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5)
自大顺已来,凤翔李茂贞大聚兵甲,恃功骄恣。会杨复恭走山南,茂贞欲兼有梁、汉之地,亟请问罪,诏未允而出师。昭宗怒其专,不得已而从之。及山南平,诏授以茂贞镇兴元,徐彦若镇凤翔,仍割果、阆两州隶武定军。茂贞怒,上章论列,语辞不逊。又与让能书曰:
宰相之职,外抚四夷,内安百姓。阴阳不顺,犹资燮理之功;宇宙将倾,须假扶持之力。即万灵舒惨,四海安危,尽系朝纲,咸由庙算,既为重任,方属元臣。况今国步犹艰,皇居未壮。曩日九衢三市,草拥荒墟;当时万户千门,霜凝白骨。大厦倾欹而未已,沉疴绵息以无余。皆云非贤后无以拯社稷之危,非真宰无以革寰区之弊。
今明公舍筑入梦,投竿为师,践履中台,制临外阃,不究兴亡之理,罕闻沉断之机。盖意有所不平,心有所未悟,辄思上问,愿审臧谋。
窃见杨守亮擅举干戈,阻艰西道,将图割据,吞并东川。居巴、干为一窟豺狼,在梁、汉致十年荆棘。果闻败衄,寻挫凶狂。既前去而不谐,思却归而无地。当道与邠州见为隔绝纲运,方举问罪兵师,忽闻朝廷授武定之双旌,割果、阆之两郡,未审是何名目酬何功劳紊大国之纪纲,蠹天子之州县,非惟取笑于童稚,抑亦包羞于马牛。自谓奇谋,信为独见。伏虑是明公赏凶党无君之辈,挫忠臣奉国之心。要助奸邪,须摧正直。又闻公切于保位,利在安家。商量不自于中书剸割全通于内地。虽知深奥,罕测津涯,亦闻骇异群情,颇,是喧腾众口。
其悖戾如此。
京师百姓,闻茂贞聚兵甲,群情汹々,数千百人守阙门。候中尉西门重遂出,拥马论列曰:"乞不分割山南,请姑息凤翔,与百姓为主。"重遂曰:"此非吾事,出于宰相也。"昭宗怒,诏让能只在中书调发画计,不归第。月余,宰相崔昭纬阴结邠、岐为城社,凡让能出一言,即日达于茂贞、行瑜。茂贞令健儿数百人,杂市人于街。崔昭纬、郑延昌归第,市人拥肩舆诉曰:"岐帅无罪,幸相公不加讨伐,致都邑不宁。"二相舆中喻之曰:"大政圣上委杜太尉,吾等不预。"市豪褰帘熟视,又不之识,因投瓦石,击二相之舆。崔、郑下舆散走,匿身获免。是日,丧堂印公服,天子怒,捕魁首诛之,由是用兵之意愈坚。京师之人,相与藏窜,严刑不能已。让能奏曰:"陛下初临大宝,国步未安。自艰难以来,且行贞元故事,姑息藩镇。茂贞迩在国门,不宜起怨。臣料此时未可行也。"帝曰:"政刑削弱,诏令不出城门,此贾生恸哭之际也。又《书》不云乎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朕不能孱孱度日,坐观凌弱。卿为我主张调发,用兵吾委诸王。"让能对曰:"陛下愤藩臣之倔强,必欲强干弱枝以隆王室,此则中外大臣所宜戮力,以成陛下之志,不宜独任微臣。"帝曰:"卿位居元辅,与朕同休共戚,无宜避事。"让能泣辞曰:"臣待罪台司,未乞骸骨者,思有以报国恩耳,安敢爱身避事况陛下之心,宪祖之志也。但时有所不便,势有所必然。他日臣虽受晁错之诛,但不足以殄七国之患,敢不奉诏,继之以死!"
景福二年秋,上以嗣覃王为招讨使,神策将李鐬副之,率禁军三万,送彦若赴镇。崔昭纬密与邠、凤结托,心害让能;言讨伐非上意,出于大尉也。九月,茂贞出军逆战,王师败于盩啡。岐兵乘胜至三桥。让能奏曰:"臣固预言之矣。请归罪于臣,可以纾难。"上涕下不能已,曰:"与卿诀矣。"即日贬为雷州司户。茂贞在临皋驿,请诛让能。寻赐死,时年五十三。驾自石门还京,念让能之冤,追赠太师。
子光乂、晓,以父枉横,不求闻达。晓入梁,位亦至宰辅。
彦林、弘徽,乾符中相次登进士第。彦林,光化中累官至尚书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天祐初,为御史中丞。
弘徽,累官至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与兄同日被害。
刘邺,字汉藩,润州句容人也。父三复,聪敏绝人,幼善属文。少孤贫,母有废疾,三复丐食供养,不离左右,久之不遂乡赋。
长庆中,李德裕拜浙西观察使,三复以德裕禁密大臣,以所业文诣郡干谒。德裕阅其文,倒屣迎之,乃辟为从事,管记室。母亡,哀毁殆不胜丧。德裕三为浙西,凡十年,三复皆从之。太和中,德裕辅政,用为员外郎。居无何,罢相,复镇浙西,三复从之。汝州刺史刘禹锡以宗人遇之。深重其才,尝为诗赠三复,序曰:"从弟三复,三为浙右从事,凡十余年。往年主公入相,荐用登朝,中复从公之京口,未几而罢。昨以尚书员外郎奉使至潞,旋承新命,改辕而东。三从公皆在旧地,征诸故事,敻无其比,因赋诗饯别以志之。"又从德裕历滑台、西蜀、扬州,累迁御史中丞。会昌中,德裕用事,自谏议、给事拜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判馆事。
朝廷用兵诛刘稹,泽潞既平。朝议以刘从谏妻裴氏是裴问之妹,欲原之。法司定罪,以刘稹之叛,裴以酒食会潞州将校妻女,泣告以固逆谋。三复奏曰:
刘从谏苞藏逆谋,比虽已露,今推穷仆妾,尤得事情。据其图谋语言,制度服物,人臣僣乱,一至于斯。虽生前幸免于显诛,而死后已从于追戮,凡在朝野,同深庆快。且自古人臣叛逆,合有三族之诛。《尚书》曰:"乃有颠越不恭,我则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如此则阿裴已不得免于极法矣!又况从谏死后,主张狂谋,罪状非一。刘稹年既幼小,逆节未深,裴为母氏,固宜诫诱。若广说忠孝之道,深陈祸福之源,必冀虺毒不施,枭音全革。而乃激厉凶党,胶固叛心,广招将校之妻,适有酒食之宴;号哭激其众意,赠遗结其群情。遂使叛党稽不舍之诛,孽童延必死之命,以至周岁。方就诛夷,此阿裴之罪也。虽以裴问之功,或希减等,而国家有法,难议从轻。伏以管叔,周公之亲弟也,有罪而且诛之。以周公之贤,尚不舍兄弟之罪,况裴问之功效,安能破朝廷法耶据阿裴废臣妾之道,怀逆乱之谋,裴问如周公之功,尚合行周公之戮。况于朝典,固在不疑。阿裴请准法。
从之。三复未几病卒。
邺六七岁能赋诗,李德裕尤怜之,与诸子同砚席师学。大中初,德裕贬逐,邺无所依,以文章客游江、浙。每有制作,人皆称诵。高元裕廉察陕虢,署为团练推官,得秘书省校书郎。咸通初,刘瞻、高璩居要职,以故人子荐为左拾遗,召充翰林学士,转尚书郎中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学士承旨。
邺以李德裕贬死珠崖,大中朝以令狐綯当权,累有赦宥,不蒙恩例。懿宗即位,綯在方镇,属郊天大赦,邺奏论之曰:"故崖州司户参军李德裕,其父吉甫,元和中以直道明诚,高居相位,中外咸理,訏谟有功。德裕以伟望宏才,继登台衮;险夷不易,劲正无群。禀周勃厚重之姿,慕杨秉忠贞之节。顷以微累,窜于遐荒,既迫衰残,竟归冥寞。其子烨坐贬象州立山县尉。去年遇陛下布惟新之命,覃作解之恩,移授郴州郴县尉,今已殁于贬所。倘德裕犹有亲援,可期振扬,微臣固不敢上论,以招浮议。今骨肉将尽,生涯已空,皆伤棨戟之门,遽作荆榛之地;孤骨未归于茔兆,一男又没于湘江。特乞圣明,俯垂哀愍,俾还遗骨,兼赐赠官。上弘录旧之仁,下激徇公之节。"诏从之。
邺寻以本官领诸道盐铁转运使。其年同平章事,判度支,转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累加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僖宗即位,萧仿、崔彦昭秉政,素恶邺,乃罢邺知政事,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是日邺押班宣麻竟,通事引邺内殿谢,不及笏记,邺自叙十余句语云:"霖雨无功,深愧代天之用;烟霄失路,未知归骨之期。"帝为之恻然。
黄巢渡淮而南,诏以浙西高骈代还,寻除风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以疾辞,拜左仆射。巢贼犯长安,邺从驾不及,与崔沆、豆卢瑑匿于金吾将军张直方之家。旬日,贼严切追捕,三人夜窜;为贼所得,迫以伪命,称病不应,俱为贼所害。
豆卢瑑者,河东人。祖愿,父籍,皆以进士擢第。瑑,大中十三年亦登进士科。咸通末,累迁兵部员外郎,转户部郎中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正拜中书舍人。乾符中,累迁户部侍郎、学士承旨。六年,与吏部侍郎崔沆同日拜平章事。宣制曰,大风雷雨拔树。左丞韦蟾与王瑑善,往贺之。瑑言及雷雨之异,蟾曰:"此应相公为霖作解之祥也。"瑑笑答曰:"霖何甚耶"及巢贼犯京师,从僖宗出开远门,为盗所制,乃匿于张直方之家,遇害。识者以风雷,不令之兆也。
弟瓒、璨,皆进士登第,累历清要。瓒子革,中兴位亦至宰辅。
史臣曰:近代衣冠人物,门族昌盛,从、颋之后,实富名流。而彦曾属徐乱之秋,胤接李亡之数,计则缪矣,天可逃乎杨、刘、曹毕诸族,门非世胄,位以艺升,伏膺典坟,俯拾青紫。而收得位求侈,以至败名。行己饬躬,此为深诫!杜氏三世辅相,太尉陷于横流,临难忘身,可为流涕。
赞曰:汉代荀、陈,我朝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辅。裴士改节,杨子败名。膏粱移性,信而有征。
作品简介
唐朝历代都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
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
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
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划继续进行。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关于唐代前期的历史,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编写的《唐书》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记述较为完整。一般认为,五代纷乱之时,唐代遗闻往事,虽悬诏购求,而所得无几,故这部唐史援据较少,而其前半则“全用实录、国史旧本”。(在研究新、旧《唐书》的论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学者赵翼的说法:“《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 ,并由此判定《旧唐书》的史源。同时,在肯定《新唐书》“增旧书处”时,也引用赵翼在另一处所说:五代纷乱之时,《旧唐书》援据较少,至宋仁宗时,太平已久,旧时记载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转多。请注意赵翼下面的这一说法:“今第观《新书·艺文志》所载,如吴兢《唐书备阙记》、王彦威《唐典》、蒋乂《大唐宰辅录》、《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凌璠《唐录政要》、南卓《唐朝纲领图》、薛璠《唐圣运图》、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国史补》、林恩《补国史》等书,无虑数十百种,皆《旧唐书》所无者”,“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 据此,更有人认为:“《新唐书·艺文志》所载,较《旧唐书·经籍志》增多可见。此皆晋修《旧唐书》时所未能见者也。”
其实,上述认识,不论是赵翼的两段论述,还是今人的那种说法,都失于深入、细致的考察。更有甚者,以其《经籍志》没有著录的史籍,便是五代修史时未曾见到的书。其实,这些认识都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不足以说明这部唐史的史料来源。《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以毋煚《古今书录》为据,乃“开元盛时四部书。至于天宝以后的著述,并不是五代后晋时没有看到,而是史臣们不打算将其混杂到“开元盛时”的著录之中。对此,后晋史官说得十分清楚:天宝以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记礼法之沿革,或裁国史之繁略,皆张部类,其徒实繁。臣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部。今据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旧唐书》卷46《经籍志上》。
这里提到玄宗天宝以后的撰述有三类,一是“裁国史之繁略”者,二是“记礼法之沿革”者,三是“诸公文集”,只不过都放在本人的传记当中记述罢了。因此,凡是《旧唐书》纪、志、传中提到的撰述,尤其是天宝以后的撰述,都应视为后晋纂修这部唐史的史料来源。其史料来自一是实录。二是唐人所修国史。
作者介绍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
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其是二十四史之一。
流传年代
《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就遭到了厄运。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这部唐书在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
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浙江余姚人闻人诠在苏州征借到当地人士所藏《旧唐书》,请苏州府学训导沈桐在苏州府学里对书稿作校对并开版印刷(工作到一半时,闻人诠离开苏州,但此事在多方支持下继续进行),经历了四百七十八年坎坷命运的刘昫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
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刘昫所著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清宣统元年(1909)藻丽堂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4358 广东广州南海罗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4359 广东番禺傍江罗氏族谱
(清)罗茂泽钞
清咸丰四年(1854)宁本 一册
美国
14360 广东宝安锦田横台罗氏族谱
民国三十三年(1944)影钞本 一册
美国
14361 广东普宁南径罗氏族谱
(清)罗道嘉录
清光绪十七年(1891)写本 一册
美国
14362 广东揭阳潮山罗氏族谱十三卷
钞本 十三册
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民国二十三年。
14363 广东中山大搅罗氏族谱四卷
(民国)罗鸣球等重修
民国七年(1918)罗氏敲东堂铅印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4364 广东南海罗氏族谱
罗仲让撰
美国
14365 广东信宜罗氏简谱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美国
14366 广东顺德北门罗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罗启贤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本原堂刻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版心作《豫章罗氏族谱》。
14367 广东顺德南门罗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风华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4368 广东顺德罗氏祚昌长房家谱不分卷
(民国)罗云舫编
民国二十三年(1934)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4369 广东高明罗氏族谱□□卷
(民国)罗晓枫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光华商店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3、9、11、12、15、16、18)
14370 广东高明罗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罗高清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广州光华商店补印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14371 广东东莞寒溪罗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十二年(1923)钞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4372 广东陆丰罗氏豫章堂上祖各簿
(清)罗仁城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钞本 一册
台湾
14373 广东兴宁高车罗氏家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罗振勋 罗荛翼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刻本 十二册
广东中山图
14374 广东兴宁太平罗氏族谱
(民国)罗应钟主编
民国十一年(1922)写本 一册
美国
14375 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一卷
民国十一年(1922)刻本
广东兴宁县档
14376 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七卷
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 三册
美国(缺卷4)
14377 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十卷
(民国)罗师扬 罗绮文总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六册
广东中山图
14378 广东兴宁罗氏族谱
(民国)罗庆诏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钞本 一册
美国
14379 广西邕宁罗氏族谱
(民国)罗文伟纂
民国十五年(1926)本
广西邕宁县百济乡华达村
14380 广西北流县聊石罗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罗章滨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梧州文化公司石印本
广西图(存卷1)
14381 四川彭县罗氏族谱
(清)罗启聪 罗启漳等纂
民国三年(1914)彭县罗氏宗谱刻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14382 四川彭县罗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罗宗亮 罗宗先续修
民国三十年(1941)成都石印本
四川图
注:罗卓然首修於清咸丰十一年。
14383 四川永川松溉罗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罗泰莹 罗江霖等纂
民国十九年(1930)石印本
四川崇庆县崇阳镇三元街118号 温江师专
注:罗勋首修於明成化十六年。
14384 四川荣昌罗氏族谱
(民国)罗朝泰修
民国五年(1916)刻本 一册
美国
14385 四川中江罗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年(1913)中江罗氏祠堂刻本 一册
四川图
14386 四川苍溪苍邑罗氏宗谱三卷
(民国)罗崇彦 罗润生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石印本
四川南充地区档(残缺)
注:书名一作《岳东场罗氏宗谱》。
14387 四川内江蜀南内邑罗氏族谱五卷
(民国)罗懋昭 罗德辅纂修
民国石印本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388 四川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清)罗元镒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合祠刻本 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清:清光绪间罗学成始修。
14389 四川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民国)罗元德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本合祠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光绪间罗学成始修。
14390 四川隆昌罗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罗伦玉等续修
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一册
北图
14391 四川丹棱罗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良才纂
清道光间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图
14392 四川高县罗氏家谱一卷
油印本
四川高县
14393 四川仪陇罗氏族谱
(清)罗中儒补修
清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14394 四川仪陇罗氏宗谱一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顺庆益新书局代印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395 四川宣汉金盘罗氏宗谱十七卷
(清)罗宣镇 罗华镇续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396 四川宣汉罗氏家谱一卷
(民国)罗兴朝重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397 四川罗氏族谱一卷
(民国)罗庆丰重修
民国元年(1912)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4398 四川顺庆罗氏宗谱一卷
(民国)罗豫章续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
四川南充地区档(残)
14399 贵州铜仁罗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罗子异编纂
民国三十八(1941)铜仁平平印刷商店铅印本
八册
北图
14400 香港新界九肚罗氏家谱
(民国)罗步蟾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写本 一册
美国
14401 香港元朗锦田罗屋村罗氏族谱
民国三十二年(1943)写本 一册
日本
14402 归化罗氏族谱□□卷
(清)罗开煦 罗开元续修
14403 罗氏永二公房谱不分卷
(清)罗金来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 二册
北图
14404 麻邑罗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罗朝彦编修
清同治七年(1868)柏林堂活字本 二十七册
四川图
注:国文元首修於清嘉庆十八年。
14405 祝融罗氏支谱六卷末一卷
(清)罗庆鲲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报本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4406 罗氏流传世谱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一册
台湾
14407 罗氏族谱十四卷
(清)罗贵平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湖南桃源县档
14408 罗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刘时棠修
清光绪十七年(1928)刻本
湖南桃源县档
注:清光绪十五年罗贵平首修。
14409 罗氏族谱卷
清光绪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存卷2)
14410 罗氏族谱一卷
(清)罗学时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钞本
广东四会县档
14411 硒州罗氏族谱不分卷
(清)罗洪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四川图
14412 罗氏家谱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二册
美国
14413 罗氏族谱四卷
(民国)罗元廷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增修刻本 四册
北图
14414 罗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14415 郭络罗氏家傅并老八旗通谱
钞本
河北大学
注:记事清乾隆二十二年止。
14416 罗氏家谱不分卷
(清)罗万锦 罗万肃纂修
稿本
科图
14417 罗叶氏六修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叶氏族人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活字本 二十八册
北图
宁国府:
贾演(宁国公)--焦大(奴,老仆)--来(赖)升(宁国府总管,来升媳妇)
乌进孝(黑山村)——俞 禄(小总管,张财家的,丫环——万 儿,兴 儿)
贾代化(贾演子,神威将军)
贾 敷(贾代化长子)(无情节)
贾 敬(贾代化次子,进士)
贾 珍(贾敬子,威烈将军)(妾——佩 凤,携 鸾)
(妻——尤 氏,尤氏继母——尤老娘,丫环——茄 官——优伶之一)
(丫环——银 蝶、文 花、炒豆儿,小厮——喜 儿、寿 儿)
(尤二姐——贾 链私房妾——吞金自尽)
(仆——鲍二、鲍二家的,丫环——善 姐)
(尤三姐——未婚自杀)——柳湘莲(仕子,小厮——杏 奴)
贾 蓉(贾 珍庶子,五品龙禁尉)(后续弦)
(妻——秦可卿,丫环——瑞 珠,宝 珠)——(秦业——养父——营膳郎)
秦 钟(秦 业养子,秦可卿之弟)
(智能儿——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师父——水月庵净虚)
(净虚徒弟——智 善、智 通)
贾 蔷(贾珍养子)——龄 官(贾府十二优伶之一)
贾惜春(贾敬女,出家)(丫环——入 画、彩 屏、彩 儿——彩儿的娘)
史 家:
史 侯(保龄侯尚书令)
史侯女——贾 母(荣国公子妻,丈夫——贾代善)
史侯子(三子中有二子为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
史湘云(父非侯,丫环——翠 缕——缕 儿,葵 官——优伶之一——韦大英)
(奶妈——周奶奶,丈夫——卫若兰)
王 家:
王 公(都太尉统制县伯)
子(王公连宗宗侄——王成父)
(王 成,子——王狗儿,子妻——刘 氏——刘氏母——刘姥姥)
(孙 子——王板儿,孙 女——王青儿)
长 子(王公孙)
(王 仁——子,王熙凤——女——贾链妻——王夫人的侄女、侄媳)
王子腾(王公孙,京营节度史,九省都检点)
(婿——保宁侯之子)
王夫人(王公孙女)——(贾政妻,王熙凤的姑妈)
薛姨妈(王公孙女)——(薛公孙妻,薛宝钗、薛蟠母,王夫人、王子腾妹)
薛 家:
薛 公(紫嶶舍人)
子——子(薛公孙一)
薛 蝌(子)(妻——邢岫烟——邢夫人侄女,丫环——篆儿)
薛宝琴(女)(丈夫——梅翰林之子,丫环——小螺,豆官——优伶之一)
子(薛公孙二)——(妻——薛姨妈,当铺总管——张德辉)
薛宝钗(女,贾宝玉妻)
(丫环——莺儿——黄金莺,文杏,蕊管——优伶之一,莺儿母)
薛 蟠(子)(妻——夏金桂,丫环——宝蟾,小舍儿)
(夏 母——夏奶奶,乳父——老苍头)
(妾——香菱——甄英莲——秋菱,丫环——臻儿)
(香菱父——甄士隐)
(香菱母——封氏,封氏父——封肃——后接济贾雨村)
荣国府:
贾 源(荣国公)——赖大的母亲——赖嬷嬷,荣府总管——赖大——赖大家的
(赖大子——赖尚荣——州县官)
(柳二媳妇的妹子,厨房中柳二媳妇,柳二女——五儿)
(荣国府其他仆役:来兴、单大良、单大良家的——单大娘)
(吴兴登、吴兴登媳妇,戴 良、钱 华、余 信、余信家的)
(王 荣、张若锦、赵亦华,钱启吴兴家的、郑华家的)
(来喜家的、王兴媳妇、郑好时媳妇、张材家的、老祝妈)
(老田妈,丫 环——喜 儿——非贾珍处小厮)
(丫 环——可 人、彩 鸾、靛 儿、良 儿)
(宝 官、玉 官、药 官——优伶之三)
拢翠庵妙玉
贾雨村(连宗宗侄)(怀疑有误——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原黛玉家师)(后续弦杏娇——封肃丫环)
贾代善(荣国公子)(妻——贾母)——(三子:贾 赦,贾 政,贾敏——女)
(丫环——鸳 鸯,鸳鸯父——金彩,金彩子——金文翔及媳妇)
(丫环——鹦 鹉、琥 珀、翡 翠、玻 璃、珍 珠——非袭人)
(丫环——文 官——优伶之一,丫环——傻大姐——傻大姐的娘)
贾 赦(贾代善长子,一等将军)(妻——邢夫人)——(邢夫人胞弟——邢德全)
(邢夫人兄嫂——邢忠夫妇,邢忠女儿——邢岫烟)
(妾——嫣 红、翠 云,丫环——娇 红、秋 桐)
(陪房——费婆子、王善保家的)
贾 链(贾赦庶子、同知) (妻——王熙凤)(女儿——巧 姐)
(仆——来旺儿及媳妇)
(来旺儿儿媳——彩 霞——贾政妾周姨娘丫环)
(妾——秋 桐——邢夫人丫环)(丫环——平 儿、丰 儿、小 红——红 儿——林红玉)
(林红玉父——林之孝——总 管,林之孝家的)
(乳 母——赵嬷嬷)
(赵嬷嬷子——赵天梁、赵天栋)
(小厮——兴 儿、隆 儿、庆 儿、彩哥儿,仆 人——昭 儿,王信、王信媳妇)
贾 琮(贾赦庶子)
贾迎春(贾赦庶出)(夫——孙绍祖——指 挥)
(迎春乳母,乳母儿媳——王住儿媳妇)
(丫 环——司 棋——王善宝的外孙女儿,丫 环——绣 桔、莲花儿)
(司棋婶娘——秦显家的,司棋姑舅兄弟——潘又安)
贾 政(贾代善次子,工部员外郎——怀疑有误)(妾——赵姨娘)——(兄弟——赵国基)
(丫 环——小鹊、小吉祥)
(妻——王夫人、妾——周姨娘,陪 嫁——周瑞家的,周瑞及婿冷子兴)
(丫环——金钏儿、玉钏儿)(金钏儿、玉钏儿母——白老媳妇)
(丫环——彩 云、彩 霞、绣 鸾、绣 凤)
贾 珠(贾政长子,病死)——(妻——李 纨,丫环——素 云、碧 月)
贾 兰(贾 珠遗腹子)
贾元春(贾 政长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丫 环——抱 琴)
贾宝玉(贾 政次子)(寄名的干娘——马道婆)
(丫 环——花袭人——珍 珠,媚 人)(袭人母及子花自芳、袭人两妹子)
(丫 环——晴 雯、麝 月、绮 霰、秋 纹、碧 痕、檀 云、紫 绡、茜 雪)
(晴雯姑舅哥哥——多浑虫,多浑虫妻——多姑娘儿——灯姑娘)
(丫 环——芳 官——优伶之一——又名耶律雄奴、温都里那、金星玻璃)
(芳官干娘——春燕姨妈,其女——小鸩儿)
(丫 环——四儿——蕙香)(丫环——佳 蕙、坠 儿、篆 儿、春燕)
(春燕母——何 婆)
(小 厮——茗 烟——焙 茗、小 厮——锄 药)
(茗烟娘——老叶妈)
(小 厮——扫 红、墨 雨、引 泉、扫 花、挑 云、伴 鹤、双 瑞、双 寿)
(乳 母——李嬷嬷、赵嬷嬷、张嬷嬷、王嬷嬷,仆——宋嬷嬷)
(李嬷嬷子——李 贵)
贾探春(贾政次女,赵姨娘女)(丫 环——侍 书、翠 墨、艾 官——优伶之一、小 蝉)
(小蝉外祖母——夏婆子——黛玉丫环藕官干娘)
贾 环(贾 政三子、赵姨娘子)(小 厮——钱 槐——赵姨娘内侄)
贾 敏(贾代善女)(林如海——夫——巡盐御史)
林黛玉(丫 环——紫 鹃——鹦 哥——贾母丫环——鹦 鹉)(贾雨村曾为其师)
(雪 雁、春 纤、藕 官——优伶之一)(奶 娘——王嬷嬷)
(藕官干娘——夏婆子——探春丫环小蝉的外祖母)
贾府旁支:
贾代儒(司贾家私塾)(孙——贾 瑞)
贾琼母(贾 琼——子,四姐儿——女)
贾王扁之母(贾王扁——子,喜 鸾——女)
娄 氏(贾 菌——子)
周 氏(贾 芹——子,)
五嫂子(贾 芸——子,五嫂子的兄弟——卜世仁)
贾 璜(妻——金 氏,金氏嫂——胡 氏,胡氏子——金 荣)
贾府宗族:
贾 敕,贾 效,贾 敦,贾 衍,贾 珖,贾 璎,贾 琛,贾 璘,贾 菖,贾 菱,贾 蓁,贾 萍,贾 藻,贾 蘅,贾 芬,贾 芳,贾 菌,贾 芝,贾 荇,贾 芷;
贾氏族亲:香 怜,玉 爱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李 纨、妙 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十二丫环:晴 雯、麝 月、袭 人、鸳 鸯、雪 雁、紫 鹃、
碧 痕、平 儿、香 菱、金 钏、司 棋、抱 琴。
十二家人:赖 大、焦 大、王善保、周 瑞、林之孝、乌进孝、
包 勇、吴 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 信。
十二儿:庆 儿、昭 儿、兴 儿、隆 儿、坠 儿、喜 儿、寿 儿、丰 儿、住 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 敬、贾 赦、贾 政、贾宝玉、贾 琏、贾 珍、
贾 环、贾 蓉、贾 兰、贾 芸、贾 蔷、贾 芹。
十二官:琪 官、芳 官、藕 官、蕊 官、药 官、玉 官、宝 官、龄 官、茄 官、艾 官、豆 官、葵 官。
七 尼:妙 玉、智 能、智 通、智 善、圆 信、大色空、净 虚。
七 彩:彩 屏、彩 儿、彩 凤、彩 霞、彩 鸾、彩 明、彩 云。
四 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 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 薛:薛 蟠、薛 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 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 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 蓉、贾 兰、贾 芸、贾 芹。
四玉辈:贾 珍、贾 琏、贾 环、贾 瑞。
四文辈:贾 敬、贾 赦、贾 政、贾 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 雯、金 钏、鸳 鸯、司 棋。
四清客:詹 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 华、冯 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 烟、扫 红、锄 药、伴 鹤。
四 小:小 鹊、小 红、小 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 锺、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 椿。
四宦官:载 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四珍宝:珍 珠、琥 珀、玻 璃、翡 翠。
文房四宝:抱 琴、司 棋、侍 画、入 画。
一主三仆:史湘云——翠 缕、笑 儿、篆 儿。
贾探春——侍 画、翠 墨、小 蝉。
贾宝玉——茗 烟、袭 人、晴 雯。
林黛玉——紫 鹃、雪 雁、春 纤。
贾惜春——入 画、彩 屏、彩 儿。
贾迎春——彩 凤、彩 云、彩 霞。
塘栖为江浙名镇,自明正统间聚市以来,人才辈出,五百年来科举明经者数以百计,著述之卷帙数以万计。栖水之人文论其渊源,始推南宋诗僧永颐,为唐栖寺僧,与永嘉四灵、姚镛、周文璞、李 辈相过,皆当时名流,所谓江湖诗派也。其《云泉诗集》刻于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陈氏书籍铺。
宋元百余年间又罕见于世者,至明初始有张舆、张辂兄弟与平显以诗名。永乐初,瑞安卓氏亡命而来,隐于栖镇,托为他姓。数世之后,卓明卿、文卿始鸣于当时,与王世贞、屠隆、文征明辈称文兄诗弟。后乃三世明经,流风余韵。成化间云会夏时正主讲西湖书院,著作数百卷。泉漳丁养浩家中进士、举人者六七世,皆笃学之士。水北邵锐举礼部第一,端峰理学为世所重。马三才入翰林院,出授御史,撰书近十种。
嘉靖年间,倭患不绝,三十四年(1555)正月,徐海引倭寇数万掠塘栖,劫城数日,尸积如山。之后又数犯塘栖,至万历初盗患始靖。塘栖三百年文化积累,此首遭大劫。
万历中,塘栖镇人口剧增,经济发达,已“不下中州望县”。文化亦渐入佳境,有钟化民之经济,沈朝焕之诗歌,沈守正之经义,胡胤嘉之文章。卓发之诗文并蓄,卓人月词曲俱佳。卓尔康著书等身,其《春秋辨义》收入《四库全书》。
崇祯二年(1629),徐士俊、卓人月入复社。栖水诗社唱和之风始行。此后三十年间,塘栖文学渐入颠峰。
一时间,东里诗社、绿雪堂社、传经堂社、徐野君之雁楼、张半庵之横潭草堂、沈元琨之群玉斋,结社订盟者七八处,少者十余人,多者一百三十余众,舟过栖水之诗人名士、遗民野老,吟诗唱和,评议时政,结集者有《栖霞唱和集》、《群玉斋唱和集》、《绿雪堂唱和集》、《横潭诗集》等。
又有卓人月《二子唱和集》、徐士俊《徐卓晤歌》、卓元基父子《吾家吟》。编纂选本,亦蔚然成风,徐士俊编《尺牍新语》、胡贞开选《石鼓桐》、卓天寅辑《传经堂集》、卓人月选《古今词统》、卓回辑《词汇》三编,皆刻印行世。
顺治十七年(1660),清廷严禁结社订盟,倡和之风遂绝。此亦文坛一劫,颇伤元气,从此塘栖文学由盛而衰。
明末清初,塘栖词学、戏曲发展至顶峰。词人、词作,占去十之八九。犹以卓人月《寤歌词》、徐士俊《雁楼词》、丁澎《扶荔词》为最。当时有《西陵词选》诸书,塘栖词人入选者数十家之多。卓人月撰杂剧《花舫缘》、《新西厢》,丁澎有杂剧《演骚》,徐士俊所作杂剧、传奇多至六十余种,佳者与关、马、王、郑相抗手。
闺阁才女亦盛,吴柏舟、张佩兰、徐宜人、虞净芳、卓灿、钟筠、钟韫、钟青、丁氏等女诗人尽出此时。
方外有大善寺之大香、绿野庵之豁堂、栖霞院之石庵、清流寺方丈天岳及诗僧眉峰,多有诗卷板行。
甲申国变,栖镇以无险可据,反未遭兵革之乱。然亡国之恨、剃发之辱,吾里岂无识字之人?卓氏诸贤以遗民居之,徐介披发佯狂,皆有发于诗文词曲,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入清后,栖水诗词绝佳,惟文章不逮前明之盛。
康熙开始,文学同团体转化个人发展。徐士俊生万历间,此时东南文坛尊为宿老。所谓“西泠词派”者,或出塘栖徐野君门下,或出临平沈东江门下,文友门下辑刻其《雁楼集》二十五卷。丁澎为“西泠十子”之一,又列“燕台七子”,其《扶荔堂集》名噪当时。金张之诗为黄宗羲所推崇,《岕老编年诗钞》入四库存目。又有金渐皋、沈洪芳、卓天寅父子、宋琦、卓长龄辈,皆诗鸣于当时。
雍正乾隆,名宦辈出。沈近思之理学,杨汝梗、周天度之诗歌为世所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卓氏以《忆鸣诗集》引祸。所抄卓氏藏诗文集,字字皆黍禾之痛、亡国之哀。卓氏著述俱遭禁毁。卓天柱兄弟三人斩首,妻儿配为奴,卓长龄父子五人死后近百年,亦 尸枭首,惨不忍睹。
塘栖文人皆焚书弃稿,不敢作诗久矣。乾隆禁书,非独时人,栖里前代诸贤之著作,如沈守正《雪堂集》、卓发之《漉篱集》、徐士俊《尺牍新语》俱遭朝廷禁毁。此塘栖第二次遭大劫。
乾隆之间,以国子监助教宋大樽之诗最著名,龚自珍自幼即学其诗。卓氏书祸发,宋助教正当中年,闻此惨剧,几尽毁诗稿。数十年心血,死后仅录得寥寥数卷。晚年学佛,不欲闻世事,伤心之故。
至此塘栖唯有大学者,再无大诗人矣。读书人多从考据之学,宋茗香之治小学,宋咸熙之治群经,劳氏父子之史学,巽卿兄弟之校勘。
嘉道咸同,栖里人文推劳、朱、夏诸姓。
永泰劳氏中进士、入太学、服青衿者数十众。犹以劳经原父子为著,史学著作数种为世称道。次子劳权精于校勘辑佚,季子劳格熟唐宋典制,时人称其为钱大昕之后第一人。
丁河朱学勤官至大理寺卿,入值军机处十数年,著述甚丰。结一庐藏书名闻海内,其子又辑刊修伯遗文,校印《结一庐丛书》。
镇南之夏氏有夏同声嗜好学,与林琴南为友,又助王同纂《唐栖志》。夏同善侍郎尝主杭州紫阳书院,又出为光绪帝师,其学识可知。
咸丰末,红羊之灾及塘栖,太平军与清兵数战于镇上。劳左源藏书号为一郡之冠,而付之炬灰。此塘栖第三次遭大劫。园林、别墅、寺庙、金石,毁之不计其数。
丹铅精舍之藏书经此兵乱,散失十九。其幸存者,吴兴陆心源、钱塘丁氏兄弟、塘栖朱学勤所得最多。及至民国,缪荃孙、刘承干、傅增湘、邓邦述、张元济、李木斋、蒋汝藻诸人皆收得遗书,辗转数十年后,多为公立图书馆所珍藏。皕宋楼之售,今有在日本静嘉堂者。北平图书馆所珍藏珍本,抗战时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后转运台湾;及南京所藏,在台湾中央图书馆,劳氏遗书流落在外一二百部。海内幸存者以北京图书馆最多,不下七八十种,其余皆在上海、南京、杭州各处。
朱修伯殁后,结一庐遗籍八十柜售与其婿张佩伦。其《结一庐剩余丛书》之版片亦归刘氏嘉业堂。张卒,结一庐之遗书始流散于沪杭间,文革中尽没为公有,1980年,政府允诺,或35万元售于上海图书馆;或算捐赠,可得奖金20万元。至此,结一庐所幸存者,宋刻本24部、元刻本38部、明刻本178部、抄稿197部,共3274册,正式入藏上海图书馆。
清末民国之间,通斯文者唯姚慈寿、汪坚青、钱柏森数人而已。
文革十年,塘栖又遭第四次大劫。私家收藏之名画、古籍及方志、家谱,历红羊之灾后所幸存者,残喘百年,遇此一祸,吉光片羽,皆荡然无存。丹铅精舍虽已无孤本、绝品流传,善本、精本尚有遗留,百年来稍稍聚积,如曝书亭之抄本书、严元照之尺牍、邓石如所书对联、三希堂法帖原拓、劳氏数世应试之朱卷及著述手稿、日记,尽毁焚于吉斋小筑中;名人字画,抄家时堆积如山,则不知所终,文革后,发还劳氏者仅俞曲园、夏之城字扇各一。余杭博物馆有《馆藏精品书画集》刊行,始得见其旧物。吴道之写观音像碑亦碎于里人之铁锤下。至噩梦醒,所剩者一桥一碑而已。
近之二十年,读书人渐多,亦有著作结集刊行者。栖水人文之中兴,赖之今贤。
余撰《塘栖著述考》,迄南宋至民国,载书六百余种,文献近四百种,实八百年文化之总结。记人三百余,无非以书系人、以人系事,补旧志之简阙,而正其舛误也。然里人之著述,存世未半,寓目者什一,难免讹传,常思日有增补,月有订误,使其臻善。既无愧于先贤,又无欺后来者焉。
塘栖后学 南横虞铭谨识 郎洌《塘栖艺文志序》
近几年“水乡古镇热”风靡一时,周庄的张扬,南浔的厚重,西塘的诗意,乌镇的浓郁,牵动多少游人的目光。江南水乡,成为现代人的梦中家园。而塘栖,这个江南佳丽地的代表却日渐湮没了。漫步塘栖,曾经的街坊廊檐、流水深巷仅剩残砖片瓦,而更堪忧虑的是八百年积累的文字著述,连同其依附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认知,在现代文明飞奔的脚步声中渐行渐远。值得欣慰的是,显性的建筑形态也许因时代变迁而面目全非,而隐性的文化基因却可以草蛇灰线,薪火相传。挚友虞铭的学术力作《塘栖艺文志》(一名“塘栖著述考”),起南宋迄当代,考载塘栖人著述六百余种、地方文献近四百种,涵括经、史、子、集、刻书、藏书等门类,记人三百余,可谓集塘栖文化之大成。该书创作历时近十五年,期间,虞铭不仅仔细研究了塘栖的史料方志,还遍访各大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辑微钩沉,有时翻阅一日仅得资料寥寥数条,其中艰辛可见一斑。日积月累,虞铭掌握了大量资料,并梳理出塘栖文化的发展脉络。每每谈及塘栖历史文化、人文典故,他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
丰子恺《塘栖》
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文名《草枕》)中,有这样的一段文章:“象火车那样足以代表二十世纪的文明的东西,恐怕没有了。把几百个人装在同样的箱子里蓦然地拉走,毫不留情。被装进在箱子里的许多人,必须大家用同样的速度奔向同一车站,同样地熏沐蒸汽的恩泽。别人都说乘火车,我说是装进火车里。别人都说乘了火车走,我说被火车搬运。象火车那样蔑视个性的东西是没有的了。……”
叶文玲《赏韵塘栖镇》
江南小镇一直是我创作的摇篮,江南小镇更有牵我心魂的亲缘,故而,一提到江南小镇,就像提到故乡的母亲,精气神儿就来了……
虞铭《寻梦塘栖》
很多年以后,我将会想起,那个芙蓉花盛开的秋天——引起十五岁男孩注意的,除了新学期的女同学外,还有清芬弥漫的橘树林里的那一方叫《栖溪讲舍碑记》的石碣。在以后的年月里,我是校园内唯一弄明白碑文意义的学生。长大以后阅读方志、寻访故老,渐渐知道,操场边垂柳绕植的荷池,便是范氏旧圃“一曲水”
的遗址;而教室后那排老房子,画家蒲华在那里度过了成名之前的最后时光,醉醒醒时把墨水涂抹成花、荷、山水……我每天沿着南横头的廊檐,从蒹蕸水榭的门口转弯,翻越八字桥,穿过冯家长弄间的颓墙与荒草,来到大人们叫它“书院”的地方。在塘栖二中三年的学习结束后,我离开了我的故乡…… 塘栖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士荟集、文风颇盛。明清时便有“樾馆”、“传经堂”、“丹铅精舍”、“结一庐”等藏书楼名燥一时,还出了像劳格、朱学勤那样的著名藏书家。塘栖,崇学之风颇盛,据清光绪年间的《唐栖志》记载:塘栖在明代时共中进士15人、举人40人、五贡14人。在清代时,共中进士23人、举人64人、五贡43人。早在光绪九年,塘栖就开设有义塾,俗称“蒙童馆”,光绪十六年,塘栖设“栖溪讲舍”,仁和县令捐资以助,并立碑记念此碑至今尚存。光绪三十二年,栖溪讲舍改办成“栖溪两等小学堂”。民国期间,公私立小学相继创办,小学与私塾并存,学子们小学毕业尚需继续深造者多移步杭城。抗战期间,曾因此办过中学,但时间不长便告停办。1956年,塘栖终于出现了当时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完全中学——杭县中学。时至今日,塘栖镇已拥有4所中学、1所职高、1所专修学院和17所小学,04年年末在校学生为12652人。历年来,塘栖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塘栖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在区普高中名列前茅。从塘栖中学毕业的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高级知识份子已达数百人。
卓人月(1606—1636),字珂月,号蕊渊。塘栖人。崇祯八年(1635)贡生。复社成员。富才情,工诗文,著述甚丰。早年撰《千字大人颂》,被誉为稳帖奇肆。与孟称舜、袁于令、徐士俊等人交善。著有《蟾台集》四卷、《蕊渊集》十二卷和杂剧《花舫缘》。又与徐士俊合编《古今词统》。
宋大樽(1746~1804),字左彝,号茗香。塘栖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官国子监助教,归老唯以书籍为友,读书、聚书、著书为事,藏书于“牧牛村舍”中,精本甚多。晚年游东南名胜,工于诗文,诗学李白,晚追汉魏之风,善治古琴。诗学太白,有逸气,晚更追汉、魏而上之,颇为王旭所称。著有《茗香诗论》、《学古集》、《牧牛村舍外集》。
劳格(1819—1864)字季言。清塘栖镇人。通读汉唐诸史,旁及《资治通鉴》和历代《会要》,熟悉唐代典故,尤精校勘。著有《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24卷、《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3卷,并续完父亲未竟的《唐折冲府考》。平生治学严谨,案头常放一簿册,遇有疑问,随即记下,稽查诸书,辨证清楚方罢。所读各书,必于书中密行细字,引证博精。家中藏书丰富,藏书室名“丹铅精舍”,为清代著名藏书楼之一。同治三年(1864)卒于同里寓舍。友人丁葆书为之编辑遗著,又得《读书杂识》12卷。
朱学勤(1823—1875),字修伯,塘栖镇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入军机处,官至大理寺卿。在清廷综核机务17年,所领军机班与同治一朝军事相始终。曾国藩以“学足论古,才足干时”称之。以为官“惠直”著称,时人比作汉朝贾谊。家有“结一庐”,藏书甚丰,《结一庐书目》中,宋、元、明三代刊本和精钞本有数百种之多。著有《结一庐遗文》《读书跋识》、《枢垣日记》等。
卓介庚,1938年2月出生于塘栖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5年分配在临平镇中心小学任教,1970年调入余杭县委报道组,1993年调余杭县委宣传部工作,1999年退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长达30年。著有《江南佳丽地》《苏东坡到余杭》《松风夜雨》《劫后余生》《太炎传奇》《茶圣陆羽》《枇杷女》等。
丰国需,男,1955年生于余杭良渚,1971年定居塘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故事期刊协会理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杭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991年办起国内第一个民间故事创作的团体——塘栖故事沙龙,2002年参与创办国内第一家故事专业网站。出版专著《丰国需故事选》、《塘栖传说》、《塘栖风俗》、《推开新故事创作之门》(合作),主编《看故事学作文》、《余杭新故事精选》等书。
胡建伟,男,1956年生,祖籍安徽绩溪,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人,塘栖中学教师。余杭区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中外微型小说精品赏析》(评论集)、《年滩美人埭》(小说集)、《乡村颂》(中短篇小说集)、《淘一首生命的歌》(散文集)、《狂野周末》(小说集)、《河之洲以南印象》(小说散文集)、《风雅塘栖》(散文集)等。
虞铭,男,祖籍浙江慈溪,1970年出生于塘栖镇。独立学者,从事地方文化史研究。富收藏,藏书室曰:曲营精舍,尤多地方文献及版本目录,为首届“杭州市十佳藏书读书家庭”。恢复创建省级老字号企业“百年汇昌”,创办“隐社”和《掌故》杂志,参与编写《余杭通志》《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等。著有《塘栖艺文志》《余杭商贸老字号》《运河商埠》《吴钩红豆袈裟斋词》《安隐击壤集》《余杭历代诗词全集》八本等。
http://tiebabaiducom/fz=5191742&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B2%DC%D1%A9%C7%DB&pn=0
这个是百度贴吧的
http://bbstaishaorg/attachments/31/31_3288gif
这个是网页 可以点右键另存为
一些人物关系:
金文翔,鸳鸯的哥哥。金文翔是贾母房里的买办。当他听说邢夫人要鸳鸯做贾赦之妾时,便和媳妇劝妹妹,但鸳鸯咬牙不愿意,两口子也没办法。鸳鸯自尽后,贾政等人以为她是为贾母殉葬,赏给金文翔家的一百两银子。
金文翔家的
金文翔家的,鸳鸯的嫂子。金文翔家的是贾母房里的浆洗头儿。金文翔家的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当她听了邢夫人要鸳鸯做贾赦之妾时,便喜得不得了,兴冲冲跑去劝鸳鸯,被鸳鸯抢白了一遍。鸳鸯自尽后,贾政等人以为她是为贾母殉葬,赏给金文翔家的一百两银子,金家的便喜笑颜开,全无丧妹之痛。
周瑞家的
周瑞家的,王夫人的陪房。在荣国府里,周瑞家的管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丈夫周瑞管宁府地租庄子银钱的出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靠她给引的路,后因犯了事被撵了出去。
王善保家的
王善保家的,邢夫人的陪房,也是邢夫人的得力心腹人。邢夫人拾到五彩绣香囊后,就让她送给王夫人。她见园中的丫环们不大奉承她,很不自在,趁此机会便诬告晴雯,出了抄检大观园的主意。她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抄检探春房里时,对探春也动手动脚,挨了探春一巴掌。到了迎春房里,从她外孙女司棋处抄出潘又安的情书,使她恨得无地缝儿可钻。事后,邢夫人嫌她多事,打了她一顿。
林之孝
林之孝,荣府管理田房事务的。他不善言谈,女儿林红玉〈小红〉先是宝玉丫环,后成凤姐的丫环,林之孝曾劝贾环不要将丫环彩霞许配给旺儿之子,但王熙凤说已经答应了,不能改。
林之孝家的
林之孝家的,林红玉〈小红〉之母,荣府总理家事的。她和丈夫一样不善言谈,女儿小红先是宝玉丫环,后成凤姐的丫环。
傻大姐
傻大姐,贾母房内专做粗活的小丫头。她生得体肥面阔,两只大脚,做起粗活来很是爽利简捷。由于生性愚顽,一无知识,出言便使人发笑,贾母喜欢,便起名 “傻大姐”。正因为她有些弱智,去大观园玩时拾到一个五彩绣香囊,却不认得这是个春意儿,拿在手上只管瞧,才被邢夫人发现,引起了抄检大观园的轩然大波。在贾母等人实施“掉包计”时,她也不明白为什么她说了句“宝二爷要娶宝姑娘” 的话就被人打了一个嘴巴。她觉得委屈,跑到沁芳桥边呜呜咽咽地哭,被黛玉听见,询问何故,她就一一告诉,使黛玉听后如雷轰顶,惟求速死。
芳官
芳官,原姓花,姑苏人氏,贾家买来唱戏扮正旦的。戏班解散后成了宝玉的丫环。有一次蕊官送她一些蔷薇硝,贾环见了也要,她不舍得,就把茉莉粉给了他。赵姨娘得知后,气冲冲地跑来打芳官,藕官、蕊官、葵官、豆官听见后便一齐来帮芳官。芳官聪明伶俐,王夫人却诬其为狐狸精,成天调唆宝玉而把她撵了出去,赏她乾娘给她外头找个女婿。芳官不甘心再被乾娘买卖,便跟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龄官
龄官,贾家买来唱戏扮小旦的。长得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戏又唱得极好。元春省亲时,她的演唱得到了元春的称赞。她和贾蔷相好。一日,宝玉见她用金簪在地上一连写了几十个“蔷”字,把宝玉都看痴了。贾蔷为了使她高兴,特花了一两八钱银子买了个名为玉顶儿,会衔旗串戏的小鸟来,龄官见了说 ∶“你们家把好好儿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听后,赌神起誓说自己没想到这上头,随即将雀儿放了生。后戏班解散,她离开贾府。
藕官
藕官,贾家买来唱戏扮小生的。由于戏里常和小旦药官扮作两口儿,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假戏真做,你疼我,我爱你。药官一死,她哭得死去活来,一直不忘,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她又和蕊官好上了。戏班解散后,她成了黛玉的丫环。后王夫人把分给姑娘们的唱戏的女孩子通通撵出去,让各自的乾娘自行聘嫁。藕官不甘心让乾娘再度买卖,便与蕊官一起跟地藏庵的圆信出家去了。
赖嬷嬷
赖嬷嬷,贾府管事之一,赖大的母亲。她在贾府里属于年高而有体面的嬷嬷。她与贾母谈话时,可告罪后坐在一张小磴子上。贾母曾要她出钱凑份子为凤姐过生日时,赖嬷嬷说∶“少奶奶们十二两,我们自然也该矮一等了。”贾母道∶“这使不得,你们虽该矮一等,我知道你们这几个都是财主,位虽低些,钱却比她们多,你们要和她们一例才使得。”赖嬷嬷家里也有楼房厦厅和一个十分齐整宽阔的花园。晴雯便是她儿子赖大买来伺候她的小丫头,见贾母见了晴雯喜欢,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在贾府的帮助下被选了出来做了知县,赖嬷嬷喜笑颜开,连摆了三日酒,头一日,便请了贾母等人。贾母高兴,带了王夫人、薛姨妈及宝玉姐妹等,在赖大家花园中坐了半日
赖尚荣
赖尚荣,赖嬷嬷的孙子。赖家本是贾家的家生奴仆,但赖尚荣一落娘胎,就被主子放了出来,成为自由人。在赖家,他过著公子哥儿的生活,从小由丫头、老婆、奶妈捧凤凰似的养著,读书写字,走仕宦之道。二十岁时,蒙贾府恩典,捐了前程。三十岁时,求了贾府,才被选了出来做了知县。在任上,大肆贪污,“手长著呢 ”,连他兄弟都说∶“我哥哥虽做了知县,他的行为,只怕也保不住怎么样呢? ”后贾府败落,贾政扶了贾母灵柩回南方,因遇著班师的兵将船只过境,河道拥挤,不能速行,算来盘缠不够,便写书一封,差人到赖尚荣任上借银五百两,但赖尚荣只给银五十两,并在回信中告了多少苦处。贾政看了大怒,即命家人立刻送还。赖尚荣接到原书银两,知道事办得不周到,又添了一百,央来人带回,帮著说些好话,来人不肯带回,撂下就走。赖尚荣心下不安,立刻修书到家,回明他父亲,叫他设法告假赎出身来。赖家一面告假,一面差人到赖尚荣任上叫他告病辞官。
吴贵媳妇
吴贵是晴雯的姑舅哥哥,老实胆小,人都叫他贵儿。吴贵媳妇人伶俐,又兼有几分姿色,看著贵儿无能,便每日打扮得十分妖娆,两只眼儿水汪汪的,招惹得赖大家人如蝇逐臭,渐渐地做出些风流勾当来。贵儿两口子住在大观园的后角门外,伺候园中买办杂差。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住在吴贵家,宝玉前去探望,那媳妇又百般缠磨宝玉,把宝玉吓得怔住了,晴雯气得昏晕过去。晴雯死后,他们便催人立刻入敛,抬往城外化人厂去了。那媳妇听说晴雯死后作了花神,每日晚间便不敢出门。一天,吴贵出门回来晚了,那媳妇本有些感冒,日间吃错了药,死在炕上了。
包勇
包勇,甄府家奴。因甄府败落,甄家便把他推荐给贾家。包勇身长五尺有零,肩宽背阔,浓眉爆眼,磕额长髯,气色粗黑,人甚憨厚。来到贾府,包勇便想真心办事,见有人欺瞒主子,就时常不忿,偏因是新来之人,一句话也插不上,他便生气,每日吃了就睡。有一日,喝了几杯酒后到荣府街上闲逛,听人说贾雨村对贾府落井下石,便在贾雨村路过之时大骂∶“ 没良心的男女,怎么忘了我们贾家的恩了!”贾雨村见是个醉汉,也不理会就过去了。荣府里的人本来就嫌弃包勇,便将包勇喝酒闹事的话回了贾政,贾政此时正怕风波,也将包勇骂了几句,让他去看园子。包勇本是个直爽脾气,立刻收拾行李,到园中看守浇灌去了。有天夜里,一伙盗贼来园中偷盗,包勇手执木棍,奋力抵挡,打死一贼。众贼见斗他不过,只得跑了。
史府
史湘云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5)
本文2023-10-30 21:44: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