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飞鹰,传奇的米格-25战斗机,为何身披红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西伯利亚飞鹰,传奇的米格-25战斗机,为何身披红星?,第1张

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曾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军备竞赛,其中尤其是核武器的研发尤为值得大书特书,而作为将核武器投放到敌人头上的重要武器的轰炸机,同样也是空军中的明星武器,美国和前苏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研制出了B-52轰炸机和图-95轰炸机,这两种重型轰炸机直到现在仍然是美俄两国的重要战略威慑力量,可见其重要性。

而在冷战时期,美国更是研制出了XB-70“瓦尔基里”超音速轰炸机,作为一款轰炸机,其最大飞行速度高达三马赫,也就是三倍音速,要知道现在各国的五代机也只能飞到两倍音速左右,在那个年代,这样快的速度给了这种飞机极为优秀的突防能力,不仅如此,这款轰炸机的实用升限也达到了恐怖的两万多米,再这样的高空和告诉下,一切防空导弹都将形同虚设。

不仅如此,美国还研制出了三倍音速,能飞到三万米高空的SR-71黑鸟侦察机,这款侦察机直到现在仍然让许多军迷津津乐道,它在当时就使用了大量的钛合金部件,足以忍耐三倍音速下的高温,在这种飞机双翼的阴影下,苏联的许多重要设施都将被一览无余,对于一向注重保密的前苏联来说,这简直是无法容忍的,为了克制美国的超音速轰炸机和侦察机,苏联必须尽快的研制出一种性能能够与之匹敌的战斗机,就这样,名噪一时的米格-25战斗机横空出世了。

米格-25战斗机是一款典型的二代战机,其非常注重高空高速的性能,事实上。以当时前苏联的技术水平,能够制造出这样一种性能卓越的战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要攻克的就是材料科学这一关,众所周知,钛合金拥有很高的强度,以当时苏联的加工水平,只能制造出一些简单的钛合金块等等。而飞机要想达到三倍音速,就必须使用钛合金,因为在三马赫的情况下,战斗机表面会与空气产生剧烈的摩擦,这时战斗机表面的温度将高达300多摄氏度,传统的航空铝合金在这种情况下会直接变形导致飞机解体。

所以当时的苏联设计师就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这个决定在现在看来都十分的疯狂,那就是直接使用沉重的不锈钢制作机身的主体结构,与此同时,为了驱动这块沉重的刚胚,前苏联直接将巡航导弹上的发动机塞进了它的机身中,就这样,这架最大起飞重量高达20多吨的庞然大物硬是能够在三万米高空飞到三倍音速,给西方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直到别连科驾驶着这架飞机叛逃飞到了日本,西方人才突然发现,这架看似先进的战机居然这么粗糙。这设计思路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它的机身没有优雅的曲线,发动机寿命只有450小时,转弯半径大得要命,以至于西方将其称为直线战斗机,它的重量高达20吨,相当于一架中型客机,但是它仍然是当时最好的截击机。

事实上,当时许多西方的导弹飞的都没有米格-25快,1971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苏军将米格-25部署到了中东地区执行侦察任务,结果这种飞机直接在空中与以色列的F-4战斗机遭遇了,以色列飞行员发射了一枚威力巨大的响尾蛇空空导弹,这时奇迹出现了,米格-25没有扔干扰弹,也没有做出任何规避动作,只是打开了加力燃烧室,最终直接以速度甩开了这枚导弹,以色列飞行员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这简直是对他的一种羞辱。

而在海湾战争中,这个服役了二十多年的老将更是完成了一次堪称惊艳的谢幕演出,当时一架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冒着美军猛烈的空袭起飞,它直接以告诉接近当时美国海军萨拉托加号航母上的战斗机群,要知道当时美军已经换装了F-18战斗机,这是一款三代机,比米格-25整整领先了一代。

然而这架米格-25愣是直接急速飞到了美军机群中,美国显然知道能以这么快的速度飞行的只能是米格-25,美军马上锁定了这架战机,然后他们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这架战机先是假装逃跑,然后以极高的速度在美军的机群中闪转腾挪,因为当时的雷达只能对特定范围内发射雷达波束,这架战机巧妙的藏在许多美军战机身后,美国战机甚至无法对其进行锁定。

米格-25的花哨动作很快引来了一大堆美国战机,只见这架米格-25随便锁定了其中一架F-18,将其开火击落后直接打开了加力燃烧室,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一架伊拉克飞行员驾驶的二代机,居然击落了美军驾驶的三代机,再次证明了这种简单的武器是如此的恐怖。

由于米格-25并没有使用太多的高科技,而且其生产工艺十分简单粗暴,机载电子设备也十分落后, 但是仍然拥有很强的实力,所以人们创造了一种管理模式,叫做“米格-25效应”,就是使用有限的人才资源整合成一个强大的团队,而米格-25的子嗣,同样传奇的米格-31战斗机,至今仍然保卫着俄罗斯广袤的国土。

米格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英语:Mikoyan Fighter)家族,是著名的原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全称: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研制的战斗机系列,由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和米哈伊尔·格列维奇建立,1939年成立

朝鲜战争中的传奇战机--米格15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前期北朝鲜一度占据优势,但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介入,北朝鲜方面战争态势急转直下,于10月19日北朝鲜首都平壤被攻克。加之美军对中朝边界进行一系列的挑衅、空袭,我国迅速组织志愿军奔赴朝鲜,帮助朝鲜恢复本土,抵抗美军的入侵,这就是著名的朝鲜战争。

说到朝鲜战争,我们可以说是投入举国之力来帮助朝鲜,在朝鲜战争期间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先进事迹,在此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他们的英勇付出,才换得了我们现在的繁荣与和平!

米格-15的设计沿革

我们来说的是朝鲜战争中的空中传奇——米格-15战机!米格15战机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第一代战斗机。米格15设计定义为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为此苏联专家吸收了德国技术,完善了后掠翼设计,并应用于米格-15。它采用了半硬壳结构,为全金属(铝合金)机身,机翼为后掠中单翼,尾翼很大,带后掠角向后倾斜,水平尾翼高高装在垂尾上,成为米格-15的显著标志。

我国首次获得米格-15

中国首次获得米格-15是在1950年10月,当时在中国华东地区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巴季茨基部队即将回国,苏军向中国有偿转交了该部队使用过的38架米格-15歼击机。同时移交的还有其他一些作战飞机。随后,东北地区的别洛夫部队移交给中方122架米格-15。

至此我国的米格-15战机规模才算建立起来,但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我们的志愿军根本就没什么时间去琢磨、适应这款米格战机,所以说当时志愿军空军面对的考验有多严峻,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中美空军首次空战是在1951年1月21日。当日上午,美国空军出动F-84型战斗轰炸机20架,沿朝鲜平壤至新安州一线对铁路进行轰炸,阻滞中国后勤供应。志愿军空军第4师师长方子翼令第10团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6架米格-15型歼击机起飞迎击。李汉等驾机接近安州时,发现美F-84型战斗轰炸机正在1000米高度上对清川江桥进行俯冲轰炸。李汉遂率队向美机发起攻击。此时,一批美机从志愿军空军编队上方对头冲过,另一批于右前方向南飞去。李汉迂回到4架美机左后侧400米处,瞄准长机开炮,将其击伤。3号机李宪刚、4号机张洪清向其他美机开炮,未能命中。6号机赵志财被美机击伤,跳伞时因高度过低而牺牲。至此志愿军空军与美国空军第一次空战,击伤美机1架 。中方被击落一架,牺牲飞行员一名。

著名的米格走廊形成

从1951年1月中美空军首次交手到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与美国发生的空战次数数不胜数,我们的战机面对的都是那时世界最先进的战机。比如F-86“佩刀”式喷气式战斗机,这款战机当时号称世界最强战机,我们米格-15与之较量最多的也是F-86,击落、击伤最多的也是F-86。

而米格走廊是朝鲜战争时期--历史名词,是美国空军对朝鲜西北部鸭绿江入黄海口的附近一带地区称谓,而非一次作战行动的名称。为什么称为米格走廊呢?因在此地美军的F-86战机多次与中、苏的米格-15发生遭遇战,因而得名。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喷气式飞机对战的地方,所以米格走廊也被视为喷气式飞机战争的发源地。

米格-15骄傲的战功

从朝鲜战争战后的统计来说,并没有得出非常明确的战损数量,即使给出的数据也有很大的政治成分。不过大体的估算为志愿军空军空战击落211架 F-86、72架 F-80/F-84、47架其它型号、合计:330架。苏联空军空战击落:650架 F-86、310架 F-80和F-84、137架其它型号。这些被击落的战机中,很大部分都是米格-15战机击落的,所以说米格-15战机在朝鲜战争上的表现并不比美军战机差,相反还给对手很大震慑!

总结

米格-15在第一代喷气战斗机中性能优异,它的飞行速度、火力、机动性远远优于美国的F-80和F-84,只有美军的F-86性能能够比肩。正因为米格-15在朝鲜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它后来出口了很多国家,外销数量也非常之大,米格-15各型总产量超过18000架。我们后来的歼-5战机就是从米格-15战机仿制而来。

米格-15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为我国空军所做的贡献我们不应忘记,尤其是朝鲜战争中优异的表现更值得我们称道!

米高扬飞机设计局:成就二十世纪的辉煌

2006年,俄罗斯政府宣布米高扬、苏霍伊、伊柳辛、伊尔库特和图波列夫合并成立新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

1905年,米高扬出生在阿尔明尼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童年时代当过放羊娃,青少年时代,他曾在第比利斯和顿河罗斯托夫求学。1925年,米高扬进入莫斯科“迪纳莫”工厂当车工,不久应征入伍。1931年,米高扬离开连队进入布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在学院学习时,米高扬和三位同学设计了一种小型体育运动飞机“十月号”。它的重量只有250公斤,最大时速为130公里。“十月号”采用了襟翼、前线缝翼、阻力板等,用来改善起飞着陆性能。这在三十年代初都算是新技术。“十月号”曾获准投产并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使这位未来的著名设计师初露锋芒。毕业后,米高扬到一家航空工厂当军代表,该厂设计室是当时苏联唯一的歼击机研制中心,负责人是著名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1937年,米高扬调到这里工作,正式开始了飞机设计生涯。不久,米高扬一跃而成为这个设计室的第二把手。

在这个设计室里有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名叫格列维奇。米高扬和格列维奇一见如故。后来,这两位志同道合的设计师合作了几十年。他们的性格通然不同:米高扬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格列维奇老成持重,沉着稳健。这是一对理想的伙伴。两人姓氏的字头合起来便是“米格”他们设计的飞机就是世界闻名的“米格”飞机。

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米高扬设计集团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他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高空高速歼击机伊-200的设计。这种飞机采用木质机翼和尾翼、焊接的金属机身,并且采用了轰炸机发动机AM-35,这一种大胆尝试使伊-200受益匪浅。与当时同类飞机相比,它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机动性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产前,伊-200定名为米格-1。

米格-1设计方案看上去难度较大,然而它是现实的。设计师们充分考虑到了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他们非常重视熟悉工厂情况的工艺员们的意见;因而生产进行得很顺利。生产米格-1时。工厂第一次采用模线样板法。

1940年4月5日,米格-1试飞。在试飞阶段,米格-1的飞行速度达到了628公里/小时。在一次试飞中,米格-1在7,000米高度飞行速度达到652公里/小时--刷新了苏联当时的飞行速度纪录。但米格-1也表现出了极其明鲜的两重性:它既是苏联飞得最快的飞机,又是问题最多的飞机。设计师们对米格-1进行了反复的大量的修改。例如:在试飞初期,水散热器修改了十八次、滑油散热器更改了十次。尽管如此,散热器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们索性住在车间里,昼夜围着飞机转,忙碌了117个昼夜之后,问题事本解决。飞机通过了国家试验,正式投产。不久,设计师们又陆续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工厂已经生产出一批带有“先天不足”的米格-1。

在米格-1生产过程中,设计师们对它继续进行修改。克服了主要缺陷。经过改进之后的飞机称为米格-3。米格-3可谓米高扬的第一件成功之作。但它的外形与米格-1基本相同,主要性能也没有多大差别。如发动机、翼展(102米)、翼面积(1744平方米)、实用升限(12,000米)等都是相同的。机长(825米,米格-1为816米)和飞行速度(640公里/小时,米格-1为628公里/小时)也差别不大。只有航程算是有了长足的提高,米格-3为1250公里,而米格-1和伊-200都只有730公里。

此外,米格-3还装有自动前缘缝翼,从而改善了操纵性;采用了油箱惰性气体充填系统,从而减少了火警危机;装有气压驱动的收放式起落架和活动式座舱盖。米格-3的武器装备为一挺127毫米机枪和两挺762毫米机枪。

1941年2月8日,由于出色地完成了飞机研制任务,米高扬荣获红旗勋章。但是,由于采用了不成熟的试验型发动机,米格-3仍然未能获得投产。

1942年,双发的米格-5(DIS)问世,但是由于其竞争者Pe-2此时早已投产,仍旧未能避免夭折的命运。

成功终于在战争结束后到来,米高杨设计局设计的米格-13(伊-250)型混合动力飞机创造了苏联飞机的速度纪录,其最大平飞速度达到825公里/小时,终于投入了小批量生产,并且服役到1950年。米格-13也是苏联最后一种装有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

1946年的10月22日,著名的米格-9喷气战斗机呱呱坠地,正是这种飞机开辟了俄罗斯战斗机的喷气时代,而米格设计局也凭借它一举奠定了在苏联战斗机设计的主导地位

米格风云:带你走进米格的世界

米格战机从一战中蹒跚起步到两极冷战鼎盛时期再到苏联解体后的日渐衰败,走过了风风雨雨的60多年,其中既有辉煌的胜利,也有失败的辛酸。米格公司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绩,其中也不乏失败的辛酸。

在冷战年代里,西方常常把苏联集团的战斗机统称为米格,米格当然就是指阿尔腾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格列维奇的设计局及其设计的飞机。在20世纪的后50年里,米格战斗机和西方战斗机在世界各地的天空追逐,有过辉煌,也有过黯淡。但在任何时刻,米格的历史都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历史,是世界航空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战斗机,1938年开始研制。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7000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时46分钟。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180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200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1939年12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米格-3战斗机是苏联在二战中使用的一种单座活塞式战斗机。该机由当时从属于第一国家飞机工厂的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设计,但最初的设计思想则来自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K型机。在战争中,后期,当抢夺制空权变得更重要时,米格机开始建功立业,它特别适于5000米以上的空战,因此米格机通常进入国土防空军(PVO)服役,被用来拦截高空来犯的轰炸机和侦察机。

米格-9(MiG-9)是苏联战后研制的首批喷气式战斗机之一,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发,采用仿制的德国BMW003喷气式发动机(苏联编号RD-20,每台静推力800公斤)。MiG-9的气动布局类似老式活塞飞机,喷气发动机放在前机身下部,前三点起落架,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炮管伸在机身外。1946年3月原型机出厂,4月24日首飞成功,成为苏联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作为喷气式战斗机,MiG-9并不成功,共生产了约1,000架,服役时间不长,1952年MiG-15服役时就退役了。

米格-15于1947年6月首飞,北约所起的外号为“柴捆”,是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战机中的“佼佼者”。米格-15为全金属半硬式结构,装备一台RD-45型喷气发动机,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并安装了弹射座椅,采用后掠中单翼,大面积后掠角尾翼,水平尾翼装在垂尾上,装备37毫米机炮1门23毫米机炮2门,机载设备包括瞄准具、无线电台、无线电罗盘、高度表、信标接收机等,是一款十分优秀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

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在一些小国空军里,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击任务外,主要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我国于1956年开始由沈飞仿制米格-17,国内编号歼-5,从1966年12月正式定型投产,到83年底共生产974架,如今歼-5已全部退出现役。

米格-19的气动外型和米格-15、米格-17一脉相承,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成功,起初只能在俯冲中达到超音速,后来改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换装更大面积的全动式平尾,顺利达到了设计要求。量产型的米格-19机翼后掠角55度,头部三门机炮中的两门被移到翼根处,头部空间被腾出来放火控及其他电子设备。米格-19的原型机事实上打破了一项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在那时候美国的超级佩刀机F-100还不能超过马赫109。而米格原型机早就超过了马赫13,改型原型机更达到马赫146,但为了保密,设计局并未申报这一纪录。米格-19先后有多达16种改型,大部分未量产,只是用来测试不同的电子火控和武备系统,米格-19的主要型号有:米格-19P、米格-19PM和米格-19SV。中国产的米格19的国内型号叫做歼-6

米格-21战斗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设计成功并定型的。1958年下半年,米格-21飞机开始在高尔基市的索克尔制造厂量产并进入系列化,1965年1月第一架交付空军。米格-21战斗机及其改进型共生产了10000多架。如今至少还有20个国家的空军还在使用它。在米格-21数十年服役生涯中,曾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重要改进。

米格-23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战斗机,所以它的服役数量也是非常的大。作为从米格-23发展来的先进战斗轰炸机,米格-27的原型机在1971年2月18日完成首飞,72年共生产了24架。飞机最大载荷40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1点7马赫。

米格-25“狐蝠”(MiG-25Foxbat)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部署的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至今仍活跃在这些国家的空军。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米格-27采用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座航两侧装有防弹钢板,可以在粗糙的野战机场起降,可以执行对地攻击的空战两种任务,属第2代战斗机。该机曾经出口华约多个国家,印度也于1980年代进口了一定数量的米格-27,并购买了该机的生产许可。

第一架米格-29原型机在1977年10月首飞,飞机所有技术验证阶段共用了14架进行测试,1980年5月,飞机通过国家验收认证开始量产。西方社会和北约给了它一个绰号“支点”。它的良好的机动性能赢得了大量的赞誉。它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测距离远,并且需要的地面维护工作都比较简单。

1976年4月22日,编号83-2的二号原型机携带完整的机载系统进行了试飞,它能在担任领空作战任务时指挥其它飞机,并且装备了Zaslon雷达,该雷达能与其它战斗机分享数据。截至目前,俄罗斯共有350多架米格-31战斗机。

米格-31是由米格-25发展而成的串列双座全天侯截击战斗机,北约集团给予的绰号是“猎狐犬”(Foxhound)。1976年以前开始研制, 1983年进入服役。该机气动外形与米格-25很相近,采用上单翼、双立尾、两侧进气布局。机长2269米,翼展1346米,机高615米,装有两台D-306加力式涡扇发动机,每台最大推力14600公斤,高空(18300米)最大飞行速度M数(马赫数)283,低空飞行速度M数 163,作战半径15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46200公斤,实用升限24000米,最大续航时间36小时,一次空中加油6--7小时。

米格-33(MiG-33),实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米格-33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米格-33的首架原型机米格-29M于1986年4月25日首飞,1991年和1995年曾先后两次计划作为俄罗斯首批标准多用途战斗机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资金困难而未能实现。

米格-35(MiG-35)是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术基础上的发展机型,在俄罗斯的分级中,被列为45代战斗机,唯一的原型机是利用原先供应米格-29M2的验证机机身经过三次改进而成。米格-35的最大起飞重量较米格-29M2增加了30%,因此被列为中等重量的战斗机,超过了原先的分类标准。俄罗斯正在为该机寻找海外市场,印度和阿尔及利亚为最大的潜在客户,该机预计2009年开始量产。

米格-AT是俄罗斯米高杨设计局和法国斯耐克公司等联合研制的高级教练机,由俄罗斯米高杨设计局负责全机的制作与组装、系统整合与后勤支援,另外RSK公司负责销售,斯耐克公司提供发动机,塞克斯塔公司提供航电系统。双方为能共创双赢,俄方出资68%,法方出资32%。俄罗斯空军计划用米格-AT取代正在服役的L-29和L-39“信天翁”教练机。米格-AT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设计,1992年法国公司参与合作。1996年3月21日米格-AT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该机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俄罗斯米格-29战斗机

米格-29战斗机的北约代号为“支点”,是苏联时期由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一款双发高性能制空型战斗机,米格-29战斗机的研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苏联获知美国空军正在进行FX计划(最终形成F-15)后,计划研发一种新型战机以便能与之制衡,于是,便针对性地,发展未来前线战斗机计划(PFI)。

米格-29采用液压控制,与SAU-451三轴自动飞行仪,为了方便飞行员进行机种转换,该机的驾驶舱,并未大量采用人体工学设计,以尽可能地使其与之前的米格-23相似。

米格-29战斗机使用两台分开设置的Klimov RD-33涡轮喷射发动机,每台发动机的推力为500千牛顿,空中飞行时最高可产生813千牛顿的推力,两台发动机中间的空间,可为战机提供额外的升力,并降低翼负荷,从而增强战机的机动性,该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400千米/小时,可算是同类战机中较为出色的。

在武器装备上,米格-29战斗机在对空作战时,主要使用R-27中距空空导弹、R-73近距空空导弹,某些情况下也会使用较老的R-60近距空空导弹,此外,该机还能挂载炸弹和火箭吊舱等武器,后继型号也具备使用激光,或光电制导武器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型号的米格-29可在内测挂点携带核武器。

基本参数

服役时间:1983年

生产数量:1600架

机长:1737米

最大航程:2100千米

机高:473米

最大速度:2400千米/小时

翼展:114米

最大升限:18013米

空重:11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0000千克

区别:米高扬设计局主力设计轻型战斗机(即所谓的前线型战斗机),苏霍伊设计局主力设计重型战斗机(国土安全型)

简介:米高扬和苏霍伊设计局同属苏联高端飞机设计局,具备研制和开发大型战斗机的经验,同美国“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样为历史悠久的飞机设计局。两个设计局设计的多款战斗机参见了多次战斗,从二战到海湾战争都能寻觅到其踪迹。

两家公司设计的飞机产品同时还出口到了全球多个国家级地区,已经成为不少国家的空军主力装备,我国也曾经分别引进过两家公司的拳头产品。如朝鲜战争中我国飞行员就使用米格-15型战斗机创造出了米格走廊的神话。随着新时代空军使命的来临我国也开始引进重型战斗机苏霍伊Su-27型号,列装空军主力飞行部队使用并形成战斗力。

代表作:

米高扬设计局:

米格21“鱼窝”(Fishbed):米格21战斗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设计成功并定型的。1958年下半年,米格21飞机开始在高尔基市的索克尔制造厂量产并进入系列化,1965年1月第一架交付空军。米格21战斗机及其改进型共生产了10000多架。如今至少还有20个国家的空军还在使用它。在米格21数十年服役生涯中,曾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重要改进。

米格29“支点”第一架米格29原型机在1977年10月首飞,飞机所有技术验证阶段共用了14架进行测试,1980年5月,飞机通过国家验收认证开始量产。西方社会和北约给了它一个绰号“支点”。它的良好的机动性能赢得了大量的赞誉。它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测距离远,并且需要的地面维护工作都比较简单。

米格31“猎狐犬”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新一代截击战斗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7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80年开始交付部队试用,1981年正式交付部队,主要改进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主力战

       苏霍伊飞机实验设计局

       苏-27战斗机(俄文:Сухой Су-27,英文:Sukhoi Su-27,中文:苏-27;北约代号:Flanker,中文:侧卫)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第四代重型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该机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悬壁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气动性能,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以防起落时吸入异物。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钛合金,传统三梁式机翼。4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无机械备份,静不稳定设 计。

      苏-30战斗机(俄文:Сухой Су-30,英文:Sukhoi Su-30,中文:苏-30;北约代号:Flanker-C,中文:支点-C)是俄罗斯针对美国F-15战斗机而研制的一种多用途重型战斗轰炸机,具有超低空持续飞行能力、极强的防护能力和出色的隐身性能,在缺乏地面指挥系统信息时仍可独立完成歼击与攻击任务,其中包括在敌领域纵深执行战斗任务。目前主要装备中国空军、越南空军及印度空军等。

      苏霍伊苏-35(英语:Sukhoi Su-35,俄语:КБ Сухой Су-35)战斗机,北约代号“侧卫-E”或“超侧卫”(Flanker-E、Super Flanker)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座双发、超机动多用途重型战斗机,在战斗机世代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号,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部分飞机:

米格21

米格29

苏27

苏30

《壮志凌云》里的米格机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喷气式战斗机。

格战斗机是著名的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研制的战斗机系列。米格战斗机系列中,著名机型有:米格-21鱼窝、米格-23/27 “鞭挞者”、米格-25狐蝠、米格-29支点、米格-31猎狐犬、米格-AT教练机、米格-144等型号。

米格战斗机还被许多国家引进、改造和仿制。例如,中国先后引进了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并仿制改进编号为歼5、歼6和歼7,在歼6的基础上改造设计的强5强击机至今仍在服役。

扩展资料:

1940年,米高扬和格列维奇成功研制出了采用AM-35A发动机的新机型,弥补了苏联没有高速战斗机的尴尬局面,并命名为I-200。

苏联空军迫不及待的将其投产,在此期间苏联飞机命名体系开始使用设计局的名字,而不再按飞机功能命名。

同时,为了突出战斗机的特殊地位,战斗机以单数命名,所有其他飞机以双数命名。因此I-200改称米格-1,这就是米格系列战斗机的开始。

米格的正式写法为MiG,其中“i”是俄文中“与”的意思。米格设计局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局。

—米格战斗机

西伯利亚飞鹰,传奇的米格-25战斗机,为何身披红星?

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曾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军备竞赛,其中尤其是核武器的研发尤为值得大书特书,而作为将核武器投放到敌人头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