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得具体资料
西施故里
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萧山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诸暨和山阴三县其中两地或者三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萧山尚未建县,当时西施故里苎萝村属于诸暨管辖,西施是临浦人,但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她也是诸暨(此诸暨已非今诸暨)人。诸暨利用西施搞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可以理解,确实西施生长的地方与诸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真正西施之生长与生活的地方绝非现在的诸暨城南,而是萧山临浦苎萝村(历史上称作苎萝乡西施里)。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苎萝乡施家渡(现临浦施家渡村,位于苎萝村附近)。
在临浦悠悠的西小江经麻溪桥进入临浦,向西北流至浴美施桥,此流段亦唤作“浣纱溪”。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商贾贸易频繁。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家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现今仍然保留了明代弘历年间的遗物“古浴美施闸”刻石,西施其人其事在当时已经流传甚远。
萧山临浦浣纱溪东的苎萝山(越中名山,众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 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步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今祠之后殿及戏甘犹存。起步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
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现有14处关于西施生活的遗迹,包括西施庙、苎萝亭、浣纱溪、苎萝山浴美施潭等列为杭州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施古迹群。传说三月初三为西施的生日,那天不光是临浦、有来自萧山各地、绍兴等地的香客来西施庙进香。至今不衰。
现西施庙里仍然有一块清代光绪皇帝的御旨石碑,其中提及绍兴府萧山县之西施庙,可见当时官方以及民众都认可,西施庙在临浦,西施故里亦在临浦。
西施出萧山资料选。
余暨,西施之所出。——《越绝书•逸文》(清•金山钱培名辑万卷楼丛书本)
会稽郡•余鞋(六)越绝曰:西施之所出。——《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
牛头山临江,山在县(永兴县)东南,水陆并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回流,舟行倚宿,犹未经过。说者云:牛头、苎萝,一日三过。——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按:孔氏所指的苎萝山,实在今萧山境内,因为只有萧山牛头山与苎萝山才“一日三过”。
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川,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诗于西施石日:“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唐•范拽《云溪友议》按:西小江流经萧山,苎萝山在其临浦至所前一段东侧。
紧萧山县本余暨县,两汉属会稽郡。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晋因之,隋省人会稽县。唐•仪凤二年复置,属越州。天宝元年改曰萧山县,泮水所出,水经以为浦阳江之别名,自外无水以应之。越人西施出于此县。——北宋•欧阳患《舆地广记》
苎萝山,在县(萧山县)南三十里,有西子庙……——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九
渔浦八十五里为苎萝,浦口有西施庙存。——元.张翥《题赵仲穆江浦归帆图》按:今义桥镇有渔浦街。
苎萝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属苎萝乡,下有西施宅——明•嘉靖《萧山县志》(天一阁藏本)按:据该志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
《舆地志》云:“西施、郑旦皆居苎萝。”余亲历焉,苎萝一山阜尔!访之父老,云:施旦皆居茅家埠,沿村有溪,曾浣纱焉。及访旧居,竟不可得。——清•茹铉《王会新编》
西施宅,在萧山东南苎萝山,山下即西施宅,有红粉石。又:诸暨也有西施宅,浣纱石,辨者以萧山之宅为真。……苎萝山,……在诸暨县南五里,浦阳江之西,俗呼张家山,山下有浣纱石。而无西施之居,至今传疑。——清•西吴悔堂老人《越中杂识》
《后汉•群国志》会稽郡余暨县,今萧山也。刘昭于余暨县下引《越绝书》注曰:西施之所出。则知为诸暨人非,喜而正之:两地苎萝山,谁生窈窕颜信从端木笔,疑是子皮还。蓉采若耶近,艳逢浣浦艰。年年春赛日,歌舞不曾闲。萧山有土神祠,像为西施。——清•阎若璩《潜邱扎记》
苎萝村土地为西施。萧山县人。——清•谈迁佃匕游录•西施神》
萧山旧曰余暨,自有苎萝山,滨临浦渡,古来有西施庙。——明•王思任诸暨《苎萝西子志》
泉石流素香,昔年浣纱处。……还顾旧时伴,布裙相晤语……——明•来集之《题苎萝西子祠》
西施住萧山之苎萝村,其地在萧山城南二十五里…施亡后,乡人思之,为立祠溪旁,以其为乡所出。女名小姑神…,宋淳熙年敕封为土谷神,曰苎萝村土地先施娘娘。——清•毛奇龄《九怀词.苎萝小姑》
金将兀术从上董岭(在今萧山境内)追杀康王,几为所捕,至苎萝川,忽见山间石壁彩虹纷起,光莹耀目,士卒惊愕。兀术下令搜寻,青山如帐,仅两间草舍而已,问之土人,谓是西施出生之地。——清•韩栋《湖南笔记》按:“青山如帐”者,即萧山苎萝山下青山帐村是也。
西施庙在苎萝乡(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置)之东,殿五楹,余屋三间,有演台。
苎萝山前有西施里.西施宅,宅前有红粉石,外有浴美施闸——民国《萧山县志稿》
萧山县南有苎萝山,届苎萝乡。山下有西施宅。宅临溪。溪边有西施滩,红粉石。——明•万历《萧山县志》
西施实生于吾萧,今萧山有苎萝乡。《后汉书》会稽郡余暨即萧山,注西施之所出。以诸暨者误。——明•来斯行《槎庵小乘》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1] ,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西施,春秋末期农历六月廿四日(阳历7月19日)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纱溪畔。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溪。[2]
在当年西施浣纱之处诸暨,系一大方石,古朴苍褐,上镌“浣纱”二字。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笔。南北朝刘宋孔灵符《会稽记》云:诸暨苎萝山,有西浣纱石。
《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亦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纱石”。
历代文人学士喜作歌骊之行,唐代诗人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云:“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
施之常(前546 -),字子恒,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身怀贤德,兼通六艺,聪颖过人,孔子弟子,是圣门高弟,列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
西施,子姓施氏(9月19日出生,农历八月二十五,具体生卒年不详,一说卒于公元前473年),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 ,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代表作品有《水浒传》。
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政治家、文学家。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典试河南。 施闰章生性好学,受业沈寿民,博览经史,勤学强记,工诗词古文学。为文意朴而气静,诗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与邑人高咏生主持东南诗坛数十年,时称"宣城体"。施闰章性孝友,事叔父如亲父,凡亲朋故旧求助者,辄赈恤不遗余力,赴人难如己难,又置义田以赡同族贫困之家。作《大坑歌》、《竹坑歌》告诸长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贫苦众生者的同情和哀怜,时人呼之为"施佛子"。 著述有《双溪诗文集》、《愚山诗文集》等十余种。
施襄夏(1710年-1771年),名绍暗,字襄夏,号定庵,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围棋国手。幼时性拙喜静,羸弱多病,受父熏陶,工诗善琴。见同里范西屏学弈,年十二而与师俞长侯齐名,慕而同学,不久与范争先。后又得徐星友指教,授以《兼山堂弈谱》,刻苦钻研,锐意深求。清雍正十年(1732年),与前辈国手梁魏今同游湖州岘山,施定庵听梁言后茅塞顿开,遂悟自然之理,棋艺精进。十七、八岁,与范西屏同列为当代第一国手,并称"棋圣"。两人在雍正、乾隆间同时驰骋棋坛,所向披靡。《中国围棋》说:当时"中国的弈坛,就为同是浙江海宁人的两位棋圣称雄了四十多年""海内翕然称之,无异辞也。"施襄夏与程兰如、范西屏、梁魏今并称"清代围棋四大家",与范西屏、黄龙士并称"清代三大棋圣"。范、施两人棋艺各擅其妙,难分高下。行家比作"诗中李杜"。时人评论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乾隆四年(1739年),两人曾对弈于当湖(今浙江平湖),前后十局,胜负相当,即中国围棋史上著名的"当湖十局"。气势磅礴,杀法精紧,代表了清代棋艺的最高水平。施定庵晚年客居扬州,著《弈理指归》 二 卷,后又著《续编》,与范西屏《桃花泉弈谱》同为后世弈者所必读。
施国祁,字非熊,号北研,清代学者、校勘家,浙江归安(今属浙江湖州)人。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卒年七十余岁。为诸生,好学不倦,工诗古文,善填词,尤熟于研究金国史事,著有《金史详校 》一书。
[施] 满族老姓包括:(辉发)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施氏(汉族)等。
================================
(辉发)纳喇氏较著名人物有:
三等轻车都尉、刑部侍郎、副都统康喀拉[镶红旗人],三等轻车都尉、都统莽佳[镶红旗人],副都统罗和[镶蓝旗人],副都统伊巴汉[正蓝旗人],吏部尚书吴达礼[正蓝旗人],副都统勒琦[正蓝旗人],和硕额驸鼐格[正蓝旗人],护军统领阿林[正蓝旗人],一等轻车都尉、副都统瑚札禄[正蓝旗人],都统扬岱[正蓝旗人],二等轻车都尉舒书[镶黄旗人],兵部尚书科尔岱[镶黄旗人],副都统唐色[镶红旗人],礼部尚书恩格德[正蓝旗人],都统纳敏[正蓝旗人],山西巡抚诺敏[正蓝旗人],布政讷敏[正蓝旗人],内阁学士瑚鼐[正蓝旗人]。
加入满洲八旗的汉姓施氏是隶正蓝旗包衣,世居沈阳地方。
另外,施琅是镶黄旗汉军旗人,而不是镶黄旗满洲。
施耐庵(1296年~1371年),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又名肇端,字彦端,号子安(一说名耳),别号耐庵。 卞元亨
汉族,籍贯:原籍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出生于江苏兴化。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文学家。是罗贯中的老师,住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海陵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
生平: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1]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施耐庵雕像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为《水浒传》。
西施故里得具体资料
本文2023-10-30 19:16: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