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板胡怎样定音,内外弦各是什么音名?
定弦音域
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的高度也不一样,多据伴奏的戏曲或演唱者的嗓音而定。
在民族乐队中,板胡常按五度关系定弦,内弦定为d2 、外弦定为a2 ,比二胡高一个八度,音域从d2 ~g4 ,有两个半八度。
在郿鄠剧等伴奏中按四度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戏曲的特有风格。
三弦板胡有高、中音两种,都为五度定弦,高音定为g 、d1 、a1 ,中音为d 、a、e1 ,为豫剧或山东莱芜梆子等伴奏时,也可按四、五度或五、四度定弦。
三弦板胡使音域扩大了五度音程,在保持板胡原有的音色基础上,发展了新的演奏技巧,增强了表现力,不论演奏民族风格浓厚的乐曲或歌剧选曲,还是外国民间乐曲或为它创作的新曲。都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定弦:d2——a2;音域:d1——d3(采用低八度记谱,实际音比谱高八度。)
扩展资料:
常用弓法
豫剧板胡是豫剧乐队中的主要领奏乐器,俗称主弦。它有一套独特的弓法运行。一般讲拉弓开始,推弓结束。曲中强拍或强位置的音都须使用推弓演奏,弱拍或弱位置的音一般都须拉弓演奏。
当然若曲中需要特别强调的重音强音,一定使用拉弓或抖弓。譬如滚白过门中的几个强音3″′---2″′---5″′---1″′---必须使用拉弓加抖弓才能演奏出乐曲的悲壮情绪。还有譬如二八过门中的| 2555 5555 |这两拍音乐同样需使用拉弓演奏,才能奏出效果。
但是按照一字一弓的方法演奏下去却又违反了强音位置为推弓的一般规律,这就需要拉弓之后立即进行弓法调整。可以利用加字的方法把它演奏成| 2_55__55 5555 |这就形成了即运用拉弓把旋律的音头强有力的演奏出来,加字后的乐句时值不变而效果却达到了作曲家创作的初衷。
拉弓调整为推弓一般有三种方法:
加字演奏如上例
抖弓演奏。1. 2 7 6 可以演奏成 1 22 7 6 。
连弓演奏如:| 3 2 3 5 |可演奏成 | 3 2 3 5 |的效果。总之一旦强拍或强位置出现拉弓现象就可以利用这三种方法来调整,不能连续出现违反规律的现象。
弓法技巧分为:分弓,连弓,抖弓(颤弓),断弓,顿弓。弓法上来讲一般采用一字一弓和两字一弓交替使用,三四字一弓演奏很少。跳跃轻巧的音用断弓,短促重音用顿弓,时长强音用抖弓(颤弓)。
总之,豫剧板胡在伴奏中没有很多高难度的弓法技巧,只要养成拉弓开始,推弓结束,强位置推弓,再加上三种调整弓法的方法运用,可以说你的弓法没问题了。但指法技巧很重要是每一个伴奏员绝不能忽视的。
参考资料:
秦腔的特点:舒展大方、跌宕起伏、幽怨感伤、遒劲雄厚、自然朴实等。
1、舒展大方
与其他剧种一样,演唱也是秦腔艺术的重心所在。从行腔上看,秦腔唱腔流线舒展、绵长,但又不失婉转与柔美。可以这样说,秦腔如同一位“大家闺秀”,永远不会给人以小气、扭捏或做作的感觉。
2、跌宕起伏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往往能够体现不同的思想、情感,反映不同人物的个性或境遇。在秦腔中,剧中人物的性格、气质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般都会在唱腔上得到充分展现――或哀婉,或欢快,或急促,或舒缓,或刚劲,剧中人物的心境或个性不同,对应的唱腔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3、幽怨感伤
秦腔的主基调是幽怨、感伤或苍凉。我国古代先民们常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形形色色的人间悲剧每天都在他们身上或周围上演。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现实的文化形式,秦腔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
4、遒劲雄厚
总体上看,秦腔唱腔比较刚劲、雄厚。在秦腔中,许多唱段“曲调高亢粗犷,韵味铿锵。”由此,有人把秦腔比作烈酒――既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又能让人完全沉醉入迷。不过,也有人说,秦腔是吼出来的,其唱腔并不十分悦耳。
5、自然朴实
与其他剧种相比,秦腔唱腔更贴近实际,接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呐喊及哭泣等等。由于其表演自然、朴实而不做作,演唱舒展、苍劲而不捏嗓子,所以,秦腔演员在舞台上所呈现出的情景往往会给观众一种奇特的感觉。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的流传已有上千年,秦腔文化也是在这近千年以来,不断变化改善,秦腔因流行的地域不同,而演变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对与秦腔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陕西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秦腔,是我国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大型剧种之一,因产生于秦陇大地,又以陕西关中话为基调,故名为秦腔。它是深受西北人民喜爱的一个主要剧种。秦腔传入什川,据考证约在公元18000年以后。当时由于社会处于重大变革时期,文化交流活动加快,人们频繁往来于兰州什川之间,耳濡目染,逐渐对秦腔艺术有了兴趣,一些农村艺人、好家,以不满足“小曲子”演唱,并在各“小曲子”自乐班的基础上模仿、嫁接、移植,走上由简到繁、由折子戏到全本戏演出的道路。
清代后期,秦腔在兰州盛行起来。光绪元年(1875年),兰州成立了秦腔班社“福庆班”。名艺人张福庆组织众多艺人在固定的戏台上演戏。茶馆酒肆常有清唱的艺人。1913年,朱怡堂等老艺人成立了“化俗社”。班社组织秦腔艺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发展。高亢、激越、豪放的秦腔曲调吸引了许多听众变成戏迷。什川戏迷魏学品、魏贵喜、王元亭等数十人常去兰州班社看戏学戏。什川城隍庙南面有一座乾隆年间的戏台,秦腔艺人常在台上演戏,广大农民常去看戏捧场。
上世纪三十年代,什川的几十位秦腔艺人演戏水平提高。他们拆去旧戏台,在原址建起一座两层戏楼,上层是戏台,结构精巧,高大宽敞。逢年过节和梨花会期间,本地秦腔艺人邀请水阜、中堡、西岔的艺人来同台演出,盛况空前。每场观众有1000人左右,男女老幼,热闹非凡。那时演出的剧目都是传统的历史剧。
1940年,什川秦腔艺人组成两个戏社。王元亭、魏毓功、魏学通、陶启福、魏孔安、魏学礼、魏至愿、魏本中、魏旭中、卫明新、卫明珍等人组成同乐社。魏贵喜、魏学品、魏至孝、魏学印、魏至贵、魏职相、魏周存、魏孔文、魏学成、魏周湖、魏学茂、魏至君等人因在上车村居住,组成的社名上车社。两社常唱对台戏,梨花会时昼夜都唱,互相竞争,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快速发展。
舞台演出
1944年,同乐社应邀去榆中夏官营演唱五天,受到那里观众的赞誉。四十年代是什川秦腔艺术的鼎盛时期。泥湾村的艺人焦元宝、魏左堂、魏至卿等,河口村的艺人马称科、魏从贵、马称举等,常渡河来什川演戏。解放初期,什川秦腔艺人在新年春节和梨花会期间仍然演戏。1958年,什川公社成立了秦腔剧团,名艺人魏周存任团长,团员有40人,青年女演员中张治花水平较高。秦剧团平时组织团员在同一工地上干活,休息时大家谈论演艺,互相切磋,老艺人传教青年演员。他们历史剧和现代剧都演。常演的历史剧有《铡美案》、《辕门斩子》、《苏武牧羊》、《反徐州》、五典坡》、《游龟山》、《游西湖》、《周仁回府》、《潞安洲》、《三娘教子》、《小姑贤》、《白玉楼》、《大升官》等,现代剧有《十年之家》、《梁秋燕》(眉户剧)等。
1963年,什川公社书记寇永明重视秦腔等文艺事业,他安排木匠扩建戏楼两侧。自己在新台上粉墨登场,与艺人们一起演戏。老艺人陶启福从榆中秦剧团回到家乡,把精湛的演艺献给乡亲们。1965年,青年艺人魏万英、魏至芳等演出现代剧《会计姑娘》、《夺印》等。“文化的大革命中”,什川秦剧团演出《血泪仇》、《血泪湖》、《三世仇》等现代剧,并移植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为秦剧。主要演员有王家林、魏兴吉、陆发安、刘永兰、颜孔鲁、卫明月、魏永旭等。1972年建起了新舞台,把古式建筑的戏台拆毁了。
1、秦腔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发展与传播的各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都深深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2、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3、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词在中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4、秦腔历史悠久,明代万历间(1573年—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5、然而,它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代(或先秦),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三种说法。《钵中莲》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传播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据此,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甘、陕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演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6、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传十分广泛,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过宁强,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鲁、豫、皖、浙、赣、湘、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吉尔吉斯斯坦。
7、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后出现的张鼎望《秦腔论》,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燕兰小谱》、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秦云撷英小谱》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乾隆、嘉庆(1736-1820年)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不少昆曲、京腔艺人改习秦腔。此后半个多世纪,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就清代有关史料统计,当时除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逐渐递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渐趋缩小。至清末,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8、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如山东、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的化俗学社、平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易俗社曾先后两次赴北平、武汉和甘肃等地演出。西安先后成立的还有三意社等秦腔班社。
9、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1938年7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剧目,如《血泪仇》等。彭德怀同志在给《血泪仇》作者马健翎的信中说:“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热烈欢迎,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有力的武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还特此授予马健翎“人民艺术家”称号,民众剧团获得了“特等模范”的奖旗。
10、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20世纪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其省属剧团有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青海省秦剧团(后改为西宁市秦腔剧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猛进剧团。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为繁荣秦腔艺术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至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是陕西八大怪之一。 秦腔的分类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编辑本段]秦腔表演的特点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秦腔“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这正是秦腔 唱腔 “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秦腔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其中的拖腔必须归入“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也是与其他的剧种有明显区别的地方。另外,秦腔的唱腔有欢音和苦音之分。顾名思义,欢音擅长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苦音适合抒发悲愤、凄凉的情感。这些都需要表演者对剧本的拿捏把握,以更好地表达情感的辅助唱法。 秦腔的 伴奏 分文场和武场。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秦腔的角色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 十三头网子 ”。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编辑本段]秦腔的起源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编辑本段]秦腔的发展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编辑本段]秦腔的演变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编辑本段]秦腔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编辑本段]秦腔脸谱 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对于秦腔脸谱的特点及其与京剧脸谱的关系,著名京剧研究家、京剧脸谱绘制大家、九十余岁高龄的刘曾复先生在《浅谈秦腔脸谱》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发展中,京剧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剧种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经验,包括脸谱。……秦腔脸谱总的来说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复杂,特别是眉眼花纹比较碎。现行京剧净角脸谱虽然比较简单整齐,但是京剧早年的脸谱中许多碎脸和歪脸的花纹还是细碎的。秦腔脸谱的复杂表明它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古典。……秦腔脸谱中有许多脸谱与京剧脸谱大同小异,例如关羽、包拯、孟良、焦赞、呼延赞、李元霸等。……京剧界中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秦腔歪脸勾得好。现行京剧净角脸谱歪脸较少,京剧早年的净角脸谱中歪脸则较多。《定军山》夏侯渊、《反西凉》许褚、《白水滩》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脸,但是今天的京剧中这些角色都改用正脸了。今天京剧净角脸谱在歪脸的应用上不如秦腔脸谱古典。” 经过岁月的流逝,如今秦腔已走向衰落,秦腔脸谱的绘制者也硕果仅存,后继乏人。为了抢救并保存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学苑出版社足迹遍及三秦大地,遍访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百年班社,并深入民间,挖掘出秦腔脸谱两千余幅。其中多为老艺人的封笔之作,更有传为国宝的“明代康海秦腔古谱”以及清人所绘秦腔脸谱,基本反映了陕西秦腔脸谱概貌。经过整理精选,编为《易俗社秦腔脸谱》、《三意社秦腔脸谱》、《蒲城张氏藏秦腔古谱》、《历代秦腔故事脸谱》等四卷,出版刊布,以期鲁殿灵光,藉此留传。 [编辑本段]秦腔的优秀演员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陕西秦腔艺术家张宁、李小峰、殷满合、李淑娴、张莉萍等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 [编辑本段]板腔体音乐体制和京剧的形成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编辑本段]秦腔的流行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叫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西安乱弹(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目前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如果有关部门不能有效抢救,历代人民用心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将永诀于世。 [编辑本段]秦腔艺术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关于秦腔的艺术特点-秦腔知识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下面,我为大家讲讲秦腔的艺术特点,快来看看吧!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
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
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唱腔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
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
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
脸谱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题材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约3000多本。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有占有一定比例。
历史剧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中三国戏有108个,杨家将戏有85个。其他题材还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辛亥革命后,西安易俗社30多位剧作家共编辑出了550多个剧本,其中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桐轩、李约祉五人成就最高,这些剧目中,《三回头》、《三滴血》、《夺锦楼》、《双锦衣》、《软玉屏》、《柜中缘》、《小姑贤》、《庚娘传》、《韩宝英》等成为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
另外,在革命边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秦腔现代戏剧作家,创作剧本计有200多个,其中以建翎成就最高,代表剧目有《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等等。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三滴血》、《赵氏孤儿》、《窦娥冤》、《铡美案》、《破宁国》、《四进士》、《白蛇传》、《法门寺》、《烈火扬州》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等影响较大。
脸谱
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对于秦腔脸谱的特点及其与京剧脸谱的关系,著名京剧研究家、京剧脸谱绘制大家、九十余岁高龄的刘曾复先生在《浅谈秦腔脸谱》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发展中,京剧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剧种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经验,包括脸谱。
秦腔脸谱总的来说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复杂,特别是眉眼花纹比较碎。现行京剧净角脸谱虽然比较简单整齐,但是京剧早年的脸谱中许多碎脸和歪脸的花纹还是
细碎的。秦腔脸谱的复杂表明它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古典。……秦腔脸谱中有许多脸谱与京剧脸谱大同小异,例如关羽、包拯、孟良、焦赞、呼延赞、李元霸等。……京剧界中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秦腔歪脸勾得好。现行京剧净角脸谱歪脸较少,京剧早年的净角脸谱中歪脸则较多。《定军山》夏侯渊、《反西凉》许褚、《白水滩》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脸,但是今天的`京剧中这些角色都改用正脸了。今天京剧净角脸谱在歪脸的应用上不如秦腔脸谱古典。”
唱词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
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
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伴奏
秦腔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和甘肃省文联联合主办,于2002年11月25日至12月6日在兰州举行。 参演剧目: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开幕式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闭幕式
甘肃:眉户剧《思源》(甘肃省秦腔剧团)
秦腔《茸宝记》(兰州市秦腔剧团)
陇剧《黄花情》(甘肃省陇剧团)
兰州市折子戏(兰州市秦腔剧团)
陇剧《敦煌魂》(甘肃省陇剧团)
陇剧折子戏(甘肃省陇剧团)
高山戏折子戏(甘肃省陇南秦腔剧团)
秦腔《无声的祁连》(甘肃省武威市秦腔剧团)
甘肃省秦腔剧团折子戏(1)(2)(甘肃省秦腔剧团)
甘肃折子戏(1)(2)(甘肃各地市)
陕西:陕西省折子戏(1)(2)(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秦腔《郭秀明》(西安易俗社)
秦腔《王宝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青海:秦腔《湟水情》(青海省秦腔剧团)
青海省折子戏(青海省秦腔剧团)
宁夏:眉户剧《大棚情缘》(宁夏青铜峡秦腔剧团)
秦腔《塞上南国人》(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
新疆:秦腔《金龙与蜉蝣》(新疆建设兵团秦腔剧团)
新疆建设兵团折子戏(新疆建设兵团秦腔剧团)
秦腔《天山下的民警》(新疆乌鲁木齐秦腔剧团)
祝贺演出:话剧《兰州老街》(甘肃省话剧团)
舞剧《天马萧萧》(甘肃敦煌艺术剧院)
话剧《兰州人家》(甘肃省话剧团)
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获奖名单
一、大型剧目
(一)综合奖
1、创作剧目一等奖:
眉户剧《思源》 甘肃省秦剧团
眉户剧《大棚情缘》 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
陇 剧《敦煌魂》 甘肃省陇剧院
秦 腔《郭秀明》 西安易俗社
秦 腔《湟水情》 西宁市秦剧团
秦 腔《天山民警赵新民》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2、演出一等奖:
秦 腔《金龙与蜉蝣》 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
3、探索剧目奖:
秦 腔《王宝钏》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
4、创作剧目二等奖:
眉户剧《塞上南国人》 宁夏区秦腔剧团
陇 剧《黄花情》 甘肃省陇剧院
秦 腔《茸宝记》 兰州市秦剧团
秦 腔《无声的祁连》 武威市秦腔剧团
5、演出二等奖
秦 腔《穆桂英大破洪州》 兰州市秦剧团
(二)编剧奖
一等奖(6个):
《思 源》王建平
《大棚情缘》侯洪章
《敦煌魂》王元平
《郭秀明》王军武、冀福记
《湟水情》王景珊
《茸宝记》严森林
二等奖(5个):
《黄花情》张万红
《王宝钏》陈正庆、田井制
《塞上南国人》侯洪章、朱正雄
《天山民警赵新民》文新国
《无声的祁连》岳永进、王登渤
(三)导演奖
一等奖(6个):
《思源》由二群
《大棚情缘》李季明
《敦煌魂》王亨、李竹君、郭东来
《郭秀明》冀福记
《金龙与蜉蝣》王瑛
《王宝钏》徐小强、王化武
二等奖(7个):
《黄花情》钟汉秋、王青
《茸宝记》张江中
《穆桂英大破洪州》陆淑绮
《塞上南国人》李小六
《湟水情》刘鹏
《天山民警赵新民》周明峰
《无声的祁连》张发仁、常重新
(四)表演奖
一等奖(共18人)
窦凤琴 甘肃省秦剧团 《思源》中饰田玉洁
鲁少忠 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 《大棚情缘》中饰马喜川
张晓琴 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 《大棚情缘》中饰尚玉兰
边 宵 甘肃省陇剧团 《敦煌魂》中饰赵行德
雷通霞 甘肃省陇剧团 《敦煌魂》中饰格丽莎
任炳汉 陕西易俗社 《郭秀明》中饰郭秀明
刘 青 青海省秦剧团 《湟水情》中饰绿叶
张 涛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天山民警赵新民》中饰赵新民
熊小玲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天山民警赵新民》中饰赵母
王 瑛 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金龙与蜉蝣》中饰蜉蝣
李 娟 陕西戏剧研究院 《王宝钏》中饰王宝钏
李 梅 陕西戏剧研究院 《王宝钏》中饰王宝钏
穆小鹏 陕西戏剧研究院 《王宝钏》中饰薛平贵
王景旗 宁夏秦腔剧团 《塞上南国人》中饰柳志胜
佟红梅 甘肃省陇剧院 《黄花情》中饰黄花
王建军 兰州市秦剧团 《茸宝记》中饰如意太子
李小军 武威市秦剧团 《无声的祁连》中饰高喜娃
白凤英 武威市秦剧团 《无声的祁连》中饰张梅梅
二等奖(共28人)
张春兰 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金龙与蜉蝣》中饰玉凤
李 凤 新疆建设兵猛进秦剧团 《金龙与蜉蝣》中饰玉荞
刘 伟 新疆建设兵猛进秦剧团 《金龙与蜉蝣》中饰金龙
王 玮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天山民赵新民》中饰小梅
和小强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天山民赵新民》中饰胡士彪
徐乃平 西宁市秦剧团 《湟水情》中饰田东
李小雄 西宁市秦剧团 《湟水情》中饰大宝
屈巧哲 西宁市秦剧团 《湟水情》中饰田妈
张 宏 甘肃省武威市秦剧团 《无声的祁连》中饰张承祖
屈 鹏 陕西省易俗社 《郭秀明》中饰伍建林
杜景云 陕西省易俗社 《郭秀明》中饰郭母
伍敏中 陕西省易俗社 《郭秀明》中饰薛选民
梁安建 陕西省易俗社 《郭秀明》中饰薛父
任小蕾 陕西戏剧研究院 《王宝钏》中饰王宝钏
张 蓓 陕西戏剧研究院 《王宝钏》中饰王宝钏
李君梅 陕西戏剧研究院 《王宝钏》中饰王宝钏
陈 魁 陕西戏剧研究院 《王宝钏》中饰王允
左育强 甘肃省秦剧团 《思 源》中饰郝克明
谭建勋 甘肃省秦剧团 《思 源》中饰魏合作
韩 莉 兰州市秦剧团 《破洪州》中饰穆桂英(前)
张建新 兰州市秦剧团 《茸宝记》中饰二意太子
吴 莉 兰州市秦剧团 《茸宝记》中饰红莲女
马 勇 甘肃省陇剧团 《敦煌魂》中饰朱王礼
张燕宁 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 《大棚情缘》中饰马母
侯 艳 宁夏秦腔剧团 《塞上南国人》中饰喜鹊
边 宵 甘肃省陇剧院 《黄花情》中饰张威
李志存 甘肃省陇剧院 《黄花情》中饰赵建平
安 炜 甘肃省陇剧院 《黄花情》中饰赵四爷
三等奖(共39人)
焦新利 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 《金龙与蜉蝣》中饰金龙(青年)
张 炜 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 《金龙与蜉蝣》中饰玉凤(青年)
石丽华 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 《金龙与蜉蝣》中饰孑孓
李金华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天山民赵新民》中饰晶晶
李晓明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天山民赵新民》中饰巴哈蒂尔
祁逢春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天山民赵新民》中饰小林子
郗旭铠 西宁市秦剧团 《湟水情》中饰阿琪
姚 娣 西宁市秦剧团 《湟水情》中饰秀园
李明星 武威市秦剧团 《无声的祁连》中饰赵惠惠
高艳丽 武威市秦剧团 《无声的祁连》中饰李县长
胡艳辉 武威市秦剧团 《无声的祁连》中饰喜娃妈
陈超武 西安易俗社 《郭秀明》中饰郭民
曹 萍 西安易俗社 《郭秀明》中饰建林母
杨国强 西安易俗社 《郭秀明》中饰许良
黄小莉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王宝钏》中饰王夫人
李 琳 甘肃省秦剧团 《思 源》中饰刘素红
常志发 甘肃省秦剧团 《思 源》中饰郝二叔
徐 辉 甘肃省秦剧团 《思 源》中饰川婶
梁少琴 兰州市秦剧团 《穆桂英大破洪州》中饰穆桂英(后)
张 冬 兰州市秦剧团 《穆桂英大破洪州》中饰杨宗保
王 航 兰州市秦剧团 《穆桂英大破洪州》中饰寇准
勾 彪 兰州市秦剧团 《穆桂英大破洪州》中饰八贤王
王小虹 兰州市秦剧团 《茸宝记》中饰玉祥国王后
彭 冲 兰州市秦剧团 《茸宝记》中饰银头蟾
左红光 兰州市秦剧团 《茸宝记》中饰金头蟾
孙伟华 兰州市秦剧团 《茸宝记》中饰侠夫
安 炜 甘肃省陇剧院 《敦煌魂》中饰曹延惠
张宝利 甘肃省陇剧院 《敦煌魂》中饰李元昊
李志存 甘肃省陇剧院 《敦煌魂》中饰尉迟光
杜方平 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 《大棚情缘》中饰东东
任春娟 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 《大棚情缘》中饰春桃
张兴泉 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 《大棚情缘》中饰黑牛
王 红 宁夏秦腔剧团 《塞上南国人》中饰叶虹
胡志国 宁夏秦腔剧团 《塞上南国人》中饰村长
李守礼 宁夏秦腔剧团 《塞上南国人》中饰狗子
王为民 甘肃省陇剧院 《黄花情》中饰赵满银
魏 红 甘肃省陇剧院 《黄花情》中饰小娟
樊 丽 甘肃省陇剧院 《黄花情》中饰桂林
史志军 甘肃省陇剧院 《黄花情》中饰小明
(五)舞美奖
1、舞美设计奖:
一等奖(5个):
《思 源》伊天夫
《敦煌魂》伊天夫、赵鹤林
《天山民警赵新民》刘杏林
《王宝钏》窦培德、陆根才
《黄花情》高 慎
二等奖(4个):
《茸宝记》邱高师
《郭秀明》陶龙、李绪成、庞鹏
《大棚情缘》张少山、孙九伦
《湟水情》方群
三等奖(3个):
《金龙与蜉蝣》宋阿朋、孟勇
《塞上南国人》牛彦平、席建林
《无声的祁连》杨万胜、郑文瑞
2、灯光设计奖
一等奖(5个)
《思源》伊天夫
《敦煌魂》李保才
《天山民警赵新民》卢 忠
《王宝钏》曲宏伟、王小兵
《茸宝记》刘维龄、田玉龙
二等奖(6个)
《大棚情缘》陆海军、王增弟
《郭秀明》张跃民、童新民
《黄花情》潘家瑜
《穆桂英大破洪州》刘维龄、田玉龙
《塞上南国人》包鹏程
《湟水情》史红刚
3、服装设计
一等奖(4个)
《敦煌魂》马 克、毛 菲
《郭秀明》郝婷婷
《茸宝记》任燕燕、张江中
《王宝钏》戴 刚、王桐花
二等奖(7个)
《黄花情》毛 飞
《思 源》毛 飞
《金龙与蜉蝣》李亚莉、王 梅
《塞上南国人》贾 宇、边枝梅
《湟水情》高素珍
《天山民警赵新民》盛雁
4、化妆设计奖
一等奖(2个)
《天山民警赵新民》盛春芳
《王宝钏》戴刚、党春雅
二等奖(5个)
《黄花情》胡云玲、王新秀
《敦煌魂》胡云玲、王新秀
《思 源》高 丽
《塞上南国人》徐春兰
《无声的祁连》张雪飞
5、音响效果奖
一等奖(3个)
《郭秀明》王润华、张永利、蔡力争
《天山民警赵新民》张军、王志林
《王宝钏》王俊峰
二等奖(6个)
《黄花情》刘永平、贾鹏
《敦煌魂》刘永平、贾鹏
《思 源》穆祥辉
《大棚情缘》刘 宁、朱学武
《塞上南国人》席建林
《无声的祁连》高东
三等奖(2个)
《茸宝记》李晓民、李保才
《湟水情》王郁强
(六)音乐奖
1、作 曲
一等奖(7个)
《思源》王 激、陈大明
《大棚情缘》党锡广、马生采、安玉民
《敦煌魂》杨长春
《郭秀明》姜云芳、卢东升、李敏军、王孟海、杨秉礼《湟水情》冯 琳
《王宝钏》谭建春
《黄花情》田继宁、杨长春
二等奖(6个)
《茸宝记》肖振东
《穆桂英大破洪州》王 笃
《金龙与蜉蝣》刘福云
《天山民警赵新民》郝建鹏
《塞上南国人》安育民、李君良、张新民
《无声的祁连》刘建社
2、配 器
一等奖(6个)
《思源》张兴怀
《敦煌魂》孙伟华、张智军
《郭秀明》相随柱、杨秉礼、卢东升
《王宝钏》周福田、邵华
《塞上南国人》杨长安
《黄花情》谢晶、孙伟华
二等奖(6个)
《茸宝记》郑午
《金龙与蜉蝣》宫积冰
《大棚情缘》周伏田、苏建荣、张金铭
《天上民警赵新民》刘克忠、郝建鹏
《湟水情》冯琳
《无声的祁连》岳永进、赵西朝
3、伴 奏
一等奖(7个)
《思 源》 甘肃省秦剧团乐队
《郭秀明》 西安易俗社乐队
《湟水情》 西宁市秦剧团乐队
《金龙与蜉蝣》 新疆兵团猛进剧团乐队
《王宝钏》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乐队
《塞上南国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乐队
《黄花情》 甘肃省陇剧院乐队
二等奖(3个)
《茸宝记》 兰州市秦剧团乐队
《大棚情缘》 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乐队
《无声的祁连》 甘肃省武威市秦剧团乐队
秦腔板胡怎样定音,内外弦各是什么音名?
本文2023-10-30 20:11: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