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徐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谁有徐氏家谱?,第1张

徐氏出自赢姓,周朝时为诸侯,封于徐(今江苏徐州),便以国为姓,居住在江南凤阳。徐氏名人辈出,汉时有徐摨,吴时有徐顺,宋时有徐元党,元时有徐昭文。元顺帝时徐达辅佐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功成后被封为中山王。徐达生四子,后裔繁多,分支难以查考,只有次子添福的支派谱牒得以留存。添福六世孙徐飞,家资富厚,为人慷慨,于1511年(明正德六年)从句容迁居崇明,居住在本县平洋沙东北姚家桥。徐飞四世孙徐浦居响沙郁维和状南新镇西南。六世孙含亭居一号吴家沙东北区殷杨镇南。九世孙宏谟居殷杨镇东四

。十世孙汝霖居沈阜沙鳌镇竖头街。十一世孙学洙居响沙侯家镇东南,学渠居吴家沙老岸龙王庙东;瑞征居县城内,价增居丰海沙惠隆镇西。十二世孙景良居沈阜沙鳌镇北,绥斋居学洙宅西

;衢洲居候家镇南,竹林居浜镇北数十步。十四世孙月桥居吴家沙三贞桥东二

。十五世孙福元居吴家沙倪家庙西南;嘉猷居倪家庙西北,甘霖居209号惠安沙朱伦元圩内东老脚洪向东第十三

《崇邑徐氏宗系谱》采用宋氏谱法,谱中只记徐达七世孙徐飞一脉,载一世至二十世。十四世孙云璈,字韵伯,号月桥,优廪生,道光时进土。十五世孙徐成祺,字引恬,号不更,历任本县参议会会长、县教育会会长、县通俗教育馆馆长、尚志女校校长;徐甘霖,字无极,号冶甫,日本关西大学法律科毕业。

《崇邑徐氏宗系谱》最初成书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由月桥修纂。1831年(清光绪七年)念祖、云倬续修,1920年第十五世孙树霖再次续修,分上、中、下三册。

徐氏今居住本县有数处。一部分后裔已移居外地,收藏载本的徐运泉,系十七世孙,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居住在上海,1984年传至十九世。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泾川徐氏宗谱》

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这两部家谱的凡例看个大概。这两部家谱分别为:《洞庭南徐徐氏家谱》,乾隆四十年修,《徐氏宗谱》,光绪十九年修。两部谱不是一个家族,不在一个地区,相差二百多年,因而,在内容、范围与侧重点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之处。其中《徐氏宗谱》更加详尽,除具有一般意义上得凡例之外,还有详加说明凡例内容的“宗谱规条”,使人一目了然。

家谱修成之后,印数是固定的,编号分颁给族内有关人员保管、珍藏,并有详细记录。保管者仍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慈南徐氏宗谱》就有这样的规定:“一每岁元旦藏谱者各携谱至宗祠,当众验阅一过,随给馒首两枚。二逐年春秋两季,将谱各向日翻晒,以免蠹蚀鼠伤等情。三各房分藏之宗谱,如有藏贮不谨,蠹坏遗失者,作不孝论。四统谱归宗长掌管,以备族人检阅。但检阅时必须在宗祠,点烛、焚香、沐手敬读,以照诚谨。珍视之情,跃然纸上。在其他宗族的家谱上,也都有类似的不准外借、盗卖的规定。如有违犯,惩罚是逐出宗族。

徐姓各家族均是一个宽容和充满同情心的家族。反映在家谱中,对于一些已经客观存在而又为别的姓氏家谱所不能容忍或人谱的内容,如养子,僧道、妻父等,在某些徐姓家谱中都能够被收录。

《徐氏宗谱》规条中,即有族人出家为僧道,可注明出家某庙某寺,这种僧道可人谱,也是笔者所仅见,也只有在徐姓家族中能有这种涵量。其他如《慈南徐氏宗谱》、《月湖徐氏宗谱》,或直接收录,或辟专章收录族内养子。《新何徐氏宗谱》不仅收录养子,还收录妻父之名,理由是:“娶妻必载妻父之名:以女子不出名,故详其所生也。”在《稠泉徐氏五修族谱》最后,还专设“生生录”、“纪生录”两部分,以随时记录家族中出生或故去的人物,这在别的家谱中也是不多见的。

体例格式编辑

徐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艺名、名绩汞、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徐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东海徐氏老谱》一册,45页,民国十八年由宁陵的徐辑校,石印。这部家谱虽然印行于民国时期,但它是宁陵徐氏在编撰印行《睢阳徐氏通谱》时,为了“报本追远”,在新谱还没有编定时而提前重印的老谱,它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此谱始修于东晋太宁元年(323),由司空崔琳、治谱官徐令意和左散骑常侍徐行坚撰修。到北宋天圣兀年(1023),由徐姓著名人物、祥符五年状元徐爽重辑会修。到了南宋又经过多次重修,加入朱熹的《徐氏谱序》和文天祥的《徐氏族谱像跋》。这部家谱保存着早期家谱的某些形制,包括谱名、谱序、遗像、世系表谱几部分,其核心部分是世系表谱,虽然非常简略,但因其纂修时间比较早,保存了早期徐姓的一些重要资料。

徐氏家谱全部的字辈是承、先、光、正、大、永、世、保、宗、传、嘉、庆、安、定、守、文、明、道、德、天。

徐氏来源:

徐姓起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

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

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山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还是后来氐族人自行改姓,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大黄山,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徐氏。兀苏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氏。

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子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清朝,居于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的高丽族人,改汉姓为徐氏,是今朝鲜族徐氏的起源之一。

满族改徐姓:清朝满洲八旗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徐,后成为东北地区的徐姓满族。

中华徐氏始祖陵,也称、大墩、六里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记述:“按,伯益公以前荒邈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而皋陶生伯益尤经书未载,出于杂记,今不敢漫宗,故谱牒自伯益公始。伯益,名大费,佐禹平水土,封嬴邑侯,娶姚氏生二子。长大廉,封陆氏后为嬴;次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生四子,分四姓,长征国、次终黄氏、三季胜马氏、四简赵氏。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王房,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徐豹是夏朝徐国的第五代国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几代,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故死后葬于“食邑”之地的“东海郯城北七里”。对于以上的说法,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安徽歙州《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等均有大致内容相同的记载,至今未有二说。 关于郯城县为什么称“东海郯城”?查阅一下史料便可明了。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修订的《郯城县志》载:“郯城县唐虞时为徐州之域……

春秋时为郯子国……

秦易封建为郡县,以是城为郯郡地。汉改为东海郡,置县十二,治郯县。……

东汉分东海郡,置琅琊国,东海领县六。晋,东海郡领县三,皆治郯县……”

由此可见,至少在西汉时期,郯城县就属东海郡地,且长期为郡、县的治所。因此,宋代学者在修订《徐氏宗谱》记述郯城时,冠“东海”二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徐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辞海》关于“徐”的第三义项解释为:“古国名。亦称徐夷或徐方,东夷之一,……在东夷中最称强大……周敬王八年(前512年)为吴国所灭。”著名历史学家李白凤先生在其专著《东夷杂考》中也说:“徐夷所处一带,北邻大彭、郯、莒诸国,东南与淮夷毗邻。在商代时,一度强大到威胁成汤播迁。在周穆王时,徐偃王的势力强大到几乎席卷东南,弄得穆王也只好半公开的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可见当时徐国的影响及势力之大。而关于早期徐国的地理位置和活动范围,山东省学者李常松先生曾有专文考证:“古代徐国,人们习惯认为它一直处于徐州一带。而临沂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徐子氽鼎等却以确凿的证据证明,西周早期徐国原位于今蒙山西麓的费县、平邑一带。位于今徐州一带的徐国,是西周中期徐人南迁后重建的。”(见1993年10月10日《临沂大众》报)。

山东泗水学者赵宗秀先生在其专著《试论商末周初徐国之所在》(载《东南文化》1995年第1期)一文里,也表达了对此说相同的观点。由此,专家们推断,从史料上看,郯城为早期徐国的活动区域之一;从地理上看,郯城位于山东的费县、平邑与安徽的泗县之间,距离费县、邳州、徐州很近,到泗洪也不远,始终处于徐夷的活动范围之内。因而徐氏始祖发祥于郯城并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确如前引《徐氏宗谱》所述。徐氏始祖葬于“东海郯城北七里”这片开阔的平原地带应为事实。至今“豹公墩”虽经历数千年,但名称仍为徐氏及当地人代代相沿,陵墓的封土虽经风雨沧桑,保存仍大致完好。据世居豹公墩附近的郯城镇城后村81岁的徐祗法老人介绍,“徐氏族人,世居此地,代代相传。豹公墩为徐氏始祖的陵寝,安葬着豹公以上五代先祖。”他解释说,“豹公,姓徐,单名‘豹’,豹是的‘豹’,‘公’是对他的尊称。”

清代《郯城徐氏宗谱》纂修者徐嗣爱的裔孙、郯城镇龙门村78岁的修谱专家徐祗湘老人也说,他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就带着他于每年的清明节前到豹公墩祭祖扫墓,并告诉他,豹公墩葬着徐氏开基始祖,应该永世纪念。 郯城在徐氏的发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郯籍徐姓名人。如:徐宁、徐湛之、徐羡之、徐孝嗣、徐凭道、徐勉、徐摛(摛音持chi)、徐陵、徐俭、徐伯阳、徐旷、徐有功等。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候,郯籍徐姓人士至为发达。子孙数辈,位居高官,连绵延续,声名显赫。有千古名相,有一代重臣,有皇宫贵戚,还有被称为“一代文宗”的文学巨匠。如南朝宋著名宰相徐羡之,“起自布衣,直以志力局度,一旦居廊庙,朝野推服。”南朝宋武帝刘裕逝世后,徐羡之“与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被顾命”,受遗诏辅政。“少帝失德”,徐羡之等计议“废而杀之”,另立新主,表现了以国家大计为重,不顾身名的大无畏风范。又如南朝梁文学家、中书令徐勉,知识渊博,修身慎行,很重操守。他任吏部尚书时,一次与朋友晚间聚会,有人借机向他托情要官。他严肃地说:“今晚只可谈谈风月,不宜叙及公事。”自此以后,他的嫡传后人为了缅怀继承徐勉的高风亮节,将他这支徐氏堂号称之为“风月堂”。

再如梁、陈年间著名文学家徐扌离、徐陵父子。他们在为官从政的同时,“通览经史”,文学功底很深。他们写的诗华美艳丽,为世人所重,与当时著名文人庾肩吾、庾信父子齐名。其创作的宫体诗被称为“徐庾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徐陵,在文帝、宣帝时,“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被称为“一代文宗”,极具盛名。(以上几例均见清《郯城县志人物志》和《二十五史南史》)。

谁有徐氏家谱?

徐氏出自赢姓,周朝时为诸侯,封于徐(今江苏徐州),便以国为姓,居住在江南凤阳。徐氏名人辈出,汉时有徐摨,吴时有徐顺,宋时有徐元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