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蓝启仁不待见魏婴,却为何让蓝景仪入族谱?
肖战、王一博等人主演的《陈情令》是很多喜欢的一部热门电视剧,虽然已经收官好几个月了,但是依旧有不少人前仆后继的入了坑。在《陈情令》的大结局里,夷陵老祖魏无羡最终跟着蓝忘机回云深不知除了。因为这一世的魏无羡是孤身一人,师姐不在了,莲花坞他也回不去了。还好有蓝忘机,要不然可怜的羡羡就要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了。这一世的魏无羡,是蓝忘机的命,而蓝忘机则是魏无羡的依靠。
往后余生,只要有蓝忘机在的地方,就有魏无羡的家。既然云深不知处是蓝忘机的家,那带魏无羡回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我们都知道,想要带一个人回家,肯定是要征求长辈的意见。蓝忘机的哥哥蓝曦臣是不会反对的,因为他对魏无羡很是满意。那么忘羡最大的拦路虎,想来也只有叔父蓝启仁了。要知道叔父以前就不喜欢调皮捣蛋的魏无羡,后来又把他的蓝二白菜拐跑了,还闹出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对于魏无羡真的是喜欢不起来啊。
那么问题来了,叔父明明就不喜欢魏婴,为何还让他入了姑苏蓝氏的族谱呢?其实啊,叔父他老人家也是迫不得已啊。蓝忘机是叔父从小带大的,他太知道这个侄子的脾气了。这脾气倔起来啊,几十头猪都拦不住啊。叔父虽然是不喜欢魏无羡,但是他在意他的侄子蓝忘机啊。看着那么坚持的蓝忘机,有知道魏无羡是他的命,他不想让魏无羡入蓝氏族谱都没办法呢。换句话说,叔父总不能因为魏无羡,而把蓝忘机扫地出门吧。
叔父虽然严厉,可是还真做不出来这种事,更何况他还很护短呢。当年蓝忘机犯下大错,重伤家族33位长辈,蓝启仁都没把他逐出家门,如今更是不可能这么做了。既然是这样的情况,那叔父也只好勉为其难的同意魏无羡住进蓝家了。可是叔父意难平啊,他是管不了魏无羡和蓝忘机,但是他可以管姑苏蓝氏的其他人啊。所以愤愤不平的蓝启仁,所以新增了一条家规,那就是“防火防盗防魏婴”。
简单来说,只要蓝家小辈们敢和魏婴说话,那姑苏蓝氏的4000多条就从头抄到尾了。所以只要在云深不知处,蓝景仪和蓝思追只要看到魏无羡就会远远地躲开,然后在跑到没人看见的地方等他。哈哈,他们最怕蓝老先生了,可是依旧抵挡不住他们想要向魏无羡靠近的自由心啊。而魏无羡自然也懂得这其中的深意,自然也就不会和小辈们计较,所以乖乖配合他们在私下见面。
“防火防盗防魏婴”,其实这也算是叔父最后的倔强了,哈哈,叔父也不容易啊。魏无羡曾经对蓝思追等小辈们说过叔父蓝启仁,他说: “你们家先生防火防盗防魏婴也不是一两天了,你们看他防住了吗?大概是觉得自家种的大好白菜被猪拱了,火气大一点也在所难免,哈哈”。看来魏无羡对于蓝启仁的心态是感同身受啊,可是这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会不会太嚣张啦?有没有考虑一下叔父的感受呢?
魏无羡也就私下这样啦。当着蓝启仁的面还是很恭敬的,毕竟他是蓝忘机敬重的长辈,他也不会当面放肆的。毕竟如今不比少年求学的时候,那时候只考虑自己就行了。现在更要考虑蓝忘机,因为如果他不守规矩,这笔账是要直接算在蓝二哥哥头上的,所以还是忍了吧。其实蓝忘机才是那个幸福的人,不管是叔父还是魏无羡,都愿意为了他而打破自己的规则,去接纳原本不待见的人。
《魔道祖师》姑苏蓝氏家规内容足足有四千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可境内杀生,不可私自斗殴,不可*乱,不可夜游,不可喧哗,不可疾行,不可坐姿不端,不可饭过三碗,还有不可境内饮酒,这些家规都是被魏无羡实力吐槽过的。
魏无羡曾和江澄一起去蓝家学习,蓝家的家规就刻在云深不知处入门的一座崖壁上,密密麻麻的字看的魏无羡头疼。实际上,蓝家家规最初只有三千来条,魏无羡来了一趟之后,蓝启仁又把家规多添加了一千多条。
总结来说,蓝家家规其实可以浓缩为一句话——不许学魏无羡。魏无羡热爱自由,最不喜欢被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他不仅没严格遵守蓝氏家规,还犯了不少戒。
云深不知处内禁止饮酒,魏无羡偏偏喜欢买酒喝,在蓝家藏了不少天子笑,还曾因为喝酒的事情与蓝忘机大打出手。云深不知处内禁止疾行,魏无羡从来都是用飞的,要不就是用跑的。
云深不知处内禁止喧哗,魏无羡偏偏爱大声讲话……蓝启仁担心蓝家弟子效仿魏无羡,到时候管不住,于是又在三千多条家规上多写了一千多条。
蓝氏历代迁郡始末
神农氏初都陈(河南省陈州府)迁曲阜县(山东省宪州府曲阜县)十一世传至帝榆树、、榆罔公。
榆罔公迁空桑(曲阜县小地名)徒涿鹿(北京顺天府)涿州封子昌奇为蓝姓、一世祖汝南郡火旺公天三黄派衍绵一旦八十三、历经四千多年,朝代迭更,迁徙非常,而一脉之源流,亦可得于考之,十八世祖善公佐禹治水,随居安邑(山西省平阳府属)二十二世祖彦云公奉帝奔有奶少康复国,封刑侯,逐居郡(北京顺德邢台县)三十世祖梁公事帝孔,甲宦司农,孔甲不修国政,柬而不听,退处平阳(山西省平阳府)其子疑公复事桀,见荒*无度,弃官举家隐长安(沃通西安)四十世祖森公自长安徒南安(山西省肇昌府)四十三世祖肇祥又自南安徒南阳(河南省居平原乡)五十五世祖良佑公为蔡大夫,逐居蔡之乡(今河南省上蔡县汝宁府)六十一世祖琼公迁洛阳(河南)六十七世祖彬公(今之荆州府)孙丰公为楚大夫,七十四世祖天香公居郑上乡(今陕西省华州之河泽)七十九世祖益宦公移东里,九十一世祖之顺公为许昌太守,见曹操专权自退处仪封(开封仪封府之西山)九十七世祖标公后徒洛之今乡,一百零四世祖曾华公,宰洛夏卒任,荐绵乡、子二人,次子豪士公守墓,居绵乡长即履高公,移汴漳、原唐中宗年庚寅岁、一百零八世祖明德公,赐进士第,扬州节度使,官游金陵(南京)卜建康家焉、(即今之上杭县)在江守府朱子坊、自北而之江南、一百寒九世祖彩和公、唐元宗开元、癸丑科进士、授谏大夫、因谏帝不遂、解印辞官、隐居终南山、修炼成功、白日升天、列为八仙之一、一百二十二世祖吉甫公、因避金人之乱、异建康迁闽(福建省福清县)
蓝氏授姓历代源流考 (节选)
一世祖:神农公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代伏羲而治天下,没称炎帝。都于陈,迁曲阜。昔帝(神农)父少典之君,娶峤氏女曰安登,生二子,长名石年,即炎帝。乃帝母感神龙而生,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厥产烈山,故号烈山氏。帝初国伊,继国耆,故合称伊耆氏,又号烈山氏。在位一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
道德巍巍,三才圣主,教谕种耕,稻梁稷黎,粒食始兴,功高万古。盖自洪荒之后,人民多取禽兽之肉以充饥,饮血茹毛,不足于食,至帝怨见之。始观百草,查其春生秋实,结子可以疗饥者,即以为种,方辨五谷之类,断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躬亲畎亩,农事兴。而人得其安饱者,实此始也。至于民有疾病,未知药石,帝始味草木之滋,查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后人有诗赞曰:
德布生民不可量,能成物性泽无疆。
口尝草木知寒热,心悟神书制药方。
扎修耒耜耕郊野,复造犁锄树稻粱。
救疾疗饥功绩懋,至今黎庶沐恩光。
蓝姓起源于秦朝,始祖子向。
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寻根溯源 蓝姓来源有四:
1、出自嬴姓。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所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为氏。
2、据《战国策》、《通志·氏族略》所载,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
3、出自芈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载,楚公族食采于蓝邑,子孙以邑为氏。
4、出自他族。今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子向。战国时秦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三六七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县,蓝田位于秦岭之北,蓝水之东,以产美玉而名闻天下,子向之后以地为氏,称蓝姓,并尊子向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蓝姓起源于今陕西蓝田,历秦汉而降,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最早发祥地,
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汉魏之后,蓝姓以上述三地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
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
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
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
扩展资料
宗族特征
1、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但是其源于北而盛于南。
2、蓝姓人才济济,惜唐宋之前一度表现得十分沉寂,唐代以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既有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
3、解放后由于汉字简化缘故,一些蓝姓简写为兰,其实蓝与兰有本质区别,兰姓大多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之后。
4、蓝姓在宋朝人编著的《百家姓》中位列第131位。
—蓝姓
在魔道祖师中,姑苏蓝氏最有名的,除了蓝氏双璧,大概就是那整整四千条家规了吧!在各仙门世家中,哪一家都没有这么多的家规,而且姑苏蓝氏的家规对于各仙门的小辈们来说,都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因为他们会去姑苏求学,而求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背诵家规,这可是噩梦啊!
蓝家家规
蓝家在各仙门中的口碑都是非常好的,说起人中君子,那一定就是蓝家了!蓝家对自己要求很高,四千条家规就是很好的证明,不仅仅能够约束自己的弟子,也能够起到教育作用!但是尽管如此,蓝家却仍然是出了很多的不守规矩的人,那么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吧!
蓝忘机
首当其冲的肯定要数蓝忘机,虽然在小的方面蓝湛做得非常好,没得挑,但是在对待魏婴这件事上,可以说是犯了不少的家规,而且还直接将33位长辈打伤,拒不认错等等,蓝忘机真的也是很有自己的思想了!
蓝景仪
说到家规都困不住的人,想必大家一定都会想到蓝景仪的,不是有人这么形容吗,这是一个四千条家规都困不住的男人!从小就抄家规,依然一边疾跑一边喊着“云深不知处禁止疾行”!所以说到不守规矩的人,蓝景仪必须榜上有名啊!
魏无羡
从深层意义上来讲,魏无羡也算得上是蓝家的人了,那么最不守规矩的,也就是魏无羡了,魏无羡可以说是把蓝家家规上禁止的事情都做了一遍吧!从他在蓝家求学的那时候起,就是家规困不住的人了!毕竟魏无羡豪放不羁,怎么能拘泥于这些家规呢?
蓝曦臣
其实说到不守规矩,蓝曦臣也是其中一个,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在哪里,蓝大一直很规矩啊!蓝家家规中有一条,“不得结交奸邪”,而金光瑶就算得上是其中最大的奸邪了,而蓝大与金光瑶的关系又这么好,所以说蓝曦臣也是一个触犯了家规的人!
青蘅君
青蘅君是蓝忘机和蓝曦臣的父亲,在蓝家,他也是一个很不守规矩的人,为什么蓝忘机对魏无羡这样蓝启仁很生气呢?就是因为他觉得蓝忘机在走他父亲的道路,所以蓝启仁才那么生气!青蘅君为了双壁的母亲,可以说是做了非常多的不守规矩的事情了!
蓝翼
蓝翼是立家先祖蓝安的孙女,是姑苏蓝氏的第三代家主,同时也是家主中唯一一位女家主!她创立了弦杀术,原本是指底弹奏乐曲的琴弦,眨眼便能成为切骨削肉的凶器,但是也因为太过于凶险,被人诟病,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蓝翼也能算得上是那个不守规矩的人!
不守规矩成了规矩
对于蓝家的人来说,仔细看一看,似乎大家都不守规,从老一辈,再到蓝忘机这一辈,再到小一辈,但是就是这不守规矩,却反而成了规矩!所以规矩其实也不是那么死板的!而蓝家,也并不是真的如同看到的那样,是死板的,在原则性大问题上面,蓝家还是很灵活的!
结语
在蓝家,规矩是定好的,也是明明确确写出来的!这些规矩是让小一辈们能够端正自我,约束品行的方法,但是在学习中,在自我的思考中,究竟要怎么样,其实还是个人主观意识来决定的!但是有一点,因为这些规矩,因为这些家规,所以蓝家的人,在大的方面,大的方向上,是不错的,是站在对的那一方的!
你觉得还有谁不守规矩呢?欢迎留言区留言讨论哦!
你好!
你家祖籍应该是蓝氏,不是上清河村,应该是黄陂王家河镇清河村。
至于你说的辈分,也和当地的不一样,应该是后面传谬了。
黄陂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唤彩
自古兰(兰)氏与蓝(蓝)氏为两大姓氏,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简化汉字兰简化为兰,蓝简化为蓝,但是多数人误以为蓝简化兰,以至于实行户籍身份制度时,把本为蓝姓的人上户口时写成了兰。以至于现在多数人认为兰氏与蓝氏是一个姓氏!
兰姓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蓝姓
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60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
源流
来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属于帝王赐姓为氏。蓝氏祖先为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生于帝榆罔二十二年(公元前2738年待考),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秀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诸州,布甲天下,今之蓝氏皆公遗裔”,汝南堂名即源于此。该支蓝氏一族,自族谱记载至今已经传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可谓泱泱大族矣。
据历史文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传至十代蓝善,助夏禹治水,因功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今山西安姨),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湖广荆州、上元(今江苏南京朱紫坊)等地。蓝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为蓝氏的始祖。
来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年(魏惠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嬴连(嬴师隰)为了向东发展,在蒲、蓝(今陕西蓝田)等地设县,逼迫魏国边境。
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来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中山国大夫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诸君,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宰相,因封地在蓝(今河北迁安),世称蓝诸君。
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
在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记载:回族蓝氏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入关后便采用了单字汉姓蓝氏。回族中的蓝氏,因明洪武年间“蓝狱”(蓝玉及家族遇害)之祸,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氏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如蓝楚芳,在史籍《太和正音谱》中为“蓝”,而在史籍《录鬼薄续编》中则为“兰”,在史籍《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
明朝的大将蓝玉,官方资料均为“蓝”,民间则简笔记为“兰”。[1]
来源六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畲族的篮氏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蓝氏始祖昌奇,是神农氏第十世孙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也”,认为昌奇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蓝氏族谱中都认同的说法,并以昌奇为畲族的先祖。另外,远古时期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亦为畲族蓝氏始祖。宋、元两朝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统治者的残酷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族称。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的漳浦、龙海、上杭一带,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地区,许多蓝氏族人方一致恢复为畲族的民族属性,总人口竟然多达数万之众。
龙首师仗志按盘匏王生于帝喾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至“帝尧陶唐氏”廿一年六月初七日盘匏王奉旨游山伏猎,,至廿二年正月十四,因山羊角所伤,登树岔遂殁,年三十九岁。十七日将尸而归。三男一女并盘匏王部下扶尸上朝。帝思功臣,生既非怀,于人始死亦不归于中土乎,命将士将树砍回,召青州范氏匠雕刻盘匏王颜像,名曰:“师杖”,谥“忠勇王”,塑像焚香致祭。帝尧廿四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御葬于凤凰山,坐卯向酉。立有石人、石马、石麒麟为记。
妣“瑞娥公主”御衢州府石洋县东门五里莲地形,坐壬向丙。
注:一作“龙头师仗志”。
据福建宁德白岩北山蓝氏族谱
来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主要职责就是排解君王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实际上类似今天的相声演员,具有精神医生的职责。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来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担任蓝翎长,就是前锋校尉的助手,由骁勇善战的勇士充任,平时负责管理日常旗务的副排级,每甲一人,在满洲八旗中,每旗约有十一位蓝翎长,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齐·富尔赛后来累官至甘肃提督、西宁镇总兵。在布雅穆齐·富尔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职“蓝翎长”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丛尼勒氏,满语为Congnile Hala,据史籍《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有蓝氏。其蓝氏鼻祖为丛尼勒·德恒,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吉林驻防,后在清咸丰三年从征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特赏蓝翎。在丛尼勒·德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蓝翎”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德敦·明庆,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清道光八年晋升为蓝翎侍卫,后累官至正白旗都统。在德敦·明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荣耀的“蓝翎侍卫”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另外,蓝氏是神农氏医术和农业技术的继承者。
1、随着时代变迁,或家族繁衍播迁,但字辈的延续却依旧,据族谱史料记载,汉魏之后,蓝姓以中山郡,东莞郡和汝南郡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
2、1第1代,天2第2代,地3第3代,玄4第4代,黄5第5代,宇6第6代,宙7第7代。
蓝氏族谱中的重大发现
蓝垂芬
族谱亦称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中国现存各式各样的家谱有三万多种,其记载的历史渊源有长有短,推至公元前的年份更是有限。而我们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圳上村的《蓝氏族谱》所记载的历史却很久远,具体可上溯到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这部家谱是1993—1994年续修的,本人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它辑录了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蓝氏族谱中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如各地的谱序、源流序、蓝氏受姓始祖源流世系考等。自家谱续修完成以后,这些年我又怀着极大的兴趣,对这部家谱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除2006年7月18日在《中国商报》公布过的《蓝采和实有其人》外,还有两个认知,可以分享给大家。
其一:炎帝、黄帝不是同时代人,他们也不是单独一个人,而分别是一个世系。
据《史记》记载,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合并,接受黄帝领导,并且结为联盟。中华民族由此发源,炎黄子孙称谓由此产生。
据我们《蓝氏族谱》记载,炎帝神农氏时代共一百四十年,经历了临魁、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榆罔共十一位帝君。“十一世帝榆罔居空桑,为政求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其臣蚩尤作乱,帝迁于涿鹿,时有熊国君公孙轩辕口头懋圣德诸侯归云,帝在位五十五年,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降封帝于洛,神农氏亡。”可见,炎帝是先于黄帝出现的,炎帝以下十一代帝君都称神农氏,轩辕黄帝是与神农炎帝的十一世孙榆罔帝同时代人。轩辕黄帝被诸侯尊为天子后,榆罔帝被降封于洛,神农氏至此衰亡。
为什么《蓝氏族谱》中会有如此清楚的记载?这与蓝氏的发源有密切的关系。这将在下面谈到。
其二:可推算出自榆罔帝至夏商周各个帝王的在位年代。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的信史只写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由此再往上溯的历史,则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
我从网上查到,我们国家在1996年就启动了一个名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到2000年11月9日通过媒体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推了一千二百多年,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商殷盘庚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但对于商代前期和整个夏代只是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年代框架,并未列出各王的具体在位年代。
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古没有公元纪年的早期历史时期,完全是以“干支”来计算年份,并证实了几千年来用它记年的绝对准确性。家谱中所记载的蓝氏历世祖的生殁年份都标明了其所处的朝代帝王在位的第××年及当年干支年份。这是历朝历代修谱先辈忠实记录下来的,有相当的可靠性。我经过反复推算核准,认为家谱中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例一:谱中记载,蓝氏受姓始祖蓝昌奇“乃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昔帝都空桑,时有熊国君贡蓝种一株,勃勃然生气异常,适诞生一子,帝甚喜,遂赐姓为蓝,命名昌奇,封郡汝南,受姓开基。”“公生于帝榆罔二十五年壬辰八月十五日辰时,少昊金天氏五年丁未七月十三日申时殁,享寿一百三十六岁”。经过推算,榆罔帝二十五年壬辰年应为公元前2729年。到公元2012年又是壬辰年,(2729+2011)÷60=4740÷60=79,这样,蓝氏受姓始祖自昌奇公至今已接近七十九个甲子、四千七百多年了。
例二:二世祖蓝原吉(蓝昌奇长子)生于黄帝有熊氏二年甲子年(经推算为公元前2697年)正月初六日申时,殁于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庚午年(经推算为公元前2570年)十月十四日亥时,享寿一百二十七岁。经核对年表,至少昊金天氏二十八年正好是一百二十七年,这就可以证明黄帝有熊氏的在位年数是准确的。
例三:据《夏商周年表》,周厉王在位年代是公元前877年至前841年,在位年数三十七年。而据我谱记载,蓝氏第六十四世祖蓝超公生于周厉王五年丁亥年,经推算周厉王元年应是公元前878年癸未年。故周厉王在位年数应是三十八年。
根据家谱中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夏代以前早期帝王比较准确的在位年代及夏商周各代帝王更为准确的在位年代。这样,公元前841年以前历代帝王的在位年代就很清晰了。为此,我整理出一份《中华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历代帝王在位年表》附载于后,并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及历史爱好者,请给予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自炎帝至西周末历代帝王在位年表
帝王名及年号
干支年
公元年
在位年数
炎帝神农氏
140
临魁帝
60
承帝
60
明帝
49
宜帝
45
来帝
48
里帝
43
节帝
不详
茎帝
不详
克戏帝
不详
榆罔帝
戊辰—壬戌
公元前2753—前2699
55
黄帝有熊氏
癸亥—壬寅
公元前2698—前2599
100
少昊金天氏
癸卯—丙寅
公元前2598—前2515
84
颛顼高阳氏
丁卯—甲申
公元前2514—前2437
78
帝喾高辛氏
乙酉—甲午
公元前2436—前2367
70
帝挚
乙未—癸卯
公元前2366—前2358
9
尧陶唐氏
甲辰—乙酉
公元前2357—前2256
102
舜有虞氏
丙戌—乙亥
公元前2255—前2206
50
夏后禹
丙子—癸未
公元前2205—前2198
8
夏后启
甲申—壬辰
公元前2197—前2189
9
夏大康
癸巳—辛酉
公元前2188—前2160
29
夏仲康
壬戌—甲戌
公元前2159—前2147
13
夏后相
乙亥—壬寅
公元前2146—前2119
28
夏少康
癸卯—癸卯
公元前2118—前2058
61
夏后杼
甲辰—庚申
公元前2057—前2041
17
夏后槐
辛酉—丙戌
公元前2040—前2015
26
夏后芒
丁亥—甲辰
公元前2014—前1997
18
夏后泄
乙巳—庚申
公元前1996—前1981
16
夏后不降
辛酉—己未
公元前1980—前1922
59
夏后扃
庚申—庚辰
公元前1921—前1901
21
夏胤甲
辛巳—辛丑
公元前1900—前1880
21
夏后孔甲
壬寅—壬申
公元前1879—前1849
31
夏后皋
癸酉—癸未
公元前1848—前1838
11
夏后发
甲申—壬寅
公元前1837—前1819
19
夏履癸(桀)
癸卯—甲午
公元前1818—前1767
52
商成汤
乙未—丁未
公元前1766—前1754
13
商大甲
戊申—庚辰
公元前1753—前1721
33
商沃丁
辛巳—己酉
公元前1720—前1692
29
商大庚
庚戌—甲戌
公元前1691—前1667
25
商小甲
乙亥—辛卯
公元前1666—前1650
17
商雍己
壬辰—癸卯
公元前1649—前1638
12
商大戊
甲辰—戊午
公元前1637—前1563
75
商中丁
商外壬
己未—丙戌
公元前1562—前1535
28
商河亶甲
丁亥—乙未
公元前1534—前1526
9
商祖乙
丙申—甲寅
公元前1525—前1507
19
商祖辛
乙卯—庚午
公元前1506—前1491
16
商沃甲
辛未—乙未
公元前1490—前1466
25
商祖丁
丙申—丁卯
公元前1465—前1434
32
商南庚
戊辰—壬辰
公元前1433—前1409
25
商阳甲
癸巳—己亥
公元前1408—前1402
7
殷盘庚
庚子—丁卯
公元前1401—前1374
28
殷小辛
戊辰—戊子
公元前1373—前1353
21
殷小乙
己丑—丙辰
公元前1352—前1325
28
殷武丁
丁巳—乙卯
公元前1324—前1266
59
殷祖庚
丙辰—壬戌
公元前1265—前1259
7
殷祖甲
殷廪辛
癸亥—辛丑
公元前1258—前1220
39
殷康丁
壬寅—壬戌
公元前1219—前1199
21
殷武乙
癸亥—丙寅
公元前1198—前1195
4
殷文丁
丁卯—己巳
公元前1194—前1192
3
殷帝乙
庚午—丙午
公元前1191—前1155
37
殷纣辛
丁未—辛巳
公元前1154—前1120
35
周武王(姬发)
壬午—乙酉
公元前1119—前1116
4
周成王(姬诵)
丙戌—壬戌
公元前1115—前1079
37
周康王(姬钊)
癸亥—戊子
公元前1078—前1053
26
周昭王(姬瑕)
己丑—己卯
公元前1052—前1002
51
周穆王(姬满)
庚辰—甲戌
公元前1001—前947
55
周共王(姬繄扈)
乙亥—丙戌
公元前946—前935
12
周懿王(姬囏)
丁亥—辛亥
公元前934—前910
25
周孝王(姬辟方)
壬子—甲戌
公元前909—前887
23
周夷王(姬燮)
乙亥—壬午
公元前886—前879
8
周厉王(姬胡)
癸未—庚申
公元前878—前841
38
周召共和
庚申—癸酉
公元前841—前828
14
周宣王(姬静)
甲戌—己未
公元前827—前782
46
周幽王(姬宫涅)
庚申—庚午
公元前781—前771
11
注1前文提到有关炎帝至榆罔帝是第十一世孙的说法,与炎帝神农氏的在位年代只是笔者按家谱记载抄承下来的,由于历史太久,各地的说法也不一致,因此不一定准确。
2成汤后有大丁、外丙、中壬三代帝王,在蓝氏族谱中未见记载。
3盘庚迁殷在盘庚继位十四年癸丑年(公元前1388年)。
****:
蓝垂华,中国商业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已退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明春东园22号楼2单元301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83709036,13683608072
蓝垂芬(乡村退休干部)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圳上村
邮编:337012
电话:13036299029
蓝氏族谱有关问答
问:关于蓝氏族谱中的重大发现你是怎么认为它是准确的?又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答:本来我就是在家谱中发现一些异常情况,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研究的。比如:我们的早期祖先,特别是公元前以前的越早他们的寿年就越高,历代的祖先生殁寿葬与当时的帝王在位年代又记载得如此清楚,还有我谱在始祖至108世的祖先生、殁年份只有干支年和帝王在位年代,而没有公元年份。因此,我首先从我本人起按直系关系一直查到始祖,再从这些祖先之间的出生间隔年数来看是否准确,结果我整理出一份直系出生间隔年表;第二是我以六十年干支记年法逐一查出公元前的公元年份,至于历代帝王在位年数,我也是在历代祖先的生、殁时间与帝王在位年代,用干支记年法推算出来的,年表推算出来后,为了更进一步确认它的准确性,我又用历代祖先的生、殁、寿年生(上)死(下)与帝王在位年代加以核对,结果,将这一百多代的祖先一一查对,无一例不相符。
问:仅凭你们的家谱记载,又没有什么文物古迹予以证实,怎么能相信你的准确性呢?
答:我也有想不通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这样清楚地从头至尾将历代祖先的生、殁、寿、葬记录得这样详细,特别是在几千年以前,又没有现代文字,最早的时候就是在刚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后期,那时的生、殁、寿、葬同样有那么清楚,还有那葬地的坐向方位与现代的基本一致,那时候的科学怎么就有这么完备,还有那时候的人寿年会有那么高,这是怎么回事。
我想要回答的是,我们的祖先一定是凭什么依据记录下来的,否则他没有必要将每位先辈的生殁寿葬写得这么详细,我也看过外姓的家谱,他们就没有记载这样清楚,只是将每代人的名字记录下来了,如果他们要假造这样一个历史,也没有精力将这些年份推算得这么准确,特别是那时候还没有采用公历计年法,他们也没有象现在一样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而假造一些文物。
我这里还想说明的是,在我们的祖先中,在始祖昌奇公以下第69世有个尹亹(meng)公(公元前713-608年)他生于周桓王七年,为楚国大夫,他为寻找到蓝氏的始祖根源,曾编修出了蓝姓近2000年的家谱,而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4年,他比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要早六百年。
至于那时候的寿年与科学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如果站在反对的一方说,应该是那时候的人寿年会比较短些,因为那时候没有现代的医学技术,也没有现代人那么懂得保健知识。站在支持一方的观点是那时候的人口稀少,自然生态纯真,人的事业欲望少,记得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唐尧禅让的历史典故就可以想象那时候人的心态,加上那时候又没有那么多如烟、酒和社会压力等这些致命伤。若要证实这一现象,那就要从各姓氏的家谱中找出是否有着普遍现象,或在出土历史人物中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证实。
至于那时候人死后安葬的方位等科学问题,我认为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科学,很可能那时候的科学就是重视这些事情,而现在只不过是继承了这些科学。
至于整个历史年表,我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出了三个帝王可以证实,司马迁的史记早期历史也没有历代帝王在位年表,而只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记载,在图说经典白话“史记”的殷本纪中的一个故事中说:“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子孙,他是商王祖丁的儿子,盘庚的哥哥阳甲当了七年国王去世后,盘庚继承了兄长的位置,成为商代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当政二十八年,很有作为。”这两位帝王的在位年数刚好与我推算的相符合,还有是商朝的开国帝王成汤在位13年也和我推算的是一样。
我认为出土文物是证实历史最好的依据,但如果按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去用文物古迹等方式去研究,若找不到系统的历史记载,要想将我国的早期历史完整地挖掘出来,我看是行不通的。
若在各种方志和家谱等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去探索,查找这很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途径。
(关于古人寿命在书面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中为何都那么长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古代真正纪年法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历法一年是十个月,而且没有举世统一,对于每个人的寿命基本是凭个人记忆和说法来定的,没统一的认定。从黄帝历到颛顼历到夏启72历法,都不统一,每个人的年岁大多是自己的说法,相对长一点的多有夸张,比方彭祖800岁,这显然是神话色彩的表述——蓝善清补注)
陈情令:蓝启仁不待见魏婴,却为何让蓝景仪入族谱?
本文2023-10-30 10:47: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72014.html