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将领为何需要家丁打仗?将领家丁制是怎么兴起的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明朝的将领为何需要家丁打仗?将领家丁制是怎么兴起的呢?,第1张

明朝中后期明朝将领的家丁是军队中精锐之中的精锐,最典型的是辽东的李成梁,李成梁招募家丁,组成自己的私人武装,是当时辽东军队中打击东北少数民族各部落的最强武装力量。1593年,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将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就曾经率领“家丁”发起碧蹄馆之战:

癸巳朝鲜之役,平壤大捷,李如松以平殄在迩,不欲他兵分其功,潜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馆,遇伏一举歼焉。其家丁李友升者,积劳已至副总兵,只身殿后战殁,如松始得脱。

发起碧蹄馆之战的是李如松的家丁发起,目的是不想让其他将领们分功劳,家丁有2000之众,而且李如松的家丁战斗力远高于他所属部队的战斗力。其中李如松有一个家丁叫李友升的人,因为功劳升为副总兵,正是因为他的殿后死战,李如松才在战役中脱身。

家丁不在明朝官方的军籍,而是将领们招募的各种精锐力量,是自己私人最拿手的“特种部队”,因此在一些重要战役中,反而是“家丁们”冲锋在前。(明朝四大卫所之一的威海卫略图,四大卫所分别是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

朱元璋的尴尬——卫所制的崩塌。

明朝的卫所制度是借鉴了中国历史上的军屯制度而兴起的一种军事制度,军队士兵是屯田者,也是军人。朱元璋制定卫所制度后曾经自豪的说:

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卫所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军户制度,士兵是世袭制度,很难摆脱军籍。军户主要来源于元朝原来的军户以及明建国后的一部分军人户籍,后来一部分犯罪充军的罪犯也被编入“军户”之中。

一军户中正军一人,余丁一人,携带妻子儿女赶赴卫所,军队分给军士房屋、土地,每月提供粮食补给。卫所中的士兵一部分人耕种田地,一部分服役,轮流耕作农田,农田的一部分收获上交卫所,供给军需。这就是朱元璋所谓养兵100万,不让百姓花费一粒粮食的卫所制度。

卫所中军人及其家属的生活非常困苦,一般要远离家乡的卫所服军役,水土不服,逃兵非常之多。洪武三年,据记载有逃兵47986人;1438年,逃兵达到163万人之巨大(包含家属)。(《荡寇风云》中戚家军剧照,戚家军是募兵制招募的士兵,而非卫所中的士兵)

一切的一切源自于明朝军队军官的贪腐,很多给卫所士兵的月粮不能按时给付士兵,军队行军也只发给口粮,其他服装自备。到了明宣宗朱詹基的时,卫所的军官私自占有军屯土地,将军屯中最好的土地拿到手中,经常让士兵耕种军官们的土地,而且已经常态化。士兵和家属们面对这种困苦状况,那还有心思在军中服役,很多军人举家逃亡。再者,朱棣北伐蒙古之后,明朝的对外战争很少有规模大的,军队的重要性下降了,明朝皇帝们也不太关注军队建设,军人的社会地位也下降了很多。

到了嘉靖皇帝时期,很多卫所中军籍士兵逃亡者达到70%;到了万历年间的后期,卫所军籍中士兵逃亡达到80%,很多重要的边关卫所,军籍士兵只有50%在岗了。

朱元璋吹嘘的卫所制度在军官们的贪腐下土崩瓦解了,卫所军队战斗力直线下滑。(李如松像)

明朝募兵制和家丁制的兴起。

如同唐朝开始的“府兵制”在唐玄宗时期改为“募兵制”一样,朱元璋的卫所制度也遭遇了现实的尴尬。嘉靖皇帝时倭寇横行,卫所的军队不堪一击,于是大明朝开始了“募兵制”。

募兵制不同于原来的军户制度,士兵的人身比较自由。卫所制度中,皇帝和内阁、兵部掌握了军队的实际权力,但募兵制则必须下放权力给各级具体负责的将领们招募士兵,军队的权力已经下移了。

戚继光的妻子是戚王氏王月娇。

据《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王月娇为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18岁嫁给戚继光。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女英雄。

扩展资料:

曾在戚继光率部抗击日本倭寇时,台州一战,王氏与“戚家军”的家眷亲属居新河所城,守军很少,大批日军远程突袭,包围了新河城,城内人人万分惊恐,情势危急之下,王氏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女人孩子,统统穿上“戚家军”的军服,大大方方地列于城上。

城外日军,抬头一看,见城墙之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中国军人。倭寇匪首以为戚家军的主力部队在城中,立刻吓得扭头后撤,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空城计”,活生生地吓退了日本人。实乃大将之才也!

后因无子,戚继光背着她纳了三个小妾并有五子,走漏了风声。戚王氏知道后,想起自己夭折的孩子,嚎啕大哭,从小妾的孩子里过继了一个孩子抚养。继子夭折后,带着财物离开了戚继光,回到了王家,此后她的生活,正史野史均无记载。

  戚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六位(206)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004%≈4732万)

  一、寻根溯源 戚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据《万姓统谱》、《姓氏考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北戚城),其支庶以邑为氏。此支详情:黄帝--玄嚣--桥极--帝喾--弃--不窟--鞠---公刘 --庆节--皇仆 -- 差弗 -- 毁渝 --公非 --高圉 -- 亚圉 --公叔祖类 --古公禀父-- 公季-- 昌(即周文王)-----康叔(文王第八子,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 康伯-----考伯---- 嗣伯--疌伯 ------靖伯------- 贞伯----- 顷侯------厘侯------武公(公元前813--前758)----惠孙(武公之子) 林父(惠孙七世孙)---戚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有戚姓。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景颇族泡戚氏,汉姓为戚;今满、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 孙林父。

  即孙文子,春秋时卫国公族,武公子惠孙之七世孙,孙良夫之子。卫定公五年(公元前五八四年)冬,时任大夫的孙林父因得罪定公,而出奔晋。十二年,依仗晋国支持,定公不得已而复其职。献公时与宁殖同列,献公曾借口与二人同进午餐,而使二人空腹从上午一直等到日落西山。遭到戏弄的孙林父遂与宁殖合力驱逐献公,迫献公出奔齐。立定公弟,是为 公, 公因孙林父为自己继君位立下大功,遂封孙林父食邑于戚。后孙林父与宁喜争权, 公使宁喜攻之,他出奔晋,并借晋之力量使献公复位。孙林父左右逢源,得以保全封邑,其支庶以封邑为氏,称戚姓,并尊孙林父为其始祖。

  三、繁衍播迁

  戚姓发源于河南濮阳,战国时卫国灭亡,戚姓子孙有避居今山东、江苏间地者。西汉初,汉高祖刘邦有宠姬戚夫人,她是济阴定陶人,可见在秦汉之际,已有戚姓落籍于鲁西南。并有以中尉封临辕侯的戚鳃,其子孙袭爵,荣耀非常,传至七世孙戚少时改封为关内侯,关内侯是秦汉时的爵名,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封地,而有封户,戚少子孙遂落籍今陕西西安。东汉至魏晋时,繁衍于江苏、山东间地东海郡的戚姓人丁兴旺,族大人众,昌盛为戚姓东海郡望,并为此为中心,在魏晋南北朝时分衍至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等地。隋唐两代,戚姓已广布黄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落籍。唐末五代的动乱,导致北方戚姓再次徙奔江南,今江苏、浙江成为戚姓人的首选之地,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也有戚姓人散居。两宋时,戚姓繁衍之中心移至今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一带,其名人辈出,世代书香,为后世所敬仰。元代以后,戚姓散居于华东、华南各省,连西南之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此际,戚继光之先祖仕宦山东,遂由祖籍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定居东牟县(今山东莱芜)。明末,戚姓有渡海赴台者,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北、湖南之戚姓入迁今四川、重庆。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半岛之戚姓渡海经旅顺岛入迁东北三省。历民国至今,戚姓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戚姓约占全国汉族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65%≈3076万)。

  四、郡望堂号 戚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与堂号主要有:

  东海郡——秦代设置。楚、汉之际亦称郯郡。治所在郯(故城在今山东郯城北)。南朝齐移治涟口(即今江苏涟水)。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江苏宿迁以北地区。

  堂号:“东海堂”、”积善堂”.“三礼堂”、“止止堂”、“双溪堂”、“七候堂”、“体仁堂”等。

  五、宗族特征

  ①戚姓是一个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可谓人才济济,尤以抗倭英雄戚继光最为有名。

  ②戚姓来源比较纯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与戚姓的主源相比,无论是影响还是人口都有很大差异。

  六、名人精粹

  1、戚夫人:济阴定陶人,汉高祖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为太子。吕后用张良计得以保全太子地位。高祖驾崩,吕后杀赵王,囚戚夫人,断其手足,去眼熏耳,饮以哑药,置于厕所,名曰人彘。

  2、戚 鳃:西汉初将领。初从刘邦为郎,以都尉守蕲城,后以中尉封临辕侯。

  3、戚 衮:吴郡盐官(今浙江余杭)人,南朝陈学者。通《三礼》,梁武帝策为高第,除扬州祭酒从事史,不久兼太学博士。梁敬帝时升为江州刺史。陈宣帝时卒于始兴王府寻事参军任上。有《周礼音》等。

  4、戚同文:宋州楚丘(今河南滑县)人,宋代学者。聚徒教授,门人登第者五十六人,范仲淹亦在其中。尚信义,好施与,不言人短。藏书甚富,好为诗,有《孟诸集》。长子戚维,出身进士,官至职方郎中、太常少卿;次子戚纶,亦进士出身,官至枢密直学士,有《论思集》。

  5、戚 仲: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宋代画家。善绛色山水,师杨士贤,兼画虎,师李迪。多喜作江海团扇面,有《江潮涌月图》最佳。

  6、戚文秀:常州毗陵人,宋代画家。工画水,笔力调畅。所画《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超腾四折,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7、戚如琥: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代官吏。笃于修身齐家之道,见诸实用,不为空言。以进士授郴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出知台州,寻改袁州,政绩大著。

  8、戚崇僧: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元代学者。诗文精丽绵密,后潜心性理之学。自奉清约,不以时好改其度。有《春秋纂例原指》、《四书仪对》和《复古编》等。

  9、戚 贤: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时,多次直言劾佞臣。官至刑科都给事中。

  10、戚继光:山东登州人,明朝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嘉靖间承袭父职,因于浙闽沿海灭倭有功,升都督同知,代总兵官。最后官至左都督。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止止堂集》。

  11、戚麟祥:浙江德清人,清代官吏。康熙进士,官侍讲学士,能占卜,时人谓颇灵验。有《瓶谷笔记》。

  12、戚学标:浙江太平人,清代学者。乾隆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精考证,有《汉学谐声》、《鹤泉文钞》。

  13、戚发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14戚延权 修订江苏沭阳戚家谱

明朝的将领为何需要家丁打仗?将领家丁制是怎么兴起的呢?

明朝中后期明朝将领的家丁是军队中精锐之中的精锐,最典型的是辽东的李成梁,李成梁招募家丁,组成自己的私人武装,是当时辽东军队中打击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