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清朝皇帝的辈分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求清朝皇帝的辈分关系?,第1张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雍正乾隆康熙三个排顺序是康熙、雍正、乾隆。康熙、雍正、乾隆分别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第五位皇帝和第六位皇帝。

1662年康熙帝即位,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1723年雍正帝登基,对朝政采取了一些列改革。1735年弘历继位,即乾隆帝。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康雍乾盛世。

这三位皇帝中第一位历史记载是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被称之为康熙盛世。《康熙微服私访记》这部电视剧就是讲康熙皇帝励精图治的故事,第二位皇帝是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雍正王朝》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就是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

相关介绍

雍正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习称。雍正皇帝,全名爱新觉罗·胤禛,他是康熙皇帝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雍正20被封贝勒,31岁被封和硕雍亲王,在康熙二度废太子后,雍正开始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并取得成效,在康熙病逝后成功继承皇位。因为擅权谋,所以登基后不久就掌控朝政,成为清朝十大实权人物之一。

雍正皇帝作为英明伟大的康熙大帝的儿子,也作为文治武功的乾隆皇帝的父亲,是康乾盛世的中间砥砺者,以他独特的性格、勤政和改革举措,成为清代皇帝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

雍正为人严厉、刻薄、心思缜密,同时勤勉、较真、耿直、行事果断。他的性格比较极端的,爱憎分明,多少有点道德洁癖。比如他对于人的诚实有相当严苛的要求,痛恨被人欺骗。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铁面无私,这一点和他父亲仁慈怀柔的处事风格截然不同。

一、严格管束宦官,宦官不可干政

清朝进关后,从明朝因宦官干政而导致衰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非常重视对宦官的管理。清初顺治皇帝在位时,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上谕,规定宦官“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接外官”。

后又铸造铁牌树立在宫中,再次强调宦官“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从此严格管束宦官成为了清朝的“祖宗家法”。

严格管束宦官这一“祖宗家法”的约束力还体现在丁宝桢诛杀宦官安德海这一事。安德海曾参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并立有功劳,因此颇受慈禧宠幸。他贪赃枉法,不断干涉朝政,但因慈禧太后庇护一直没有被绳之以法。

后来安德海请求慈禧让他到南方采办皇帝大婚用品,慈禧同意后安德海便奉慈禧命令出京。安德海此行名为采办,实为勒索敛财。但当他过境山东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背“祖宗家法”名义而就地正法,慈禧太后在“祖制”之下对此也无可奈何。

二、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在帝国的统治上,清朝皇帝奉行的“祖宗家法”是一定要牢牢的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乾隆皇帝曾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近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就是说所有权力都要属于皇帝,而皇帝做决策时要有绝对的权威,不能受其他人的干扰,更不能出现权臣窃取皇帝的权力。

正是因清朝皇帝奉行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祖宗家法”,所以从康熙开始,皇权便开始不断地得到强化。如康熙十六岁便除权臣鳌拜,后设南书房以加强皇权。雍正在位时又通过密折制控制了文官集团,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皇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骑射乃满洲根本,保持满洲特色

清朝早在进关之前,清太宗皇太极便说“本朝言语衣冠不可轻变也,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即皇太极认为满洲八旗之所以能够强势崛起正是因为渔猎、游牧民族的民族特色,而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够改变的。

虽然我们现在来看,清朝进关后满洲八旗仍是不断地汉化,但与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元等朝相比,清朝满人的汉化进程是较慢的。这主要就是因为历代清朝皇帝在这一“祖宗家法”之下不断地采取行动延缓汉化进程所致。

四、饮食“规矩”多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清朝皇帝关于饮食的一些“规矩”,如同一道菜品不可超过三口,这是防止别人知道皇帝的偏好口味而暗中下毒。但实际上关于清朝皇帝饮食的“家法”“规矩”远不止这一点。按照清朝宫廷里的“祖宗家法”,宫中为皇帝做饭的是专门的御膳房,皇后、太后及妃子等人有另外的膳房和饭房,与皇帝的御膳房并非一处。

除了由皇帝指派总管大臣负责管理外,还要定期指派大臣去检查、核验用餐器皿,这是因为皇帝的这些餐具都是金银制成,检查后要将需要更换的上交内务府,并按照原来的式样重新打造进行补充。皇帝所食之稻米需是玉泉山下受玉泉山水灌溉的稻田中的米,而御膳房所用之水也需是玉泉山之泉水。

在平定天山南路时,清军俘虏了小和卓木的一个妃子,她是一位绝色佳人,身上又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奇香,人称香妃。乾隆便将她收为妃子送入宫中,还特地招来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宫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礼拜堂,以博取她的欢心。香妃却毫不动心,坚决不从。一天,宫女奉乾隆之命来劝说,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吓得宫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测,趁乾隆去郊祭时,把香妃召来,令其自杀。乾隆知道后还生了一场病,事后下令将香妃遗体用软轿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来,专家经过大量考证。认为香妃实为乾隆的容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55岁时病殁,葬于东陵,棺上书有阿拉伯文的《可兰经》。

  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所兴起的文学狱,在清朝历代中为数最多。如有个文人胡中藻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认为这是诽谤清朝,将胡中藻灭族。不过这并不有损于乾隆的功绩。

  但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并自称为“十全老人”。他在位后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清王朝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

  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就是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诗文吹毛求疵,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上纲上线,动辄杀头抄家充军。文坛上,一片肃杀之气。康熙时,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被当局认为有“政治问题”,遭到严惩,主犯戴名世被杀头,株连亲戚朋友几百人。五十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再次旧事重提,利用“南山集案”大兴冤狱,杀害了71岁的举人蔡显,株连24人。

  事情的起因并不离奇。蔡显的诗文集《闲闲录》出版以后,被邀功的小人揭发,说是其中有“怨望讪谤”之词。那么所谓“怨望讪谤”之词是什么呢?说来可笑,不过是蔡显引用古人《咏紫牡丹》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诗的原意无非是说,红色的牡丹是上品,紫色的牡丹称为上品,是夺了牡丹的“正色”,是“异种称王”。如此而已。那些官僚们竟望文生义,强词夺理地指责蔡显含沙射影,“夺朱”是影射满人夺取朱明天下,“异种称王”是影射满人建立清朝。

  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明德把这个案件上报皇帝,主张按照“大逆”罪,凌迟处死蔡显。乾隆皇帝仔细看了高晋和明德的奏折,以及随同奏折附上的《闲闲录》,下了一道圣旨,把凌迟改为斩首,同时对高晋、明德大加训斥。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他大发善心了吗?非也。原来他从《闲闲录》中找到了“戴名世以《南山集》弃市”之类字句,以为蔡显是在发泄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而高晋、明德查办此案时竟然没有发现这类字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他在圣旨中狠狠训斥这两个封疆大吏,是“有心隐曜其词,甘与恶逆之人为伍”,故意纵容包庇、同流合污,

  ——官员问:你身为举人,应该知道尊亲大义,竟然敢于对圣祖仁皇帝钦定的《康熙字典》擅自进行辩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应该说,清朝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为名禅位于子颙琰,是为清仁宗,又号嘉庆帝,自称太上皇,仍然继续执政,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为止。

  六下江南游逸挥霍,耗尽国力民财。

  乾隆皇帝和七世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杨广有一个同样的爱好:那就是喜好去繁华似锦的江南游玩。

  乾隆的南巡集团声势浩大,每次都在万人以上,所到之处极尽奢侈糜费,地方供给极尽华丽壮观,百姓的财富经历巨大的浩劫。江苏学政(教育厅长)尹会一曾上奏章说南巡造成“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大为光火:“民间疾苦,你指出什么地方疾苦?怨声载道,你指出什么人载道?”被乾隆封为“满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师纪晓岚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财产已经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学上还有一点根基,才给你一个官做,其实不过当作娼妓豢养罢了,你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看看今天的影视剧《铁龄铜牙纪晓岚》,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究竟有多大?乾隆南巡的花费超过康熙百倍以上。如今天的影视剧津津乐道乾隆下江南时“微服私访”的“美政”,何其可笑,将观众们愚弄于股掌之间。乾隆从不“微服私访”,即使有也是出于“猎奇”和“瓢妓”的用心,绝不是因为了解民生疾苦。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就因为“微服出巡”,去秦淮河上瓢妓彻夜不归,皇后在伤透了心的情况下把万缕青丝一刀剪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截发皇后。

  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传说乾隆在六下江南时,曾暗去海宁省亲。

不过有学者认为,乾隆并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当时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谜是子虚乌有。

位绝色佳人,身上又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奇香,人称香妃。乾隆便将她收为妃子送入宫中,还特地招来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宫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礼拜堂,以博取她的欢心。香妃却毫不动心,坚决不从。一天,宫女奉乾隆之命来劝说,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吓得宫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测,趁乾隆去郊祭时,把香妃召来,令其自杀。乾隆知道后还生了一场病,事后下令将香妃遗体用软轿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来,专家经过大量考证。认为香妃实为乾隆的容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55岁时病殁,葬于东陵,棺上书有阿拉伯文的《可兰经》。

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所兴起的文学狱,在清朝历代中为数最多。如有个文人胡中藻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认为这是诽谤清朝,将胡中藻灭族。不过这并不有损于乾隆的功绩。

但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并自称为“十全老人”。他在位后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清王朝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和坤等大臣极力劝阻,乾隆不听,于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都不见起色,初三死于养心殿。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发动了十次战争,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把“盛世”的家底耗尽,1、1747年:平大小金川;2、1755年:平准部;3、1757年:再平准部;4、1759年:平回部;5、1769年:平缅甸;6、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7、1788年:平台湾;8、1789年:平越南;9、1791年:平尼泊尔;10、1792年:再平尼泊尔。

纵观乾隆的“十大武功”,绝大多数都是自我宣传的结果: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西藏民族部落间的纷争,清政府加以干涉;台湾是汉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对内镇压,不能称之为“武功”。平缅甸、平越南和平尼泊尔都是丑剧和败仗,更称不上“武功”。其实乾隆的武功只有一个——征服准噶尔汗国,开辟新疆省,可乾隆却把这一个分为三个——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乾隆非要凑足十项不可,进一步衬托出他的虚荣浮华和把

这时,翰林出身的刘风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送给嘉庆审阅。面对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嘉庆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批准在《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经明确把乾隆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住在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的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改写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他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乾隆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就连他的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热河行宫里有一个很丑的宫女在草棚里面生下了乾隆。

不过,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以及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以后时间不长,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家的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海宁是一个偏僻小县,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的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写的野史叫《清代外史》。这位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

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人们最爱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里?

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不叫雍和宫,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

乾隆曾经多次以诗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宫。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乾隆更明确地写到:“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议论。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的,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写了三十首诗,其中有一首诗,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小注,这个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

这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这个园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他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

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在嘉庆刚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而且写诗庆贺,在诗的后面,做出这样的注解,说康熙老太爷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他明明白白地写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诞生于山庄。

嘉庆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表明,在他看来,“皇父”乾隆生在热河是一件确凿无疑的事。

可是,过了十几年以后,嘉庆又放弃了这一看法。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他的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在审阅时发现,这两部非同小可的文献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这时,翰林出身的刘风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送给嘉庆审阅。面对白纸黑字,嘉庆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嘉庆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批准在《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经明确把乾隆出生地写成雍和宫。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住在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的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改写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了把他的爷爷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他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乾隆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就连他的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热河行宫里有一个很丑的宫女在草棚里面生下了乾隆。

不过,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以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乾隆的亲生母亲是钮祜禄氏。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乾隆是个大孝子,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并把它绘画叫《慈宁燕喜图》,侍奉母亲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乾隆还别出心裁,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他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乾隆爱写诗,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称颂生母钮祜禄氏养育之恩的。

尽管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钮祜禄氏。但还是有人硬要从里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去呢?

围着乾隆的出生问题,又冒出来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一个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浙江海宁县,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的一个小县。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这一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个小丫头。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以后时间不长,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家的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海宁是一个偏僻小县,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的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清朝皇室家谱:又称《爱新觉罗宗谱》、《清玉牒》。

《爱新觉罗宗谱》共8册,即:星源吉庆、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星源集庆》册为直系皇室册,甲、乙、丙、丁册为宗室册,戊、己、庚册为觉罗册。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

清朝皇室家谱分册目录如下:

一、甲册

1-4: 德宗景,穆宗毅,文宗显,宣宗成,仁宗睿,高宗纯,世宗宪,圣祖仁,世祖章,太宗文 皇帝位下 之子孙。

二、乙册

1-4: 太祖高皇帝位下 第一子贝勒褚英,第二子亲王代善,第三子镇国公阿拜 之子孙。

三、丙册

1-4: 太祖高皇帝位下 第四子镇国将军汤古代,第五子莽古尔泰,第六子辅国公塔拜,第七子亲王阿巴泰,第九子镇国公巴布泰,第十子德格类,第十一子巴布海,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三子辅国公赖慕布,第十四子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亲王多铎,第十六子费扬果 之子孙。

四、丁册

1-5: 显祖宣皇帝位下 第二子贝勒穆尔哈齐,第三子亲王舒尔哈齐,第四子郡王雅尔哈齐,第五子贝勒巴雅喇 之子孙。

5: 玉牒之末:

太宗文皇帝位下第一子武肃亲王豪格之第五子温良郡王勐峨之第三子延信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之第一子安平贝勒杜度之第六子追封怀愍贝子杜努文之第一子苏努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一子克勤郡王岳托支下奉恩将军兴瑞之第一子全亮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子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硕托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二礼烈亲王代善之第二子颖毅亲王萨哈廉之第一子阿达礼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六子辅国厚公塔拜之第二子额克亲之第六子额尔济图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七子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之第四子安郡王岳乐之第十九子务尔占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五子莽古尔泰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子德格类此支降为红带子

太祖高皇帝位下第十六子费扬果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一子阿尔通阿第一子舒尔赫宜此支降为觉罗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支下塞胡之第二子拉哈礼此支降为红带

子[此支宗谱未记载,记载对象为春宜位下福成阿,道光年间黜宗室]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二子已革贝勒阿敏第二子爱度礼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郑献亲王济尔哈朗支下扬桑阿第一子务能义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三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九子脑岱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四子巩阿岱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五子锡翰此支降为红带子

显祖宣皇帝位下第五子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八子德玛护此支降为红带子。

五、戊册

1-2: 景祖翼皇帝位下 第一子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第二子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第三子多罗宣献郡王斋堪,第五子多罗恪恭贝勒塔察篇古 之子孙。

2-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一子德世库 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谭图,第三子尼扬古 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二子刘阐 第一子陆虎臣,第二子玛英格,第三子门图 之子孙。

六、己册

1-5: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三子索长阿 第一子履泰,第二子务泰,第三子绰奇阿注库,第四子龙敦,第五子飞永敦 之子孙。

七、庚册

1-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五子包郎阿 第一子隋痕,第二子巴孙巴图鲁,第三子对秦,第四子郎腾 之子孙。

3: 兴祖直皇帝位下 第六子宝实 第一子康嘉,第二子阿哈纳,第三子阿笃齐,第四子多罗郭齐 之子孙。

索引1-2: 爱新觉罗·常林主编。

付录: 星源吉庆

扩展资料:

清朝皇室家谱历史意义及价值:

1、意义:我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不过,唯一完整系统地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只有清代玉牒。

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2、价值:

(1)为研究人口学提供了精确的数字依据 。

以清代子女最多的康熙皇帝来说,他共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18岁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

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40多岁的中年期。 寿命在70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79岁)、皇十六子允禄(73岁)、皇二十三子允祁(73岁)。皇女中寿命最长的是第六女格靖固伦公主,也只活到57岁。

而顺治皇帝情况更糟,8子6女中,8岁前死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皇子寿命最长的当数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享年69岁,皇女中只有第二女活到成年,也仅活了33岁。

由此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很低,加之皇族成员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其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更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这和现代社会女子人均寿命普遍高于男子的现象正相反,很值得研究。

(2)清代玉牒堪称世界上记载最丰富的族谱。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代宗室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详实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数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连续完整的记录,特别是女性人口资料和婚姻资料齐全。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学者眼里,清代玉牒是一个真正的宝库。

(3)审美价值。清代玉牒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装帧华美,书法隽秀,也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珍贵文物。

-玉碟(皇族族谱)

-爱新觉罗宗谱

开创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乾隆,他究竟有多伟大?

1735年,雍正帝死于圆明园。根据他生前制定的规则,在内宗宫中最高的地方“郑大光明”牌匾后面,取下了包含着皇位继承人名字的密纸的下一个箱子。在很多人的眼前,麦吉被肢解,被指定为雍正继承人,这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乾隆帝。

他以康熙和雍正酿造、文治武功为基础,进一步完成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康健盛世”。干隆也是长寿皇帝,活了89岁,在位60年。

洪历小时候很聪明,六岁的时候可以自己读书。他的爷爷康熙皇帝特别喜欢他。有一天康熙帝在牡丹台散步,看到洪利在玩,不由得心动,从头到脚仔细打量着洪力,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眉毛浓,脸圆,是福相。将来继承王位的人就是他吗?”康熙帝想到这里,命令太监传话,把弘历叫到皇宫。从此康熙帝派了一位著名的老师专门教他。

有一次康熙帝带着弘历去打猎。康熙帝先拿枪射了一只大熊,那只大熊蹒跚着倒在地上,康熙帝派红力量将他击毙。洪力骑着马往前走,快到射程内时,一头倒在地上的大熊突然站了起来。“哇”的声音,洪力平静地拿着手中的弓箭准备射击。走在后面的康熙帝非常紧张,怕出事,急忙上前射杀了那只大熊。打猎回来后,康熙帝高兴地说。“这孙子遇事不慌,以后会做大事。”

后来康熙帝死了。洪力的父亲成为皇帝的是雍正帝。雍正帝看着洪历勤奋学习,康熙帝生前喜欢的孙子,当着大臣的面,用红历继承王位的密诏,放在建清宫“郑正明”大败后。

干隆出生在棚子里,这个传说传播开来,影响也很大,但那毕竟是野史。从清朝王室的家谱《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圣训》就可以知道乾隆的生母是谁。他们一致记录,干隆的亲生母亲是伯顿卢,即雍正的皇后。

围绕这个出生问题,好像有人强硬地与干隆较劲。那个山庄丑女的故事还在流传。又来了一个说法。干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浙江宁镇各故乡的儿子。这一主张在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获得了更大的渲染。其实小说中的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有一定的来历的。乾隆:末代盛世明君皇帝

相传,海宁有金世丹的美誉,俗称金阁路,是康熙年间入朝观礼的。雍正帝允为雍亲王时,和金阁的故乡很好,两家来往频繁。今天镇角的老房子保存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写的。更奇怪的是,一年来,碰巧两家在同一个月同一天同时生下了孩子,但只有尹佳是女孩,陈佳是男孩。尹进听到后,密令家人强调要陪陈恪路带孩子。然后以复诊为借口看孩子,把孩子带到内饰,把自己的少女变成了真价实的。

陈家人发现孩子变了,感到震惊。但是不被对方的权势所束缚,不追究,也不能吵闹。男孩天资聪颖,没想到会受到康熙和雍正现在的喜爱。不久康熙去世了,战况在尹镇。尹进即位后,陈某一文也个个当官。此后,干隆帝即位,陈某更加礼遇。干隆在南巡江浙绕了六次,其中四次都去了海宁镇街,最后离开的时候去了中门,对陈说。“以后除非皇帝亲自访问,否则不要轻易打开这扇门。”从此以后,这扇门再也没有打开过。

首先,阿古柏是一个虚有其表的人物,他的兵力只有5万,而且由于浩罕人在军队中享有特权,等级制严重,他靠强征集结军队,导致士兵毫无战斗欲望,一遇到硬仗就临阵脱逃。他本人也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得势之后开始显露其暴虐本性,四处掠夺之下,老百姓对其痛恨不已,他们希望清军来击败阿古柏,救他们与水火。

而准噶尔部在很久之前就是盘踞在西域的庞大势力了,他们在那里的统治根深蒂固,极盛时期他们的势力覆盖700多万平方公里。

在康雍乾时期,中国还处在冷兵器+骑兵的时代,打仗更依赖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和后勤补给,在冷兵器时代,农业文明想打败游牧文明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自己不被打其实已经很难了。但是热兵器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左宗棠收复新疆,正好就发生在热兵器出现后的这一段时间中。

当左宗棠率领刚刚灭了太平天国的军队、带着最新补充的火炮和火器、使用合理的战略和战术,去荡平这么一支训练不足的乌合之众,自然是刀切豆腐不在话下。左宗棠出兵新疆之时,他的目标其实是沙俄,据说他有把握能打赢,因为沙俄此时正在经历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1878),和奥斯曼土耳其人打得你来我往,阿古柏在左宗棠眼里确实不算什么。

康熙和左宗棠所处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虽然他们同处于清朝,但在康熙时期,他们外出打仗的时候只靠军队的人数和马匹,当时新疆地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身强体壮,想要击败他们的话也很难,而且中原的军队去新疆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不利于打仗。

1668年,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外蒙)三大王公陷入纷争,准噶尔首领噶尔丹趁机率军入侵,喀尔喀蒙古向清朝求援,康熙遂亲率大军展开了对噶尔丹的战争,后来噶尔丹兵败身死,他的后继者先后挑起战争,清朝多次出兵,终于在乾隆20年(1758年)正式结束了准清之战,西北一带获得安宁。从1668到1758,前后持续了整70年。

到了同治4年,也就是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占据伊利,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慈禧不敢随便放弃祖宗打下的江山,便同意了左宗棠的出兵请求。1876年4月,左公率军挺进新疆,1878年1月2日,收复新疆之战以胜利告终,前后持续不过一年半多的时间。

求清朝皇帝的辈分关系?

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