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孟的是有家谱吧~家谱是什么呢?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孟子的诞生日,《孟子世家谱》的记载是:“孟子讳轲,周威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四月二日巳酉(即今之二月二日),孟子生。”清雍正本《三迁志
年表》和光绪本《重簒三迁志》也都据此说,定孟子诞生日为四月二日。这“今之二月二日”即为如今通用的阴历(农历,夏历)二月二日,而“四月二日”是周历四月二日。孟子诞生在周烈王四年,当时自然定当使用周历,而根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所说,《孟子》一书中也用的是周历,则孟子诞生日的“四月二日”为周历应当不成问题了。也即是说,孟子生活在使用周历的时代,他老人家自己也使用周历,推测他过生日时自然也是按周历的,从而《孟子世家谱》用周历记载下了孟子诞生日为四月二日。为提醒后人历法的不同,此处用的是周历,故在后特地加了括注“(即今之二月二日)”。既如此,我们如今用的阴历,也即夏历,与周历四月二日相对应的月日为二月二日也即是顺理成章的了。
其实,原先孟子故乡的人们祭祀孟子时都在农历(阴历、夏历)二月,只是近年来祭孟子时疏忽了周历和夏历的差异,只看到《孟子世家谱》上记载的孟子诞生日的正文“四月二日”,而没有注意括号中的“二月二日”,致使祭祀孟子的日期整整延后了二个月。如今,为了对孟子的尊崇起见,我们认为应当恢复在孟子诞生日——每年阴历二月二日祭祀孟子,而中华母亲文化节也须相应改在每年阴历二月二日举办。
孟子的后代,也有世系爵位的(亚圣奉祀官),不过相比孔子后人要少。
《孟子世家谱》记载了从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孙孟祥拹(1990年在台湾继任亚圣奉祀官)的历代孟氏子孙繁衍情况。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民国时期有清晰记载:“1935年7月,“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与复圣颜子后裔颜世镛、宗圣曾子后裔曾繁山、亚圣孟子后裔孟庆棠同赴南京宣誓就职。至此,延续了32代、历时880余年的“衍圣公”,也是中国最后一个世袭的官职画上了句号。”
孟子,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山东邹城人。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公子庆父的后代,公子庆父之子公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田齐宣公四十八年(公元408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亲仉氏,为魏公子启之女。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参考:
孟涛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孟 姚
孟 姚 (—前301) 战国时赵国人。吴广女。因出自舜裔,故称孟姚。赵武灵王梦处女鼓琴歌诗,乃数言其梦而想见其人。吴广闻之,乃献孟姚于王。有宠,是为惠后。生子何。
孟 达
孟 达 (—227年) 右扶风(今陕西关中地区)人。字子敬,后改字子度。东汉灵帝时拜凉州刺史。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冬,益州牧刘璋遣孟达协同法正迎接刘备,刘备平蜀后,为宜都郡(今湖北枝城市)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奉命攻打房陵(今湖北房县),夺取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同年八月,汉中王刘备遣关羽攻打樊城、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孟达不予增援,致使关羽兵败身死,遂于延康元年(220年)率部归曹魏,拜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并合房陵、上庸、西城(治所均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三郡为新城郡,兼任郡守,委以西南方面重任。因欲图中原地区,密谋叛魏,事情败露,魏太和元年(227年)司马懿破上庸,擒斩之,传首京师洛阳。
孟 卿
孟 卿 汉代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史籍上没有留下他的生卒年月。孟子九世孙。他的学生后苍汉武帝时立为博士,他的儿子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则孟卿的活动时代也当在汉武帝时代或稍前。他的名字也已无可考。“卿”字是称谓,好像称荀况为荀卿的“卿”字一样,并不是他的本来名字。他的老师是曾任淮阳太守的暇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萧奄,治《礼经》和《春秋》。按今文《礼经》创始于高堂生,经萧奄再传至孟卿。向孟卿学〈礼〉的亲传弟子有二人。一个是鲁(今山东曲阜)人闾丘卿,后无所闻。另一卓有成就的弟子是后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字道君,武帝时立为博士,著有《后氏曲台记》,“说礼数万言”。按“曲台”是汉代未央宫中一个殿堂的名字,取为书名。此书早巳散佚.后苍的学生即孟卿的再传弟子有戴德、戴圣、庆普、闻人通汊等。戴德字延君,梁郡(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伯都王刘嚣的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为了与他的兄子戴圣相区别,世称“大戴”。著有《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已残缺),开创了西汉今文《礼》学的“大戴学”。戴圣字次君,是戴德的侄子,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世称“小戴”,著《小戴礼记》,开创了西汉今文《礼》学的“小戴学”。西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一年),在未央宫中的石渠阁“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这次由皇帝主持的学术会议史称“石渠阁议”。戴圣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参加者。庆普字孝公,沛郡(今江苏沛县东)人,曾任东平王刘宇的太傅,也曾为博士,开创了今文礼学的“庆氏学”。闻人通汉字子方,也是沛郡人,以太子舍人参加过石渠阁议,官至中山中尉。孟卿的三传弟子中有徐良、桥仁、杨荣、夏侯敬、庆咸等。徐良字斿卿。琅琊(今山东诸城)人,受业于戴德,也曾为博士,家世传业,成为“徐氏学”。桥仁字季卿,梁人,受业于戴圣,曾任大鸿胪。家世传业,成为“桥氏学”。杨荣字子孙,梁人,受业于戴圣,曾任琅琊太守,创“杨氏学”。夏侯敬是鲁(今山东曲阜)人。庆咸是庆普的族子。二人均受业于庆普。庆咸曾任豫章太守。从以上授受关系中,不难看出孟卿在今文《礼》学中所起的承先启后的作用。孟卿《春秋》之学传授东海兰陵人疏广,也成为大家,立为博士,宣帝时任太子太傅。
孟 光
孟 光 (生卒年不详)东汉时人,字德跃,平陵(今陕西盛阳县西北)人。汉隐士梁鸿之妻,据传她容貌很丑,但品德高尚,安贫乐道,不慕利禄,与丈夫避仕霸陵山中,以耕耘织作为生。后移居于吴地会稽。尽管生活贫困,但夫妻俩志同道合,互敬互爱,孟光每给梁鸿进食,必举案高与眉齐。她的贤德受到时人称颂,后人便以“举案齐眉”喻夫妇和美。
孟 康
孟康 三国魏安平人,字公休。魏文帝黄初年间,以外戚拜散骑侍郎。齐王芳正始中,出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有善政。嘉平末,入为中书令,后转监。尝注《汉书》。
孟 获
孟 获 三国蜀汉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当地豪强。为夷汉所服。刘备死后,他和建宁豪强雍阊起兵反蜀,数为诸葛亮所败。经七擒七纵,终于心服,不再反蜀。后任御史中丞。
孟浩然
孟浩然 (689—740) 湖北襄阳人,《孟子世家谱》及《三迁志》均把他列为孟氏三十三代后裔。他年青时应过进士试,没有考中,便在家乡的鹿门山隐居。为人任侠仗义,救人患难。早年已擅诗名,为李白、张九龄、王维所赞赏,并先后建立起很好的友谊。李白那首著名的《赠孟浩然》诗,称他为“夫子”,对这位比李白年长十二岁的诗人表示了十分的尊重与景仰。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以布衣终老。其实,他并非真正甘心退隐,像许多被儒家思想薰陶的封建士大夫一样,也很想出来做一番事业。为了实现其用世的抱负,他在四十岁那年离开家乡到长安求官。张九龄和王维都曾向皇帝推荐过他。在一个意外的场合,他戏剧性地见到了唐玄宗。那时王维为翰林待诏,私自把他带进了内署,不料玄宗皇帝偶然来到了。浩然避匿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具以实告。皇帝表示:“朕早就闻此人的名字而没能见到,为什么藏起来呢”命他出来,问他的诗作。于是浩然向皇帝再拜,背诵自己以前所作的诗篇绐皇帝听。背到《岁暮归南山》一诗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不料“不才明主弃”一句触了皇帝的忌讳,皇帝说:“是你自己不愿做官,为什么赖朕弃你呢”竟因此而放还不用。他有一首《留别王维》可能就是这次临行时作的,诗最后两句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达了因功名失意而产生的退隐的愿望。出仕和退隐两种思想倾向的矛盾一直纠缠和左右着他.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荆州刺史韩朝宗回京,愿偕孟浩然同行,就向朝廷推荐。可能他这时退隐的思想又占了上风。本来韩朝宗与他约定了行期,届期他却与友人相聚欢饮起来。有人提醒他与韩的约会,他说:“喝起酒来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事!”竟没有去.事后也没有后悔。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不久又左迁荆州长史。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诗,大概作于此时。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格调和磅礴的气势,写出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接下去四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既然伏处草莽愧对明主,就是又想出仕了。张九龄果然把他召到府署里任为从事。又过了二、三年,张九龄回原籍展墓(实际是休致),府署撤销。不久张九龄病卒,孟浩然于同一年患背疽而死。浩然的诗,上承初唐,下启盛唐。其作品有《孟浩然集》传世。存诗歌二百六十多首,其中五言诗占多数。他的诗所反映的多是遁世隐居的幽居生活情趣,或描写山水景物、旅途风光、田园生活。诗风蕴藉含蓄,出语平易而情景交融、涵意隽永。最能表现他风格的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向来为人传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还有一些含蓄清丽的小诗、如《宿建德江》也颇耐咀嚼:“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 郊
孟 郊 (751—814)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孟郊年青时隐居嵩山,四十六岁入都应试,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中进土,又过了四年,五十岁那年才得到个溧阳尉的官职(掌一县的军事,位在县令下)。这个县内有投金濑、平陵城等风景幽美的地方。他经常徘徊留连在这些地方,终日行吟,不管公务。县令便禀明府太守,另委任一人代理他的职务,分取他一半的官俸。在这情况下,孟郊便辞职回家了。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前宰相郑余庆为东都留守,因李翱的推荐,任命孟郊为水陆转运从事,还作过协律郎。在洛阳为官的这一段时间,与周围的人们关系不融洽,还受过一些攻击,处境很孤独。生活上也比较困窘、又因三个儿子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夭殇,所以日子过得也很凄苦。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郑余庆出镇兴元,又表奏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他挈带着老妻从洛阳到兴元(今陕西汉中市)赴任。只走到阌乡(今河南灵宝)就得了暴病,结束了他凄凉悲苦的一生,年六十四岁。孟郊身后萧条,没有儿子。死后靠郑余庆、樊宗师、韩愈、张籍这些朋友的帮助买棺殡敛,运回洛阳安葬。剩余的一些钱接济他的家属生活。殡葬时依张籍提议,朋友们私谥他为“贞曜先生”。韩愈为他写了墓志铭。韩愈与孟郊是最知己的朋友,韩愈《答孟郊》一诗中说他“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对他穷愁困窘的生活深表同情。孟郊殇子,韩愈寄诗劝慰。在为他写的墓志铭及《送孟东野序》那篇著名的文章中,对他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序》中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乎汉氏矣。”《墓志铭》中说:“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送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闲见层出。”确实道出了他的创作态度和风格特色。孟郊的诗长于古风、乐府,内容多悲叹自己的穷愁孤苦。因为多发寒苦之音,因而后世把他与贾岛并提,有“郊寒岛瘦”之称。但他也有许多反映劳苦大众苦难和为他们诉不平的作品.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他的诗感情深挚,确实出自肺腑。不说那首人人尽知的《游子吟》,且看《归信吟》中写道:“汨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但是他的诗也有求险求奇致使比较晦涩的缺点。其作品传世的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多首。雍正本《三迁志》说:《旧志》(按可能指万历时吕元善所修的《三迁志》,该本已佚,《四库全书》仅列存目,无从查证)把孟郊当作孟子第三十五代,“为世系,殊误”。但据韩愈为孟郊所作墓志铭最后提到孟简,孟郊与他“于世次为叔父”,所以按孟诜至孟简一支推算,可知孟郊虽非宗支嫡派,其为三十五代后裔是可以成立的。据《孟子世家谱》载,三十三代孟浩然生二子,长云卿,次庭玢,云卿生孟华,庭玢生孟郊。于世次均吻合,其间虽不无附会,但在没有新的根据前只得姑仍旧说。
孟姓的起源
姓氏:孟
祖宗:庆父
分类:以避罪为姓
姓氏起源: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 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 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 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改为孟。
郡望:
1、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 、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
2、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 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3、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 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堂号:
最著名的有“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 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 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迁徙分布
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 。例如,宋朝的孟宗政为绛州(今山西新绛)人,孟浩为宜春(今属江西)人,孟程为丰城(今属江西)人,孟元、孟彦卿均为洛州(今 河北永平)人,孟显为安华北池(今属甘肃)人,孟攀鳞为云内(今山西怀仁)人;明朝的孟充为高安(今属江西)人,孟兆祥为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孟忠为江苏昆山人,孟淑卿为江苏吴县人,孟善为广东海丰人,孟俊为陕西咸宁人,孟羊浩为湖广咸宁人;清朝的孟永光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孟超然为福建闽县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东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後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後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零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5%左右。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北交汇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
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长为负值。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
-孟姓
姓孟的是有家谱吧~家谱是什么呢?
本文2023-09-22 06:32: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