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顺序
林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顺序如下:
1、福建漳浦林姓字辈:祥景邦顺长道世学克崇绳日志绅士庆华国显大谟家修丕振守先耀宗祊。
2、福建平和林姓字辈: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3、广东化州林姓字辈:芳朝秀士永可作圣贤名积德恒茂盛子孙万代兴忠义仁爱敬事业倍增成勇登科学顶国家富强定。
4、广东潮安林姓字辈: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5、湖北沔阳林姓字辈:维德忠以卜其芳敏承先训学行显章儒家传贞祥声显诗书泽堂高日月光敦伦先序守源远定流长。
6、安徽潜山林姓字辈:国朝思荣远声闻泰斗联诒谋宏燕翼忠孝振家传本绍宜同庆祥昭启大全立常崇善法继盛敏名贤。
7、山东文登林姓字辈: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
8、河南洛阳林姓字辈:殿树玉枝茂芳春荣家生华贵世界秀光耀庆永成春辉兆东亚福建本宗家尚书崇文章振兴新中华。
9、辽宁庄河林姓字辈:文鸿辉成德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迁徙分布
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起源并非只有一个地区,而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结论是东亚人群是从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的迁徙。
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北方人的“老家”其实在南方。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亦有从北往南迁徙的说法,如有说法认为先秦时期,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001毕节水田坝柳氏起籍:江西吉安府、江南应天府、湖广黄州府、 麻城县、暴鸡五屯、 白鸟分支,赤水河南关上,水田坝,上沟,始祖柳魁贤,原葬于老坟山(黄狗恋窝) 长眠百年 于第四代孙 受阴阳怂恿 敞公坟茔 见红藤缠棺 刀砍红藤 血流不止 打开棺椁 双鹤至棺中腾空飞出 于寒婆岭梨树湾遁形 故迁公坟茔于梨树湾。
字辈:
佛前花正兴 勇耀吉仕臣
魁启元时宗 发达毕显荣
传选高万古 永远太平风
002印江柳氏 陕西三原县——贵州印江始祖柳毅宗,明洪武二年,奉昭入黔平夷,后在印江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发达,目前为止在黔地有3万人左右,流入重庆也有3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毅宗公后人有7万人左右。
字辈:
世大祖宗元 人文太运开
传家敦和诲 华国润鸿才
辅佐遵威远 孝义重宝珍
后裔昌万代 富贵应时来
003贵定柳氏原籍湖南省、见史县、思南府、源于先祖柳国柱公,明朝末年来到贵州贵定。国柱公立下的家族辈份,留下的现有七十二虫流传的碑知后世,排列顺序如下:
毅国
师星天象 其必春风
文昌开启 忠厚传家
仕多铨才 富贵荣华
大谊泽义 广志朝增
正官永锡 迄兆延升
书裕再孝 子复愧钦
超学远耀 垣沛先庚
松柏庆胜 竹务佳成
溥贤安信 本章有仁
004绥阳柳氏 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堂梨梓坪48道缺口人氏,当年经过了许多地方的曲折辗转,才最终入川到达绥阳县柳家沟(蒲场大桥)。(当时绥阳县属于四川管辖)入川始祖:柳月忠(游氏),二世祖:柳先春(李氏);三世祖:有柳冉(邹氏)、柳崇(吴氏)、柳鸿(刘氏和王氏)、柳盛(王氏)、柳华(温氏)、柳荣(刘氏)和柳梅(韩氏)等七弟兄。以上这三代人的字辈,都不包括在入川以后的以下20个字的字辈派行之内。在以上三代人所处的时代,还有“仕大学文璋”五个字辈没有开始使用,就在入川经过了三代人之后,废除了对原有字辈排行的继续使用,确定使用新的字辈排行,并至今仍在继续使用的新。
字辈:
文彰含子芳 ,长星如单杨
荣华先占远,春榜富贵光。
在以上这二十个字中,“文”字辈实际上是入川以后的第四代人。现在,已经繁衍生息到第十三个字的“先”字辈了。如果加上入川以后或确定这个字辈排行之前的三代人,实际上入川以后已经经过了16代人的繁衍生息。
005大方柳氏贵州省大方县(原大定府)达溪镇柳家花坟。 先祖柳洪贵明末清初从湖北荆州柳家村南迁到贵州大定府,柳洪贵生有一子名柳清,柳清生有一子名柳国宝,柳国宝生有三子,长子柳春恒,次子柳春元,三子柳春江。 先祖柳洪贵第5代后裔柳占鳌官居按察司照磨职衔。 清光绪三十二年由当时朝廷拨款在达溪镇建造了先祖及柳春恒的花坟,在建造花坟时续排了字辈32代:
春占枝荣 祖德恭红 精文尚武
克孝卓忠 家声大振 国运兴隆
基业永保 其落实雍
柳春恒老人后裔大多在达溪镇定居,经历数次世事变迁,花坟有所毁坏,但大部分得以保存下来, 目前大方县人民政府已将柳家花坟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006水城柳氏江西吉安太和县居其址号,十里地名柳家湾,据祖辈口传,至清朝嘉庆年间,为谋生计,始祖建元、仕元、大耀、小时、等兄弟五人自组民间戏剧团(其中建元、仕元、从艺木工)至贵州落遵义定居,延至清道光年间,遵义杨龙喜跳梁,全黔不靖,吾祖五人始负梓业,先后逃难至水城。建元、仕元公仍从事木工,就地定居于水城,乐业于城西之草盖瓦,大耀、小时二人经商前往威宁方向未归,现今寻访大耀后裔居于水城县,法德者卡等三十余户,小时在经商途中遭劫匪遇刺身亡,余一公不能吃苦返回遵义不知落于何处!
字辈:
洪诗元永 维兴家国
书承权训 何绍惠晟
(注:十六字是第一次修谱时续)
立本吉庆、中正远扬、
广泽睿智、礼义贤良
007金沙平坝柳滔家民国初年,我曾祖父柳维书老人从四川以一个出家人的身份,柱着禅杖过河来到贵州省大方县今长石镇落脚,由于曾祖父做得一手好木工活,于是就在当地帮别人立木房子等,是有名的柳木匠。当地人看到吾曾祖父勤劳,就牵线让他娶了吾曾祖母张氏。由于我祖父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后生死不明,当时我父亲又年幼,我奶奶又不识字,只记得口传的字辈,然后我父亲自已整理出来,其它一样不知。唯一清楚的就是来自四川,柱着禅杖过河。
字辈:
元银天春启 严清未恒先
兴维永正国 世应联文轩
008安龙柳氏道光22年从重庆府迁到贵州兴义府(今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当朝村余碗井)定居,祖代永传吉,富贵应子孙,正月过十四,祖代宜用正月七月,从初一点香到十五。
字辈:
再正文天应 朝万友宗成
荣华必富贵 仕代香吉林
009紫云县大营镇高坎子柳氏柳永龙:(未迁入本地)生有三子,大子柳伦,(老二老三名字不祥、)柳伦,:迁入始祖,其妻绍代(未进入)生有一子名柳祚发(在江西出生,在迁途中大概六,七岁左右,是柳伦挑着来的,在本地长大的)
字辈:
永伦祚连枝 占性生再池
云仁培秀丽 素论益英思
迁途路线:(年限不祥)。江西地址:江西临江府麻梨巴黎县)现地址:江西吉安县(查实过),柳伦带着二弟(名字不祥)来到贵州龙里县(小地名不祥,还挑着6,7岁的孩子柳祚发一起。在龙里住了一段时间(具体不祥)二弟就在龙里居住,柳伦就带着孩子柳祚发来到贵州省紫云县大营镇高坎子居住至今,本地户数80余户。我们的族谱在国民党时期被土匪烧房子烧掉了。现在无从查起,现需查柳永龙老祖人的第三个孩子的后裔,及查在龙里居住或(居住过)的这支柳姓,至今还在不在龙里居住,或是迁移别处,联系人:柳再伦微信号: VX13595368398电话: 15870169428
010毕节七星关区荒田柳氏祖先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其乡都里甲鹅鹞唐仕(小地名为水映梨子坪)。先祖公入藉贵州遵义府绥阳县旺里五甲柳家塆居住,后我天高祖柳彰荣逝世葬于绥阳水则溪大林半坡西山之阳,之后家道中落,天祖母郑氏携高祖父兄弟三人移居毕节平定簸箕箐,天祖母逝世葬于毕节簸箕箐白泥塘西山之阳有碑为记,后大高祖永龄及大高祖母冯氏去世后葬于白泥塘,大高祖后人移居云南省开化府文山县永平里十甲螺狮塘八闽树,二高祖永发,三高祖永富基此地而住守看祖坟,晋以后子孙遗记谨,我祖以光数典云,尔是为序,天高祖柳彰荣传世辈分排行:
彰永维鸿禧 德长正兰芳
荣华臣忠义 富贵庆佳邦
(注:白云区牛场乡黄官村柳家为荒田二高祖永发一脉的禧全祖母侯氏所生,小名为小应三,(小应三辈份应为德字辈),到我辈排行应为“兰"字辈。
011晴隆柳琼家老一辈是正字辈,这一辈是朝字辈,下一辈是汉字辈,
012岑巩柳家坝、铜仁左寨柳氏柳荣禄,印江毅忠公第六世后裔,元英之后,柳继四子,十五世纪中叶出任江西吉安府淑田县县尹,继而明皇勅封护国侯 子、孙、 后嗣回贵州住、岑巩柳家坝、铜仁左寨
字辈:
国天顺宗元 仁文大运开
全家增得泽 华明流英才
后面都是听说的,没有文字资料。
013湄潭县洗马镇梅子坝村双山组柳氏
四川搬过来的,老祖宗当时被抓壮丁抓走了,就留下他媳妇和两个儿子,后面派人出去找过,没找到。墓碑上好像是清朝光绪帝的时候。
字辈:
大玉金春仁,恒明应光华,
天高瑞景开,国恩庆家祥,
世泽昭宗远,时和政雁良,
福田祯富贵,上武壮帮强。
重庆各区县(渝北柳明恒提供)
101綦江万兴柳氏綦江万兴柳氏支派入川始迁祖觉民公(王氏),生子文先公(陈氏),于大明神宗48年(1620年)携妻王氏离楚入蜀,首先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徙至当时的四川省遵义军民府,桐梓县夜郎里板厂沟落业,然后于大清顺治康熙年间从桐梓县夜郎里迁徙到重庆府綦江县万兴乡生基门口定居至今近四百年,已经繁衍生息到入川第十五、十六代。
字辈:
觉文彦安春 金廷宗荣万
仕光成正大 会泽在生灵
忠孝承祖德 诗书裕后昆
为善天必佑 永远振家声
102綦江郭扶柳氏始迁祖松公(黄氏),生子明政公(杨氏),从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出发,经湖广、四川内江、南川辗转迁徙到贵州,最后再从贵州到重庆,入籍重庆府綦江县郭扶乡繁衍生息至今。
字辈:
朝仕长文允 曰岐祯洪明
维德光秀毓 知国仲尧能
103北碚灯塔柳氏
钿金士一齐 玉映朝国文
忠信传家远 世代福德昌
104北碚另一支柳氏
圣子纯时 正有德昌
洪文翰秀 光显荣宗
105渝北柳家坡支系入川始祖柳枝茂(余氏)是康熙二年(1662年)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鹅掌大邱徒步远征到重庆渝北柳家坡定居,离开湖北时是弟兄三人(即枝茂公、枝蓁公、枝芳公)一同上路前来,但在途中其中一位不幸亡故,还有一位到了合川,但至今没有得到合川那边的准确材料证实。
字辈:
枝应舒元文 有子占朝廷
明德光天地 奇勲配乾坤
正兴承茂泽 笃字向儒林
信义芳延远,和睦万代登。
106合川柳家石坝支派
缙仕一元 玉映朝国 文明继兴
荣承祖宅 忠厚传家 世代福德
克昌后昆 梦昭鸿业 笔练思权
勋铭竹帛
107合川另一支派字辈
先继应(印)国正 天兴顺泽仁
忠源开维运 前良裕厚坤
108合川柳坤武支派原有20字:
提先玉文国 天启正乾坤
家庆兴万代 安乐得太平
续增20字:
承宗复泽后 祥瑞兆贤良
立志建伟业 明达吉运长
109城口柳氏
朝邦开泰,运国正兴;贤良明德,
家声远怀;仁世代昌,敬元登显;
爵崇礼应,文光孝友;恒思治顺,
和永发祥。
110垫江柳氏原有字辈排行(20字):
文兴多自唐,心正作忠良;
直道于今在,名传万世芳。
续增字辈排行(30字):
开元庆天普,定国贵安康;
霖霂地润泽,和煦显瑞祥;
仁德义勇信,敦厚家声扬。
原有的20加上现在续增的30共五十个字。
111黔江柳氏
世大祖宗元,仁荣太远开;
巨钼文呈少,辉永锡祥林。
112石柱柳氏
四大祖宗元,仁洪太兴开;
民军儒国政,光前玉后先。
113巫溪柳会来支派(45字)
芳鸿日必大,兴朝杨德惠;
景楚庆恩光,见帝宗宣宪;
同开甲继堂,惟心升进秀;
在锡斩辉凰,盛世先隆望;
宏莫表国章。
114巫溪柳卫学支派(20字):
家官录卫红,登朝成忠健;
象国守()清,修其到要明。
115巫溪柳俊支系(40字):
原有字辈20字:
懋德廷宏祚,文英学士家;
有开方可泰,名誉世光华。
新添字辈20字:
继述辉先绪,相传重守成;
贤才徵焕发,风藻锡恩荣。
116巫溪新城柳氏
始迁祖柳庆联(龙氏),于民国时期从四川东道夔州府奉节县今白帝镇九盘子,首先是迁移到巫溪县后半乡石门里七甲后溪河白鹿架(后溪河今更名为后河)过渡,然后再迁徙到巫溪县新城乡定居。字辈:
春子杨生,庆恒昌荣;培德裕厚,
祖盛益远;光华永茂,世代长英;
忠孝仁慈,大振家声。
117巫溪乌龙柳氏 根据老人口传和墓碑碑文记载,本支派始迁祖柳应海,大约300年前在大清乾隆初期从湖广来到巫溪。本派在入川之前就开始使用今天仍在继续使用的字辈排行,从始迁祖的名讳可以判断,现在使用的字辈排行是在离楚入川之前就已经在湖广开始使用的,始迁祖就是“成林登应仕”的第四字“应”字辈。 从入川始祖第二代的“仕”字辈开始,就人丁极为兴旺居然有十三弟兄之多,至今已有大约300年左右。从湖广就开始使用的字辈排行如下:
成林登应仕,天顺国作安;
继配先之德,优久(秀)必大宽。
支派联系人:柳作志13896934485;柳作志之女柳淋15123474886。
118奉节太和柳氏
入川始祖世嘉公,二百多年前从湖南衡州府衡山县武阳乡米口里入川,入籍四川夔州府长江南岸朝阳乡都里十二甲墨家槽(今太和乡石盘村)。
字辈:
泰谨志隆伯,鳯应正茂垂;
昌国世廷远,傅家诗礼贻;
网常(维)忠孝在,立本绍先规;
书香长继起,科第振兴宜。
119奉节柳位中支派(60个字):世文得效永,崇兴显祖荣;
启裕后人盛,加官禄位开;
弼廷存正介,襄国任贤能;
福厚丁才广,根深瑞庆增;
勋名怀圣哲,耕读树云仍;
禋祀千秋享,典型亿叶恒。
120奉节新民柳氏
入川始祖朝阳公,系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洗脚河)生长人氏,兄弟三人一同入川。朝阳公入籍施南麂子渡,二弟向阳公入籍高粱溪,三弟奉阳迁居云阳。
字辈:
奉时永文,世大登高;长发其祥,
笃庆锡光;忠正道德,福寿荣昌;
崇本承斯,应兆元芳;宏绪轩典,
启开传章;朋存志厚,举远美良。
121奉节新城柳氏始迁祖柳尚南,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洗脚河人氏,尚公于清朝乾隆13年即1748年离楚入川,迁徙到四川省夔州府北岸永里三甲黑岩头火麻石(今新城乡白瓦村)落户定居。字辈:
春子杨生,庆恒荣昌;培德裕厚,
祖盛益远;光华永茂,世代长英;
忠孝人慈,大振家声。
122奉节庙壪柳氏支派(30字)
是天成大玉,林发建忠正;
太和福占远,春茂继先贤;
郎运连科第,培定显名扬。
123奉节吐祥五马公平支派(20个字):
敬奉宗先(显)宪,同开甲第堂;
维新升俊(峻)秀,载锡展辉煌。
124奉节黄村柳氏入川始祖柳俊智,从湖南长沙安华翠柏村阴家桥,在乾隆年间迁入四川夔州府长江北岸永里五甲黄村乡。字辈:
启裕俊人盛,加官禄位宏;
登朝存正介,相国守忠清;
孝友遵书训,修齐道益民。
125梁平柳氏入川始祖柳公正成(配王氏),原籍湖北麻城高竿堰洗脚河。柳公讳魁,及顺、昌共三弟兄于大清顺治六年(1649年)颁布《垦荒令》后相约离楚入川,昌公中途而返。魁、顺二公入川后定居四川梁平高都(即现在梁平城北。原误为定居四川高邑,但据考证四川没有高邑,只有河北才有高邑,疑将梁平高都误为四川高邑),不久顺公病故。留在麻城还有弟、玉、平、衍、璜等兄弟五人。如果1863年柳公文联修谱时记载的高邑是指高梁山下的梁山县,目前的龙门镇乐胜村方向正好在古县府的左边。总之,入川具体年份和初始定居位置难以考证。字辈:
国仕文朝学,天德大庭儒;
纯兴善继祖,永诗玄承道。
126荣昌柳氏入川始祖柳作楫(配张氏),于大清康熙丁丑年(1697年)从湖广永州府零陵县雒川里諌山皆楼底塘迁徙到重庆府荣昌县褿智里地各银匠沟落业定居。柳作楫父亲柳国柱(配杨氏)共生五子(为、作、成、许、秉),柳作楫是次子。柳作楫(张氏)共生五子(一洪、一都、明龙、鳯、鏖)。
字辈:
作明学字文,静玉氏芳昌;
际年侦定能,华秀如春天。
127巫山柳德华支派(23个字):原有字辈:
国、正、天。
现在使用字辈排行(20字)
兴朝杨德教,景祚庆恩光;
敬奉宗先宪,同开甲第堂;
维新升俊秀,截锡展辉煌;
盛世宣隆望,洪谟表国章。
128巫山大溪柳氏(残缺)善阳发德道,……。始祖柳善权(配陈氏),墓地长蛇梁。
129云阳堰坪票草柳氏始祖柳春熙,其子柳世德于乾隆28年即1763年自四川岳池贩卖灯草迁入云阳堰坪高侍山搭二坡定居。再于嘉庆二年即1794年迁入云阳票草乡谭家村香樟溪定居。
字辈:
兴万茂春世,永廷光正大;
文武(朋)发(金)凤(代)
130云阳柳得举支派字辈(残缺)德正景文武(只有5个字)柳德举之前没有任何信息,柳德举之子柳正国(配李氏)在云阳县岐阳乡盐井村垮岩洞居住。
131云阳故陵柳氏始迁祖(失考),兄弟三人从湖北麻城出发,一支落于湖北青滩,一支落于奉节带溪,本支落于云阳故陵红狮镇边边街。
字辈:
先柏世昌达,永兴(远)长发祥;
正大光明致,红旗万国顺。
132云阳红狮南溪盛保柳氏始迁祖系何人等没有资料可考。
字辈:
志韩位静承,天隆(映仁呈)
洪必大;兴朝杨德惠,景柱庆恩(?)
133云阳南溪盛堡柳氏本支入川始祖柳增香,在雍正乾隆年间,率领子孙柳向龙等自湖南岳州府巴陵县永宁乡官桥村离湘入川,入籍四川省夔州府云阳县龙洞河。字辈:
增向定正永,兴朝杨德惠,
景祚庆恩光;敬奉宗先宪,
同开甲第堂;维新升俊秀,
戴锡展辉煌;盛世宣隆望,
宏谟表国章。
134云阳江口柳氏(残缺)远传家诗礼,志万代海(江)……始迁祖等等来历不详。
135云阳人和水口柳氏(残缺)元亨祥贞厚,诗书……始迁祖柳元伟,明清入川,入籍云阳黄石二道河杏子榜。
136云阳胜保柳氏这个支派的始迁祖的名讳,以及始迁祖是何时从何地迁来云阳县胜保乡方石村,已经无人可以说得清楚。字辈:
学先胜启,文明福徳;
朝生长首,寺要能光。
137云阳另一支派字辈(20个字):
元亨祥贞厚,诗书昌盛香;
仁义礼知久,国正天顺长。
138万州区小周镇柳氏入川始祖柳洪曰,从湖北麻城孝感洗脚河离楚入川,入籍云阳县巴阳镇向家沟。
字辈:
洪日大兴朝杨德惠,景祚庆恩光。
139重庆涪陵增福柳氏洪武二年(1369年),始迁祖柳毅忠公(陈氏)在大明王朝开国之初,奉命率军从陕西省西安府三原县出发离陕入黔,在黔北为朱明王朝开创设置思南、铜仁、石阡等府,经三年敕授将军,夫人陈氏加封诰命。在此经过八代人的长期繁衍生息,到第九代为本分支始迁祖朝发公(何氏)于大清康熙(1662--1722年)王朝年间,与其弟朝彰公(杨氏)一起,从贵州省思南府印江县携眷离黔入川,从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本分支入川之后经过数年最后选择在四川省涪州府之红沙子尖山子梨树坪全善桥坎上(今涪陵区增福镇和三合镇)落业定居繁衍生息至今。本支原有派行20字,数年前重修家谱时又增加20字,前后共有40字。
世大洪才进,文明尚国光;
春长希太运,永兴作贤良。
天地仁义和,强胜立嘉业;
正泽现维权,朝远定安庆。
140重庆南川大观柳氏本支始迁祖朝彰公(杨氏)为离陕入黔始祖柳毅忠公(陈氏)之第九世孙,在大清王朝康熙(1662--1722年)年间从贵州省思南府印江县携眷与戚戴公等离黔入川,最后在四川省南川县丰里下六甲构树湾落业定居繁衍生息至今。与此同时还有一同前往的兄长朝发公(何氏)最后选择在四川省涪州府增福乡繁衍生息至今。本支派字辈派行28字如下:
世大洪才庆福长,春和正明永荣芳;
文章尚国光先德;忠孝成家裕後昌。
141重庆大足回龙柳氏 重庆大足回龙柳氏家族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大足区回龙镇。 本支派原来曾经是有家谱的,但遗憾的是在1961年大办公共食堂时搬家不慎将家谱搬丢了,从那以后就没有家谱了。本支派始迁祖为“思”字辈的柳思明和柳思义兄弟二人。其中一人留在贵州,一人来到重庆大足。由于家谱遗失,究竟是哪一位在贵州哪一位到大足,已经无从查考。 这两位老祖宗是在清朝康熙皇帝中期的1690年左右响应清朝政府号召,一起同时离开湖北麻城孝感乡首先进入贵州,其中一位“思”字辈始迁祖在中途就留在了贵州,还有一位“思”字辈的老祖宗就是大足回龙这个支派的始迁祖,最终来到了大足回龙这个地方时,已经几乎到了人满为患地步,没有立足之地了,最后是在他人让度的一片土地上落业定居,开始繁衍生息直到今天。大足回龙柳氏支派20个字字辈排行如下:
思培均春德,懋廷开元勋;
定国忠兴永,世代发功卿。
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现在已经到了入川以后的13代“忠”字辈和第14代的“兴”字辈了。 这个支派从“思”字辈分开的另一个分支在贵州繁衍生息,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互联网寻找到贵州的这个支派。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
一、姓氏起源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独步堂”或曰“避贵堂” 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另外还有“谯国”、“广陵”、“清河”等堂号。
郡望
谯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县),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四、历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他们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关于邬姓的来龙去脉,有以下记载可循: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著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
《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
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国的重要人物。
《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的邬邑,有着一段不短的距离。
以上是具有确实证据可循的邬姓姓源。另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则邬氏的起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帝喾的孙子陆终。这本姓氏学的专书是这样记载的:“《国语》曰,陆终第四子来言为ㄆ姓,别封邬,望出南昌,抚州、崇仁。”
原来,帝喾的儿子是祝融氏,陆终则是祝融之子,陆终是中华民族源流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昆吾、岑胡、彭祖、来言、安以及季连,后代繁衍甚广,是中国姓氏的始祖之一,譬如,苏、顾、温、董等姓是老大昆吾的后裔;钱、田、彭等姓是传自老三彭祖;曹姓又传自老五;而邬姓,如果真是老四来言的后代,那么,很显然跟上面的那些姓氏,都是同一血缘的一家人了。
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邬氏后来主要是繁衍于南昌、抚州和崇仁三个地方。南昌,就是现在江西的省会南昌,抚州和崇仁,也都在江西省的境内,可见得春秋时代发源于山西的邬氏,到了汉代时,已经播迁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西各地,并且就在这里繁荣滋长。
在历史上,邬姓的名人不甚多见,前清光绪年间所撰的《尚友录》仅仅列有邬彤、邬大昕、邬栓芳等三位。邬彤是近代的著名书法家,据传,他的一手精彩书法之中,又以草书最称绝妙,被誉为《寒林栖鸦》,少人能及。
柳氏系承展禽 名人不绝史书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则后世的柳姓,当然也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了。关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柳氏,是大约2000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柳家,以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开始,世代都是南朝的显官,俨然一个名门世族。
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以及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的表现,更为柳氏大放异彩,使这个柳氏成为了一个著名姓氏。柳公权,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他所写的“玄秘塔碑”流传最广,迄今仍为习字者临贴的范本。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博通群学,学问更好,后来并被唐朝皇帝封为河东郡公,与兄侄“一门三杰”,光宗耀祖,把无尽的光辉留给了后人。
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绝于史书,像宋代那位风流的大才子柳永,以及对古文著有贡献的大学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柳家是河东的名门望族,虽然剧中多次提到柳七娘的父亲,但是她的父亲却从未露面。 七娘是正派还是反派 七娘最后结局圆满吗 ?柳家的产业遍布洛阳,不缺钱也不缺势,为何会加入春秋道?
从开局的告密者,到宋凉被抓,所有的关键线索都绕不开黄铜。告密者是受人所托,从奁山到洛阳告密。但是这个告密者没有去找圣人,而是找到了百里弘毅,在见面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了书信往来。
告密者带来的唯一的线索就是奁山,这是一个生产的黄铜的地方。告密者为什么要找百里二郎?
当时在洛阳有一个大型工程,是由百里家在负责的,其中所用的黄铜就是来自奁山。就在这个时间节点,柳家又与百里家突然定下了婚事。随后百里延被杀、黄铜被调包,都和柳家脱不了干系。
如果黄铜被调换,百里延作为主管此事的官员肯定会第一时间发现。发现此事的百里延非但没有声张,而是千方百计要促成这门婚事。其实百里延早就嗅到了危险,可能会对百里家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他要为百里弘毅找个靠山。
柳家到底有多少猫腻?
在高秉烛的调查下,柳襄就是调包黄铜的罪魁祸首,但是外界会直接认为柳襄是为了利益。在柳襄死之前,唯一见过的就是高秉烛,他亲口承认自己是春秋。柳襄的死并没有引起朝廷的怀疑,直到探案三人组发现调包的黄铜并没有用来制作假的铜钱。
这批黄铜被偷偷地运到了不良井下,大到兵部尚书宋凉,小到不良使王登成都被春秋道渗透了,可见当时洛阳的局势有多紧张。
自圣人登基以来,大兴告密之举,重用酷吏打击异己。虽然圣人掌控着天下,但是这天下是姓李还是姓武依然未定。内卫姓武,联昉姓李,圣人的左膀右臂让洛阳城的百官始终处于高压之下。
宋凉谋反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对圣人,这也是春秋道能够不断渗透到洛阳高层的原因。无论是柳襄还是宋凉,只不过是春秋道的棋子,关于春秋道的奥秘依然没有展现出来。
宋凉依靠那点兵器和军队就想造反,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春秋道为何让宋凉这样做,很大的可能是想斩断高秉烛的调查线索。接连损失两员大将后,春秋道的秘密才逐渐揭开。首先就是柳七娘的父亲,之前柳襄曾经提到七娘的父亲早在十年前就进山清修了。
连自己的女儿出嫁都没有回来的柳适为何突然结束清修回到洛阳,回来的时间点正好是宋凉暴露之后。除了柳适出去清修,他的儿子十郎也是出去在外闯荡多年。是什么让他们父子放弃整个柳家外出,极大的原因就是春秋道。
柳适出去的十年会不会就是为了创立春秋道,现在的柳家除了七娘就剩下叔父了,偌大一个柳家连个传人都没有。
为了春秋道柳襄也葬送了柳家,很显然这是赔本生意,除非柳家父子就是春秋道的创始人。 延伸阅读: 《风起洛阳》柳适离家这么多年去做什么 春秋道为何要刺杀庐陵王 《风起洛阳》中皇室的矛盾有哪些 皇室四方势力分别是什么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柳氏曾经是名门望族,他们自身很有优越感,后期因为遭到武则天的打压沦为中等门户,所以他们的行为看起来都有些奇葩和古怪,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剧情人设就是如此,虽然人物是历史原型,但是人设和就去过就是纯属虚构,所以在电视剧《风起洛阳》中赫赫有名的河东柳氏才会让人觉得如此奇葩,不过我觉得他们柳氏的人都不简单,或许这就是他们故意迷惑大家的障眼法,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对他们家族放松警惕。
电视剧《风起洛阳》播出后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这部剧开播后就一直都话题不断,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追剧,这部剧不管是演员阵容、剧情和场景都非常优秀,这也是这部剧为何可以火爆网络的原因,剧中的人物关系其实挺复杂,相信大家都有关注过剧中赫赫有名的河东柳氏一族,在剧中柳氏出现了柳适、柳襄、柳十郎和柳七娘这几个角色,但是这几个角色行为都很奇葩,完全不像是豪门贵族出来的人,针对河东柳氏一族为何如此奇葩的话题也遭到很多人的热议。
第一、因为剧情需要
编剧把柳氏一族的任何都安排得比较奇葩,这或许就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已,真实历史背景中他们或许不是这样的人设,但是为了满足剧情需要,所以才会故意把他们写得很奇葩,这样有利于剧情的发展。
第二、为了掩饰
还有很多观众猜测他们这样就是为了掩饰真实的自己,河东柳氏当年是名门,如果不是因为武则天的打压,他们家族一定会非常兴旺,或许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掩饰自己,或许他们有自己的计划和生存方式。
一、汉字:
柳:桺、栁拼音: liǔ, 笔画: 9 ,部首: 木 五笔输入法: sqtb ,笔顺编号:123435352
解释:
1、<名>形声。从木,丣(yǒu)声。本义:木名。枝条柔韧。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垂柳、旱柳、杞柳等)
2、同本义 [willow],柳属的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枝细长下垂,叶狭长,其中多种有重要经济用途,如作木材,编篮用柳条,或树皮用于鞣皮,其中少数(如白柳和垂柳)为观赏遮荫树木
3、桺,小杨也。——《说文》;折柳樊圃。——《诗·齐风·东方未明》;p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
4、又如:柳花(柳树的花);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柳陌花街(寻花买笑的场所);柳绿(柳叶的青绿色);柳眼(初发的柳芽);柳下(柳树之下;春秋鲁柳下惠的省称);柳火(榆柳之火);柳市(柳树成荫的街市);柳巷(植柳的里巷)垂柳枝 [wicker]。多用以形容女子腰肢。如:柳带(柳条);柳黄(春柳嫩条);柳浪(形容柳枝随风摆动的起伏之状);柳笼栲栳(柳条编成的笆斗之类的盛物器具);柳线(柳条细长下垂如线);柳意(柳丝飘拂的情韵);柳烟(柳树枝叶茂密似笼烟雾);柳丝(垂柳枝条细长如丝)
5、比喻美女 [beauty]。多用以指歌姬、娼妓。如:柳夭桃艳(形容女子貌美);柳阴子(方言。幼女);柳弱花娇(形容女子苗条妍美)。
引申为色情相关,如柳户花门(旧时称妓院);柳市花街(旧指妓院密集之处);柳巷花街(柳陌花街。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花柳病。
6、春天[spring]。如:柳绿花红(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色);柳绿桃红(形容美丽的春景);柳烟花雾(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柳风(春风);柳思(春心;情思)
7、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颗 [name of one of the 28 Consellations]。如:柳星(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的第七宿中的第三星)
8、通“瘤”。肿瘤 [tumor],俄而,柳生其左肘。——《庄子·至乐》
9、中华饮食的专用词,用来指成形的肉块或肉片,可以看到清晰的纹路。可以叫“柳”的一般是运动适量的地方,如猪里脊、牛腰之类。运动太多,肌纤维就粗了,运动太少,又很松散。鸡是例外,因为鸡的肌肉纤维本来就细,所以是运动量大的胸脯处。“牛柳”指的是牛的里脊肉, 鸡柳是指附著在鸡胸上的肉,实际上“牛柳”本身就是牛里脊肉的意思,这个词是来源于广东话的,随着西餐从香港进入中国,越来越多人肯定“牛柳”这个说法
鸡柳是指附著在鸡胸上的肉块,每一只鸡只有两条鸡柳,鱼柳蟹柳,都是拿鱼肉加工的条状的肉。
组词
1、柳暗花明 liǔ’àn-huāmíng 〖densewillowtreesandbrightflowers-feelhopefulinpredicament〗绿柳成荫,鲜花怒放。形容春天繁花似锦的美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2、柳编 liǔbiān 〖wickerwork〗柳条编制手工工艺;也指该工艺的成品,如柳条帽、筐、篮等
3、柳罐 liǔguàn 〖willowbasketfordrawingwater〗用柳条编成的罐状器具
4、柳江 LiǔJiāng 〖LiujiangRiver〗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流,为西江支流。河道弯曲,多浅滩。在石龙与红水河会合,长726公里,流域面积584万平方公里
5、柳眉 liǔméi 〖eyebrowsofabeautifulwoman〗女子细长的眼眉 。柳眉倒竖,二目圆瞪 柳眉踢竖 liǔméi-tīshù 〖raiseeyebrowsinanger〗柳眉:指女子细长的眉毛。形容女子耸眉怒目之状 。只见那婆惜柳眉踢竖,星眼圆睁,说道:“老娘拿是拿了,只是不还你。”——《水浒传》 亦作“柳眉倒竖”
6、柳媚花明 liǔmèi-huāmíng 〖wonderfulspringscenery〗绿柳成荫,鲜花怒放。形容春天的美景 。结此生欢娱境,倚玉偎香,柳媚花明,美景良辰,行乐意同情。——明·朱育炖《神仙会》
7、柳陌花衢 liǔmò-huāqú 〖brothel〗陌:街道。衢:四通八达的道路。比喻妓院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8、柳琴 liǔqín 〖Chinesepluckedstringedmusicalinstrument〗一种乐器,有四根弦,外形像琵琶,但较小
9、柳青 LiǔQīng 〖LiuQin〗(1916—1978)陕西省吴堡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创业史》、《铜墙铁壁》等
10、柳啼花怨 liǔtí-huāyuàn 〖desolate〗形容凄凉的景象 。却说当时,柳啼花怨,魂梦为君迢递。——宋·卢祖皋《夜行船》
11、柳体 liǔtǐ 〖calligraphystyleofLiuGong-QuanoftheTangDynasty〗唐代柳公权所写的字体,笔画遒劲,结构紧凑
12、柳条 liǔtiáo 〖wicker;osier;willowbranch〗编织筐、包、篮子等用的柳树柔软的枝条
13、 柳条包 liǔtiáobāo 〖wickertrunk(orsuitcase)〗用去皮柳枝编的箱包
14、柳条帽 liǔtiáomào 〖wickerhelmet〗用柳枝编的工地轻便安全帽
15、柳絮 liǔxù 〖willowcatkin〗成熟的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
16、柳腰 liǔyāo 〖softwaistline〗指女子纤柔的腰肢
17、柳叶吊梢眉 liǔyèdiàoshāoméi 〖archeyebrows〗形容眉梢斜飞入鬓的样子
18、柳子戏 liǔzixì 〖Shandongopera〗以柳子为主要戏牌的鲁剧。分布于鲁西、豫东和苏北
二、姓氏:
始祖
柳氏系承展禽 名人不绝史书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则后世的柳姓,当然也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了。
渊源
关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名人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柳氏,是大约2000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柳家,以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开始,世代都是南朝的显官,俨然一个名门世族。
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以及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的表现,更为柳氏大放异彩,使这个柳氏成为了一个著名姓氏。柳公权,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他所写的“玄秘塔碑”流传最广,迄今仍为习字者临贴的范本。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博通群学,学问更好,后来并被唐朝皇帝封为河东郡公,与兄侄“一门三杰”,光宗耀祖,把无尽的光辉留给了后人。
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绝于史书,像宋代那位风流的大才子柳永,以及对古文著有贡献的大学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三、古诗:
咏柳 作者: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柳 作者: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赏析
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论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而这一切,又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写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因而较之一般的送别诗,这首咏柳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新意。
诗题曰“柳”,即是咏柳,因而通篇用赋,但又有比兴。它的比兴手法用得灵活巧妙,若即若离,亦比亦兴。首句即景兴起,赋而兴,以送别带出柳;晴和的春日,灞水桥边,一批又一批的离人,折柳送别。次句写柳条依拂,相偎相倚,比喻显豁,又兴起后两句的感慨。“相偎相倚”,写出春风中垂柳婀娜姿态,更使人想见青年男女临别时亲昵、难舍的情景。他们别情依依,不胜春意缠绵。然而他们不象亲友,更不类夫妻,似乎是热恋的情侣,还仿佛彼此明白别后再无会期,要享尽这临别前的每刻春光。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倡女送别相好客人。后二句,感慨飞絮无定和柳条缠人,赋柳而喻人,点出暮春季节,点破送别双方的身份。诗人以“飞絮无定”,暗喻这种女子自身的命运归宿都掌握不了,又以“垂丝绊路人”,指出她们不能、也不懂得那些过路客人的心情,用缠绵的情丝是留不住的。“争”通“怎”,末句一作“争把长条绊得人”,语意略同,更直截点出她们是青楼倡女。总起来说,诗意是在调侃这些身不由己的倡女,可怜她们徒然地卖弄风情,然而诗人的态度是同情的,委婉的,有一种难名的感喟在其中。
在唐代,士子和倡女是繁华都市中的两种比较活跃的阶层。他们之间的等级地位迥别,却有种种联系,许多韵事;更有某种共同命运,类似遭遇。《琵琶行》里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长安名妓和身为“江州司马”的长安才子白居易,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类似遭遇和命运。在这首《柳》中,罗隐有意无意地在嘲弄他人邂逅离别之中,流露一种自我解嘲的苦涩情调。诗人虽然感慨倡女身不由己,但他也懂得自己的命运同样不由自主,前途“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赠妓云英》)。所以在那飞絮无定、柳丝缠人的意象中,寄托的不只是倡女自家与所别路人的命运遭遇,而是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天涯沦落人”的不幸,是一种对人生甘苦的深沉的喟叹。
这首诗句句赋柳,而句句比人,暗喻贴切,用意明显,同时由比而兴,引出议论。所以赋柳,喻人,描写,议论,笔到意到,浑然融合,发人兴味。在唐人咏柳绝句中,亦自独具一格。(倪其心)
◇文学意象:
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柳,就与中国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仅在西昆诗人所宗尚的李商隐集中,以柳命题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其他诸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维《洛阳女儿行》“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杜审言这《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无不寄托着历代诗人个人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离情别怨的依依杨柳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最早见于《诗经》,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娼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
一般诗人以“柳”为意象入诗,皆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切合情景,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真是别具匠心。
春意盎然的碧玉春柳
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诗人集中笔墨于柳的花、色、叶,抓住一个“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明白晓畅,形象鲜明。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以柳写春的古典诗歌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自我画像――“临风立马图”。他的另一首诗《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写一株枝条繁盛、舞姿优美的柳,却是荒凉冷落的处境,这分明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此中之柳,分明也是身处朋党倾轧的诗人自己的写照。
明
林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顺序
本文2023-10-30 18:33: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