆子。
23、张 稷 (451—513),字公乔,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子。张瓌弟。南齐永元末,为侍中兼卫尉。入梁,任侍中、左卫将军,迁大司马左司马、散骑常侍、中书令,封江安县侯。又为侍中、国子祭酒,领骁骑将军等。后任尚书左仆射,出为安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24、张 种 (504—573),字士苗,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永、张岱弟张辨孙。张稷侄。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任左民尚书。次年,权监吴郡,寻征复本职,迁侍中,领步兵校尉。后任太常卿等。宣帝即位(569),任都官尚书,领左骁骑将军,迁中书令。卒谥元子。
25、陆 缮(518-580),字士繻,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万载五世孙。南梁时历官中书侍郎,掌东宫管记,后授司徒右长史、御史中丞,辞未任。陈武帝永定元年(557),任侍中,又任贞威将军、新安太守。陈文帝即位(560)后,任贞毅将军、建安太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陈宣帝太建初(569),迁度支尚书、侍中、太子詹事,领扬州大中正。后迁尚书右、左仆射。卒谥安子。
26、孙 瑒(516—587),字德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梁末征讨侯景之乱,力战有功,敬帝嗣位(555),改授持节、仁威将军、巴州刺史。陈武帝至宣帝时(557—582)屡委军政要职,后主即位(583),任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寻任中护军、度支尚书,领步兵校尉。加散骑常侍,迁侍中、祠部尚书,改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卒谥桓子。
五、唐(6人)
27、陆敦信,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经学家陆德明子。高宗龙朔间(661—663),为左侍极兼检校大司成、同东西台三品,封嘉兴县子。麟德二年(665),以左侍极兼检校右相。三年七月,以老病辞检校右相,复拜大司成,兼知左侍极。
28、陆元方(639—701),字希仲,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举明经。唐武后长寿二年(693),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载元年(694),又加凤阁侍郎。证圣元年(695),贬绥州刺史。寻复为春官侍郎,转天官侍郎、尚书左丞,寻拜鸾台侍郎、平章事。以忤旨罢知政事,转文昌左丞。
29、顾 琮 (?—702),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高宗时弘文馆学士、学者顾胤子。为补阙。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官至天官(吏部)侍郎。秉性公直。长安元年(701)五月,以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次年十月,卒于任。
30、陆象先 (665—736),本名景初,字崇贤,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元方子。才望高雅。举制科高第。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太平公主谋废唐玄宗。后封兖国公,历官工部、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加刑部尚书等,迁太子少保。卒谥文贞。
31、张 镒 (?—783),字季权,一字公度,苏州昆山人。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修国史。后以中书侍郎出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四年正月,与吐蕃尚结赞在清水(今属甘肃)会盟。著有《五经微旨》等。
32、陆希声(?—900后),字鸿磬,号君阳遁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象先弟景融四世孙。唐僖宗时召为右拾遗,迁歙州刺史。唐昭宗即位(888),擢给事中,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乾宁二年(895)罢为太子少师。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著有《周易微旨》、《颐山录》等。
六、宋(7人)
33、丁 谓 (926—1037),字谓之,后字公言,平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后出知升州。天禧三年(1019),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四年(1020),为枢密使,迁平章事。后封晋国公。仁宗明道中以秘书监致仕。著有《丁谓集》等。
34、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仁宗景佑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有敢言之名。后在陕西主持对西夏军事。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拜参知政事,推行新政。五年(1045),罢参知政事,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等。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35、范纯仁 (1027—1101),字尧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哲宗元佑元年(1086),知庆州,召为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三年(1088),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哲宗亲政,出知颖昌府,贬武安军节度副使等。八年(1093)复相。卒谥忠宣。南宋高宗初追封许国公。有《范忠宣公全集》。
36、章 淳 (1035—1105),字子厚,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进士。王安石嘉其才,为编三司条例官。哲宗初,知枢密院事,后贬知汝州。哲宗亲政,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封申国公。力排元佑党人。徽宗时贬至睢州。
37、林 摅 (约1067—1124),祖籍福建长乐,寄籍福清,徙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徽宗喜其尽言河朔利害,赐进士。擢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为翰林学士。使辽国还,出知颍州、开封府等。后擢兵部尚书,进同知枢密院事、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劾知滁州,起为端明殿学士,终拜庆远军节度使。
38、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孝宗淳熙五年(1178),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两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
39、卫 泾 (1160—1226),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平江昆山(今属江苏)人。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状元。宁宗开禧三年(1207),自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封昆山开国伯,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诛丞相韩侂胄功,封秦国公。后出知潭州等。卒谥文节。
七、明(10人,其中南明2人)
40、徐有贞 (1407—1472),初名珵,字元玉,晚号天全,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进士。天顺元年(1457),因谋划英宗复辟有功,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后改中极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后出任广东参政,诏徙金齿为民。著有《武功集》。
41、王 鏊 (1450—1524),字济之,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武宗正德间进户部尚书,迁文渊阁大学士。时刘瑾专权,欲害韩文、刘大夏、刘健、谢迁等人,他力救得免。后归休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卒赠太傅,谥文恪。著有《姑苏志》等。
42、顾鼎臣 (1473—1540),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南直隶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状元。世宗嘉靖间,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东南赋役不均,因得其力有所改正。力主造昆山城池,倭寇来犯,合城无恙。卒谥文康。著有《未斋集》。
43、严 讷 (1511—1584),字敏卿,号养斋,南直隶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三吴地区遭倭患,又遇灾荒,上书陈情得以免征钱粮。神宗万历间,累迁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卒赠少保,谥文靖。著有《严文靖公集》。
44、王锡爵 (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榜眼。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二十一年入阁为首辅。三十五年(1607)引疾归休,加赠太子太保,晋建极殿大学士。卒赠太保,谥文肃。著有《王文肃公集》。
45、申时行 (1535—1614),榜姓徐,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左庶子,掌翰林院事。神宗万历中,累官吏部尚书,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政务宽大。卒谥文定。著有《赐闲堂集》。
46、顾秉谦 (1550—?),南直隶昆山(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以谄附魏忠贤,熹宗天启三年(1623)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五年正月,晋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改建极殿大学士。九月晋少师。后为首辅。总裁《三朝要典》。崇祯初削籍为民。
47、文震孟 (1574—1636),字文起,号湛持,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因忤逆魏忠贤,镌级被逐。思宗即位,以原官被召,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著有《姑苏名贤小记》。
48、瞿式耜 (1590—1651),字伯略,一字起田,号稼轩,南直隶常熟(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任广西巡抚。唐王隆武二年(1646),拥立桂王朱由榔,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两部尚书。永历四年清军破桂林,被俘就义。追赠粤国公,谥文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追谥忠宣。有《瞿式耜集》等。
49、朱天麟 (?—1652),字游初,一字震青,南直隶昆山人。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饶州推官,改翰林院编修。南明唐王隆武时擢少詹事,署国子监事。南明桂王永历二年(1648),擢礼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病卒于广西南坂村。著有《七观斋集》等。
八、清(13人)
50、金之俊 (1594-1670),字彦章,一字岂凡,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思宗崇祯时,官至兵部右侍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降。圣祖康熙间,官至中和殿(明称中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卒谥文通。著有《金文通集》。
51、宋德宜 (1626-1687),字右之,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编修,累迁国子监祭酒。圣祖康熙间,官至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恪。
52、徐元文 (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圣祖康熙间,历任国子监祭酒、明史馆总裁等,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著有《含经堂集》。
53、王 掞 (1644-1728),字藻儒,一作藻如,江苏太仓人。明大学士王锡爵曾孙。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授刑部尚书,复历工、兵、礼部尚书,晋文渊阁大学士。康熙末年,因屡上疏请复立太子,遣赴西陲军前效力。后复职。
54、蒋廷锡 (1669—1732),字扬孙、酉君,号青桐居士等,江苏常熟港口(今属张家港市)人。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世宗雍正间,历官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曾任《明史》及《圣祖实录》总裁及《康熙字典》等典籍总纂官。卒谥文肃。
55、蒋 溥 (1708—1761),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港口(今属张家港市)人。蒋廷锡子。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进士。高宗乾隆间,历官湖南巡抚、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
56、潘世恩 (1770—1854),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宣宗道光间,任礼部、工部、吏部尚书,拜体仁阁大学士,管户部。军机大臣,晋东阁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保,晋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恭。
57、彭蕴章 (1792—1862),原名琮达,字泳莪,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状元彭启丰曾孙。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文宗咸丰间,历任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晋武英殿大学士。后署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卒谥文敬。
58、翁心存 (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进士。文宗咸丰间,历官工部、吏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穆宗同治元年(1862),以大学士管工部,任实录馆总裁,并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卒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59、沈桂芬 (1818—1881),字经笙,又字小山,江苏吴江同里镇人,寄籍顺天宛平。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穆宗同治六年(1867),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九年(1870),迁兵部尚书。德宗光绪五年(1879),以协办大学士晋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定。
60、潘祖荫 (1830一1890),字伯寅,号郑庵,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潘世恩孙。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探花。德宗光绪元年(1875),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后升任工部、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八年(1882),任军机大臣。后任兵部、工部尚书,晋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勤。
61、翁同龢 (1830—1904),字叔平,号声甫,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翁心存子。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状元。同治、光绪两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等。甲午战争时主战,后支持光绪帝亲政变法。追谥文恭。
62、陆润庠 (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圣祖康熙状元陆肯堂七世孙。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德宗光绪间,迁国子监祭酒,后任工部、吏部尚书等。宣统间,任协办大学士,由体仁阁转东阁大学士,充弼德院院长。为溥仪师傅。卒谥文端。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楠木厅)北厅,挂有清代名臣、苏州籍状元陆润庠撰写的著名楹联: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从字句上理解。上联中的书,即《尚书》;易,即《易经》;离,指《离骚》;庄,指《庄子》;汉文,指《汉书》。正,即雅正、正宗之正;读书取正,是读《尚书》取其之正,指的是取它的原则性。变,即变化、变动之变;读易取变,是读《易经》取其之变,指的是取它的灵活性。幽,即幽思、幽情之幽;读《离骚》取其之幽,指取《离骚》文之沉郁。达,放达,豁达;读《庄子》取其之达,指取《庄子》文之旷达、开放。坚,精核、刚直;读《汉书》取其之坚,指取《汉书》文的雄健、精核。全联的意思是很明白的,读书为用,分别取学其原则性、灵活性,沉郁,放达,精核,在书卷中的岁月,是最有意思,最具趣味了。
这是作者个人读书心得,用排比句的形式,写下来。用一字来准确概括一本书的内容精义,非常不容易,作者做到了。句子也写得很通畅。形式上,也很美观,用四个四字短句、一个五字短句组成主体,然后用一个七言句点出主题。
上联写得太出色,下联怎么对?
作者显然是费了心思,作了探索。
上联把读书事写尽了,下联另辟蹊径,理应写人事了。但是如果对应的写历史人物,也要有五段,前四段用四字短句,后一段用五字短句。四字短句中历史人名也要比照上联书名,都用一字来代替,显然很难,再说,五位历史人物,要用五种特点或性格、风格来区别,而且在前四段也各要用一字来表达,更是大不易。作者没有钻进这个牛角尖中,而是换位思考,不写人,写物。上联谈读书,都是主观感受,下联写外部世界。上联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下联则谈品行、道德风尚,用花来比喻,就比实指人名来得更轻松,为什么?花的种类多,取舍容易,人为赋予象征意味,也有较大的自由度。若是实指人名,就受到历史、事实的真实度的局限,很难自由发挥。
以花喻人之品格,是历代文人的常用手法,用排比句来表达,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中就有一段:
与梅同瘦,与竹同清,与柳同眠,与桃李同笑,居然花里神仙;与莺同声,与燕同语,与鹤同唳,与鹦鹉同言,如此话中知己。
这段话的上半段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陆润庠的下联多像啊。看来陆氏在撰写下联时,明显受到了陈继儒这段话的影响。只是陈句中竹、柳不是花,桃李太俗,陆氏摒弃不用,用其他花去替代。好来清代张潮《幽梦影》中又有这么一段话,为陆氏提供了选择空间: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去掉蕉、竹、松、桐、柳和俗气的牡丹(它不好比喻,因为习惯上总喻作君王),剩下的正好是梅、兰、菊、莲、海棠,五种花对五部书,再好没有了,于是陆氏“照单全收”。
但陆有所改动。首先,句式上要与上联相同,即对偶,动词要对动词,名词要对名词,形容词要对形容词,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陆润庠仿陈继儒句式,解决了对偶问题。第一,“菊令人野”改成“与菊同野”,好理解,野,质朴。陶渊明就爱其质朴,这也与陶的人品相符。同时,在所有花卉中,菊之在野,是最常见的。野为仄声(上声),与上联相对应的“读书取正”之正(可平可仄)相对。
第二,张潮句中的“梅令人高”,按句式当改成“与梅同高”,陆氏却用“疏”替代“高”,非常正确。因为“高”字表意含糊,梅如何是高?很难讲得清,而“疏”正是梅花之最大特点,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所谓“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人与疏梅一样清。
第三,陆氏又把“莲令人淡”,改成“与莲同洁”,非常巧妙。淡字不成熟,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说明“洁”才是精确地概括了莲的特点。洁是仄声(入声),与上联“读骚取幽”之幽(平声)相对。
第四,陈氏“兰令人幽”之“幽”字还是不错的,按理可改为“与兰同幽”,但“幽”字在陆氏上联“读骚取幽”中用过了,撰联不拟重复用字,所以改幽为芳,芳一向多用于兰,如梅兰同芳、兰之芬芳等等。而芳是平声,与上联对应的“读庄取达”之达(仄声)正好相对。
五字句改成“与海棠同韵”,更好。张句中“春海棠令人艳,秋海棠令人媚”,春艳、秋媚,似不拟正面用于人之品格,陆氏用“韵”字来概括,既指风韵、韵味,又弃去了“妖艳、媚人”之意。而且“韵”为仄声(去声)与上联对应的“读汉文取坚”之坚(平声)相对。
最后七字句“定自称花里神仙”,花里神仙套用了陈继儒原句,定自称与最有味对偶。就平仄而言,卷中岁月,为仄平仄仄,花里神仙是平仄平平,十分相协。但最有味为仄仄仄,定自称为仄仄平,不相对。有人就自作主张把“定”(仄声)改成“方”(平声)字,方自称为平仄平,与最有味平仄基本相对。对不对呢?单就平仄而言,是正确的,但“方自称”的意思是“方可自称为花里神仙”,与陆润庠的意思不合。这里的自称,不是“自称为王”的自称,而是自己叫做,自己认为的意思(《文心雕花·谐隐》:“于是东方、枚皋……故其自称为赋”)“定自称花里神仙”,是陆氏的非常谦逊非常低调的话语,即“一定自己认为是花里神仙”,如果是“方自称花里神仙”,口气虽也较软,却有点硬作规定的味道,意思不一样了。在内容与格律发生矛盾时,陆氏以内容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尽量照顾内容,这是正确的。
这副联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排比。上联前五句第一字均为“读”,下联前五句第一字均为“与”,问题是读和与均是仄声,看来是有些问题的。
但再进一步分析可知“读”是入声,“与”是上平声,按规定,入声、上平声都属仄声。但古代四声中的入声比较复杂,王力《诗词格律》中就说,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幽梦影》中两次提及入声字,对其声调的归属,表示了疑虑,它的运用,常不与去声、上声相叶。因为作为入声的仄声,与去声、上声的仄声还是有些许区别的。为此在现代普通话中,原入声字就被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了。例如这个“读”字,就归入今阳平声中去了。也就是说,若是按照今普通话分平仄的话,上联中“读”是平声,下联中的“与”是仄声(上声),平仄相对。当然,陆润庠时,还未有普通话。“读”和“与”均为仄声,只是读作为入声,本身的声调虽然属于仄声,和“与”的仄声(上声)毕竟不同,所以陆氏还是用以相对,尽管用今人眼光看,按照古代四声归属,平仄不对。陆氏是否还有其他考虑,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本联用五种花卉与五种书籍一一对应,上下各取五句,以合“五峰”,对偶工整,平仄力求相对,表情高雅,寄意深远,所以具有超人的魅力,不愧为一副上好的楹联。
来张镇楼图,我和宝宝和留园五峰仙馆的合影。
苏州园林拙政园匾额
本文2023-10-31 01:11: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