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 发生在什么时候,年号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土木堡之变 发生在什么时候,年号是什么,第1张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明朝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人部族,号称瓦刺。也先继承瓦刺王位后,同明朝就开始发生磨擦。明朝的王振,本来也想讨好也先,但由于贸易方面的磨擦,激化了双方本就不协调的关系,战争终于爆发了。 这一年,也先派了两千多人跟明朝做买卖,为了多得一点赏赐,也先谎报了贸易的人数。这件事给王振知道了,便说也先欺骗朝廷,单方面削了价,只给也先五分之二的钱, 土木之变还下令礼部不给来贸易的人吃饭。也先本就找不到发兵的理由,现在终于有了口实。他立即发兵攻打山西的大同,打得明朝的守军节节败退,紧急军情很快传到了北京。 明王朝本来已经派了驸马都尉井源率兵四万去增援大同了,但是王振却还想扩大这次冲突。他的家乡就在大同附近,只怕瓦剌人侵占了自己在家乡的田庄,又想趁这个机会,到家乡人面前抖威风,顺便建立奇功,巩固自己的地位,便竭力劝明英宗御驾亲征。 虽说这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已经二十三岁了,但他依然像当年小王子时候一样,什么事都听王振这位“先生”的。要知道,英宗小的时候,就这位王振先生是他的朋友,他觉得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这位王先生了。王振说要亲征,并说瓦刺人不堪一击,他立即信以为真,下令三天后立即出征。朝中官员听到圣旨,吓得在午门外跪了一大片,都说御驾亲征不是儿戏,三个月能不能准备好还成问题,要英宗收回成命。可是,这位似乎永远长不大的皇帝只信王振的,根本不管大臣们的建议,一意孤行地要按原来的命令行事。 七月十七日,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五十万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出发了。出发前只把北京交给弟弟朱祁钰留守,也不管敌情如何,也不商量作战方略,连后勤保障都没安排好,简直把亲征当作小孩子玩游戏一般。 当然,后果大家都知道了,英宗在土木堡被俘,王振被愤怒的部将锤杀,这就是“土木之变”。

  关于明朝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呢 故事 可以用来普及历史知识,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也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来源。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明朝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到你!

  明朝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篇一:永宣盛世

 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明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西北控制到大漠骥;西南改云、贵、川流不息土司制,归属中央;东北至兴安岭、黑龙江岸,广设卫所;东南临海戌边;周边安南、逻、朝鲜等均系属国,年年来贡,岁岁来朝。

 永乐时期武功昌盛,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成祖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成祖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见瓦剌中兴之势,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 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成祖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成祖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 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 明成祖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 ,增长财政收入[77-78] 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 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文治方面,明成祖令编修 百科 全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 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明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明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

 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明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但其执政期间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明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

明朝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篇二: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靖难之役中的 口号 是“清君侧,靖国难”。“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朱棣先装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10] 。而心中早已对父皇册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孙而继位有所不满,便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 传说 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清代大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论》中将“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

 “靖难之役”以后,开国功臣集团——明朝初年的“太子党”地位急剧下降。南京是开国功臣集团的巢穴,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更加削弱了开国功臣的影响力。伴随着开国功臣集团地位的下降,靖难功臣的影响力迅速攀升,英国公张家成了此后明朝政坛的不倒翁,长期处于最高统治集团之列。

明朝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篇三: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是指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当事大臣李贤记载的《顺天目录》:“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于谦任命:石亨从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晋升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推荐东莞的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为山东都指挥使,韩青守紫荆关,任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守大同。从于谦的布置可以看出,当时不论地位卑贱与否,只要是有才能的,都用上了。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明朝又失一城。也先兵分两路:一路由古北口、密云进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从宣府、洪州进攻,30000人左右。

 两路军最终的会合地点是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妄图直抵京师!如此,则京师危急。此时,于谦的先遣4将(罗通、曹泰、韩青、郭登)都没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拉军长驱直入,看似要灭亡大明王朝。

 于是,于谦执行第二方案:亲自领兵22万,列阵于九门外,亲自披甲执锐,于是,京师各地士气大振。侍郎吴宁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谦亲自列阵于德胜门外。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败瓦剌先锋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复到土城拜谒英宗。

 土木之变致使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获;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进入了中期阶段。

土木堡之变则是因为当时明王朝的皇帝明英宗过于信任宦官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教导下御驾亲征,并且可以说当时的50万军队在王振的指挥下被瓦剌的2万大军打败,明英宗也被俘;说是转折点则是很多人认为土木堡之变后是明王朝衰落的开始,因为可以说从之前的明王朝都是主动的去进攻蒙古,而在洪熙之后则是化主动为被动,所以才有了后续王振劝说明英宗御驾亲征的事情发生,但无奈却失败了,所以才会被认为这是明王朝国势的转折点。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一方面则是当时的明王朝皇帝明英宗过于信任宦官王振,可以说当时的朝政在王振的搅局下是变得乌烟瘴气的,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的蒙古本是有两个部落的,后被瓦剌所兼并,所以为了能够重振元朝时期的声威,所以就开始入侵中原,而且因为王振为了谋夺钱财,暗地里还把武器等禁忌物品出售给瓦剌,所以才有了瓦剌南下入侵的情况发生,再加上在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御驾亲征,却没想当时领军之人过于废物,所以才会导致50万大军打不过瓦剌的两万军队,最后明英宗被俘。

可以说在明太祖、明成祖时期,都是主动出兵征伐蒙古的,而到了洪熙、宣德以后,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节省国用,可以说就停止了主动出击,这样才使得蒙古有了喘息的机会,所以到明英宗时期才会出现蒙古南下的事情发生,所以后世很多人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王朝的转折点则是在这里,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王朝衰落的开始无疑则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正所谓会叫的孩子有奶喝,唯有主动的打击敌人,那么才能使得江山稳固如山,才能在战争中收获更多,因此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无疑是证明着明王朝国策变换的失败,而且可以说明王朝从朱元璋以来都未有皇帝被俘过,可以说加上明英宗被俘的事件,才会被后世人认为这是转折点的开始。

明王朝的衰落一方面是因为明英宗昏庸的开始,可以说从中期开始当时的明王朝是宦官势力横行,所以才会使得这座王朝最后被取而代之。

有人说这件事情的过错方主要就是因为王振的怂恿,所以王振需要负最大的责任,但是,最后做决定的是明英宗,在路上的时候,也是明英宗放弃了撤回的机会,最后白白枉送了无数将士的生命,所以说这件事情的根本还是在明英宗的身上。

明朝的明英宗在知道蒙古来犯的时候,受到了奸臣太监王振的怂恿,为了能够建功,能像祖先那样威武,就打算亲自去御驾亲征,但是他以前一直都是生活在王宫里的,也没有去打过战,所以明英宗根本就不懂的带兵打仗的事情,但是他为了想要立下战功,仍然是不顾大臣们的阻挠坚持要去御驾亲征。

但是他真的是不太懂得战略部署,在打战的时候让全部的士兵全部都出击,都没有留下一个人把守后方,就这样以至于到了后来,军队断了补给,甚至还饿死了很多士兵,途中也有大臣请求明英宗说回去的事情,但是明英宗因为不甘心就这样回去,所以依然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导致后来士兵们全部被包围,几十万的兵马被困住了,后来又陷入了敌人的奸计中,几十万的兵马全部被杀,就连他也被瓦剌那方面俘虏。

他自己不懂得带兵打仗的事情,但是却为了自己以后的名誉,为了想要立下战功,不顾将士们的生命,也不听臣子的劝导,导致了最后的结局,他本人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使者到北京,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以后,要明朝给他赏金。王振接见了瓦剌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就减少了赏金,降低了马价。也先为他儿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绝。也先派使者来明朝,本来就是挑衅,这样一来,也先恼羞成怒,亲自率兵进攻明朝的大同。大同守将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派军支援。

       收到边报后,权倾朝野的王振提议皇帝御驾亲征,而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一干大臣认为,敌兵有备而来,朝廷草草招集人马,准备得不够充分,皇帝不能亲征,因而竭力谏阻。英宗想亲自体味一下祖宗戎马倥偬、横扫四方的感觉。所以,英宗朱祁镇把朝政交给弟弟郕王朱祁钰,让于谦留守北京,自己率领王振、邝茔等官员及50万军兵,于七月十六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

       由于是仓促发兵,军队的纪律十分涣散。好不容易赶到大同附近,士气已十分低落。探马回报没有发现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为敌人迫于明军威势,已望风而逃。他正要发令继续追击,探马来报:也先率领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王振感到事态严重,下令退兵回朝。但由于错误指挥,耽搁了退兵时间,殿后的部队被瓦剌军追赶上,被打得大败。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第二天拂晓,瓦剌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混战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战死。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瓦剌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历史上被敌人俘虏的皇帝不在少数,但像明英宗朱祁镇一样毫发无伤、平安返回的极为罕见,皇帝—俘虏—太上皇—皇帝的角色转换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存在,朱祁镇的人生经历足以称得上是一代传奇。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9岁登基,成为明朝第六位皇帝。23岁御驾亲征,在距离京师(今北京)仅一百多公里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俘虏。被俘一年后回到京师,被锁入南宫长达7年,31岁在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的拥戴下复位。37岁驾崩,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谥号英宗。

在朱祁镇的身上有两个重要标签,一个是土木之变,另一个是夺门之变,土木之变让他从皇帝变成俘虏,继而成为太上皇,夺门之变则让他从太上皇再次成为皇帝。

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率领25万明军精锐讨伐骚扰边境的瓦剌军,瓦剌太师也先为避锋芒,率部北撤,明军无功而返,退至河北怀来境内的土木堡,被尾随而至的瓦剌军四面围困,明军惨败,精锐大部被歼,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等五十余位大臣被杀,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贲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被拥以去。《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二》

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太师也先欣喜若狂,他创造了一项蒙古人的新记录:俘获中原王朝的皇帝。但在欣喜过后,也先发现,明朝皇帝在他手中似乎并不比明朝大臣或将领有用,这个文弱的年轻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还要人伺候,简直如同一个废物。刚开始的时候,大明来派人送来大批金银财宝,可后来连财宝也不送了。派人打探后才知道,朱祁镇现在是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钰才是如今的大明皇帝。

正当也先为朱祁镇这个过期皇帝而感到烦恼时,一个名叫喜宁的太监给他出主意,带着朱祁镇前去“叩关”,就是去边境关隘让守城将领开关放行。也先觉得挺有道理,于是带着朱祁镇在宣府、大同一带频频叩关,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恼羞成怒的也先决定杀掉这个令他处处感到难堪的俘虏。

俘虏生涯

常言道“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朱祁镇被俘后的日子恰好印证了这句话的含义。他不再有成群的宦官宫女服侍左右,不再有金碧辉煌的殿宇遮风避寒,只有一座简陋的帐篷,旁边一辆用于迁徙的车和一匹拉车的马。

帝既入沙漠,所居止毳帐敝帏,旁列一车一马,以备转徙而已。《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除此之外,朱祁镇身边还有两名锦衣校尉袁彬和哈铭,正是由于他俩的不离不弃,追随左右,朱祁镇才熬过了长达一年的俘虏生涯,最终迎来了接他返京的大明使臣。也先带着朱祁镇在宣府,大同边境叩关,又率军直逼京师,被于谦大败于城下。在转战迁徙途中,袁彬始终尽心尽力服侍,没有丝毫懈怠。天气寒冷时,他用体温为主人暖脚。身临险境时,他甘冒矢石替主人打前站。

土木之变,也先拥帝北去,从官悉奔散,独彬随侍,不离左右。也先之犯大同、宣府,逼京师,皆奉帝以行。上下山坂,涉溪涧,冒危险,彬拥护不少懈。《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朱祁镇被俘后,负责看押的是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伯颜一开始非常瞧不起这个打了败仗的皇帝,经同为蒙古人的哈铭居中联络,通过长期的交往,伯颜渐渐改变了态度,对其儒雅谦逊、待人诚恳的气质而感到深深折服。因而,在也先多次想要杀掉朱祁镇时,伯颜表现出坚决反对的态度,还时常携酒带肉给他改善生活。

重返京师

在拘禁近一年后,也先派人向大明表示,愿意放朱祁镇回去,请大明遣使来迎。然而,朱祁钰却不愿接兄长回来,担心接回之后,自己的帝位不稳。于是,几次派出的使臣都是庸碌之才,也不给足也先想要得到的财物。

直到右都御史杨善出使瓦剌,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终于把朱祁镇迎回了京师。杨善出使瓦剌也没有携带贵重的财物献给也先,瓦剌人问杨善,土木一役,为何大明军队如此不堪一击。杨善吹嘘道,当时明军劲旅悉数南征,跟你们交战的是太监王振邀请太上皇驾临故里的扈从队伍而已。现劲旅已经北归,有二十万之众,不过这些已经没有用了,贵我两国订立和议,已成兄弟之邦,再强的军队也是无用的。

当也先接见杨善时,平章吉尔问道:“可带了什么贵重财物,来迎接你们的太上皇?”杨善答道:“如果献财宝来迎,后人皆以为太师贪财。如今不献财宝,仍归还太上皇,这才足以见太师仁义,史书上定然会留下赞誉之词。”也先听得连连点头,同意杨善迎太上皇返京。

平章吉尔问善:“欲迎复,来何操?”善言:“若操贿来迎,后人以尔贪贿归上皇。今无所操而归,书之史册,后世皆称述。”也先然其言,曰:史中好为书也。《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二》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朱祁镇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的京师,朱祁钰在东安门迎接,简单寒暄后,送至南宫,接受百官行朝见礼。此后,朱祁钰派人给宫门上锁灌铅,加派锦衣卫严加防守,将朱祁镇和皇后钱氏软禁在此长达七年之久。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趁朱祁钰病重之机,石亨、徐有贞等人打开南宫大门,拥戴朱祁镇进入紫禁城,敲响了召集百官的景阳钟,揭开了夺门之变的新篇章。

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王振集团出卖;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

土木堡之变 发生在什么时候,年号是什么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明朝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人部族,号称瓦刺。也先继承瓦刺王位后,同明朝就开始发生磨擦。明朝的王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