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迷茫时,如何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
文 | 栩然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很多人曾经给我留言说:觉得自己很迷茫,不知道应该干点什么。
之前,我遇到这样的留言,都会苦口婆心地劝一劝,不要多想要多干,不要期望一夜暴富要脚踏实地,不要眼睛只盯着别人要学会内省,不要得过且过要学会制定目标……
时间长了发现,效果很一般。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
然后还有人问我:栩然,我很喜欢看你写的毛泽东,迷茫的时候,我能去看主席的故事吗?
我觉得,千万别去。
不是读不懂,而是,你会深感羞愧!
和年轻时候的主席相比,我们现在的所有条件都要好得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远远没有他们当年那么恶劣。
我们的所谓的迷茫,在主席他们那一代人看来,更多只是小布尔乔亚的矫情。
你如果真的读懂了主席,就会明白,人的一切迷茫,都是因为:没有使命感。
近几年来,8个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很热。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深入交流一下关于人生使命的话题。
也算是,在这个号上和大家得一次面对面谈心吧。
说到“使命”二字,我猜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思考过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
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要做什么?
尤其当一个人满足了基本温饱、脱离了贫困、解决了生活基本问题之后,如果依然单调重复过去的生活状态,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无聊的循环,一种意义的真空。
这种状态不致命,但容易让人抓狂,让人陷入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对未来莫名的迷茫。
这时,人就会进入一种自我 探索 的状态,会本能地追求人生的新高度,追寻生命的意义。直到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才会找到生命的价值感,对人生不再迷茫。
曾经有一个“临终前你会后悔的事”的帖子国内外网站上被疯狂转载,瞬间点醒了数万人,文中统计了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25件事,其中得票率最高的是“后悔当初没有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人生终极想要过的生活,就是使命。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17岁时读到一则格言:“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这句话他影响深远,他每天早上都会自问:“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
“你的工作将填满你的一大块人生,唯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而且,事情只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继续找,别停顿。”
我一直认为,“使命”二字是非常神圣的,绝不是那种喊一喊口号、追一追热点、发一发朋友圈,但只有三分钟热度,时间一长就腻味的东西。
为人生找使命,就等于为自己找到跨越一生的长期目标。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目标与人生”的著名调查,他们挑选了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即将步入 社会 的学生,他们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这项调查,充分说明了长期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
值得说明的是,在为自己制定长期目标之前,你必须问一问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否则,我确认这个长期目标只是“假目标”,你做起来不会有持续的激情,也坚持不下去。
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使命”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有的人只是在脑中闪过这样的念头,时间一久就淡忘了;有的人在一段时间里找不到答案,于是便放弃了追寻。那么,怎么办呢?
接下来,我们就以毛主席的人生事迹为范例,寻找一些关键因素,感悟他的人生使命, 探索 自己的人生方向。
关键因素一:关于人生哲学观的问题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找不到人生的使命感,没有长期目标呢?这与思考方式有关,在思考的出发点上,人与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
绝大多数人制定目标都是从“利益”出发,也就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再做选择;极少数人制定的长期目标是从“哲学”出发,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探寻背后的意义。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 探索 过人生的意义,观察过各类人群,并在其散文集中写道: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 美食 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深陷其中好像将这场 游戏 玩得不亦乐乎,可站在整个生命的维度上看,又发现追求的不过是即生即灭的存在,又这个怪圈里不停的打转转,可笑至极。
因此,如果以利益为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就会因短期的得失而迷失方向,难以制定长期目标,更难以找到人生使命。接下来,季羡林先生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散文集中写道:
“在人类 社会 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 社会 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7年时,时年24岁的毛泽东精心研读杨昌济老师推荐的《伦理学原理》。
这是一本极富哲学色彩的书,其他人读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毛泽东读起来却废寝忘食,并写下了一万两千余字的批注。
受《伦理学原理》的影响,毛泽东接下来便写下了一篇名为《心之力》的文章,文中尽显哲学思想,从宇宙、世界、进化、人类、天下、中华、民族、文化等哲学的高度上探寻真理,寻找人生使命。
这是一篇气吞山河的雄文,湖南一师杨济昌老师看后拍案叫绝,直接给了105分--在满分100分的基础上又加了5分。
只可惜,这篇文章后来佚失了,目前网络所传的版本,未得到官方确认。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黎锦熙长信,探讨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问题而所谓本源,就是“宇宙之真理”信中强调“以大本大源为号召”,通过改造和普及哲学、伦理学来变换全国的思想,这就是救国救民的根本道路。
在毛主席其他一些史料中,曾记载过大量有关世界、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 由此看来,他思考和决策的方式的确与绝大多数人有着本质的差异。
很长时间以来,我之所以抵制一些人对毛主席的妄议,是因为这些人只会站在“利害关系”的角度上去评价他的行为。当然,对于将利益作为评判标准的人来说,他又如何说出认知之外的话呢?
我过去曾引据过很多史料,说明他曾放弃过高官厚禄、一夜暴富的机会,选择了那条常人看来最艰难、最高风险的路,这种“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事实上,毛主席做出的很多行为的出发点并不是利益,而是人民至上。其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他对于哲学、价值、意义的执着追求。
当然,毛主席并不是一个特例,在几乎所有名人的传记中,我们都能找到他们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和 探索 。可以说,所有的大成者都是有哲学思维的人。
算计者,算计的是短期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只能得到短期的回报;哲学家,探寻的是人生、天下乃至宇宙的真理,因此可以达到长期的效果。时间会说明一切。
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温饱不愁的人来说,少去计较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利益问题,多去深入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吧,这样你才会进入更深一层的人生维度,离自己的人生使命更近一些。
关键因素二: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关于人生的使命,无法从书本上直接学得,也无法由他人来直接告知,它只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书本、贵人皆是加速我们找到人生使命、完成人生使命的催化剂,但无法取代。
最终,你要聆听并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会告诉你答案。这种“使命感”的声音虽然有时微弱,但永不消失。
就像毛主席比喻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星星之火一开始纵然微弱但永不熄灭,终有一天必成燎原之势。这种“星星之火”最开始并不是出现在外界,而是出现在他的内心。
所谓的“使命感”是一种感觉,一种自己很重要的巅峰感觉,一种非常有意义存在的感觉,那种感觉不是含在口中的一点甜,穿在身上的一种暖,握在手心的一种柔嫩,而是远超出物质感受的体验。
相信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这种超出物质感受的体验,只是区别在于:
绝大多数人偶尔有过,而极少数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绝大多数会受世俗的影响而选择符合普世价值观的路,而极少数人会聆听内心的声音,走出常人难以理解的路。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要在宇宙中留下痕迹”,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乘坐火箭完成人类首次太空 旅游 ,Space X创始人马斯克计划在2050年之前将100万人移民至火星
这些言语和行为是常人难以理解的,甚至认为离经叛道的,但这些人偏偏聆听了内心的声音。
正所谓大道至简,成大事者其实生命很简单,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追随内心的声音而已,它会带我们找到人生使命。
1936年,43岁的毛泽东曾站在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欣赏雪景,然后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词--《沁园春·雪》,里面以极其宏伟的视角描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以极其长远的视角回望了中国几千年来的 历史 人物。
其中“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类的词句,仅仅是读一读都让人感到振聋发聩!
设身体验一下吧,当时他写此诗词时内心究竟有着什么雄浑有力的感觉?仿佛自己与天地、 历史 浑然一体,若没有那种超出物质感受的体验,根本写不出这样的诗词!
这种浑然一体的体验称之为“心流”,凡是经历过的人一点就懂,凡是没经历过的人怎样思考也感受不到,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书本里学出来的,而是一个现实体验的过程。
一旦人进入这种“心流”的状态,就会日以继夜地思索、魂牵梦绕的专注、废寝忘食地执行,甚至忘记周围的事物,直至达成一个连自己都惊讶不已的绝妙成果。
1938年5月,毛泽东将自己关在了延安一个简陋的窑洞里,连续9天足不出户,废寝忘食地撰写《论持久战》。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记录:
“毛泽东坐在窑洞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很少一点东西
5天以后,密密麻麻地写着毛泽东那不受拘束的草体字的稿纸已积满书桌。不过毛泽东的体重减轻了,眼睛布满了血丝
到了第7天,毛泽东突然痛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里的炭火烧了一个洞,而他正在沉思
到了第8天,他突然感到头痛并有些晕厥,医生赶来给他诊断后,他仍继续写作。
到了第9天,终于完成了这篇长达80个印刷页的论文。”
伟大的作品来源于废寝忘食的专注,废寝忘食的专注来源于内心的声音, 而内心的声音则是来源于人生的使命 。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吧,它会指引你找到自己的使命,从此你的人生也会变得非凡。
关键因素三:自我暗示--我是有资格的!
心理学中有个“自我暗示”的术语,每个人都会潜移默化的暗示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会在无意识中暗示自己有种“无资格感”,然后自我设限。
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使命”二字很高大上,只有那些大人物才值得拥有,而自己只是普通人,没资格拥有。
比如说前文所举的例子:乔布斯说“要在宇宙中留下痕迹”、贝索斯要在太空中旅行、马斯克要实现火星移民,这些“胆大包天”的计划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更别说经由自己实现。
那么,究竟是“先拥有后成为”,还是“先成为后拥有”呢?
我们也可以结合毛主席的经历进行感悟。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锦力先生所著的《解读青年毛泽东》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记录:
“人们总爱寻根溯源,觅其家谱,似乎觉得成大事者背后必有先天因素可循。可若以此思维探究毛泽东,就会发现毛氏家族实在平淡无奇,没啥猛料可挖。
从家谱上看,毛泽东的这一支上推五代,既没朝中之官,更没进士举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田吃饭的本分农民。”
如今,当我们提起“毛主席”三个字时,总认为他拥有人生使命、改变中国是天经地义的。可仔细研究却发现,他并不出身于什么贵胄之家,韶山冲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沟沟,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
按世俗价值观来讲,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没有资格”成为那个引领时代的人物。
重要的不是外界怎么认为他,而是他自己怎么认为自己,自我暗示才是最重要的。1919年7月,26岁的毛泽东就在《湘江评论》中写道: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 者,我们的 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虽然不能一一列举,但在毛主席的其他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毛主席这种“敢为天下先”、“舍我其谁”的气势。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改造 社会 是“别人的事”时,他从潜意识里就告诉自己: 这是我的事!
心理学中有一个“自证预言”的现象,指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换句话说,无论你怎么认为自己,你都是对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资格,最终的事实会证明你是对的;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资格,最终的事实也会证明你是对的。
最终你会发现,唯一束缚制你的,就是你大脑中的限制,是你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当你拿掉这些限制时,重新定位自己时,你会打开视野,然后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会有你生命真正渴望的东西!
所以,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
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是在“正话反说”。
为的是给大家一些刺痛感,你们如果看完标题就来反驳我,那就更好了。
我真正的观点就是: 迷茫时,多读一读伟人的传记吧,这些书籍会为你展现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甚至找到你人生的使命。
谁也无法直接给你答案,但这里有一条通往答案的道路,只要矢志不渝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会找打答案。
毛主席年轻时也有过人生迷茫的阶段,遇到困惑时,恩师杨昌济就让他读胡林翼的书,里面有句让他印象极其深刻的话: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做。矢志不渝地去 探索 去追寻,只有历经重重磨难只有碰得头破血流甚至直到山穷水尽,才可能溯本求源知其精髓。”
后来的历程表明,书中所言不虚,他找到了人生的使命。
不要认为这很“虚”,不要认为你没资格,心会告诉你答案。
因为,你值得拥有!
—— END ——
大家好,我是栩然,感谢大家的阅读和评论。想第一时间看到更多有态度、有深度的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栩然说(ID:xuranshuo),和100万粉丝共同成长!
袁(Yuán)姓源出: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至于字辈,各地差别很大,不知楼主是哪里人,先将部分地区字辈张贴如下:
安徽萧县袁氏字辈:“道开永玉常兴隆吉庆昌年庆忠振启传世孝述功”。
肥西四合乡袁氏字辈:“传家忠孝增贤至”。
肥东古城镇大袁村袁氏字辈:“帮家之光立修圣德长发次强红中”。
肥东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氏字辈:“兆佩开圣有余正家邦”。
肥东梁元稹袁氏字辈:“贤良长玉贵经学”。
合肥肥东、江苏句容袁氏字辈:“家宏从义广增先习性长荣光开大发世代泽忠良”。
定远袁氏字辈:“齐胜开宝□有余正家邦”。
肥西新仓镇袁氏字辈:“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从先传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归于海五岳相连峻极天”。
寿县双桥镇梨树村袁家郢袁氏字辈:“家传同绪礼绍武庆宣”。
至德(东至)袁氏字辈:“太旺红绍武卫伟国华昌”。
安庆宿松袁氏字辈:“传家民舜诗书维先文章华国卧雪家声远仁奉世泽长”。
池州市贵池区晏溏镇袁氏字辈:“加谟必达正学为良”。
六安马头镇河西袁家湾袁氏字辈:“登新有传家义德宝”。
福安袁氏字辈:“魁廷元思正家干毓玉荣昌”。
广西
贵港平南六陈镇袁氏字辈:“书中有金玉才石”。
灵山文利镇南城村委何屋垌村袁氏字辈:“正扬光中成作定世”。
都安县河东堂袁氏字辈:“中正绍锦”。
荔浦县双江镇龙坪村妙光岭屯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马山袁氏字辈:“志九耀三焕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云南
敦睦堂袁氏字辈:
西支:“伦彝久着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统绪安如”;
长房:“叙秩有庸典谟至言敦务宗本忠敬常存”;
东支:“寅协盛宪祥延昌明述善家范印勋崇”。
昭通袁氏字辈:“会彦祥锺继启龙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学志崇先正德克勤本业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聪”。
昭通昭阳袁氏字辈:“永皇国正天世启大明安开文章”。
楚雄东华镇新柳、梅花袁氏字辈:“成育(易)德(尚)开光(发)必绍怀永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祥”。 答案补充 贵州
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兴义、黔西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遵义深溪镇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辽宁
沈阳袁氏字辈:“家生启忠”。
大石桥周家大金袁氏字辈:“勇福家景世季长青”。
辽阳、鞍山袁氏字辈:“德成文宏世廷凤守太和景庆志光正广恒集福多”。
旅顺口北海镇袁家沟袁氏字辈:“世国常守振安邦永顺兴殿庭君贵显书传万代清”。
鞍山袁氏字辈:“宝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舒兰法特镇焦家村袁氏字辈:“永士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答案补充 黑龙江
哈尔滨道里区袁氏字辈:“伦序有永典”。
台湾桃园中历德庆堂袁氏字辈:“源业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庆康燕进年长”。
台湾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香港袁氏字辈:“应子启贵发富荣华万永安平福禄国仕正维文朝庭锦光鸿”。
海南三亚袁氏字辈:“名宜超肇卫伟国华”。
互助东和乡袁家庄村袁氏字辈:“廷泰字家长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寿文章建国民安永发”。
加拿大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越南河内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袁氏字辈十八户歌:
旧班派:“光细进政俊忠松仁念公二五友贵应必仲允任仁礼知信章华国”;
新班一:“叙伦辉祖泽积善致和祥代启英才裔诗书锡福长”;
新班二:“高平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新忠孝肃纲纪”;
统班派:“洋晚道然与金孙志潮丙户及袁成朋成气成兼显户克铭志器递克斌朋继洪孙并岳户忠良志通添庆临”。
袁氏一支字辈:“启正大有祥光世照苗”。
袁氏一支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世愈昌盛”。
有吖
赫姓
赫舍哩氏 ---赫 相传是清初弘文院大学士希福之后人,希福曾是赫舍哩部人,即取该部名称而姓赫舍哩。请末又取前一个字为姓,由于赫氏家族人丁兴旺,族大枝繁,后又分赫、康、张三个姓,因其先人是努尔哈赤的旧部,世有战功,故为官者甚多。
赫氏在清时隶属正白旗,先居住在边门镇的赫家村,后散居各地。杨木乡、红旗镇赫姓较多。另外,刘家河蛟羊峪、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赛马镇赫家窑村等地都是赫姓的聚居地。(注意: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乡赫家堡子亦属本支,自八世起有两支于清同治初年迁居至黑龙江是双城县。)
按字排辈为: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本人为荣字。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至今,赫氏。
赫姓不应该是汉族人,既便是赫连姓的后裔
回答者:hghgkkk - 魔法学徒 一级 2-20 18:21
赫舍哩氏 ---赫 相传是清初弘文院大学士希福之后人,希福曾是赫舍哩部人,即取该部名称而姓赫舍哩。请末又取前一个字为姓,由于赫氏家族人丁兴旺,族大枝繁,后又分赫、康、张三个姓,因其先人是努尔哈赤的旧部,世有战功,故为官者甚多。
赫氏在清时隶属正白旗,先居住在边门镇的赫家村,后散居各地。杨木乡、红旗镇赫姓较多。另外,刘家河蛟羊峪、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赛马镇赫家窑村等地都是赫姓的聚居地。(注意:岫岩满族自治县汤沟乡赫家堡子亦属本支,自八世起有两支于清同治初年迁居至黑龙江是双城县。)
按字排辈为: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本人为荣字。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至今,赫氏。
赫姓不应该是汉族人,既便是赫连姓的后裔。
回答者:凭栏看剑 - 护国法师 十五级 10-20 22:35
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赫姓源流考证
赫姓相传是远古帝王赫胥氏的后代,是由他的称号而来的姓氏。 除赫姓外,他的后代还有人以赫胥为姓。 历史上,出自赫胥氏之后的赫姓人构成了当今汉族赫姓的主体。
也有说赫出自于汉代乌恒族,源头出自郝旦,因古音郝赫不分,经多年迁徙,口传成为后来的赫姓。至今已两千多年。由于乌恒族信奉太阳,以太阳为至高无上的神圣,崇尚赤色,后代便以赤、或赫作为姓氏。
也有文介绍是出于商末郝姓,时经两千多年,至汉代仍居住在山西太原一带。到了宋代,郝姓已经发展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南方开始出现郝姓,南宋咸淳年间发生“胡妃之变”,,97户33姓南迁,不少的郝姓,为了避难“去邑离乡”,就是说把“郝”字右边的“邑”字丢掉,便成了赤姓或赫姓。
乌恒族出自东胡。
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匈奴同时兴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三世纪),至汉初(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位置在现在的大兴安岭南部),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左贤王后,把乌恒迁徙到了上谷等五郡边塞外居住,这几个郡包括了幽州的代郡,上谷,右北平,辽西,昌黎以及辽东。设置了护乌恒校尉管辖乌恒各部。
东汉,在上谷宁城(近河北宣化市西北)继续保留了护乌恒校尉。同时东汉王朝使用乌恒骑兵征讨匈奴、鲜卑,甚至用乌恒人来打乌恒人。
公元二世纪末,中原爆发黄巾起义,乌恒统治者冒顿趁乱在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统一了乌恒各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帅大军征讨乌恒,大败冒顿于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得降俘二十余万,这些包括赫姓人在内的乌恒人被迁入内地,到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在后来的岁月中,逐渐与汉族、回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相融合。而没有离开旧地的乌恒人,很快又被鲜卑人征服。
在之后历代的迁徙过程中,使得原乌恒族姓氏产生了变化,或简化、或改成了更方便的单字姓,如郝、赫、赤、丘、苏、五、尚、熙、钦、侯姓也融入了各个民族。
有史料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有辽西君乌恒首领赫旦(郝旦)率部下九百二十二人归顺汉朝。汉封其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这些人留在汉朝,成为了后来汉族的一部分。
应该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中国大陆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不断的之战乱、迁徙、集中居住、再战乱、迁徙、居住过程中,所以各民族之间总是有不断地被同化,被吸收的过程。姓氏当然也在这个过程中,所以赫姓就会在各个民族中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所收集到的赫姓有以下几支
1 渤。海。名。宗。礼。乐。诗。书。光。祖。德。
帝。臣。遐。裔,衣。冠。文。物。振。家。声
2……国恩家庆……
3自、宣、继、大、廷、云、雁、玉、耀、连、胜、
4永长修令兰桂香,风和山谷实泰康,吉庆亨通福如海,日升月恒文明扬。---------(黑)
5学、必、明、先、正、家、兴、进、有、功;纯、修、余、立、智、万、世、德、朝、忠。
6……元承祖德……
7……XX学成永,文明志家长。……
8……英、辅、景、明……
9……敬,之,成,建,玉……
10……明文生连道,万玉德圣长……
11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赫舍里)
八旗赫姓的历史最短,只有一百多年,他们是在清朝的中后期才由民族姓氏变成单姓的赫姓的。
汉族赫姓的历史很长,大约四千多年。
赫舍里曾经被译为黑舍里,但是在雍正之后就不可能再发生此事。在编撰了《满洲氏族八旗总谱》以后,满族人就统一了姓氏称谓。
为了更好地区别开自己这一支与别支的不同,赫姓被称为了郝(hao),山东、陕西、河南、的赫姓被称为黑 (hei),还有的地方由于口音的变化称为何(he、二声)
山东乳山镇有个司马庄,曾经叫赫家潼,在金天会年间(1123一1135 )文登(今荣城)赤山于广携眷迁赫家疃居住。后赫姓迁走他乡,于氏北迁里许,建于家庵村,后又改为司马庄。(摘自乳山市志)
由此看来,此赫姓不会是满族或女真族,因为当时的女真人还在使用原始的女真姓氏,还没有使用便捷的单字姓。
汉族赫姓在历史上以朔方为郡望,当代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宋代进士赫洗、明代石楼知县赫震等。
目前发现的资料里,汉、满、回、彝、锡伯、蒙古民族都有赫姓,而他们的出处则为汉族郝姓;匈奴赫连;乌恒郝旦;锡伯荷叶尔、贺在尔氏;满州赫舍里、赫佳、赫宜、赫锡赫哩、赫叶勒、赫哲氏:
蒙古赫锡特、赫尔、赫勒、赫鲁克氏。
彝族赫姓原姓俄母,他们都是在后来简化为赫的。
参考材料来源于《后汉书》《三国志》,《史记-匈奴列传》《乳山市志》
《台山姓氏源流》《珠玑巷民放南迁记》及网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等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有的人文现象。在这个陕西地图上都难觅踪迹的小山村,数十年走出了四位省委书记和70多位县处级干部,而其中的家风渊源与传统,可追溯到更久远的时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村子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袁家沟出来的人多跟该村的传统有着莫大的关系,明朝末年时,村里有个叫白行顺的人做了都御史,据清涧县志记载,此人是白如冰的先祖。明亡后,白行顺告诫后代要忠顺亡明,不做清朝的官。到了近代,袁家沟人仍尊崇家风。
白姓在陕北地区是一个著名的大姓。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白姓家族中不断有重要的人物出现,并且伴随着革命的发展,显赫于中国的政治舞台。其中,尤以清涧县袁家沟的一支白姓最具代表性。 村民们介绍说,袁家沟的白氏先祖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至今,村子里还珍藏着一本修于明代的家谱,据称是清涧县最老最全的家谱。
据说,这本老家谱是由明代洪武年间的贡生白严生主持书写。在家谱里,白姓族人每个人的名字按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轮回排序。不过,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已经不遵照家谱取名了。他们在上家谱的时候,就会按辈分顺序另取一个名字,在旁边加注现用名。
村子里的老人们正在筹划着续修家谱,他们合计着重修家谱也要改革:一是把在外工作或者已经举家从袁家沟迁往外地的白姓家族的人重新登记造册,二是把从袁家沟嫁出去的女子也续修在家谱里。
袁家沟历史上就高官频出,这里也自然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临近的高杰村私塾云集、文风浓厚,不少人家都把孩子送到高杰村去读私塾,直到后来袁家沟也有了私塾。
相传一位风水先生在袁家沟山头转了几圈之后,连呼:“好!太好了!”,接着他神秘地说:“袁家沟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还有一则传说,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沟的风水富有灵气,断言要出九个皇帝,便向皇帝进言,在距袁家沟20公里的高家洼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庙,破了袁家沟的风水。
袁家沟最终没有出现皇帝,但是出了好几个省委书记。从公开的资料看,白如冰与白栋材分别官至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是现任的云南省委书记。(实际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地省委还有第一书记的设置,该职位与现在的省委书记相当,因此白治民的省委书记并不可与其他人等量齐观,后来他就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仍属正部级干部。)
上述四人中,白如冰,白治民,白栋才均已于1994年4月,2007年1月,2014年四月逝世。只有最年轻的白恩培仍活跃在西南开发的改革大潮中。2014年8月,白恩培因涉嫌违纪被调查。
赫[赫,读音作hè(ㄏㄜ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学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盐亭县的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时发现:赫胥氏,就是约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间的帝王,其世系承传为: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陆氏(共五代)→昆仑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约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轩辕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阴康氏(共三代)→无怀氏(共六代)→神农氏(共八代)。
到约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黄帝有熊氏(共三代)→颛顼→帝喾→尧→舜→禹。
赫胥氏,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群落称谓,是传说历史,严格地讲,还不是真正姓氏学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则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荀子·议兵》记载:“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商朝末年纣王因群臣力谏其政,怒而剖杀了王叔比干,还将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来,准备用炮烙酷刑之,以镇群臣之口。后因诸多大臣的劝谏,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姬发挥军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建立了朝鲜国。未与箕子同行之后裔中,有以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辗转迁徙于陈邑,融合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省文简化为赫氏。后陈氏一族的先祖陈叔明之孙、陈志高之子陈才的妻子赫氏,就是此族中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赫连氏一族后为北匈奴吐谷浑部所破,其族人四散,有取其赫连氏的省文单字为汉姓赫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晋至东晋时期,吐谷浑部族攻破了胡夏国,俘虏了赫连氏王族。后来吐谷浑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连世家的骁勇,遂也以“赫连”为姓氏。
后吐谷浑部为鲜卑族拓拔部所破,赫连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省文简化改单字汉姓赫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赫舍里氏:
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赫舍哩的后裔在清末光绪初年,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赫书氏:
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
赫书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书氏等。
⑶赫宜氏“
满族赫宜氏,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语为Heye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称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团山)、屯昂阿(今黑龙江玛延河黑河口)、锦州等地。
赫宜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⑷赫舒哩氏:
满族赫舒哩氏,满语为Hesu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区。
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⑸赫尔济氏:
满族赫尔济氏,又作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n Hala,汉义为“纲纪”,世居长白山。
赫尔济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⑹赫尔苏氏:
满族赫尔苏氏,满语为Hersu Hala,世居乌拉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
赫尔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⑺赫济哩氏:
满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地区(今吉林辉发河上游)。
赫济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⑻赫佳氏:
满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满语为Hegiy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讷殷(今吉林抚松)等地区。
赫佳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⑼赫锡赫理氏:
满族赫锡赫理氏,满语为Hehiheri Hala,世居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地区。
赫锡赫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⑽赫叶勒氏:
满族赫叶勒氏,满语为Heyel Hala,又作何雅礼,世居沈阳。
赫叶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赫、贺氏、何氏等。
⑾赫哲氏:
满族赫哲氏,满语为Heje Hala,世居今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一带。
赫哲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⑿黑赫穆氏:
满族黑赫穆氏,满语为Heihemu Hala,世居黑龙江地区。
黑赫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⒀亨奇勒氏:
满族亨奇勒氏,为库雅拉女真,满语为Hengkile Hala,汉义为“叩首”,世居库雅拉(今俄罗斯滨海浑春河)等地。
亨奇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2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赫尔诺络雅苏氏:
满族赫尔诺络雅苏氏,满语为Hernuoloyasu Hala,世居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乌兰巴托)。
赫尔诺络雅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⑵赫齐拉氏:
满族赫齐拉氏,满语为Hecil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
赫齐拉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赫舍里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库昆地方(北大河,今辽宁阜新)。
2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⑴赫鲁克氏:
蒙古族赫鲁克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r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鲁克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鲁克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鲁氏者。
⑵赫勒氏:
蒙古族赫勒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罗斯伯力)。
赫勒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⑶赫锡特氏:
蒙古族赫锡特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hite Hala,世居克鲁伦(今蒙古肯特山)。
赫锡特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锡特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锡氏者。
3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蒙古族赫尔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满语为Her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尔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尔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犹太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年间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中称其为“珠赫”, 的典籍《汉译塔布》中则称之为“朱乎得”。
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以谐音称犹太族人为“珠赫人”,后以“赫氏胡夷”简称之。之后,有犹太族人便以“赫”为姓氏,称赫氏,多为 。
融于 中的犹太族人后裔,对外都一致称为 ,绝不说是犹太族人。
二字辈: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
三迁徙分布:
汉族赫氏多分布于今湖南、河南、台湾等诸省,以及马来亚、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
蒙古族赫氏多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
满族赫氏先居于今辽宁省丹东市凤城边门赫家村,后散居在凤城的杨木乡、红旗镇、刘家河蛟羊峪、赛马赫家窑村、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岫岩杨沟乡赫家堡、朝阳、宽甸长甸、振安区等地。清同治年间,另有两支迁居至今黑龙江省双城县。
四郡望:
盛乐郡:西汉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祁县东部一带地区。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历史名人
赫天浪:(公元1923~今),满族,辽宁辽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国人民 军官、基础教育家。
赫荣耀:(公元1938~今),满族;辽宁沈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赫兴中:(公元1943~今),河北新城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赫 炬:(公元1942~今),辽宁人。著名金融管理专家。
赫建华:(公元1938~今),女;河北巨鹿人。著名跳伞运运健将。
赫金全:(公元1949~今),河南潍阳人。著名地方国防工作者。
赫国胜:(公元1956~今),辽宁沈阳人。著名金融学专家、教育家。
赫永峰:(公元1956~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赫保真:(公元1904~1987),山东潍县人。著名国画家。
凤城满族赫姓家族是当地的百年旺族,满洲老姓:赫舍哩氏
除用赫姓之外,当地满族的:张、康、高3个姓大多出自该家族。
该家族祖上原是建州女直赫舍里部人,取该部落为名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后金初年,赫舍里部首领‘硕色’率部众归顺努尔哈赤,分入正黄旗满洲。
硕色本人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后分为赫、张、康三个汉姓。
赫舍里氏赫姓 这一支的 高祖名叫:洼尔达,曾任罕笃将军,康熙年间由京城拔驻凤凰城,抬旗由正黄旗满洲入正白旗满洲,先居凤城边门赫家村,后散居在凤城的杨木乡,红旗镇,刘家河蛟羊峪,赛马赫家窑村,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岫岩的汤沟乡赫家堡,朝阳,宽甸的长甸和丹东市的振安区等地。清同治年间,有两支迁居黑龙江双城县。按字排辈为:“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你留个号码,我想办法帮你联系上你们本家族的人
郝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赫舍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郝氏(汉族)等
[商]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乌古论曰商。 老姓包括:吴库理氏、商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商氏(汉族)等。
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满族的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称之为“哈拉”。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随着人口的繁衍,原来同一哈拉穆昆内就派生多个哈拉。所以,满族逐渐形成众多的哈拉(姓氏)。
满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综观多音节满族姓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以地名为姓。
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完颜、瓜而佳、钮钴禄、舒穆禄、宁古塔、乌苏、爱浑、萨哈拉察等等。
2、借用汉族姓氏。
在满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马佳、佟佳、黄佳、齐佳、董佳、杨佳、鲍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头一个字,其与汉族姓氏多么相似,来源于汉姓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虑“佳”“家”同音,则变成马家、佟家、黄家、齐家、董家、杨家……,这些满族姓氏借用了汉族姓氏是无疑的了。
3、随意取姓。
形成满族共同体的某些血缘集团取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
西林(觉罗)——精快之兵
阿哈(觉罗)——奴仆
额尔吉——俘虏
多尔衮——獾子
叶赫——盔顶托子、白麻
图门——万
布希——无毛鹿皮
……
总之,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氏,皆为单音字。
例如著名的满族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钴禄氏。改成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满族多音节姓氏逐渐改为单音节汉字姓氏,一般是根据其多音节中第一音节汉字谐音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节姓氏的满文字义为单音节姓氏,如:爱新觉罗——金;图门——万;宁其古——刘(六)等。
后氏族繁衍,分支渐多,或取不同汉姓间或有之。如清末民初,爱新觉罗氏嗣分衍,所取汉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赵、罗、艾、德、洪、依、海等。
满族人的命名,在其入关前,有着强烈的随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人的名字,信手拈来毫不考虑。如:
多铎——胎。努尔哈赤十五子。
阿敏——后鞍桥。舒尔哈齐长子。
费扬古——最小的儿子。
岳托——呆痴。代善长子。
似此等等,在满族人名中俯拾即是。但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字渐习汉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辈分规范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义。这方面例子极多。
3、以数字为名。如:四十一(多铎六世孙)、六十八(阿拜五世孙)。
4、崇佛取名。如:普照、铁保、观音布等。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族的谱书即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国史难以巨细无遗,家史则能细致入微,正可国史、地方志的不足。因此,家谱同史、志一样,有一定的“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会活动基本单位是“穆昆”氏族组织。到了努尔哈赤时,开始逐步以牛录代替“穆昆”,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清八旗制度确定后,原来的哈拉穆昆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八旗组织)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职的承袭,都需要宗谱作凭证,
毛泽东:迷茫时,如何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
本文2023-10-30 21:33: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5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