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欧阳询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书法家欧阳询的资料,第1张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

“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鹊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但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伫立在碑前,反覆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常见欧书碑刻有:

1、《九成宫醴泉铭》:楷书,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学欧书多以此为范本,魏征撰文,唐大宗贞观六年。公元623年)立碑。书法严谨峭劲,不取姿嵋之态。

2、《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也称《温彦博碑》:楷书,书此碑文时,已80高龄。唐大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3、《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

4、《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楷书,是欧阳询得意的作品,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立。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其“八决”为:(点)如高峰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坚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

相关碑帖:

化度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虞恭公碑

张翰思鲈帖

皇甫诞碑

梦奠帖

卜商帖

正草千字文

行书千字文

欧阳中石,拥有三个值得书法界称赞的称号:书法大师、书法教育家、书法理论家。从这三个点来看,就能知道欧阳中石的书法造诣有多么的高。他的字也被各路网友调侃:“刀削面体”。虽然有些打趣的意思,但足以说明书法大师欧阳中石的书法特点。

欧阳中石先生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项兰亭奖的终身成就奖。足够说明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成就,那么欧阳中石先生的字到底好在哪?

拥有丰富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

欧阳中石非常喜欢碑学,周金汉石、晋帖北碑、他都有涉猎,唐碑推崇颜真卿多宝塔、欧阳询九成宫,魏碑推崇元倪和石夫人。除此之外,欧阳中石的书法还从师法二王,又取师于王,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格调飘逸清新,沉着端庄,俊朗高雅,古朴而又华美,真正的字如其为人。

他在首都师范大学主持创办书法艺术教育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形成了由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体系,使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成为我国书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欧阳中石先生在书法教育方面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

欧阳中石认为中国书法艺术要把“字”、“文”、“书”三位一体进行考虑,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 如果把“书法”概括起来,无论规范、方法、书迹、评论、分析、鉴赏、考订,甚至文字学,用具等等都积聚梳理在一起,是一门书法大“学问”。

别具一格的风格

欧阳中石的笔法,无论是行草还是楷书,与传统的碑帖风格相差还是比较远的,所以可以认为他的书法之笔法,主要来源于个人用笔娴熟的练习成课。换句话说,欧阳中石的书法笔法,就是自由磨砺的结果,可以自成一派,个性鲜明,所以走到街头,如果看到欧阳中石的门牌题字,保证是与众不同的书法结果。

欧阳中石的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出版了《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等众多作品集。其书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欧阳中石博学多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

欧阳中石的远离碑帖,独成一体的书法,是正儿八经的书法创新,所以是江湖书法中的上上品,虽然说是江湖体,但也是开创了一代新的书法经典,这就是欧阳中石的书法虽然碑帖风格不足,但是很受大众喜欢的重要原因。

欧阳中石字画极高的成交价格

由欧阳中石创作的满江红书法作品,在拍卖中卖出了2369万元的成交价格,复写柳永的《蝶恋花·伫易倚危楼》的水墨纸本也拍出了92万元的成交价格。

这在现代书法界是一个极高的成交价,几乎无人能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欧阳中石书法功力力压群雄。欧阳中石从十岁便开始学习书法,已经历经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先后临摹了颜精柳骨,北魏诸子,书法也由楷体书法逐渐转变为北魏墓志的表现形式,书风也为之逐渐变化。通过对篆书、隶书、甚至是甲骨文的研究,使得欧阳中石的书法功底变得更加深厚。因此形成的书法风格也就别具一格。

先后对书法先贤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的书法加以研究嚼烂吸收,形成自己都有的书法宫格,以圆代替方折的形式,使得他的字也得到“刀削面”体的称呼。

欧阳中石擅长多种书法,是当代的书法大师,其中又以行书为顶峰。在当代他的书法作品已经拥有了极高的收藏价值,动辄百万的拍卖价格让人叹为观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是著名书法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欧阳询创立的“欧体”楷书,与“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合称为“中国书法史上四大楷书”。

      关于欧阳询的故事主要推荐以下几个:

一、关于身世与为官

     欧阳询出身于世家望族,他的父亲欧阳纥(gē)在陈代官至广州刺史。

     初唐小说《白猿传》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欧阳纥的妻子随夫南下,路途中竟被一只白猿掳去。欧阳纥得知后,寻找到自己的妻子,杀死了白猿。而其妻归来后即生下一子,就是欧阳询。所以,欧阳询相貌丑陋。

    这个故事是唐人用来诋毁欧阳询的。因为欧阳询长得瘦削,看起来像猿猴(“状颇瘦削,类猿猱”),所以当时有人化名来毁谤他。

     他的父亲欧阳纥后因犯谋反罪被杀,按照当时的刑律,其子欧阳询当在株连之列。陈朝的尚书令江总与欧阳纥是故友,就收养了欧阳询,使他幸免于难。

    589年隋灭掉陈后,32岁的欧阳询跟着江总一起成为隋朝的官员。唐高祖李渊在称帝前与欧阳询是好友,往来甚密。李渊建立李唐王朝后,欧阳询也做了唐朝的官,而且深得李渊、李世民的器重。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与虞世南、冯承素等一起受封为当时最高学者“弘文馆”学士,专门教授书法。后来,欧阳询担任太子率更令,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又获封爵为渤海县男。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欧阳率更”  “欧阳渤海”等。

    欧阳询被唐太宗李世民誉为第一流书法家,曾奉召与裴矩、陈叔达合撰巨著《艺文类聚》共一百卷。

二、关于刻苦学习书法

   相传,欧阳询在一次外出游览山水的时候,在道路旁看到一块石碑,他骑在马上看了看,发现石碑上的字为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刻写,欧阳询认为这块石碑上的书法一般,看不出有什么精妙之处,于是,他就骑马离开了。

    可刚走几步,欧阳询又转念一想:既然索靖是书法名家,他的书法一定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令人称道的地方。于是,他又调转马头,来到石碑面前停下,下马仔细观赏石碑上所刻的字。

    他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反复观察石碑上的刻字,慢慢就发现了这些字的韵味,从而领悟到了这些字的精妙之处。

    正是因为欧阳询勤奋好学以及对书法的痴迷,其书法日趋精湛。唐武德年间,远至高丽(位于今朝鲜半岛境内)的使者也来长安寻求欧阳询的书法。

三、关于风趣幽默

    《大唐新语》记载了长孙无忌与欧阳询互相打趣的故事。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弟弟,有一天,在朝廷处理公事之后,他与唐太宗、欧阳询一起喝茶聊天。长孙无忌就作诗来戏弄嘲讽欧阳询,他说:“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这几句打油诗的意思是:肩膀耸起就成了一个”山“字,头埋到里面出不来了,谁在麒麟阁上画了这么一个猕猴呢?欧阳询也应声回答长孙无忌,说“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意思是说长孙无忌短脖子,大肚皮,整天混混沌沌,生得像面团。唐太宗一听,哈哈大笑,说道:“你不怕长孙皇后责怪吗?”欧阳询笑着说:皇后大度,哪里像长孙大人这副熊样!”

    最后说一下欧阳询的主要书法成就:欧阳询的传世书法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碑》《虞恭公温彦博碑》《九歌碑》《史事帖》《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千字文碑》等。又有《三十六法》等书论。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副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中国书画国际大学董事局名誉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馆长。

欧阳中石的书法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一代新书风。他出版了《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等众多作品集。其书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个人传记先后被载入山东大型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画册《中华泰山儿女》、中国大型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画册《中华齐鲁儿女》系列丛书。欧阳中石博学多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

2013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为落实中央“文化强军”指示精神,特邀欧阳中石指导大队文化工作,中石先生亲作并书《中国三军仪仗队颂》:“堂堂中华儿女,巍巍壮丽神州。肃肃三军仪仗,昂昂大国貔貅。”中石先生被聘为三军仪仗队文化总顾问。

一些大家名家对欧阳玉如先生的评价:

启功:“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

赵朴初:“玉如先生书,龙腾虎卧,意态不可方拟。”

张伯驹:“晋唐之风,当代巨擘。”

李苦禅:“玉如公书文绝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当重之宝之。”

王遐举:“品在王内史(即王羲之)、颜真卿之间。”

  平江,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各类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市民大都熟知该县先后出了李宾王、李元度等雄才高官,但近日经考证,南宋首任宰相李纲也出身平江县。原岳阳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史学专家何培金先生表示,历代名人籍贯原本存在争论,难以定评,而明弘治《岳州府志》是岳阳乃至整个洞庭湖区最早方志,南宋平江籍宰相李纲已登记入册,具有可信性,若有必要,将组织专家进一步考证。明弘治《岳州府志》详细记载,宋宰相李纲籍贯平江

  宰相身世有据可考

  接到平江市民吴先生反映南宋宰相李纲是否平江人这一报料后,为弄清事实真相,调查考证过程中笔者先后查阅了《宋史》、《宋诗鉴赏字典》和明弘治《岳州府志》、清康熙《岳州府志》及《平江县志》等史料、志书,并求证岳阳文史专家何培金等人,证明李纲为平江籍宋代宰相。

  据清康熙《岳州府志》记载,李纲、李纯、李西平皆为平江宋代进士。而明弘治《岳州府志》记载:“李西平,宋元符三年进士;伯父李纲,宋相;父纯,进士,有贤名,西平知澧州专务,德化集民训,以孝悌劝课弄,桑化治州,累迁枢密院承旨,金人入汴西平与纲奏守御策,时宰相何栗不能用。”。经查诸志书,认定李纲、李纯二人为兄弟,李西平,字宾王,历官澧州知州、枢密院承旨、司农少卿等职。为李纯儿子,而李纯为安乐县知事。

  李纲为平江人有据可考,为唐朝宗室。其祖籍为福建省,北宋中期其父迁居在平江。据悉,宋代著名诗人陆游与李纲侄子李宾王(李西平)是同僚好友,他对李纲伯侄爱国抗金胆气尤为赞颂,不仅为李纲撰写了家传,感慨系之,为李西平赋写一首《长歌行》古律,其中“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平枭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句中就言及李西平三字。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谁念迁客来,老大伤名节”此首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词作于高宗渡初期被贬途中;“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天际奇伟、沃水上,八千戈甲”这首词是李纲认为自己身为宰相,应为抗金作出战功所作,抱负很大。俗话说,树长千尺,落叶归根。上面两首“荣哀”词中,李纲均提及家乡的“长江”海阔天空。充分表明他有思念老家平江故里之情。

  平步青云官居宰相

  南宋抗金名臣李纲、岳飞二人虽说同朝为官、为将,极力抗金,但李纲不像岳飞那样未得善终,虽说几度罢官、总算青云得路,飞黄腾达,老来安闲,寿终正寝。

  李纲,字伯纪,北宋末南宋初为抗金英雄。政和元年(1112年)高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宣和七年(1125年),为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第一次围攻开封。他力主坚守,反对迁都,以尚书左丞、亲征行营使负责战备,激励士兵,奋勇杀敌。使军民团结,金兵闻风而退,钦宗以康王赵构、张邦昌为人质,愿割地赔款求和,他率兵袭敌营不胜,便罢却官职;后经太学陈东等恳求,复职,并升知枢密院事。因极力主战,被贬远方。靖康二年,金兵又围开封,他领兵勤王,但都城已失。宋高宗赵构登基后,他出任右相。给皇帝上书,提出十条抗金建国的建议,反和主战,并请求严惩张邦昌等汉奸,破格任用抗战将士。疏中,李纲还提出改革军制,整顿纪律,重新部署防御力量和募兵买马等一系列革新主张,目的在于挽救宋朝“靖康之变”以来的危重局势。在李纲的强烈要求下,宋高宗总算对一些投敌官员作了适度处置。上任后,即整顿军队,部署战备,荐张所招抚河北,傅亮治兵河朔,命宗泽渡河。可惜李纲任宰相七十天后,又被贬官。绍兴二年(1132年),任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后多次上书论攻战守备方略,均未被采纳。

  只因辩“马”丢了状元

  李纲自幼才智过人,诗词歌赋,刀剑棍棒,样样精通。二十二岁那年赴京赶考,偏偏母亲身体不适。李纲一贯孝顺,只得等到母亲病好后、才匆忙起身。虽说家乡离京城有几千里之遥,一路上早起晚赶,风尘仆仆赶到京城已到开考日期。匆忙进入考场。当日宰相李邦彦为主考官。阅卷时,见李纲考卷句如行云,文若流水,他格外妒忌,便逐字地查阅。终于发现李纲把“战马”的马字下面的四点写成了一横。以此把李纲的一甲第一名状元降为第四名进士。

  随后,宋徽宗下旨召见榜前四名考生时,亲自批阅考卷,看完四张卷子,发现李进士的文章竟比状元的还要好,就问主考官是怎么回事。李邦彦说:“进士李纲文章虽然动人,但他连马有四蹄都不懂、把它写成一横。马无四蹄,不能驰骋,更不能作战,请圣上明查!”

  皇上听了李邦彦的话,觉得有理。李纲被召上殿,皇上问:“马怎么没有四脚呢!”李纲知道自己一则进考场太匆忙,二则心中想念母亲,所以出现了疏漏。他将错就错,辩解说:“启奏万岁,臣文中之马本是驰骋疆场,屡见战功的烈马。只是后来被困于南山,不能到战场厮杀以建功业,长期关在马厩里,四蹄便攒在一处了。等待有朝一日扬鞭奋蹄啊!”皇上一听非常高兴,赞赏李纲机智能辩、胸怀大志。皇上封他为“太常少卿”。后来,李纲果然在宋王朝国运危艰,金兵大举南侵,直逼京城紧急关头,能挺身而出,披铠甲,跃战马,率兵抵抗,屡建战功。后人敬慕李纲忧国忧民,刚正不阿,鄙视李邦彦卖国求和、陷害忠良的行为,把有四点的“马”写成李纲所写的那个改点为横的“马”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回乡种树唾骂奸臣

  李纲为人正直,为官清正,嫉恶如仇,相传,1142年,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时,李纲已被罢官。当他得知岳飞被害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既恨奸臣当道,又恨自己无力伸张正义,只好举家隐居乡间,安度晚年。

  临行前,李纲想再看一看京都的百姓,就踉踉跄跄地在街上走。忽然见到前面围着一群人,听口音,看穿戴,多数是南方来的读书人。他们挤在地摊前,争买北方运来的桧树苗。李纲凑上前,向他们打听原因。“种桧树苗!”“南方种桧树,我还是刚听说哩!”李纲愈觉奇怪。

  “这很简单,不过是为了让后人记住秦桧是陷害忠良的奸贼,不做卖国贼!”这时,人群中有人认出了李纲,就叫起宰相来。大家对李纲仰慕已久,一下子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痛斥朝廷腐败,怒骂奸臣秦桧妒贤嫉能,陷害忠良。原来,这些年轻人都是来应试的,他们看到朝廷黑暗,都感到前程无望,就决定放弃功名,回家种树去。他们说着说着,一个个捶胸跺脚放声大哭。李纲也激动得热泪直流。真是民心不可违。秦桧一时得逞,将来必定遗臭万年!李纲当即也买了两株桧苗带回乡里,种在庭院里,时常浇水、施肥,树苗逐渐抽芽长大了。后来,其中一株桧树干枯了,只剩下光溜溜的枝干。据说,山里突然飞来一群杜鹃鸟,把树叶全啄光了;又有人神秘地说,是秦桧死后,这株桧树一夜之间,全都落了叶,再也不会发芽了。可乡里老人称,每逢阴历十五,明月当空时,在那株枯树下,有一个身影像秦桧,捆绑着跪倒在地的奴颜卑膝形状。

  宰相李纲魂归何处?

  几经调查考证,虽说初步认为李纲系平江人,李纲卒于1140年,享年57岁。其妻系黄夫人之次女。其子无考,其父名夔,官至龙图阁学士,但其后人及其墓冢,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搜寻资料,加以考证。据《平江古今通》一书记载介绍,平江李氏自有唐乾符6年(879年)李敬先从长沙迁芩川。后晋天福2年(937年)李陵泰由江西建昌之磨刀坑迁南江,未曾提及李纲墓冢及其后人分布情况。而李纲侄李宾王(李西平)墓在平江三阳。同时宋代地方官民为李纯、李宾王父子修建“父子进士坊”。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曾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据《宋诗鉴赏词典》记载,该诗是李纲贬谪武昌(1128年)后所作,由于反对求和、主力投金,并且亲自派兵收复失地,终为投降派奸臣所排挤,自己感到愤愤不平,为此作《病牛》诗以自慰。

  李纲为相仅七十天后,被贬到湖广武昌,见世态不妙,恐生变故,遂在武昌谪居,次年又“移澧浦”(见《梁溪全集》),自称所历之处皆“骚人放逐之乡”。之后,李纲痛感皇帝昏庸,不久朝廷又将他贬到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吏。便隐居无锡梁溪河畔安度晚年。并作有《梁溪全集》诗十三自序和著有《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其中《感愤有作》诗中“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可鉴忠心,更可得知李纲老来在无锡深溪隐居。

隋上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无年月,丁志宁撰文,碑文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碑石断于明代。简称《皇甫诞碑》。关于此碑的书写年代与立碑时期,各家所说皆不同,顾炎武认为是贞观初年,翁方纲与罗振玉则断定为贞观十七年。对于此碑,褒者贬者皆有。《墨林快事》有云:“皇甫明公之碑在信本书中最为妍润,此立于隋日,乃公少年所书,宜其文采之流丽而神情之鬯适,与其暮年老笔奉敕矜持者不同也。”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欧书《皇甫诞碑》最为险劲,张怀瓘《书断》称其森焉如武库方戟,此等是也。”

按:我们已经无法确知这块碑所立的年代。有许多人把它当作是欧氏早年的作品而予以轻视,例如蒋衡《拙存堂题跋》里就这样轻蔑地以为:“余谓其中而不正,灵而不静,殊逊《醴泉铭》。”根据他署款“银青光禄大夫”这一官衔,王昶说虽不见于本传,却可以推断当在唐高祖与太宗之间,即在欧阳询六十岁左右。从书法中可以看出,这是他已成功地改革后的新楷书系统——无论是笔法还是结构,都与北朝的那种笨拙截然不同,而是一种极为爽快的笔法,其细劲与北碑的粗朴大相径庭。它同北碑楷书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不是怪异、扭曲、变化与奇妙,而是宁静、朴素、细劲、高雅。他在这通碑中,正实践了他的不把汉字作为单纯的汉字,而是视为一种结构、一种关系,加以配合、控制,来表现他心目之中的美的理想形式。洋溢在碑中的那种单纯的气息、冷静的理性精神,是别人所没有的。如果说,唐代尚“法”的代表是欧阳询,那么,代表欧阳询瘦劲险绝之书风的,就是此碑。此碑碑文用界格排列,左规右矩,一点一画皆不苟且为之,堪称是唐楷之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最能代表欧阳询的书法风貌的。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合利塔铭》

简称《化度寺碑》。此碑立于贞观五年(631),李百药撰文,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字稍小。北宋庆历初年,范雍见此碑,叹为至宝,以至于寺中贪财的僧人们以为石中藏有宝物,竟然砸碎了碑石,在没有发现什么之后,就把它扔在寺后。范雍将它弄到了家里。在南宋时。又遭兵乱,于是碑石就彻底地毁了。现存多为翻刻本,传世拓本惟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清成亲王旧藏本是原石拓之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

赵孟頫跋此碑说:“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明人王世贞更以为此碑“精紧,深合体方笔圆之妙”。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评曰:“欧书之最醇古者,以《化度寺碑》为最烜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为:“《化度》出于《晖福寺》及《惠辅造像记》耳。”

按:此碑与《九成宫》仅差一年,因而除了字稍小之外,形神酷肖,下笔、收笔、挑出或转折的地方,全都小心收敛,是欧阳询理性规范的极致。只要一看到《化度寺碑》,我们必会惊异于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总是那么清明、平稳,而没有丝毫的紊乱、波动。所以,他的一点一画也表现得有力、细致、充分、正确。在结构方面,更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化度寺碑》似乎比《九成宫》写得更凝练一些,这便是杨守敬看出它比《九成宫》醇古的地方。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特意用了“渊穆”二字,以区别于欧阳询的其他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欧阳询书法一向所具有的北方书风,残留的已经不多,而是强烈的自我面目了。从某些用笔特色来看,后来的柳公权似乎得力于此者颇多。

《唐故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铭并序》

简称《房彦谦碑》。唐贞观五年(631)立,李百药撰文,碑文三十六行,行七十八字,碑阴十五行,行十三字,碑侧三行,计十三字,额篆书“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字。

清吴玉晋《金石存》评曰:“极挑拨险峻之妙,与正书正是一律。兰台《道因》亦全是此种风味也。”

按:欧阳询的隶书作品,这是仅见的一件。隶书的笔法随着行草书的兴起,显然已经失传了。书写者只能在楷书笔法的基础上揣摩隶书的笔意而已,因此它与隋代《青州默曹残碑》等众多的北碑极为相像,我们甚至可以从《大代华岳庙碑》(太延五年,即439年)找到它的影像——这是北魏刻石中最早的一件石刻。这块碑全是北方人的传统笔法,但也可以看出刘明玄已经掌握了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楷法。欧阳询的这一作品,与此相反,即他在精熟的楷书笔法上,又想回到古拙的隶书笔法上去,但比楷书要古拙得多。他的起笔用的就是楷书的方法,而波尾的“三过折法”,却是隶书中所没有的。因此,尽管杨守敬对此帖评价甚高,认为是“唐朝第一分书”,但是其用笔之生拙与楷书的严谨是大相径庭的。

碑侧款署“太子中允□□□□欧阳询书,贞观五年三月二日树”。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十三中对此有考释说:“欧阳询称太子中允,下阙二字,下又阙二字,尚存左傍亻扌,似是‘修撰’二字,然本传则但云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宏文馆学士,封勃海男,卒年八十五,终其身未尝为太子中允及修撰之官。且此碑与《化度寺碑》同为贞观五年所书,彼称率更令而此题中允,疑不能明矣。”从这点来看,把此碑作为欧阳询的作品,倒是颇值得怀疑的。

《九成宫醴泉铭》

贞观六年(632)四月刻,魏徵撰,碑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额阳文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在陕西麟游。传世宋拓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早,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人虞集题此碑云:“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悻,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明人王世贞对此碑的评价也极高:“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中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清人对此碑的评价就更高了。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说:“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归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式百代也。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可不知此义耳。”又:“欧书以圆浑之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柢篆隶,观斯铭者,必知此意然后为得耳。”蒋衡《拙存堂题跋》更是推崇备至:“欧阳信本书直逼内史,《醴泉铭》尤为杰作。”

按:“九成宫”原为隋代“仁寿宫”,唐太宗在此避暑时发现了泉眼,认为是祥瑞之兆。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碑文。此时欧阳询已经七十五岁。在欧的所有存世作品中,《化度寺碑》少其变化之丰富,《虞恭公》逊其温润。此碑寓险峻于平正之中,融丰腴于瘦硬之内,含韵致于法度之外,南派书风的和雅,与北派书风的雄劲,在此碑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难怪人们把它当作唐代楷书中的代表作,视为唐碑之冠。或者可以说,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最彻底地代表了唐代书法的典雅之风。用笔至为精谨,下笔、收笔或者转折等等地方,全都小心收敛。他的这种极端单纯化的用笔方式,将个人情感蕴藏在内部,自始至终的谨严完全来自于他所遵从的关于书法完美的概念,而在具体操作上,则是以一种理性为坚固基础,熟视结体的每一部分,从各种不同的穿插方式或排列方式里找出一个有法则可寻的、清晰的形式,使每一个字都能成为理想中的那种联贯的、坚实的、整体的团块和蕴藏着历史意识的传统结构。但是,欧阳询毕竟还熟习隶书,所以用笔在平实之余,还有浓郁的隶书意味,例如他对竖弯钩等笔画的处理。

《仲尼梦奠帖》

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后又有赵孟頫、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

关于真伪问题,明代中后期有人提出疑问。詹景凤《东图玄览编》认为它是“响拓之极精者”,都穆《寓意编》认为是临本,而陈继儒在《妮古录》中则认为是宋人书。杨仁恺断为真迹,并把年代限定在贞观初(627—641),为欧阳询晚年成熟之作。

按:这是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一种,其中显示出充满自信的意趣。美妙的情调与意趣,渗透了对新笔法与新形式的自负与自由。

《卜商读书帖》

纸本,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拖尾上有一瘦金体题跋,无名氏《装馀偶记》以为是宋徽宗赵佶的手笔,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的:“……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清人吴升《大观录》跋:“笔力峭劲,墨气鲜润。”

按:此帖虽然是双钩廓填,但可以看出,欧阳询的用笔方式,显示出强烈的唐人风貌。他楷书中的瘦劲典雅,在这里转化为锋锐的笔痕,似乎还残留着北派书法中的方劲笔法。但是墨气却极为鲜润,书体变成了行楷体,除了笔画的方折而锋利之外,结体的狭长在北派书法中是很少见的。字心向右下倾斜,笔画之饱满与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是与当时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献之书风大不一样的。

《张翰思鲈帖》

此帖十行,九十八字,是唐宋间摹本(即双钩廓填本)。与《卜商帖》装在一册。

在本帖中,他自己一贯的书风,与来自于例如王羲之的那种南派书风交织在一起,结实的用笔,明确地体现了欧阳询孜孜以求的法度。然而,他却能在达到齐正典雅之后再来破除它,造成一种流动感,并进行巧妙的混合。结字中宫紧缩,而时将横画或捺画伸出,收放有致,形成一种极佳的节奏感,间杂一二草书字,更见变化。

《行书千字文》

欧阳询书《千字文》,见于著录的共有三本:一为蔡襄题识过的《草书千字文》,一为南宋初期扬无咎藏的《楷书千字文》,一为现存的这本千字文。

帖后仅存王诜跋:“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

按:此本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与欧字所具备的特征都是极为相近的。其中“书”字误书为“画”,而李渊的“渊”字缺笔以避讳。据陈垣《史讳举例》考证,唐碑之中避讳缺笔的,最早见之于高宗乾封元年赠《泰师孔宣碑》。杨仁恺断定此帖为欧阳询早年所书,那就更没有必要避“渊”字讳。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在提到本帖时,曾指出,黄伯思《东观徐论》卷上论虞书千字文时说过:“世有欧(阳)率更行书《千文》一卷,乃是集其字为之者。”所述不知是否此卷。

《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可以证明张怀瓘所说欧阳询的草书是来自王献之一路的,而与王羲之平和宁静的草书不同。欧阳询的草书在唐初也是第一流的。米芾《书史》,对欧阳询的草书赞道:“草帖乃暮年书,精彩动人。”据米芾看来,在唐初,只有孙过庭与欧阳询,才算是真正得二王法者。

欧阳询除了正式碑刻之外,还有一些可以称为习作式的作品,这便是《史事帖》。这是他选择古史的内容而创作的一批作品,后人汇为一辑,总称为《史事帖》,或称《故事帖》。宋米芾《书史》称曾于濮州李丞相家中见到过十余帖。后渐散佚,目前尚可见到刻帖《汉文时帖》、《殷纣帖》、《度尚帖》、《劳穆公帖》。更为可贵的是,尚有墨迹《仲尼梦奠帖》、《卜商读书帖》以及《张翰恩鲈帖》留传下来。法者。

除了这些我们还能看到的欧阳询的作品以外,还有一些见于著录之中的作品,我们也把它列在下面:

一、司空窦抗墓志铭

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三月,欧阳询六十六岁时撰文并隶书。著录见《金石录》等书。

二、宗圣观记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二月立(《金石录》作武德七年),欧阳询七十岁时撰序并隶书。陈叔达撰铭,额题“大唐宗圣观记”六字楷书。

三、兰亭记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二月,欧阳询楷书。

四、传授诀

款书贞观六年(632)七月,欧阳询七十六岁时书。

五、心经

贞观九年(635),欧阳询七十九岁时书,小楷,初刻于饶州(今江西波阳县),以后曾刻入《博古堂帖》、《停云馆帖》、《墨池堂选帖》、《玉烟堂帖》等刻帖之中。

六、昭陵刻石文

贞观十年(636)立,时欧阳询八十岁,隶书,李世民撰文。著录见《金石录》等。

七、阴符经

贞观十一年(637)书,小楷二十六行,曾刻入《宝真斋法书赞》、《餐霞阁法帖》、《墨妙轩法帖》、《三希堂法帖》等之中。

八、周大宗伯唐瑾碑

约立于贞观年间(627—649),于志宁撰文,楷书。著录见于《金石录》等。

九、隋工部尚书段文振碑

约立于唐贞观年间,潘徽撰文,隶书。著录见《金石录》等。

十、九歌残石

又名《九歌碑》,无年月,北宋时始刻于长安。

十一、昭陵六马赞

无年月,隶书。

十二、荐福碑

无年月。

在各种刻帖之中,还保留了欧阳询名义下的大量书迹,见于《淳化阁帖》中的,有《兰惹帖》、《静思帖》、《五月帖》、《足下帖》、《比年帖》、《脚气帖》六帖;《汝帖》中有《车驾帖》、《秉笔帖》二帖;《懋勤殿法帖》中有《薄冷帖》、《投志帖》、《去留帖》、《益都帖》四帖;《玉虹楼法帖》中有《庚亮帖》、《早度嘉帖》、《由余帖》三帖,其他尚有《风姿帖》、《临黄庭经》、《穆公帖》、《汉文帖》等。欧阳询留下的书法作品,可谓洋洋大观。

书法家欧阳询的资料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