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13万宗室成员明朝的宗室是怎么管理的?
今天,校易搜为您介绍明朝是如何管理族人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代宗室政策属于“破土与民同生”,强大的藩王基本上是“独立王国”。到了唐朝,宗室并没有赋予裂土封臣的权力,而是有能力的人自己建立政绩。当然,唐宋时期这样做是有问题的。因为你有先天优势,所以起床的几率更高。当然,这只是一个机会。
明朝自己的宗室管理手段。
朱元璋和朱棣对宗室的政策完全不同。朱元璋研究汉朝和刘邦的比较多。朱棣在政治和军事上压制了藩王,同时保留了朱元璋对宗室的经济倾斜。由此,朱棣的宗室政策避免了汉晋时期“藩王作乱”的历史。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明朝宗室政策仍存在以下问题。
通过《朱氏得以生,宗室三十余万人吃尽明朝》一文,我们明确了明朝中前期宗室人口增长并不快,但经过武宗的“奏国”和嘉靖的任性,明朝宗室人口迅速增长,万历年间达到十三万余人。请注意,这个13万只是底线。
在朝鲜战争中死去有多可笑?在《悲情》一文中,我们明确了明朝的军费、宗室支出、官吏支出占财政支出的9995%,赈济不足5,结果明朝死于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宗室不宜扩大:宗室不同于宗室,明朝廷只会照顾《玉牒》入读的人。
明代徐光启的宗室人口估计为:十年后增加三分之一,三十年后增加一倍。宗室的13万人,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皇帝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但受到的庇护和宠爱却完全不同。
例如,朱瞻基,明朝的唐玄宗,对朱棣一家的照顾肯定比朱商一家好。孝宗朱佑樘对朱棣部的照顾也是如此。按照我们老百姓的想法,很明显他的哥哥和朱商后代的哥哥早就超过了五福。虽然是宗室,但能一样吗?谁离他近,谁就能得到明确的总分。
例如,在万历年间,朱的王庄土地就达到了19000多公顷。除了河南土地几乎全军覆没,湖广4485公顷,50亩土地被吞并。
有没有可能有人把这些案例推广到整个宗室?万历皇帝为了差点抛弃父母的朱,与朝臣斗争了15年。万历的其他儿子都比不上。难道说,朱棣的二哥,秦王朱商,一脉之后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显然不可能。万历时期宗室成员大多相处不好。
明代藩王的分布加剧了当地的土地兼并问题,促进了农民起义。
明朝诸侯王的分布有一个特点:多分布在北方和中部地区,而对明朝财政影响较大的江南地区并不多。这与明初的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有直接关系。前者以诸侯王作为帝国屏障,后者以诸侯王作为切割诸侯的手段。前藩王在北方地区,后朱棣将强大的藩王从北方地区迁移到中部地区。
北方其实主要是九边附近,但遵循的是朱元璋“藩王接壤”的思路。然而,这些地区往往很穷。
后来张的“一鞭法”改革之所以失败,尤其是“以银纳税”之所以首先导致西域农民起义,是因为这个地方比较穷,商业氛围比较淡薄。
尤其是南方,江苏,Z
人们开始出售他们的房子,土地和孩子来赚钱和纳税。于是,问题越来越多。而且万历后期的腐败也要考虑进去。明末三大思想家都生活在明末,对白银问题看得更清楚。于是一致达成了“废银”的想法。
同样,藩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坏的作用,助长了土地兼并。但我不认同他是首要力量,首要力量应该是文武官员。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土地兼并。
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口10652870人,居民60545820人,平均每户五六人。弘治四年,户口为9113446人,常住人口为53281158人,平均每户五六人。六年间户口10621436人,常住人口60692856人,平均每户五六人。
洪武二十六日,天下有田八百五十七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
因为,在那个时期,朱元璋的法治是比较严格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土地量是相当真实的。到弘治十五年,减少到四百一十一万八千零五十八公顷。因此,明代宗室问题对明代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土地兼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以宗室问题确实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朱存机,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嫡二子秦愍王朱樉十世孙 秦景王朱存机,明史无记载,但是《咸宁县志、陵墓志》引《陕西通志》有记载,万历四十八年左右朱存机可以继承王位,但是,众所周知,公元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神宗,光宗,相继去世,明朝红丸,移宫两大案相继发生,在中央政权的跌宕起伏,风雨飘摇的影响之下,朱存机变得默默无闻
朱存机(1595年5月8日—1641年3月17日),是明朝秦肃王朱谊漶庶三子,生母次妃张氏。《明史》未有记载他的袭封,但在《明实录》中有他封郡王的记录,《咸宁县志、陵墓志》与《陕西通志》一书则载有他的名字及袭封。据现存山西省长安市博物馆院内的《大明宗室秦景王墓志》记载朱存机生于万历二十三年八月初五日(1959年5月8日)。
崇祯二年九月初一日(1962年10与人16日)册封为秦世子,崇祯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1639年7月25日)袭封为秦王。崇祯十四年二月初七日(1641年3月17日)未时以疾薨逝,享年四十有七。女一未适。谥号秦景王,无子,由他的弟弟秦王朱存机继承他。以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三日(1642年2月7)葬于微曲里之阳。沉沦的夕阳:秦景王朱存机,秦末王朱存枢传及秦藩王世袭图表。 秦景王朱存机,明史无记载,但是《咸宁县志、陵墓志》引《陕西通志》中写得很清楚,记载:“秦宣王墓在高望堆却步原,旁边不远还有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宜澏(谊澏)、秦肃王朱宜漶(谊漶),秦景王朱存机等墓俱在焉”。网络上所有的有关秦王世袭信息中,几乎都没有这位秦景王朱存机,而且,很多信息中,秦肃王朱谊漶的谥号肃也几乎没有记录,仅仅在wekipedia百科全书的秦藩国列表中,有朱存机的纪录,我个人认为,朱存机还是当过一阵秦王,秦肃王朱宜漶于万历四十六年去世,正常规定应该守孝三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八年左右朱存机可以继承王位,但是,众所周知,公元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神宗,光宗,相继去世,明朝红丸,移宫两大案相继发生,在中央政权的跌宕起伏,风雨飘摇的影响之下,朱存机变得异常默默无闻。他的谥号叫做景,由义而济曰景 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由义而济就是用义而成就事业的,出于道义,乐于助人的,叫做景。耆意大虑,耆,强也,能够考虑周全,处理得当的叫做景,布义行刚就是以刚行义,坚持原则,讲究义气,行动果断的,叫做景。而记载中位于高望堆却步原的秦景王墓,今天已经无遗迹可寻,朱存机,可以说是真正的被历史遗忘的亲王……一个在黄昏中和明帝国一起沉沦的夕阳。是 朱存机之父秦肃王朱谊漶。
末代秦王朱存枢,很多历史记载的是万历末年承袭秦王,我认为,应该是秦景王朱存机在万历末年承袭秦王,然后病死,谥号为景(熹宗天启皇帝赐或者毅宗崇祯皇帝赐),朱存枢应该是在天启,崇祯间继承秦王位。崇祯年间,陕西山西数次大旱,流寇四起,天下大乱。崇祯十六年,闯贼李自成进攻西安,守将王根子因为对军饷不满,射箭传书到城外,约降,乱贼从西门,北门,南门三处攻入西安,朱存枢试图从东门出逃,由于溃兵太多,没有成功,被乱贼俘虏,同时被俘的还有永寿郡王朱谊浚,值得一提的是秦王妃刘氏,见到大势已去,就说,国家灭亡,何面目以苟存?于是自缢身亡,真是贞节烈女!闯贼为了增强贼军的号召力,把朱存枢封为权将军,把朱谊浚封为制将军,编入军队,挟制他们后来一同进攻北京。大明朝崇祯十七年五月,李自成乱贼败退出北京,朱存枢,朱谊浚等下落不明。也有一说,朱存枢,朱谊浚等投降满清,不久就被满清把和后来投降的潞王朱常淓一起在北京杀害,时间是大明永历二年,也就是满清顺治三年左右。我觉得第二种可能性很大,满清屠戮明朝宗室,自然不敢记录在案,还堂而皇之在明史中记录不知所终。
秦藩宗室之中,比较有名的是汧阳王诚洌,是秦康王朱志洁的孙子,第一代汧阳王汧阳端懿王朱公鏳的儿子,是有名的孝子,侍奉父亲和继母非常恭谨,父亲病了,一直谨慎侍奉,甚至到不敢就寝的地步,父亲死了以后,难过得吃不下东西,第二年,父亲的墓雪中决然萱草生华,长出奇花异草,并且一次结出双穗,还有非常漂亮的鸟禽在封土上鸣叫。地方官员向朝廷汇报此事,孝宗皇帝特别嘉奖了诚洌。这位孝子在位五年,弘治十五年时去世,谥号为安裕,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就是一团和气,不与人争辩的。很少决断的。而人品贵重曰裕。有关汧阳王的墓葬,目前已经发掘了诚洌的父亲朱公鏳和诚洌的儿子朱秉楱的陵墓,现在西安雁塔区曲江乡金滹沱村西约500米处。在已经发掘明汧阳王朱公鏳的墓葬旁边,2003年9月又发现并且发掘了汧阳王朱秉楱墓、朱秉楱妃嵇氏墓、朱公鏳妃(即朱秉楱的祖母)马氏墓。这4座墓均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南北向,墓道位于墓室之南,都有墓志。它们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及丧葬礼制、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特别是朱秉楱墓出土的彩绘棺木,更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另外一个大孝子是辅国将军朱秉桦好学,行为谨慎,父亲生病,他跪在神像面前为父亲祈祷,愿意代父亲忍受病痛,父亲的病竟然痊愈,明世宗闻知,嘉奖了他。
在经历了朱济熿一案后,随着晋王朱美圭的袭封,明朝第二藩——晋藩又恢复了平静。朱美圭在位六年而薨,其庶长子朱钟铉嗣位。
在明代藩王中,朱钟铉是晋藩诸王在位时间最长的,长达六十一年。这个数字,在整个明代也是比较少见的。六十一年,这么长的时间,会经历很多事情,朱钟铉就经历了丧子丧孙之痛,以至于在传位问题上遇到了麻烦。
朱钟铉(1428年—1502年),晋王朱美圭庶长子,正统四年(1439年)封榆社郡王。正统六年(1441年),朱美圭病逝,无嫡子,次年,朱钟铉进封晋王,时年十五岁。封王后,朱钟铉娶妃王氏,于景泰元年年(1450年)生下嫡长子朱奇源。天顺三年(1459年),朱奇源被英宗册封为晋王世子。
后来,朱奇源娶妻杨氏,于成化三年(1467年)生下嫡子朱表荣。成化十四年(1479年),朱表荣被宪宗册封为晋王世孙。一时间,世子、世孙齐全,晋王朱钟铉很是惬意。如果正常传位,世子朱奇源、世孙朱表荣将依次为晋王。有儿有孙,晋王朱钟铉在世时就定下了晋藩日后的两任藩王,心里很踏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弘治六年(1493年)十二月,世孙朱表荣一病而薨,时年二十七岁(《明孝宗实录》作二十五岁,有误)。四年后,也就是弘治十年(1497年)四月,世子朱奇源也病死,时年四十八岁。两代接班人先后离世,不仅让晋王朱钟铉失去了儿孙,也让晋藩承袭遇到了麻烦。
好在,世孙朱表荣留下了儿子,朱知烊。《明史·诸王传》记载,“知烊七岁而孤”,说明朱表荣死时(1493年)朱知烊七岁,可知其生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弘治十年(1497年),晋王朱钟铉儿孙俱失时,其曾孙朱知烊已经十一岁。有朱知烊这根弱苗在,七十岁的晋王朱钟铉传位还有希望。
不久,晋王朱钟铉上表,请求立曾孙为晋藩接班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孝宗封朱知烊世曾孙。这一年,晋王朱钟铉七十一岁,世曾孙朱知烊十二岁。老的老,小的小,晋藩过得很艰难。为了把曾孙抚养大,年迈的晋王朱钟铉又坚持活了四年,直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才去世,世曾孙朱知烊嗣位。
晋王朱钟铉在位六十一年,享年七十五岁。因为在位时间太长,熬死了儿孙,不得不把王位传给曾孙。在明朝历史上,传位曾孙的藩王,仅此一例。相比而言,吉王朱见浚在位七十一年,也熬死了嫡子,却传位世孙朱厚焨。
朱元璋建国的时候,为了将削弱外族大臣的权利,故决定广建宗室,大举封建。将自己的儿子兄弟全部封为亲王。《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对大臣们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群臣自然不敢反对,逢迎朱元璋是“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而这个制度贯穿整个大明王朝。
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有明一代270多年,朱元璋家族通过几十代的繁衍,到明末时据有关史料记载总人口超过了100万。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清官海瑞在嘉靖后期抬棺上万言书,这封堪称“国骂”的谏书,列举骂尽了皇室吸尽天下百姓骨髓的事实。明朝末期,崇祯时连蓟辽前线将士的军饷都拖欠发不出。而起义军李自成大军到了洛阳的时候看到的福王都肥的不能走路了,而河南民间却饿孚遍野。。。
靖江国藩王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明代藩王中的地位最为特殊,因为其为明代唯一一个直接册封为王的旁支宗室;二是最早建藩、最后灭亡,国祚延续时间在明代诸藩中最长,几乎是与有明一代相始终。靖江王是中国历史上传袭最长的藩王,自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就藩桂林(靖江府),至南明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藩国结束,共历经二百八十年,传袭十三世、十四任王,超过了明朝其余藩王系国祚。
很多清宫剧里面都提到一个机构:宗人府――那是管理王公贝勒的专职机构。
其实,宗人府在明代就已经设立了,是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的部门。
明代藩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规模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根据规定,明代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
众所周知,明太祖是非常抠门的,他把官员们的俸禄定得很低,但对自己的龙子龙孙金枝玉叶却很大方。这些宗亲子弟的俸禄都是由国家供给,年俸标准是: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
由于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明代的大多数宗亲子弟除了创造人类,基本没有其他追求。据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的《皇明盛事》记载,有一位王爷儿子多达100人,除长子世袭封王位外,其余99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到了万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有档案可查的宗室人口就有157000余人,“千古所未有也”。
如此一个庞大的寄生集团,让国家财政难以负担。而这些宗亲子弟,多半是游手好闲之辈。顾炎武曾评价说:“为宗藩者大抵皆溺于富贵,妄自骄矜,不知礼义。至其贫者则游手逐食,靡事不为,名曰天枝,实为弃物。”这一针见血之论,活脱脱地勾画出明代宗藩的脸谱。
宗藩生计 头疼河南是明代藩王比较集中的地方,除了前文我们介绍的周王、赵王、郑王外,还有一些藩王也在河南:朱瞻竣是明仁宗的第二个儿子,永乐二十二年被封为郑王,宣德四年,就藩陕西凤翔,正统八年,奉诏迁到了河南怀庆(今沁阳一带);朱见澍,明英宗的第五个儿子,天顺元年封为秀王,成化六年就藩汝宁;朱见泽,明英宗的第六个儿子,天顺元年封为崇王,成化十年就藩汝宁;朱见沛,明英宗的第九个儿子,成化二年封为徽王,十七年就藩钧州(今禹州一带)……
河南各地藩府林立,属于大藩者有开封周王、南阳唐王、洛阳福王、卫辉潞王、安阳赵王、怀庆郑王、汝宁崇王、禹州徽王等。到隆庆时期,计有“亲王五,郡王八十……并无名禄者共六千八百九十余人”。宗藩生计成为明王朝和河南地方官府很头疼的一大问题。
从亲王到奉国中尉,这些人的俸禄只是明 对宗室贵族正常的财政支出,此外还有不少临时性或特殊的补贴和支付,如婚丧之事、建造宫殿府第、修筑陵墓、为宗室服务的仪仗卫队官员俸禄及额外的赏赐等,也都需要大量经费。
明朝初年,宗室贵族人数还不算多,国家财政尚能支付。到了明代中后期,宗藩数量已日渐庞大,根据明代学者徐光启的计算,宗藩人数大约每年增加一倍,使明 每年耗费巨大资财来维持,对国家财政造成严重影响。
拿我们熟知的周王而论,嘉靖时礼部右侍郎霍韬在其奏疏中指出,“洪武至今,周王府禄米增数十倍,子孙日益繁矣”。礼部尚书梁材也跟皇帝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奏疏中说:“河南初封周府一王,岁支禄米一万石。今增郡王、镇、辅、奉等将军、中尉,郡县等主君并仪宾等,至一千四百四十位员,共岁支禄米六十九万二百五十石。”同时,梁材又列举了其他几个省的宗藩及禄米数量,最后对比认为,山西和河南是宗藩及禄米的“大户”,已经不堪重负。
嘉靖后期,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林润上疏朝廷,不无忧虑地谈了宗藩俸禄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并以山西、河南为例作了比较:“今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万石,而禄米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
万历年间,曾任河南提学的王士性对河南宗藩问题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黄河以北怀庆、卫辉、彰德三府,幅员不及开封一府,却已有赵、郑二藩王,近又改潞王府于卫辉,“人烟又稀,土田少沃”,加之“通省建藩已至六国,尚有废府诸藩,两河民力疲于禄米之输甚矣,而诸藩供亿尚尔不足”。最后,王士性发出感叹,宗藩“数年之内,生育愈繁,不知何以处之”!
兼并土地民不聊生要说 在宗藩经济问题上没有作为,也是不对的,在内阁及大臣们的压力下,皇帝终于首肯,先后采取了控制宗藩人数增长、允许部分宗室成员从事士农工商各业等措施,使其自谋生计。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央和河南地方 仍面临巨大的财政负担,这些负担最终要转嫁到广大下层人民身上。
都说明代亡于流民,土地兼并是造成流民的最重要原因,庞大的宗室贵族在兼并土地方面可以说和地方豪绅并驾齐驱。
河南宗藩广占土地的现象很严重,据史料记载,“明季河南诸藩最横,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产子女尽入公室,民怨已极。壬午遂有逆寇决河之祸。莫中江先生尝云‘中州地半入藩’。唯李于麟《送客河南》诗云‘唯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可谓诗史,而语含蓄有味,乃知此风已久,不待启、祯之世也”。
公元1561年,景王就藩湖广德安府,“多请庄田”良田、湖池、河泊、盐店、坑冶税金等悉归其所有,田产数万顷。景王死后,因无继承人,“国除”。到了万历年间,潞王就藩卫辉,1588年,潞王奏讨景王遗下庄田、房课、盐店、盐税、湖池、河泊以及水租、坑税等,结果“得景王故籍田,多至四万顷”,其中包括河南卫辉府所属新乡、获嘉及宁山卫地226顷,开封府所属河阳、汜水、武阳、原武以及怀庆府所属武陟、温县等处田地598顷。
还有开封的周王,当地很多贫苦农民租种周王府的土地,其中许多田地碱卤沙砾化严重,收获甚微,但王府仍然以“沃壤起科”,让佃户们不堪重负。河南地方官府上报朝廷,数次据理力争,才降低了征收标准。据《明实录》的记载,周王府还大肆兼并土地,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河南藩王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剥削压榨,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从而加深了河南的社会危机。明代的藩王这个庞大的寄生集团, 是无力铲除的,而能够将其铲除的,当数反 武装,当李自成大军开进洛阳时,福王的结局成了历史上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明朝有13万宗室成员明朝的宗室是怎么管理的?
本文2023-10-30 18:13: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