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氏家谱字辈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辖地相当今甘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郡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闫氏出自周康王。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辖地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以北原阳县。此支闫氏睚唐叔虞之后。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设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北魏时治所辖地相当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闫氏亦为唐叔虞之后。 2、堂号 闫姓的主要堂号有:“天水堂”、“河南堂”、“太原堂”等。
1秦安有多少人,有多少年的历史
秦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60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0万。邮政编码 741600,县 驻兴国镇。
目前下辖:兴国镇;郑川乡、刘坪乡、陇城乡、五营乡、中山乡、莲花乡、好地乡、叶堡乡、安伏乡、郭家乡、吊湾乡、魏店乡、王甫乡、西川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古城乡和郭集乡。
其中陇城乡是中国三国时代街亭之战发生地,由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时派马谡和曹魏主帅张合在街亭作战
传说伏羲和女娲也是秦安人,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呵呵
汉代的将军李广和他兄弟李蔡也是秦安人
2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辉煌历史
秦安县在历史朝代中是位处要塞。
截至2015年,秦安县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 秦安古称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
县内有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等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8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 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期的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
这里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诗仙李白,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
扩展资料:
秦安县 网-走进秦安 -秦安。
3请问西周(前11世纪-前771),县地属秦。
春秋(前770-前477),县地分属邽、冀两县。
战国(前477-前221),县地属陇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县地属陇西郡。西汉(前206—25),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更始元年(23),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
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
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
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
秦安夜景
秦安夜景
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县地属北周。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
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派出机构。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秦安县等5县2区。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区划无变动。
4请问西周(前11世纪-前771),县地属秦。
春秋(前770-前477),县地分属邽、冀两县。战国(前477-前221),县地属陇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县地属陇西郡。西汉(前206—25),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
更始元年(23),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
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
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
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
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
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
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
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秦安夜景秦安夜景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
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
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
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统四年(557),县地属北周。
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
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派出机构。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
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
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秦安县等5县2区。
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区划无变动。
5秦安有多少人秦安县辖5个镇、12个乡:兴国镇、莲花镇、西川镇、陇城镇、郭嘉镇、刘坪乡、五营乡、中山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甫乡、千户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
共有6个社区、428个行政村。 兴国镇 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78843人(2005年)。
辖6个社区、28个行政村。 秦安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兴国镇解放前称街泉镇,1954年改名为城关镇,1984年更名为兴国镇至今。1985年全镇11个村,7个居委会,共有6116户,25242人,其中农业3461户,16231人。
2004年1月撤乡并镇后,全镇辖3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末总户数23198户,总人口78843人。
其中农业人口52191人,非农户26652人,全镇总面积652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09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销6个村:⑴撤销杨坪村、十里铺村,并入蔡店村;⑵撤销宋洼村、张磨村,将宋洼村和张磨村的张家磨自然村并入王新村,将张磨村的周家庄自然村并入凤山村;⑶撤销小湾村,并入贾川村;⑷撤销蔡山村,将蔡山村的蔡家山自然村并入邢泉村,将蔡山村的彭家坪自然村并入何川村。
撤并后共辖28个村:丰乐、南关、凤山、北大、茂林、依仁、贤门、映南、蔡店、郑川、庙嘴、王坪、邢湾、李山、康湾、枣滩、赵湾、高坪、何川、邢泉、王新、康坡、孙蔡、腰崖、蔚林、蔡小、贾川、李家河。 莲花镇 面积9452平方千米,人口42074人(2005年)。
辖26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东北部,地处静宁、庄浪、秦安三县的交汇地带。
2000年撤乡建镇。全镇面积9452平方千米,2005年底,全镇共28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9556户,42074人。
2006年撤销2个村:⑴撤销安台村,并入董家新庄村;⑵撤销七图村,并入高楼村。撤并后共辖26个村:莲花、上河、姜寨、仁义、桑川、郭河、袁山、冯沟、曾梁、大庄梁、槐龙、新庄湾、湫果、高楼、小户、范墩、阳湾、湾儿、董湾、曹家川、好地、双庙、董家新庄、马曲、姚屲、吴湾。
西川镇 面积7282平方千米,人口38939人(2005年)。辖30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城西郊,东接兴国镇,西邻王窑乡,南靠千户乡,北与叶堡乡相毗连,最南端和北道区西坪乡相濒临。镇 所在地距县城1千米。
镇域海拔在1120—1865米之间。全镇南北走向20千米,东西宽10千米,总面积728185平方千米。
2001年西川正式撤乡建镇,同时又被县委、县 列为新城区。2005年,全镇共43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8105户,38939人,其中农业户7492户,38159人,全镇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千米。
2006年撤销13个村:⑴撤销曹家洼村,并入郑桥村;⑵撤销鸭儿沟村,并入张新村;⑶撤销吴洼村,并入雒川村;⑷撤销周家峡口村,并入王峡村;⑸撤销刘家沟村,并入小寨村;⑹撤销孙嘴村、郭家山村,并入姜湾村;⑺撤销梁山村、安家湾村,并入王家小庄村;⑻撤销进马山村,并入焦山村;⑼撤销黑龙洼村,并入李洼村;⑽撤销上高堡村,并入姜堡村;⑾撤销冯家山村,将冯家山村的冯家山自然村并入雒堡村,将冯家山村的歹家窑自然村并入宋峡村。撤并后共辖30个村:王家小庄、下王峡、侯辛、姜堡、王堡、何湾、鸦湾、李洼、宋峡、王湾、李堡、雒堡、宋场、张坡、王峡、折桥、雒川、焦山、水沟、王家牌楼、小寨、川口、姜湾、张新、神明川、安坪、张坪、高堡、郑桥、吴川。
陇城镇 面积7894平方千米,人口31272人(2005年)。辖22个行政村。
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45千米。东连张家川 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清水、秦安三县交界地带,镇域面积7894平方千米。
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陇城镇历史悠久,三国古战场街亭就在境内,是古秦安四大集镇之一。
史料计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凉洲刺史部冶在陇城(古名为龙城);西晋时设置略阳郡、略阳县,隋朝时设置陇城县。以后历代在陇城一直设置有道、县、镇的建制。
解放后设立陇城区,1965年撤区并社,1984年撤社立乡,2003年撤乡建镇。2005年,全镇辖3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6534户,总人口31272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2人,非农业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千米。
2006年撤销8个村:⑴撤销李家庄村,并入略阳村;⑵撤销石堡村、张傅村,并入南七村;⑶撤销梨园村、常家坪村,并入常营村;⑷撤销中庄村,并入阴坡村;⑸撤销赵山村,并入崇仁村;⑹撤销王李村,并入头图村。撤并后共辖22个村:张家沟、张湾、娲皇、山王、张赵、陈村、凤尾、王家湾、常营、西关、龙泉、略阳、上袁、南七、头图、阴坡、朱魏、范吕、上魏、许墩、金泉、崇仁。
郭嘉镇 人口45784人(2005年)。辖35个行政村。
位于秦安县北部,距县城20千米,地处通渭、甘谷, 秦安县三县的交汇地带。2005年,全镇有42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9113户,总人口457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人。
2006年撤销7个村:⑴撤销黄湾村,并入刘家上沟村;⑵撤销赵河村,并入槐庙村;⑶撤销朱沟村,并入段坡村;⑷撤销河滩村,并入胡河村;⑸撤销下庄村,并入月阳村;⑹撤销柏集村,并入高崖村;⑺撤销何湾。
6秦安县的介绍秦安县隶属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总面积1601平方千米。县人民 驻兴国镇,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县境内海拔1120米—2020米。秦安县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04℃,正常年景年均降水量5073毫米。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秦安县县辖17个乡镇,428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616万人(2011年),其中农业人口574万人。总面积160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4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17万亩,人均173亩。(2011年)2012年输转城乡劳务人员111万人,创劳务收入118亿元。秦安,古称成纪,史载“羲里娲乡”地,已发现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大地湾、兴国寺、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
7秦安县有多小人口秦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属的一个县。
面积160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0万。邮政编码 741600,县 驻兴国镇。
秦安,古称成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7800多年的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开天明道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曾在这里繁衍华夏子孙,首创人类文明,被誉为“羲里娲乡”。
全县辖1镇21乡,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总人口568万人,气候属陇中温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 秦安林果业独具特色,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48亩,年产量6万吨。
被林业部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总数达2700多户,年产值8亿元,被评为甘肃省乡镇十强县,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 商贸流通活跃。
有综合市场26处,个体工商户152万户,从业人员302万户,年成交额8亿多元。国家级文明市场——兴国小商品市场被誉为是西北的“义乌商城”。
秦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和三国街亭古战场。是飞将军李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名相权德舆、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的故里。
8天水市秦安县有哪些遗迹兴国寺座落在秦安县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的建筑群。《秦安县志》记载:“兴国寺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
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8公里,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蜀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大池湾遗址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五营乡,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5000年。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窑址和壕沟,而且还有精制的地画,彩陶和面积很大,构造复杂的房屋遗迹。
可泉寺坐落于距县城15公里的南山脚下,整个建筑分为胡缵宗纪念馆、可泉寺及娲乡神母宫等3处。其建筑群年代可上溯到秦汉乃至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上古时期,自宋元以前初具规模,明清两代虽经战争破毁,然屡毁屡建,规模不减。
陇城故城是晋代设置的略阳郡、略阳城、北魏至唐的陇城县,宋时的陇城寨,明代设置陇城巡检司的治所。陇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宝应年(公元762年),因吐蕃进犯而被毁,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筑一城,即现在的陇城,又称八卦城。
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兴国镇新华街东,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总面积28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乐器库、祭器库等。
泰山庙坐落在秦安县城东的凤山上,是保存完整的泰山庙古建筑群。
女娲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86年,天水牧马滩出土秦墓木板地图,其中绘制葫芦河的2号图标有一亭形物。据学者考证,此亭形物当为女娲祠。
天水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天水市统计局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甘肃省 和地方各级人民 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登记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3]为3262548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 有家庭户[4]815231户,家庭户人口为308242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30人减少052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45313人,占5043%;女性人口为1617235人,占4957%。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616下降为10174。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80066人,占2084%;15-64岁人口为2325116人,占7127%;65岁及以上人口为257366人,占78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6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8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378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6153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5705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249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540人上升为471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7917人上升为1108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3417人上升为3240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0127人下降为33486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41531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15282人,文盲率[5]由1420%下降为1047%,下降373个百分点。
六、人口地区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天水市 3262548人
秦州区 643906人
麦积区 553268人
清水县 266908人
秦安县 515423人
甘谷县 559712人
武山县 437268人
张家川县 286063人
注释: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 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 常住人口是指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5] 文盲率是指全省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县地属秦。
春秋(前770-前477),县地分属邽、冀两县。
战国(前477-前221),县地属陇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县地属陇西郡。
西汉(前206—25),汉承秦制,以郡辖县,郡国并行。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治)。
当时天水郡辖16县,县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县(治今陇城镇)、成纪县(治今叶堡川)、略阳道(治今五营乡蔡河村)。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
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县地属填戎郡。
更始元年(23),成纪人隗嚣应更始帝刘玄聚众十万反对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县地隗嚣占据达十年之久。
东汉(25—220),刘秀称帝后,为实现其统一大业,于建武八年(32)亲征陇上,占了略阳道故城,陇右失地复归东汉。
光武中兴,以官多役烦,省并天下郡、县、道治地。
在今秦安境内废略阳道,置略阳县(街泉县改名)。
移凉州治于陇(今张家川治)。
建武中元元年(56),划成纪县地为显亲侯窦固的侯国封地。
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
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雍州的陇右部分为秦州,县地属秦州天水郡。
黄初二年(221),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县东南)。
改置显亲侯国地为显亲县(今县东北)。
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
成纪县显亲县属秦州天水郡。
略阳县属秦州广魏郡。
西晋(265—317),晋武帝泰始五年(269),以雍州陇右的陇西、南安、天水、略阳等七郡置秦州,领六郡24县。
今秦安境内并存三县,属两郡管辖。
成纪县、显新县(显亲县改名)属秦州天水郡;略阳县属秦州略阳郡(广魏郡改名,治临渭)。
东晋十六国(317—420),晋末大乱,郡县治地多变,县地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领属。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县地属前赵。
成帝咸和三年(328),前赵被后赵所灭,县地属后赵。
穆帝永和七年(351),符健在长安称帝,建立前秦,县地属前秦。
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乞伏国仁建立西秦,县地属西秦。
安帝隆安四年(400),县地被后秦主姚兴所据。
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刘裕灭秦,县地归东晋。
第二年,夏赫连勃勃入侵,县地被夏占领。
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
太平真君八年(447),将显新县并入安戎后复建,临渭县并入陇城县(略阳县改名)。
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
成纪县、显新县属秦州天水郡;陇城县属秦州略阳郡,郡治安戎县(今张家川县龙山镇)。
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
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县地属西魏。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
在安阳郡增置北泰州。
恭帝大统四年(557),县地属北周。
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
隋朝(581—618)。
隋初,废郡为州。
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除略阳郡。
略阳县改名河阳县。
开皇六年(586)恢复显新县(即显亲),河阳县改名陇城县。
开皇十八年(598)安阳郡废,安阳县改名长川县。
炀帝大业三年(607)废除显新县,与乌水县一同并入长川县。
此时,县境内并存三县,由两郡管辖。
成纪县、陇城县属天水郡,长川县属陇西郡。
大业九年(613),金城府校尉薛举,称帝天水,县地被薛举占领。
唐朝(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讨平薛举,县地属唐。
唐初,改郡为州,武德二年(619),以陇城县置文州,县境内l州2县。
武德八年(625),改文州为陇城县,属秦州。
太宗贞观元年(627),在州之上分全国为10道(监察区),县地属陇右道秦州。
贞观六年(632),废长川县,并入陇城县。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因地震,秦州移治成纪县的敬亲川(今叶堡川),因陇水南侵,成纪亦迁新城。
天宝元年(742),秦州复移治上邽,改秦州为天水郡,辖成纪、陇城、上邽、伏羌、清水五县。
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天水郡为秦州。
代宗宝应元年(762),陇右被吐蕃占领,县地城廓皆毁,百姓被逼身穿胡服,大半被沦为奴隶,时间长达87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沦陷地收归唐朝。
懿宗咸通四年(863)废除陇城县。
昭宗景福二年(893),秦、陇、风、岐等15州,为风翔节度使李茂贞所据。
五代(907—960),前蜀高祖永平五年(915),前蜀主王建收复李茂贞占领之地,县地属前蜀。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李存勖灭前蜀,县地属后唐。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就归化镇复置陇城县,治所在秦州东的东柯谷(今北道区马跑泉西)。
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石敬唐灭后唐建立后晋,县地属后晋。
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契丹灭后晋,第二年,雄武军节度使何建斩契丹使者,以秦、成、阶3州投降后蜀,县地属后蜀。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伐蜀,取秦、成、凤、阶4州,县地属后周。
宋朝(960—1279),初仍袭唐制,分全国为10道。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雄武军节度。
太宗太平兴国后移成纪县治于上邽。
后废天水郡,而以成纪名郡。
有显亲川之成纪,有秦州附廓之成纪。
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分领府、州、县、军、监。
县地属陕西路秦州雄武军节度。
仁宗庆历五年(1045),置陇城寨(治今陇城镇)。
英宗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今属通渭县)。
神宗熙宁五年(1072),从陕西路分置秦风路(治秦州)和永兴路,县地属秦凤路秦州雄武军节度。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县地陷于金。
绍兴九年(1139)被南宋收复。
绍兴十二年(1142)以渭河为界,割秦州一半予金,县地属金。
当时的秦州有“汉四番八”(属宋者称汉,属金者称番)之说。
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秦凤路改称熙秦路。
金人占领县地后,以秦寨为秦安城。
金正隆二年(1157),以秦安城、腊家城始置秦安县(治今兴国镇)。
秦安作为县名由此开始。
同时析置鸡川县。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熙秦路改称风翔路,秦州隶属风翔路,改陇城寨为县。
秦州统领秦安、陇城、鸡川等8县。
秦安县属风翔路秦州管辖。
元朝(1271—1368),始设行中书省,以省辖路,路辖州(府),州辖县。
世祖至元七年(1270),将陇城县、鸡川县并入秦安县。
至此,秦安始为一县,为秦州管辖。
至元十八年(1281),分置陕西、甘肃两个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管辖。
明朝(1368-1644)洪武二年(1369),巩昌府直隶陕西行中书省,秦州属巩昌府(治今陇西县),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府秦州管辖。
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统各府州县,废甘肃行中书省。
秦安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
清朝(1644—1911)康熙二年(1663),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泰安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
康熙八年(1669),陕甘分省,秦安县属甘肃巩昌府秦州管辖。
雍正七年(1729),升秦州为秦州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等5县。
光绪二年(1876),秦安县属甘肃省巩秦阶道直隶秦州管辖。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2年(1913),北京 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以联络督导。
改巩秦阶道为陇南道。
民国3年,改陇南道为渭川道(治今秦州区),统领秦安等14县。
民国16年,南京国民 废道设行政区,实行省、县两级制,秦安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管辖。
民国24年,全省划设7个行政区,天水为第四区,秦安县属甘肃省第四区行政督察区管辖,直至秦安解放。
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
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派出机构。
1949年8月3日秦安县解放后,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管辖。
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辖秦安等12个县(市)。
1955年天水区改称为天水专区,辖秦安县等13县(市)。
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
1985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秦安县等5县2区。
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区划无变动。
李特(?-303),字玄休,略阳(今秦安县东人)。
年轻时在州郡做官,雄武善骑射,沈毅有大度。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饥,略阳、天水等6郡流民10余万人经汉中入蜀求食,李特也是流民之一。
到达汉中后,朝廷强迫流民限期归还本乡,并且在归路上设关,夺流民的财物。
李特屡次为流民请求放宽期限,流民感激而推举李特为首领,于永宁元年(301)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县)聚众2万,请示益州刺史罗尚延期到秋后再还乡。
罗尚率兵3万袭击,被埋伏的流民猛烈还击,晋军大败。
于是六郡人推李特为主,行镇北大将军,其弟李流为行镇东将军,并决定攻取广汉(今四川广汉县)。
随后,又向成都进攻。
晋朝廷派几路军队进攻李特。
李特部署兵力,分头抵战,连战多日,使各路晋军都遭到失败。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李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改年号建初,在境内进行赦免。
李特还在毗桥部署兵力,向成都进攻。
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太守徐俭投降交出小城,而罗尚占据大城负隅抵抗。
惠帝太安二年(303),罗尚组织了大量的兵力进攻李特,连战二日,李特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杀。
李特在位2年,他的儿子李雄僭称王,追谥李特为景王,帝号为景皇帝,庙号始祖。
李雄(272-333),字仲隽,李特的第三子。
年轻时以烈气出名,每次回乡里,有识之士都很器重他。
李特带领流民在四川起义,李雄积极响应,并在起义军中担任前将军。
李特和李流牺牲后,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今四川)牧、建都郫城。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平西将军罗尚派兵攻打李雄,李雄击败罗尚的进攻,占领了成都,僭称成都王,在境内特赦,建年号为建兴,废除西晋的法规,设立约法7章。
封拜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宰及其他各类职官。
惠帝凶熙元年(306),李雄僭即帝位,改年号太武,国号成。
建国草创,无法式可模仿,李雄积极接纳各位大臣的意见,地位愈加巩固。
于是,李雄派部将攻打汉中及成都南部的汉嘉、涪陵等地,都全部收复。
益州逐渐安居。
晋朝廷劝李雄除去尊号,分封属国,李雄以对朝廷无功而谢辞。
李雄在位30年。
他秉性宽厚,简刑约法,政事宽和,甚有名称。
当时全国大乱,唯有四川成都战事稀少。
于是,李雄兴办学校,设置史官,政事之暇,他还手不释卷。
民赋规定每岁男丁纳谷三斛,女丁折半,疫病人又折半,户调绢不过数丈,绵数两。
一时,事少役稀,百姓富实,闾门不闭,无相侵盗。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333),李雄患病而死。
谥为武帝,庙号太守。
其子李期杀李班自称皇帝。
咸康四年(338),李寿杀李期自立,改国号为汉。
李渊(566-635),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
7岁时就袭爵唐国公,青年时代李渊就养成了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仕容众的性格。
隋朝建立政权后,李渊历任谯(今安徽毫县)、陇(今陕西陇县)、岐(今陕西凤翔)三州刺史。
隋炀帝大业初年,李渊担任荥阳(今河南郑州市)、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如为殿中少监、卫尉少卿。
杨玄感反叛时,隋炀帝让李渊担任弘化(今甘肃庄浪县)郡太守,并兼管右诸军事。
他践历中外,宽简待人,甚得人心,所以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授给他山西、河东宣尉大使的官职,十三年(617)又改任太原留守。
此时,隋朝荒*无道,朝 败,战争不断发生。
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私下结识豪杰,招纳亡命,准备举兵造反。
李渊起初不同意,后来才答应,并积极组织发展势力,待机行事。
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随即起事,建置大将军府,设三军,并向诸 下檄文,号称“义兵”。
他亲自率兵3万,从太原出发向关中地区进发,一路上“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
至龙门,突厥始毕可汗派兵500人、马2000匹于刘文静会合援助,队伍日益壮大。
由此,李渊渡黄河,由三辅直捣关中。
所经之地,无不降服。
十一月,李渊攻开京城长安。
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在国内进行大赦,改元为义宁。
后李渊被诏加为假黄越、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理全国的万事大机。
第二年(618)五月,李渊在“百僚上表劝进,至于再三”的情况下,即皇帝位,国号唐,改元武德,仍建都长安。
唐朝建立后,李渊改郡为州,改刺史为太守,实行道、州、县三级建置。
废除隋朝大业律令。
实行均田和租庸调法,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他还大力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
同时着力征伐陇右、河北、河南等地的割据势力,使全国得到了统一。
李渊在位9年,传位于次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五月崩,谥号光孝帝,庙号高祖。
李世民(598-649),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
李渊的第二子,聪明英武,有大志,而又能屈节下士。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李世民推财养士,结纳豪杰。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李世民的极力督促下,于太原起兵。
李世民任右领大都督、敦煌郡公。
他统领右三军从太原出发,渡黄河,直赴长安,一路英勇抗战,战功卓著,队伍壮大,一举攻破长安。
是推翻隋朝统治,建立唐中朝中功劳最大的一位。
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并担任尚书令。
唐王朝建立初期,为消灭割据势力,李世民又进行了征伐活动,征战不息。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平定陇右的薛仕杲,打败洛阳的刘武周,俘虏王世充和窦建德,使全国统一。
武德九年(626)六月,皇太子李建成和刘王李元吉打算谋害李世民,为此,李世民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渊感到非常吃惊,于是立李世民为太子,朝廷的所有大事都由他去断决。
八月,李渊传位于李世民,改元贞观。
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以隋朝的灭亡作为一面宝鉴,认识到劳动民众的巨大威力,他经常以民众和国家的关系去教育朝臣和子女们去爱护人民。
他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
他积极纳谏,从谏如流,虚心听取朝臣们不同的或反对的意见。
在用人方面他能知人用人,大胆选拔有识之士,不嫌出身贫寒,不计较旧怨。
他确立了一套科举制度,使朝廷人才济济,天下豪杰尽为所用。
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生产发展迅速的良好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还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特别注重发展民族间的关系,与其进行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贞观十五年(641),他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使汉 族间的关系亲密。
李世民还采取开放的政策,通过“丝绸之路”和海道,沟通亚欧,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李世民统治的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繁荣强盛的朝代。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崩,传位太子李治。
谥号广孝帝,庙号太宗。
平阳公主,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李渊的第三个女儿。
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渊,带兵起义。
平阳公主得知消息后,便召集家人反复商议,认为坐等长安或者隐藏在其他地方,均为下策,只有尽快组建一支队伍,从军事上支持父亲和丈夫正在开创的大业,尽一点女儿和妻子微薄的力量,这才是上策。
于是,她便风尘仆仆地赶到旧居鄂县(今陕西户县)庄所,“散家资,招纳山中亡命”,组建了数百人的队伍,按照“将在谋,兵在勇,治军在严”的带兵道理,对部队进行严格的训练。
同时,招降何潘仕带领隋朝的数万人部队。
又联合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拥有万余人部队的神通。
三支军队会合后,很快攻占了鄂县县城。
迫使周至、武功和兴平3县毅然顺从。
这里,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7万余人。
此时,李渊的部队已渡过黄河,迅速向长安推进,平阳公主便派人去迎接李渊。
随便她带领万余人在渭河以北和李世民会合,并一举攻克西北要地,基本荡平了长安周转的隋王朝势力,为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后,平阳公主留在府内,继续保卫着京师安全。
她的队伍纪律严明,斗志不减,深得人们的称赞。
人们尊敬地称她的军队为“娘子军”。
武德元年(623)二月,平阳公主去世。
为悼念这位巾帼功臣,李渊下诏,突破了古代“妇女元鼓次”的葬礼,由军乐开道,文武大臣护送灵柩,擎旗队、举剑队和武士队夹道而行进行隆重葬礼,并谥封为昭。
李隆基(685-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
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
他体态英俊魁梧,性格英武果断,善于骑射,学识广泛,多才多艺,尤其对音乐、历象和书法造诣很深。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李隆基3岁就被封为楚王,长寿二年(694)改封为临淄郡王,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升迁为卫尉少卿,后兼路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此时,唐中宗刚即位,昏懦均能,朝廷政权被韦皇后把持。
韦皇后昏暴,谋害唐旧臣,驱逐宰相魏元忠,大卖官职,使朝廷政治一片混乱。
为此,李隆基募集一批人,罢官回京师,但仍秘密召集勇士,待机行事。
景龙四年(710),韦皇后合谋杀死唐中宗而亲临朝政,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韦皇后,肃清朝廷中腐败集团的势力,使唐睿宗二次即位。
睿宗即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并让其 干预朝政大事。
延和元年(712),唐睿宗让位李隆基即皇帝位。
第二年改元为开元。
从开元元年(713)到开元二十四年(736),李隆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他知人善任,积极纳谏,所用宰相,先后有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都各有所长,直言谏诤,补救缺政。
开元初年,黄河南北连年发生蝗灾,赤地千里,横尸遍野,物价飞涨,政局动荡。
李隆基积极采纳宰相姚崇的建议,破除当时的许多迷信说法,发动群众捕杀蝗虫,公开奖励治蝗者,有效地制止了蝗灾。
在农业生产上,他鼓励人们重视农桑,积极发展生产;在政治制度上,他改革武则天以来的弊政,“黜酷吏,罢汰冗官”;他还厉行节约,躬行节俭。
于是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科学和文化事业兴旺,杰出的诗人、史学家、画家、音乐家、天文学家等比比皆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唐文化,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李隆基产生骄奢之心,懒得亲自处理政事,一心想纵欲享乐。
他重用李林甫作宰相,政事全委托李林甫去。
加之杨玉环进宫被封为贵妃,李隆基宠爱无比,从此昏迷在声色中,对政事一概不问。
李林甫死后,李隆基任用杨国忠为宰相,致使政治愈加腐败,经济开始下跌,财政危机。
朝廷设法搜刮民户,议定租赋,横征暴敛。
另外在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李降基仓皇逃往蜀郡避难。
皇太子李享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称帝。
他重新集聚力量,平息了叛乱,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唐肃宗至德三载(758),李隆基自蜀郡返回长安,在愁苦忧伤中郁郁死去。
庙号玄宗。
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
闫氏家谱字辈
本文2023-10-30 18:35: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