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有三部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大宅门》三部都是由导演郭宝昌执导的电视连续剧,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在时间上是连接在一起的,剧情也是互相连贯的。《大宅门》的第三部也就是《大宅门1912》是《大宅门》的番外篇,是对第一部中一个情节的扩写和延伸。
《大宅门1》主要是围绕着百草厅的兴衰和白家三代人的恩怨纠葛,以及对百草厅的争夺展开的。白家为了争一口气得罪了詹王府,白家男人不是离家出走了就是病了,家族的命运和百草厅的兴衰都落在了二奶奶的身上。剧中白家当家白文氏处事果敢,平衡多方势力,对仇家以德报怨让人刮目相看,最终夺回百草厅的经营权并使其不断壮大,家族中的矛盾也被其一一化解,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同时又是一个对孩子要求严格,望子成龙的慈母。
白景琦在第一部中由一个顽劣的,到处惹祸的孩子到长大成人的嫉恶如仇,打抱不平,惹祸之后远走他乡,后来又回归家族接过了母亲的重担,成为了白家新的当家人。白景琦是一个羁傲不逊的又很正直的人。白家三爷由开始的纨绔子弟,汉奸卖国贼,再到后来的舍生取义,慷慨就义,人物丰满,有血有肉。
《大宅门2》主要讲的是白家在国家兴亡之际,抗日救国,拥护国家统一。白景琦不顾生死保护秘方,巧用智谋除去卖国贼王喜光。白景琦支持革命,为抗日前线和人民解放区筹集了大量急需的违禁药材。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中白景琦坚持正确的立场积极拥护人民,解放后又配合政府的改革,为 社会 主义新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宅门1912》主要讲的是白景琦远走他乡,来到济南白手起家创办了黑七堂中药铺。当时军阀混战,黑帮横行,民不聊生,白景琦在夹缝中求生存,黑七堂中药铺也不断发展壮大。白景琦和路青青的感情纠葛,路青青在白景琦和田子行之间的徘徊,以及田子行的阴谋诡计,阳奉阴违都使这部电视剧情节丰满,跌宕起伏。杨九红的遭遇也让人深深地同情,她虽然和白景琦之间真心相爱,可是由于她的出身不被白家接受,孩子也被抢走,杨九红在剧中是一个悲剧人物。
大宅门系列分为《大宅门一》 、《大宅门二》以及《大宅门1912》这三部电视剧,其中主线讲述的是百草厅白家老号在家族恩怨以及 社会 变迁中的兴衰故事,故事主人公以出生在光绪六年的白景琦为核心,讲述了他的一生的故事以及白家几代人的故事。
在三部剧的联系当中,《大宅门一》和《大宅门二》按照时间的联系,讲述了白景琦的一生和百草厅以及白家几代人的故事。而《大宅门1912》更是一个补充讲述白景琦在济南创立并经营“黑七泷胶庄”的故事,是对白景琦的某一段岁月的特写。
在观看顺序上也推荐和拍摄上映顺序相同,先看《大宅门一》和《大宅门二》,再看《大宅门1912》,先对大宅门的兴衰,白景琦的一生从光绪六年(1880年)到1980年的岁月有个整体了解。再看《大宅门1912》,对白景琦在1912年的故事有一个特写。在三部电视剧的经典程度上看也是《大宅门一》优于《大宅门二》,优于《大宅门1912》。
《大宅门一》以白家与詹王府的恩怨白家大爷喊冤入狱,祖父白萌堂的不忍这口气让大格格未婚产下双胞胎,引来詹王府的报复陷害丢掉百草厅的经营权开始;到白家二奶奶白文氏当家,顶住家庭内部压力,夺回百草厅经营权,重新振兴百草厅和白家展开;到白家第三代白景琦白老七,被逐出家门创立黑七泷胶庄,回家帮助母亲掌管白家。期间白家与百草厅面临着清政府倒台,军阀混战,九一八事件等 社会 变革,讲述了大宅门的故事。第一部以白家三老太爷白颖宇与日本侵略者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斗争后,七爷白景琦立下遗嘱,抱着誓死如归的信念,决心与日寇周旋到底的场景结尾。
《大宅门二》以白家三老太爷英勇就义白七爷被捕入狱开始,讲述了白景琦与日本人斗志斗勇,为抗战前线运送药品物资,抗战结束后与国民党抗争,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等时代变迁下的故事为主线,还有在这其中白家的子弟们争分财产的支线剧情,节奏紧张,剧情冲突,不仅看到时代变迁还看到人情冷暖。
《 大宅门1912》讲述的是1912年,七爷白景琦在山东创立了黑七堂中药铺。当时军阀主政, 社会 混乱,黑帮、土匪巧取豪夺,民不聊生。白景琦经历种种明争暗斗,刀光剑影,生离死别,爱恨情仇。
三部戏中剧情衔接自然,《大宅门一》和《大宅门二》以时间推进衔接,讲述白景琦的一生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以及医药世家白府几代人的恩恩怨怨;《大宅门1912》以在一二部中出现的“黑七泷胶庄”为背景,作为一二部的补充。
《大宅门》三部曲分别是《大宅门》、《大宅门2》、《大宅门1912》,三部电视剧的导演兼编剧都是郭宝昌,《大宅门》与《大宅门2》属于承接关系,《大宅门2》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创作阵容,在第一部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情节依然跌宕起伏,充满时代风云变幻,保持着原汁原味时代中的家国情仇。《大宅门1912》属于《大宅门》系列的外篇,主人公依旧是白景琦,主要讲述白景琦在山东开胶庄的一段传奇经历。
大宅门的百草堂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白家就是同仁堂的乐家。电视中白景琦和抱狗丫头香秀的原型其实就是乐家的四爷乐镜宇和郭榕,而郭宝昌就是他们两个的养子李天意的原型。
1940年,郭宝昌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原名叫李保常。后来,在他两岁时由于父亲冻死街头,被母亲卖给了一个吴姓的火车站站长,之后,又被三姨赎回,倒过手,再次将他卖给同仁堂的郭榕。
郭榕起初是乐家老太太的丫鬟,后来被乐家四爷乐镜宇招为太太,可两三年郭榕还是没有生,尽管四爷都近七十岁了,郭榕才二十多岁。所以便买了郭宝昌。
扩展资料
郭宝昌原名李保常,1940年8月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困的工人之家。两岁时父亲冻死街头,他被母亲以80块大洋被卖给河北沙城火车站站长吴家,改姓了吴。后其三姨借钱将他赎回,转手以200大洋卖进同仁堂。因养母姓郭,遂改名郭宝昌。
郭宝昌自幼聪颖,5岁能唱戏,8岁写文章,12岁进北京五中,16岁开始动手写家族题材的小说《大宅门》。 1959年,19岁的郭宝昌得北京**学院导演系主任田峰的力荐,考入北京**学院导演系。并在老师的支持下,动笔创作《大宅门》的文学剧本。
大宅门和同仁堂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仁堂是一家著名的中药店,而大宅门则通常是指那些拥有大量房产和财富的家族。这两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宅门的家族成员在历史上曾担任过同仁堂的股东或高管。这些家族成员通过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为同仁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此外,大宅门家族成员也经常光顾同仁堂,为其带来了大量的顾客。
其次,大宅门和同仁堂在经营理念上也有着相似之处。同仁堂一直强调“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理念,而这也是大宅门家族所推崇的。大宅门家族成员非常重视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因此他们与同仁堂有着共同的价值观。
最后,大宅门和同仁堂在经营过程中也有着互相支持的情况。例如,大宅门家族成员可能会为同仁堂提供场地或资金支持,以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或改进产品。而同仁堂也可能会为大宅门家族提供中药材的采购渠道或中药秘方的传承。
总的来说,大宅门和同仁堂在历史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上,更体现在经营理念和文化传承上。这种关系对两家机构的长期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电视剧《大宅门》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北京一家中药世家如何从一家普通药堂步步成长为民族老字号的传奇故事。
其中,药堂百草厅的现实原型就是北京百年老字号“同仁堂”,而白家便是“同仁堂”的创始人乐良才所在的乐氏家族。
乐家并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其祖籍也很难再考,乐良才这一支为宁波乐氏,祖籍慈溪,即现在的慈城镇,到乐良才这一辈,宁波乐氏已经经历了二十六世。
明初,乐良才原本是宁波府的一个普通江湖郎中,靠着一手祖传的行医秘方和技术为生。之后永乐帝迁都北京,乐良才也从宁波迁到了北京城。乐良才定居北京后开始娶妻生子,乐家也开始了以家族企业经营为模式的行医生涯。
北京乐氏传承到四世乐显扬,才开始逐渐走向辉煌。乐显扬很有医药天赋,加上自幼便传承家学,成年后又苦读医术,最终得以进入清廷太医院供职。乐显扬成为官医,标志着北京乐氏正式结束江湖行医的历史。乐显扬自幼便有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有了官方身份后,乐显扬就萌发了开药铺以济百姓的想法。
康熙八年(即1669年),北京乐氏四世乐显扬在北京城正式创办“同仁堂药室”。据传,“同仁”之意来源于《易经》中的“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一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乐显扬去世,乐氏五世乐凤鸣子承父业。
不同于其他几个兄弟,乐凤鸣和父亲乐显扬一样,自幼便对中医学情有独钟,所以乐氏五世中只有乐凤鸣真正得到了乐显扬的真传。
乐凤鸣接掌同仁堂药室后,不想辜负自己的医学天赋和先辈的期盼,一心只想将同仁堂药室发扬光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凤鸣决定将同仁堂药室搬迁至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并将其正式改名为“同仁堂药铺”。
乐凤鸣执掌同仁堂的数十年间,不仅开创了同仁堂“前店卖药,后场制丸”的经营制作模式,还编撰了后来风靡全国并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同仁堂药目》。
被乐凤鸣发扬光大后的同仁堂,随后也得到了皇帝的另眼相看。雍正帝看中了同仁堂在药材原料上的精挑细选以及加工上的制作精良,最终在雍正元年正式聘用同仁堂为朝廷御药房供药单位。
此后的清朝皇帝也一直承认同仁堂的皇家身份,同仁堂的辉煌得以延续至清廷灭亡。
同仁堂从一家普通药铺起步,一步步成长为一家影响全国的连锁药铺,凭借的就是乐氏家族宁缺毋滥、诚信经营的医者仁心和商业精神,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华文明数百年之间的风雨兴衰。
《大宅门》有三部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本文2023-10-30 23:22: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5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