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曾的名人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姓曾的名人哪些,第1张

曾国藩、曾巩、曾子、曾辉、曾熙等。

1、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3、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4、曾辉

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曾加入中国远征军,参加过昆仑关战役、滇西反攻等战役。2016年8月11日11点30分因病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5、曾熙

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

当然不是。

黄帝第二十五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这只是曾姓,名义上的源头,事实上,和所有大姓一样,现代曾姓的家谱构成,非常复杂,绝大部分,都是历朝历代改姓。

每个姓氏的谱有很多,不同支派,不同地区都不一样,而且你提供的资料太少,这样在网上找是找不到的。

想知道自己的家谱,建议你找族里的族长族头,或者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

中国曾姓人口约七百七十余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

曾氏是一个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

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在湘赣粤闽大部、台湾、广西东北,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3%以上。中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

曾姓的渊源:

曾姓起源于姒姓。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曾姓

1 公孙曾氏,讳巩,字子固 文言文答案 选自《神道碑》

是这个吧?

原文:

公姓曾氏,讳巩,字子固。其先鲁人(括号内注释为昭演按语,下同古鲁国,在今山东),后世迁豫章(江西庐陵吉阳),因家江南。其四世祖延铎,始为建昌军南丰人。曾祖讳仁旺,赠尚书水部员外郎;祖讳致尧,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右谏议大夫;考讳易占,太常博士,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其履阅行实,则有国史若墓铭在。

译文:

先生姓曾,名巩,字子固。祖先是鲁国人,后世子孙迁到豫章,就在江南安家。从他的四世祖曾延铎开始,才成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的曾祖叫曾仁旺,被追赠为尚书水部员外郎;他的祖父叫曾致尧,曾任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被追赠为右谏议大夫。他的父亲名曾易占,官任太常博士,被追赠为右银青光禄大夫。他自己的履历与所行之事,在国史和墓志铭文中都有记载。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题:D小题:C小题:C小题:(1)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3)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小题:以:因为小题:A项第2句表现先祖勤俭治家。B项第1句不是表现“讲究孝道”。

D项“慷慨”一词应理解为情绪激昂,奋发的样子,因此这里既有“乐善好施”,又有“讲究孝道”。小题:颍川公十四补博士弟子员,做过永平郡司训,最后升为颍川王府教授。

所以C项说“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小题:(1)植:种。

扶疏:大树的枝、干四处延伸的样子。糜:粥。

作糜哺饿者于其下:介词结构后置,即“于其下作糜哺饿者”。(2)以:把。

走:跑。(3)孝:孝顺父母。

友:友爱兄弟。方:刚。

龀:儿童换牙,一般指七八岁年龄。参考译文:我名叫士祯,姓王,字子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名叫王贵迁,是济南新城有名的家族,世人称琅琅公。后来避乱居住在新城的曹村,给某大姓人家做佣人。

有一天刮起大风,天空昏暗,一女子从天而降,好一会儿风停了,天空明朗,始祖在尘土中看到她。她对人说是诸城县初姓人家的女子,早晨起来取火,不知不觉就来到这个地方。

当时始祖孤身一人,女子十八九岁。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就叫他们结为夫妻。

二世祖名叫王伍,有善良的德行,人们称他叫“善人公”。琅琅公有五个儿子,善人公最小,他生性淳朴谨慎,对待父母和几个兄长,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他尤其喜欢施舍,时常勤于治理家务,按人定量供给粮食,剩余的全部拿来救济乡里贫困缺粮的人。

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下面煮粥给饥饿的人吃,那些饥饿的人依次得到粥。(善人公)还在槐树下编织斗笠,堆积得高高的。

乡里人称呼他叫“王菩萨”,而称呼他家叫“大槐王氏善人”。三世祖名叫王麟明,官至颍川王府教授,世人称颍川公。

颍川公是“善人公”的第二个儿子,生来机警聪明,记忆力强,对于书无所不读。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每次考试都得第一。

后来多次考试没有取得功名,只得按例参加地方官推举选拔,官至永平郡司训,他勉励人们学习并努力实行,成为许多士人的榜样。最后升任颍川王府教授。

到任后,疾病发作,一年后去世。志传上称他为人廉洁、品德高尚,做人的伦理全都俱备。

他对祖父琅琅公非常孝顺,对待兄弟们也很亲近,家族蒸蒸日上。高祖名叫王重光,字廷宣。

颍川公去世后,他悲痛哀伤,做事符合礼的要求,服丧结束后在户部任职。因为他做事能干,进升为佥事,做云中郡守。

他强硬耿直,奉公守法,军队百姓都信赖他。不久升为参议,驻守上谷。

条分缕析呈奏上谷应该做的十二件事,都切中要害。因为违背了上司的意图,调任贵阳。

丁巳年,皇帝新建三大殿,要用大木料,要选取贵州的竹木。他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所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他深入险要的地方(调查勘采),冒着寒风瘴疠,劳累过度而死去。皇上听说后,特地加以恩赐抚恤,赐祭文以厚葬。

壬戍年的秋天,三殿落成,因为他先前有功,皇上下诏追赠太仆寺少卿。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第二个儿子,刚换牙齿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后来奉养三个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两个弟弟早亡,抚养他们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住在乡里,小心谨慎,谦虚退让,是君子啊。遇到事情十分慷慨,不避艰险。

到去世时,没有一句话说到家事。祠堂祭文,有皇帝“忠勤报国”的褒奖,所以称为忠勤公啊。

3 翻译古文古言《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

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

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愚公移山○1 《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2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3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4九十,面山而居○5。惩○6山北之塞○7,出入之迂○8也,聚室而谋○9曰:“吾与汝○10毕力○11平○12险○13,指通豫南○14,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15。

其○16妻献疑○17曰:“以○18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9,如太行、王屋何○20?且焉置土石○21?”杂曰○22:“投诸渤海之尾○23,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4,叩石垦壤○25,箕畚○26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27有遗男,始龀○28,跳往助之。寒暑易节○29,始一反焉○30。

河曲智叟○31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3,其○34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35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6,曾○37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38,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39也,而○40山不加增○41,何苦○42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43。

操蛇之神○44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选自《列子》作者列御宼,战国人。

2[方]:方圆。3[之]:的。

4[且]:副词,将近。5[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6[惩]:苦于,为……所苦。7[塞]:阻塞。

8[迂]:曲折,绕远。9[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全家人。10[汝]:你。

这里指“你们”的意思。11[毕力]:尽全力。

12[平]:挖平。13[险]:险峻的山。

14[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15[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

[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6[其]:代词,他的。17[献疑]:提出疑问[献]:提出。

18[以]:凭借。1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了。

[曾]:连……能。[损]:削弱。

[之]:这样的,那样的。20[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

21[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

[置]:放置。22[杂曰]:纷纷的说[杂]:纷纷23[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诸]:就是“之于”。24[荷担者三夫]挑担子的三个人。

[荷]:挑。[遂]:于是。

25[叩石垦壤]:[叩]:敲,凿。[垦]:挖。

[壤]:土壤。26[箕畚];用箕畚。

2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姓京城的人的寡妇。28[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29[寒暑易节]:冬夏换季。

[易]:交换。[节]:季节。

3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

[焉]:语气助词。31[叟]:公。

3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倒装句[甚矣]:太过分了。

[惠]:同“慧”,聪明。33[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34[其]:又。35[长息]:长叹。

[息]:叹息。3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

[彻]:通。37[曾]:还。

38[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39[穷匮]:穷尽。40[而]:但是。

41[加增]:加大增加。42[何苦]:愁什么(古),何必(今)。

[何]:为什么。[苦]:愁。

43[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

44[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之]:的。

4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制”:封地结合下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指的是一块封地,名曰“制”句子译为: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2)A 句子译为: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既而”时间状语,与后面分句之间可断可不断“君将若之何”中“君”是主语,在其前停顿,排除BCD(3)C 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所以C表述错误(4)①毙,垮台;子,你;姑,姑且译为: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②不弟,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如二君,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讥失教,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译为: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 答案:(1)B(2)A(3)C(4)①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②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5 说苑原文及翻译:曾子衣敝衣以耕一一一参之善足以全其节也(一文中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释义: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

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出自:刘向 [汉]《曾子不受邑》。

扩展资料:

文章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

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

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病逝鲁国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姓曾的名人哪些

曾国藩、曾巩、曾子、曾辉、曾熙等。1、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