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位朋友知道黄氏家谱,黄胜奇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有那位朋友知道黄氏家谱,黄胜奇的,第1张

江州土司黄氏宗族

江州土司黄氏宗族,兴起于北宋,是由内地汉族黄氏被化后演变成壮族黄氏的。在历史上的壮族黄氏土司中,江州土知州及其分支土司黄氏宗族,是仅次于思明府、州黄氏土司宗族的第二个著名的豪强大族。江州土州为今广西半族自治区崇左县江州一带地区。江州土司黄氏宗族的开山始祖是山东青州府益都(今山东省益都县)人黄胜奇。北宋皇 年间(1049——1053年),宋朝大将狄青同下征讨镇压侬智高领导的广西壮族人民宋大起义时,黄胜奇作为属交随征。因在战斗中立下大功,故被宋朝廷分土授职,官任江州土知州,准许世袭,从此,黄胜奇家族便世代落籍定居于江州地区,成为当地的世袭土官。久之,便完人被同化为壮族,成了著名的壮族黄氏上司。

在历次的改朝换代中,该家族也都能因时顺势,传承世袭。元明换代后,当时的知州黄威在即率领部族归顺朱元璋,所以,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仍授予黄威庆江州土知州旧职,仍允许世袭。明清易代后,黄廷杰立即归附清朝,清朝即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承人黄廷杰袭任江州土知州之职,准世袭,直到黄寿松袭职,他成为最后一任江州土知州,因为,在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江州土知州被废除,而改为流官治理。直到这时,才结束黄氏土司在此长达近10个世纪的家族统治。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3457htm

  明史 卷三百十二 列传第二百 石砫宣抚司

  石砫,以石潼关、砫薄关而名。后周置施州。唐改青江郡。宋末,置石砫安抚司。元改石砫军民府,寻仍为安抚司。

  洪武七年,石砫安抚使马克用遣其子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贡方物。八年,改石砫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十六年,石砫溪蛮寇施州,黔江守御官军击破之。十八年,石砫宣抚同知陈世显遣子兴潮等奉表贡方物,贺明年正旦。二十四年赐石砫宣抚同知陈兴潮及其子文义白金百两,以从征散毛洞有功故也。

  宣德五年命宣抚马应仁子镇为宣抚。初,应仁有罪应死,贷谪戍。至是,帝念其祖克用尝效力先朝,命求其子孙之良者用之,故有是命。成化十八年,四川巡抚孙仁奏:“三月内盗三百人入石砫,杀宣抚马澄及隶卒二十余人,焚掠而去。以石砫地邻酆都,互争银场相讦,有司不为区治,致相仇杀。”命责有司捕贼。仁奏:“石砫岁办铅课五千一百三十斤,正统后停之。邻境军民假以征课,乘机窃取,酿成祸阶。请除其课,闭其洞,仍移忠州临江巡检于酆都南宾里之姜池,以便防守。”从之。是年,命马徽为宣抚。万历二十二年,石砫女土官覃氏行宣抚事。土吏马邦聘谋夺其印,与其党马斗斛、斗霖等,集众数千,围覃氏,纵火焚公私庐舍八十余所,杀掠一空。覃氏上书言:“臣自从征叠、茂,击贼大雪山,斩首捕寇,皆著有成劳,屡膺上官奖赏。今邦聘无故虔刘孤寡,臣岂不能出一旅与之角胜负,诚以非朝命,不敢也。今叛人斯在,请比先年楚金洞舍覃碧谋篡事,愿与邦聘同就吏。”二十三年命四川抚,按谳其狱,事未决。会杨应龙反播州,覃与应龙为姻,而斗斛亦结应龙,两家观望,狱遂解。覃氏有智计,性*,故与应龙通。长子千乘失爱,昵次子千驷,谓应龙可恃,因聘其女为千驷妻。千驷入播,同应龙反。千乘袭马氏爵,应调,与酉阳冉御同征应龙。应龙败。千驷伏诛,而千乘为宣抚如故。千乘卒,妻秦良玉以功封夫人,自有传。

  鱼木寨相关资料:

  鱼木寨位于利川西部,地处318国道线利川至万县途中,寨楼空兀于万山之中,两边一色悬崖,中间只有一狭窄寨门与外界相通。该寨明初属龙阳峒土司,后归附石柱土司 ,万历14年编籍万县,1955年划归利川,现为谋道乡鱼木村。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八世谭彦相等认承纳草籽粮五硕三斗,将龙阳峒编籍万县,奉旨俞允,脱离石柱土司。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抚使马斗斛、马千乘图谋恢复龙阳峒,率士兵围攻。当年争战遗址、传说、故事尚存。(和马氏族谱上记载一致)

  寨名来源今无确考,一说,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鱼木"为土语音记;一说,相传古代马、谭土司连年争战,一次,谭土司困守该寨,马土司久攻不下。谭土司为退敌兵,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下活鱼无数,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帐前树上。马土司望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自退。从此,地因事名,洞名"鱼木洞",寨名"鱼木寨"。

  石柱马家事略考: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土家族人口有5704223人。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邻地区。

  土家族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 “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为土家族。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

  马氏在石柱的影响 :

  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在重庆市石柱县居民中,马氏据说有三支,均为土家族。其中有一支马氏,其保存的《马氏家乘》中曰:“公(马定虎)陕西扶风茂陵庄人,汉伏波将军三十九代孙也。英敏磊落,勇力过人,事宋为骁骑队长,属吴繗军。靖康之乱入京师勤王,……高宗南渡,扈跸有功,军中皆称将门之后。时五溪蛮因朝廷多故,连结土司秦勾等陷施州大田所、南宾诸郡,扰及大江之南,官兵屡征不克。大臣范宗伊奏曰:五溪蛮敬畏伏波将军如神,倘得其裔往征,必克。高宗允其奏,因诏定虎公领兵由建始入川,驻兵于南宾县之水车坝,传檄南路土司七覃八田,宣扬威德,克期会兵施州。溪蛮闻定虎公为伏波之后,已自摄服欲降,独贼首覃勾拒施州欲战。建炎七年(建炎仅四年),我公合诸土司兵攻破施州,贼走屯七岳山。公围之,遣轻骑五百人间道由龙嘴河、都会坝绝其归路,贼粮道不通,遂成擒。捷闻,并图其山川形势以献,中有石峰高耸插空之语,因封公为石柱安抚司,世袭节制九溪十八洞。”还有清乾隆年间修的《石柱厅志》记载,扶风人马定虎,(马)援三十九代孙也,知兵饶胆略,朝命领兵进剿。定虎入川驻水车坝,击之,苗果震慑,溃败。捷闻,即以南宾县地官之。县东南六十里,有高峰直上,状类柱,乃置石柱安抚司,敕马氏世袭,节制九溪十八洞,为镇服苗蛮之计。据《明史》中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石柱安抚使马克用遣子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贡方物;洪武八年(1375年)改石柱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由此可见石柱土司应是正式建立于明初。马克用封石柱宣抚使,建署水车坝(今悦来乡古城坝),其食粟之地,仅今悦来乡附近就有牛项溪、尖山子、螺丝塘、白果园、水田坝、五龙溪、板獠漕等处。

  石柱土司马氏,据其家谱记载,祖籍是陕西扶风,系汉伏波将军马援第三十九代孙马定虎的后裔。传说马定虎在南宋时因平五溪蛮入境,因功授以石柱安抚使,官职世代沿袭,得以世守石柱。应该说马定虎既然是马援之后,当是汉族不疑,其实不然,马定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后,依然知其先祖及世次,可知马氏对谱系的重视。然而在马定虎平五溪蛮有功而授以安抚司职,更应大书特书之时,居然失其世次了。《马氏宗谱》对马克用以下世系记载却十分详细,但自马克用以上则一无所书。《马氏族谱》、《马氏家谱渊源》也说马克用为“迁石柱始祖”,“建业于水车坝”。在其马氏族谱、宗谱、家谱渊源、谱书节本等所记各异,世系不清,年代不一,史实矛盾。例如,说马克用是马定虎的十五代孙,却无世系,且有是三代、四代、五代、六代、七代、八代、十六代孙之多说,还有说“定虎其名,克用即号”,甚至有说是“克用相传思牧,思牧相传定虎”。署石柱安抚司的时间,有建炎二年、三年、七年(建炎仅四年,无七年),或景定,或宋末之多说,更有说是无至正七年或十七年。对何入何时入川平蛮封石柱安抚使也其说不一,有马定虎于南宋初,或于元末,或于明初之几说。有的说是马什用于宋景定中,还有说是马克用于明初。凡此种种,自马定虎以下至马克用间,无论《石柱厅志》、《石柱乡土志》或《马氏家谱》均载:“其袭爵历元及明无替”。《马氏宗谱》自释:“定虎公以后,克用公之前,马氏中衰,当宋之鼎革之际,功名未登天府,史鉴不传。”自认“代远年湮,前后矛盾”。其实马克用的父、祖二辈是谁也未记清。马克用是否为马定虎之后裔?历史上就有这样的情况,某些家族往往把同姓氏的源于贵族出身、显赫于世的人物作为始祖,而编纂至家谱之中,目的是为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出身。据《渝州志》云:“宋景定中,蛮酋大虫马什用同向士壁率师大败元兵,继平九溪洞夷,授镇国上将军,领铜牌印、石柱安抚司大使,世守其土。”马定虎应为宋末时期人,而不是宋初之人。马什用与马定虎应为同一人,据清嘉庆重修的《一统志》中云:“宋景定中,以土官马定虎征五溪蛮有功,授安抚司。”就《渝州志》称马定虎(马什用)为“蛮酋大虫”,应是当地土著蛮酋,大虫在宋代是人们对老虎的称呼,而土家族先民有史以来就是崇拜廪君白虎的,以之作为其图腾信仰。而“什用”是土家族的常用语,是“送、冲、踵”的意思,是对土司长官的称呼。所以,石柱马定虎这一支马氏,自马克用前至马定虎应为汉族,自马克用以下应为土家族,这也尚待研究。

  石柱马定虎这一支马氏在历史上也有其辉煌的史绩,对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定,维护国家统治,发展社会生产均做出了贡献。据《马氏家乘》记载,元未九溪十八硐诸土司不靖,明洪武初,马定虎的十五代孙马克用(应是马定虎之子)征服了九溪十八硐,被朝廷加封为宣抚使。据《蜀人物志》记载,马克用“生元末,袭石柱安抚司,仁而有勇,与士卒同甘苦,上下一心。全境内户口为十三族,大山外有陈、伍、高、崖、罗、向六族,山以内有谭、刘、奉、何、冉、江、白为七族。土司无城郭而有峒寨,令十三族皆得立寨栅,具徒卒,无事尽力农亩,有警则各寨并起,以听指挥。凡境内高峰绝岭,星罗棋布,皆各族屯兵边所。……不数年,庶富为川东冠。忠路、酉阳、唐岩、沙溪等司,皆推石柱为司长,音问不绝。”马克用在洪武中善抚夷落人心归附,子孙世袭。表明元末石柱土司的势力得到急剧增长,已成为元末明初时期土家族诸土司中举足轻重的大土司之一。

  石柱土司正式建立后,由马氏承袭达26代,计569年。其沿袭情况,据《石柱厅志》等资料记载,自明洪武初马克用由安抚使擢升宣抚使以来,在洪武七年(1374年),马克用遣子马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明改安抚司为宣抚司。马克用于明洪武八年将其司治迁至南宾县城。马克用传子马良,马良传子应仁。宣德五年(1430年),马应仁犯法,罪应死,但朝廷给他个谪戍边,戴罪立功的处分,因为“帝念其祖克用尝效力先朝”,而仍命马应仁子马镇袭石柱宣抚使职。马镇传马黼,马黼传马澄。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三月,内盗300余,侵犯石柱,杀死马澄及隶卒20余人焚掠而去。是年,其子马徵袭宣抚职。马徵传马龙,马龙传马素,马素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传马斗斛。

  明万历年间,龙阳洞土司谭彦相等欲脱离石柱土司统治,编籍入万县之时,石柱土司马斗斛为维系“土不出境”的祖训,遣子马千乘率兵围攻龙阳洞,烧杀几尽。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石柱土司归附清朝,石柱乃辖东至湖北利川,南接黔江,西界丰都,北邻忠州。广230里,袤240里之广阔地域。

  在秦良玉代理土司之前,其马氏内部发生一件争权夺位,引发仇杀之事。据《明史·四川土司传》记载,万历二十二年(1594),石柱土司妻子代幼子行宣抚事,时“土吏马邦聘谋夺其印,与其党马斗斛、斗霖等,集众数千,围覃氏,纵火焚公私庐舍八十余所,杀掠一空。”结果,还是马斗斛得了便宜,署理司职,但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好景不长,最终下了台。

  石柱土司是土家族六大宣慰司中,改土归流最晚的一个。马祥麟子马万年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归附清朝,仍授宣慰使。据《清史稿·四川土司传),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夔州府分驻云安厂同知移驻石柱。二十五年(1760年),设石柱直隶厅,改土宣慰使为土通判世职,不理民事。道光《补辑石柱厅志·土司志》记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马万年传子马洪裔,雍正年间马洪裔传子马宗大,“宗大传光裕,光裕传孔昭,孔昭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缘事革职,以光裕弟光仁护土司事,俟孔昭生子承袭。至二十一年,孔昭生子俊明,报部。光仁复缘事斥革。部议夔府分驻云安厂同知移驻石柱,代理土司事,俟俊明成立交卸。二十五年,俊明殇,承袭无期。部议改设直隶厅同知,其土宣慰司改为士通判,不预民事,俟孔昭生子。题请奉旨如议。孔昭卒,无子,以光仁子图昭袭土通判职。”

  马孔昭与马光仁两任土司均“缘事革职”,其所缘何事,据石柱《马氏家乘》记载,“乾隆十九年,孔昭以逆匪陈昆案内失察,部议革职。”是说马孔昭的革职是因为镇压当地陈昆起义不力所致。而马光仁革职的原因却与他同马孔昭之间的矛盾有关,谱云:“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孔昭生子俊明,业已报部。因光仁任事,时值大旱,民间禾价腾贵,光仁禁贩禾出境,有贩者皆称孔昭之禾,仁因封孔昭庄仓。昭怒,以封仓绝食、更藉护夺袭等情上控”。马孔昭所以将其叔父马光仁告到夔州府,是因为贩禾封仓之事,但真实的原因是“藉护夺袭”之情,即马孔昭子马俊明业已报部,而马光仁并不愿意从“护土司事”的位置上退下,让马俊明承袭,而引起马孔昭的不满。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土归流、改设直隶厅、隶川东道,宣慰使改为土通判,不预民事,仍世袭。《石柱直隶厅志》有云:“国家声教远讫,先后皆改土归流,石柱土官马氏历世忠顺,明季女土官秦良玉忠勇著天下,载明史,故地虽改设直隶厅,后裔犹世袭通判职,比其他土司加厚焉”。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因马俊明死,马孔昭无子承袭,而顺势把石柱改土归流。同知贾天禄奏请乃以马光仁的长子马图昭袭,自此,土通判一职,马氏世代相传,马图昭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缘事革职。次年,同知王萦绪上奏朝廷,要求任命由马宗大之弟马宗夫之孙马佑昭承袭土通判,获准。咸丰年间传至马驾,马驾传马保诚、马保诚传杨舜贞,杨舜贞传马正倓,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一月石柱解放为止。

  石柱土司世袭表:

  马氏土司世系自马克用起为:

  马克用(元末袭)-→马良-→马应仁-→马镇-→马黼-→马澄-→马徵-→马龙-→马素-→马斗斛-→覃氏-→马干乘-→秦良玉(马乘妻,因夫亡,子幼而代理)-→马祥麟-→马万年-→马洪裔-→马宗大-→马光裕-→马孔昭-→马光仁(马裕弟,因兄革职,子未出而执司事)-→马图昭-→马佑昭-→马驾-→马保诚-→杨舜贞-→马正倓-→马俊明

  你道这是为何?

  原来细究起来,却先得让从明朝的土司制度说起。提起这土司制度来,那还得追溯到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大元帝国幅员广阔,为了有效的治理国家,尤其是中国西南各省的少数民族,元朝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就推行了所谓的土司制度:即分封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为世袭官职,称之为“土官”,以统治当地人民。这些地区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习俗与内地有较大的差异。它们本身也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的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有的则还停留在奴隶制社会,有的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土司制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为适应了这种不同经济形态,从这个意义讲,土司制度的存在在当时还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明承元制,对归顺的各部首领,即用原官授之。土司官职的设置有品秩介于布政使与知府之间的宣慰使;有介于知府和知州的宣抚使;有与知州同品秩的安抚使、招讨使;介于知州和知县之间的长官司。此外,还有土府、土州、土县,长官的品秩与府州县相同。明朝时候,土司主要分布在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

  土司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任用土官。土官有两大特点:一是土著;二是世袭。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土司、土官都一定的是当地的原始土著居民,其实在大明朝的众多土司之中,还有一些土司、土官则是来源于朝廷对一部分开国功臣特殊的褒奖,但他们身份却并非一定都是土著。马氏一门所世袭的石柱宣抚使一职,正是属于后者。

  马氏一门源出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马援就并非石柱人,而是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只不过他的后人中有人因功,被元朝皇帝封在石柱为当地首领,石柱遂才有了马氏一脉的后裔。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逐渐崛起的朱元璋以其雄才大略,相继消灭了以武昌为中心的陈友谅的“汉”,以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的“东吴”政权,以浙东为中心的方国珍政权,以福建为中心的陈友定政权。接下来的目标,自然就是偏安蜀地,由明玉珍建立的以重庆为中心,据有全蜀之地的“大夏”政权。此时明玉珍已死,帝位由他年幼的儿子明升继承。明生继承他父亲继续与明保持通好的政策,但为了扫灭群雄,一统天下,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遂再以廖永忠、傅友德为大将率军十万伐蜀。仅十个月,完全平定蜀地。

  在平定蜀地的过程中,马援的后人石柱土司马克用因为主动归顺,在洪武七年,大明朝廷依旧册封其为石柱宣抚使,并许其世袭其职。自马其用于1374年任宣抚使以来,历时二百多年,经十代,方才传到了马斗斛。

  与土官相对的则是流官。明朝政府除了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土官以外,同时,也在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设置了朝廷委任的行政官,这些官与土官相对,称之为“流官”。“流”者,顾名实意,非其固定,非其长久之任也。土司制度的存在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势必导致土司政权间的扩张性和对朝廷的割据性的膨胀,这恰恰又与历代封建王朝所努力倡导的中央集权大一统是背道而驰的。

  明朝初年,国家强盛,明朝中央政府对各地土司的控制上是比较严格而有效的。即使是最高一级的土司(宣慰使或宣抚使)都隶属于中央设置的某个布政使,或都指挥司,至少在形式上保持隶属关系。为了加强对土司的控制和管理,明朝政府也常常采取土官和流官交错并存共处的方式,即在土司系统中参用流官,或是在各级土官中交错任用流官,或是在同一级官职中正副职分别用土官和流官。此外,明朝政府还规定,土官袭职必须奉朝命,无论路途远近,无论品秩高低(九品以上),必须赴京师受职。这虽然只是一种形式,却表明了朝廷的权威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中后期之后,伴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趋衰落,明朝廷对各地土司的控制自然也大大的削弱了。尽管,明朝廷也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办法,但是土司制度并没得到根本的解决。

  四川播州(今属贵州)宣慰使乃大明六大土司之一,根基深厚,势大力强,在大明朝的六大土司中当数第一。播州原为古夜郎故地,地处偏僻,辖地更是介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自唐朝乾符三年杨端入播州以来,传至如今的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已历29代,约724年。这杨应龙是在大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袭封为四川播州宣慰使的。此人颇有些门道,万历年间,皇宫太和、保和、中和三大殿因雷击起火而被焚,他就曾因献木有功再被朝廷加授都指挥使衔。但他为人强悍而多疑,对内酷杀树威,对外行劫四邻,久有不法之名,亦有不法之举。播州附近的黄平、白泥等土司与其结缘甚深,多次请求朝廷对其征讨。大明朝廷上下尽管也多有征讨之论,但考虑到播州地贫民瘠,加之道路崎岖,不易征讨,遂也听之任之。

  谁曾想,那杨应龙更是好色之徒。虽然这时候他也是有妻有妾,但自那日四川布政使大人寿诞之上偶遇马斗斛之妻覃氏之后,数月里竟然念念不忘,常常更以不能得到覃氏垂青为憾。但让杨应龙没想到的是,他的心思竟然让上天帮他玉成了。

  原来,马斗斛之妻覃氏,虽系一女流之辈,但却颇为多谋,尤喜弄权。在她不厌其烦的说服和劝诱下,一心想继续维持世袭职位的马斗斛最后也真动了心,主动派人到了播州与杨应龙结好。那杨应龙是何等人物,马斗斛的示好,对他来说无异于就是覃氏向他杨应龙主动的投怀送抱啊。这几乎是上天掉下来的柿子,杨应龙岂能放过?

  稍作谋划,一场精心布置的好戏就上场了。杨应龙先劝自己发妻张氏与马斗斛之妻覃氏结为异姓姐妹,而后再以妻子张氏姐妹的名义派人到石柱送上请柬,以妻子张氏生日将近,特邀请覃氏到播州作客。那马斗斛如何知道这一番底细,还以为播州、石柱结好,自己获益多多呢,所以接到播州所谓的张氏邀请信后,并没有丝毫的疑虑,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妻子送去了播州。接下来的事情,当然正如杨应龙所料的那样。各有所好,你情我愿的杨应龙和覃氏有了非同一般的交往。

  可世上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覃氏在播州住了一月,人还没回来,杨应龙与自己的妻子覃氏有染的谣言却传开了。甚至覃氏回来后生下的小儿子马千驷,也有传言说他就是覃氏和杨应龙两人的儿子。起初,对于这些传言,马斗斛并不太相信。几年之后,杨应龙还认下了马斗斛的小儿子马千驷为他的义子。但时隔不久,杨应龙的妻子张氏和覃氏这对结拜的异姓姐妹就翻了脸,互相仇视,甚至如同陌路了。

  外边传言又起,说杨应龙的妻子张氏因为发现了两人的奸情,所以两人才撕破了脸。这一次,马斗斛对传言便就有几分相信了。后来,或许是出于辟谣的目的,杨应龙亲自提亲将他的爱妾田雌凤所生的小女儿,小名娇娇的许婚于马千驷。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斗斛有所安慰:因为如果马千驷真的是那杨应龙的儿子的话,他总不至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吧。但即便如此,宽厚的马斗斛在心中尽管对妻子覃氏忠贞的怀疑有所减少,但对杨应龙的厌恶却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了。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播州(今属贵州)宣慰使杨应龙被他的妻子张氏以谋反之罪告发。按照太祖洪武皇帝钦定的《大明律》,谋反那是被列在“十大恶”之首的,首犯是要被凌迟处死的,即使遇到皇帝大赦天下,那也是不能减免的。除非是忍无可忍,但凡作妻子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罪名来告发自己的丈夫呢?传言似乎为人们的猜想提供了足够的证据,也为马斗斛的怀疑增加了可信的成份。

  俗话说亲不间疏,妻子以“谋反”的大罪告发丈夫,自然不容怀疑。大明朝廷此时正想乘此机会解决久有不法的播州土司的问题呢,更有贵州巡抚叶梦熊,贵州总兵刘承嗣等一干官僚意欲建功立业。于是屡屡上书朝廷,请求朝廷派大军征讨。内阁大臣们与兵部一会商,于是就决定在第二年,即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先在播州推行“改土归流”的制度。不想,此举立即引发了播州附近各少数民族,尤其是各部苗民的反叛。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反叛各部共推播州宣抚使杨应龙为首,他们扯起大旗,公然与朝廷对抗,一时间声势颇为浩大。大明朝廷虽着意派兵剿灭,无奈播州辖内山高林密,道路难行,而此时的大明政府政治腐败,外有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倭寇不断袭扰,加之国库空虚,军队战斗力羸弱,一时却也拿杨应龙没有办法。

  如今听闻自己的妻子覃氏再次提起杨应龙的时候,马斗斛的心情和愤怒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老爷,要我怎么说你才好呢?作为大丈夫,怎么你总是为那些没边没影的事耿耿于怀吗?”覃氏知道解丈夫的心思,婉言劝解道,“老爷,他杨应龙叛不叛乱那都是朝廷的事儿,你又何必如此忿忿不平呢?你要知道,你们既同为大明朝的土司,如果那杨应龙真被朝廷给弹压下去了,朝廷在播州(今贵州)势必推行‘改土归流’的制度,这对老爷你难道就真是好事吗?老爷世代相传的石柱宣抚使的世职,还能守得住吗?老爷,这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我一个没读几天书的妇道人家尚且知道,难道你会不懂?”

  “所以你才千方百计地要我结好他杨应龙,不但让千驷认他做了义父,还与他的女儿约为婚姻?”马斗斛看着妻子反问道。

  “老爷,时至今日你总算是明白为妻的一番良苦用心了。”覃氏言道,“俗话都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还要三个帮呢。如今,云贵一带的土司,岂只是我们才与那杨应龙结好,我所知道的永宁、酉阳两地的土司可不都是杨应龙的姻亲,是杨应龙的两个儿子杨朝栋、杨可栋的岳丈么?

  “照你这么说,千乘的叔叔我们是不能救了?”马斗斛问。

  “老爷,你还没明白我的意思。对于他叔叔,我们不是不救,而是尽人事,听天命!”覃氏道,“自朝廷推行‘改土归流’制度以来,我们云贵一带的土司都好比是悬崖边的树,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我们怎好再去伸手救人呢?

  再有,如果曹魁和曹吉祥的关系真如传闻那样,你想想我们还能救下他叔叔吗?曹吉祥身为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他既可以既掌握着内外奏章、各种勘合,又可以代内阁拟旨,甚至内阁拟旨后,都还须让他用红笔代皇帝先为批阅,才能下达,真可谓是权势熏天,无人能比,我听说朝廷里几位内阁宰辅的时常也都要看他脸色行事呢。”

  一语末了,突然就听大堂外一个小孩子奶声奶气的声音在喊:“娘,娘。”覃氏一回头,就见丫鬟小红拉着自己的小儿子,刚刚六岁的马千驷从外面走了进来。马千驷边走往里走,嘴里边是喊过不停。刚进了门,小红还未说话,马千驷乍见了自己的母亲覃氏立即甩开小红的手,撒腿就朝她跑了过去。“娘,娘,我刚才看见哥哥和一个老头匆匆忙忙地骑马去了,”小男孩抱着他母亲覃氏的腿问道,“那老头是谁呀,他和哥哥在一起做什么呀?”

  “哦,娘的宝贝千驷,”覃氏爱怜地抱起小男孩,“娘告诉你吧,那老头是你叔叔的仆人。你哥哥因为有事和他一起到忠州城看你叔叔去了。”

  “娘,我也要去忠州城。”小男孩央求道。

  “这怎么成?”覃氏道,“你哥哥又不是去玩,到忠州城去是有要紧的事要办呢。”

有那位朋友知道黄氏家谱,黄胜奇的

江州土司黄氏宗族江州土司黄氏宗族,兴起于北宋,是由内地汉族黄氏被化后演变成壮族黄氏的。在历史上的壮族黄氏土司中,江州土知州及其分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