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基本资料
戚继光的弟弟
戚继光为明代的著名军事家,他是戚景通的长子。他的弟弟,戚继美,比戚继光小六岁,大家都知道戚继光,但是估计对戚继光的弟弟没有什么了解。
戚继光带领弟弟杀敌图
戚继美,长大后去了云贵一片,也是明代中叶的一位名将,可能是哥哥的光环太大,以至于大家都留意了戚继光,而不知道戚继光的弟弟为何人。
戚继美,因为父亲的功劳而得到了诸生的身份,早年跟随戚继光一起扫平倭寇,可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之后兄弟俩又再次力战倭寇。在这段时间,他们几乎每一场战役都是共同作战,之后戚继美调到贵州担任贵州总兵。
在万历十一年,戚继光的弟弟妻子不幸逝世,祸不单行,之后他被罢官,在家闲着,儿子又突然暴病身亡,这这样的打击下,戚继美郁郁寡欢,在第二年十月的时候,也最终离开了人世。戚继光得知消息,快马加鞭地赶回蓬莱老家时,看到的只是弟弟的灵柩,想起以前和弟弟并肩作战的日子,戚继光悲痛欲绝,趴在灵柩上嚎啕大哭。
在历史上,关于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的记载都是在对戚继光的记载中所附带的,但是,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知道,戚继美也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戚继美的能力并不低,但是怎奈哥哥的光环太耀眼,哥哥的经历太传奇,以至于戚继美作为一个影子似的在戚继光的周围,虽然知道他的存在,但是没有人去注意过他。
戚继光的老婆提起戚继光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抗倭成就,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也有很多很多,但是关于他老婆的记载却只有短短几句话而已,那么戚继光的老婆究竟是谁呢?她的脾气秉性又是怎样的呢?
戚继光的老婆剧照
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古代都是三妻四妾的,作为一位将军,戚继光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一生共有四个女人,一正妻三小妾,既然是老婆,那自然就是他的正妻王氏了,王氏的名字因为古代太注重男权的原因并没有被记载下来,留下来的只有戚王氏这个称呼,王氏是出身将门的一位大家闺秀,而且她很有胆量和智慧,虽然脾气有些火爆,但对戚继光还是很好的,戚继光与王氏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成的亲,之后他们一起生活了长达二十年,但这么长时间以来王氏生下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早亡,古人一直受的教育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他们对子嗣的传承很是看重,也因此即便是很敬重自己的老婆,戚继光在他四十岁的时候还是纳了妾,但是他是瞒着王氏进行的,也就是说王氏对此是不知情的,但纸包不住火,王氏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愤怒的她拿了把菜刀就要找戚继光算账,戚继光在外面躲了几天之后知道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所以他就把盔甲穿在衣服里面主动去见了王氏,而且对王氏哭诉了自己的苦衷,王氏最终还是选择了谅解,并从小妾的手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自己抚养。
戚继光的老婆最终没有和戚继光白头到老,在她过继的儿子去世后,她就离开了戚继光回了娘家,从这里也能大概看出,王氏的确是一个性格坚定、敢爱敢恨的女人,而关于她回到娘家之后的记载就再也找不到了。
戚继光后代2011年由一本名为《武汉城市圈特藏档案图集》面世。这部书籍以的形式,展现了武汉历史风貌,这本书籍面世之后,率先公布了三张珍贵的个人照片。其中,有一名叫戚志云的照片,他是一位革命义士,同时他也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后代。对戚志云的详细介绍在“实字第一百零五号卷宗”中。
戚继光雕塑
文中写到,1911年时,戚志云时年四十岁,戚志云老家在湖北荆门州,戚志云出生后,一直在江苏清河县寄居。随后,又提到戚志云是明代戚继光先生的十二代嫡孙。以此表明,戚志云的确是戚继光的后代。说到这儿不禁会有个疑问,戚志云身为戚继光的后代,他会不会继承戚继光骁勇善战的精神,奔赴在抗战一线对抗侵略者呢?事实上,戚志云并不是一位军事首领,但是他也曾在战场一线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前,戚志云在汉口发起了卫生公益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汉口成立了红十字会,戚志云身为一名医生,他率先带领医务人员冲到了战场上,为救治伤员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不仅如此,在战场上,为了保持兵力的充足,戚志云一面救治伤员,一面在占地担任调查员一职。通过对战场人员的核查,以报告上级作战人数。汉口沦陷后,戚志云成为了一名侦查员,屡次前往汉口侦查敌情。后来,戚志云还担任过武昌萍煤局副经理一职。除此之外,戚志云在为国民 移物质时,做出了非常显著的贡献。国民 成立之后,戚志云还在陆军中担任一位领导。戚志云身为戚继光的后代,在他身上看到了坚韧不拔、顽强作战的毅力。
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呢?戚继光生于公元1528年,卒于公元1588年。从历史时间来推测,戚继光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和明朝万历年间。众说周知,戚继光是位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英勇事迹至今深入人心。戚继光之所以能在对抗倭寇上取得重大胜利,还得从戚继光生活的朝代说起。
戚继光雕塑
从时间来看,戚继光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明朝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衰弱,已经在嘉靖年间初见端倪。嘉靖皇帝努力地想要逆转明朝的危机,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明朝陷入积贫积弱的危机。公元1546年,戚继光亲眼看见倭寇对沿海百姓生活的骚扰,他们抢夺百姓财产,并杀害手无寸铁的沿海百姓。戚继光非常愤怒,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经典名句。七年之后,戚继光在张居正的推荐下,担任指挥佥事一职,在山东一带对抗倭寇。戚继光生活的明朝中后期,倭寇四处横行,让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
其次,戚继光生活的明朝实施了海禁制度。海禁制度在明太祖年间已经颁布和实施了,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依然还在奉行。永历年间,明成祖为了显示明朝强大,让郑和率领军队三次下西洋。沿途的国家们都知道明朝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都想来此分一杯羹。明朝越是执行严苛的海禁制度,倭寇们就越想来沿海抢夺百姓财产。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戚继光,一直致力于对倭寇的抗击,由此,他也成为沿海百姓们的保护神。
戚继光官职戚继光为明代的人,是一位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官职担任过不少,可以算得上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但是在他的晚年,可谓晚景凄凉,令人心痛。
戚继光
在1544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担任了登洲卫指挥佥事,正四品的官职,主要是明代的军事指挥的职务。即使当了这个官,戚继光的生活还是很窘迫的,他的妻子为了让他走关系请人吃饭,还变卖了首饰支持他。1549年,戚继光参加武举并中举,第二年,赶往北京参加会试,正好赶上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带兵入侵,戚继光临时被任命为总旗牌,在京城九门镇守。
1555年,戚继光官职为参将,在浙江都司镇守宁、台、绍三府。1561年之后,戚继光大战倭寇,此后3年,先是调取闽援助,后连连告捷,因此戚继光官职被升为蜀都督佥事,之后再次到福建一片援战,后又升为福建总兵。在之后,他在福建广东一带带领部队,最终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寇进犯。1568年,当年重用他的内阁大学时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弹劾免职,闲赋在家。十几年之后,又被重新任命南调广东镇守,没多久又再次被诬陷免职,他的部下也受到波及,被免职或者戍边。
晚年的戚继光生活贫困交加,令人痛惜。一代民族英雄,在晚年的时候,生病无钱买药,最终在1588年1月初病死在了登洲,令人嗟叹。
戚继光焦恩俊2002年拍的电视剧,《雷峰塔英雄传》,是一部讲戚继光将军战胜倭寇的的故事。剧中,戚继光将军是由焦恩俊扮演的。
戚继光焦恩俊剧照
在剧中,年少的戚继光看着百姓被倭寇折磨,生活艰难,戚继光于是率领戚家军痛打倭寇,还手刃倭寇首领,一时间戚继光的戚家军威名远播,朝廷封赏,百姓推崇,戚继光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一个大英雄。焦恩俊扮演的戚继光年少英俊,侠肝义胆,有勇有谋,是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人。
嘉靖皇帝的九公主和其他公主不一样,她向往江湖生活,听说了戚继光的事迹,对戚继光仰慕不已。戚继光在之后奉旨进京,九公主与其多次交往,在交往中,两人情投意合,可谓佳偶天成。两个人相爱至深,在后面的复杂局势中,两人演绎了一场生死之恋,而焦恩俊将戚继光的侠骨柔情,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奸臣严嵩看着戚继光和九公主两人关系不一般,就向嘉靖皇帝进言,让九公主去和亲。戚继光觉得自己很无能,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为此他大闹严府,被抓了。九公主看着爱人被抓,就以自己愿意和亲为条件,让嘉靖皇帝放了戚继光。此时焦恩俊扮演的戚继光,血性凸显无遗,虽然有人说焦恩俊扮演的戚继光过于清秀,不能突出戚继光将军的血性,英雄气概,但是在剧中,焦恩俊的角色饰演还是很到位的,符合这个将军英雄。
戚继光(1527-1587) 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叉、钯、棍、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有几个儿子?戚印:戚继光长子(又说名戚英、戚狄平,文艺作品虚构人物),戚继光在莆田作战时被任命为前锋,因触犯军令被戚继光斩首。
但据清版《蓬莱县志》、《登州府志》、黄县《戚氏族谱・序・附录・蓬莱戚氏先代世次谱》,戚继光子嗣情况如下:
戚祚国: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升济南府掌印都司;
戚安国:荫“锦衣卫指挥”,早夭;
戚昌国:字文明,中乙未武举;荫“锦衣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赠“骠骑将军”,赠蟒玉佩绣春刀,生三子:盘宗、显宗、振宗;
戚报国:廪生,荫“锦衣卫百户”,赠“骠骑将军”;
戚兴国:庠生,荫“锦衣卫指挥佥事”,赠“昭勇将军”。
引别人的
也谈“戚继光”的最佳原地
吕维邦
2008年7月19日将发行一套《古代名将——戚继光》邮票。许多原地集邮者正在积极查阅资料,以便确定最佳原地。据笔者得到的信息,目前有山东蓬莱(登州)、河南濮阳、安徽定远等地都声称他们那里应是最佳原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哪一种说法较为可信?是否有足够的史料可以佐证?《中国邮政报》1月15日中南先生的文章称河南省濮阳市是最佳原地,此文虽言之凿凿,但根据查到的有关资料,我认为,《古代名将——戚继光》邮票的最佳原地在安徽省定远县。
一、戚继光生平简介
戚继光,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字光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嘉靖七年闰十一月初一(公元1528年11月12日)出生。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效国,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五年分管屯田,二十七年起连续五年率卫所士卒戍蓟门(今北京昌平区西北),二十八年十月中武举,二十九年赴京师(今北京)会试,三十二年实授命都指挥使司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三十四年七月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书,四十一年入闽抗倭,四十二年升福建总兵,后又奉命兼管广东潮州、惠州及江西的伸威营军务。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十二月奉调京师训练士马。万历七年率兵出山海关援助辽东总兵李成梁,大败蒙古插汉部首领土蛮;十一年受排挤调镇广东,十三年遭诬陷罢职,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公元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年61岁。
二、几种史料对戚继光祖籍的记载
1《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1999年版),在戚继光志一节中说:戚继光出身将门世家,远祖活动地不详,至六世祖戚祥时因避战乱一度迁居安徽定远。
2清《定远县志》载:定远县永康镇街北是戚继光六世祖戚祥的故居所在,永康镇西有戚家祖墓,城南有戚家园林。戚继光晚年从广东罢职回来,曾在该园林一度闲居。戚继光去世后当地人民为了寄托哀思,称戚家园林为“南塘故址”,又把园旁一座古寺改为“南塘庙”,塑像纪念(笔者注:现该地改为南塘村,属城西乡)。县城内城隍庙旁的继光亭、南门大街的继光操箭巷,都是戚继光在定远活动时留下的遗址。
3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齐云山上,存有“齐云山崖刻碑文”,碑中记载:戚继光,安徽定远人,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此碑是1585年戚继光游齐云山时,道官吴伯宁、胡日章为其刻制的,碑石立于真仙洞府西居洞内。
4和戚继光同时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所著的《续藏书·都司戚公传》一书中写道:戚将军景通(光父),字世显,定远人。其先百户祥(光六世祖)以略地战死,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5对于戚继光的祖籍,目前引用最广泛的著作是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臧励和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书中第981页中记载:戚继光字元敬,定远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6还有史料记载:戚继光六世祖戚祥,因避元末战乱迁居安徽昌义县(即今定远县东乡),后随朱元璋起兵,战死于云南。大明朝廷为追念戚祥开国之功,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家家谱序列为:祥子斌;斌子王圭;王圭子谏;谏子宣;宣继子景通;景通子继光。历六世一百六十余载,其后代在登州任指挥佥事。
三、戚继光父子对自己祖籍的确认
戚继光生前撰写过许多诗文,留下几处题字,可以确认他的身份。明隆庆年间,他在北京东北部的喜峰口一带驻城防敌,曾游览密云县白龙潭并留诗题字,落款是“定远戚继光”。此题字碑刻现保存在北京市密云县白龙潭公园龙泉寺内。
戚继光之子戚祚国等撰写的《戚少保年谱》中记载:“戚代祖籍山东东牟县(东牟即今蓬莱,系指六世祖戚祥以前的祖籍),元朝末年,戚祥迁居昌义县,参加郭子仪起义后,征战二十余年,阵亡于云南,明朝封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指挥佥事。”
四、定远是戚继光祖籍所在地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祖籍”、“籍贯”作何解释。经查《辞海》,在1582页对祖籍的解释是:原籍;祖先居住占籍的地方。在1892页对籍贯的解释是: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
通过以上多种史料可以得知,在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之前,戚家居住在河南卫辉还是山东登州尚待考证;但自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迁居到安徽定远后,传至戚继光时已历七代,如果仍不能算作“祖籍”,还要再上溯,那要上溯到哪一代为止?能考查清楚吗?这显然是不符合当今中国民众对于“祖籍”、“籍贯”概念的认同。
综上所述,我认为:戚继光的“籍贯”就是安徽省定远县。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有诸多史料的记载,还有戚继光本人的认定,况其子戚祚国还在所著《戚少保年谱》里详细叙述。所以,戚继光的“籍贯”是安徽省定远县无可争议。《古代名将——戚继光》邮票的原地,当然应该是安徽省定远县。
历史上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基本资料
本文2023-10-30 18:34: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