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满族皇室家谱,本人姓石,我家家谱最上面石努尔哈赤,我的上面是石达长阿,我最近的辈分有
[石]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斡勒曰石。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索绰络氏、傅察氏、石佳氏(石尔佳氏)、石克特立氏、乌勒理氏、倭赫氏、书玛哩氏、石富察氏、石穆鲁氏、洪骆氏、扎克塔氏、扎库塔氏、锡克特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倭勒氏(达斡尔族)、石氏(汉族)等。
满族的石姓
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锡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满族石姓,多源自于满族老姓“石马拉氏”,属满州镶蓝旗人,现多居于辽宁的庄河、岫岩、凤城一带,主要是因为随镶蓝旗队伍平定吴三桂以后被安置在辽宁的。现在湖北荆洲也有,该是平三藩前后的驻防兵之后。
关于族谱,石姓分布的地方不同,族谱也不同,所以不好一一举出。以上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临桂石氏原籍山东青州乐陵,相传为汉万石君石奋之后,大约在西晋永嘉之乱(311)时南徙。南宋王之望在《石延庆墓志铭》中记载临桂石氏来源时说:
永嘉之乱,曰举南渡,为建安太守;子孙散处吴越,或家于临桂。(《汉滨集》卷十五)
这一说法虽然简略,却颇有代表性,与明成化《临桂县志》和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后者的南徙时间是在西晋建兴末年(317),晚了几年。在石氏南徙时间上,亦有颇为不同的说法。北宋苏颂在《石牧之墓志铭》中说:
石氏系出青社。唐季初,祖某避地徙越,因家临桂。(《苏魏公文集》卷五十五)
石氏南徙时间,一说是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一说是在唐初,两说均出自宋代墓志,但所述时间却相差很大,甚至还有石氏唐末避黄巢之乱,始自乐陵南徙的说法。造成这些说法迥异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宋代时早期的石氏谱牒已经散逸。这一点新昌石氏后裔南宋石子重在《修葺宗谱序》中说得颇为清楚:
石氏自万石君十五世孙建安太守渊,以晋建兴末从元年渡江,居东南。前志谓司隶校尉举为渡江祖,或谓唐末避巢寇之乱,始自乐陵徙焉。盖由谱牒散逸,遂尔舛讹。先伯祖尚书公弼始裒集墓志、家传,与史书相参叙次,谱牒于是正定。(《南明石氏宗谱》卷首)
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战乱,唐以前的各姓家族谱牒,绝大多数都已散失不存,宋代程祁便说:“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程氏世谱·序》),因此石子重的说法是可信的,符合当时的事实。
宋代临桂石氏修谱始于石公弼,但这时已是北宋末年。在这之前,临桂石氏后裔对自身家族历史的叙述比较混乱。而从现存石氏南宋墓志以及后世的谱牒、方志等资料来看,进入南宋以后,有关石氏来源的记载就比较统一,这可能与北宋末年石公弼修谱有关。
石氏到了南宋中期,甚至已有了较为完整的谱系。南宋陆游和施宿皆尝提及石氏世谱或家谱。此外,还可以举出一例,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五《循吏石大夫(昼问)墓志铭》)记载:
本朝秘书丞通判保州讳待举,万石四十世孙,于君为高祖,云翼军乱,扞御死之,安定胡先生为之铭。
墓志说石昼问高祖石待举为万石君石奋40世孙,这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若合符契;墓志写于嘉泰三年(1203),说明至迟到南宋嘉泰间,临桂石氏已有了从西汉石奋以来完整的谱系。南宋时编修的石氏谱今已无存,但推测其关于石氏来源和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应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相同。换言之,现存石氏宗谱中有关石氏来源和宋代以前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实承袭了南宋谱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196-589)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民族融合比较频繁的时期。西晋惠帝时(291-306)发生了“八王之乱”,兵连祸结,北方中原人民遭受极大的灾难,同时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也大为削弱。此时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等胡人趋机以反晋为号召起兵,史称“五胡乱华”。永嘉五年(311),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歼灭晋军主力20万,接着刘曜、王弥等攻陷洛阳,杀官吏、士民3万余人,把晋怀帝掳到平阳(今山西临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5年后长安也失守,存在了38年的西晋遂告灭亡,晋室南渡,司马睿称帝建邺(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为了躲避胡族统治者的屠杀,北方士族豪门和大量普通百姓源源不断地过江,逃往比较安定的长江以南。《晋书·王导传》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者十六七”,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在这一时期,原居山东乐陵的石氏家族开始向江东地区迁徙,是完全可能的。此时流向江东的中原世族,起初大多侨寓京口、丹阳(即今镇江一带)以及建邺(今南京)等地。
据临桂《南明石氏宗谱》记载,建兴末年(317),石氏十五世建安太守石渊(《石延庆墓志》中作石举)从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居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子孙分布江左。石渊一支南北朝时,其后人又向今浙江绍兴地区迁徙。此支石氏到唐代时居剡东上冈(今嵊州市浦口镇上江村),唐开成二年(837),石氏三十五世石元遂又由上冈迁居五山乡石牛镇(今新昌县城西门外)。咸通元年(860),裘甫起义,破县,石元遂避乱移家黄坛,卒葬附近平顶山。临桂石氏由此而繁衍。
2007-2009年间,长沙政法电视台、广东南方电视台先后采访石家洞清官古墓,破湘军将领尸身百年不腐之谜,并录制长达20多分钟的电视节目“无字碑的秘密”,倍受观众的关注。
电视台采访 石家洞清官古墓字幕节选(二)
那么,传言中的宝藏一说又是从何而来?难道只是空穴来风吗?墓主人的身份究竟是怎样的?
配音:在池塘旁的小山坡上,记者发现了另一处不起眼的小坟包。坟前竖有一块断碑,在残留的碑石上刻有“麟祥府君墓”五个字,右边则有“光绪十三年”等字样。令人奇怪的是,断碑上的时间与石柱上署明的时间不相上下,都在光绪年间。那么,断碑上的“麟祥”指的是谁?这座墓葬与村民所说的池塘中的墓葬会不会有着某种联系呢?
配音:记者了解到,在上洞铺村及周边的村庄,村民大多以“石”姓为主,姓“麟”的村民根本没有。由于石碑残缺,墓主的身份一时也无法解开。
画面过渡
配音:无字石碑、麟祥、光绪年间、被盗的随葬品这诸多谜团,究竟该如何求证呢?上洞铺村一位年长的老者告诉记者,他曾看见新屋村一位姓石的村民到断碑坟前祭拜过。根据这一线索,记者到上洞铺村相邻的新屋村寻找线索,试图找出坟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但村中村民都姓石,记者毫无线索。唯一的希望就只剩下村民家中留下的家族宗谱了。
现场同期:村民
040035 找家谱现场(石氏宗谱)
配音:辗转寻找了多户村民后,在一户村民家中的一本族谱上,我们发现了一个记载。石家祖上有一个名叫石天瑞的人,字为麟祥。
现场同期:村民
203010 在这里,这个就是你们那一个家簇的簇谱是吧?是我们的前辈——石天瑞。这里面的他的记载吗?有!
配音:石氏宗谱上还注明,石天瑞在1851年至1872年年间,为清政府镇压过太平军和苗军起义。因军功卓著,官至三品。那么,族谱上所记载的是否属实呢?记者专门找到了宁远县原县志办主任张介立。
同期:宁远县原县志办主任 张介立
215350 他(石天瑞)这个在我们的光绪县志,民国县志中都有记载的,而且在湖南通志上也有记载。在县志上的记载,他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天瑞,字麟祥,号玉清,因为当时镇压太平天国,他们就组织军队跟随石保田,就是东安那个石保田,去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他就改了名字了,官名叫石焕章。
+淡黑
中口播:据石天瑞的后人石起国介绍,因为在石天瑞死后,石家曾买下了上洞铺村的后山作为石天瑞的坟冢,因此实际上,在上洞铺村的后山上只安葬了石天瑞一人。而后山池塘中央,那个实际上是一个普通小土堆,并没有安葬任何人。同时,我们的编导也了解到,在荒塘乡并没有四周环水这一独特的墓葬形式。因此,由于传言的偏差,那个有着神秘传言的坟冢实际上就是石天瑞的墓葬,而并非池塘中的土堆。而石起国也证实,石天瑞的墓确实被盗墓贼光顾过三次。
+淡黑
同期:石起国
211350 第一次是89年的12月29晚上,后来你们去看的话,发现什么东西被盗了呢?就是帽子上的帽珠。
配音:村民们那晚看到的手电筒光亮正是盗墓贼第一次光顾墓葬,当时盗墓贼从墓葬候后部挖洞,将棺材凿开偷走了里面的物品。
同期:石兆灿
034615 是晚上十点多钟去盗墓的,有个人晚上去偷猪草,村子里面的人去搞人家的猪草,就看到了,盗墓的那伙人就给了他几百块钱,他就没做声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后来传出来的吗!
配音:墓葬被盗的第二天,作为石天瑞的后人,石起国闻讯急忙赶往坟墓,竟然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棺内石天瑞的肉体居然并没有腐烂。
同期: 石起国
211610 只看到脑袋,脑袋是干的。有皮肤那些东西吗?皮肤有,都没有烂吗!是干的。
211650 我们只看到衣服,是白袍,蛮长,起码有六尺长,一点样没走。
配音:也许是石天瑞的坟墓里仍然留有盗墓贼需要的财宝,仅仅两个月过后,盗墓贼再次光顾了这里。也就是这次,人们发现石天瑞的肉身又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画面过渡:挖墓
同期: 石兆灿
034257
(更多详 湖南石姓网)
碑:刻在石头上的家谱(一)
一
村南面的南沟梁上,有两块石碑。
碑文为竖排,同为清朝同治六年(1868年)所立。据村民记忆,两块石碑所刻名讳,为表叔父邢文玉祖先。
据石碑所刻名讳排序,参照表叔父邢文玉保存的“疏折”,整理成下文。
其一为:邢福照,石氏生一子为:家骑。
家骑,祁氏生一子为:步昌。
步昌,田氏生二子:长子旺忠,次子富忠。
旺忠,弓潘二氏生二子:长子贵生,次子云生。
富忠,冯氏,子孙不知。
贵生,芦潘宋三氏生一子:成春。
云生,张氏生二子:长子计春,次子喜春。
成春,宋氏生一子:明玉,小名小虎子,我习惯称小虎伯伯,孔氏生三子。
计春,降氏生四子:长子双玉,小名牛子,我应称其伯伯,石氏生三子。次子安玉,小名二土牛。三子良玉,小名三土牛,杨氏生二子。四子全玉,小名四土牛。
喜春,冯氏生二子:长子五玉,王氏生三子。次子文玉。
其二为:邢家旺,白氏生四子:长子步亮,次子步宽,三子步明,四子步林。
步亮,韩氏生二子:长子执中,张氏;次子全中,牛氏生一子:贵荣。
步宽,白氏生二子:长子体中,武氏。次子尚中,胡氏。下有一子:贵福,不知为武胡二氏谁生,待考。
步明,赵氏生三子:长子启中,李氏。次子致中,岳氏。三子正中,王氏。下有四子:贵祯、贵生(卢氏)、贵禄、贵祥,不知为李岳王三氏谁生,待考。
步林,王田赵三氏生三子:长子运中,次子达中(武氏),三子诚中。
据表叔父邢文玉“疏折”记载,他们最“远”的祖先为:楼,邢氏生二子:长子元章,宋李二氏生二子(长子朋,王氏,子孙不知。次子威,王氏,子孙不知);次子荣章,氏子不知。据我推理,以上所列名讳,应在家骑、家旺之前。
又记,在表叔父邢文玉“疏折”上,还有“贵根田氏”四字,可能系贵字辈。
又记,据表叔父邢文玉记忆,步字辈还有步弓、步月等人。这是其一。其二,家骑与家旺,可能系同胞兄弟。
二
在村西的西梁上,准确地讲,在火车站对面的秃子沟,有块坟地。坟地有棵大柳树,树前有块“蛟龙碑”(村民将碑额上盘着石龙的石碑,统称为蛟龙碑。据我理解,蛟龙碑并非普通村民“权利”,一般为皇亲国舅,或具备一定官职,才有资格立此碑),碑文为竖排,以下实录碑文。
碑正中至上而下有一行大字:恩奖寿官邢公讳新荣字表正郭孺人之墓。其中“讳新荣”与“字表正”分两行并列。大字右面有一行字:男一德郭氏孙善书田氏、善才张氏曾孙如圭、如璧。大字左面有一行字:女适韩门婿韩高华外孙银、镒。
碑刻名讳,为邢姓新荣,字表正,爱人郭姓,敬称郭孺人。由碑文可知,“老人”有一子一女,子名一德,郭氏生二子:长子善书田氏,次子善才张氏。一女名不具,适韩门,意为嫁给一位姓韩的男人。这位韩姓名讳高华,生有二子:长子韩银,次子韩镒。
石碑最右面贴边处有一行字:集贤乡路村二都四甲人寺庄村。与“集”同高,在“集……”句左面有四字:辛山乙向,为此坟坐标方位。
石碑右面贴边处有一行字:大清同治九年岁次庚午应钟之月上浣榖旦。榖旦,即谷旦,上午或早晨之义,取意为吉利的日子。榖:音同鼓。
据村民记忆,此碑所刻名讳,为表伯父邢教苟祖先。
2007年国庆节前一天,我正好从京城回村,碰见表伯父邢教苟,谈及此事,他说他父亲名讳邢如意,与碑上所列如圭、如璧为同胞兄弟:长门如圭,小名喜成,田氏生一子,润安,薛氏生一子,根全。次门如璧,氏子不知。三门如意,小名喜元,郭氏生一子,教苟,李氏生三子。
大可浅见:恩,为皇恩。奖,为奖励。据村民讲,过去村民可花钱捐官。此处的奖,似乎与金银有关。寿官,可能是清朝一种官职,可能与“亡人”年龄有关。
$������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渊源分布始祖从江西迁入,至今已繁衍13代以上,约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石亭子镇等三处。石亭子镇石姓约2000人。
族谱情况据石双祁称,始祖从江西迁移来的时候曾带了一本族谱过来,可惜此谱已在八十年代中期遗失。
他的一个堂祖父曾从这本江西族谱中抄录部分内容,1995年根据他堂祖父的手抄本修了一本家谱,现在石双祁手中。
字辈排行元及第清盛 一承远达继 启宏光。
本族名人石清桂,字高攀,清道光时太学生。
云南曲靖市富源县在历史上因处于交通要冲闻名,在境内有两条古道,地方史称入滇后道和入滇中大路。
战国末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了由宜宾(僰道)至昭通一带驿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派常頞将驿道向南开凿,西汉武帝时唐蒙将军又将道加以整修扩建,因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正式成为官道,官道上设驿站置官员。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起,经高县、筠连,入云南盐津、大关、昭通豆沙关,又经贵州毕节、威宁,入云南宣威杨柳乡可渡关、沾益、曲靖。五尺道从汉代至清代,它一直是云南与内地进行交流的运输线。今天在昭通盐津的豆沙关,曲靖宣威的杨柳、沾益的炎方和松林、马龙的旧县黄土坡一带,还残留五尺道遗迹。入滇后道是五尺道的一条支线。
据《宣威旧志》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五年,置卫所,令征南将军乘兵势修治道途。洪武十六年,置邮通云南,在五尺道基础上开筑道路,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明代沾益州境包括今宣威、今沾益、今富源北部,境内有可渡驿、倘塘驿、沾益驿、松林驿、炎方驿。从可渡关入宣威,进入曲靖再到马龙到昆明就是秦汉五尺道中的一段,这段路上有一条支线从宣威老城南门至小耿屯、马房、长冲、虼蚤岩(宣威市羊场镇格早岩村)、三道水、猴街子(今宣威基场)到今富源境内的大硐(大硐村,位于中安镇西北边),由大硐、教坪等处插白水关(今沾益白水)至曲靖,这条支线即明时平夷卫人和清时平彝县人称的入滇后道。教坪在清末时设有釐卡,抽取行商货物税,叫釐捐或釐金。可见这里是个通商要道。
入滇后道是针对元代开设的胜境关中大路而言,指由今贵州威宁(时称乌撒)入云南宣威(时称乌撒卫后所城,简称后所),从后所入滇称为入滇后路。后所官兵把守的官道是间杂在沾益州地盘之上。据《光绪平彝县志-疆域》记载,在清代时宣威州的一块飞地插入东铺村。为什么今富源东铺村有一块宣威飞地?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由今宣威(明代后所城)一直到富源东堡这一段路都有后所官军把守,官兵们在官道附近带领家属屯田驻守,明代军人是不准脱离军籍的,父子相传,子孙都是军人,田地也由前辈制备,传至子孙。平夷卫设置后,主要是把守由胜境关入滇的中大路。中大路开筑后,东铺成为入滇后路和中大路的交汇点。入滇后路是秦汉五尺道的支线,是步行驿道,这条道上没有设置驿站,但是有铺,东铺即是入滇后路上的一个铺,还有今后所杨家坟当时叫卖酒铺。富源县老辈人传从卖洒铺到宣威(明后所城)要靠脚走,是富源到宣威的驿步道,全程有70公里,要走两天。
胜境关中大路成为官道比入滇后道要晚,中大路现在称为胜境古驿道,是元代开筑的。其实在开筑之前,民间就有这条道。元代,这条古道正式由官方确立,明代时进一步修筑,这条驿道东起洞庭湖畔的常德,向西入贵州,过镇远——贵阳——安顺——盘县,再从富源胜境关进入云南富源,经东铺一清溪洞一扬威哨(今羊尾哨)一多乐铺一山黎果哨一车转弯一腰站(原名要站,交通要站之意)一进入沾益境内,经大塘——小塘——白水村——海子铺——大营——太平桥,抵沾益东门。五尺道和滇黔古道交汇于沾益,使沾益成为明、清时期内地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沾益作为云南古代交通枢纽的地位自此形成。
在中大路上有一个驿站叫多罗驿(今多乐),是元代就设置的。元代时多乐属于沾益州,这个驿站的驿马供给和站银开支由罗雄州(今罗平)供给。因为元代沾益州地盘上驿站有可渡驿、倘塘驿、沾益驿、松林驿、炎方驿,驿站开支都由沾益州供给,而罗雄州未设驿站,为平均负担,多罗驿就由罗雄州负责开支。故《康熙平彝县志》记载:多罗驿,元至元二十七年(1283年)七月,开驿站路置,明因之…康熙五年移入城,属罗平州。查《罗平州志一赋役志》有:多罗驿站银八百两。而明代最早记多罗驿的是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此书记载,多罗驿,在州(指罗平州)东北三百里沾益州平峦乡,永乐十五年修。明代万历时《云南通志-赋役志-站役》也记有:“罗雄州岁办多罗驿站马十九匹,陠东十九副,土官知州者浚下各营火每季办银一百八十两七钱五分,解府发驿,仍令亲身应役。”明天启《滇志一建设志》记:“多罗驿,在平夷卫”此书的赋役志也记载“罗平州站役,岁编罗驿站银八百三十二两,协济贵州站银七两三钱。”为什么多罗驿在古籍记载中一下属罗雄州,一下属平夷卫?是因为多罗驿地在平夷卫,但属罗雄州管理,是借地设驿,故在明万历《云南通志-卷之六-赋役志-站役》记载“罗平州:岁办多罗驿站马十九匹,铺陈十九副,土官知州者淩下各营火,每季办银一百八十两七钱五分,解府(曲靖府)发驿,仍令亲身应役。”可见元代和明代初期,多罗驿是设在沾益州平峦乡,到明代中后期多罗驿归平夷卫,《康熙平彝县志》记多罗驿设于石岑铺之干桥。据《富源石氏家谱》记载明代时有一位派去多罗守铺的百户官,名叫石岑,所以《康熙平彝县志》又那多罗铺记成石岑铺。那为什么多罗驿又叫多罗铺呢?驿站与驿站之间按古法相距六十里,其间设有铺,铺与铺之间十里二十里不等,有些地方既是铺又是驿所在地,故驿也以铺为名。多罗驿就是这样,因此又叫多罗铺,多罗铺因石岑带兵把守故又叫石岑铺。多罗驿在明正德中就移至东关外,康熙五年移入平夷卫城。康熙三十四年裁撤多乐驿,归平彝县管理,改称平彝驿。清代平彝驿的驿舍旧址在今富源县政府偏左处。上到白水驿(地在沾益,归南宁县管)六十里,下至贵州亦资孔驿六十里。平彝驿在光绪时还驿马十二匹,马夫六名,传递文书人员二人。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入滇后路和中大路及它上面的驿站、铺今已不存,只留有两个铺名成为我们探古寻幽的根据。
求助,满族皇室家谱,本人姓石,我家家谱最上面石努尔哈赤,我的上面是石达长阿,我最近的辈分有
本文2023-10-30 21:28: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