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文学常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范仲淹的文学常识,第1张

1、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2、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3、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_州、邓州、杭州、青州。

4、皇_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5、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

说到这个范仲淹也还是有很多说法的,大家也知道他在历史上非常知名,但是真正了解范仲淹这个人的人不多,所以今天小编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介绍这个人,看看这个人的一些简单资料什么的,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爱学习的一起收藏了。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1、范仲淹的简介资料10字

范仲淹是北宋的政治、文学家。

2、范仲淹简介资料50字

范仲淹很小就丧父,从小就苦读书,中了及第之后,就开始做官。做官期间经常改革,大有成效,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3、范仲淹简介资料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人,毕业于应天府书院。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1015年苦读及第,受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庆历三年(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成就:州县办学;戍边御敌;庆历新政;立言立德。

范仲淹的代表作品:《范文正公文集》,《淮阳学舍书怀》《岳阳楼记》等。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谥文定。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谥文

高怀德---高武穆公----穆在武将中才排第三(除单谥外)

岳飞----岳武穆王

韩世忠----韩忠武王

张浚----张忠献公

刘锜----刘武穆公

辛弃疾---辛忠敏

(989年~105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在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一职,并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他不但推动了以应天为首的州县办学,还为戍边御敌做出过巨大贡献。

范仲淹世称他为范文正公。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_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_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_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什么家?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是北宋的什么家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于应天府书院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諡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是著名的哪三大家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諡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是什么朝代

范仲淹是北宋诗人,字希文

求采纳

范仲淹是什么朝代的人?

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穿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諡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范仲淹字什么什么

范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諡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是于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等。

范仲淹的字是什么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范仲淹的内容是什么

范仲淹的思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物简介: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諡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是个什么人

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于江苏吴县,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便改嫁于青阳县长山朱文瀚。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继母抚养长大。尽管生活贫苦,但他坚持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滕子京同时进士及第,不久,便邀滕子京来青阳长山,并赴九华山游憩。从此,两人成为至交。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庆历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这年9月,他奉诏条上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桑农”、“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时弊、考核官吏、裁减闲冗。但他提出的所谓“新政”,前后只一年时间,便因贵族官僚的攻击和反对而告失败。庆历四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翌年初又被罢。滕子京中进士后也曾任京官多年,后因被人诬告,于仁宗庆历四年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阳楼,并加以扩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嵌于楼壁。范仲淹于这年9月15日“作文以记之”。尽管他们当时或被谪贬,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范仲淹在池州许多地方留下足迹,《建德县志》卷之九中,载有他的一首题为《尧庙》的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致薰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历史悠久的建德(今东至)县,素有尧舜之乡的称誉。尧庙即位于县城尧渡镇北10公里处的历山。相传舜帝耕于此山,尧帝千里来访。所以,历山及县城有多处皆以“尧舜”命名。范仲淹游历山唱尧庙,也许罢官之后游此而作,亦或进士及第所写,均无从考据。《尧庙》这首诗是对尧舜功勋的赞颂。

范仲淹卒于1052年,卒諡文正,生前著有《范文正公集》。因其与池州结下不解之缘,后人对其十分景仰。清代,曾在范仲淹少时居地的长山(今青阳木镇长山村),建有范文正公祠堂,“为屋十楣,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由此可见,范氏祠堂规模之大。惜历经兵火,今已无存。

范仲淹都做过什么官?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 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諡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个人资料

中文名:范仲淹

别名:字希文、朱说、范履霜、范文正公

谥号:文正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北宋

所处时代:北宋时期

出生地: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

出生时间:公元989年8月29日 逝世时间:公元052年5月20日

职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职位:参知政事、徐州知州、兵部尚书

爵位:楚国公

成就: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29日-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0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四年(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生平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氏,改姓朱,名说。大中祥符八年(05)进士及第,复本姓。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028),上书言朝廷得失、民间利病,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宋仁宗赵祯亲政,由陈州通判召为右司谏。值江淮、京东大旱,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奏蠲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以谏仁宗废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苏州。景佑二年(035),权知开封府,舆论以为“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赖以巩固。庆历三年(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为“朋党”。庆历五年, 知政事,出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佑四年(052)卒,谥文正。

范仲淹生平评价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范仲淹简介,位于洛阳城东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范仲淹简介,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4米,厚048米,碑文由欧阳修撰,王洙书,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2006年,,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范仲淹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