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韩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姓氏韩的由来?,第1张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韩姓

-韩非

-韩信

-韩愈

-韩休

  来历与起源 关于呙(呙)姓之起源,历代姓氏著述都语焉不详。据本人掌握的资料分析考证,大致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女娲氏之后裔,去女为姓氏。娲氏应为远古母系氏族时期最强大最显赫的部落,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后世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女娲因此有“娲皇”之名。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娲”氏名号,直到后来去“娲”字之女旁为“呙”姓。这也与现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与呙姓同样罕见的“轩辕”姓氏的形成相同。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旁,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而“轩辕”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发展成为姓氏。 (二)呙国的后裔。在汉代左右西域地区有一小国,名为呙国,现在的莴苣原名为“千金菜”,即是汉朝花了大量白银从呙国买来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的。宋代陶觳在其《清异绿》云:“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千金菜即现在的莴苣,由于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品种时曾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晋代葛洪《肘后方》已经称它为莴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菜谱。由此可知,莴苣是在晋代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呙国具体建国何地,存亡时间现在仍待考证,但呙国的存在为呙姓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三)和氏璧的发现者。战国有名的“和氏璧”在《淮南子》中作“呙氏璧”,说明“呙”作为姓氏在战国即已形成。不过,也有姓氏书籍把“呙”注音为he(二声,同“和”),作为另外一个姓氏列出,显然是受了“和氏璧”的影响。 不过,上述三种“呙”姓起源并不存在冲突,可能殊途同归,即呙国可能由女娲氏部落发展而来,而和氏璧的发现者为呙国人或者是呙国后裔。据考证,商代初年,中国大地上有国三千余,周初一千余,到春秋就只有一百多个国家了,到战国更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战国七雄了。因此呙国可能是漫长先秦时期的一个小国。不过,由于历史久远,民间传说诡异模糊,呙姓起源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犯事改姓说。据说先祖犯事,为避祸改姓。原姓一说为“高”,因犯杀头之罪,但皇帝有意赦免死罪,于是去“高”头而为“呙”姓。此说没有文字记载,待考。不过犯事改姓于其他姓并不少见,河南登封的苟姓人先祖本姓敬,1400多年前,后晋一个"敬"姓大臣因冲了皇帝名讳,为避免满门抄斩,保留"敬"姓血脉,"敬"姓宗族忍辱减"文"留"苟",改姓"苟"。千余年后的今天,登封市唐庄乡"苟"姓村民集体到公安局上访,要求恢复"敬"姓。 另一说为“锅”。呙俊:我听我父亲说过,我们呙姓原来是有金字傍的,只是在朝廷做官的祖先把皇帝的宝物弄坏了,皇帝就把他的胳膊砍了一支,后来也就把锅去金改呙了。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有一天先祖得了一块风小宝地,要在100日内不准动那块地。但是就是在99天时祖先动了那块地,后来那地上的竹子便一个个的破了,里面掉下了许多的小人,只差一点便骑上了马。人也死了,听说那些竹人竹马便是辅助祖先的文臣武将。所以后来先祖也就只能平平淡淡的过一生了。和氏壁的故乡就在我们县城的太平乡,在我们县城的郊区有个大竹园村,里面住的全是姓呙的,上面呙氏起源上的竹子传说上的竹园可能就是哪个大竹园村。太平乡离我们县城 有10里左右。(呙俊本家未提供太平乡的具体所在,也没提供****,无法进一步考证)。

  还有“高”姓去头改呙姓、“过”姓去底、陈姓改呙姓之说。

  历史与分布

  南唐有呙拯(曾任官于歙州),宋代有呙辅,明代有呙文光。目前呙姓分布在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 各省市。其中几个主要聚居地为湖南湖北洞庭湖流域、湖南邵阳、湖北南漳、四川遂宁及江苏南京等地。

  据本人从网上搜索和反馈的信息,呙姓聚集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1湖北湖南之间的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安乡、临澧等地。辈分用字:“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此辈分用字出自周易六十四卦,其中“临、豫、师”经常被误写为“林、予、思”)2湖北襄樊的南漳县。其辈分用字为:“光宗耀祖 明登朝廷” 3江苏南京六合区。其辈分用字不详。4山东高密。其辈分用字为:“永、新、清、善、志”(其他不详),另“有、德、玉、智、永”5湖南邵阳的一支,辈分用字:“仕景思一世,廷登懋养万;荣宗开文昌,助朝京殿安。新增排字:心境本长美,书田桂发香;积善余庆享,修身福寿康。”6四川的分支。目前四川的呙姓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岳县、四川的遂宁、铜梁以及重庆的合川。拒传是在明朝末年“湖广填四川”时,有呙姓二兄弟由湖南邵阳地区迁往安岳的拱桥乡繁衍而来,排行最初为“明”字。目前大约有一万人上下,呙姓人在四川曾官至重庆知府。四川遂宁的,听老人们说我们是当初从湖北孝感迁延过来的,只知道辈分“朝廷有道启文明”。

  洞庭湖流域谱系 目前呙姓聚集最集中的地区在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安乡、临澧等地。元代动乱时期,始祖荣颁公从外地迁移至此定居下来。荣颁公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代时在公安等地颇为显赫。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现仍见于三袁文集。目前约有两三万呙姓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呙姓同为宋太祖时大理寺评事呙正德之后,其七代长孙门贵公任淮海兵备道后定居公安,次子荣颁公世居华容。 洞庭湖流域呙姓排行用字:祖派:正从闻仁世,克寿孙荣成,思必仲海经,应养一鸣南;宗派: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续派:乾元恒济泽,坤利萃咸亨,积善徴余庆,含章另可贞;(此资料为呙飞等人提供完善)

  湖南邵阳谱系 “呙”字,邵阳人习惯读为“wo”。邵阳呙氏者,椐1997年的统计为3144人,估计现时已逾4000人,以高桥(属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呙氏为中心,在大祥区板桥乡的邵水、板桥、烟塘三村交界处高有呙氏宗祠一座。其他均散居邵阳市内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邵东、新邵、隆回、武岗、邵阳、城步等县市。从邵阳呙姓中外迁至全国各地的都有,目前已知的有四川、陕西、甘肃、云南、广西等地。 邵阳呙氏祖籍为楚北公安,后迁居吴西洪都,即现在江西南昌一带,迁居时间应属元代。

  邵阳呙氏来源于吴西洪都一脉,根据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呙氏成公从吴西洪都来楚南宝郡邵东(今邵阳)任职协正,举家西迁于邵阳,距今已635年,现今邵阳呙氏者皆是成公之后。邵阳呙氏始居于邵阳城东深坑边呙家桥,复迁至南门中呙家园,后散居全市各地。由邵阳呙氏外迁的主要有四川的呙姓,是在明末“湖广填四川”时,有呙姓两兄弟由湖南邵阳地区迁居至四川安岳的拱桥乡繁衍而来。排行最先为明字。

  宗派:仕景思一世,廷登懋养万,荣宗开文昌,助朝京殿安。新增:心境本长美,书田桂发香,积善余庆享,修身福寿康。

  http://namenetorcom/wjxaspid=87&name=韩

可能是“奂”吧~~~~因地而异 全国各地韩氏字辈总览之山东篇 济南: 山东济南章丘:鬼、作、凤、继、广、向、明、恒、永、昌。 山东济南平阴:敬、明、子、孝。 山东济南 :万、朝、长、青、振、继、学、殿、经、恩。 我是朝字辈。 祖谱记载 400多年前由直隶迁到济南。 山东济南平阴:“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兴、敬、明、子、效、继、顺、承、宗、正、修、衍、嗣、连、庆、恒、传”。 青岛: 山东青岛胶南韩家寨村:十六世学、十七世端、十八世儒、世、善、嘉、锡、恒、传、道、修、德、立、甲、第、昭、宣、丰、功、俊、烈、慧、谱 、安、全、四十世笃、庆、久、远、克、孝、再、绵。四十八世至一百五十九世如下:治、 家 、宪 、策、 效 、呈、 贤、温 、良 、恭、俭 、让、 为 、先、忠 、恕、 是、 从 、持、 一 、贯、仁 、义礼 、智 、信 、愈、 坚、致 、知 、格、 物 、根、基、 固、诚、 意 、正、 心 、思 、路、 宽、普、 济 、广 、施 、行 、欲、 方、谨、 勤 、聪 、敏 、语、 自、 圆、崇文、 尚 、武、 耀、 寰、 宇、讲、 古、 论、 今 、述、 雅、 言、英、 雄 、豪 、杰、 优 、秀 、仕、勗、 尔、 阔、步、 同、 登 、攀、精 、练 、科 、艺、 造 、奇、 迹、发 、奋 、开、 拓 、新、 资、 源、业、 绩、 显 、赫、 铸 、成、鉴、富贵 、荣、 华、 照、 万、千。注释(1):如下各世辈字均用于第三字。四九世家;五一世策;五三世呈;六一世先;六三世恕;六七世一;七八世格;八一世基;八四世意;八九世宽;一一二世古;一二四世仕;一三四世科;一三五世艺;一四五世源;一四六世业;一五二世鉴;一五九世千。注释(2):行辈命名由来,系徐村清朝翰林首全(字馥芳)公拟定报呈嘉庆皇帝核准后实行。另有一支没有使用此字辈,另行拟定二十四世至五十五世如下:道、修、益、贤、子、福、泽、天、丰、绍、贻、恩、昌、世、荣、显、宝、奂、祥、泰、合、吉、兴、安、思、仁、绪、俊、耀、圣、祖、殿。 山东青岛即墨兰村: 全 、玉、高 、明、 德。 山东青岛即墨:“学、守、明、先、志、万、世、德、安、康”。 山东青岛胶州:“裵、玉、文、廷、瑞、光、大、振、本、宗”。 山东青岛:学、守、明、先、志、仁、善、乃、可、昌、延、年、均、克、显、永、世、得、安、康。 山东青岛莱西韩家屯:景、梦、中、学,守、明、显、吉。 烟台: 山东烟台龙口市黄县芦头公社韩家店村:春、克、兆。 山东烟台蓬莱宁海:“连、盛、学、振、家”。 雍正年从山东蓬莱宁海迁到东北 山东烟台市黄县:“学、克、德、永、成、其、世”。 山东烟台莱州:“希、玉、万、广、德、生、洪、振、国、廷”。 山东烟台栖霞韩氏字辈:“中、电、为、国、利、言、道”。 山东登州府宁海:金、玉、永、国、凤、延、雨、富、都、城、春、来、景、明、立、秋、书、万、保、中。清朝末年来到东北。 潍坊: 山东潍坊寿光:凤、国、同、庸。 东营: 山东东营广饶:“聿、修、决、德、长、发、其、祥、克、己、复、礼、百、世、永、昌”。 山东临沂沂水:“文、殿、宗、庆、福、春、忠、茂、成”。 山东东营广饶县西营前贾村:常、法、其、详、克、己、复、礼。 山东东营:一、心、作、德、长、发、其、祥、受、天、之、护、必、尔、世、昌。 山东东营广饶:先、德、勇、章。 山东东营广饶:守、福、玉。 山东东营广饶:祥、庆、广、志。 德州: 山东德州:俊、广、宝、成 、家。祖籍寿光。 山东德州市宁津:“君、天、文、德、自、似、忠、存、殿、立、全、永、功、明、太、世、光、方、金、玉、在、□□□□□□□、卫、国、大、印、正、兰、红”。 山东德州平原县张华镇韩庄村:尚、振(富)、兆(伦)、洪、方(志)、宝(超)、少。乾隆年间来自山东广饶。 聊城: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清平镇:孝、友、承、先、德、英、勇、保、恒、昌。 山东聊城茌平县大概的辈分是:玉 、传、 宪、 卫。 菏泽: 山东菏泽郓城:绍、廷、应、耀、宗、光、昭、方、启、翼、世、序、越、华、丰、绍。据族谱载从河北邯郸迁来,和济宁嘉祥是同一支 。 山东菏泽曹县韩庄:乃、 照 、世 、义、 传、 子 、恒 。我是照子辈的,第二十二世子孙。听老人们说一支是 温 四爷的子孙,温四爷兄弟五个。 枣庄: 山东枣庄市台儿庄邳庄:金、秀、乐、荣、帮、建、业、正、兆、宜、传、本、丕、吉、祥、修、家、启、懋、俊、延、学、瑞、泽、长。 山东枣庄市薛城张番镇:荣、帮、建、页。 山东枣庄市市中区黄庄乡官庄:作、玉、书、荣、广、建、业、正、兆、仪。 山东枣庄 :金、秀、乐、荣、帮、建、业、正、兆、仪 、怀、本、培、元、祥、修、家、齐、茂、俊 、延、学、卫、泽、常。 山东枣庄:“作、玉、书、荣、光、建、业、梦、造、怡”。 山东枣庄:“建、业、曾、兆、银”(音译,可能字不对)。祖籍文王峪,后迁到临沂平邑,现在在山东济宁嘉祥定居。 山东枣庄:“作、玉、福、荣、光、建、业、正(梦)、兆(造)、仪(怡)、怀、本、培、元、祥、修、家、齐、茂、俊、延、学、卫、泽、长”。 山东枣庄滕州:开、善、文、民、远、忠、厚、延、世、续。 山东省枣庄:作、玉、福、荣、光、建、业、正、兆、仪、 怀、本、培、元、祥、修、家、齐、茂、俊、 延、学、卫、泽、长。听老辈人说,是韩开明后人,枣庄,腾县东郭,峄县东关,是老弟兄三个,现韩开明子孙分布主要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 济宁: 山东济宁兖州:归、世、邦、圣、广、玉、奎、廷、继、春、永、诗、新、发、善、养、成、士、得、长。 山东济宁邹城:瑞、彦、耀、正。 山东济宁泗水:兴、行、柏、西、京、继、光、庆、昌、明。 山东济宁市金乡:元、建、志、绵、延。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韩岗镇韩堂村:永、远、照、明、德(十六世)、尽、向、仰、圣、清、丙、召、方、其(可能是志)、大。 山东济宁:作、汝、承、先、履、绍、廷、应、耀、宗光(广)、昭(兆)、方、启、翼、式、序、越、华、丰。是山东嘉祥北边的,号称一溜十三韩(现在那个地方韩姓占主要姓氏的村庄有二十几个了,人口也有一万多)都是一个祖宗的后代家谱记载是明朝永乐二年从邯郸搬迁过来的。听老人说这支和梁山泊北韩和济宁韩是同宗的。 山东济宁:玉、章 、国、际、文、明、运 、家、兴、临、凤、祥、一、新、承、楚、蜀 、万、世、庆、繁、昌。 山东邹城:登、得、宏、玖、方、邪、伯、维、呈、崇、西、贻、文、学、广、作、玉、庆、永、兴。共20辈,轮流使用。 山东济宁邹城:清、士、连、红、方。 山东济宁:方、德、奉、 金、振。先辈从山西洪桐大槐树迁来。 山东济宁邹城:长、兆、夫、守、庆、祥。 山东济宁:呈、元、振、登、文、维、家、德、广、存。 山东济宁邹城南关:伯、维、存、成、崇、西。 山东济宁:锡、以、文、学、广。 山东济宁邹城:毓、兴、纪(或者:继)、增(或者:贞)、西(锡)、光、克、守、长、天、开、文、明、会、 伯、 仲、培、善、祥。老祖是“万”字辈。 临沂: 山东临沂兰陵:永、福(维)、启、敬(学)、成 、宝、德、少、市、红。 山东临沂沂南:立、永、生、玉、金。 山东临沂罗庄:荣、继、宗、爱。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大韩岭村:邦、首、文、成、本、玉、克、传、林、辉、茂、振、臣、继、广、一、西、增、北、祥。19世祖韩春来从明洪武年间由东海县代来村(螳螂村)迁至山东莒南县大韩岭村。 山东临沂:玉、刻、泉、林、辉、茂、振、臣、继、广、一、西、争、北、祥。 山东临沂:音(第26世)、德、兆、自、守、宝、善、重、连、成(第35世)、有、恒、可、立、致、统、绪、复、修、明(第45世)、遵、循、同、好、尚、从、来、知、奉、行(第55世)、、效、法、恩、凖、则、维、在、佑、啓、宏(第65世)、久、道、延、志、子、就、之、求、长、增(第75世)、以、本、克、相、济、顺、记、庆、共、登(第85世)。此字辈乃由专人去山西抄得。 山西文水:米 、友 、云 、永 、学 、贵。 日照: 山东日照:“挺、公、(曰)、学、敬、帮、立、修、平”。 山东日照五莲:玉、正、邦、履、修、平。 山东日照:“居、公(伯)、建、治、邦、立、秀”。 山东日照: 玉、 建 、纪 、帮。 泰安: 山东泰安宁阳:“有、兴、兆、登、殿、炳、玉、立、耕、田”。 山东泰安市羊流:“世、汝、树、耀、增”。 山东泰安夏张乡韩家岗村:克、绪、道、圣、永、玉、方、少、广。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贵、立、法、敏、声。先祖自现江苏省连云港市周口镇迁入内地,以后又辗转来到现地。 淄博: 山东淄博:在、修、劂、德、长、发、其、祥、克、己、志、人、百、世、弥、昌。 山东淄博:长、发、其、祥、克、继。 莱芜: 谨按老谱记载,始祖振原籍直隶(今河北省)正定府枣强县。于明王朝洪武初年(约1368年至1403年间)奉命迁莱芜县,在口镇西街村定居,已历数传,几世茔基,并无谱系详记。 在第八次修谱时,恐嗣后命名重袭,议定按十六字排列:诗、书、裕、传、继、承、繁、衍、昭、修、乃、德、同、懋、尔、先。现现已传至“承”字辈。 其它: 山东:“金、玉、永、国、凤、延、雨、复、都、城、春、来、景、明、立、秋、书、万、宝、中”。 山东:学、守、明、先、志、万、世、德、安、康。祖辈从山东过来,现生活在内蒙古与吉林交界的地方。 山东:以、高、明、德、同、章、洪、大。家谱记载是明永乐年间搬来,兄弟三人,分散在山东。 山东:玉、刻、泉、林、辉、茂、振、臣、继、广、一、西、争、北、祥。 山东:寿、玉、志、树。 山东:吉、成、凡、茂、尔、仙。 祖籍山东省:景、孟、中、学、首、明、显、吉。 山东:广、景、可、风、书 、玉、明、文、吉、春 、绍、华、荣、光、耀 、懋、潚、振、青、云 、永、忠、国、复、兴、泰、昌、克、立、君 、佩、合、成、顺、德 、恒、福、法、溯、钦 。四十个字排完后周而复始。 1989年8月26日李全君手抄 。韩氏始祖原籍居云南大理府云南县韩家沟(河?)村。二世祖韩君漠由武状元封平北侯之职自洪武年间带领堂叔兄弟十九人。分镇山东登州、青州、德州等处留后于世,永乐年间流军北征均得功绩。后因登、青德各州相距遥远辈行多失,因与禹城同族同修普。好联字起名一世一字联字四十注自今长幼有序尊卑不忘云尔。 附: 山东十府的大约地面积(平方英里)和人口数(万人): 地面积人口数地面积人口数 济南府9900400青州府10300460 沂州府8700250莱州府5220210 泰安府4244200登州府5700300 曹州府4240240东昌府3400260 武城府4400200兖州府9000380。 青州府隶辖十县:安丘、昌乐、诸城、益都、高原、临朐、临淄、乐安、博兴、博山、寿光。(摘自〈山东〉)。 洪武九年(1376年)五月,登州正式由州建制转为府建制。登州府所辖一州七县:宁海州(今牟平区、海阳市、乳山市这三县市)、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文登县、招远县、栖霞县、莱阳县。治所在蓬莱。民国时期(1913年4月),废除登州府。

韩厥,姬姓,韩氏,晋国军政首脑,宰相,杰出的政治家和三军元帅;从韩厥开始,姬万的子孙正式以韩为姓,韩厥是普天之下汉族有家谱韩姓追溯的第一代祖先,也是正史中存在的,有明确记载的华夏第一个姓韩的人,战国韩国王室的先祖;韩厥与历史其他记载的韩流,韩终等根本的区别是,韩厥姓韩,名厥;而韩流,韩终就是个名字,根本无姓氏存在;且韩流与韩终都是上古神话中的人物,人首兽身,存不存在尚且两说,又哪来的后代?所以某些姓氏书籍与网站硬说子虚乌有的韩流是韩氏祖先,实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胡诌八扯,极其不负责任!

韩氏从祖先韩厥开始,到明末韩爌为止,更出宰相初统计是106人;如果算上相当于宰相级的高官则多达160多人,而且这些宰相几乎清一色的均为韩王族后裔此观点在统计过程中可自然得出所以,以人口均例来说,韩王室这个家族表现还是很卓越的!!!

姓氏韩的由来?

一、源自姬姓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