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陆的王爷或皇帝,陆子惠或者陆子进,渤海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历史上姓陆的王爷或皇帝,陆子惠或者陆子进,渤海王,第1张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陆姓没有出过皇帝、国王(不含国灭改姓者,比如陆浑国灭亡后,部分王族和国民改姓陆),只有寥寥数人被封王(爵位),例如:北魏时期的陆丽被封为平原郡王,陆叡(陆丽之子)袭封平原王,太平天国时期陆顺德因军功被封为来王。

但是陆姓在海外(东南亚)曾建立一个国家。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崖山一战,宋军战败,宋亡于元。自称左丞相陆秀夫幼子的陆自立带领部分幸存宋民,逃难至今菲律宾吕宋岛,不久再逃至爪哇岛(在今印尼)西部,趁当地内政混乱站稳脚跟,不久立国,以地名“顺塔”为国号:顺塔国,陆自立被拥戴为首任国王,随后为不忘复宋之志改名为陆复宋。1411年,顺塔国与大明建立贸易往来关系。明朝末期(17世纪中叶)被荷兰殖民军攻灭,享国约350年——中国人在海外(东南亚)建立的几个国家中享国最久的。

说起渤海国,这是中国古代靺鞨族在东北建立的割据政权。它繁荣时期的领土包括俄罗斯南部沿海各州、朝鲜半岛北部和今天的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它有15府,62州,拥有5京,5京分别是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源府、西京鸭绿府、南京南海府。

1、靺鞨族的崛起。

渤海王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98年,当时靺鞨首领是大祚荣,在如今的吉林敦化割据称王。当时正是武则天在中原掌权。朝廷为了安抚东北少数民族,给靺鞨人封号,让他们与契丹人互相残杀,减轻了唐朝的军事压力。然而,一方面,靺鞨人向唐朝称臣,另一方面,他们独立了,割据自守。

开元年间,唐玄宗授予大祚荣渤海郡王称号,这就是渤海国的起源。渤海国有许多民族,如汉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和奚族等等,他们的民俗与中原相似。他们以唐朝为榜样建立了政治和经济制度,并逐渐发展和壮大。

2、渤海国的发展和繁荣。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开始失去对东北的控制,而远离东北的渤海则越来越强大,与朝鲜半岛新罗国和日本列岛建立了外交关系。唐代宗继位后,为了笼络渤海国,将国君从渤海郡王升级为渤海王。至此,渤海王国正式形成。

9世纪,渤海宣王大仁秀继续扩张疆域,吞并了安车骨、拂涅、号室等周边部落,又打败了另一个靺鞨人部落,既黑水漠河,最终使渤海王国达到鼎盛。历史上,他统治的渤海王国叫海东盛国。然而在宣王死后,渤海国逐渐陷入内乱,失去了继续扩张的机会。

3、渤海国的衰落和灭亡。

进入10世纪后,渤海国逐渐衰落,常年受到新兴的辽国(契丹族)的压迫。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率领一万契丹铁骑东进渤海国,为渤海敲响了丧钟。

面对英勇的契丹骑兵,渤海国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失去了大片领土。契丹骑兵集中优势兵力,攻占渤海西部重镇扶余,然后直插渤海首府。渤海国最后一任国王无奈投降契丹,两个世纪前建立的渤海国就这样灭亡了。

然而,当时的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却想挺进中原,将契丹主力部署在长城以北。他一时吞不下庞大的渤海国,于是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立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的王,作为渤海国的延续。这个东丹国相当于辽国控制下的傀儡政权,主要帮助契丹人统治渤海故土。直到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东丹国的建制才被废除。

这个还要从古代爵位制度说起,在西周建国时,为实行分封制,便设置公、侯、伯、子、男五爵,作为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这其中,公爵和侯爵均是百里的封地,伯爵为七十里的封地,子爵和男爵的封地均为五十里。而位于这五爵之上的,就是周天子,封地为千里之地。

后来,等到战国时期,周朝基本已是名存实亡,天下实际被七国所控制,此时,原先的公爵或侯爵显然已经配不上七国国君的身份,他们需要更上一层楼,但碍于周天子的名号,七国国君谁也不敢自称天子,所以大家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称王,但此时的王,并不是爵位。

再等到西汉建国时,刘邦为分封功臣,才正式设置王爵,而第一批被封王的人,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七人。但很快,这七人都被刘邦给诛伐殆尽。随后,刘邦杀白马而立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从此,王爵仅皇族成员可得。

后来的皇帝,基本都延用刘邦的这条规定,仅对自己的儿子或兄弟封王。个别时候可能出现异姓王,但都不是常态。与此同时,王爵封号又大致分为这样两种:一字王和两字王。一般情况下,“一字王”的地位要远高于“两字王”。

所谓的一字王,又叫做亲王,一般是按照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名称来敕封,其中又以“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国家是春秋时期最大的诸侯国。

正常情况下,“晋、秦、齐、楚”四个封号的地位是相当的,但是,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历史上,被封为晋王的人数是最多的,共有29位,其中有12位最后都成为皇帝,从皇位顺位继承上看,晋王继承皇位的概率仅次于太子。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晋王应该是所有亲王中,最尊贵的。比晋王稍差点的,则是秦王,共有15位,其中有5位成为皇帝。而比“晋、秦、齐、楚”四个封号都低一档的,则是“赵、魏、燕、韩、宋、梁、周、吴”这八个封号。而这些封号,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一字王。

说完一字王,我们再来说二字王。所谓二字王,又称为郡王,一般是以郡县名为号,比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这些都是以郡县的名称来敕封。相对而言,郡王的封地,一般要远远小于亲王。

另外,在隋朝之前,一般封王爵后,都是有实际封地的,而他们王号名称所对应的就是他们的封地。比如,晋王的封地一般情况下就会在山西;而秦王的封地则是在陕西,而渤海王的封地则对应的在渤海郡。

然而,从隋朝开始,大部分王爵就不再有有实际的封地,它更多变成一个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等到清朝后,更是不再采用古代诸侯国号作为王号,而是由皇帝选择一些吉祥的字作为王号。

有关渤海国灭亡后渤海人动向的史料极为有限。根据《辽史》和《高丽史》的记载,渤海国灭亡前发生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贵族流亡到高丽。渤海被契丹灭亡后,大光顕等遗民继续抵抗契丹,试图复国,失败后率数万民众亡命高丽。

另外《金史》中,记载与过去渤海为敌的黒水靺鞨发展为女真族,灭辽国建立金朝后,完颜氏自称是渤海王大氏的子孙[来源请求]。一部分被辽国囚禁的渤海人与金朝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合作,金朝优待了这些渤海人。这可以从金国渤海贵族中出大臣和皇后辈出来推察。

金朝灭亡后,金朝的渤海贵族在蒙古帝国统治下与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一起被归为汉人(原金国统治地区的各民族的统称),渤海人之名渐渐从历史消失。

对于究竟有多少渤海人亡命并不同文的新罗国的争议,根据今天韩国的姓氏中很少渤海姓氏,可看出融入者甚少。

渤海郡王,即大祚荣(——71942),本名祚荣无姓,后因其尊称而取姓为大氏。靺鞨族粟末(松花江的简称)部人,公元7世纪末中国东北地区渤海郡国的创始人(698—719年在位),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政治家,史称创造渤海的海东盛王。

在中国东北部曾经出现过一个强大的国家:渤海国。历史上的渤海国是由靺鞨人所建,渤海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成就,但是到了五代时期却被契丹灭亡。

靺鞨人的起源

今东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住着靺鞨部落。他们有时称挹娄部落,有时称勿吉部落,有时称靺鞨部落,其实都是译音的转变。靺鞨人与中原的联系,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周武王、周成王时,肃慎来贡楛矢、石弩,肃慎人就是靺鞨人的祖先。

两千年来持续不断的与中原的这种经济、文化联系,对靺鞨族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南北朝时期,靺鞨人分成许多部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较大的部落有七个,一曰粟末部,二曰汨咄部,三曰安车骨部,四曰拂涅部,五曰号室部,六曰黑水部,七曰白山部。每个部落,“胜兵各数千”。

这七个部落,距离远者三四百里,近者二百里。唐以后,渤海国兴起,白山、汨咄、安车骨等部稍微弱,只有黑水部还强盛。黑水靺鞨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分为十六个部落,称南北黑水靺鞨。其酋长称“大莫拂瞒咄”,世代相承。黑水靺鞨人劲健,善步战射猎,贵壮贱老。俗尚结发为辫,缀以野猪牙,插雉尾为冠饰。其矢石镞长二寸,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还留滞在石器时代,实际上他们已经使用铁器了。无文字,牲畜多猪,无牛羊。有车、马,而用人力推车。种植粟、麦,耕作时两人并耕。“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其地盛产貂鼠、白兔、白鹰。

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黑水靺鞨的酋长阿固郎曾来长安访问。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靺鞨的大酋长倪属利稽亲来长安聘问。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王朝于黑水靺鞨部落置黑水都督府(驻地为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口东岸的伯力),以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同驻伯力)刺史兼黑水都督、黑水经略使。

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赐倪属利稽姓名为李献诚,认作本家,唐和黑水靺鞨的关系更加亲密了。玄宗一朝,黑水靺鞨聘问中原者有十五次之多。代宗大历世,来聘七次。德宗贞元中,又一次来聘。宪宗元和中,又两次来聘。

粟末靺鞨,即靺鞨族中的粟米部,因居粟米水(今吉林第二松花江)附近得名。南邻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它的势力大大地发展起来。武则天圣历中,粟末靺鞨的大酋长自称震国王,“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

渤海国的基本情况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遣使册封为渤海郡王,在其辖地置忽汗州(今吉林敦化),以兼领忽汗州都督。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又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自是粟末靺鞨世号渤海国。这个渤海政权传世十六,历国二百二十余年,一直延续到五代后唐明宗的天成元年(926年)才被契丹主阿保机所击灭。

渤海极盛时疆土辽阔,东至于海,西接契丹,北抵黑龙江,南和新罗接壤。全国分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八县。人民骁勇善战,当时东北有一句谚语,“三人渤海当一虎”。还值得一提的是,渤海人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度,“契丹、女真诸国皆有女倡,而其良人(丈夫)皆有小妇(妾)侍婢,唯渤海无之”。

1、渤海国的政治制度

渤海国示意图

渤海政权的官制,大抵是模仿唐朝的,为了避免和唐王朝官职名称雷同,因此略作变动。渤海政权模仿唐王朝建置三省制度,一曰宣诏省,仿唐的门下省,下设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谏议。二曰中台省,仿唐的中书省,下设右相、右平章事、内史、诏诰舍人。三曰政堂省,仿唐的尚书省,下设大内相一人,比唐尚书令,居左右相之上;左右司政,比唐尚书左右仆射,居左右平章事之下;左右允比唐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

政堂省下左六司,有忠部、仁部、义部,各置卿一人,比唐尚书。还有支司爵部、仓部、膳部,每司以郎中为之长,下置员外郎。右六司,有智部、礼部、信部,各置卿一人,比唐尚书。还有支司戎部、计部、水部,每司以郎中为之长,下置员外郎。有中正台,仿唐的御史台,置大中正一人,比唐御史大夫;少正一人,比唐御史中丞。唐有殿中省,掌天子服御之事,渤海仿唐置殿中寺,有大令、少令。

唐有宗正寺,掌天子族亲属籍,以别昭穆,渤海仿唐置宗属寺,有大令、少令。唐有秘书省,掌经籍图书,渤海仿唐置文籍院,有监、少监。渤海仿唐制,还置有太常寺、司宾寺(即唐之鸿胪寺)、大农寺,寺有卿;司藏寺(即唐之太府寺)、司膳寺(即唐之光禄寺),寺有令、丞;胄子监(即唐之国子监),有监(即唐之国子祭酒)、有长(即唐之国子司业)。

爵有开国公、开国子、开国男,勋有上柱国,文阶有紫绶大夫、青绶大夫、献可大夫、廷谏大夫。又仿唐置十二卫,有左右猛贲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一人;左右罴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一人;南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一人;北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一人;左右神策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一人。武散阶有辅国大将军、慰军大将军、云麾将军、归德将军、忠武将军、宁远将军、游击将军。

外官,府有都督,州有刺史,县有令、丞。“以品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鱼;五秩以下,服绯,牙笏银鱼;六秩、七秩,浅绯衣;八秩,绿衣,皆木笏”。从渤海的官制,就可以知道它受中原封建文明影响之深了。

2、渤海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渤海政权的统治地区,原是气候寒冷人口稀疏的地区。在渤海政权统治时期,当地广大劳动人民经过辛勤的劳动,并汲取了中原及周围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得生产面貌大大改观。在农业生产方面,栽培的作物有稻、粟、豆、麦等等,卢城(即卢州,今吉林安图明月沟)的稻,是驰名全境的优良品种。手工业生产方面,显州(今吉林敦化)的绸,也是驰名东北的产品。

渤海上京遗址

渤海人民还从事矿藏的开发,生产大量的铜铁,位城(今吉林敦化西南)的铁闻名全国;渤海生产的熟铜,还运到中原和半岛销售。金银细镶手工业也高度发展。瓷器烧造业也很有名,渤海出产的紫瓷盆曾行销中原,享有很高的声誉。《杜阳杂编》称“会昌元年,渤海贡紫瓷盆,容量半斛,内外通莹,其色纯紫,厚可寸许,举之又甚轻,如拈鸿毛然。”瓷器烧造达到这样高水平,是难能可贵的。

近年在吉林敦化县的渤海敖东城南十里六顶山侧,发掘出渤海王族的墓葬。在渤海宝历七年(780年)的贞惠公主墓道里,发现了一对石狮,具有浓厚的唐代雕刻作风。汉文墓碑,也完全模仿唐代碑志文体。墓顶是用大石块抹角砌成,与辑安地区高句丽的大型石墓构造形式基本相同,这说明渤海文化中既有高句丽的成分,也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渤海国与唐朝的联系

渤海和唐始终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经济、文化上联系密切。渤海经常派遣使团来唐聘问,唐玄宗时聘唐二十九次,唐代宗世二十五次,唐德宗世四次,唐宪宗世十六次,唐穆宗世四次,唐敬宗世二次,唐文宗世十二次,唐武宗世四次,唐懿宗时三次,后唐时五次,后梁时六次。几乎年年遣使来中原,有时一年有二三个使团到达长安。

渤海政权每次遣使来唐聘问,往往赠送东北方物,有鹰、鹘、骏马,有貂皮、海豹皮、虎皮、熊皮,有人参,有玛瑙杯、玳瑁杯、紫瓷盆,还有金银佛像等等,唐王朝也回赠以中原出产的珍贵礼品如锦彩、金银器皿等作为答谢。除了聘问和互相馈赠之外,渤海和唐还在边境上进行互市,如唐大历中,唐胶州半岛上的地方政府由海道“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由于聘问通使的频繁和互市的不断发展,唐中叶以后,还在青州(治益都,今山东青州)设立渤海馆,专门用来接待渤海来唐的使团。

渤海不断派遣王族子弟以宿卫为名,来唐留学。还屡次派遣留学生到长安,入太学读书。又不时遣使来唐抄写中原各种书籍。如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国春秋》”等书。经常派遣留唐学生和中原汉文典籍的源源输入渤海,对渤海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

粟末靺鞨过去没有文字,到了渤海政权时代,不但已经“有文字及书记”,而且文化水平相当高了。唐诗人张籍有赠渤海僧诗:“别家行万里,自说过扶余。学得中州语,能为外国书。与医收海藻,持咒取虫鱼。更问重来伴,天台几处居。”可见这位渤海僧不仅精通汉语,可能对梵语和日本语也有相当素养。不仅懂得佛学,而且也兼通医学。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诗:“疆理虽重海,诗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即天涯。”“佳句在中华”的诗句,反映出这位渤海王子受到唐代文学的熏陶,已经能诗善赋了。

是指东汉起发轫于渤海郡的高氏郡望。

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等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门阀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控制北魏、东魏政治,建立北齐政权。出身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的高欢、高澄父子相继任东魏大丞相、渤海王,控制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以相国、齐王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是为北齐显祖文宣皇帝(529-559)。

历史上姓陆的王爷或皇帝,陆子惠或者陆子进,渤海王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陆姓没有出过皇帝、国王(不含国灭改姓者,比如陆浑国灭亡后,部分王族和国民改姓陆),只有寥寥数人被封王(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