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姓怎么读?
当姓读zhái
翟姓初读音作“狄”,后又转为“宅”音,其实二者为一姓,同出一源。
翟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排名第108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翟姓约占全国汉族翟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江苏省连云港市宿城乡是翟姓较多的聚集地。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扩展资料
家谱文献
天津静海翟氏世谱,(清)翟馨山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翟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无为濡南翟氏支谱十卷,(清)翟琢之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静海翟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宜兴翟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翟根盛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承绪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参考资料——翟姓
寒[寒,读音作gàn(ㄍㄢˋ),亦可读作hán(ㄏ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寒,系出黄帝部落联盟,出于任姓。而姙姓系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与吕、泉、毕、祝、谢、章、薛、过、戈、终同姓。过、戈是寒氏部落的两个分支。寒氏部落的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当为寒氏族之始祖。
寒氏国所在之地为寒亭,即今山东省潍县县城,寒国是被夏禹所灭的。
夏禹在成为诸侯共主(天子)之后,先举皋陶,“且授政焉”,皋陶死后,又举益,“任之政”。大禹死后,“以天下授益”,称为后益。但大禹在位时,大力培植其子启的党羽,所以禹虽然在表面上遵循传统禅让制度于后益,实际上已造成了启杀后益取而代之并建立夏王朝的基础。
夏王朝建立以后,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贵族的斗争仍没有结束。夏后启的晚年,沉湎于歌舞,其子太康继位后,更加无道,传至仲康失国。于是来自东夷有穷部落的首领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称为后羿。然而后裔自己也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于原兽”,终于被自己的家臣、来自东夷寒部落的首领浞所杀。
夏启杀后益自立为后(王),传至太康,即发生了有穷氏后羿“代夏政”的大变革,接着寒浞取代了后羿自主夏政。如此经过四十年左右,才由仲康之孙少康,在有虞氏、有仍氏等部落的支持下,收复夏后旧时民众和联合各诸侯、部落首领攻杀寒浞,“复禹之绩”,恢复了夏的诸侯共主地位。这段历史称作“少康中兴”。
从后启与后益争夺共主地位的斗争以及从仲康失国到少康复国,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氏,是少昊集团中那些与黄炎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的斗争。这些部落已逐渐从东夷族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他们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即今山东省北部与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区。在夏代,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们从燕山地区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基础,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与薄姑为中心的各方国。
西周初的奄与薄姑,仍是东夷族中的大国,他们是东夷族中社会发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与方国,即夏、商时期的九夷或夷方。西周初期,周武王灭了奄及薄姑,封鲁与齐于其故地,并以齐鲁为中心,今山东省境内到春秋时期,只有莱夷没有完全华化,因此其淮水地区的诸夷,是为西周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的主体。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亦有文献称为韩浞)。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就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是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人。寒浞在杀了后羿,夺了王位后,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一个叫殪。
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权势地位,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和浇满怀仇恨。
少康在有仍部落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但椒还没到有仍,少康便得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在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后,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还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纶地,少康有十里见方的土地(一城),有五百个人(一旅)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他联合进攻寒浞。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引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寒浞被灭之后,寒氏族人南迁徐州、临淮、江西余干,与越人融合为干越、干吴、扬越,后融入楚国,传衍有干氏、赣氏。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铸剑技师干将即为干氏族人。寒氏、干氏同宗同源,读音皆为gàn(ㄍㄢˋ)。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西部鲜卑乞伏部首领傉大寒,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一说还包括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金城黄河之西),包括今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鲜卑最强大,其它可考的部落有乙弗鲜卑(亦称卑和虏)、契翰(契汗、唾契汗)、折掘、意云鲜卑、鲜卑思磐部、车盖鲜卑、麦田鲜卑、北山鲜卑等。陇西鲜卑专指活动于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的鲜卑诸部,除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鲜卑鹿结部、莫侯部、吐赖部、勃寒部、匹兰部、密贵部、裕苟部、提伦部、越质部、豆留輢部、叱豆浑部、叠掘部、悦大坚部、仆浑部及大兜国等。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之名始见于西晋末十六国初,部众大都是曹魏时迁至雍、凉之间,散居于河西、陇右,南凉、西秦盛时统辖之,后归属于北魏。
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是陇西鲜卑中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原居于漠北,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乞伏(如弗)部原为鲜卑人,其余三部中的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层多有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可证。
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阴山后,住牧于河套北。泰始初左右(公元265年),乞伏国仁五世祖祐邻(拓邻)时率五千户,又南迁至夏(或夏缘,今河套南),其后部众稍盛,约五万。由此向西迁至乞伏山,即今贺兰山东北抵黄河的银川一带。后祐邻又率部向南迁徙,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鲜卑鹿结部(有众七万余落)“迭相攻击”,结果鹿结败而南奔略阳(今甘肃秦安)。于是祐邻等居高平川,势力渐盛。
祐邻曾孙述延在位时,相当于十六国初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之际,北方群雄割据,使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得以进一步发展。述延讨拥有两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今甘肃兰州榆中),后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乞伏联盟增至十万余落,一落按五口计算,即有五十余万人。同时,由于内部游牧经济的发展和受到邻近封建国家的影响,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建立了简单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为师傅(相当于丞相),委以国政,斯引乌埿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各部落首领分镇一方,而统主(联盟首领)则一直为乞伏氏世袭。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迁至苑川后,势力增强,据有苑川、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榆中大营川)、牵屯山(今甘肃平凉)一带。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述延死,祁埿之子傉大寒即位。当时后赵国的势力已伸入秦陇,使傉大寒惧而北迁于麦田无孤山(今甘肃靖远)。
后来傉大寒逝世,其嫡子司繁即位,归降于前秦国苻坚。后在前秦年间(公元351~355年)迁于度坚山(今甘肃靖远)。
公元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公元385年,司繁之子国仁脱离前秦国的统治。公元388年,国仁逝世,其弟乾归继位,定都于今兰州市西北,建立了西秦国。
公元400年后,秦姚兴与姚硕德合伙灭了西秦国。公元409年,乾归自收族众三万余迁往甘肃靖远县,旋乘后秦衰弱之机,复国。公元412年,乾归及其子为国仁之子乞伏公府所杀。炽磐又击败公府,夺位,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人士。
公元414年,炽磐出兵灭了南凉国,又逐北凉国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将西秦国的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公元428年,炽磐收拾,太子慕末即位。公元431年,胡夏君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余人,西秦国灭亡。乞伏鲜卑的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国,跋跋、延祚投归胡夏国,而昙达则为羌人执送于胡夏。
后胡夏君主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国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原西秦国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
后北魏政权灭北凉沟,并逐吐谷浑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族人皆为北魏政权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据传说,乞伏氏首领傉大寒在执政期间虽然比较儒弱,惧他族而举族连连北迁,却是个“多产作家”,除了嫡子司繁以外,还有庶子近百。其子孙在归附北魏政权后,在汉化过程中有取先祖名字尾音谐音汉字“寒”为姓氏者,称寒氏,读音作hán(ㄏㄢˊ)。
第三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族寒宕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北史·邓至传》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一些羌人部落与北魏政权有密切联系,“又有东亭卫、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习山、仓骧、覃水等诸羌国,风俗粗犷,与邓至国不同焉。亦时遣贡使,朝廷纳之,皆假之以杂号将军、子男、渠帅之名。”在史籍《魏书·邓至传》中也提及:“邓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国,时遣使朝贡。”
寒宕部原居藏东昌都地区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一带地区,后归附北魏政权后,举族迁入内地,原居地被东女国所占。
在大唐盛世,寒宕部族人归附唐王朝,取部族名称为汉姓寒氏。公元七世纪左右,为吐蕃族所征服。
二历史名人:
寒 塞:(公元1931~今),傣族;云南西双版纳人。著名元朝官吏。
元朝时期置车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西双版纳)总管,寒塞出任总管,佩金虎符。
寒 九:(公元1931~今),北京人。著名舞台美术艺术家。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内蒙古工艺美术专修学院副院长、教授,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内蒙古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1949年3月参加华北革大响应号召支边到内蒙,195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58年毕业应聘再返内蒙工作,主要仍从事舞美创作。
1978年调内蒙古艺校任美术科科主任,1986年艺术学院成立,先任工艺美术系筹备组负责人,后任系党支部书记,同时兼绘画书法基础课教研室主任。
由于其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创作,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设计过歌剧话剧和京剧等不同题材、风格、不同剧种的大中型剧目五十余台,如话剧《保卫延安》、《草原赞歌》、《青年近卫军》、《邢燕子》、京剧《草原**妹》、《气壮山河》、《巴林怒火》等剧目。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由其设计的《草原**妹》进京参加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接见和鼓励。
其设计的京剧《气壮山河》参加华北区会演获得好评,此剧的舞美设计(选场)入选全国首届舞美展览。1984年由其设计的《北疆烈火》荣获自治区新创剧目舞美设计一等奖。198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1983年参加《亲家卖粮》电视剧拍摄,该剧荣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1984年创作油画“昭乌达风情”入选自治区现代艺术展览。1987年撰写学术论文《绘画艺术与舞台美术》刊载于艺术学院院报。1987年初评聘为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1989年改聘为副教授。
从1980年起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有关影视设计活动和创作是利用假期完成的。1991年7月离休后,仍从事高考专业课考前补习班,共干了七个年头。1999年春又被内蒙工艺美术专修学院聘为副院长,继续做艺术教育工作。
传略入编《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国人才辞典》。
寒 村:(公元1947~今),河南偃师人。著名现代书画家、集邮家。
经济师,陕西第十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系陕西省书协会员、省纺织书画协会常务理事。
1976年11月开始收藏,主集古今名人字画。邮票、信封;兼集票证。有书法论文发表于《艺舟导报》、《武汉书法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
书法作品先后数十次参赛获奖,并被陕西干陵博物馆、河南白马寺、曹州书画院、郑州博览中心、文化部、朱德故居等收藏,多件作品被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收藏家收藏,有书法作品入选《学书法》教材。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陕西省拍卖会,均获成功。
曾为《信息产业报》题写报头。《东方书画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过其事迹。
寒 冰:(公元1958~今),女;黑龙江省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主任记者。中国地市报女记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口市女界十杰、海口市巾帼建功“女状元”,中国地市级女记者协会副会长、海口市妇女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海口市青联委员、海口市妇联会九届执委,第二届全国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获得者。
1990年来海南,现任海口晚报特刊部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她当过八年中学语文教员,又有十五年记者生涯,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发表新闻作品三百多万字(有三十余篇获国家级好新闻奖)、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
代表著作有:长篇小说《女记者》、中篇小说《雨夜》、报告文学集《路在脚下》、《丈夫在天涯》、《良知热血催椽笔》、《“逼上梁山”的过海女人》与《寒冰新闻作品集》、《寒冰散文随笔集》等。《丈夫在天涯》被收入“20世纪华夏女性文学经典文库”《世纪绝唱》一书中。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信息报》与《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传播》、《女友》、《妇女之友》、《女子文学》、香港《镜报》等五十余家报刊杂志,均先后编发了其业绩、专访与新闻照片。
其业绩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妇女儿童事业成就大典》、《中华当代巾帼风采》、《1995年中国新闻年鉴》与《中国报界著名编辑记者辞典》、《中国青少年年鉴》、《中国中青年新闻人物年鉴》等大型资料经典性工具书中。
翟的姓氏读法:zhái、dí。
翟姓,中国姓氏之一,一般有两个读音,一为“dí”,一为“zhái”。翟姓最早源于周代诸侯轩辕氏翟国,轩辕氏翟国后为晋国所灭,国人以翟为氏,称翟氏。
起源演变:
出自祁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有翟国,轩辕氏,称黄帝后裔,后灭于晋国,晋国又再次分裂成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迁居南方者读(Zhái)。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省鲁山),其后以国为氏。出自张姓改翟而来。据《知足集斋集》所载,安徽泾县之翟姓,原姓张。
出自门姓,翟氏无男丁由门氏过继而来。河北省顺平县东安阳村之翟姓,乃门承翟姓。堂号敬门堂。出自他族改姓而来:① 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② 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改汉姓翟氏者。
家谱文献:
天津静海翟氏世谱,(清)翟馨山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翟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无为濡南翟氏支谱十卷,(清)翟琢之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静海翟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宜兴翟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翟根盛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承绪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翟姓怎么读?
本文2023-10-30 13:26: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