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前历史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夏朝前历史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第1张

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国家。黄河、长江流域分布着众多的古人类遗址,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1、元谋人

距今大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公认的中国境内的最早居民。

元谋人遗址是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那蚌村发现的。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现了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用火的遗迹。这些遗迹说明元谋人已会劳动,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知道用火,跨进人类的门槛了。

2、北京人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距今大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从事狩猎和采集,他们已懂得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是现今世界上保留古人类遗迹最丰富的一处遗址。

北京人第一颗头盖骨化石,是1929年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现的。北京人用简陋的石器砍伐木柴、刮削木棒、割剥兽皮。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心,灰烬里还有火烧过的石块、兽骨及朴树子。这说明北京人曾长期使用火,用火照明,取暖以及烧烤食物等。

3、其他原始人

陕西蓝田人,距今约八十万年;安徽和县人,距今约二十多万年;辽宁营口的金牛山人,距今约二十多万年。

这些古人类遗址的发现说明,在远古时代,我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留下我们祖先生活过的遗迹。

4、山顶洞人

距今大约一万八千年前,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仍然处在旧石器时代,但他们的劳动和生活能力大为进步,已经掌握了钻孔和磨制技术。山顶洞人会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他们过着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山顶洞人的模样,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山顶洞遗址发现的骨针,长82毫米,针耳微弯,磨制得很光滑,一头有针孔。这说明山顶洞人已会缝制衣服。遗址里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和石珠,可能是山顶洞人的颈饰。

5、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约距今五六千年以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原始居民,相继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典型代表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氏族、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氏族等。这一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发明了弓箭,使用陶器,有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过着定居生活。半坡、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1)半坡氏族遗址

半坡遗址是个很大的原始居民村落,共约五万平方米。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是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中心有一座大型的方型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动场所,面积为一百二十平方米左右。它北面的中小型房屋都面向大房屋,形成半月形。可见当时这种原始村落已经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集团。在半坡遗址中,多处发现粟的遗存,还发现炭化的菜子。此外,半坡遗址还出土一批幼小猪骨,说明养猪业有一定发展。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底色大多呈红色,上面绘有人面、鱼形、鹿形的黑色或褐色花纹,称为彩陶。彩陶器具成为我国远古时期一种很有特色的文化。

(2)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磨制石器、木器和骨器,还出土了籼稻、粳稻遗物,说明那时的人们已进入农耕定居时期。在那里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水井,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凿井的技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猪、狗、水牛等骨骼化石,说明农业、畜牧业在这一时期都得到发展。

6、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四千多年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原始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这一时期,出现了耕作的农具——犁。犁的出现,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进步。大汶口出土的白陶,是后来陶器的雏形。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已出现红铜、黄铜制品,说明冶铜技术已经发明。

大汶口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约五六千年,中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晚期距今约四千多年。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 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来源一:

曾姓起源于姒姓。

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2、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3、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扩展资料:

姓氏的分类

1、单姓

单姓(dān xìng):只用一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如:“王、李、张、刘、陈、智、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2、复姓

复姓(fū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3、《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4、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曾姓

-姓氏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度为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黄河的流程为5464公里,总落差4830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58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近4000万千瓦,仅次于长江。

黄河与中华民族

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蓝田、山西丁村等处都发现了猿人化石,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母系氏族的遗址。说明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

当代对黄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上、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并兴建了三门峡、青铜峡、刘家峡、龙羊峡等水利工程,在下游修固堤岸。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距今约 6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代表了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因 1921 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游一带,主要遗址中的西安半坡遗址面积约 5 万平方米,1954—1957 年多次发掘,揭露面积 1 万平方米左右,为复原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半坡遗址的中心,集中分布着房屋和大部分窖穴、家畜圈栏以及小孩瓮棺葬群,约占地 3 万平方米。居住区外,围绕有一条深 5~6 米、宽 6~8米的防卫沟,沟外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烧陶的窑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工具,有石斧、石铲、石刀、石磨盘、石磨棒及石、骨镞、骨鱼钩、鱼叉和石网坠等。陶器以红色、红褐色陶为主,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器表有多种纹饰及图案,如鱼、蛙、人面、植物等,以及象征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在圜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 22 种不同的刻划符号,可能是我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

黄河的历史背景: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扩展资料: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

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到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

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进入玛涌。

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黄河

半坡居民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他们还用鱼叉或鱼钩捕鱼,用纺轮制作麻衣,半坡人制造的彩绘陶器,形状各异,表面用赭色、黑色等颜料绘成动植物或几何形的花纹,居住在黄河流域附近。

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区别

1、时间不同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2、自然环境不同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在北方气候温暖,较干燥适合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在南方,气候湿润,适合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干拦式房屋。

夏朝前历史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

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国家。黄河、长江流域分布着众多的古人类遗址,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1、元谋人距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